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排殷氏家谱字辈 辈分,本是山东逃荒到安徽的,辈分排字(市、得、从、守、星、怀、大、开)总共十六辈,后八殷氏家谱字辈 辈分

《汤家村》论坛
文章标题: 山东荣成汤氏字辈
发表日期: 10:46:44删除
发贴数量:3
山东荣成汤氏字辈&&&:&大福元吉、光天化日、直正义方、顿仁崇礼。我辈&字天!
&回复&&补充:
发表日期: 10:51:59删除
发贴数量:3
山东荣成汤氏字辈&&&:&大福元吉、光天化日、直正义方、顿仁崇礼。我辈&字天!远祖&汤成甫于明初由云南牵至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后人牵至荣成。
&回复&&你是荣成哪里的?
发表日期: 20:08:33删除
发贴数量:32
&&&&汤镇颢宗亲,你是荣成哪里的?你说的字辈是如何得来的?你们村有家谱吗?我所知道的荣成汤姓辈字是:大福元吉光天化日正直义方臻仁崇礼修德载复世锡永乐述经安业增本手寿良。不知咱俩谁记得准确。你如果能有家谱就好了。请告我。
&回复&&荣成
发表日期: 11:14:09删除
&&汤 红 伟
来自:山东省
发贴数量:4
&谢谢第一位仁兄,我只知道前8个,我辈系“光”。
&回复&&回复,华中
发表日期: 20:22:16删除
发贴数量:3
我是荣成市大疃镇大疃村的,现在威海,家谱据爷爷说在文革的时候遗失了,我现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爷爷告诉我的,先祖名称我没有记错,至于辈字我只记得16个字,爷爷告诉我也是这16个字。在村口的碑文上记述了,我们这支汤姓的来历,如果您有时间不妨去看一下。我的邮箱是,保持联系啊!
&回复&&我是山东人
发表日期: 20:45:54删除
发贴数量:2
哈哈我是祖籍荣成的,黄山镇的
&回复&&告汤正宗亲
发表日期: 15:20:18删除
发贴数量:32
&&&&黄山镇已撤销,与邱家镇合并,现叫虎山镇。
&回复&&寻找根源
发表日期: 0:48:46删除
&&汤氏后人
来自: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汤庄办事处汤庄村
发贴数量:8
我是山东临沂的,谁知道我们汤庄村是从哪里来的?
&回复&&荣成汤姓辈分探讨
发表日期: 16:12:05删除
来自:山东荣成
发贴数量:14
镇颢叔:&我是山东荣成王连汤家庄村的,据我爷爷讲我们是从大疃村迁来的,好象是志坤老太爷的儿子汤辉宗(音)有官封而至此的,志坤老太爷的墓是后来迁来的,墓文革时被毁,建国前每年我们族长都要去大疃祭拜,后来听说家庙也被一个叫汤天水的人给破四旧了。爷爷跟我说我们的辈分是“大福元吉光天华日敦厚信礼正直一方”我们同属一脉辈分却流传不一,我了解的和汤华中兄说的及您说的都有出入,您是出自大疃的应该方便帮我们核实一下,谢谢!
