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叼的是什么.威利是什么学家

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为奥肯定律。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产生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下列和上述的分析方法相同的是: (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2012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试卷 (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2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试卷 (1)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汉学家阿瑟威利的译作
汉学家阿瑟威利的译作
关键字:&&&nbsp
受尹邦彦老师之托,今天中午安排了时间再到BOOKSELLER,把Arthur Waley翻译的《金瓶梅》和《西游记》,以及他的一些中国诗选,比如《170首汉诗》等买来。  Arthur Waley,大陆学界有把他译为阿瑟•威利的,此人应该说是一位翻译奇才,他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拿的是“古典学”学位,而对汉语和日语的兴趣却是萌生于其在大英博物馆工作期间,在里面的“东方艺术文物馆”里,他接触到大量珍贵的东方手稿,于是,他几乎全是通过自学而完成了这些语言的教育,但是却被誉为现代英国介绍中国和日本文学成就最著者,同时还被视为英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汉学家之一。在文学领域的翻译,他最被人们所称道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和小说,尤其是汉诗的翻译,其所使用的英语语词达到精准微妙的地步,故曾被英国最具权威的牛津选本选入,比如《现代牛津诗选》、《20世纪英语诗歌牛津选本》,另外也选入了英国著名的“企鹅丛书”的《当代诗选》,有趣的是,所有这些异国诗歌在选本中干脆直接署上了阿瑟•威利本人的名字。也许是因他的出色翻译,使得这些文字已经构成了英语诗歌史的有机部分。我想,年轻一代的英国读书人如果不了解这层翻译背景的话,也许还真的以为是他本人的创作呢!  他的汉诗翻译曾受到以著名诗人阿兹拉•庞德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关注,并评价甚高,而且其最初的译文还是得庞德之助而面世的,其译作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以庞德的个性,自然也会有对他不满的时候,曾在一封信件中说及他的翻译,认为其早期翻译无与伦比,而指责他后来的译诗,比如《白居易诗选》中的翻译质量则良莠不齐,混杂不一,而且还不听自己的良言相劝,“倔强得像一头驴,或者像一个学者!”  他在小说和散文领域的翻译成就主要集中在《源氏物语》,《枕草子》和《金瓶梅》、《西游记》等书,其中的《西游记》(他直接翻译为“MONKEY”,做了大量的缩减)的译本而获得英国最权威的图书奖之一的“布莱克纪念奖”(英文名为: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另一为“布克奖”(Booker Prize))。我在这个书店,其实已经看到过一本《源氏物语》的英译本,但译者不是阿瑟•威利。不放心它的价值,所以没买。  而作为汉学大家,他自然不会忘记先秦思想的重要意义,他选择的是《论语》和《道德经》翻译,我手头的一个英文译本《中国古典哲学读本》里面的《道德经》译文就直接取用阿瑟•威利的文字,可见他的译作之广受尊崇。  我今天收获最大的还不仅在于阿瑟•威利的东西,更令人兴奋的是买到了托马斯•卡莱尔的重要著作,我一直尊敬卡莱尔,我暗中追认卡莱尔是我的精神导师之一,他的三联出的中文本《论英雄和英雄崇拜》应该可以纳入我最喜爱的书籍之列,他是英国文学史上少数几位具有金属碰撞之音的大家,刚性十足,气势雄浑,而英文本的《法国大革命》,《旧衣新裁》和《论英雄和英雄崇拜》我已经收入囊中,此时还收集到他关于德国文学的评论,如《席勒传》《论歌德》等书籍。  我每次出来时总是暗暗奇怪,自己为什么始终没有找到一本关于柯尔律治的书,这次也一样。
正在读取...
