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辞旧迎新过大年 春节初三动了针有讲究吗?对自己好吗?

新闻热线:
开心过大年——你准备好了吗
日 11:31:47 星期日  
年关将至,新安江到处呈现红红火火的热闹景象,记者来到了人头攒动的街头,感受这如阳光般温暖的气氛。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
········
········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建德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建德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建德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建德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
········
浙新办[2004]9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建广许2004001号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建德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支持:山阴数字报
第03:专题
&&&&&标题导航
星期一 出版
| &&&&&&&&
山阴边塞文化之七
从少年时过大年看山阴民俗
  崔凤林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每逢春节来临,我不由地想起陆放翁这两句诗。“身老”、“增年”是我怕过春节的缘由。一过春节,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又要增加一岁,我已经苍颜白发了,怎么不怯呢?现在是“怯”过春节,小时候是“盼”过大年。我观察现在的少年儿童,对过春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吃得好、穿得好,过年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我小时候盼过大年,无非是盼着穿新衣、吃好饭。“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过大年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每当进入腊月初八,就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一年做一次腊八粥——红稠粥。那些定居山阴的外地人,也入乡随俗,效仿山阴县人吃红稠粥。红稠粥以小米为主,另加黄米、高粱米、小麦米、豇豆、云豆、白小豆、红枣,反正要凑够八样,应和腊八的“八”。山阴人吃腊八粥的讲究可真不少呢!故有“明冬暖年黑腊八”之说。“明冬”指冬至早上吃饺子时要等到天明;“暖年”是指过大年“接神”时,若要碰上暖和的天气,这年必定是好年份;“黑腊八”指吃腊八粥时,不能到天亮,一定要趁黑吃,否则就会得红眼病。吃腊八粥,还不能吃腌菜、不能沾腥荤,反之就会生口疮。菜则是由山药、豆腐、白菜另加五种干菜凑成八种菜杂烩而成。做腊八粥时,舀出一碗前一天就煮好的豆类、高粱米专门喂羊,可保羊一年内口上不生疮。此地人最忌讳平日吃红稠粥,一年当中只有腊八这天才可做红稠粥,而喝豆子煮成的红色八宝稀粥则不受限制。因为过去办丧事,出殡那天早晨多则是吃红稠粥,这一习俗在山阴流传已久。古代,山阴境内穷乡僻壤,大多数人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办丧事出殡这天的早饭,吃不起油糕,就做上几大锅红稠粥招待来送葬的乡亲。办丧事吃红稠粥形成风俗,故而平时吃红稠粥成为大忌。上世纪60年代末期,合盛堡乡所属的一个村庄,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但女方家长极力反对。