谁的笔名雪女有什么过去写了什么少年

您(@)目前可用积分:170129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原创]关于少年韩寒不可能写出《书店》系列的三重证!
92108 次点击
462 个回复
8:36:32 发布在
(一)自从麦田率先发难以来,质疑韩寒的声音就没有断过,而且不断有新的质疑出现。。。客观分析一下这些质疑,我们不得不说其中并无任何直接证据,相当部分甚至仅仅处在Reasonable Doubt,也就是“合理怀疑”的阶段。既然是“合理怀疑”,一般来说,替韩寒说话的人们也总是不难找到针对这些怀疑的“合理解释”。&比如说韩寒作品的思想和风格”深刻老成得不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种质疑就不甚有力,因为十几岁的青少年(尤其假如是天才的话),是完全可能刻意模仿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之语调风格的----本人初中时就曾写过模仿杜甫的五言律诗,并得到老师的交口称赞,其中有不少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叹,现在看来完全是装B,但青少年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且善于模仿么。。。不过模仿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长期学习模仿的对象,韩寒的作品明显模仿钱钟书,如果他承认自己是钱钟书的小说迷也就罢了,但他偏偏却咬定自己不爱读小说,这就难免让人起疑。好在这让然仅仅属于”合理的怀疑“,因为韩寒也确实有当年模仿过钱钟书,如今不好意思承认的这种可能么!&再比如对韩寒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现场命题”纸入水杯“偏偏给改成”布入水杯“,虽然很让人搞不懂,但对此同样并非不存在“合理的解释”-----毕竟假如韩寒在当时真的已经具备作家才能的话,那么他观察问题的角度自然会非常深入而和常人不同。或许他第一感觉就想到了”写布“也说不定,而从来不重视考试的他,不那么在乎让自己的作文百分百切题也是可能的。&-----我举以上两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为什么很多针对韩寒的质疑仍属于”合理的怀疑“,也因此不能构成任何韩寒让人代笔造假的证据。&(二)然而对韩寒的质疑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却忽然得以看见一些堪称Circumstantial Evidence,也就是”环境证据“的东西----这类质疑不仅远比一般主要依靠常识+推理产生的”合理怀疑“有力得多,而且,至少在北美的司法体系中,这类证据如果足够多的话,就完全可以作为刑事罪案定罪的依据----哪怕没有半点直接证据也罢!前些年美国有一个著名的Scott Peterson妻子失踪(后来找到了尸体)案,最后陪审团就是凭借一些环境证据(比如案发当天他去过弃尸的湖边、他在一些关键地方撒过谎、他已有情人、案发后一些表现不合常理、尸体发现后携大量现金前往边境附近。。。等等)判定Scott有罪。&“环境证据”的出现,再加上此前大量根本未被韩寒团队及其支持者合理解释的“合理质疑”,无疑将把对“韩寒作品涉嫌让人代笔”的公众质疑推向一个新高度,成为有根有据的诈骗指控。。。那么,如今究竟冒出了什么新的“环境证据”呢?&-----证据就在韩寒此前据说分别于初二(14岁)和高一(16岁)发表的两篇文章《书店》和《书店后记》之中-----关于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一般性分析质疑,大家可以参考彭晓芸先生的这篇。其中最有力的、可以从侧面同来证明“写《书店》的韩寒绝非青少年韩寒”的证据,猫眼这里早几个小时已经有人指出并讨论过了,那就是下面这段----”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书店越来越开放。记得以前买书只能远远观望,书则安然躺在柜橱里,只能看着名清内容。最要命的是书价被压在下面,侧身窥视,仍不知价目。木论身心,都极为痛苦,更不好意思惊动售货员。”&这段文字让很多人一看就皱眉头:“以前买书只能远远观望,书则安然躺在柜橱里”这都是什么年代的事情啊?1982年才出生的韩寒怎么可能拥有这种“过来人”才可能拥有的独特体验呢?以本人的例子来说吧,本人68年出生,比韩寒大了差不多整整15岁。中学时自己没在书店买过书,因此毫无记忆印象。。。但84年上了大学后,虽然地处经济不发达省份的中等城市(也在华东,但比苏州无锡都落后),但当地的书店却家家都是开架售书,只有杂志等少数柜台才是闭架,而且我们同学都从没提过这是一个新事物,说明开架售书在当时的中国尤其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已经相当普及。事实上,韩寒《书店后记》之中的那种独特观感,我这辈子还真没有一点体验呢!连我们这些“六零后”在韩寒刚出生不久就完全体验不到了的旧事物,“八零后”的韩寒却不仅清楚记得,反而感受深刻,这还不足以说明“韩寒”写下的上述文字,其实根本不可能出自“青少年韩寒”的笔下、而只能出自其父亲那一辈的人么?----我前面强调过:一个青少年完全可能模仿出中老年人的思想和文风,然而有一样东西他们绝对模仿不出来:这就是老一辈人真实的生活体验。就这样,对“韩寒有人代表”尤其是“韩寒作品可能出自其父”的质疑第一次拥有了强有力的旁证,此一重证也!(二)但这个旁证似乎还不够,因为马上有了很多替韩寒辩解的声音,比如中国在九十年代应该还有不少乡镇书店仍然在闭架售书,身处上海郊县的韩寒完全有可能体会到“闭架售书”的经验。。。云云。可惜这样替韩寒辩解的人偏偏忘了一点:韩寒究竟是怎么具体描述自己的“闭架售书”体验的。