&回复&&我转一篇文章给汤华钊弟看看
发表日期: 9:12:08删除
发贴数量:32
村落源流刍议&&&&&&&&&&&&&&&&&&&&&高标鼎甲&&&&雄列大家&&&&&&&&&&&&&&&&&&&――我市汤姓村落源流考&&&&&&&&&&&&&&&&&&&&&&&&&&&姜宗怀&李桂兰&&&&明代大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以一曲《临川四梦》而冠古通今,可谓汤姓家族中文学成就较高者。其实,对人类历史贡献最大的,当属汤姓的鼻祖商汤氏。据《明贤氏族言行类稿》载:汤姓出自子姓,源于商部落,是黄帝的后裔。商族部落的始祖名契,居于商,即今河南省商丘南。传到孙子相土时,势力已达到今渤海一带。相土的三世孙冥,善于治水。冥的儿子?亥,从事畜牧业,传到汤,灭夏朝,建立商朝。从契到汤共十四代。商汤的后裔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遂为汤氏。&&&&另据《万姓统谱》载:汤姓又源于荡。荡为春秋时宋国君主的公子,荡的孙子意诸以祖名为姓,荡氏。后来荡氏子孙去草字头而成汤姓。&&&&据《文登市志》及民间口碑:我市汤姓,元代由“云南”迁入文登市侯家镇建村汤家。明代洪武年间,汤姓一始祖率两个儿子步入荣成。老二今大疃镇建汤家村(后改名大疃汤家,今大疃)。其后裔:明朝万历年间,迁入岳泊庄村发展为主要住户(原岳姓迁入崖头镇大岳家);明朝崇祯年间,汤思志、汤思忠迁出建旺龙庄(今南旺庄);明朝崇祯年间,汤思仁由大疃镇南旺庄迁至藕湾头村(今北湾头)南建南藕湾头(今南湾头)。清朝乾隆年间,汤志坤由大疃镇南湾头迁入王连镇建汤家庄。明朝崇祯年间,迁至大疃镇石耩村北建村北石耩。清朝顺治年间,迁至大疃镇珠玑河下游建村下河。清朝乾隆年间,汤智路、汤智宽兄弟二人由大疃镇大疃村迁入上庄镇建村汤家庵。清朝道光年间,汤姓迁入邱家镇建村小正寺(今村并入正寺村)。清朝初年,汤姓一支由大疃镇大疃村迁入王连镇松顶子后居住,其后裔:清朝乾隆年间,汤龙庵迁入镆铘岛镇建村汤家庄(1942年与芦台圈合并为今岛西庄)。&&&&汤姓始祖与大儿子汤仁(轻)卿在明朝洪武年间,迁至伟德山北的“洼地多长茅竹”处建村。因次祖公汤仁卿和后裔们以编筛子为业,故命名筛子汤(今埠柳镇汤家)。&&&&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市汤姓村落的源流主要由文登市迁入。据群众口碑和村落形成的状况可以看出:同祖的两支汤姓,大疃镇支的先祖们主要从事农业,以“土地”为本,辛勤耕作而后演变形成以大疃镇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波及的汤姓村落群。埠柳镇支的先祖们以“手艺”为根,出现了“流动作战”的趋势(上文在埠柳镇汤家村向外地迁移的情况较多,因非为本市而没有叙述),埠柳镇汤姓村落不大,只零星波及周边几个村庄。&&&&&&&&&&&&&&&&&(原载《荣成日报》日第四版)
&回复&&我补充一点
发表日期: 9:41:21删除
发贴数量:32
&&&&对姜宗怀、李桂兰二位的这篇文章,我有一点不同看法:即荣成汤姓从“云南”迁入文登的时间不太可能是“元代”,应当为明朝“洪武”末期或“永乐”初期,“永乐”初期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从云南移民,一般是原云南卫所军户的调动,而《明史》记载:“明年(永乐二年),更定卫所屯守军士”。这一记载说明,永乐二年,朝廷可能调整(调动)云南卫所的屯守军士到胶东卫所抵御倭寇的袭扰。
&回复&&致华中兄
发表日期: 0:58:52删除
来自:山东荣成
发贴数量:14
华中兄:谢谢你的解答,看来你对我们汤姓有着很深的感情,同为荣城汤姓兄弟身有同感,能否有别的你认为方便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更好地沟通,很多事情还需向你请教。谢谢!&&&&&&&&&&&&&&&&&&&&&&&&&&&&&&&&&&&&&&&&&&&&&&&&&&&&&&&&&&&&&&&弟华钊敬上
&回复&&复华钊弟
发表日期: 12:17:02删除
发贴数量:32
很高兴能与你在网上交流。很佩服你的家庭。你两个堂爷为国捐躯,你的堂舅又是我军高级干部,令人敬佩。我的邮箱是:,可与我联系。荣成是咱们汤姓的郡望,据荣成市志记载,有七、八千人,主要分布在大疃、埠柳、王连、滕家、虎山、镆铘岛等镇,由汤氏祖建村的有:埠柳镇汤家村、大疃镇大疃村、大疃镇岳泊庄、大疃镇南旺庄、大疃镇南湾头、大疃镇北石耩、大疃镇下河、王连镇汤家庄、原石岛镇汤家庄(现与芦台圈合并为岛西庄)、滕家镇沟曹家、上庄镇汤家庵、虎山镇正寺村,另大疃镇西岭长、北岭长、向阳、姜家屯、北石山、周家庄、薄落、崖头镇吕家、王连镇松顶子后、虎山镇石耩子、人和镇宋家庄、滕家镇南山殷家、桑梓、宁津镇林家流以及现属环翠区泊于镇松徐家等均有汤姓居住。
&回复&&复华中兄
发表日期: 21:38:04删除
来自:山东荣成
发贴数量:14
谢谢华中兄!我的邮箱是:&。我们同宗同祖同辈,能认识是缘分,多多联系!
