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建筑师画家邱丽娟视频

本页位置: >
东莞工笔画家陈劭全香港展出作品获好评
http://www.&&&&日 10:29
&&&&来源:广东新闻网
  广东新闻网3月13日电(李映民 刘远忠 周泽文)广东东莞石龙镇工笔画家陈劭全日前应邀赴港参加由香港油尖区文化艺术协会主办的“香港研古斋雅集2014年书画展”,作为唯一来自大陆的特邀画家,陈劭全带着10幅作品在香港大会堂高座七楼展览馆与香港书画界进行学术交流,频获好评。
  陈劭全原名兆全,东莞市石龙镇人。他自幼爱好绘画,20世纪70年代随启蒙老师梁永光、邱丽娟夫妇学中国画。1980年拜香港著名画家梁平为师,作为入室弟子随恩师研究传统工笔画技法十余年。2010年9月,陈劭全赴北京现代工笔画院高研班进修,随王天胜、安佳、苏百钧、罗寒蕾等多位著名画家学习现代工笔画技法。陈劭全坚持专业工笔画创作已33年,擅长人物、花鸟画,兼山水画和书法,集各家所长,自创一格,以人物画闻名,其作品被不少国内外知名人仕收藏。
  据悉,油尖区这次举办的书画展共邀请了13名画家参展,其中陈劭全是唯一来自大陆的特邀画家,他带着自己创作的《甜甜蜜蜜》、《岭南风情》、《舞》等10幅工笔画精品参展。其中《甜甜蜜蜜》曾获《美好生活,幸福未来》――2003年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联合展优秀奖,《岭南风情》曾获2006年“虫二斋杯”东莞市美术精品创作展铜奖。书画展上,陈劭全的作品受到香港友人的一致好评,参观者在他的作品前细细品味,聆听他创作的故事。
  陈劭全说,香港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来参观书画展的人很多,不少参观者主动与他交流。他称,这次参展收获最大的是能与香港的画家交流艺术的技法以及做人的道理。今后有机会将多参加中港联展,推动两地的文化交流。(完)
[编辑:nimo]
分享到:4.49K
• • • • • • • •
• • • • • • • •
品时尚、品文化、品人生――品质、品位、品牌
 •  •  •  •  •  •  •  •
 ? ? ? ? ?美籍华人画家邱丽娟女士作品展示(东莞市蒙正国学馆收藏)
&&&邱丽娟,女,美籍华人,194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年画研究会理事,东莞市美术协会副主席,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现居美国纽约。
&&&作者出身书香世家,自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丹青情有独钟,天资聪慧,博取众家之长,自立门户。少时即蜚声乡梓,及长成,其画作在东莞市,广东省,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展出,有三个雅俗共赏,国内外人士争相购藏,《勤学篇》四屏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黄河之簌》入选全国“黄河画展”,《回归》获“迎接97香港回归”大奖赛优秀奖等。其作品亦深受出版界欢迎,香港信昌有限公司,岭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均有出版其佳作。
&备注:以上作品由广东省东莞市蒙正国学馆收藏,如有咨询请联系成老师,电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黄毅敏画作登上《美在石龙》丛书之《翰墨丹青》
&&&&&&&&&&
我的画作登上《美在石龙》丛书之《翰墨丹青》
&&&&&&&&&&&&&&&&&&&&&&&&&&&&&&&&&&&&&&&&&&&&&&&&&&&&&&&&&&&&&&&&&&&
举重之乡石龙镇在号下午举行《美在石龙》文化丛书首发式。我的画作《桃园结义》有幸收集其中。该丛书经三次修订,历时四年编撰完成。这套丛书分文史类《古镇钩沉》、文学类《龙城文苑》、美术类《翰墨丹青》、摄影类《短镜长焦》、收藏类《聚宝藏珍》、赏石类《石驻龙飞》6册,较全面地反映了石龙镇近年来在文化艺术创作方面的重要成果。
古色古香的封面,我们都很喜欢
《翰墨丹青》目录局部
这是我在2000年为参加中国首届家庭艺术节所画的画。毕业10年,唯一一张,如今有10多年了。岁月不饶人呀!