请让我们再好好读一遍这段文字:“记得以前买书只能远远观望,书则安然躺在柜橱里,只能看着名清内容。最要命的是书价被压在下面,侧身窥视,仍不知价目。木论身心,都极为痛苦,更不好意思惊动售货员。一旦惊动,碍于面子,不买不行,于是佯装草读一遍,&心里暗叫:不要太贵!切莫太贵!偏偏这书看上去薄薄一册,一拿到手里感觉不妙,竟不知怎么增肥不少。西方哲人说不可相信第一眼的爱情,买书亦是如此。然后愈翻心愈往下掉,最后服一闭,嘴角肌肉一抽,狠把书翻个身扫其身价,两眼一瞪,不自主地咽下去一口口水,想万幸万幸,贵得不算离谱,尚可承担。”----既然韩寒此前14岁所写的《书店》一文中已经描绘了开架售书的场面,而且这里的用词是“记得以前买书只能。。。”而不是“记得其他地方买书。。。”,说明他感受“闭架售书”时的年龄肯定最多14岁-----这就不免带来了新的疑问:一个最多十四岁的孩子,还没有独立生活,怎么会对自己心爱之书(或者任何商品)的书价如此敏感、对花钱买书能否让自己“尚可承担”如此在乎,甚至,对“看书不买丢面子”、“不好意思惊动售货员”。。。这类明显只有成年人才在乎的东西也如此当回事呢?!一个父母疼爱的少年人买起自己喜欢的东西来,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想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反正我当年是只要口袋里有属于自己的钱,就绝无爱不释手却最后放弃的道理。。。至于什么不愿惊动售货员、担心不小心丢面子云云,我根本想都没有想过----可我们的韩寒呢?你注意他的用词却是“尚可承担”(也就是明明有钱买却怕自己承担不起),而不是这个年龄段人真正应该在意的“兜里尚有钱”!如果说韩寒少年磨难、惊人早熟,因此在14岁不到年纪就懂得勤俭持家。。。这个尚有可能。可我们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懂得生活艰难、懂得照顾自己面子和他人感受的韩寒,居然在自己父母望子成龙的教导下,居然会不好好读书、只想着扣女、任凭自己的所有功课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所以韩寒根本不可能在14岁前就拥有上述基本只有习惯了克制欲望勤俭持家、又特别在乎自己面子形象的成年人思维,也因此上述文字绝无可能出自少年韩寒之手!所以说,少年韩寒不仅不大可能拥有“以前都是闭架售书”的生活体验,而且更极不可能拥有文中说描述的那种独特成年人辛苦无奈生活感受-----此二重证也!(四)如果说上述两重证据还似乎有些“出自一处”的话,那么接下来这个“三重证”就是完全独立不相关的了,但同样拥有极大的旁证说服力。请看“韩寒”在1996年年《书店后记》结尾前的文字----“近日传来一大喜讯,写文章可以致富矣!文人的致富领头羊是专写科幻小说的倪匡,由于看这类小说的人文化水平都不太高,所以他怕姓名里两个字一个都不识,改名为“废品(Westrel)”,就是现在大多数人所钟爱的卫斯理先生。传闻卫先生写书速度甚快,而读者买他的书速度更快,令人折服”----看清楚了没有?“韩寒”显然是在写这篇文章前不久的“近日”,才听到“传来”有关“写文章可以致富”的“大喜讯”,而且是关于倪匡先生的。。。可惜倪匡先生早在1992年就隐居离开香港移民美国不再露面写作(详见维基百科和百度),因此所谓“倪匡致富“的新闻,只可能在92年前出台并广泛流传,却绝无可能在96年“近日”突然成为什么“一大喜讯”。”韩寒“在这里,无疑突然时空颠倒,穿越到了好几年前!而且,到96年那阵子,所谓”写文章可以致富“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闻了----贾平凹的《废都》就发表在1993年,那时的韩寒已经开始写作,并且据自己写已经拥有在书店柜台前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体验,怎么可能没有注意到《废都》“洛阳纸贵”(当年新闻标题)、贾平凹大赚版税的当年最引人注目文化现象呢?他又怎么非要到96年才突然听说“写文章可以致富”这“一大喜讯”呢?!尤其,韩寒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以及其他场合都强调过:“我不喜欢看小说,我就喜欢看杂志,军事类的东西。我自己会写,干嘛要看你们是怎么写的?”。。。前面分析过:他这样的说法其实让自己靠刻意模仿钱钟书等小说家成为少年作家的那种可能性变得不存在。而在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从不喜欢小说、也根本不喜欢科学的韩寒,怎么居然会突然对一个通俗科幻小说作家倪匡的“新闻”如此感兴趣并大发感慨起来了呢?他又怎么知道倪匡就是卫斯理的呢(这个连我也不知道,今天在猫眼才学到,因为我是真的对这类小说毫无兴趣)?----时空倒错,穿越倪匡,这就是有关青少年韩寒不可能写出《书店》系列的第三重证据。其实同样两篇《书店》,其中引人怀疑值得推敲的地方还更多----比如“韩寒”写到“也有专门研究称谓的,告诉你女人无论老少,&一律“小姐”,佩服自己怎么没想到,“小姐”、“大姐”乱叫“------且不说一个14岁的上海少年,可不可能和中年人一样习惯叫“大姐”,单单这“女人无论老少、一律小姐”的习惯,早在94年之前很久,就已经被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韩寒”在这里却表现了某种大惊小怪,这难道不是又一次“时空穿越“么?再比如,”韩寒“描写”磁带包罗万象,声音略带呻吟,唱到“情丝百结”&时突然无声,反复调查才发现原来带子与机器“情丝百结”了”。。。。可是据网友考证,这首“情丝百结”是许冠杰1989年的不甚有名流行曲,很难想象到了1994年还会被书店播放,这里同样存在“时空穿越”的明显痕迹!至于七门考试不及格,至今不懂任何一门外语的韩寒,居然能拥有连我这个英语大拿都不知道的“Humor原意是体液”常识,且看得出来自己很喜欢卖弄英语知识。。。