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逝者的对联,上联孙行者下联是什么下联横联都需要怎么写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
练习题及答案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请你把中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诗中的有关语句作适当删减填入上联,使之构成对偶句式。       
所属题型:填空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传到越南亦出现使用喃字的对联。
对联的特点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2、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4、通俗性和高雅性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
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
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5、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对联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新年专用之对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寿联、婚联、喜联,又称为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分类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写对联要求与禁忌: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1、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2、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3、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4、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语病。
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
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对联技巧:
(1)讽刺联
讽喻联是寓意含讽的对联。
如: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一九0四年慈禧七十岁生日,章太炎作一联云: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2)白话联
白话联是利用口语表达,亲切宜人。
例如:穷鬼哥快出去,莫要纠缠小弟;财神爷请进来,何妨照看晚生。 又如: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3)谐音联
谐音对就是利用语音相谐一语双关,起到妙趣丛生的效果。例如: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 而得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类似的还有高力士和李白的对骂:玄宗让高为李出题,高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李还击: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还有一趣事: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一担重泥遇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4)同韵联
同韵联是利用一词多词性或同音字出联。例如:《对类》载一联云: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此联的手法有多种。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为句内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为顶真。笼笼与罩罩均为一个名词一个动词,又为词类活用。
同韵联欣赏:
鸡饥吃食呼童拾石逐饥鸡
鹤渴抢浆命仆响枪惊渴鹤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史上趣对:
(1)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2)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3)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4)数学对联评诸葛
诸葛亮逝世后,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座武侯祠堂,以示纪念。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时,题刻下一副副楹联,在众多的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诗中,独具匠心。