就在结婚典礼这天早晨,她的母亲“别出心裁”做了一锅红稠粥,招待亲朋。婚后未过百天,女婿给生产队铡草时,被铡草机将一只手切掉了。这本来是一次意外事故,但人们都怪怨是其岳母诅咒的结果。这种习俗的确束缚着人们,想多吃几顿,就得在腊八这天多做一些。一年只做一次,当母亲的往往要给外出不在家的子女留着,到回家后吃。山阴人是这样,而过去和山阴同属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则不然。那里的人们想吃红稠粥就做,和吃小米粥一样随便。除此而外,山阴人还忌讳女儿和女婿在岳父家同居,而阳高县之人还专门给女儿、女婿烧热炕同居,像对待儿子、媳妇一样。随着计划生育一胎化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独生女孩的家庭也逐年增多,既然男女都一样,山阴人的这一习俗已经开始更改。  过罢腊八,就进入了过大年的繁忙准备阶段。最为繁重的当属“推年磨”。小麦虽然不多,还有豆面,莜麦面、荞麦面、黄米面补充。粗粮细做,这是勤劳、俭朴的山阴人之拿手戏。推豆面得破开豆粒去皮撒水湿润;推莜麦面时,得将莜麦淘洗后晾到半干,在锅里炒;推黄米面时,得先将黍子去皮,而后淘洗,晾到半干;推荞麦面时,得先用小磨子拉掉皮,加水湿润。看来,包括小麦在内,都得和水打交道,数九寒天,其艰辛是显而易见的。  买年货,是过年的必要准备阶段。那时候交通不便,连自行车也很少见,都是乘坐“11号汽车”,两条腿走,幸亏家乡离县城不远。父亲买年货时,我总是紧跟不舍。在路上往往遇见同学们,也是跟随其父去买年货。买年货出门时,要避开初五、十四、二十三这三个日子(按山阴人的习俗,腊月、正月这三天不宜出行)。随父去买年货的小伙伴们在路上不停地打闹,一会儿就把大人们甩得大老远,然后就歇一会儿,等候大人们。过一会儿,又“疯”起来了。一到县城的堡河沿拐个弯就进入县城岱岳街的北头。这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从北一直通到南头的南阁。后来,南阁被拆掉,在四个角修起四座转角商店,成为山阴县的商业中心。大街两边是一溜老式木屋店铺。街道不宽,大街上买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有由南往北走的,有由北往南走的。操着大同小异的山阴方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真是红火不过个人看人。年画、窗花、糊窗花子时搭配的红绿绵纸、糊窗子的白麻纸、写春联的大红纸、敬神祭祖的香烛,是必买的。震耳欲聋的大麻炮、两响的五更连、一声的一响炮、成串的小鞭炮、冒烟花的花筒,是儿童们最喜爱之物,也得买。乡村人新年过得晚,当日历翻过了快一个月,顺便半价买一个月份牌子。就小吃食来讲,有两种麻糖:一种是用糜子米加工而成的能粘掉牙的精麻糖,另一种是把老来红种子炒熟加糖稀压制成的脆麻糖。各样买几条,哄住孩子们。我还要磨着父亲要二三毛钱,从人堆中钻进新华书店,买一本小人书。孩子们在“喝油嘞”的诱惑声中,便驻足锅边,不肯离去。他爸只好再掏上两毛钱,买上一碗羊杂割。父亲站在一旁看着儿子咕噜、咕噜往肚里咽,会心地笑了。掏出手帕替儿子擦一下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这时候已到中午,该买的都买上了,便掉头踏上回家的路程。  接近腊月二十三小年时,住了一冬娘家的闺女,安顿着返回婆家。有的由丈夫牵着驴来搬。媳妇骑着驴,怀里搂着包裹严密的小宝宝,晃悠、晃悠地不住点头。丈夫紧紧抓着缰绳,贴着媳妇下垂的腿,有时还要在媳妇的臀部拍一下,一路上小夫妻俩甜言蜜语,叽叽咕咕说个不停。也有的因女婿不在家,则由父亲推着独轮车或小平车送女儿回婆家。“亲家上门,鸡儿头疼”,免不了要招待一番。山阴人的习俗:出嫁的女儿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小年的,过大年更不允许。“二十三,洗灯盏。”这天,家庭主妇把沾满油腻的铜、锡灯盏,在锅里煮沸好一阵,捞出来擦拭干净。“二十三,不吃好的嘴歪哩。”这天,想办法吃点好的。白面不多,那就来一顿黄糕泡肉,再加上一碗粉条、豆腐,也够带劲,香得孩子们直打吸溜。