这个,就只能算“合理的质疑”了,呵呵:)我总的感觉:“韩寒”这两篇《书店》,其实是写成于89-90年----那个时候许冠杰的那首歌还在流行、倪匡正在当红(都上电视主持节目了)。。。书店里还没有大量出现小平南巡之后铺天盖地的“成功类”“经商类”书籍(“韩寒”根本没提,很奇怪哟),反而琼瑶三毛的言情小说还在流行,那年月距书店大批改为开架也应该不过几年时间。那个时候的韩寒才八岁,其父韩仁均正在辛苦持家的年纪,酷爱写作却家中清贫。。。他是多么高兴地听到“近日传来一大喜讯,写文章可以致富矣”的消息啊!^-^(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猫眼和其他地方对公众人物韩寒提出合理质疑的素质越来越高中国人)&&&&&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行动行动]
[猴普夫尔]
[haihai212]
[感悟苍穹]
[不会拍马的人]
[用户不可空格]
[立志做贪官]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39:24 &&
自己顶,望广传,跟帖者,奖续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7:11 &&
ding替五个月抢沙发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7:41 &&
替午夜过客抢板凳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0:01 &&
网络监督韩寒网络更加应该监督政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0:14 &&
有趣的是:韩寒父亲韩仁均同韩寒之间的关系也有“三重”:第一重:韩父的笔名居然也叫“韩寒”,这个固然已经有了合理解释。。。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这在客观上大大地方便了“韩父代笔”。我们现在需要问的是:1)韩父在韩寒出生前,究竟真的使用过“韩寒”的笔名么?&2)韩父在儿子出生后,是否继续使用过“韩寒”的笔名?为什么不换??第二重:韩父曾提到:儿子和自己的笔迹很相似。。。。这个无疑将给今天韩寒手稿的真伪鉴别带来极大的不便,但我真正好奇的是:韩父为什么要主动提到这一点呢?我的感觉:他这是在给将来需要时自圆其说埋伏笔。第三重:韩父据说曾给《少年文艺》投稿,后来韩寒居然也给这家刊物投稿(《书店》就发表在那里)。。。而且韩寒开始发表文章了,韩父就江郎才尽从此不投稿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当然,我们不能说韩寒所有作品都出自其父,但至少上面这两篇《书店》,不出自其父,也只能在多年之前出自其父那辈、那类的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0:53 &&
画皮被剥开,鬼魅正现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1:39 &&
替白岸抢马扎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3:16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3:37 &&
8:50:01&&的原帖:网络监督韩寒网络更加应该监督政府我是监督韩寒和政府两不误,尤其在这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的情况下-----你看我最近的主贴跟帖即知。韩寒下一步肯定更加堕落,因为他最近的采访居然说“民众不怎么想要自由”。。。而且他说“不再爱惜羽毛”(这本身就是未受教育之人的逻辑笑话:难道有人泼粪,你先前爱惜羽毛就错了么?),也明显暗示他不再忌讳沦为孔庆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4:58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6:44 &&
慈父为儿子成长当人梯。常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7:41 &&
嗯,顶楼主!除了楼主写的这三个非常给力的证据外,还有一个就是方舟子提到的《三重门》的书名来历和读音了,这四个致命的证据是韩寒怎么样也解释不清楚的了!可以盖棺论定了,那韩寒就是假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8:29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8:57 &&
又有重打发现,这完全可以成为呈堂证供,许多著名大律师,著名检察官也不过如此了,韩寒的流氓“粉屎”(王朔发明的词汇),不敢在这样的帖子中叫骂了,
共 92108 次点击,462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869598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325 / 昨日发帖:37377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关于少年韩寒不可能写出《书店》系列的三重证!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吕嘉琳散文】也曾同学少年——写给军校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吕嘉琳,笔名一只叫琳琅的兔.一个热衷于码字的女人,且码字这事她一干便是几十年,除了养孩子的那几年,她一直在码着呢.最初...
