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国人和英国人结婚从哪里来的中国

中国人和英国人结婚利弊-55BBS 我爱购物网
&&中国人和英国人结婚利弊
中国人和英国人结婚利弊
其实有什么弊端呢?几千万的支出对一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来说就那么困难?天朝每年的公费就几千亿,与王室开销相比,英国王室开销与其相比实在小巫见大巫。而英国的君主制不但民主,而且还能杜绝独裁者的出现,延续大英帝国的历史与传统,同时能缓解党派之间的纷争,让民众在危难中有一个心理上可以依靠的对象,自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内部政治基本就很稳定了,这是共和制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英国建立共和国从现在来看是愚蠢的,最新调查显示,英国支持君主立宪制的人有百分之八十,再加上英国君主不但是他们本国的君主,还是其他15个国家的元首。要是你废掉了君主,那么那些国家呢?英联邦呢?那么英国就真的没落了,大部分英国人都认为,英国没有了女王,将会更加糟糕
9条其他回答
轨距是铁路轨道两条钢轨之间的距离(以钢轨的内距为准)。国际铁路协会在1937年制定1435mm为标准轨(等于英制的48½英寸),世上大约百分之六十的铁路的轨距是标准轨。这轨距又称标准轨距或国际轨距。比标准轨宽的轨距称为宽轨,比标准轨窄的称为窄轨。双轨距铁路或多轨距铁路铺有三或四条钢轨,让使用不同轨距的列车都可行驶。 直线轨距 轨距示意图
世界各国铁路凡直线轨距为1 435 mm的称标准轨距;大于1 435 mm的称宽轨距,如1 676 mm、1 524 mm、1 520mm等;小于1 435 mm的称窄轨距,如1 067 mm、1 000mm、762mm、600mm等。中国铁路主要采用标准轨距,只有台湾采用1 067mm,昆明至河口采用1 000mm窄轨距。印度、巴基斯坦、阿根廷、智利等国主要采用1 676 mm宽轨距;俄罗斯采用l 520 mm宽轨距;日本一般铁路采用 1 067 mm的窄轨,东海道、山阳等新干线则采用1 435 mm的标准轨距;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大部分国家都采用1 435 mm标准轨距;非洲加纳、刚果、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采用1067 mm窄轨距,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喀麦隆等国采用1 000mm窄轨距。
由于钢轨轨顶呈圆弧状,轮缘也有一定的曲线,轮缘与钢轨的接触点一般都在轨顶下10~16 mm处,所以中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肯线轨距是在钢轨头部踏面下16 mm 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
编辑本段标准轨
来历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称为「路径依赖」,它是类似於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以下美国铁轨的故事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并且加深对其后果的印象。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点八五英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从何而来的?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因为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这个四点八五英尺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电车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用马车的轮宽做标准。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一定的轮距离标准呢? 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的。为什么? 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的宽度为四点八五英尺。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呢? 答案是古罗马人定的,四点八五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我们再问:罗马人为什么用四点八五英尺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故事到此应该完结了,但事实上还没有完。 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太空飞船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你留意看,在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设在犹他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工厂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再胖一些,这样容量就会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后,要用火车从工厂运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的宽度宽了一点点,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的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这就是路径依赖,看起来有几许悖谬与幽默,但却是事实。
历史 标准轨由最先使用铁路的英国提出。设计及建造史托顿及达灵顿铁路的英国工
昆河铁路的米轨
程师罗拔?史蒂芬森提出48½ 嫉墓炀啵⒊晒λ捣鸪抵圃焐躺48½ (即1435毫米)轨距的机车及车辆。由于史提芬逊成功设计的铁路是众人模仿的对像,亦使这轨距变得流行。1845年英国皇家专员建议用48½ 甲魑曜脊炀唷R钅暧⒐嵬üò福蠼此械奶范际褂帽曜脊臁3擞⒐拇笪鞑刻(Great