“二十三,灶神爷上天。”这天早上,在灶神爷神龛旁,点燃香烛,用麻糖糊住神龛内灶神爷画像的嘴,然后请下画像放在灶中点燃,送灶神爷上天。这时候,气氛肃穆,不允许任何人喧哗,尤其是警告孩子们不要讲脏话和不大吉庆的话。否则,让灶君听到,不会降福祉于全家。据说:灶君上天向天上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述职、汇报,因此送他上天时,嘱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后来,“灶神爷上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说”成为人们明哲保身的处世信条。送走灶君,又请回新的灶君像,等到换新窗花子时,糊到神龛里。二十三,不止是灶君上天,其他各路神仙也都上天述职。因此从二十四到除夕接神前这段日子里,地上没有任何神仙。人们往往趁此机会办理婚事。不必担心遇上“黄沙黒道”日,而冲撞了那路神灵招致不平安。  过罢小年,过大年的准备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前一阶段没排上行做豆腐的人家,继续等着做豆腐。黑豆是那时山阴的主要农作物,过年期间,每家要用16斤黑豆碾成12斤豆瓣子,做两桶豆腐,约40多斤。家庭主妇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既要捏花儿馍馍,看吧:有迎喜神的喜兔,有盛开的莲花,有报春的梅花,还有雍容华贵的牡丹;又要炕(烙)“糊儿”:即把发酵的糜子米面稀释成糊状,用半块腌萝卜蘸着胡油,在鏊子上一抹,然后舀上一勺面糊,流成圆形,加瓦盒盖子盖住,须臾就熟了,提起盖子,用锅铲折叠成半圆形;还要“搭捞饭”:即把小米煮到半熟就捞到盆内,堆成山丘状,插上葱、红枣装点,一摆好几盆。正月初二到十六,生米下不得锅,就在这些快熟的米里,加入煮过羊头的肉汤、海带、豆腐条、粉丝等,再以葱花、醋、食盐作调料,熬制出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汆饭”。“糊儿”加“汆饭”就是这里的人们正月前半月的早、晚饭。凉拌土豆丝内加入豆芽调制的凉菜,则是人们早晚的菜。因而,家家户户得生一大盆豆芽。那时候既无收音机听,更无电视看。晚饭后,全家人坐在油灯下一边呱啦,一边拣豆芽皮子。压制粉条、煮羊头,这好像是接近尾声的工作。用高粱脖子秸秆互为经纬缉成的“拍子”,是摆放粉条、饺子的最佳用具。这种“拍子”既轻便又易洗干净,是山阴人聪明才智的体现。总之,在那个细粮极为缺少的年代,山阴人把那点仅有的细粮统统安排在春节期间享用,把这些节日的美食作为贫苦生活的调剂,给清贫的人们心灵以慰藉。有两个老汉说笑话:“你为啥不寻你妈去?”“我想再过个大年,吃几顿好的。”老年人是这样,少年儿童盼过大年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豆面、荞面、莜面、黄米面补充了白面的不足。正月里隔三差五地吃顿豆面条、吃顿荞面圪坨、吃顿莜面窝窝,吃顿油炸糕,总之,延续到过了元宵节,尽量吃得好一点。那时候即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人们的日常生活自然是清苦的,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却是全新的,社会秩序井然,呈现出路不拾遗的清平世风。令人怀念,使人向往!  除夕这天,是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最繁忙的一天。上午就开始破炭块准备垒旺火,近午时,趁暖和贴春联。中午饭吃黄糕,熬一只有头有尾的全鸡,称为“隔年糕”,寓意为“明年从头至尾步步高”。午饭后,人们要到坟地去“请亡”——即请亡故的先人回家过年。在坟墓前烧钱垛,喊着称谓,邀请回家过年。“请亡”的人回来后,大开院门、堂屋门,让祖宗进门。这时,在堂屋西墙边的供桌上,已摆好先人的牌位。马上点燃香烛,呈上一盘热腾腾的花馍,两碗粉条上面披着鸡蛋煎饼做成的供品。灯光摇曳,青烟缕缕,气氛庄严肃穆,表达了子孙后代对祖宗先人的无限崇敬。在那些极左的人眼里,认为这是搞封建迷信活动。