南阳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嵌入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五方和五行,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成都武侯祠也有一副对联,赞颂诸葛亮在蜀中的功绩:&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才高智绝。&两表&指诸葛亮入蜀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诸葛亮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天下三分&的预言。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病逝的地方,这里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可谓盖棺论定,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国学网――国学书苑――《学习写对联》――第五章 实用性对联
第五章 实用性对联
  前面已经谈到过,可以归入实用性对联范畴的对联,应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张挂的时间短,时效快而短暂;二是对载体的要求可低可高,一般不高。实用性对联都是用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现在尚在社会上通用的主要有喜联、寿联、挽联三大类。
第一节 喜联
  喜联,特指祝贺新婚的对联。顾名思义,喜联一定要有喜气,要写成喜气洋洋才好。解放前办喜事,不论新式旧式还是新旧相兼,都时兴送喜联。如果是在外面借地方――例如在饭馆子里行礼,更得凭仗张挂喜联以壮声势。解放后新事新办,大多赠送生活用品,切合家用。可是礼品雷同者多,有收到二三十个暖瓶的,很难处理。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追求文化品位,流行赠送书画、书籍、文具等物。其实,新房内悬挂几副喜联,很能增添喜庆气氛,建议有此方面爱好和能力的同志试试。
  喜联的作法,经过几百年的创作,渐渐形成一定的思路。通行的各种对联书上都录有示范佳联,以资楷式。大致地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一、切年、月、日和时令,特别是切月份和时令。这是因为,切年太宽泛,切日又太狭窄,只有切月份和时令比较适中之故。但须注意,对联书中所录成联,所切的大多是阴历月日,采摘变通使用时要化老调为新词。再者,关合时令时,最好带上些形象性。兹举祝贺秋季结婚的一副旧联,供变通时参考:
  酒熟黄花合卺;
  ●●○○●●
  诗题红叶同心。
  ○○○●○○
  二、切新婚夫妇双方的姓氏,最好是姓名。在此先要说说与姓氏联和姓名联相关的两点:
  一点是把姓氏切入(即暗中点出)或嵌入对联,本不限于喜联,却是常用于门联、厅堂联,以含蓄的方式向来访者表达住户的姓氏、郡望。据说,我国南方某些小村镇仍保留这一古老传统,全村镇住户大门上写刻的门联全都含有本户姓氏的典故,使明眼人一望而知,这也可算作一种地方特色吧。姓氏对联,各种联话常辟专篇辑录。还有专书,如笔者所见,有谷向阳、何慧琴编著的《中国姓氏对联史话》,其中颇有可供采摘,略加变化,便可编作喜联者。解放后,因为大门的门联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城市中),因此,厅堂联(特别是个人住户的客厅或书房联)和喜联,几乎成为切姓氏的代表性对联。下面仍举一副旧联为例:
  修到梅花成眷属;
  ○●○○○●●
  本来松雪是神仙。
  ●○○●●○○
  此联切女方姓氏“林”,用宋朝林逋“妻梅子鹤”故事。切男方姓氏“赵”,用赵子昂号“松雪道人”之典。四个尾字合成“神仙眷属”。
  再一点是,嵌入男女双方姓名,一般只能在喜联中方可。在中国古代诗文、词曲以至对联、诗钟等所有的文体中,凡用人名作对偶之处,有一个不成文的法则,即:严禁用一男一女的姓名对偶,以免引起种种不必要的误会。当代有人主张打破这个界限,笔者是保守派,以为写文章好比在宽阔的海洋中行船,何必非得往暗礁上撞呢!可是在一双男女是配偶的时候,那就非对偶不可啦!用人名作对偶,从古代骈文、近体诗等开始,对对仗的要求都比较宽。只要平仄能调谐,特别是尾字平仄定得调谐,字义方面一般就不作要求了。例如:郑逸梅《艺林散叶》)第174页上载有:
  杨云史娶狄美南,有人赠诗云:“江东才子杨云史,塞北佳人狄美南。”
  字义上就很难要求了。当然,字义上能成的对的,即使只能对上三分之二的,如李清照用“露花倒影柳三变”对“桂子飘香张九成”;东方虬自称可以用他的名字与西门豹作对仗(其实是舍去三分之二的平仄调谐),全算是的对。可是,月下老人系红丝的时候,偏偏忘记了把两口子的姓名也作成对仗,这就给联家造成困难。办法之一是应用诗钟式的将姓名或名字分开嵌入之法。我的老师吴小如先生就是此中圣手。试举吴先生所作两联为例:
  贺谢蔚明续弦(夫人名从美)
  晚花蔚作秋明色;(白化文注:“晚花”暗点中年续弦)
  ●○●●○○●
  新燕从归奂美家。
  ○●○○●●○
  贺谢蔚明汪玉兰结婚(白化文注:谢氏第二次续弦)
  蔚明之美,载言载笑;
  ●○○○● ●○●●
  玉兰诺于成,宜室宜家。
  ●○●●○ ○●○○
  我们说吴先生是“圣手”,意思是说,撰写这样的联,容易陷于轻佻或纤巧,吴先生的联却显得落落大方,具有长者的襟怀气度。这是才学识三者的合一,关乎素养,不是一般联家所能企及的。
  三、从新郎新娘的某种特色、特点、关系等人手。还可切入自己与这两方的某种关联。这就比较宽泛了。注意措辞要得当。仍举旧联为例:
  绿华偏重词人笔;
  ●○○●○○●
  红烛初修学士书。
  ○●○○●●○
  “绿华”典出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真诰?运象》,讲仙女萼绿华“夜降”羊权家,赠权诗一篇,后经常往来。下联用南宋吕祖谦故事:相传他在新婚的一个月内,乘兴完成研究《左传》的论文集《东莱博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已经考证出这个故事乃是流俗所传之误,可是不妨碍成为新婚典故。“红烛”切新婚。此联中用此二典,切女方学的是文学,男方学的是历史,十分贴切。
  撰写喜联应注意之处,也提出以下三点:
  一、如果和新婚夫妇的关系较深较好,有时结合他们的恋爱史等稍作雅谑,借以衬托喜庆气氛,是可以的。但玩笑不能开得太大,更不可犯“黄”、“粉”等低级下流令人作呕的毛病。这一点正是某些青年人常犯的,有时甚至贤者不免。如《楹联丛话》中记载,纪昀给一家姓牛的朋友送的喜联:
  绣阁团K同望月;
  ●●○○○●●
  香闰静好对弹琴。
  ○○●●●○○
  上联用“吴牛喘月”典故,下联用“对牛弹琴”故事。看似无伤大雅,搞不好就会大伤感情。再看联话中一例:
  鸳鸯从小曾相识;
  ○○○●○○●
  鹦鹉前头不敢言。
  ○●○○●●○
  这是赠给娶表妹的聋哑人的喜联。在我们看来,拿残疾人开心,在别人大喜的日子里拣不爱听的话说,实在很不应该。似此种联语,在某些对联书籍中,有时录作一笑,实为恶札。初学者千万不可偏爱这样的东西,更不能仿效。所谓做人要有道德,作文要有文德,撰写联语也要有联德,指的就是这些方面了。
  二、不要在无意中将某些引发忌讳的字词带入联中。例如:
  绝代《艺蘅词》,三岛客星归故国;
  ●● ●○○  ○●●○○●●
  传家《爱莲赋》,百花生日贺新郎。
  ○○ ●○●  ●○○●●○○
  这是祝贺梁启超先生长女梁令娴女史与周先生结婚的喜联。梁女史编有《艺蘅馆词选》,自日本归国结婚。婚期在阴历二月十五日,是为花朝节,相传为百花生日。“传家《爱莲赋》”点明新郎姓周,并双关“爱怜”的新人如高洁的莲花。但此联有个大问题:一开头就用了“绝代”二字,上下联首字又是“绝”、“传”。容易使人双关性地误解为“绝了后代”、“绝了传人”。
  三、旧社会中,送喜联往往从“多男子”方面祝愿。不但轻视女性,而且与当代计划生育国策不符。千万别从旧联语中套用这类词汇与典故。
  最后,也得说说喜联的载体。从颜色上说,当然得用鲜艳的,如粉色和红色。可是红色不“发墨”,“跳”不出黑色的字来,这是需要注意和想点办法的。从装璜上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是不行的,得装裱得像个样子。注意装裱衬托的纸或绢也不能用冷色的,还不能与主体靠色。这些,一般的装裱工人全都知道的,但要叮嘱一声,以免事后推卸责任。有刺绣联,属于高级工艺品,新婚时定为新房增色,可过后又不能老挂着,再送他人也不行。那是包袱,别送这种大包袱。
第二节 寿联
  寿联是对联中的一大宗,是一种喜庆的联类,当代还在小范围内使用。
  寿联的内涵与写法
  解放前很流行祝寿。大约从“三十而立”开始,就作整寿啦。解放后,毛主席曾提倡过不给领导人祝寿。七十、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是给名流学者作整寿。整寿,就是逢十的寿;有人逢五也作,但一般不这样作。综观二十余年来,除去“文革”及其前后的十多年不算,比起解放初的十多年,寿联在社会上的应用频率上升。可是应用范围比解放前要狭窄得多了。一则大致在文化圈内,比起解放前例如随便哪位老太太或大掌柜的作寿(特别是在饭庄子里办)都要来上几副的,收缩的程度很大。二则解放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由四十来岁提高到七十多岁。当代,似乎到六十岁才勉强有作整寿的资格。学术界大规模公开的祝寿会,一般已提高到八十岁了。这就影响到我们下面所谈的寿联内容的问题。
  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不但祝寿的岁数提前到三十岁,对“寿星”寿数的期望,一般在恭颂时只就现有岁数往上加到一倍多,也就是了。例如,三十岁的,往“古稀”上说;四十岁的,往耄耋(称八十岁、九十岁都可以)上靠;五十岁,则是“百龄上寿,如日方中”矣。解放前,为一个人庆三十整寿,就祝他“寿登期颐(一百岁)”,还有七十年呢,未免太长。当代则祝寿年龄越来越高,早已突破或说相当于古人的极限。所以,再用古代庆寿套语,千万别安错了。一位老先生庆八十大寿,还祝他“古稀”,这不是折寿十年吗!《北京晚报》载,一位老先生,年龄已超过九十,有人祝他“寿登期颐”,老先生大为恼火,说:“这不是说我活不了几年了么!”这都是新情况,促使我们推陈出新,不可泥古。
  再则,古代对一些具体数字的用法,有其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我们当代人下笔时要审慎地理解清楚再用。例如,“百年”是指人逝世;“百岁”则常用于“长命百岁”,为小儿出生后一个阶段的祝贺惯用语。还有,旧社会祝寿常着眼于子孙满堂,所谓“多福,多寿,多男子”,现在看来,一则不合计划生育国策;二则老人觉悟早已提高,未必喜欢,极可能认为讽喻自己成就不高。时移代换,老一套的写法不行了。
  “对联作法”和“联话”、“联语集录”等类书籍中,搜集的寿联很多。经常按两种方式集录:一种是按男寿,女寿,双寿(夫妇一起祝寿,最好是夫妇同龄),自寿这四类分别辑录;再一种是按时间,或按时令,分十二个月,按节气或纪念日,有细到某日的。或按整寿年龄,从二十整寿开始。这两种方式常混合编排。这些现成的资料,颇可供我们参考。当然,必须灵活变通,化腐朽为神奇,使之为我所用。
  成联评议
  下面,举几副从这类书籍中选出的例子,略加说明:
  十一月十一日;
  ●●●●●●
  八千春八千秋。
  ●○○●○○
  按,《楹联四话》卷三:“刘金门侍郎凤诰才思纵横,涉笔成趣。有人以佳纸乞寿联,值其据案作书,遂问:‘生在何时?'答以‘十一月十一日'。即书此六字于纸。其人怒甚,不敢言。侍郎复问:‘若干岁?'答曰:‘八十整寿。'遂复书曰:‘八千春八千秋。'其人乃大喜,称谢而去。”我们知道,《庄子?逍遥游》中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乃是后世祝寿者常用的典故。此联结合鹤顶格(上下联二首字嵌字)用之。既嵌“八十”整寿,又点明生日月日,生年月日俱全。看似简易,实为老宿神来之笔。此联平仄异常失调,所以乞联者一看上联全是仄声,认为无以为继,气得不得了。全仗下联内容救驾,实乃“英雄行险道”,初学者万不可如此涉险也。
  张伯驹先生《素月楼联语》卷一:
  甲午后,李鸿章极为清廷所倚重,以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在任时,值其七十寿辰,各方争送寿联。李必亲自寓目。一日,联将挂齐,李命其差官:“须留一位置,尚有一联未到。”差官问何人联,李曰:“翁尚书也。”午后,翁同联到。开视,为五字联:“壮猷为国重;元气得春先。”盖李生日为立春前二日,故云。