Rail)是使用宽轨之外,英国的主要铁路都是标准轨。大西部铁路亦于1892年改成标准轨。
有关48½ 嫉墓炀嗟睦丛矗腥巳衔枪怕蘼淼恼匠德志唷5嘤腥酥赋隹赡苁且蛭缙谔返墓斓劳獠嗑嗬胛逵⒊撸於タ砦1又34英寸,故内侧轨距为48½ 肌
编辑本段各国轨距
中国早期的铁路由英国及比利时工程师承建,因此其轨距沿用英国标准,为标准轨。
中东铁路曾经使用过1520毫米的宽轨。山西的同蒲铁路和正太铁路曾用过1000毫米(已经改造),云南的昆河铁路仍为1000毫米(米轨)。
中国现在使用的是标准轨,轨距为1435mm。
港铁系统中,东铁线、西铁线、轻铁及马鞍山线均使用1435mm的标准轨,而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东涌线、机场快线及将军澳线则用稍窄的1432毫米。 香港电车则使用1067mm窄轨。而山顶缆车则采用1520mm的宽轨。
台湾在清代修筑台北-新竹线时选用1067毫米,台湾日治时期相沿并续修至高雄,台湾铁路管理局的铁路使用1067毫米。其他产业铁路例如糖业铁路及闻名的阿里山森林铁路则为762mm的窄轨,日治时期花莲-台东线原为762毫米,十大建设时配合北回铁路改轨为1067毫米。
台湾的铁路法已规定以1435毫米为标准轨,故台湾高速铁路、台北捷运、高雄捷运及兴建中的台湾桃园国际机场捷运都是使用此轨距,唯台铁后续路网因为直通的问题,仍然使用窄轨。
日本的铁路轨距主要为1067毫米(36 )。但也有部份铁道使用762毫米、1372毫米(京王电铁、东急世田谷线、函馆市电、都电及都营新宿线)和1435毫米。早期在桦太军用轻便铁道也使用600毫米轨距。在建造高速铁路(新干线)时则统一选用1435毫米为标准轨,以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但这样使高速铁路列车不能以原有的路轨行驶,所以现在正在开发轨距可变的铁路车辆。
印尼轨距主要是1067毫米。
东南亚国家,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及马来西亚以米轨(1000毫米)铁路为主。有指越南河内至接壤中国边境之同登之间铺设了标准及米轨双轨距铁路。计划中连接新加坡及中国的亚太铁路会是标准轨,或标准及米轨双轨距。
南亚国家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及斯里兰卡的铁路轨距不一,但多数为1676毫米。印度现有计划将所有窄轨改成1676毫米 。
阿富汗有个相当特殊的情况,因为它在靠近亚洲中央的位置,并且实际上没有铁路。如果它决定修筑铁路,在其接壤的国家之中则有三种不同规格的轨距,不管选择其中任何一种规格,都会使情况变得复杂。位于阿富汗西部的伊朗、东部的中国都使用标准轨;阿富汗南部的巴基斯坦使用1676毫米的宽轨;而阿富汗北部的土库曼、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是用中亚的1520毫米规格。
美洲 美国及加拿大
美国及加拿大最初亦使用不同的轨宽,后来加拿大追随英国采取标准轨。美国北部的铁路因为最初多是从英国入口器材,故亦多为标准轨。美国南部铁路曾以宽轨为主。南北内战之后,南部的铁路亦逐渐改成标准轨距。
阿根廷及智利
阿根廷及智利的铁路轨距为1676mm。
欧洲 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使用标准轨(1435mm)。
爱尔兰轨距
爱尔兰的轨距是1600毫米。
北爱尔兰的轨距是1600毫米。
伦敦地铁的轨距是1432毫米。
西班牙及葡萄牙
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轨距为55及搿N靼嘌赖恼奖曜际1674毫米,葡萄牙则为1665毫米,因此西班牙开发了变距列车。西班牙正进行改轨工程,将路轨改成标准轨距。
芬兰在19世纪是俄国辖下的大公国,使用5英尺(1524毫米)轨距。
前苏联国家
19世纪的俄罗斯选用1524毫米的(5眨┛砉欤话闳衔浅鲇诰驴悸牵苊馊肭值木涌梢允褂盟奶吩耸湎低场6砺匏购褪粲谇八樟墓遥约懊晒拧⒎依级际遣捎枚砉1520毫米轨距。这比1524毫米窄4毫米,有时两者的车辆可以互换,而南萨哈林州(库页岛)则是采用当时日本占领南库页岛时期的1067毫米(36)轨距。
大洋洲 新西兰
新西兰的铁路为了跨越中部山区地形,采用1067公厘的轨距。为了克服这个地形,需要复杂的工程,例如著名的Raurimu螺旋。在不到4,000公里的轨道就有1787座桥梁和150个隧道。这条轨道大约有500公里是电气化的。
澳大利亚本来采用标准轨,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而在维多利亚省及南澳州出现了53(1600毫米)的轨距。部分地方亦有36(1067毫米)的路轨。昆士兰铁路在建立之初,便使用1067毫米(3'6")的窄轨,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窄轨系统。
非洲 南非及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加纳等国多数使用1067毫米轨距。
编辑本段最佳轨距 自19世纪铁路开始出现,即有争论何种轨距最佳。从现代角度看,宽轨或窄轨在性能上没有十分明显的优点:[1] 世上最重的货车可以在美国及澳大利亚的标准轨上行走。宽轨不一定可以载重更多。
[2] 高速铁路都是采用标准轨,宽轨不一定较快
[3] 澳大利亚昆士兰及南非的窄轨(1067mm)铁路上的列车依然是十分重。窄轨不一定载重较少
[4] 建造标准轨的轻便铁路与窄轨铁路价格相差并不大
[5] 窄轨铁路亦可以建成达到标准轨一样的负载量
只有轨距低于3盏恼焯返慕ㄔ斐杀静呕嵘缘陀诒曜脊臁5饫喙炀嗟脑嗽啬芰τ邢蓿ǔV换嵩谠嗽亓坑邢薜牡巧教肥褂谩
编辑本段未来
简介 随着各国开始寻求扩充、统合各地的铁路网络,轨距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标准化。澳大利亚和印度都在进行统一国内铁路轨距的工程;而欧盟也计划让各成员国的铁路系统可以互用,涉及的工作包括轨距、讯号系统和供电系统的标准化。现时波罗的海三国 (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已获得欧盟的资助,把国内的 1520 毫米阔轨转换成标准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在建造连接国内各大城市与法国之间的高速铁路中获得欧盟的援助。欧盟亦计划提升西班牙与葡萄牙连接其他欧洲国家的货运铁路。
高速铁路 所有的高速铁路,包括在使用窄轨的日本、台湾、西班牙、葡萄牙等地者,都是采用标准轨兴建的。(唯一的例外是俄罗斯和芬兰采用的 5 英尺阔轨高速铁路)。这种标准使一些国家开始为当地原有的非标准轨铁路进行轨距转换,使列车能在高速铁路网络与现行铁路网络之间行走。
矿区铁路 虽然矿区铁路较少与外面的铁路系统连接,但现时矿区亦有使用标准轨的趋向,以方便其使用现成的铁路设备 (例如负载量更大的车辆)。