其实祭祀祖宗是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根祖文化”。周公姬旦在西周开国不久,就主持制作周礼,对祭祀之礼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后,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祖宗,一直流传了三千多年。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华夏民族这样的崇敬祖宗。这种“根祖文化”是维系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纽带,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那么文化则是灵魂。任何时代,“根”与“魂”都是永恒的。一场“文化革命”的“破四旧”运动,砸毁了祖宗牌位,付之一炬。难道毁坏的仅仅是木制的偶像吗?此后道德滑坡,不孝敬父母之人像乞丐身上的虱子,一抓一把。“文革”期间,黄花梁脚下的一个村庄竟然发生了儿子手持利斧砍死了“富农分子”的父亲,并扬言“从此和阶级敌人化清了界线”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自从“破四旧”后,很难看到50年代中期那种清平的世风了。  供奉好祖宗后,男人在院子里垒旺火,女人在家里擀制豆面条,孩子们也忙着糊“灯碗儿”。找一节粗10公分左右的圆木,锯成2公分厚的圆木片,木片边沿上抹浆糊,粘上10公分高的红纸、绿纸、黄纸即成。在小酒盅里倒入素油,放一根用棉花搓成的灯芯点燃,放进灯碗里,就发出各色的光,这就是灯碗儿。夜幕降临后把它放置于各房间的外窗台上,装点庭院。上房东边的明柱子,作为供奉天地爷之地。柱子前摆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摆着天地爷的神龛,龛内写着“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并列。可见一个人要想立于天地之间,就得忠君报国,孝敬父母双亲,尊崇受业恩师。神龛前,摆放着“香斗子”。所谓“香斗子”就是在斗里盛满谷物,口部用黄纸糊住。在纸上插满了香。  时针指到晚上11点,进入大年午夜子时。天上的各路神仙领了玉帝的旨意开始下凡各司其职。地上的人们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爆竹齐鸣,点燃旺火,这就是山阴人称之为“接神”的春节庆典。或父子俩,或兄弟俩,点火煽风。每人手持“拍子”,面对着点燃后的旺火风口,使劲地煽风。因为谁家的旺火着得旺,谁家的光景就兴旺。停止煽风后,再把素油掺白酒,往旺火顶上浇,一股火苗冲天而上,此即“旺气冲天”也——既“接神”也接旺气。家长代表全家,跪在旺火前烬黄表纸,请诸神下凡降福祉于全家。随之点燃“香斗”,重新点燃油尽的“灯碗”与吊在屋檐下的灯笼,再次燃放爆竹。旺火发出橙红色的光,映照着春联、窗花,更显得美仑美奂;“灯碗”的红光、绿光、黄光,用各色的透明纸糊成的跑马灯笼,发出多彩的光;腾空而起的金丹,喷射着火树银花的大花筒;还有香斗子上方合成一股的袅袅青烟,斗内闪烁着的点点星火。这一切把整个院子装扮得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天幕上满天的星斗顿时黯然失色。也难怪各路神仙思凡于这时候来到人间!“爆竹声中一岁除”,表明旧的一年逝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故称除夕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父子在院子里忙,母女在屋子里也不清闲。从点着旺火开始,就不允许生水着地,怕生疮。她们忙着生火做饭,蒸上一笼屉荞面饺子。这时候蒸的饺子叫“接气饺子”,是那时年夜饭的通用食品。开饭前,拨亮祖宗牌位前的灯,子孙跪下磕头,然后每人点燃一支香,作揖后插入香炉里,并供奉上接气饺子。饭后,旺火已经不冒烟了,全家人围成一圈,烤旺火。孩子们还要用筷子穿着花馍馍烤,据说吃下去不会肚痛。