&回复&&仅供参考
发表日期: 21:53:28删除
来自:山东荣成
发贴数量:14
关于山东地区明初移民原籍问题的探析在山东,许多居民的祖先是明朝初期从云南迁移来的。有人听说自己的祖先是从云南来的,便以为自己的祖籍真的在云南省。其实这里有一些误会。据考查,明朝初期,山东地区的云南移民绝大多数都不是从云南省来的;真正来自云南省的人只是少数地方官员、戍边军人和商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他们还不属于“明初移民”的范畴。&   之所以说明初云南移民的原籍不是云南省,是因为有以下几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云南、山东两省居民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别甚大,在山东人身上很难找到云南人的印记;&   二、云南省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历来地广人稀,不具备向内地大规模移民的基本条件;&   三、历史上并无由云南省向山东地区大规模移民的记载。&   由此分析,明朝初期,山东地区云南移民的原籍绝不会是云南省。&那么,这些人的原籍究竟在哪里呢?经过考证:明初山东地区云南移民的原籍是山西省。其主要根据是:&   一、历史上确有从山西省向山东地区大规模移民的记载&。《明续通考》云:“洪武二十一年迁山西泽、潞无田农民往山东屯垦”。此后,明朝又分别于洪武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多次向山东、河南地区移民。&   二、山西大同一带,古称云州或称云中。云州之南或云中之南,即今山西长治、晋城一带,当地人称为“云南”。&犹如我们今天称江苏南部为苏南、称山东南部为鲁南、称江西南部为赣南。明初移民所谓的“云南”,指的就是山西南部地区。&   三、山东、山西两省的人,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   四、许多人的家谱中明确记载:祖先来自云南洪洞县或云南大槐树。这些自称从洪洞县、大槐树或老鸦窝来的人,实际上都是来自山西省南部地区。&   五、明初,山西境内社会稳定、风调雨顺、人口密集,具备向外地移民的基本条件。当时朝廷在洪洞县广济寺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移民工作。来自周围各县的移民都要在广济寺集合,再由广济寺统一出发,分赴各地。广济寺中的大槐树,成为这些游子心中一个永远抹不掉的印记。因此,在云南移民的后代中广泛流传着有关“大槐树”的传闻故事。
&回复&&与华钊弟探讨云南移民问题
发表日期: 10:20:25删除
发贴数量:32
&&&&云南或小云南移民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目前有好多种说法。我以为,探讨这个问题,不能仅靠猜测,要有史料作依据。如山西云中之南的说法,我认为就是一种推测。其实,不管在史料中,还是现资料中,“小云南”已有明确记载,根本无需争论。山西在明朝洪武至永乐期间,确曾向山东移民,但该移民是普通老百姓,且集中在山东西部,胶东半岛极少。胶东半岛普遍的说法是从“云南”或“小云南”迁徙而来。如果历史上从未有“小云南”,则“小云南”移民一说就成了无中生有。至于从“小云南”移民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并非不可能。在洪武至永乐年间,“云南”有民可移,胶东需要移民,只不过移的不是普通的“民”,而是军队调动。洪武14年,傅友德率师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由沐英率军屯守。这样,在云南就不是“地广人稀”,而是有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可供调动。其时,胶东半岛由于倭寇侵扰,洪武至永乐年间在胶东设立了很多卫所,这些卫所自然需要军队驻扎屯守,这就产生了从“云南”向胶东调动军队的可能,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移民,而是军队的移防。《明史》关于“永乐二年更定卫所屯守军士”的记载很大可能指的就是这次军队调动。只不过当年平定云南的军士并非云南土著,而是跟随朱元璋起事的、以其家乡籍为主的将士。故从根上说,胶东人的祖籍大部分应当是今安徽、江苏一带,只是因为从“云南”集体调防而至,故后人称先人从云南迁徙而来。这里我介绍几篇文章供华钊弟参考,或许可从中受到启发。&&&&&&&&&&&&&&&&&&&&&&&&&&&&&&&&《明清史籍中的“小云南”》&&&&&&&&&&&&&&&&&&&&&&&&&&&&&&&&&&&&&&&作者:平&原&&&&昨天从家谱网得知,关于“小云南”在何处的问题,一直是东北和山东部分地区广为流传的话题,也是目前网上热烈讨论的问题,学者和网友对其具体位置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网友(甚至包括一些学者)称“小云南”一词,史籍中未见记载,经过爬梳,平原从部分明清史料中找到了一些有关“小云南”的材料,现奉献给大家。