朱文信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读书评论][读书评论][读书评论][读书评论][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朱文信,亦名闻中,70年代出生,哲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先后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等学术机构访学,现于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工作。
朱文信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理雅各(James&Legge)与阿瑟·威利(Arthur&Waley)(转)
(James Legge)与阿瑟·威利(Arthur Waley)(转)
&1 理雅各(James
  理雅各是伦敦布道会传教士,英华书院校长,近代英国第一位著名汉学家。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当他离开中国时,已是著作等身。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理雅格翻译的《中国经典》各卷陆续出版后,在西方引起轰动,该书使欧美人士得以了解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理雅各的英译本直到今天仍被公认为标准译本,他本人也因此蜚声西方汉学界,吸引了海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
  一、生平简历
  1.家庭出身与求学时代
  日,理雅各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郡的杭特利城,他是老四,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他父亲是资本家。他小时候就读于老家的教区学校,曾在一位盲妇处学习英国古典诗篇,这使他从小就喜爱文学。他十四岁时转入阿伯丁文法学校,勤奋学习拉丁文和英语语法。1831年考入阿伯丁英王学院。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又致力于学习哲学与宗教。理雅各在大学求学的四年中,功课一直名列前茅。十九岁,即在1836年,他大学毕业,成绩为全球第一名。毕业后,他接受了布莱克本学校的聘请,担任该校校长。
  理雅各在大学求学期间,为当时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所吸引,志愿当传教士。因此,他担任校长只有一年时间,就去投考希伯利神学院。他接受了两年的神学训练,向伦敦传教会提出申请,要求派往中国传教。伦敦会批准了他的申请。1839年7月,他带了新婚夫人玛丽,从英国乘船出发,日抵达南洋马六甲。
  2.作为传教士
  1843年,理雅各来香港时带来马六甲的几个基督教徒,算是香港的全部信众。到1870年,经他受洗总人数达272人,先后建起了四座教堂。但在各差会在香港的核心人物中,理雅各的传教成绩不算最突出。他不是固执守旧的传教士所能接受的那种传教士,因为他与华人平起平坐,甚至走上世俗化与中西宗教融合的道路。他更不是英政府所期待的那种传教士,因为他出于对中国的良知,反对鸦片贸易、抗议英政府介入镇压太平天国,不许英政府武力介入教案。在这样的心态之下,理雅各倾心研究中国文化,热心在华事业。理雅各十分努力在中国传教,写出了18种汉文新教布教书籍。
  3.在英华书院教书和担任校长
  设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是由英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马礼逊在日写给伦敦传教会的信中说:“我希望在马六甲有个机构,可以用作培养欧洲的、本地的和恒河以东国家的传教士。”伦敦会批准了他的计划,并拨给筹办经费。日,英华书院举行奠基礼,1820年校舍建成,秋天正式开学。第一任校长为英国传教士米怜,后来又陆续更换了五个校长,1840年理雅各到达马六甲后,担任校长。当时他才二十五岁。
  1843年,英华书院搬到香港,仍由理雅各担任校长。
  英华书院在香港的办学宗旨,已与以前不同。它已成为专门招收当地中国青少年入学的一所早期的教会学校。理雅各除负责校务外,还直接从事传教活动,1849年被任命为香港联合教堂的牧师。理雅各在1845年回英国休假时,曾经带了三名中国学生赴英留学。1852年10月,他的妻子在香港去世,后来又娶了一位英国女子为妻。
  二、汉学研究
  1.翻译古代经籍
  作为一名传教士,理雅各也许不会意识到其古代经典翻译工程对沟通东西方桥梁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均为传教铺路,但最终的结果却远远超出了传教的范围
  理雅各把英华书院迁到香港后,开始研究和英译中国古典文学的工作,他计划将中国儒家传统典籍“四书”、“五经”译成英文,并各自附以原文、注释及长篇绪论。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在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当时由一些传教士如湛约瀚、麦高温、史超活、合信、谢扶利和华人黄胜等人参加助译工作。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道德经》、《庄子》等名著。