  按,光绪亲政之初,“宰相合肥,司农常熟”,李、翁二人并秉国钩。翁氏以帝师之重,又兼状元老才子,李氏在各方面都要看看他如何表态,怎样表态。也就是说,从政治和艺术两方面看看他的寿联究竟如何。可见,撰写寿联不宜轻易,首先要权衡对方、己方、各方当时态势。当然,能有些预见性,留下一些伏笔以为来日道地,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其次,要尽可能驰骋凌云健笔,立言既得体又有很强的艺术性。张先生已经指出此联下联点明生日,而上联“壮猷”语出《诗经》的《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猷字的同音假借)。”以“元老”目李氏,于自谦中寓大臣气魄。全联厚重雄浑,不愧老才子之誉焉。
  下面举两副现代名人撰写的寿联。一副是:
  无忧唯著述;
  ○○○●●
  有道即功勋。
  ●●●○○
  张大千集清初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的诗句,祝贺陆丹林五十岁寿辰。郑逸梅评论说:“大气磅礴,见者无不叹为大手笔。”(《艺林散叶》第4321则,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另一副是冯友兰寿金岳霖八十八岁生日联(1982年10月):
  道胜青牛,论高白马;
  ●●○○ ●○●●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 ○○●○
  “青牛”用老子骑青牛的典故,此处借代哲学;“白马”用公孙龙论“白马非马”的典故,此处借代逻辑学。这两门学术都是金先生深入研究了一辈子的。用“胜”、“高”二字,以表学术水平之超群绝伦。“米寿”和“茶寿”都是在日本很流行的拆字庆寿花样,近来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也有推广的模样。“米”字拆开是“八十八”,而“茶”字则是“八十八加二十”,等于一百零八岁。冯先生此联有不同的抄引版本,笔者取其中最合联律者。有人把上下联互易,还把牛字句移到马字句之下,造成两个平声尾字。冯先生是楹联大家,平生创作佳联不少,安能如此!附带说一下,日本人还时兴庆“白寿”,那是“百”字去掉上面一横,隐喻“九十九”。
  在此附带说一下:流传的联语,各种书籍中的记载容有不一致之处。笔者采取择善而从的办法。读者可以这样认为:本书中所录的联语都是经过笔者“加工拣选”过的,属于“白版”(白化文版本),可不见得是初版原本。即以联坛著称的康有为寿吴佩孚五十岁寿联为例,“白版”是这样著录的:
  牧野鹰扬,百世勋名才半纪;
  ●●○○ ●●○○○●●
  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 ●○○●●○○
  有的书籍所载,“百世”为“百岁”,“勋名”为“功名”'“半纪”为“一半”,“虎视”为“虎踞”。究竟谁的对,读者请自行研究可也。
  寿联的载体,也在这里说一说。载体多种多样,共同的要求是尽可能地精致一些。例如,纸书的寿联最多,不可用白纸与冷色的纸,亮黄色也不行。必须用暖色的纸,但颜色可以浅些,以免墨迹不显。一定要装裱好,镶在长玻璃镜框里也行。绢书的要求相同。祝女寿特别是老年有身分的女寿的(老年男寿与双寿亦无不可),过去有时用刺绣联,费事费时费工,当代内地不宜提倡。字体则最好不用草书。楷书雅俗共赏,行书、隶书、篆书也可备一格。
  建议撰写时应注意之处
  撰写寿联应特别注意避讳问题。例如:章太炎(炳麟)赠黄侃五十岁寿联:
  韦编三绝今知命;
  ○○○●○○●
  黄绢初裁好著书。
  ○●○○●●○
  按,上联用孔子的两个典故。“韦编三绝”直用《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晚年勤奋钻研《易经》事;“知命”则为《论语》所载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事,形容黄侃刻苦治学。下联的“黄绢”用《世说新语》故事,“黄绢”是带色儿的丝织品,乃是“色丝”,可以合成一个“绝”字。在这里,中国人传统的“避讳学”恰恰被章老先生给忽略了。按联法的“蝉联格”,即上联尾字与下联首字可以嵌字并连读的方式,那就是“命绝”;前面还有“三绝”呢!这不是要命的事吗?相传黄氏看到此联,大吃一惊,认为是个先兆,因而郁郁寡欢,不久下世。
  关于避讳之学,还可以举出古代口语与文言间不相合因而引起问题的一段故事:
  前明翰林院有孔目吏,每学土制草出,必据案细读,疑误辄告。刘嗣明尝作“皇子剃胎发文”,内用“克长克君”之语。吏持以请。嗣明曰:“此言‘堪为长堪为君',真善颂也。”吏曰:“内中读文书不如是,最以语忌为嫌。既克长,又克君,殆不可用也。”刘乃悚然易之。此吏可谓深识体裁者矣!(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翰苑吏”条)
  可见,中国古代的避讳学,学问很深,千万要多多注意。还可再举一例:近见时人给老前辈祝寿,用“三绝人推老郑虔”之典。期期以为不可。“绝”字是绝不能在寿联中出现的,即使有意反用也容易出问题,何况正面提呢!老先生哪禁得住“人推”?当代老前辈福寿骈臻,迥非当汉奸被充军的郑虔之比。还有那谐音的“老挣钱”!
  另一点是,谨防用典不及其年。此种情况时有发生,虽大作家亦难免。下举两例以明之。如,袁枚寿史贻直七十岁联:
  南宫六一先生座;
  ○○●●○○●
  北面三千弟子行。
  ●●○○●●○
  “南宫”在清朝可指代六部尚书,特别是礼部尚书;也可指代会试考官,特别是主考。以上几方面,史贻直都很够格。“六一先生”是宋朝大名家欧阳修晚年自号,用来作比,看来善颂善祷。史贻直在翰林院掌院时,袁枚是庶吉土,颇受青目。下联也很有着落。不耐推敲之处在于:欧阳修只活了六十六岁,而此联上联太坐实啦!相对来说,曾国藩赠欧阳兆熊七十岁寿联就活脱得多:
  三千岁月春犹小;
  ○○●●○○●
  六一风神古所稀。
  ●●○○●●○
  欧阳兆熊的生日在阴历十月,此月有“小阳春”之称。《汉武故事》、《神异经》、《神农经》等书中记载,西王母的桃子三千年长成,东方朔有三次偷盗记录;玉桃等仙桃吃了能成仙,等等。所以中国人上寿用寿桃。上联用“三千”称颂,就用了这些混合在一起的模糊概念。下联明点“古稀”,说寿星有六一先生那样的风神,目的是暗中点出同姓,不粘不着,所以为高。
  再一点与头一点有相通之处,即,除非十分知根知底的老朋友,莫逆之交,在撰写寿联时可以为寿翁寿母说些感慨的话以外,最好别独出心裁。总之,寿联以善颂善祷为主。现在举聂绍弩先生八十大寿时两位先生的寿联为例。注意,这些都是特例。有老先生间的交情和气度则可,我辈还是少画虎为妙:
  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但觉高歌有鬼神。(《醉时歌》)
  ●●○○●●○
  这是程千帆先生集杜甫诗句,为聂先生寿。反正两位老先生阅历世事沧桑,都满不在乎啦!后学如笔者,代为出冷汗。
  已成铅椠千秋业;
  ●○○●○○●
  依旧乾坤一布衣。
  ○●○○●●○
  这是虞北山(愚)先生撰写的寿联。写得比较隐晦。平反后许多人又“上去”了,聂先生却是依然故我。表面上看,似是为聂先生鸣不平,实则赞美聂先生之孤高。
  有人说,你讲了这么多,想必是能写了。拿出你的成品来,让大家见识见识。笔者会向您报告:写是写过几副,入不了名家的法眼呐。既然您想评判,恭敬不如从命,就取出几副来献丑吧。
  一副是1990年作,献给北京大学中文系老教授,我们的老师林静希(庚)先生八十大寿的寿联:
  海国高名,盛唐气象;
  ●●○○ ●○●●
  诗坛上寿,少年精神。
  ○○●● ●○○○
  林先生是诗人,所作新诗宏放飘逸,神似李白一脉。林先生诗名盛传海外,也如同盛唐时日本、朝鲜等国来华人士争相购买李白的诗集一般。林先生又是名教授,著名文学史家,对唐代文学最有研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这两个专门性词语,就是林先生创造的,在课堂讲授时经常说到,撰文也时有论及。这副联就以这两个词语双双作底。上寿是模糊概念,从八十到一百岁都可称上寿。
  另一副是1991年作,献给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老教授,我们的老师季希逋(羡林)先生八十大寿的寿联:
  岱岳华颠,名高九译;
  ●●○○ ○○●●
  宗师鹤寿,会集群贤。
  ○○●● ●●○○
  为了给季先生庆寿,北大东方学系同时召开“东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季先生是山东人,此联就从山东本地风光和祝寿学术会议这两方面下笔。岱岳是泰山,位于山东,是世界名山。“华颠”双关雪里高山和名人年高德邵。季先生深通东西方多种语言文字,蜚声国际。“九译”原意是多次辗转翻译,后来也作殊方远国的统称。“宗师”原意是指受人尊重堪为师表的人。《汉书?艺文志》所言“宗师仲尼”,特指孔子。孔子是山东人,教师的师表。鹤寿特指老年人如仙鹤那样长寿,也是模糊概念。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用来指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下联首字嵌“岱宗”,是对五岳中泰山的尊称。必须说明:寿联中镶嵌字样,一定要做到落落大方。
  再一副是1996年作,还是献给季先生的八十五岁大寿的寿联:
  鲁殿灵光在;
  ●●○○●
  梵天寿量高。
  ●○●●○
  鲁灵光殿是西汉鲁恭王刘馀在山东曲阜建筑的宫殿。据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说,经历沧桑之后,西汉的包括皇宫各大宫殿在内的建筑全毁坏了,只有此殿巍然独存。后来常常用来比喻硕果仅存的极为宝贵的人或物。这里用来比喻季先生是“国宝”级人物,应该好好保护的。“梵天”是梵文意译,全称“大梵天”,是一位等级最高的佛教护法天神,他与他的眷属居住的天界也称为“大焚天”。“寿量”是佛教术语,指寿数的长短。住在梵天之内的梵天神及其眷属,寿数仅次于有无限寿命的佛。季先生是山东人,主要的学术研究领域是梵文,故上下联一点明地域,一点明学术。
  还有一副是1997年与程毅中学长合作的,献给我的本师周绍良老居士八十大寿的寿联:
  维摩居士兼通内外典;
  ○○○●○○●●●
  南极老人自有松柏姿。
  ○●●○●●○●○
  周先生文史兼擅,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还兼任多种学会的顾问等职。佛教称佛学著作为内典,此外的学问都是外典。维摩诘居士是佛经中记述的著名的兼通内典与外典的大学问家。南极老人是中国民俗中认为的带传统性的寿星。《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经历世路风霜而坚持正道的老人。
第三节 挽联
  挽联是人际关系――应酬联语中的一大宗。应酬联中别的种类的联语,和喜庆多少总有点关系,只有挽联为哀悼、饰终之用。
  总的来说,一副挽联本身存在的时间不会很长。解放前流行摆设灵堂受吊,一般七天,有时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挽联陆续送到,不断悬挂;解放后,设灵堂的时间较短,一般只在遗体告别或追悼会上悬挂挽联,最多几小时也就撤去。按习俗,挽联均应在撤灵时烧化,没有在家中常挂挽联之理,哪怕是名人或书法大名家的杰作也存不住。但是,有些丧家常在丧事中或事后编印“哀荣录”、“哀挽录”之类资料,其中抄存大批挽联,借以流传永久。也有个别挽联刻于墓道,算是间接保存真迹了。
  载体与书法
  这就要先在此说一说挽联的载体。挽联一般用白纸书写而不裱,以便临时张贴,事后迅速焚化。因此,单从载体的角度看,真是“秀才人情纸半张”,属于最为粗放型的。解放前,为了在经济上接济丧家,常有送大幅白布挽联或挽幛的,用黑墨在上面书写。张挂完毕,由丧家自行染黑,作衣服里子等用。解放后布料供应少,此种作法无形中取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代之而兴的是用长长的双幅黑色或蓝色毛料,或用白色、黄色丝绸,做成挽联、挽幛,用白纸裁写成方块字,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别针别在上面。丧事过后拆下来,丧家可作衣料。笔者认为,这些都属于变相送礼,有的于廉政建设有碍,不值得提倡。写作这种联语,必须相度布幅尺寸以决定字数,这是最需要注意的。
  写挽联,一般只宜用楷书,墨笔书写,略带些行书体和隶书体尚可,草书、篆书等难认的字体则不宜。因为,挽联是撰写给丧家和吊丧的客人看的,要以大多数人能认识为准则。灵堂亦非书法家露脸骋能之处。笔者见识少,只听说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张伯驹先生送的那副被毛主席赞赏的挽联是用鸟篆书写的(毛主席主要欣赏此联的内容),可还没有亲眼见过篆字和草字书写的挽联呢!