&&&&“小云南”一词,出现较早,依平原所见,最起码在《宋史》(卷496)、《文献通考》(卷330)中已提及,只不过此“小云南”指当时的南蛮部落(亦有“大云南”)。因网友所据家谱多是明中叶以后修订的,故而以明清史籍中的“小云南”史料来映证应该恰当一些。&&&&一、明代官修典制史中的“小云南”。《诸司职掌》、正德《明会典》、万历《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三部典制体史书,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可谓是明代不同时期的行政法典,其权威性可想而知。修于洪武二十六年的《诸司职掌》(见《续修四库全书》本,不分卷)载明初云南设有“小云南土官”一事。后修的正德《明会典》(《四库全书》本卷九十六)、万历《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本)亦沿用这一记载。显然,在明洪武年间即有“小云南”一词。另外《礼部志稿》(《四库全书》本卷九十一)中,也沿用这一说法。&&&&二、明人游记中“小云南”。明人杨慎《滇程记》(《四库存目丛书》本)载:“自镇南州普K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菁、安南坡。坡有巡司。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士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明人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四库全书》本)的价值,众所周知,不必赘述。文中多次提到“小云南”一语,其中有指“云南驿”者,如其卷八上云:“……其下皆涸,而川水实由之北注。又西二里,过大水堰塘,堰稍北,复西十里抵西山下为小云南驿宿。”也有指“小云南”地域者,如其卷八上云:“循东山北行五里,即青海子之西南涯也,遂与小云南来之大道遇。……”卷八下云:“……始知南龙大脉,自丽江之西界东走为文笔峰,是为剑川丽江界。抵丽东南邱塘关南转为朝霞洞,是为剑川、鹤庆界。又直南而抵腰龙洞山,是为鹤庆、邓川州界。又南过西山湾,抵西洱海之北,转而东,是为邓川、太和界。抵海东隅,于是正支则遵海而南,为青山、太和、宾川州界。又东南峙为乌龙坝山,为赵州、小云南界。遂东度为九鼎,又南抵于清华洞,又东度而达于水目焉。……”&&&&明人程本立《巽隐集》卷三《云南西行记》(《四库全书》本)载:“……姚安西南行百里曰普K驿。驿西行五十里,为古云南,今称小云南;西南四十里为品甸。今立云南县,县西北行四十里为白甸,甸西山有关焉,关西四十里为赵州。……”&&&&关于三书所描述“小云南”位置,姑且借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云南图做一展示。以下截取部分,以说明之。(地图所示与三材料所言稍有出入)&&&&三、明清诗词中的“小云南”。明人程本立《巽L集》卷一有题名为《过小云南》的诗词,其文曰:“眼明百里眺晴川,洗我悲辛一迥然。山气成云无五色,石光如镜有千年。荷戈戍士终怀土,卖剑居民尽力田。自古华夷归混一,今人未必重开边。”&&&《云南通志》(《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九载有清代云南督学吴应枚的《滇南杂咏三十首》,其中一首文字为:“到小云南一水通,飘扬血色绮罗丛。莫教担雪街头卖,剩取W浆染大红。”该诗词文字下,还有一段注释:“云南县,俗名小云南。土产细布,名洱海红,以雪水染色更鲜艳。”&&&&四、方志中的“小云南”。除了诸多网友所引的山东方志外,笔者另搜了两条,以供参考。《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七十八(《四库全书》本)载:“云南故城&&在今云南县南八十里。……《明地理志》:‘云南:唐匡州,地蛮,曰白子国。南诏置云南州。’《滇略》:‘汉元封初,彩云见白崖县,在其南,故曰云南。’《通志》:‘县旧与洱海卫同城,后因县署倾废,移驻行馆。’《滇程记》:‘古云南,郡治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治城。’”另外,《云南通志》卷六云(《四库全书》本):“……通计自交水至可渡五小驿共四百里。”其下注曰:“内普鲁吉等五堡,额夫二百二十名。康熙五十九年,西藏用兵,以途系次冲,将夫拨添Тā⒐垡羯健籽隆⑸瞎亍⑿≡颇稀⑵K、沙桥七堡。……”二书均为清前期修订,说明这一时期依然有“小云南”一说。&&&&由以上所引,笔者有几点意见:&&&&其一、史籍中不乏“小云南”的记载。笔者仅查阅了部分史籍,即找出了以上诸条资料,若扩大范围,可能会有更多的关于“小云南”的史料出现,说明在资料发掘上目前还做得不够。&&&&其二、明清史籍中的“小云南”就在今天的云南祥云县附近,而不在山东、山西、安徽凤阳等地。这里涉及到对史料的态度和判断问题。