  中国儒家经典向西方的传播,对西方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文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理雅各是有贡献的。但是,另外还有一位中国学者王韬的功绩也不应该埋没。王韬原来在上海伦敦传教会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1863年王韬乘船来到香港,担任理雅各的助手。当时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头两卷英译本已经出版,他正在翻译《书经》。由于王韬的具体帮助,给他解释难懂之处,帮他写注释,使他得以顺利地完成英译《书经》和《竹书纪年》等,并作为第三卷出版。随后王韬又帮助理雅各英译《诗经》,作为第四卷,于1871年出版。第五卷《春秋》、《左传》,于1872年出版,以上均在香港出版。《礼记》于1885年在伦敦出版,这是王韬帮助理雅各英译的最后一部书。
  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典籍也曾多有译述,但都只译片断,且因汉语不精,或对于儒学经义钻研不透,或请学养浅陋的华人合译,译文往往辞句粗劣,语义欠通,谬误百出。《中国经典》的翻译是理雅各倾注几十年心血才得以完成一项宏大工程,他明确意识到,只有透彻地掌握中国人的经书,亲自考察中国圣贤所建立的道德、社会和政治生活基础的整个思想领域,才能被认为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职责相称。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理雅各始终贯彻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除了认真参考和吸取王韬的研究成果外,他自己也十分注重旁征博采,力求持之有据,绝不主观臆断。在他以前别人用拉丁、英、法、意等语种译出的有关文字,凡能找到的,他都拿来仔细比较,认真参考,然后再反复斟酌,慎重落笔,甚至常常数易其稿。加上与王韬等人的切磋讨论,就大大减少了可能有的失误,使翻译质量得以确保。
  《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在西方引起了轰动,欧美人士由此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于1876年获法兰西学院儒莲汉籍国际翻译奖(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tanislas Julie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1870年,阿伯丁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在爱丁堡大学举行三百周年校庆庆典中,理雅各是受到尊重的人物之一。理雅各在多次访问巴黎的过程中,曾同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朱利昂,进行对汉学的高水平的讨论,并获得朱利昂奖金的首奖。
  理雅各的获奖促使英国朝野开始重视对中国学术的研究。获奖后,理雅各又译了(在牛津大学任教期间的译著):《法显行传》(1886年加注付印)、《西安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考》、《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故事与小说》、《致缪勒函有关中国人称帝与上帝》、《中国编年史》、《帝国儒学讲稿四篇》、《扶桑为何及在何处?是在美国吗?》、《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孔子生平及其学说》、《孟子生平及其学说》、《诗经》(英文押韵诗体译本)。
  以上是单独出版的一些主要译著,另外由英国语言学家缪勒收进他主编的《东方圣书》丛刊中的理雅各译著,还有:《书经》、《诗经中的宗教》、.《孝经》、《易经》、《礼记》、《道德经》、《庄子》、《因果报应论》。
  90年代理雅各再次把注意力转到他的系列译作《中国经典》,这也是他在牛津的教学材料。1893年至1895年《中国经典》修订后在牛津大学克莱仁登(Clarendon)出版社再版。在这个版本中,理雅各对孔子的态度有改变,似乎与中国古代的圣贤有了很多相同的观点。
  1895年,也就在理雅各谢世的前两年,他还翻译出版了屈原的《离骚》。
  2.出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
  1873年,理雅各离开香港返回英国,他竭力主张应加强对中国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支柱儒家思想和典籍的研究。当时在英国的一些原来在中国当外交官或经商的英国人,提出应在牛津大学设立汉学讲座,并推荐理雅各为该讲座的第一任教授。推进此项计划最努力的,有英国前驻华公使阿礼国,和前香港总督德庇时等,他们募集了捐款,专供牛津大学开设汉文讲座之用,但英国的正统派仍嫌理雅各不是牛津或剑桥大学毕业生,不是贵族,又不是英国国教的教徒而加以阻挠。经过各方疏通,加上理雅各的大量译著和它们对欧洲影响的客观存在,使得那些正统派也只好让步,最终让一名传教士出任第一任汉学教授。阿礼国等多方奔走,一共募得三千英镑之巨,专给牛津开设汉学讲座。
  理雅各采取的是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策略和注重翻译的教学模式,他的学生为数不多,因为汉学在当时还是偏僻的学科。理雅各所做的学术报告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人物传评、中国天文和中国社会宗教等。他在牛津大学前后共二十二年,培养了不少汉学家。
  理雅各回到英国后,著有一些论文、书评、讲稿与小集子,计24项,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部未完成的汉英词典手稿。理雅各曾提出如果中国能有一部按正确的原则编撰的字典,那么解经、诠释工作将大大简化。这可能是他编撰字典的动机。词典收入汉语的字、词、俗语及情景性日常用语,在文字上方用符号表现汉字的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四种语调。收入内容以普通话(官话)为主,兼顾广东方言。
  3.汉学答疑
  理雅各回英国后用不少的时间为外国人解答汉语知识方面的问题。实际上,这项工作始于他在华期间。