在新的一年逢九的人,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  都要穿一个红腰子,烤过旺火后,一年内可避邪气。直到现在老规矩依然未改,即使不穿红腰子,也要穿个红背心。山阴人特别重视“逢九”之年,这年尽量主动躲避丧事和穿孝服的人。烤旺火时,家里有生长发育低于同龄儿童者,其父兄双手猛然挟住他下颌,绕旺火转三圈,这年有可能长得高一点。我曾讥笑过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但仔细一想,这表明了父兄的美好愿望,并无错可言。待到旺火即将谢时,夹取顶上的炭块,倒入房间里的炉灶内,继续燃烧,接上旺气到家中。  接神完毕后,老人、孩子上炕歇息,舒缓一下劳累的筋骨,和衣躺下。因为今夜脱衣服睡觉,怕走魂儿。有些青壮年兴致未尽,往往凑在一块儿打扑克,下象棋,熬年夜。这时父母亲、爷爷、奶奶,要给孩子3毛或2毛压岁钱,山阴人又叫做“逢岁钱”。  大年这天开早饭时,第一碗饺子仍然是先供奉祖宗。从请回来到正月十六下午送走,每顿饭必先供奉祖宗。即使是“汆饭”、“糊儿”,也得照样供奉。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人们养成了“不笑话贫穷,而笑话不孝敬”的是非观念。阳间是这样,阴间的祖宗更不会嫌弃子孙的贫穷。吃罢早饭,上年娶过门的新媳妇,对着镜子又是梳头又是洗脸、搽粉,然后换上最新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在小姑或嫂子的引导下,给本村的亲戚、家人磕头。每次进门后,就站在祖宗牌位前,引导者叫着长辈的称谓,新媳妇朝牌位点头。然后让进里屋,递上一碗糖水,端上油果子,让吃、让喝,并给1元逢岁钱,最多的给2元。下午,受到磕头礼遇的人家纷纷来到新媳妇家,找其婆母安排新媳妇吃请的日子。而男人们早饭后,穿着新衣服,一群一伙站在街中心,尽情地说笑。讲述数谁家的旺火点得最早,谁家的爆竹放得最多,以及村中最新新闻;评论刚从人群旁走过的新媳妇;更有进入结婚年龄的青年,瞪大眼睛盯着新媳妇们,盘算着自己未来的媳妇应当以哪一个为参照物。  正月里时节多:初二迎喜神、请女婿,初五过“破五”、初八过“八仙”、初十过“十指”、十五过元宵节、十六过祭祖节——“送亡”。正月里,也是整天被拴在炕上干做不完的针线活的妇女们清闲的日子。山阴人有讲究“忌针”的习俗。到了“忌针”的日子,就不能再干针线活了。比如:初三“忌针”的缘由,是怕“三孤三寡”;初四是怕插黑刺;初五是怕刺瞎媳妇眼;初六是怕生六指儿;初七是怕生七斜八个瞭……总之,每一个“忌针日”,都有它的缘由。这倒是个解放妇女的好办法。迎喜神是按照阴阳先生指明的喜神今天所在的方位,去迎接。比如今天喜神在东北方,那么人们就成群结队地朝东北方向走一段路程,如能看见一只兔子更加吉利。迎候过喜神的人,正月里出门就不必担心“走到鹤神嘴里”带来不幸。现在人们如果迎喜神,只要翻一翻日历,就知道喜神所在的方位了。这些节日中,唯独“十指”是个特别的节日。这天中午专门蒸上一笼“指头窝窝”共10个,即十指之意。还要蒸上一条面鱼,在鱼背上按10个指印儿。这些都是用不发酵的谷子面,意在尊崇五谷神。蒸熟后立即察看。比如第6个指印儿里有水,就断定六月雨水多;如果第8个水多,则断定今年秋季雨多,不利于收割、碾打;如果没有一个有水,可断定今年是个大旱年。当时农耕居于主导。农民们把生活的好赖全寄托在年成上。想办法预测一下当年的雨水,自然在情理之中——尽管这不够科学。这天晚上还要为“耗子娶媳妇”。在耗子出没的瓮旮旯儿里,点上几盏“灯碗儿”,也算是“张灯结彩”为“耗子娶媳妇”。老鼠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动物,为其“娶媳妇”,加快了繁殖的速度,为害人类,令人匪夷所思。这一民俗的历史渊源,笔者并不知情,只记得有这么回事儿。又如在十二生肖中,把老鼠排在首位,同样令人匪夷所思。“送亡”又是怎么回事呢?十六这天开午饭时,就把准备到坟墓烧的钱垛供奉在牌位前,供奉上最后一顿饭。饭后,拿起钱垛,呼着称谓。比如呼“爷爷、奶奶,跟着我走吧!”到坟墓前烧纸、上香,便了结了这场心愿。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到此时也落下帷幕。直至现在,正月里每逢这些节日来临,大清早就爆竹声不断。县城因居民密集,爆竹声可传到10里外的高山疃村。爆竹声中辞旧岁,爆竹声中庆新春。“太平人乐华胥世,永永金瓯共日辉。”癸巳年春节在即,山阴乃至全国人民一定会过一个更加美好的大年!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山阴专题03从少年时过大年看山阴民俗山阴数字报