判断史料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它的时序性,由上引史料可知,明人确实对“小云南”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早于很多山东方志和家谱的记载,如果我们没有有力的证据和合适的理由来否定他们记载的可靠性,那么就要承认它们的价值。地域名称在流传过程中有一定的延续性,如果完全割断今天“小云南”与明清“小云南”之间的联系,就难以说得上是客观的态度。由上引明代杨慎的《滇程记》:“古云南,郡治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治城。”可知,明代“小云南”指的是“古云南”,这里曾“郡治土人”,这与《诸司职掌》、正德《明会典》、万历《明会典》、《礼部志稿》所载“小云南土官”相映证。由《滇程记》另一材料:“自镇南州普K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士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可知,“小云南”是指古云南郡,是为了以别于云南县的治城而令起的称呼,明人程本立更认为其地是在普K驿以西五十里的地方。当然,尽管明人记载的“小云南”与云南县(今祥云县)不完全相同,但很相近,保守点说是在今祥云县附近,应该问题不大。笔者推测,明初从云南向山东移民的第一批人很可能就是从当时的“小云南”――今天的祥云县附近出发的,否则今天的“小云南”移民一说就成了空穴来风了。&&&&其三、古人对“小云南”范围和概念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扩大和泛化的过程。前引明代杨慎的《滇程记》和明人程本立《云南西行记》均说明在当时,“小云南”是指古云南城。而清人吴应枚的诗词注释“云南县,俗名小云南”则说明,清人对“小云南”范围的认识已有所扩大,已泛指整个云南县。至于《登州府志》、《蓬莱县志》等方志以及不少族谱所谓从包括“乌撒卫”在内的“小云南”移民,则更是将“小云南”的范围和概念进一步扩大和泛化。似乎可以说,关于“小云南”范围和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明初狭义的古云南城、到云南县、再到包括很多族谱所言的“乌撒卫”等地范围较大的区域这样一个过程。这一点,与古人对山西大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认识相似。&&&&其四、关于于考察“小云南”问题的史料运用问题。以往的研究者考察“小云南”问题时多依据晚近修订的地方志和家谱,不可否认方志和家谱在很多方面有独特的价值,但其也存在着问题,我们不能完全依地志和家谱为据,若将其与明清其他史料相结合进行考察,可能会更有说服力。关于对待家谱等史料的态度,明人王世贞在其《m山堂别集》卷二十《史\考误一》中说得很好,现征引如下:&&&&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吾于三者豹管耳,有所见,不敢不书,以俟博洽者考焉。&&&&今天“小云南”存在的众多歧异,应该有史料记载方面的问题。有家谱记载讹误者、有方志猜测而他书引以为确论者,有口耳相传成定谳者等等,情况很多,很难说主要由哪一种原因使众多东北、山东人将祖籍追溯到“小云南”,形成了“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的奇特景观,但如果能将方志、家谱与明清以来的其他相关史料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可能更有说服力。限于能力、条件和时间,笔者未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期待同志能做得更好。&&&&至于明初“小云南”人怎样从“小云南”迁移到山东地区,笔者未能找到有力的史料,不便多说。总之,有探讨总比没探讨好,有争论总比一家言好,最起码探讨和争论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思考角度。不管歧异有多少家,只要有史实依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是在为寻根文化做贡献,应该鼓励!&&&&&&&&&&&&&&&&&&&&&&&&《大理:云南古镇――云南驿》(环游中国网站) &&在滇西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相交的云南省祥云县是云南之源,被称为“古云南”和“小云南”。境内的云南驿,至今仍保存着云南省中“云南”的原称。祥云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桥头堡,也称古云南,境内,有一颗镶嵌在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耀眼的明珠―――云南驿。“云南”二字正是源于此。&&&&今天祥云的「云南驿」一名,保留了二千一百一十二年的历史,“汉武帝无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现于白崖,遣使迹之至此,及置云南县。”