  理雅各对中国的了解可谓详细,求教的信很多,很难统计,咨询的领域涉及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传记、中国天文,也有不少信件的内容是请他翻译文件和翻译刻在碗、扇等等上面的文字,还有人把翻译的稿子和研究汉字的论文寄给他审阅,为此理雅各回复了大量的信件,这当然也是对中国文化传播的贡献。
  4.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从1843年到1873年,理雅各一生中最美好的30年都是在香港度过的,对香港的教育、报业乃至戒烟戒赌、赈灾救难等公益事业均有种种贡献。从1847年到去世,他一生半个世纪的时间都在译介中国经书,而且是在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总体歧视下进行的。对中国文化的长期研究使他认为中国文明虽与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但绝非野蛮文明,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那块土地上生活、繁荣,不断生长、壮大;当诸多的优秀文明经历了兴旺、鼎盛和衰亡后,中国仍然存在,所以中华民族必定有些颇具力量的美德和社会规范。
  三、学术评价
  理雅各用五十余年的时间,架起了一座中西方的桥梁,他的一生是由传教士走向汉学家的一生,他生平的活动,开始于向东方宣扬基督教义,然却显赫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至今虽逾百年,理雅各的译本仍被认为是中国经典的标准译本,他结束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献业余水平的研究,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理雅各向西方输出的不只是中国的经书,还有中国的宗教以及其他文化现象。与早期傲慢的新教传教士相比,理雅各对待中国宗教的态度是客观、认真而尊重的,像他那样重学术理性的宗教专著在早期新教传教士中甚为罕见。他的论述中见不到对中国的谩骂、无理的攻击,相反,他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一种亲和态度,体现出苏格兰神学思想的开放性与独立性。他呼吁传教士不要在孔子的坟墓上横冲直撞,他赞美中国宗教中对真理的追求。
  正是通过这座桥,理雅各向东方输入了西方近代化的理念。理雅各主编的《遐迩贯珍》,大量刊载新闻,率先刊登有偿广告以维持报纸印行的开销,同时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如此给香港的报业带来了近代化气息。
  理雅各主持的英华书院(后为英华神学院)引进了西式教育,冲击了中国的旧式教育,他在实用化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近代化的特色,有助于培养中国奇缺的专业人才并提高人才的素质。他与华人的交游使他们成为颇有作为的社会改革人士,如黄胜、王韬、洪仁玕、何进善父子,这些人受他的影响摒弃了惟我独尊的天朝幻念和传统儒学中的迂腐成分。
  理雅各葬在牛津以北的墓地,阿伯丁花岗岩做的墓碑上写着“赴华传教士与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
  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大学为纪念理雅各,再版了他的五卷《中国经典》,并设立理雅各奖(James Legge
Prize)。1961年,伦敦会捐款5000英镑设立该奖,奖给中文系四年级本科生在毕业前用汉语或英语写的对中西文化的诠释有所贡献的最佳论文。
  自1948年以来,根据联合国大会的提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努力促成成员国文化经典的翻译工作,尤其是亚洲国家,但缺少能胜任的翻译家,而且时间紧迫。最后,儒莲编辑的《东方圣书》系列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文集推出,理雅各是该系列的主要译者之一。该系列在189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1966年与1968年由印度的Motilal
Banarsidass再版。
  在中国,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注释校正华英四书》全部采用理雅各的译文。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出版社近年系统出版中国古代文献的系列译本,其中《四书》仍选用了理雅各的译本。
  理雅各生平年表
  1815年至1822年,从出生到7岁
  日,理雅各出生在于英国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哈德利镇。1815年至1822年间理雅各家与在马六甲传教的英国传教士米怜经常通信,这些信使理雅各初步接触了传教事业。1822年,美魏茶(米怜之子)与理雅各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此时理雅各更多地受了传教士家庭的影响。
  1829年,14岁
  理雅各完成了在哈德利教区学校的小学学业,进入阿伯丁语言学校开始接受中等教育。
  年,16岁至20岁
  理雅各经考试获阿伯丁皇家学院一等奖学金。此前他因遇到公众集会骚乱而遇险,但是死里逃生。1831年至1835年理雅各就学于阿伯丁皇家学院,即大学教育期间。1835年毕业时获阿伯丁皇家学院授予的最高奖学金哈顿尼恩奖学金。
  1836年,21岁
  理雅各因坚持非国教信仰,不改信国教而放弃在阿伯丁皇家学院教拉丁语的机会,随后在英格兰布莱克本一所公理宗学校教数学与拉丁语一年半时间。
  1837年,22岁
  理雅各在伦敦海伯里神学院攻读神学。
  1838年,23岁