编辑本段计划 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的亚洲太平洋计划 (UNESCAP) 中,有一项是关于把欧洲和太平洋连接起来的“亚洲铁路系统”,当中包括三条走线:北方从欧洲到朝鲜半岛,南线从欧洲到东南亚,并设一条南北向走廊从北欧到波斯湾。三条走线都会在横越亚洲时使用至少两条轨距相异的铁路。目前计划并没有涉及转换轨距,而是在轨距相异铁路的交汇处设置机械设施,以便把货柜在行走不同轨距的列车之间移动。
肯尼亚、乌干达和苏丹在2004年10月提出了一项使用标准轨建造电气化高速铁路的计划。虽然肯、乌两国及苏丹的铁路网络分别采用 1000 毫米阔及 1067 毫米阔的窄轨,但它们由于建成年代早,弯位多且负载力低,需要进行改建,加上北方的埃及是使用标准轨的,因此统一使用标准轨距建造新铁路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根据某2007年的计划,数条来自刚果、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轨距相异 (分别为 1000 毫米及 1067 毫米) 的铁路将于卢旺达的一个枢纽地点交汇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可谓独树一帜。早晨起床前要喝一杯较浓的红茶,俗称:“被窝茶“。早餐以熏咸肉、烩水果、麦片、咖啡、鸡蛋、面包等为主;午饭较为简单,有时只吃三明治;晚饭则比较讲究,习惯吃些烤鸭、烤羊腿、牛排等菜肴与口味比较甜的点心。  英国人在菜肴的烹调上也很有特色,用油较少,清淡,调料很少用酒。调味品如盐、醋、胡椒粉、色拉油、各种酸果等,都放在餐桌上由客人自己选用。烹调方式上以清煮为主,蒸、炸、烩为辅。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英国人的饮食理念虽利弊兼有,但利多于弊,比如爱饮茶、饮食清淡以及清煮的烹调方式等值得国人借鉴。  英式菜也是世界公认的名流大菜,它历史悠久、工艺考究,很得世人青睐。与此相关,英国人在用餐上也是很讲究的。一般的英国家庭一天通常是四餐:早餐、午餐、午茶点和晚餐。有极个别地区的人还要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再加一餐。英国人讲究口味清淡,菜肴要求质好量精,花样多变,注意营养成分。他们喜欢吃牛肉、羊肉、蛋类、禽类、甜点、水果等食品。夏天喜欢吃各种水果冻、冰淇淋,冬天喜欢吃各种热布丁。进餐时一般先喝啤酒,还喜欢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早餐  传统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肠和煎土司。这叫做“煎食”。但现在多数人都很忙,没办法每天都吃这种丰盛的早餐,所以现在英国最流行的早餐种类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优格加新鲜水果;  土司涂果酱,通常在早餐时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国人仍在周未享用传统的英式早餐。各个旅馆或饭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馆(B&B's)皆有供应传统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国人的午餐很快就解决,不像意大利人,通常午餐需要三十到四十分钟,许多英国人午餐只吃三明治,或许是因为三明治是英国发明的。通常是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后在午餐时间食用,三明治是英国人的便当。同样受欢迎的午餐为烤马铃薯。  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且通常有两道菜--肉或鱼加蔬菜,之后有甜点(也就是布丁)。英国小孩都知道在吃布丁前要把肉和蔬菜吃光光。  冷冻熟食在英国相当普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微波炉,且通常英国人(尤其是学生会买一份冷冻熟食,放进微波炉,边看电视边吃--这叫做吃“电视晚餐”。)国外食物也相当受英国欢迎。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印式、中式、意式、希腊式和日式食物DD事实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晚餐后通常要来上一杯茶(当然要加牛奶!)。  英国人在烹饪方面十分平庸,可他们的厨房设施却比我们要考究得多。一般的家庭厨房,都配置了大烘箱、四个灶眼的无明火电炉、洗碗机。一般人家,厨房里的调料瓶起码有几十个,他们的刀具也特别繁琐,一个厨房里,刀要放上十几把,切肉的、切菜的,切面包的,切黄油的,切水果的……还有一种刀尖开岔的刀,不知道是派什么用场的。他们虽吃得简单,可却会在厨房里放上十几口锅,搪瓷的,铁的,不锈钢的,还有那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盘子。他们可是一只盘子只能吃一道菜,一顿饭下来,就好比饭店打烊了一样,水池里脏碗盏积了一大堆。在英国南部乡村,田头有许多极嫩的野菜,可以拔了回来炒菜吃,英国的植物非常丰富,但是,他们的饭桌上却十分单调。  英国人在吃的方面十分克制。例如,在一个小渔村里,有一个巨大的灯箱广告,上面书写的竟是这样一条标语:“救救我们的鱼类”!虽然可能是环保主义者所为,但也可以看出在吃的问题上,英国人是比较严肃的
英国与欧洲大陆相隔一条英吉利海峡,长久以来孤悬海外,所以地理上较为孤立。英国历史上与欧洲大陆关系并不好,近代以来,英国先后击败了入侵的法国(百年战争)、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三次英荷战争)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这一时期,英国奉行的是光荣孤立政策,即不与欧洲大陆国家结盟,实际上,在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的支持下,英国成为了欧洲实际当之无愧的老大。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一直实施到20世纪初,受到来自德国方面的强大压力,英国不能如以往控制欧洲局势,因此被迫在欧洲大陆寻求盟友,它选中了自己的宿敌和德国的宿敌:俄国和法国,与他们一起控制欧洲局势,这是英国回归欧洲的开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击败,英国孤立英伦三岛,英国依靠美国支持,才得以苟延残喘,加之战后美国大力扶持欧洲发展,而法国又与德国和解,希望共同掌控欧盟,所以实际上,英国与美国关系进一步加强而与欧洲国家关系疏远,这是现代英国被欧洲边缘化的原因。