该书收录远在海外的画家同胞邱丽娟女士的画作,也有解放前任我校校长的遗作,有90多岁的老人的书法,也中青年画家或教师的画作,还有青少年的习作。确实是一本比较系统的介绍石龙文化人的精神面貌。我们同事在传看时都赞不绝口,都想拥有一本做纪念。
美籍华人作品
已故校长作品
本土中青年画家作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遗漏下的珍贵信函
&遗漏下的珍贵信函
&这次回惠州过春节,最大快乐不是如何感受到节日的气氛,而是在整理1997年前的旧书籍时,发展尚有数封与名家交流的信函,让我如获至宝。
&早期在信息不发达时,大家交流只能靠信函。而与我以书信交流中的名家有一些,曾有陈立夫(国民党元老)、苏庚春(国家书画鉴赏委员会委员、原广东省博物馆长、著名书法家)、张信让(著名版画家、原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齐作声(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永正(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书法家、学者)、王侠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家)等人。我曾在2007年把个人收藏的一批名家字画你信函捐赠云南省档案馆收藏,其中书画作品包含著名国学大家启功、文怀沙、陈立夫等人,书画大家有张仃、陈永正、权希军、李铎、齐作声、张世刚、赵学敏等人,诗词大家牛汉、洛夫、屠岸、徐续等人。书函中就有陈立夫、陈永正等名人。
&除了捐赠外,也有部分丢失了,所剩也不知去处,所以此次能发现王侠君、张信让、祝国沛、邱丽娟、袁毅鹏、张铁文、陈牧汀等名家早期写给我的信函,实出意外,他们有的已过逝,有的或是深居隐出的老人了。特别是1992年6月东莞日报发表张铁文撰写我的艺术专题文章原稿,著名女画家邱丽娟指点我工笔画技法的信函,诗人陈甫的信函还找到1989年我的一首旧诗,让我有了许多纪忆,也让这几封信函成为我的档案资料。
王侠君手函&(1989年书)
王侠君手函&(1989年书)
王侠君手函 (1989年书)&
王侠君(),号梦残,晚年自号梦残老人,原籍广东省惠州市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为著名书法家王映楼之长子,寄籍于中山市小榄镇。广东国民大学(今中山大学)文科毕业。1985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院顾问。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家学渊深,耳闻目染,自幼即露才华。广东国民大学毕业后,诗书两艺皆妙,国学基础深厚,常以自撰诗文入书。历任中小学老师、校长。擅书法,内涵极为丰富。潜心研究书法70余年,主宗黄庭坚为主,渗入苏、禇、碑体,集各家之长,自成一格,细劲豪放,神清骨秀,气宇轩昂,个性鲜明,常将笔画纵笔逸出取势,书体凝重舒展,令人神往。运笔以偏锋为主,用纸以熟宣为多。其自题《论书法》诗曰:“法古自成体,当然书法家,创新无法则,依旧是涂鸦,运笔求精湛,无文下里巴,书文能并论,造气自鲜华。”1982年牵头组建了小榄镇书法协会和中山市“山谷书法研究会”,在小榄文化站的支持下,举办了数十次书法班,学子达1000多人。从古典文学到书法艺术,言传身教,使一批批青年走上学艺之路,为小榄镇书法的普及与提高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院顾问。1989年7月中山市书法家协会筹建成立时,任首届副主席、名誉主席。个人举办书法展10多次,作品在美国加洲大学、北京、广州、中山、惠州、东莞、顺德、澳门等地作展览,并被刻入多个碑林及载入多部名人词典,部分作品流传海外,并入选《中国书画艺术大成》一书。生平传略收入陕西、江西、安徽、山东、四川等地主办的名人词典。1990年惠州市政府为其父子建立“映楼侠君书轩”纪念馆。
  1999年因病在中山逝世,享年84岁。出版有《书萃》、《王侠君书法诗词选集》、《梦残文集》等。&
陈牧汀(1989年书)
陈牧汀&,已故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曾做惠州市委宣传部长。
祝国沛手函(1989年书)&
祝国沛()
1925年7月生于,从小喜爱书画艺术,读高中时,得其师陈颉各(时为惠州著名书法家)指导,曾获全县论文、书法、美术第一名。1948年就读大学中文系时,从先生所编《古今中国书法汇通》一书懂得中国书法源流、体系、分类等各项基本知识。他精书法,尤以、和何子贞为主。
他的艺术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颇值推崇的。他刻石千方,刀法娴熟,金石味重,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拮取石鼓文朴茂浑古之风融之于刀法,且以隶入篆,深得其中奥妙,形成其流美洒脱又沉劲浑古的独特风格,故其作品能给人以幽美不俗的艺术感受。
他的国画作品多以山水为主,兼及花鸟,清新淡雅,脱俗成格。故书法、绘画、艺术可以说三者相得益彰。
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书画院画家。作品多次在省、市展览和报刊发表,亦多被市政府作礼品赠送外宾。
市中山公园内的《碑文》为其所书,苍劲浑厚。
1985年,他从韶关师范退休后,一直在元妙古观道协帮忙整理资料和写写书法。
祝国沛不单是书画家、家,还是诗人。他父亲和伯父均为清末举人,亦是诗人,故家学渊源深。但由于祝国沛平时淡于名利,使其名不见传。就连他入省书协,都是书法大家秦鄂生在1986年仰其书法,请他加入的。祝国沛之书法乃可入名家之列也。
袁毅鹏&手函&(1994年书)&
& & &袁毅鹏
&,1958年10月生,湖南岳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红楼梦》研究学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等44家文化艺术团体的会员、委员、理事、常务理事、顾问、名誉主席、特邀编审、名誉会长等,及10余家报刊的特约记者、通讯员、特派员。被聘任为淮海书法艺术学校书法导师,河南省艺术画廊一级书法师,桂林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评委、组委,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编委,益美书法研究会名誉主席,《中华当代艺术家》系列丛书顾问,《国际书画篆刻大观》副主编,《新世界文库》系列丛书副主编,当代收藏之友协会顾问,中国万变诗集发明研究会副会长,《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中华当代名家传记》、《跨世纪名家书画精品大观》主编,中华当代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