吕嘉琳,笔名一只叫琳琅的兔。一个热衷于码字的女人,且码字这事她一干便是几十年,除了养孩子的那几年,她一直在码着呢。最初用她喜欢的钢笔码,现在用五笔输入法在键盘上码。小说、电视剧本,散文,诗歌,影评,演讲辞,她都码过。就如同她的经历一样繁杂,当过兵,上过前线,在部队医院做不同级别的护士,在机关里做不同级别的公务员。码字之于她,不是一份差事,而是她最喜欢的对这个世界的表达方式。人活着,怎么着都得表达,对吧?所以,她会码下去…读后感杂志签约作家。QQ;EMAIL: 亲爱的同学们:无论你在哪里,请在这一刻阅读窗外的风景!相信你眼里的2011年的秋天,风在吹、云在涌、叶在飞、雨在飘,大自然正倾其所有的缤纷与灿烂告诉——秋意正浓!如果秋蝉真能叫寒一塘池水,那么飘飞的秋叶就一定能将我们每个人的心语承载、抵达。让我们在这个秋意正浓的时刻,天南地北的同声——再浓的秋意,都浓不过时光酿造的同学情谊!浓不过那因相聚而生的酣畅与欢喜!不是吗?难道有谁,没能从相聚时那一个个拥抱、一次次尖叫、一串串泪滴里感觉出,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难道有谁,不在明知都已跋涉了千里,仍觉眼前的一切,一如当年那般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难道有谁,会不知道同桌的你是谁、会认不出我上铺的兄弟!多好啊,终于能在三十年后的秋季,依着一张张熟悉的容颜、遥想属于我们的花季。当年那条去往食堂的小路上,是不是仍在飘着吓唬我们的毛毛虫;那个写家书的小女生,是不是仍躲着我们哭;那个剪着平头的小男生,是不是仍顶着一头发的浓密;那张只能拥有两个小时的外出证呢?是不是在完成告知我们必须遵纪守法的使命之后,便退隐我们的身后,化作守望我们的风景。多好啊,终于能在三十年后的秋季,伴着一曲曲熟悉的旋律,诉说属于我们的人生四季。由稚气到成熟,走过的,何止是春到夏的短暂;而蜕变与涅槃,经历的,又何止是秋到冬的犀利。我知道,当年那个“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还在继续。然,回不回答,或者回答些什么,都不在是今天的主题;而那些关于“人生价值”的疑惑,走过不或之年的我们,早已从各自的经历与阅历中读懂,不然,一个个儿的,又怎会有今天的淡定、从容。但我们还是想往回慢慢地去追溯,在那些飘着薄雾的清晨,有些什么?有些什么?曾袭入过我们柔弱而敏感的年轻的心;但我们还是想往回仔细地去寻找,在那些缀着星辰的夜晚、陪伴过我们的夜色,以及皓月之下曾经怎样清朗,如水般柔软与洁净的年轻的时光。只有我们能懂,彼此曾拥有过何等年轻的美丽。三十年呵,不敢说时时都在互相牵挂。毕竟,在这人生最关键、最重要的三十年里,我们与共和国一道,经历着历史上最艰难的成长。太多的路要走、太多的坡要爬,太多的坎要迈,必须往前奔的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没有太多的精力总把往昔怀想。但!每当我们俯身填写我们的履历、每当我们听到军歌熟悉的旋律、每当我们无意间遭遇擦肩而过的女兵,我们都一定会把彼此深深的怀想——怀念共同拥有的生命中那段当兵的岁月、想象那段永不磨灭的军旅生涯,以怎样飒爽的英姿,站在我们人生的背景里,迎面生活的苍茫。还记得三十年前的那个秋天吧?毕业典礼上,我们曾朗声对培育我们的亲爱的教员们宣告“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让你们品尝我们收获的硕果、我们酿造美酒。”三十年,我们执拗地铭记着这分手时立下的誓言,也由着这誓言而记住了那个秋天。正是这份不忘,注定我们在2011年的秋天相聚,注定我们每个人,都将拥着一份相同的记忆,走过远没有比过去的记忆更悠长的未来的遥迢……敬礼,同学、少年! 敬礼,岁月、成长!《读后感》电子杂志创刊于日,原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每月一号发行。宗旨:分享学习,以书会友,用知识创造价值。口号:用心写的就是最好的!杂志内容皆为原创,反映了当今中国大众文学写作水平。杂志致力于中国教育的发展,鼓励大众在写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有所成就。现已出版散文集《我们读世界》《三人行丛书:高原骄阳、行路集》。目前有读者十万多人,作者七千多人。读后感电子杂志微信公共账号:duhouganzazhi,欢迎关注!投稿邮箱:duhougan@文化猎头联系:邵杰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duhouganzazhi
用心写的就是最好的!《读后感》杂志以鼓励更多人创作为核心价值,是中国首家公开作者信息的杂志.每天八篇原创精彩内容,欢迎你成为我们的作者!投稿邮箱:duhougan@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其它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女诗人系列】雪女:水晶钥匙,开启晶莹而“华丽的悲伤”
(四)雪女:水晶钥匙,开启晶莹而“华丽的悲伤”
我相信冥冥之中的定数,有些人,生来就是你的朋友和同类。仿佛前世的故人与知交!我与雪女的缘分,就是这般。我不过见过她短短的两面,甚至还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亲近一回,以拉家常的方式闲聊一番。而一见如故和一见倾心,就如额前两片蝶翼的刺青一般,很快就浮现在记忆的面颊。
雪女之名,是我第一次知晓。记忆中,一直叫她水晶钥匙。这是我遇见她时的网名,她有牡丹国色,气度雍容华美,待人沉稳大气。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有她的一片赤子之心,以及她对诗的严谨态度。真挚、真纯,尤如罗兰名著《赤子之心》里“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一切最美好的,都由于它是最真挚的。想来,这就是真正的诗人心性。有时名如其人,无论是雪女还是水晶钥匙之名,其中都蕴含着晶莹和透彻,可照世间一切美丑镜像,当然还有一丝不言而喻的玉洁冰清与疏离的寒凉。
诗歌,引导我们美好,洁净自身也照耀他人。
诗歌,具有魔术气质,可以创造奇迹,让一成不变死板的生活,变得有趣和曼妙起来。
诗歌,可以当哭,可以长啸,可以天外飞仙,可以将悲伤的我们,从流逝的人生里打捞出来,获得新生。
我读雪女的十首诗作,就感受了其中的美好、洁净与照耀,感受了其中的魔术气质与隐忍情怀,感受了一个诗人发自内心本能的悲悯、真挚、善良与关爱。我有多悲凉,我就有多深爱!