  理雅各加入伦敦会,决心到海外传教。是年理雅各与伦敦会理事会的成员约翰&摩里逊的女儿玛丽&伊莎贝拉&摩里逊订婚。
  1839年,24岁
  理雅各师从伦敦大学中文教授修德学习汉语。是年理雅各不顾医生对其健康状况的警告,与米怜的孩子美魏茶乘同一批船到马六甲传教。
  1840年,25岁
  1月10日理雅各到达马六甲,此后理雅各夫妻水土不服,健康欠佳。在马六甲,理雅各担任伦敦圣教书会的记者与顾问,兼任马六甲英华书院的伊云士的助理,同时管理书院的印刷事宜。是年,马六甲发生霍乱。11月,伊云士与约塞亚&修兹染霍乱而死,理雅各获得书院一个教高级的职位。这时英国与清廷正谈判开放通商口岸,理雅各向伦敦会建议将英华书院迁至香港。
  1841年,26岁
  理雅各编写了《英、汉及马来语词典》,后用作马六甲英华书院的教材。此时理雅各已经开始了汉学研究,并进行基督教汉语文献方面的整理,翻译与编撰工作。马六甲流行霍乱之际,理雅各写了《致马六甲华人有关霍乱书》在当地颁发,从医学角度劝人们放弃迷信,皈依基督教。此时华人何福通成了理雅各的传教助手。日理雅各因“为基督教世界与文学领域的显赫贡献以及虔诚的信仰”获美国纽约大学所授予的神学名誉博士学位。11月理雅各正式担任英华书院校长。
  1842年,27岁
  《南京条约》后,伦敦会理事会决定筹募庞大的基金,展开对华的传教活动。理雅各继续为学校迁址而努力,他与给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通信,马儒翰时任东印度公司的秘书、马礼逊教育协会及香港华民的秘书与翻译。
  1843年,28岁
  7月,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中文印刷所迁入香港。此后,理雅各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混乱的社会治安与恶劣的生活条件等问题。但他的住宅已成了上圣经课的地方,何进善继续配合理雅各布道传教。是年理雅各向香港政府申请拨地扩建英华书院遭拒绝,因为香港政府需要翻译的时候,英华书院未做反应。8月22日至9月4日,英美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香港讨论《圣经》译本的修订问题,希望能推出统一的委办本;理雅各具有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对汉语也具有相当的把握,因此被邀加入。但修订工作进行中传教士的宗教学术争议一开始就很激烈。
  1844年,29岁
  英华书院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44年第二个安息日理雅各在香港开设了伦敦会的第一座华人礼拜堂下市场堂。教堂由理雅各主持,但其后理雅各暂时返回英国时,何进善受理雅各委托管理教堂,实际上许多事务也由何进善负责。是年起由何进善和黄胜做理雅各的助手编写,印刷汉语的宗教宣传册子。其中理雅各撰写的宗教文册《耶稣山上垂训》(1865年再版)是由何进善合作翻译注释的。
  1845年,30岁
  年初,理雅各对香港政府提出应该有一所政府资助的学校,“免费”为中国人提供教育,但该建议未被采纳,因为计划“过于繁杂,而且代价太高”。是年理雅各筹建的佑宁堂落成。这年理雅各与麦都思博士谈了他的基督教文献的翻译观,认为“神”是翻译“Elohim”与“Theos”的合适字眼。11月,理雅各因几次长时间高烧不退而回国治疗,并带去三个中国学生:吴文秀、李金麟与宋佛俭。
  1846年,31岁
  理雅各一行到达英国,在英国社会引起注意。从到达英国至1848年,理雅各周游英国讲道。此间,理雅各向国务大臣格莱斯通谈了香港传教近况,尤其是教育的发展,试图推行教育世俗化的改革,后来得格莱斯通就此事致信香港总督德庇时。
  1847年,32岁
  5月20日,理雅各在返回香港的途中立志要研究汉学,翻译中国经书,襄助传教。7月2日,《圣经》修订工作开始,到5日就出现了严重分歧,形成了后来旷日持久的译名之争,理雅各不可避免地将卷入这个问题。是年,理雅各推崇的补助书馆计划开始在香港实施。12月6日,港府在《香港政府宪报》上宣布以每月10元的标准资助三所中文学塾,并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监督。这标志着政府对教育干预的开始。但此时政府并没有与教会争夺教育控制权,而且此时宗教教育的气氛仍颇为浓重。(注:1847年理雅各尚未抵达香港,仍在路途中。)
  1848年,33岁
  4月,启程返香港。途中离开新加坡的时候,理雅各与家人乘坐的船发生火灾,理雅各指挥男乘客灭火。7月22日到达香港。1848年8月香港与广州的传教士开会建立传教站,理雅各任秘书。传教站每三个月聚会一次,协调两地传教事宜。8月31至12月1日,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一次摧毁性的台风。是年理雅各的第四个女儿安妮死去,理雅各夫妇悲痛不已。黄胜任职于英华书院,曾协助理雅各翻译儒家经典。自1848年起,理雅各改变了自己在“术语之争”中的立场,选择了“上帝”一词来翻译基督教的“God”。
  1849年,34岁
  理雅各撰写布道文册《上帝的日子》。
  1850年,35岁
  理雅各第一任妻子玛丽写信给伦敦会东方委员会,要求加大对英华书院附属女子学校的支持。该校是英华书院迁港之初理雅各授意玛丽创建的,该校是中国最早的女学之一。伦敦会基本同意玛丽的提议。3月20日,理雅各向总部提出了到广州建立教堂的想法。8月20日,总部致函理雅各,否决理雅各的提议。
  1851年,36岁
  12月28日,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二次摧毁性的台风。
  1852年,37岁
  广东南部农民起义军被清军击溃后,清军大肆屠杀。理雅各从清军手下解救一个中国女孩,并帮助急救一个老人。是年理雅各在香港出版了《中国人的鬼神观》,这是理雅各研究中国宗教学术的真正开始。这年理雅各又撰写了宗教文册《约瑟纪略》、《养心神诗》(后改名《宗主诗章》)与《重休礼拜堂仁济医馆祈祷上帝祝文》。10月17日,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三次摧毁性的台风。也在10月,理雅各第一任夫人玛丽病逝,其后两个女儿先后夭折。11月22日,理雅各继续进言伦敦会总部要求到广州建立教堂,但没有结果。