实际上,英国在加入欧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欧元区实际上好处多多、美国的GDP占世界的25%,而欧元区22%,英国占5%,也就是说,英国一旦加入欧元区,欧洲将会立刻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欧元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2、在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欧洲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不会遥远;3、英国伦敦早在19-20世纪就是世界金融中心,现在的金融中心虽然在纽约,但英国只要加入欧元区,在欧洲和欧元区的支撑下,英国伦敦就可以和纽约相抗衡,甚至夺回这一光辉,成为世界金融中心;4、英国加入欧元区,在欧元的支撑下,英国的经济将发展更为迅速;但是,摆在英国人面前的有三个问题、英国的传统盟国是美国,美国绝对不允许英国这关键的一票流入欧元区,使之替代美元甚至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英国人有传统的孤立政策,在民族情绪上不允许自己加入欧元区,甚至留恋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这一点从布莱尔第一次投票公决加入欧元区失败就可以看出来;3、欧元区和欧盟虽然成立,但与美国相比,它依旧缺乏统一的中央政府且地区差异明显,有拖后腿的嫌疑;综上,英国加入欧元区尚不明确,同时根据最新消息,英国还有可能退出欧盟(当然,在德法为主导的欧盟,英国不能发挥主要作用)。楼主问,会不会对英国产生影响,从现在来看,加入了在退出来是有影响的,毕竟没加入欧元区,谁知道是好是坏,就是退出欧盟,坏影响也未必明显
英国留学很好,利弊也很明显:
利:学制短,研究生只要一年的时间,英国是个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所以教育自然很好,而且英国文化比较深厚,适合学习~~
弊:费用高,一年至少要20万。学制短自然对当地文化了解很少。想留下很难,一般研究生会在毕业后再给一年的签证让你找工作和参加毕业典礼,但是想要留在英国工作是很困难的事情,商科尤其困难,理工科还好。
英国的好学校很多,排名前十的都可以考虑,Oxford, Cambridge很难申请,还有一些学校也很不错,你可以考虑:
Liverpool:英国人眼中最好的大学
Durham:Harry Potter就是在那里拍的,不错的一个学校
:英国前5的学校
Edinburgh:苏格兰最好的大学
Bath:以温泉出名,海滨城市,大学也是不错
LSE: 伦敦政经
我是高中生,现在在英国留学的,其实我感觉还好,主要看你自己了。举个例子吧,我和一个同龄的孩子一起来的,我们都是在英国前30的学校的,第一天为了熟悉同学啊,我就去参加学校的club,参加了dance team,再交流舞蹈的同时学了很多英文的,很地道的表达;那个女生跟同学攀谈,结果人家英国人不喜欢跟他又亲密接触,总是很敷衍,让他很有负担的,后来同学邀请他去各种各样的bar,最后都是连夜狂欢的,也不归宿的,后来被学校开除了,他现在在寻找另一个学校,但是很难的额!留学吧,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看的更高了点,感觉和国内的同学不同了,眼界开阔了很多,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为人处世 啊,但是刚开始很苦的,没有朋友啊,那里的学生夜生活很丰富,常常邀请我去,我不去又害怕他们不开心,后来才知道,其实说你不愿意,他们也不会不高兴的,后来就常常给他们做些中国菜啊,后来交了很多朋友,但是还是没有办法交心吧,但这也算一种经历吧!看你自己了!加油,出国其实也是一种捷径或者是途径,如果没有考入中国名牌大学,出国总比在国内混好啊,那里的大学都很严格的,要修学分,不然不能毕业的
1 众所周知,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外来文化作为一种事务,肯定有利也有弊。今天的辩论,反方不应排斥外来文化它有利的一面。并非外来文化就应全盘否定(既然是辩论“利”与“弊”,那么,双方就已经默认了利与弊的同时存在),辩论的关键在于哪方面更大的问题。我认为,从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体上、根本上讲,应该是弊大于利。 2 事实上,就文明本身而言,并无利弊可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对它进行价值判断。从基本概念中不难看出,文明以文化为基础,文明是文化的一种升华。然而,就文化本身而言,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又有不同的区别。如从历史阶段分,就有“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分;从地域分,就有“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的区别;从民族划分,就有“中华民族、大和民族、日尔曼民族、阿拉伯民族”等的差别……所以,承认文化的诸多差异性,也是辩论的一个基础。同时也可得出,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区分已超越了文化本身。3 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它不仅仅是文化,加上“民族”与“外来”的限定,也就使二者的范畴比文明、文化本身缩小了许多。我们辩论的重心也应在“民族性”与“外来性”的区别中进行,而非停留在文化本身。这也是将形势转向我方的一个关键点。既然说文化有外来与民族之分,那么就可以说,没有哪一种外来的事物的历史地位能超越这个事物本身。4 从发展的本质上看,它是一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动力系统就是内因和外因。而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关键还是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即本民族内部自己的发展,才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5 从外来文化这个实体来讲,它本来就是一个“混合体”。