雪女的诗句:“亲爱的,我转述这些身边景物,/没有哪一样不是悲凉丛生。”“当我们/心怀悲伤又不能大声哭泣,/悲伤同样长出了叶子”。所以,她有大悲悯、大情怀,偏爱着自然人性中那沉默“华丽的悲伤”,这就让悲伤有了高贵的衣裳,有了自然的枝叶。可以楚楚动人,迎风招展、逆风飞扬;也可返青新生,“一河春水,两岸蓊郁”。
读诗的快慰(特别是好诗),就是跟随作者的诗句,重新生活或历经一遍。不管你有类似的共鸣,还是新鲜的歧路,你都能在阅读中临水照景,返照成像,重新认识诗人,有时能获得诗艺和心灵交流的双重收获。
我常常会因“诗”爱人,只因诗歌从不说谎。只要你仔细阅读他的诗歌,你就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什么脾气、秉性、嗜好以及为人处世之道。你就会知道,你们是否会投缘,是否会一见倾心或相见恨晚。一首《蜘蛛》从天而降,这是诗人雪女,献给法国女雕塑家、画家活到99岁的路易斯·布尔乔亚。这位70岁以后创造力才开始真正爆发,90岁时还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越老越聪明”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女艺术家,也许并不知道有一个中国女诗人,特意撰写了《蜘蛛》一诗,向她表述自己内心的欢喜与仰慕之情。
大家若看过路易斯·布尔乔亚的大型蜘蛛(Maman)雕像,听过她说话:蜘蛛,为什么是蜘蛛呢?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母亲,她就像蜘蛛一样聪明、耐心、灵巧。她懂得保护自己。她从母亲身上抓取一些特质,然后创作大蜘蛛。然而,这个启迪是因童年难堪的记忆诱发的。她自小和父母、家庭教师住在一块,却发现了父亲与女家教的性关系,而她的母亲却忍受着一切……难堪、痛楚、羞涩、嫉妒、怨恨、悲伤等情绪纠结,当她慢慢地长大,渐渐明白了妈妈的苦衷,便开始创作不同版本的蜘蛛。
当我们了解一首诗的创作缘由和来龙去脉,我们再去阅读作品,就会轻车熟路、心领神会。《蜘蛛》一诗,包含一种母性的隐忍、艺术的悲悯与创作的排解。不仅仅是作者,用凝练的诗句呈现蜘蛛的外型,和作为巨型雕塑的显要特点;还力图通过准确的语言,描述“越老越聪明”的路易斯艺术的一生,她创作雕塑作品《蜘蛛》的缘由和动因——
你必须虚构它,才能使它
看起来真实而温暖。
你必须放大它,才会发现
它的私生活乱成一团。
没有人怀疑你的想象力
来自童年的痛楚和悲伤,
当你张开口叫它——妈妈。
当它也张开口,发出无声。
这就形成了一种隐喻中的隐喻,蜘蛛内的蜘蛛,通过“蜘蛛”的意象,双重隐喻,向读者传递“艺术中的艺术”所涵盖的真实心声——在虚构的真实里,在放大的作品里,在毋庸置疑的想象力与创作力里,构建美好,消解悲伤!
读完此诗,有一种流泪的冲动,仿佛听见体内的路易斯在说:“只能选择,是接受过去,还是消灭记忆。”而我也用她的腔调、雪女的声音回复了她:“我也有一种宗教式的性情。我的诗歌是一种自我修复行为,或自我洁净的全过程。”
仿佛天生有一种使命感,只因长出翅膀,而不得不一生飞翔,当我将自己命名为天使。所以当雪女将自己诗写的笔名称为水晶钥匙时,也赋予了自己开启人性密钥、精神天体的本能,一份《体检报告》横空出世,其中的我——是个有身体的人,至少两个的我。这让我想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自我、本我和超我,精神的三大部分,用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其中——“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想到这些,那么我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雪女诗中的那个“我”,在体检的全过程中,所释放的情绪电波与所思所想。仿佛一次“本我、自我和超我”聚合又分置的对话,在特定的流程里,演绎自我永久存在性,而超我和本我矛盾对立依存性。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这里作者,就因一场日常发生的体检过程,而产生了种种焦虑,启动自我防御机制,显现为:忐忑、淡定、压抑、抵消、投射与升华等。(或许,仅是我的误读与想象)
我每读一遍此诗,都会去体味“身体”一词,仿佛肉体最本能的反映,要什么或不要什么,恐惧什么又热爱什么。而时常离场、惯于俯视的“灵魂”目睹了一切,自我夹在其中,所以“自我”活得最辛苦。这份《体检报告》沉甸甸的,又热乎乎的,里面有一个女人无比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处事态度。她的坚忍不拔,她的笃定善良,她清醒隐忍……甚至,曾有一汪蓝盈盈的泪海,你无形地触摸过、深入过,却无法将其从眼眶内流出,释放它、遗忘它。有时,能哭会闹,是幸福快慰之事。很多时候,岁月的拖磨与自我的锻造,让我们练就了——以微笑替代哭泣!