第04:副刊
&&&&&标题导航
星期一 出版
| &&&&&&&&
从少年时过大年看山阴民俗
  崔凤林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每逢春节来临,我不由地想起陆放翁这两句诗。“身老”、“增年”是我怕过春节的缘由。一过春节,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又要增加一岁,我已经苍颜白发了,怎么不怯呢?现在是“怯”过春节,小时候是“盼”过大年。我观察现在的少年儿童,对过春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吃得好、穿得好,过年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我小时候盼过大年,无非是盼着穿新衣、吃好饭。“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过大年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每当进入腊月初八,就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一年做一次腊八粥——红稠粥。那些定居山阴的外地人,也入乡随俗,效仿山阴县人吃红稠粥。红稠粥以小米为主,另加黄米、高粱米、小麦米、豇豆、云豆、白小豆、红枣,反正要凑够八样,应和腊八的“八”。山阴人吃腊八粥的讲究可真不少呢!故有“明冬暖年黑腊八”之说。“明冬”指冬至早上吃饺子时要等到天明;“暖年”是指过大年“接神”时,若要碰上暖和的天气,这年必定是好年份;“黑腊八”指吃腊八粥时,不能到天亮,一定要趁黑吃,否则就会得红眼病。吃腊八粥,还不能吃腌菜、不能沾腥荤,反之就会生口疮。菜则是由山药、豆腐、白菜另加五种干菜凑成八种菜杂烩而成。做腊八粥时,舀出一碗前一天就煮好的豆类、高粱米专门喂羊,可保羊一年内口上不生疮。此地人最忌讳平日吃红稠粥,一年当中只有腊八这天才可做红稠粥,而喝豆子煮成的红色八宝稀粥则不受限制。因为过去办丧事,出殡那天早晨多则是吃红稠粥,这一习俗在山阴流传已久。古代,山阴境内穷乡僻壤,大多数人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办丧事出殡这天的早饭,吃不起油糕,就做上几大锅红稠粥招待来送葬的乡亲。办丧事吃红稠粥形成风俗,故而平时吃红稠粥成为大忌。上世纪60年代末期,合盛堡乡所属的一个村庄,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但女方家长极力反对。就在结婚典礼这天早晨,她的母亲“别出心裁”做了一锅红稠粥,招待亲朋。婚后未过百天,女婿给生产队铡草时,被铡草机将一只手切掉了。这本来是一次意外事故,但人们都怪怨是其岳母诅咒的结果。这种习俗的确束缚着人们,想多吃几顿,就得在腊八这天多做一些。一年只做一次,当母亲的往往要给外出不在家的子女留着,到回家后吃。山阴人是这样,而过去和山阴同属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则不然。那里的人们想吃红稠粥就做,和吃小米粥一样随便。除此而外,山阴人还忌讳女儿和女婿在岳父家同居,而阳高县之人还专门给女儿、女婿烧热炕同居,像对待儿子、媳妇一样。随着计划生育一胎化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独生女孩的家庭也逐年增多,既然男女都一样,山阴人的这一习俗已经开始更改。  过罢腊八,就进入了过大年的繁忙准备阶段。最为繁重的当属“推年磨”。小麦虽然不多,还有豆面,莜麦面、荞麦面、黄米面补充。粗粮细做,这是勤劳、俭朴的山阴人之拿手戏。