在外来文化的内容中,包含着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有弊的方面、不利不弊的方面。在这样一种“三分天下”的局面中,足可见对我们有利的部分仅占三分之一,至少还有三分之二的部分是对我们非利的。那么仅从这个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的比重来看,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难道你还坚持利大于弊吗 ?6 我们还应明白一个事实,纵然是优秀的外来文化,它也不一定就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还要看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吻合程度。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我的特色,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外来文化不符合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那么,它们的涌入必然是弊大于利的。与此同时,“优秀”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优秀与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其含义也会不一样。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享乐、金钱至上”的观念是可取的,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恰恰是不可取的;还有西方国家所倡导的“人权”,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绝对是两个概念。7 从外来文化的本质上讲,它终归是别人的东西,然而,别人的东西也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是在自己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西方的社会制度,与我们的社会制度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外来文化就一定利于本民族地文化发展。就我们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本来就有一定的独创性。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我们是要吸收外来的文化,但更多的是吸收人类共享的先进生产力,人类共享的精神文明。你能说,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科技的创造,是哪一个外来国家,哪一个国家独有的吗?8 如何正确看待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那段历史?那时,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走上富强之路。在后来,落后的中国掀起了像“西学东渐、五四运动”等学习外国的热潮,但从根本上讲,只有我们引用外来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科技,那才是对我们有利的。然而,那些东西并不是那个国家的专利,那时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其原因并不是他是英国人,而是当时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那个水平,这个基础才造就了他。正所谓“历史造就英雄”。9 在封建社会,我们也曾有过辉煌,四大发明就是一个典范。究其根本,全因当时处于封建生产关系的上升阶段。对于吸收外来的东西,如果单纯吸收,则发生过许多历史悲剧。比如“戊戌变法”,不变革根本的封建生产关系,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制度,最后以失败告终;王明的“城市中心论”,不从中国的革命实际出发,生搬硬套苏联模式,最后以失败告终。如此等等,这就是单纯引进外来文化的后果。10 谈到社会变革。诚然,我们闭门造车不行。但社会是否需要变革,究其根本是要看内部矛盾是否激化,并非是说别人变了我们就跟着变,别人成功了我们就跟着会成功。之所以在变革中重视外来的东西,并且外来 的东西起到了作用,只能说我们内部的量变已达到了一定的度,外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而已,只是起了一个阶段性的作用。从整个社会变革来讲,它的历史地位远远低于本民族的自变。如果你一再强调外来的文化利大于弊,那么在变革的时候,你何不就用外来的算了,还变革自己的干嘛呢?我们学习外来的东西(包括先进的技术,进步的思想等),其根本目的在于,最终对本民族的东西进行“装修”、进行发展,而不是取而代之。11 历史上,中国的诸多社会变革,就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弊”,才刺激了民族文化的神经末梢、才促使了民族的觉醒;也才去反思、才去变革、才去发展。如果真是外来文化利大于弊,那我们何必劳心费神地去变革?“拿来主义”不是更方便吗?如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炮弹炸开了中国的大门,如果这一举措的后果是利大于弊,那又为何有了“禁烟运动”;又为何有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上为何有那么多的民族英雄?12 从正方论点来讲,如果真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那也就默认,在发展问题上,外来文化更优于民族文化。而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并不亚于外来文化。在古代,我们没有引用外来文化,而孔子的“仁政”、老子的“道德经”却闻名于世;“孙子兵法”更是成为当今许多西方军事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在向外宣扬中华文明;建国初期我们在帝国主义的封锁下,研制成了“两弹一星”、合成了人工牛胰岛素;当今,“神五”的返回,“一号嫦娥”的升空……在那些尖端的科技领域,你能说是靠外来文化而得来得吗?13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如果我们单纯从马列主义这个外来文化来讲,事实证明,它恰恰是弊大于利。