这具不太软弱的身体,从未排除过
大小病痛的侵袭。
这具印满了眼睛的身体,由于被看
渐渐开始发热。
现在,我已分不清——是我在读诗,还是诗在读我。当我遗忘了时间,遗忘了饥饿,遗忘了假期,遗忘了亲人,在诗歌里不分昼夜的阅读、沉浸,而后自言自语地忧伤与快慰,我相信一定是好诗的驱动,其中语言的魔法、文本的动人与作者的可亲。
我在作者的《初春》里不假思索的流泪,仿佛她转述的一切,我都曾亲历亲为。“体内不再发芽的人,/被他们的亲人抬到了山上”这就是——诗在读我。我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她记忆的荧屏,放映着作者诗句对应的人世景象,哪怕悲凉丛生,我也无怨无悔。
《困兽》里,有父亲的遗憾与贪心,有母亲的隐忍与宽宏,有女儿的斥责与悲愤。想来每一个家庭,都有其幸或不幸的光芒与阴影,也拥有酸甜苦辣咸、五味齐全的丰富人生。诗歌的意义,有时通过形象的勾描,一幕幕鲜活的日常生活场景,来呈现社会、家庭、人性的复杂性。这里面,有各自角色的立场与妥协。我不关心其中的批判意识,我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而惊叹,仿佛一个杰出的编剧和导演,用精准、丰富的镜头语言,抓拍人物性格,凸显人物形象。爱恨纠葛已在其次,人们读懂了诗歌的同时,也读懂了作者的水晶心。才情与无奈!
我真的是天底下最笨拙的读者,不懂挑三拣四和投机取巧,至少在雪女的十首诗歌里,我选择顺流而下,一首一首的途径。途径它们的美好、明净、悲凉与睿智。《教堂里的歌咏者》,选用第三人称她的转述,舒缓的语调,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用排比的句式,冷静的笔墨,激荡的情怀,引领读者缓缓移动、肃然跟随的视线。诗人雪女,的确是语言乐队的指挥家,她自我沉浸的同时,也不忘每一个声部的和谐,并环顾读者的体悟,由此营造出自我诗歌迷人的气息与声线——圣洁宁静的“音乐境界”!
所以,她唱得毫不犹豫。
放开喉咙,收紧小腹,
声情并茂首先感动了自己。
那甚至不是唱,是深深呼唤-----
她想要从那尊高贵的雕像中
唤出基督,从他手持的十字架中
唤出基督,从盈盈跳动的烛光中
唤出基督,从她自己
软弱、卑微的身体中,唤出基督。
你无法不爱这样动情、高贵的歌咏者,就像我无法不爱一见如故、恍若亲人的雪女一般。
《冬天的树》,带给我们寒凉入骨的萧瑟感。作者不喜冬天,由此交代了缘由:并非怕冷,而是无景可看。事实上,善于观察,描摹自然,悲天怜人(怜物)的雪女,依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形象逼真、暴雪压树的冬日景致。
今生她注定是一个诗人,一个无比优秀的女诗人。因为她天性善良,以诗修身。心藏大悲悯,又具有女性敏锐与细腻的特质,总能抓住事物中最明亮、感人的部分,和未曾显现、剥离的诗意,而后呈现它们。这里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娴熟的诗艺,还要有全部身心的融入与忘情,和一首诗合二为一,无分彼此。
除了站在窗前观看,
我无法给予它们任何帮助。
是它们自己帮助自己
站得笔挺。
失去所有耳朵,
照样听风声。
这《华丽的悲伤》,再次以“复活的银杏”枝叶的方式,出现在我的眼前。诗人雪女的面容,也在我的眼前,慢慢清晰、娇美起来。我知道她有一张岁月之手,也无法遮蔽与篡改的清丽容颜,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美。我想问问亲爱的雪女,你为什么总是这般的从容与笃定,仿佛人世间没有你越不过去的沟沟坎坎。哪怕面对枯槁,面对永不回返的一切,你也能让悲伤长出枝叶,仿佛阿多尼斯的孤独花园——世界给予你伤口,让你遍体鳞伤,你也要从伤口里长出翅膀。这“华丽的悲伤”、高尚的复活,值得我们一生弘扬和返青!