自公元前122年至今的2000多年间,有史可考的“彩云南现”不下10余次,盛有“彩云之乡”的美誉。也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云南驿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西汉时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云南驿是境内最早的县治驻地,在此设置了云南县;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云南郡,治理机构即设在云南驿,云南驿是云南郡治与云南县治的同驻地,云南驿作为蜀国南中七郡之一,为滇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58年;南诏时期,云南驿为云南赕所在地,并设置有军事机构云南节度;唐贞元年间,是云南驿的鼎盛时期,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天宝九年(750年)的128年中,云南驿为西宗州与宗居县的州、县治同驻地;元代,元和元年(806年)至宪宗五年(1255年)共449年,云南驿一直是南诏国及大理诸国的云南赕治驻地,政府在云南驿设置云南州,当时的云南驿是滇西第二大治;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云南县治由云南驿迁往洱海卫城南,另筑新城于今祥云县城,结束了云南驿从西汉至明初近1500年间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县、郡、州、赕或军事管理机构节度所在地的历史,民国7年(公元1918年),因省县同名才改称祥云。但是云南驿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从时间上来说,“云南驿”最早将“云南”作为地名,是云南省省名的起源。“云南县”一名改作“祥云县”以后,唯有“云南驿”把“云南”一名保留至今,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云南驿站现虽已荒废,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为驿站时期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由民居、商铺、旅店、马厩等组成的古朴城镇风貌,古代丝绸茶马驿道的道路遗迹,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旧地及遗物等等
&回复&&与华中兄关于汤姓辈分用字的讨论
发表日期: 16:48:37删除
来自:山东荣成
发贴数量:14
汤氏辈分无论从荣成还是其他地方的来讲,我很早之前就发现很有意思,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所有用字都是至刚至阳的呢?你看没有比“大”更大的吧,按周易所讲“福”即为“吉”,“吉”亦为“乾”没有比“乾”更至刚至阳的吧;“元”一元复始,元为“一”也,没有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之母更大吧!“吉”:“乾”自为“吉”更不必讲;“光”即是“阳”更是至刚至阳;“天”为“乾”,“地”为“坤”;“化”、“花”、“华”应属同一字的演变,“华”即为“光”;“日”乃“阳”也;至于后面的“正、直、一、方”“正”同“直”属“乾”;“一”为万物之始属“乾”;“方”:正直乃方和正、直同义。难道真如汤锦程先生所言:“汤”在“地”为“火”在“天”为“阳”吗?祖宗的考虑真让后人难以琢磨,但必有其深刻含义。不光是我们荣成的辈分,其他地方也有和我们类似的辈分如“光”“吉”“天”“华”“大”等难道是巧合?还是有着共同遵循的原则?请华中兄及各位宗亲赐教。
&回复&& 汤华钊
发表日期: 8:47:37删除
发贴数量:1
猜猜我是谁,提示一下我是日字辈,叫你伯伯,是你同学的儿子
&回复&&我姓张,我有线索提供
发表日期: 19:43:43删除
来自:荣成人泊于镇夏庄村
发贴数量:1
我祖上是于永乐二年从云南楚雄迁移到山东荣成市泊于镇夏庄村,据村中石碑记载:张、钟、娄姓迁来。传说是从云南一个叫“巴丈甲”(谐音)迁过来的。我一直在云南寻根,但无线索。非常想得到你们的帮助。
&回复&&寻根
发表日期: 10:33:18删除
来自: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八角镇汤家村
发贴数量:2
我们是八角镇的汤家村,在世辈分排行为元兆志祖(维)德(作)鸿(家),不知哪位宗亲能给看看,我们的根在哪里,另外能不能和各位宗亲排上辈分,我很希望我们汤氏也能像“孔孟仲”姓的人一样,只要姓名都能排上辈分。&&&&&&&
&回复&&lH好:
发表日期: 21:59:11删除
发贴数量:1
我是碜蕴程熳州一代,父H饬x,祖父,祖籍山|s成,我只知道排字(大福元吉、光天化日),後面就不知道了,今天o意中看到後面排字,真是太高d了,xx.