从最初的陈独秀,到后来的王明,包括晚年的毛泽东,你能说他们所犯下的错误于马列主义没有关系吗?相反,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作用,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沉痛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式的马列主义,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典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我看不仅仅是马列主义对我们的指导,更多的是我们对马列主义的深化和发展。再说,马克思理论包含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就目前社会主义这一块,我相信中国的发展更有说服力,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4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讲。人类社会遵循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规律。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现状上看比较落后。是的,可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并非中华民族在本质上劣于西方民族。东西两种文化可以交融的地方,就是人类共享的那部分,如具体到各个民族性的东西上,则有不可交融性的一面。比如,美国发达,是不是它的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一定利大于弊呢?如果是,那你能将美国的“人权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甚至是生活方式拿到中国来吗?再者,如果拿中美文化的现状来说明外来文化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我认为,那是没有多大可比性的。第一:两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第二:两国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致。如果不加区分,没有相对性的比较,那么也就好比拿一头大象与一只天鹅来比谁更优劣一样。那么请你告诉我怎么比?这样的比有意义吗?15 关于回答对方提出目前中西出现一体化的趋势问题。现在被我们吸收来的外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最常见,最简单的服饰问题(如西装)。那只是被我们吸收、引进来而已,它不一定就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同样,我们引进来的有好的也有坏的。比如“拜金主义、性开放”等外来的东西,你能说它是利大于弊才在我们现实中出现的吗?各种文化都有一定的渗透性,并非渗透了的就是对我们更有利的东西。16 此刻,我们在辩论这个话题,说不定在世界的另一端也曾、或正在、或将来也在辩论这个话题。按照正方的观点,他们也认为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这就相当于别人说我们的好,我们说别人的好,说来说去,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到底靠谁?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这好比“抛绣球”,抛来抛去,最终花落谁家却没有着落。17 还可引入党的“十七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单从主题上看,何为“中国特色”难道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外来的文化比我们自己的更有利吗?实质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民族文化的发展只能靠自己。实践证明,必将进一步证明,我们也能够靠自己。看一下这个网页,有关于这个辩论题的全过程
酒-粮食 酒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日用品,因为它是用粮食酿造的,这就对民生和基础物资供应,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在中外各国的历史上,政府历来就对酒的生产和销售,采取较严格的管控,目的之一,就是保障粮食安全。通常,遇到灾荒面积大的时候,政府都会对酿酒限产,甚至会禁酒,禁止生产,也禁止销售,以保障有限的粮食,不被浪费到酒水里。 形形色色的禁酒 说到禁酒,粮食安全是第一位的,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禁酒法律。 去年,俄罗斯由于民众酗酒人口比例很高,生育时间和生育质量都在下降,政府开始着手制定禁酒法律,希望对民族繁衍糟糕的情况,有所补救。 去年,印度假酒事件,主要是因为印度的粮食的单产不高,人均粮食刚勉强够吃,人年均粮食大约400斤上下。所以政府对酒业产量管控严格,税酒供应少,则税酒的价格就很坚挺,而且不断走高,由于利润巨大,从而导致私酒泛滥,伪劣假冒的私酒业主,就容易生产有毒的酒,谋求暴利。 英国人酷爱饮酒,但嗜酒成瘾的人很多,经常发生酗酒滋事的事情,影响治安。所以,英国在禁酒方面,有很多专门的法律,公交上禁止饮酒,孕妇禁止饮酒,地铁禁止饮酒,青少年禁止饮酒,更有趣的是,2007年冬,英国内政部针对酒吧服务员对醉酒客户继续售酒,发起了一场全国禁酒行动,便衣警察在各种涉酒娱乐场所卧底,对是否存在服务员对醉酒客户继续售酒进行侦查,行动一直持续到圣诞节。 酒-高税 各国政府,对酒一般都是采取高税率,这点和烟草很类似,目的是增加税收和防止过度酗酒。对进口的烟酒,税率则更高。纳税过的酒,一般叫做官酒,偷税的酒,一般叫做私酒。各国历史至今,市面上,始终存在私酒份额,主要是因为酒是高税产品,偷税的收益非常可观。也是酒业监管的难点。 酒的利弊 优点:酒的品种很多,用途广泛 社会交往,节日庆祝,活血治病,养生保健,餐饮开胃,等等 缺点:酒的副作用很多,不良后果也很多 酗酒滋事,影响生育,损害健康,交通肇事,妨碍司法公正(很多国家的法律,对于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喝酒和未喝酒,处罚的程度是不同的,往往涉酒案件,处罚上从轻的情形很多,而从重的情形则极少,因此,就存在很大的漏洞空间,例如,当处于醉酒状态对他人产生的身体伤害和性侵犯案件,处罚远比正常的案件低),等等