《有所忆》,才能有所得。允许我,继续爱着你。用诗歌的方式,解读你,心疼你,而非一幅学术的嘴脸、高高在上的视角。我想说,由于认识了你,我前世的部分记忆,自动归来了。仿佛历经百世沧桑,依旧痴心不改。不断在跌倒的路途之上“重拾信心,/谨慎维护着对成人世界的热忱。”
请让我陪你一起,参观这《四人房间》,听你说:“很少有爱情配得上/我们对它所怀的纯洁之心。”这多么有趣,又多么辛酸,我总能捕捉你——诗中引而不发的哀伤,那黑发丛中几根若隐若现白发啊!什么时候你来、你来,我会陪你好好地哭一场、笑一场,再醉一场、疯一场。而后将所有的悲喜、辜负与隐忍都赋予文字,告诉它们,告诉天地,也告诉人间:我们要多美好有多美好,要多善良有多善良,要多真诚有多真诚!看看,我就是这般爱你的,尤如爱自己,爱生命,爱诗歌!爱人世一切真善美的好女子……
诗中的影子,替代了真实。现实与梦境总是隔着一个白天或一个夜晚。两个人,两个影子。两种境遇,两种情爱的姿态。所以梦始终是梦,我们并没有实现梦境的能力,或者并不想打破现实的镜像。所以选用戏剧的方式,演绎了梦境的存在和发生。“那束光线直接从天庭下来,/移走了我们身上相爱的两个人。/而你我被废弃了,枯坐无言。”
倘若你耐心地读完这首《孤独的模特》,你一定会和我一般恍然大悟,拍拍脑门说:“啊,原来她是一个塑料的模特啊!”你也一定会佩服作者的语言功底,叙述和旨意的层层推进与完整性设计。现在我回想起——湖边草精彩到位的点评文字:“她天生是个诗人,当她描述万物时,万物似乎顺理成章地剥离了寻常的外壳,裸出事物最本质也最诡异的一面。她转述的世界悲凉神秘却直指人心。她在转述中层层深入,她不是靠词语,而是靠心灵的力量带着你穿越世相,触摸到令你颤栗的生命图景。”这按语,十分精准,毫无夸张。我不过是用流水的姿态,浸入其内,感受其真,怜惜其善,倾慕其美。
十首诗,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窥视窗口,它无法囊括一个诗人,行走半生所留下的诗艺足迹。如果艺术是阴性的,带着绵柔、坚韧之气,就说明一个女子对艺术的追求与执著,有时会付出一生时间的耐性,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因为,在这条艺术道路上,女人若忘我和执著起来,就会更持久、更激情,哪怕最后会堕入文字的癫狂、虚无、孤独、忧伤和绝望的深渊与沼泽,也义无反顾!
人类若是一颗天生悲伤的种子,那么一生拥有一把光芒四射的“水晶钥匙”,亲手去开启今生不可回避的“华丽的悲伤”,将是一件多么荣耀而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写诗创作,用诗说话、生活与思考,就是雪女投入一生去拥抱和寻觅的一把水晶钥匙啊,而晶莹透明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题外话:天下的水都是相通的。女人更容易理解女人,不管是诗歌,还是其他的艺术作品。
因为阅读雪女的《蜘蛛》,我在解读的途中,爱上了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乔亚,爱上了她“越老越聪明”无穷的创造力,爱上了她许多经典的诗话:“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男人/女人”,“当一名独特的女人,又想被人喜爱,其实很困难的,渴望被人喜欢是颈上的一种痛。”
余生,我愿意成为她这样的艺术家,不在乎他人的观点如何,而将用一生的时间,执著创作。因为,我也是一个依靠情感生存和创作的女人,享受女性独有的苦与乐、痛与悲,我从不拒绝真情流露,许多诗作都围绕着爱恨、情仇、痛苦、焦虑、不安、忧伤等极端的情绪而诞生的。所以我很爱听她说话,这和自己过往穗言穗语式的唠叨不同,我第一次心甘情愿,愿做他人的传声筒:“不管是什么并且不管是什么时候,是来表达情感的,情感对我来说是令人困扰的,因为它们完全不合理,我的情感太多,多到不合理,情感就是我的魔鬼。”
附录:雪女诗十首
-----致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乔亚
尽其所能地靠近一个中心。
它所有的腿,因为回忆
变得细长和弯曲。所有的腿
抬起来无从跨越,又全然落于地上。
你七十岁的脸上有它织过的网,
有它爬行的路径。
相对于你呈现出来的皱纹,
它不用老去,也能表达岁月的漫长。
由于孤独而悬垂的身躯,
用那么多腿支撑着,还是下坠。
一个下坠的中心,动摇了你
一部分控制欲。
它丑陋的头部和羞怯的尾部
为了爱,分别顺应了引力。
你必须虚构它,才能使它
看起来真实而温暖。
你必须放大它,才会发现
它的私生活乱成一团。
没有人怀疑你的想象力
来自童年的痛楚和悲伤,
当你张开口叫它----妈妈。
当它也张开口,发出无声。
在一双眼睛审视下,没有另一双眼
可供求助。帘幕后显出身形的我,
开始为这显出的身形接受体检。
一个白衣人操纵着医学仪器,
把我变成某种符号前,紧盯我不放。
然而,我坚持我是个有身体的人。
我坚持至少有两个我作出反应,
怀着临床的忐忑和偏安一隅的淡定。
一个代另一个看,满眼肃穆。
一个代另一个闻,鼻腔里弥漫消毒水味道。
一个代另一个伸出胳膊,抽去四毫升血。
一个代另一个端着尿液,送到化验室。
一个代另一个出镜,被透视、扫描、测压——
所谓自我,也无法避免这些琐事。
自我取样,
自我散发化学气味,
自我排着队等待被叫号,
自我去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放射科、心电科——
自我露出的部位,就是身体
呈现的部位。尽管,它耽于隐秘。
身体被检查过了。
眀伤似已痊愈,暗疾
被白衣人写进报告单以备医治。
这具不太软弱的身体,从未排除过
大小病痛的侵袭。
这具印满了眼睛的身体,由于被看
渐渐开始发热。
细雨涤亮了窗外蒙尘的树叶。
树叶仿佛新生,又携带着
往日的苍青之色。
鸟鸣声有多么清脆,
无喉者就有多么寂静。
鸟儿抓住的那一段树枝,
因被实证而
轻颤不已。
万物萌动,不假思索。
体内不再发芽的人,
被他们的亲人抬到了山上。
满山的大雾呵,虚无缥缈的大雾,
却也能沉降到世间遮人眼目。
亲爱的,我转述这些身边景物,
没有哪一样不是悲凉丛生。
今天早晨,父亲挥起镰刀
大肆砍伐栅栏外的一排柏树。
我阻止他,问他为何要这样?