张信让手函(1990年书)&
张信让(99.1)别名乔父,山东蓬莱人。1950年1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任广州美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花地版画研究会会长、中国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丝网印刷协会名誉理事等。版画作品曾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展,并曾在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地展出。
1950: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1953:调武昌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南美专附中副校长
。1958:任教1980:任“花地版画研究会”会长1985:带头在广州组成了协会1987:版画作品《秦皇威仪》于
“--世界文化荟萃”活动中,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造型艺术集体特别奖(金牌奖)。1995:于举办个人画展,木刻版画《黎族卫生员》获5省卫生美展优秀奖。丝网版画《秦皇威仪》参加国际文化荟萃美展,获集体特别金奖。《鲁迅像》获文化名人藏书票银奖1996: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版画奖”2004:广东美术馆举办“张信让版画展”,并展出大量张信让的
《秦皇威仪》获国际文化荟萃美展集体特别金奖;《鲁迅像》获文化名人藏书票银奖;1996年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版画奖”等。作品有《陕北牧歌》、《深山幽谷》、《山林之歌
邱丽娟手函(1989年书)&
邱丽娟,女,美籍华人,194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年画研究会理事,东莞市美术协会副主席,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现居美国纽约。
&&&作者出身书香世家,自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丹青情有独钟,天资聪慧,博取众家之长,自立门户。少时即蜚声乡梓,及长成,其画作在东莞市,广东省,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展出,有三个雅俗共赏,国内外人士争相购藏,《勤学篇》四屏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黄河之簌》入选全国“黄河画展”,《回归》获“迎接97香港回归”大奖赛优秀奖等。其作品亦深受出版界欢迎,香港信昌有限公司,岭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均有出版其佳作。
陈甫手函(1989年)
陈甫,惠州老诗人
钟义波(印严)1989年作的诗稿,陈甫手抄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邱丽娟:艺术金字塔上的攀登者
来源: 东莞日报作者: 李立
邱丽娟,一位出生于东莞的美籍华人。从一名小学美术老师,到一位享誉岭南的名画家,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艺术的金字塔上攀登着。
  邱丽娟的画作和她的名字一样,唯美、娟秀、精致。从一名基层的小学美术老师,到一位享誉岭南的名画家,邱丽娟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艺术的金字塔上攀登着。对待生活,她甘于忍受平凡和寂寞,但对待艺术,她却从始至终严格要求自我,通过不断的艺术锤炼,最终登上了艺术的高峰。
  中断的求学路
  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是邱丽娟那辈人的人生写照。1946年,邱丽娟出生在东莞石龙镇一个普通家庭中,父亲是银行的一名会计员。那是一个红旗飘飘的年代,新中国的成立让经历了战乱的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到处都是一副百业待兴热火朝天的景象。
  新中国的教育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孩子们的课堂上多了画笔和画纸。邱丽娟自幼就喜欢涂涂画画,她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总是认为男同学能够做到的事情,女同学也能够做到。小学的时候,邱丽娟的图画作业就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本拿出来讲评,她成为了同学口中的“小画家”。中学时,邱丽娟经常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每次都名列前茅,艺术的天赋逐渐在邱丽娟身上显现出来。
  命运却无情地和邱丽娟开起了玩笑。当时,在银行当会计股长的父亲,在运动中被视为“白专”而划作“右派”。“右派”自然不能待在人民的金融队伍中,邱丽娟的父亲被降职降薪,并发配到农场去放牛,进行劳动改造。母亲也因为父亲的“过错”而被单位开除,几乎就是一夜之间,邱丽娟一家失去了经济的来源。
  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跌入深渊,欢笑声远离了邱丽娟和她的兄弟姐妹们。作为八个子女中的老二,邱丽娟显得比弟弟妹妹更成熟一些,她减少了自己的饭量,把一切可以省下来的钱都拿来贴补家用。但这样的日子没撑多久,邱丽娟还是辍学了。