现在英国有一批人,他们愿意加入欧元。因为欧洲经济和英国的经济之间联系是很紧密的,加入欧元区,从经济上来讲,对英国是非常有利的。第二,如果一旦英国加入欧元区,比如说伦敦的整个金融交易全部用欧元来结算,那英国伦敦将有可能很快成为全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有可能很快超过纽约,这对英国经济金融来讲是巨大的提升。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比重约为25%,欧元区占22%,英国占5%,如果英国加入欧元区,欧元区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所以英国有一批人特别主张加入欧元区。但还有另外一批人不愿意。首先英国人是很骄傲的。英镑曾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是英国全球霸权的象征,从情感上他们就不太愿意放弃英镑。第二,从英国的执政者来讲,放弃英镑加入欧元区,那么欧元区很快就会超过美元区成为世界最大的货币区。这对美元区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他们认为英国和美国是有着传统上的特殊关系,英国在国际政治、国际战略上应该帮助美国,和美国站在一起。美国自然不希望英国加入欧元区。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考虑。因为权衡利弊,英镑加入欧元区对它更有利。对整个英国的经济增长,对经济福利来讲都非常有利。但是近期是不是就能完成这个过程,还不好说。因为根据英国宪法,是否加入欧元要全民公决的。布莱尔任首相时曾经公决过一次,没有通过。未来是不是还会再公决一次,如果公决通过了,美国也没有办法。如果英国加入欧元区,放弃英镑,那对美元区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显然,英镑一加入,欧元区立刻会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区,美元就下降为第二大货币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欧元区不仅从GDP的规模上超过美国,而且从人口的规模也超过美国。当然,欧元区有自身的问题,欧元区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是它一个致命的弱点。第二个问题是欧洲内部的资本市场,无论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还是其他金融市场,从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如纽约。但如果英国一旦加入,伦敦的金融中心立刻就能跟纽约抗衡,甚至超过纽约。我们知道,布朗当首相之前是财长,他当财长那几年,所做的主要的工作就是提升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他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适当放宽公司上市的门槛,降低甚至减免交易的手续费、改善伦敦金融城的基础设施等等
AA制聚餐、娱乐等消费后结帐时各人均摊或各自付帐的做法。AA为拉丁文缩写,含义是“各”、“各个”的意思。“AA制”来源于英文:go Dutch or
Dutch treatment。----------------------------------------------------一起吃饭用餐,餐后各自结账!!!!!!!!!!!!!!----------------------------------------------------荷兰俗称“郁金香王国”和“风车王国”,美丽的郁金香和充满“激情”的唐吉诃德打下了荷兰的烙印。但不知你是否知道,英文中有这样一句俗语:“Let's go Dutch! ”翻成中文意即为“AA制”,好像是说荷兰人天性“抠门儿”,无论做什么都会同对方算得清清楚楚,且十分推崇“AA制”。于是,有幽默细胞的美国人就把“让我们去做荷兰人”引申成为“AA制”。以前跟随老师到北京开会,吃饭时遇见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院长,闲聊的时候问过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这样的:“AA”是“Algebraic Average”的缩写。意思是“代数平均”。意思可以从字面看出,就是按人头平均分担帐单的意思。这个意思首先来自英国人对荷兰人的偏见,因为古荷兰人就是平分帐单的,英国人认为荷兰人没有绅士风度。^_^PS:在古英语中与荷兰有关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贬义的。^_^还有个说法,“AA”是英文“Acting Appointment”的缩写。16~17世纪时的荷兰和威尼斯,是海上商品贸易和早期资源共享本主义的发迹之地。终日奔波的意大利、荷兰商人们已衍生出聚时交流信息、散时各付资费的习俗来。因为商人的流动性很强,一个人请别人的客,被请的人说不定这辈子再也碰不到了,为了大家不吃亏,彼此分摊便是最好的选择了。而荷兰人因其精明、凡事都要分清楚,逐渐形成了let's go dutch(让我们做荷兰人)的俗语。而幽默的美国人将这句话引申成为“AA制”。荷兰人常开的一个玩笑能充分反映他们的性格:有些荷兰人会问你“知道铜丝是怎么发明的吗”,他们会解释“两个荷兰人在路上捡到了一个硬币,都认为是自己最先发现的,于是相互争抢,最后拽成铜丝的”。:-)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荷兰人的性格,但是实在的荷兰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反映在平时工作生活上,他们开诚布公、性格耿直、乐于发表自身看法、做事情计划性强、有经济头脑,还富有幽默感。英语里它表达为Let's go fifty-fifty或Go Dutch;大意是指一种角色或行为方式的约定。另外,我们不妨研究一下上海人的几句口头禅:他们的方言里有一句习惯语――“闲话一句”,就是说答应下来的话是要算数的。这与上海人在租界受到的严格法制训练有关。上海人很少说大话,年轻人说大话时老人们就会发出警告“托住你的下巴”,意思是你说话要注意一点,否则说话说大了下巴会掉下来。上海人还爱讲“亲兄弟,明算账”。吃饭AA制在许多地方行不通,在上海却是有来历,方言里叫“劈硬柴”,就是各管各付钱的意思。(香港人把AA作为All Apart的缩写,意为“全部分开”,很形象呀!)