  1853年,38岁
  理雅各应邀进入教育委员会(,后改为教育局),提出了官学的奖学金制度:《圣经》或《四书》知识掌握得最好的奖励1.5英镑,英语或地理读得最好奖一英镑。是年起理雅各主理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由黄胜协助。同年,淘金热使大量华人涌入美国加州与澳洲,理雅各以传教为目的撰写了关于移民美国事务的册子《往金山要诀》,并安排五位英华书院的学生到美国加州建立教堂与两个青年到澳洲宣教。也在1853年理雅各最小的女儿在被送往苏格兰的路上死了。理雅各悲痛不已,当时只剩下他一个人在香港。大约在1853年前后,理雅各帮助太平天国确立了“拜上帝会”的名称。
  1854年,39岁
  理雅各撰写中文传道册子《劝崇圣书》、《新约全书注释》与《耶稣门徒信经》并初次翻译《周易》。同年韩山文把在逃的洪仁玕带来见理雅各,理雅各帮助安排他去教书。
  1855年,40岁
  理雅各发展一个道士皈依基督教。日,理雅各继续坚持要伦敦会总部到广州建立教堂,提出将印字局移到中国腹地上海去发展,没有结果。《遐迩贯珍》因人力不济停刊。1855年(至1858年),洪仁玕受雇于伦敦会,成为牧师,解经布道,做理雅各的助理。
  1856年,41岁
  理雅各编译的教材《智环启蒙塾课初步》在香港出版,作为英华神学院的教科书。(1859年香港官学把该书作为标准教材,1862年、1864年分别在广州、香港重版;1867年传入日本,首先由江户开物社出版训点翻印本,名为《翻刻智环启蒙》,在日本广泛流传,成为许多学校的教科书,出现多种版本。)但1856年在香港维持了13年的英华神学院因人手不足及经费问题而停办。是年理雅各撰写了《圣书要说析义》、《亚伯拉罕纪略》。同年理雅各给车锦光施洗。这一年,理雅各要求付给中国医生王风与西方传教士同样的工资,引起外国人的议论。(关于给华人基督教徒与西方相同的工资的问题,理雅各与伦敦会之间的商议持续至1860年。)是年理雅各在英华书院的学生梁柱臣离开香港到澳洲维多利亚省与传教士建起礼拜堂。(60年代初梁柱臣在澳洲的巴拉腊特又建了两所教堂,1866年在中国内地建立佛山堂,这是华人自发自资并成功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教堂。)1856年起,理雅各在香港的公理宗用英语、汉语布道,闲暇时间翻译中国经书。
  1857年,42岁
  当地一家面包店的厨师下毒要毒死所有英国人,理雅各幸免于难。这年理雅各因健康问题以及中国经书译著的出版事宜第二次返英。理雅各走后,洪仁玕得湛约翰牧师资助盘缠到南京。
  1858年,43岁
  理雅各在英格兰的时候,通过其长兄乔治所在的公理宗之安排,结识了寡妇汉娜,其亡夫也是牧师,已有一个女儿。后来理雅各与她结了婚。同年理雅各带着第二任夫人及其女儿和他原来的两个女儿到香港。回港后,香港最高法院的注册主任拜访理雅各,要黄胜到法院任口译。黄胜出于传教工作的志向而婉拒。
  1859年,44岁
  理雅各发表了《秦国——伦敦会成立六十五周年讲话》。10月间,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四次摧毁性的台风。50年代后期,理雅各的两个女儿加入理雅各的事业,分别在理雅各所建立的不同学校里教书,并都在香港结了婚并居住下来。
  1860年,45岁
  洪仁玕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此后与理雅各通信频繁,理雅各希望他能够纠正太平天国在信仰上的偏差,并坚持与外国人和解的路线。洪仁玕曾托人给理雅各送钱,但理雅各拒收。这年,理雅各撰写了宗教文册《圣会准绳》与《基督教信仰与行为》,并为车锦光带来的人施洗。同年,香港教育委员会被改组为教育局,成为专管官立学校的政府机构。此时理雅各已成为该机构的权利人物,便大张旗鼓地推崇世俗教育。7月3日,理雅各在教育局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教育革新计划”,后来又以书面形式刊登在《香港政府宪报》上。他建议停办所有位于维多利亚城的皇家书馆(即受资助的学校),把全部学童集中于一所新的中央书院并强调英语教学。在理雅各的推波助澜下,香港教育事业的重点从19世纪60年代起始由宗教教育转向世俗教育。
  1861年,46岁
  年间《中国经典》第一版在香港陆续出版。其中,第一卷含《论语》、《大学》与《中庸》,出版于1861年,第二卷《孟子》出版于1861年,第三卷《书经》与《竹书纪年》(分两册)出版于1865年,第四卷《诗经》(分两册)出版于1871年,第五卷含《春秋》与《左传》(分两册)出版于1872年。
  1861年,广东被英法攻陷之后,理雅各与他的朋友在广东河南(广州市的地名,现中山大学康乐园的一带)参观,看一座佛教寺庙遭到袭击,原因是民众敌视所有外国人。同年春天,理雅各与湛约翰乘船到广东的博罗等地去看看车锦光的传教工作,一路上受到当地人的欢迎。他们此行长达四个星期,但后来遭到了袭击。10月,由理雅各施洗的广东人车锦光被其仇家所害,理雅各曾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车锦光,而且临走前叮嘱英国领事:万一他死了,不要动用军舰,因为他要把清白的名声带回家。
  1862年,47岁
  理雅各在香港太平山与湾仔筹建两所教堂。2月,在港府的支持下,中央书院正式开学,标志着香港教育事业把重点转向了世俗教育。中央书院首任校长由史钊活担任。史钊活承袭了理雅各的世俗教育主张,并付之于实践。理雅各就此解除了教育局繁重的文秘和管理职责。是年,理雅各的一封信在英国公开发表,抗议戈登率领的英法联军镇压太平军的行为。同年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五次摧毁性的台风。这年王韬流亡香港,开始襄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历时20年。(从1862年到1865年,理雅各为香港政府培训笔译、口译人员三年。)
  1863年,48岁
  年底,理雅各为修建佑宁堂筹捐了21000元。
  1864年,49岁