他说它们挡住了他的视线。
此前,他坐在防滑瓷砖铺设的院子里。
每一块瓷砖的图案,拼接在一起
形成一个相同的大图案。
他坐在上面,仿佛被环环紧扣的奥秘吸附。
一排白色矮木栅栏外,
被削去头颅的柏树丛凭着下半身
仍在疯狂地生长。
我在窗前浇花,
抬头便看见他这举止疯狂的一幕。
听到呵责声,父亲停下手
转身与我无言对峙。
他闭着一张无力辩解的嘴,
却瞪着一双混浊挑衅的眼睛。
后来他屈服了,将手中那把
绿漆鉄柄镰刀放回了工具箱。
这位当年抗美援朝的老兵,年轻时
经常当着母亲的面,说他差一点
娶了朝鲜女人,生活在另一个国度。
母亲总是微笑不语。
我们几个孩子一脸不屑地看着他,
像看一个陌生男人。
教堂里的歌咏者
只有对那个唱的人来说,才产生音乐。
而此刻,明亮的阳光,素白的蜡烛,
手持十字架凝神而立的雕像,因过于
圣洁宁静,达到了音乐境界。
所以,她唱得毫不犹豫。
放开喉咙,收紧小腹,
声情并茂首先感动了自己。
那甚至不是唱,是深深呼唤-----
她想要从那尊高贵的雕像中
唤出基督,从他手持的十字架中
唤出基督,从盈盈跳动的烛光中
唤出基督,从她自己
软弱、卑微的身体中,唤出基督。
冬天,我很少出门。
不是怕冷,实在可看的景致不多。
早来的一场暴雪,压断了很多树。
夭折的声音充斥在房屋周围。
门窗紧闭。那些靠分叉
和落光叶子维持生存的植物,
多么像挣扎的动物。
每一根枝条,都因向人间挥舞
变得虬曲不直了。
除了站在窗前观看,
我无法给予它们任何帮助。
是它们自己帮助自己
站得笔挺。
失去所有耳朵,
照样听风声。
华丽的悲伤
冰雪消融。河面上倒映着秃枝。
一棵即将复活的银杏以它的第二种存在
接受洗礼。有那么三两只鸟
站在枯槁处,歌唱枯槁本身的永不回返。
永不回返指什么?当我们
心怀悲伤又不能大声哭泣,
悲伤同样长出了叶子。阵阵暖风掠过
一河春水,两岸蓊郁。
由于遇见你,我部分地长大了。
但我从没和你说过一句话。
钻天杨在半空喧哗,无垠旷野
都随我陷入了沉寂。
冰冷的针管,二三种药片,
医治着我的疑难症。
隔壁病房的少年,再一次
违背了医生的嘱咐。
就在那年秋天,我重拾信心,
谨慎维护着对成人世界的热忱。
“很少有爱情配得上
我们对它所怀的纯洁之心。”
说完这句话时,一束光线颤动着
从你的身上漫射到我的身上。
这倒不是你传递给我多少温暖,
是两个影子出现了。他们
叠卧交缠,看起来像产生了情欲。
如果我们健谈,时间会过得轻快一些。
如果我们拥紧,空间会显得宽松一些。
可是,那束光线直接从天庭下来,
移走了我们身上相爱的两个人。
而你我被废弃了,枯坐无言。
孤独的模特
每天穿过这条小巷,我都看见她
脸色苍茫,嘴唇红艳,眼睛
一眨不眨地望着巷子对面。
那里有一堵墙,挡住了她的视线。
可她并不转动目光看向别处。
一年四季,她都穿着一件过膝的咖啡色羽绒大衣。
下面却赤着脚,不知是冷是热。
在她左侧,一扇低矮的木门外,
有个黑瘦的中年妇女踩着一台
老式缝纫机,埋头于她的活计。
小巷空寂,时光流逝。
中年妇女做了一件又一件衣服。而她
只穿着那仅有的黯淡的一件。
有一次,中年妇女没有给她着装,
她光着身子站了一天,露出
腹部的破洞,看样子受过重创。
还有一次,晨光斜照,我刚刚走进小巷,
恰好撞见她被抱出门来。
她的塑料脑袋伏在中年妇女的肩上,
像偎依着一个亲姐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雪女有什么过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