丁克目录?丁克简介?选择丁克家庭七大理由?丁克家庭利弊?生不生育冷静考虑别盲目?丁克族标志丁克简介是英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的音译,意思是双收入却不要孩子。丁克家庭的夫妇主张摆脱传统婚姻生活中传宗接代的观念,更倾向于过有质量的、自由自在的“两人世界”生活。对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这个词汇早已不再陌生,近年来,DINK家庭在城市青年尤其是白领夫妇中的比例有逐渐增加之势。丁克族不要孩子的主要理由是不愿意一辈子为子女操劳,奉献一切,想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 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夫妻双方都有收入(应该是较高的收入)有关,双收入(较高的双收入)成为了做丁克的主观理由与客观原因。 消费水平也很高,他们是社会上的中产阶层,这似乎跟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那些青年颇有些相似。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会妨碍他们夫妻的生活。
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丁克家庭”。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它悄悄在中国出现,以前这样的家庭会被别人议论,甚至是被别人怀疑有“生理问题”。而现在,这种家庭已经开始被“外人”理解和接受。丁克做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已从另类转为普遍,尤其是城市里生活的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生活成本N高,以至被迫进入丁克一族;还有些人从小生活安逸,心理年龄过小,不能承受传统的生活方式,主动加入丁克一族;另有一种高收入人群,他们追求高品质或另类的生活,成为了丁克一族。 选择丁克家庭七大理由夫妻双方以事业为重,不愿意让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 要做“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有全新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所以拒绝“第三者”(孩子)插足。 不让自己和孩子太累,认为自己势必会为子女成长费尽心血,所以还不如不生育。 对家庭生活没有信心,在自己对生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不要孩子。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还不够稳定,希望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出生后有好的生活。 把家庭幸福的条件放宽,认为没有儿女承欢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充实。 相信社会保障功能的进步,这些家庭认为“防老”未必非得“养儿”,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 丁克家庭利弊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丁克家庭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家庭功能观念有所转变。不过,人们在接受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疑问。有人认为不生育有悖于人类正常繁衍的自然规律,“不育文化”的无限扩展,对人类正常的繁殖生息是不利的。也有医学界人士提出,女性在其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生育过程,就能提高免疫力,不生育不利于身体健康。 生不生育冷静考虑别盲目家庭具有生产、生育、教育、宗教、娱乐等功能,生育不再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价值观念和理想憧憬来选择自己的家庭结构,这也是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接受的。不过,生育后代,维持人类的繁衍也确实是家庭的责任,孕育儿女可以使夫妻双方心理更加健康,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从养育子女的辛苦中理解父母的恩情。所以,不要盲目地,甚至是冲动性地选择不生育。 嫌麻烦、怕身材走样,不少青年夫妇婚后不要孩子,做新潮的“丁克一族”。然而,不少医生发现,近年来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年轻时立志不生育,到了中年随着夫妻情感变化而“反悔”的人。丁克:亦即DINK,是英语Doubl eincomes no kids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有双份的收入而没有孩子的家庭,说白了就是两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一种组合。据说一些汉语词典已经吸纳了这个外来的名词。 丁克族:固守双收入、无子女的丁克家庭模式的都市人群,他们大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丁克族标志-比较好的学历背景 -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 -很少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 -经常外出度假 -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白丁:曾经把丁克当做是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丁克的计划。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伪丁克,或者是“白丁”,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丁克ing:丁克进行时,也就是那些仍然在坚持丁克方式的人。 丁狗:亦即Pinkod,他们是一群发誓要把丁克发挥到极致状态(或者说把丁克进行到底)的人,结婚双方改养小孩为养狗。他们是丁克的最高级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骨灰级丁克。 没sohu一族的,sohu是网站,只有soho一族 传统意义上的SOHO 传统意义上的SOHO―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 直译就是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自由职业或自由职业者的意思。 当然,SOHO也代表了一种更为自由、开放、弹性的工作方式。 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 得SOHO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时髦词汇之一,专门为SOHO族设计的房屋、家具、用品 也成为商家的新卖点,一些楼盘常常被冠以SOHO一词,意思就是给自由职业者准备的商、住合一的公寓,一时间也风光无限。几年前,人们所说的SOHO一族还大多指那些专门的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工艺品设计人员、艺术家等。而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及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SOHO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尝试的一种工作方式,而它的内涵与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 SOHO作为一种时尚、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应该仅仅局限和适合于那些只是在家工作的人群,毕竟,那还只是社会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群体。SOHO既然代表了自由、开放、弹性的工作方式,那我们就认为只要能够在这种方式下工作的人,不论您是否是在家工作,还是在其他的场所;不论您是专注一职,还是兼职工作,您都可以自豪的称自己是SOHO一族。于是,我们更愿意把SOHO叫成Super Office (and) Human Office,即超级的办公室、人性化的办公室。个性:独立特性,很自我,80后的孩子就是代表――我的地盘听我的,我挑我的。 服饰:发型,衣服等都给人震撼的感觉,在街头往往是瞩目的焦点。冷酷的活泼的,强烈的色彩与个性的标志,并且别人无法仿制的。具有艺术气息。 语言:特别,让人记忆深刻,哲理与无厘头结合 出没地点:各种年轻人场所与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 时间:晚上与下午(早上基本起不来) 广州上海北京香港台湾地区的潮流青年很多 新新人类一般是指出生在八十年代以后的青年人,他们生活在物质及文化丰富的新时代,追求一切可触及的新生事物,喜欢刺激与冒险,倡导新生活,新文化,新运动等。 七○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型态与人类的思维,产生相当大的改变,在此,我们以新新人类称之。这阶段的青年所表现的行为特征,(一)对形式主义的反抗;(二)回归乡土民俗;(三)喜欢富有创意;(四)直接了当说做就做;以下就这些特征所产生的影响分别加以分析: (一)对形式主义的反抗:新新人类反对过多的修饰和形式而崇尚极简主义。这由他们衣着上的率性和不拘小节可以看出,但假如太随便,甚至超越最低的规范要求,也会变成混乱不礼貌,例如:参加丧礼时穿得喜气洋洋、谈笑风声,是一种对当事人失礼的不敬行为。 (二)回归乡土民俗:维护民俗传统可以制衡狂飙城市所带来的偏颇现象,但若一味强调传统,会妨碍社会的进步甚或导致不正确的生活态度。 (三)喜欢富有创意:这种以强调发挥自我潜能的现象,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其正向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如果自我表现的心态过份强烈,则容易产生自我膨胀、主观意识太强的不健全心态。 (四)直接了当说做就做:这对讲求快速、效率的工业社会,自有其正面的影响,但这种只要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行为,如果发展成只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或者趋向急功近利,反而形成负面的影响。 新新人类拥有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如何在这强调创造力的社会,使每个新新人类,能够「人生有梦,筑梦踏实」则是本书的最终目的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