  6月6日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六次摧毁性的台风。是年理雅各再次陷入健康危机,于是到广东省的西河去游历、养病。
  1865年,50岁
  理雅各与教育理事会其他成员退位,政府办学部取而代之。同年因为理雅各在公益事业上的突出贡献,被邀到香港政府用茶点。是年,理雅各陪第二任妻子汉娜到汕头、厦门、上海,后到日本治病。汉娜终因水土不服回国,也带走了女儿。
  1866年,51岁
  香港发生了罕见的火灾,理雅各成功地进行了募捐活动以赈灾。是年他又探访感染猩红热的学生,还为一个他认为无罪的死囚奔忙。理雅各在香港昂船洲经历一次爆炸的事件,一艘载着80吨炸药的商船被引爆,原因不明。
  1867年,52岁
  2月,理雅各因健康欠佳暂回英国养病,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工作暂时中断。理雅各不久来信邀请王韬去苏格兰。年底王韬赴苏格兰,并游历了法国等国家。
  年,53-54岁
  理雅各与王韬在哥拉潜心译书,抽空游历爱丁堡、格拉斯哥、雷斯与阿伯丁。当时理雅各已经不想继续留在伦敦会,而是集中精力完成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
  1870年,55岁
  1月5日,理雅各及其女玛丽与王韬一起返华。3月,抵达香港,此后王韬成为独立的报业人士并逐步成为社会改良者,开始了自己的事业。理雅各与伦敦会签订合同,在佑宁堂做了三年牧师。由于佑宁堂有印刷业务,理雅各印刷其译著《中国经典》更为方便。
  1871年,56岁
  理雅各在英国士兵中开《圣经》课。是年撰写了布道文册《无偿的福音》。2只,理雅各联合其他传教士和一些商会,组织了一千多人签字,要求取缔赌场。
  1872年,57岁
  7月,理雅各深夜翻译过劳而休克,手部摔伤。
  1873年,58岁
  理雅各到中国北方观光,对落后的状况非常痛惜。5月17日,理雅各游历孔府,在日记里提到当地种植鸦片的情况。是年理雅各告别香港,临别王韬撰文赞美理雅各。理雅各后又游历了美国,其后返英定居。理雅各回到英国公开反对鸦片贸易。从1873年到1876年理雅各写了长达330页的手稿,力图将赞美诗翻译成诗体拉丁语,并对一些语言点做了一番诠释,类似于他在其译著《中国经典》中所做的工作。
  1874年,59岁
  年,约翰&莱格牧师等人为理雅各再译《诗经》提供帮助。
  1875年,60岁
  穆勒约理雅各为《东方圣书》系列译著提供译稿。4月20日,牛津大学决定让理雅各做首任汉学教授。
  1876年,61岁
  理雅各因翻译中国经书的成就获儒莲中国文学首届国际奖。10月27日,理雅各在谢尔德廉戏院发表就职演说,开始了执教牛津大学的生涯至去世。
  1877年,62岁
  理雅各的著作《儒教与基督教对比》在对华传教士上海大会由人代读,在传教士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被认为过高评价儒教和再次引发术语问题而被拒绝出版。后该文在友人资助下独立出版。是年理雅各准备重新翻译《易经》,再次邀王韬前往。但王韬未受此邀。
  1878年,63岁
  理雅各发表论文《中华帝国的儒教》、两小卷的《孔子生平及其学说》与《孟子生平及其学说》。
  1879年,64岁
  理雅各译出《东方圣书》第三卷,含《书经》、《诗经中的宗教》和《孝经》。是年理雅各应邀请到长老宗做牧师。
  1880年,65岁
  理雅各以他在牛津大学讲课和研究心得,在伦敦发表了《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是年,理雅各提名中央书院第二任校长。同年理雅各的第二任妻子汉娜去世。
  1882年,67岁
  理雅各完全失聪,但仍然坚持授课与翻译。是年,理雅各译出《东方圣书》第十六卷《周易》,为第九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了《老子》的条目。
  1883年,68岁
  理雅各的《基督教与儒教关于人生教义的对比》由伦敦圣教书会出版。
  1884年,69岁
  理雅各到授予他神学博士的爱丁堡大学参加校庆。
  1885年,70岁
  理雅各译出《东方圣书》第二十七、二十八卷《礼记》。
  1886年,71岁
  理雅各译出了《法显行传》(或称《佛国记》)。是年理雅各患中风,健康状况恶化。
  1887年,72岁
  理雅各发表汉学研究论文《菩萨的形象》。
  1888年,73岁
  理雅各开设“在华基督教传教史”的讲座,再一次对鸦片贸易深表痛惜。同年理雅各发表了《基督教在中国:景教、罗马天主教与新教》一书。
  1891年,76岁
  理雅各译出《东方圣书》第三十九、四十卷《道德经》与《庄子文集》,并发表汉学研究论文《因果报应论》。
  1892年,77岁
  理雅各的《四书》译本经他修订后再版。
  1893年,78岁
  1893年至1895年理雅各修订《中国经典》,并由牛津克莱仁登出版社再版。
  1897年,82岁
  11月29日,理雅各病逝牛津。
  (资料来源:架设东西方的桥梁 [专著]: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 / 岳峰著. --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
370页 : 图 ; 20cm. --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丛书/篇名略有改动)
  主要学术成果
  《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
  《四书》英译本
  《书经》英译本
  《诗经》英译本
  《春秋》英译本
  《易经》英译本
  《礼记》英译本
  《庄子》英译本
  《道德经》英译本
  《论语》、《大学》、《中庸》英译本的合订再版本
  《中国人关于天神和鬼怪的概念》(The notions of the Chinese concerning God and
Spirits)《孔子生平及其学说》(The Life and Teaching of Confucius)
  《孟子生平及其学说》(The Life and Teaching of Mencius)