  那时还是高二学生的她离开了校园,成为了石龙小学的一位美术教师,负责全校各个年级的美术课。辛苦操劳之外,她“右派”女儿的身份让她吃了不少苦头。一次,她画了一幅画,画中有一棵树,树枝上挂着一只鸟笼,里面关着一只小鸟;树下有一方池塘,里面养着几条金鱼,一位少女站在池塘边,痴痴地看着池中的金鱼。父亲看出了这画的含义,他明白女儿的不易,于是想方设法东挪西凑找来了一笔钱,让邱丽娟重新回到了学校。
  在邱丽娟高中毕业考大学的那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等院校停止招生,邱丽娟美院深造的梦想彻底破碎了。因为邱丽娟会画画,她被借调到镇革委会画阶级斗争的宣传画。那个时候,墙壁成了邱丽娟的画布,板刷成了她的画笔,石龙的大街小巷都有邱丽娟的作品。后来邱丽娟又被调到食品厂、工艺厂去当美工,虽然没法再继续学习深造,但是美术的特长却让邱丽娟被特批留在石龙,不用和其他知识青年一样去“上山下乡”。
  艰苦探索锲而不舍
  1967年,邱丽娟和一班画友成立了石龙青年美术创作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作活动,除了搞画展之外,她迷上了素描,抄画书、临画,还四处找书了解人体解剖、透视学、色彩学等方面的知识。邱丽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自学的方式,弥补自己无法受到专业方面教育的遗憾。邱丽娟废寝忘食地待在画室。
  很快,通过别人介绍,邱丽娟先后接触到了一大批广东知名画家,跟在他们身边,邱丽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境界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她跟着著名画家陈永锵学习画花鸟写意,跟着叶家斌学习人物速写;七十年代,她又得到了黄安仁、曾洪流等人的指导,进步神速。
  对邱丽娟来说,伴随她绘画之路的是琐碎的生活。那个时候邱丽娟已经结婚生子,家婆年迈多病,长期卧床。邱丽娟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料理家务,给老人家煎药喂药、服侍老人,之后她总是背着自己的孩子,在画板前开始作画。生活的压力并没有让邱丽娟放弃艺术,相反,她把对于生活的体悟、把生活中的情感都融入进了绘画创作当中。
  1981年,邱丽娟的第一幅年画作品《玉洁冰清》参加了省画展,并刊登在《木棉花》之上,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邱丽娟的名字终于开始和画家这个称谓联系在了一起。十年之后,邱丽娟迎来了自己的首个个人画展,在武汉黄鹤楼公园文苑,她的五十幅仕女图、人物画同时展出,受到了湖北美术界多位名家的赞赏和好评。
  当时,东莞著名教育家、书画家邓白曾这样评价邱丽娟:“具有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少热爱传统艺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从来没有动摇过她的信念。二十多年来,勤恳钻研,艰苦探索,锲而不舍,以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继承者而自豪,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邓白的这番话是对邱丽娟艺术之路的最好描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邱丽娟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她却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她最爱去的地方就是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画室,有时候她一星期才下楼买一次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放在画布之上。
  邱丽娟的艺术成就主要在年画和国画两方面,她善于运用民间艺术手法,创造出大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作品。她的年画《勤学篇》曾入选了第七届全国艺术作品展。此外她还从古典文学名著中寻找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中国古代人物画。1995年5月,邱丽娟在东莞市博物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引起了东莞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著名画家廖冰兄为画展撰文说:“这里展现出来的,大都是美的形象,美的色彩,美的线条,美的意境,可以说每幅作品都体现作者美的心魂。”
  人物简介
  邱丽娟,女,美籍华人,194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年画研究会理事,东莞市美术协会副主席,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现居美国纽约。
  作者出身书香世家,自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丹青情有独钟,天资聪慧,博取众家之长,自立门户。少时即蜚声乡梓,及长成,其画作在东莞市,广东省,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展出,有三个雅俗共赏,国内外人士争相购藏,《勤学篇》四屏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黄河之簌》入选全国“黄河画展”,《回归》获“迎接97香港回归”大奖赛优秀奖等。其作品亦深受出版界欢迎,香港信昌有限公司,岭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均有出版其佳作。
责任编辑: 许合鹏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上传海岛图片 万元大奖等你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伟雄 邱丽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