&回复&&我也是荣成汤家村的
发表日期: 23:42:06删除
发贴数量:2
我是汤三王的后代,去年夏天还回去祭祖了,我是“直”字辈的。
&回复&&关于小云南之说
发表日期: 11:41:36删除
来自:辽宁营口
发贴数量:5
关于小云南地名详解&&&&&&&&&&&&&&&&&&1&&&&&&&&&&&&&&&&&&&&&&&&&&&&&&&&&&&&&&&&&&&&&&&&&“小云南”误为“云南”  “事实上,多数村庄是把‘小云南’误为‘云南’,以讹传讹。”&沙向阳认为,将山西之“小云南”地名误作为现今的云南省,是蓬莱“云南移民”说法的真正起源。  沙向阳告诉记者:葛剑雄教授在论及中国移民史曾指出,“元末明初,山西是北方唯一能输出人口的省份”。早在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就在山西设置云州,辖今山西大部,河北,蒙古部分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云州都督府,周边的的州县地名皆带“云”字,云北、云中、云南、云岗、云泉。当时大同以南、太原洪洞等地则被称为云南不足为奇。后来天下一统,云南省归于中华版图,后人为有区别,才将山西之“云南”称之“小云南”,流传至今。  《莱阳县志•云南移民考释》也指出:“何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也。盖阴山之南,恒山之北,曰都、曰州、曰府、曰路,自昔即以云称,其土人必以‘云南’称者……而迁者不忘故土,故传称为‘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又别之为‘小云南’。”  研究中,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从蓬莱搜集的村庄史和姓氏谱书中,也找到了大量从“小云南”迁移而来的例证:  (一)蓬莱王言家族,俗称太原王氏。据王氏保存最早的明嘉靖修纂的谱书及清乾隆续修的《王氏族谱》称:王氏祖先,始自太原秦拼之后,遂家莱州府高密县大河焉,洪武四年任莱州侍尉,洪武七年,调拨登州时已五世。  (二)蓬莱市北沟镇北唐村《唐氏族谱》称:唐氏祖籍山西晋唐,平阳府、云中南部、唐家埠,明代先移于奉天府西河沂落难,天顺丁丑(1457年)后移于黑山岛,又南迁蓬莱县南乡蔚阳山后唐村落户。  (三)蓬莱北沟镇上口赵家《赵氏族谱》称:赵氏于明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祭祖后东迁,兄弟三人,一个至莱州住下,一个居黄县,一个到蓬莱城西上口赵家落户。  (四)大辛店井湾子周家《周氏族谱》称:周氏祖先,六世周应元,于成化年间(1465年)由山西小云南迁至蓬莱城里北大街土地庙附近,七世周琏由城里迁至龙山北麓井湾子安家。  (五)村里集镇上王家《王氏族谱》称:王氏于洪武年间,由小云南崖头村,迁至莱阳亭儿山,永乐年间遭水灾,又迁至蓬莱城黄水河上游居住,取名王家村。  (六)蓬莱阁街道小皂村《宁氏族谱》称:宁氏祖先自明嘉靖年间,从山西平阳府蒲城东迁至蓬莱城东山左落户安家。  (七)南王街道宿驾埠《梁氏族谱》称:梁门南郡世族也,小云南是故家,蓬莱诸谷梁家是我祖先移之地,后有一支迁居宿驾埠。  (八)北沟镇《聂氏族谱》称:明洪武五年(1372年)聂祖从山西云台山经洪洞大槐树迁至山东莒州落居,后来一支迁到蓬莱聂家定居。  (九)北沟镇下魏家《魏氏族谱》称:魏氏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由小云南棘子沟迁至蓬莱城西南二十五里处定居。  (十)潮水镇观里村《曲氏族谱》记载较详:“粤稽吾族,P于曲沃(古邑,在今山西闻喜东北),桓叔其始封也,桓叔为晋昭侯叔父,实唐叔虞支裔,分封桐叶,上昭姬宗,而曲沃为晋所分邑,今属山西太原绛州。曲氏一世祖,(讳)绅公,于明永乐年间,由小云南迁至登郡蓬莱观里屯。”&&&&大槐树、谚语、歌谣亦可为证&&&&&&&&&&&&&&&&&&&&&&&&&&&&&&&&&&&&&&&&&&&&&&  “类如上述,蓬莱共有300多个村庄称之为‘小云南’迁来。