  《帝国儒学讲稿四篇》(Imperial Confucianism)
  《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 (The Religions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
  《法显行传》(A record of Buddhistic kingdoms)
  《西安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考》
  《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故事与小说》
  《致缪勒函有关中国人称帝与上帝》
  《中国编年史》
  《扶桑为何及在何处?是在美国吗?》
2 Arthur Waley
亚瑟&韦利 (Arthur Waley,
)是著名英国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他精通汉文、满文、蒙文、梵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等语种。他一生撰著和译著共200余种,其中大部分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他的词条说:“他是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中的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种译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译家。……他是一位诗人和诗歌的创新者。由于他的译作,使中国文学易于为西方读者接受了。”亚瑟&韦利终生从事汉学的研究,但他从未到过中国。4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萧乾访问英国时曾问他为何不去看看中国。他的回答是:“我想在心目中永远保持中国唐代的形象。”
  亚瑟&韦利的一句话反映出了他对唐代中国的偏爱。他所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唐诗,其中主要包括:
  (1)《中国古诗选译》。该诗集包括李白的《乌栖曲》、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衰病》和《废琴》等英语译文,仅16页,于1916年自费印刷,供文学界的朋友们欣赏。
  (2)《中国古诗一百七十首》,1918年7月由伦敦康斯特布尔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共168页,后转译为法语、德语等文字。内收从秦朝至明朝末年的诗歌111首,另有白居易的诗59首。该诗集附有亚瑟&韦利撰写的《翻译方法》,文中详细陈述了他翻译中国古诗所采用的方法。他提倡根据原诗的结构逐字逐句直译,而不是意译。他以为诗的意象反映诗人的灵魂,译者不可加入自己的想像更改原诗,意译很可能歪曲诗的原意或者致使一部分信息流失。他不坚持英译诗的押韵,因为勉强凑韵会有损于原意的表达。
  (3)《中国古诗选译续集》,1919年7月在伦敦出版,内收李白、白居易、王维等诗人的诗作多首。
  (4)《诗人李白》,1919年出版,书中附《导论》、《李白的生平》及译诗说明,收入李白的诗歌23首,如《蜀道难》、《将进酒》、《江上吟》、《夏日山中》和《自遣》等。
  (5)《中国古诗集》,1946年在伦敦出版,共213页,收入230余首诗歌的译文,其中白居易的诗占101首。
  (6)《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时代》,1949年在伦敦出版,共238页,是一部关于白居易的传记,内容主要是以白居易的诗文译介联串起来的。亚瑟&韦利在该书的《序言》里写道:“这部书只是白氏生平的概括介绍,不是全传。书中选用的白氏作品,诗与文各占一半。有关白氏的传记资料并不缺乏,我的困难是要从庞杂的资料中把有关传记的部分选译出来,同时为这部书确定一个长短适当的篇幅。”
  (7)《李白的诗歌与生平》,1951年在伦敦出版,共123页。
  爱德华兹 (Evangeline Dora
Edwards,)出生在中国,其父是赴华传教士。1938年,伦敦阿瑟普洛普斯坦因公司出版了她英译的《中国唐代散文作品》,内收晋代志怪小说《搜神记》的某些篇章、唐代传奇《李娃传》和《太平广记》里的一些材料。
  翟林奈 (Lionel
Giles,)是英国第一代汉学家翟理斯之子,出生在中国,子承父业,成为英国的第二代汉学家。他于1921年翻译和出版了《唐写本搜神记》,于1938年译出《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片断。
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论语&译本(简称"威译")在当代很有影响.选择它来具体研究、探讨&论语&英译的策略对先秦典籍的英译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首先对"威译"的得失进行评析,以具体统计与大量实例显示,"威译"总体质量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并不是太高;同时也指出"威译"确有其挡不住的精彩之处.接着本文探讨"威译"所提示的典籍英译的"两个合理性"问题:语义的合理性与句法的合理性,认为这两者实际是一种语言文本格栅向另一种语言文本格栅转换的主要内容.典籍英译追求译文语义上的合理性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同时,还应最大程度地追求译文在句法上的合理性."威译"虽在语义合理性上不尽如人意,但在句法合理性上倒是可圈可点.可能正是后者使"威译"至今仍在很大范围内获得肯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休.博内威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