  研究挽联的写法,载体和书法都是次要的,当然以内容为主。下面就进入正题:撰写挽联,首先应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顾盼。这就是说,瞻前,要对逝者一生的优点、特点或突出贡献有深刻、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作出概括性的表述。顾后,则是对逝者家属的态度应有些了解。左右顾盼,是对逝者所在单位的态度要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对逝者的亲朋好友的观点也是了解得越多越好。万不可自以为与逝者是熟人,不详加思索,下笔就来,那是很容易得罪逝者家属和某些活人的。切记:挽联是写给活人看的,不是给逝者看的。表面是对逝者说话,实则是说给活人听的。特别是在代表团体和为人代笔撰写挽联时(当秘书的人最容易摊上这件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使),更得把各方面的关系全理顺了。
  当然,挽联究竟不等于逝者生平事略,更做不到盖棺论定。所以一般只谈优点、好处,讲的是过五关斩六将,千万别提走麦城。抑扬太过都不可取。经常采用的一种写法是,表达出一种适当的评价来。试举邵循正先生挽陈援庵(垣)先生联为例:
  稽古到高年,终随革命崇今用;
  ○●●○○ ○○●●○○●
  校雠捐故技,不为乾嘉作殿军。
  ●○○●● ●●○○●●○
  此联在学术界传诵一时,至今犹脍炙人口。许多人都认为评价得当。
  能以形象性很强的手法,把逝者的身分充分表现出来的,有数百年间一直为联家称许的纪昀挽刘统勋联:
  岱色苍茫众山小;
  ●●○○●○●
  天容惨淡大星沉。
  ○○●●●○○
  此联一定得是宰相级人物,还得立德立功立言具有三不朽资历的元老,更得当时很受皇帝器重,才当得起。
  还有把双方公私两方面关系交代的极为清楚,又颇具哀悼之情的纪昀挽朱筠联: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 ●●○○○●●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
  ○○○●● ●○●●●○○
  把双方学术、业务关系和友谊并合作的作品都包含在一联之中,蕴沉痛于淡雅之中的,可举赵元任先生挽刘半农先生联:
  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 ○○○●○○●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 ●●○○●●○
  《教我如何不想他》为刘先生作词,赵先生谱曲,传唱至今不衰的名作。此联当是由此句生发,生发得好,其余三个分句也能与之相颉颃。话虽然俏皮些,却还能表现出内心的沉痛,很不容易。这也昭示后来人:没有赵先生的水平和他当时的悲痛心态,不可贸然使用过于俏皮的口语。
  孙中山先生挽秋瑾联,则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招魂之作,后来镌刻在绍兴风雨亭上。究其实,属于挽联中一种特殊联类,但其作法与一般挽联并无不同。上联述秋瑾在日本东京(古名江户)带头参加革命之坚决;下联记女侠的牺牲和今日的招魂纪念:
  江户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
  ○●●○○ ○○●●○○●
  轩亭留碧血,恨我今招侠女魂。
  ○○○●● ●●○○●●○
  注意:“多”字在此用为“君”字的谓语,意为“赞赏”。“多君”是意动用法。“多君首赞同盟会”句意为“认为你值得赞赏之处在于首先翊赞同盟会”。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多君郑重问乌衣”之句,用法与此处相同。辛亥革命前后时期的知识分子,对龚氏的诗都是很熟悉的。“恨”字用古代语义,意近于现代语的“遗憾”。《说文解字》:“憾,恨也。”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其中的“痛恨”乃“痛心与遗憾”之意。孙中山先生正用此意。
  关合逝者生年月日和逝世年月日、时令、节日,也是一种作法。如金岳霖先生挽林徽音女史联(林逝于日):
  一生诗意千寻瀑;
  ●○○●○○●
  万古人间四月天。
  ●●○○●●○
  下联关合林氏逝世月份。
  有清末挽北京某青年京剧演员逝世联语一副,内容轻佻无足取,致使当代有人误认为挽女演员联,实则是挽男演员的,这也是那时不足道的一种坏风气吧。可是此联关合生日与逝世日期,颇为灵巧,姑举以为例:
  生在百花先,万紫千红齐俯首;
  ○●●○○ ●●○○○●●
  春归三月暮,人间天上总销魂。
  ○○○●● ○○○●●○○
  相传阴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乃百花生日。上联述逝者生日是花朝节前一日;下联记逝世日期为阴历三月晦日,即月末最后一天。《清朝野史》引此联,说是咸丰皇帝和一位京官陆眉生共同宠爱坤伶周翠琴,所以“人间天上”分别有所指。这是求之过深了。笔者总不相信此种传闻,认为是李师师外传的翻版。北京坤伶到清末民初王克琴、刘喜奎、鲜灵芝登台时,才大行其道呢。
  撰写挽联,当然得带出一些哀悼与感慨之意。有的人眼泪挤不出来,或者慨叹不出什么意思来,那么,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集古人诗句的办法。古人诗句既然是诗,总会带点诗意与情感。还有使用典故的,可以移花接木,转换到自己这边来。可称一举两得之事。举王瑶卿大师挽他的师辈陈德霖老夫子联为例:
  平生风义兼师友; (李商隐《哭刘蒉》)
  ○○○●○○●
  一别音容两渺茫。 (白居易《长恨歌》)
  ●●○○●●○
  此联据说是袁寒云(克文)代笔。俞平伯老先生曾评议说,特别是下联,暗中改变了白居易原句的内涵,双关地悼念舞台演员,用古人话,“可谓风流蕴藉矣”!