这些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古槐,大多数解放后伐毁,幸存的还有数十棵,仍然生机勃勃,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顽强地屹立于世,成为大槐树移民的又一有力的佐证。”  沙向阳进一步解释:这种大槐树俗称家槐,学名国槐(有别于洋槐)。据专家称,此品种原产于中国北部,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常见的树种,而在南方难以生存。  其实,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注意到此现象,在其《庭槐》中写道:“南方饶竹林,唯有青槐稀,十种七八死,纵活亦支离……”凡到过云贵的人都知道,那里大榕树等树种漫山遍野,却很难见到大槐树。而在山西、山东等地,数百年的大槐树比比皆是,成为我们祖先共同认为的吉祥树,也是大自然为人们区分云南的一个特殊标志。  “吾家远祖植三槐,堂下森森手自栽,槐树于今资口说,嗣续散处普尘埃。”(出自《洪洞县志》)蓬莱众多大槐树移民的后裔称,祖先离别大槐树时,留下了树种,迁到新的家乡,为示纪念,撒种成苗,历经数百载,成为移民后裔的特殊象征,也是人们对大槐树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如:北沟镇北王绪的古槐,树高四丈,经围丈二,有600多年的历史;后营村古槐,树高约四丈,经围一丈多,传为本村张姓始祖从小云南铁碓舀张家迁来时所植,也有500多年了。刘沟镇刘沟村有三棵古槐,分植于村庄不同方位,传有300年―500年的历史。十甲村、范家村、施家村、南吴家、木基迟家、凤眼村、苗家、中营村、登州街道李家疃、三里沟、梁家疃、蓬莱阁街道西庄、林格庄、南王街道平山刘家、团结村、新港、大皂孙家……众多古槐,生机盎然,成为历史的活化石,也成了数百年来蓬莱移民的历史印证。  “另外,在民间围绕着大槐树移民故事而衍生的众多谚语和歌谣,是老百姓几百年来的口头文学创作,在民间广为流传,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了那段久远历史的踪影。”采访中,沙向阳向记者介绍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大量例证,如:  (一)门前有棵槐,财源滚滚来。祛灾又避难,子孙都成才。  (二)吱儿嘎,割大锯,割那姥娘大槐树。蒸干饭,熬鲅鱼,撑得妗妈上不去驴。  (三)吱儿嘎,割大锯,割那老家大槐树。搭戏台,唱大戏,一唱唱了五里地。唱京戏,唱吕剧,三天三夜没歇气。  (四)花喜鹊,尾巴长,飞上槐树向西望。向西望,泪汪汪,想念老家爹和娘。  (五)大槐树,长得旺,割块树枝做门框。做门板,做大梁,叮叮当当盖新房……  朴实无华的语言,乡情浓重的情感,流淌于字里行间,道出了槐乡后裔对大槐树深深眷念的不了之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槐树确实是我们大多数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小云南”是大多数移民后裔的旧时家园。蓬莱移民与山西洪洞大槐树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责任编辑:蓬莱电视台】&【打印】【关闭】&
&回复&&想寻宗亲?辈是大福元吉广?家谱已没?下面排辈苗凤华一是吉字辈说的
发表日期: 14:54:48删除
来自:吉林省白山市
发贴数量:8
寻亲?找根????
&回复&&求助
发表日期: 21:43:25删除
来自:辽宁大连
发贴数量:1
我是蓬莱汤家村的,请各位族人告诉我,我是哪一支宗脉?拜谢!
《你对本文有何见解,可以在下面发表自己的评论》
△回复主题:
山东荣成汤氏字辈
声明: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汤家村》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姓家谱辈分排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