  建议撰写时应注意之处
  关于撰写挽联应注意之处,笔者也提出几点意见,仅供参考吧。
  一点是,在当代,短时间内大量地集中于小范围内的对联集群,就属挽联了。为张挂在一起方便,当代往往由单位先期征集挽联,统一书写与悬挂,书法千篇一律,待研究的恐怕就剩下内容了。因而可把追悼会比作某种对联擂台大赛,参赛者的水平、态度,一览无余。没有两下子,最好藏拙。而且,很容易写出纠纷和后患。笔者以为,伤脑筋,受累还不一定落好,何必呢!除了必要的非写不可的应酬以外,少写为宜。
  可是,辩证地看,仔细观看悬挂的挽联,却是一次上好的学习机会。不但可在心底默评联语优劣得失,还能从多方面推知撰写者的态度。当然,不宜在哀悼气氛中与人热烈讨论,交换意见,甚或露才扬已,斯为大忌焉!
  举蔡锷逝世后北京的追悼会上几副挽联为例:
  三年奔走空皮骨;
  ○○○●○○●
  万古云霄一羽毛。
  ●●○○●●○
  这原是清朝人集杜甫的两句诗,没有人当得起。蔡锷逝世,用作挽联,堪称人诗相配,还带出“大名诸葛身先死”的深刻感慨呢!
  张謇挽蔡锷联:
  国民赖公有人格;
  ●○●○●○●
  英雄无命亦天心。
  ○○○●●○○
  此联内容颇佳,但上联平仄为跳跃式,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与下联的平仄也不调谐。
  传易顺鼎手笔,代小凤仙作,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忧患馀生,萍水因缘成一梦;
  ●●○○○● ○●○○ ●○○●○○ ○●○○○●●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壮千秋。
  ●○●●○○ ●●○● ○●○○○● ○○○●●○○
  按,为小凤仙代笔的联语多副,似以此联为最有气魄。
  杨度挽蔡锷联:
  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山河皆雨泣;
  ○●●○○ ○○○●●○ ●●○○○●●
  东南民力尽,大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亦沧桑。
  ○○○●● ●●○○●● ○○○●●○○
  蔡、杨二氏的关系颇具戏剧性。张伯驹先生《素月楼联语》中引之,评曰:“下联语气倔强,无韬晦之意。”
  另一点是,如果非写挽联不可,那就得十分着意从事,别惹事。这似乎是前一点的毫不危言耸听的补充。亦举一例:
  却说,有一日黄叔兰丁了内艰,设幕开吊。叔兰也是清流党人,京官自大学士起,哪一个敢不来吊奠。……大家正在遍看那些挽联、挽诗,评论优劣。寿香忽然喊道:“你们来看仑樵这一副,口气好阔大呀!”……挂在正中屏门上一副八尺来长白绫长联,唐卿就一字一句的读出来,道:
  看范孟博立朝有声,尔母曰“教子若斯,我瞑目矣!”
  ○●●●●○●○ ●●● ●●●○ ●○●●
  效张并陵夺情未忍,天下惜“斯人不出,如苍生何?”
  ●○○○●○●● ○●● ○○●● ○○○○
  唐卿看完,摇着头说:“上联还好,下联太夸大了。不妥!很不妥!”宝廷也跟在唐卿背后看着,忽然叹口气,道:“仑樵本来闹得太不像了,这种口角,都是惹人侧目的。清流之祸,我看不远了。”(曾朴《孽海花》第五回)
  请有兴趣的读者仔细阅读《孽海花》中的有关回目,便知其“很不妥”之处何在了。附记:个别的当代联话引此联,将“丁内艰”误解为丧妻,是不对的,实为丧母。
  再一点是,要重联德,除了对于敌人,写挽联万不可用挖苦甚至敌对的口气。这一点,名贤不免。章太炎(炳麟)先生就犯此病。在章先生则尚可,我等并无先辈的德才学识,决不能干画虎不成和惹火烧身的事。下举两例,如戏挽伍廷芳联:
  一夜白髭须,多亏东皋公救难;
  ●●●○○ ○○○○○●●
  片时灰骸骨,不用西门庆花钱。
  ●○○○● ●●○○●○○
  《素月楼联语》引此联,云:“清室逊位后,南北议和,伍廷芳任其事,颇费周折,久无成议。伍心劳唇敝,须发为白。后病笃,遗言火葬。卒后,家人遵意行之。”又云:“上切其姓,下切其火葬,谑而近虐矣。”按,所用“典故”均出自小说。上联取用《东周列国志》;下联采自《水浒传》与《金瓶梅》,武大郎之“武”与“伍”谐音。古人用典尚雅,有人用了唐人传奇《柳毅传》,尚且遭到讥笑。章先生用后来载入“不登大雅之堂”目录中所载的书籍中材料,虽然极为贴切,但诚为戏谑之言。
  还有章先生为南京革命烈士追悼会所作的挽联:
  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
  ○●●●●○ ●●●○●
  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
  ●●○○●● ●○○○○
  用“鼠窃狗偷”对“龙蟠虎踞”,却是一组相反相成的对仗。袁克文吊江苏督军李纯,也用来作对:
  尽鼠窃狗偷,举目难逢真国士;
  ●●●●○ ●●○○○●●
  空龙蟠虎踞,伤心谁吊故将军。
  ○○○●● ○○○●●○○
  此两联目空一切,把大多数人都骂进去了。这种旧社会中名士佯狂骂世的心态与作法,我们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晚生后辈切不可效法。
  此外,还有虽非戏谑,却显得佻巧的作对手法,切宜慎重,最好不用。如易君左(家钺)挽香港自杀的影星莫愁一联,用集句“缩脚体”,即隐去最后一字:
  与尔同消万古;(李白《将进酒》诗)
  ●●○○●●
  问君还有几多?(李煜《虞美人》词)
  ●○○●●○
  以诗对词,诚为难得的妙笔。但是,虽有愤世之意,究非正音,且有轻佻逞才之嫌。易老先辈才气纵横,为之则可,我辈后生小子,当以之为戒。
  最后一点是,挽联应在逝者“盖棺”后撰写,至多在弥留时构思,才合乎“论定”之理。再者,古来就有忌讳:预作挽联是咒人死呢,大忌!试看后果:
  曾[国藩]与汤海秋称莫逆交,后忽割席。缘曾居翰林时,某年元旦,汤诣其寓贺岁,见砚下压纸一张,汤欲抽阅之,曾不可。汤以强取,则曾无事举其平生之友皆作一挽联,汤亦在其中。汤大怒,拂衣而去。自此遂与不通闻问。后曾虽再三谢罪,汤勿理也。曾工撰挽联,长短高下,无不合格。同时江忠烈忠源,笃于友谊。有客死者,忠烈必派弁护榇而归。因有“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做挽联”之谣。二公闻之,干笑而已。(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八)
  按:汤鹏(),字海秋,湖南益阳人,与曾国藩是大同乡,前辈。汤逝世后,曾氏有挽联: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 ○●●●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 ○●○○
  此联除了平仄失调处颇多以外,内容和写法很受后来人注意与仿效套用。实际上,汤本人是否当得住此联的称誉,恐怕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从此联看,二人并未参商。可见笔记小说的记载不甚可靠。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训:挽联不是写着消遣的,先期作准备也不可过早。
  我的从中学一直同学到大学,后来又在北大同事五十五年的老友王禹功大学长,活得好好的,要求我现在就给他撰写挽联,趁着还明白的时候好看一看。我说:“咱俩谁走在前头尚且未定。再说,这是您一百二十岁以后的事,到那时我再给老大哥效劳吧!”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一节中谈到几位先辈的联话,并建议后来人最好不要学他们的作法。笔者绝不是认为先辈缺少联德,只是提请读者注意,我辈应有联德罢了。先辈处在他们的特定时代中,自有他们那样作法的道理。笔者毫无批评先辈之意。
  最后,还是仿效笔者在“寿联”一节中的作法,把拙作几副挽联录出,请读者指教:
  说天竺记大唐,开宗明义源流在;
  ●○●●●○ ○○○●○○●
  括五明囊内典,阅藏知津目录传。
  ●●○○●● ●●○○●●○
  这是挽佛学大师吕秋逸()先生一联。吕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上联隐括他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两书;下联隐括其《佛典泛论》、《因明纲要》、《因明入正理论讲解》、《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等书。这是用的撰写挽联的一种常用方法,即是指出逝者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也就是说,人虽不在了,还留下什么贡献,或给后人留下什么可思念之处,例如:著作、功绩、培养后来人的成绩等等。
  秘府校书,薪传令子;
  ●●●○ ○○●●
  中华稽古,泽被学人。
  ○○○● ●●●○
  这是挽原中华书局副总编辑赵守俨()编审联。赵先生与笔者累世通家。他曾主持《二十四史》与《清史稿》等大部头古籍的点校工作。令子指其子赵珩,现任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也擅长古籍整理工作。故上联用刘向、刘歆父子相传秘府校书的典故。
  丝路驱驰,遍观窟寺推三老;
  ○●○○ ●○●●○○●
  凤毛继绍,博考城坊记两京。
  ●○●● ●●○○●●○
  这是挽北京大学考古系老教授阎文儒()先生联。阎先生是我国石窟寺考古开拓者之一,解放前后曾遍历我国南北各大石窟,撰有《中国石窟艺术总论》等书。“三老”是掌管教化的老人。《礼记?文王世子》郑注:“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凤毛,据《世说新语?容止》:“大奴固自有凤毛。”余嘉锡笺疏:“南朝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此处指阎氏之子,北京图书馆馆员阎万钧,他与其父合著《唐两京城坊考补》。此联与前一联的手法相同,除了讲述逝者本人留下了什么以外,还讲到他们培养接班人的成绩。
  尽瘁在图书,老成垂范存周密;
  ●●●○○ ●○○●○○●
  持衡承月旦,推选擢登仗品题。
  ○○○●● ○●●○●●○
  这是挽图书馆学界元老、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顾起潜(廷龙,―)先生联。顾先生在我国图书馆园地辛勤耕耘近七十年,主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等,是这个领域内公认的权威。笔者在申请副教授、教授职称的两次评审中,均承蒙顾先生大力识拔,提出推荐信。下联所云,即指此事而言。用上联概括逝者一生成就,下联叙述撰联者与逝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常用的撰写挽联的方法。
  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程毅中学长亦有挽顾先生联,附载于此:
  书目功成,方祝期颐臻百岁;
  ○●○○ ○●○○○●●
  津梁惠溥,永垂遗泽逮千秋。
  ○○●● ●○○●●○○
  “书目”特指《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津梁”则泛指顾先生所编的种种书目等,以及为图书馆界所作的各种工作。此联着重指出顾先生一生贡献巨大,而且大功告成,得享高年,已经没有太多的遗憾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联孙行者下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