推豆面得破开豆粒去皮撒水湿润;推莜麦面时,得将莜麦淘洗后晾到半干,在锅里炒;推黄米面时,得先将黍子去皮,而后淘洗,晾到半干;推荞麦面时,得先用小磨子拉掉皮,加水湿润。看来,包括小麦在内,都得和水打交道,数九寒天,其艰辛是显而易见的。  买年货,是过年的必要准备阶段。那时候交通不便,连自行车也很少见,都是乘坐“11号汽车”,两条腿走,幸亏家乡离县城不远。父亲买年货时,我总是紧跟不舍。在路上往往遇见同学们,也是跟随其父去买年货。买年货出门时,要避开初五、十四、二十三这三个日子(按山阴人的习俗,腊月、正月这三天不宜出行)。随父去买年货的小伙伴们在路上不停地打闹,一会儿就把大人们甩得大老远,然后就歇一会儿,等候大人们。过一会儿,又“疯”起来了。一到县城的堡河沿拐个弯就进入县城岱岳街的北头。这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从北一直通到南头的南阁。后来,南阁被拆掉,在四个角修起四座转角商店,成为山阴县的商业中心。大街两边是一溜老式木屋店铺。街道不宽,大街上买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有由南往北走的,有由北往南走的。操着大同小异的山阴方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真是红火不过个人看人。年画、窗花、糊窗花子时搭配的红绿绵纸、糊窗子的白麻纸、写春联的大红纸、敬神祭祖的香烛,是必买的。震耳欲聋的大麻炮、两响的五更连、一声的一响炮、成串的小鞭炮、冒烟花的花筒,是儿童们最喜爱之物,也得买。乡村人新年过得晚,当日历翻过了快一个月,顺便半价买一个月份牌子。就小吃食来讲,有两种麻糖:一种是用糜子米加工而成的能粘掉牙的精麻糖,另一种是把老来红种子炒熟加糖稀压制成的脆麻糖。各样买几条,哄住孩子们。我还要磨着父亲要二三毛钱,从人堆中钻进新华书店,买一本小人书。孩子们在“喝油嘞”的诱惑声中,便驻足锅边,不肯离去。他爸只好再掏上两毛钱,买上一碗羊杂割。父亲站在一旁看着儿子咕噜、咕噜往肚里咽,会心地笑了。掏出手帕替儿子擦一下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这时候已到中午,该买的都买上了,便掉头踏上回家的路程。  接近腊月二十三小年时,住了一冬娘家的闺女,安顿着返回婆家。有的由丈夫牵着驴来搬。媳妇骑着驴,怀里搂着包裹严密的小宝宝,晃悠、晃悠地不住点头。丈夫紧紧抓着缰绳,贴着媳妇下垂的腿,有时还要在媳妇的臀部拍一下,一路上小夫妻俩甜言蜜语,叽叽咕咕说个不停。也有的因女婿不在家,则由父亲推着独轮车或小平车送女儿回婆家。“亲家上门,鸡儿头疼”,免不了要招待一番。山阴人的习俗:出嫁的女儿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小年的,过大年更不允许。“二十三,洗灯盏。”这天,家庭主妇把沾满油腻的铜、锡灯盏,在锅里煮沸好一阵,捞出来擦拭干净。“二十三,不吃好的嘴歪哩。”这天,想办法吃点好的。白面不多,那就来一顿黄糕泡肉,再加上一碗粉条、豆腐,也够带劲,香得孩子们直打吸溜。“二十三,灶神爷上天。”这天早上,在灶神爷神龛旁,点燃香烛,用麻糖糊住神龛内灶神爷画像的嘴,然后请下画像放在灶中点燃,送灶神爷上天。这时候,气氛肃穆,不允许任何人喧哗,尤其是警告孩子们不要讲脏话和不大吉庆的话。否则,让灶君听到,不会降福祉于全家。据说:灶君上天向天上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述职、汇报,因此送他上天时,嘱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后来,“灶神爷上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说”成为人们明哲保身的处世信条。送走灶君,又请回新的灶君像,等到换新窗花子时,糊到神龛里。二十三,不止是灶君上天,其他各路神仙也都上天述职。因此从二十四到除夕接神前这段日子里,地上没有任何神仙。人们往往趁此机会办理婚事。不必担心遇上“黄沙黒道”日,而冲撞了那路神灵招致不平安。  过罢小年,过大年的准备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前一阶段没排上行做豆腐的人家,继续等着做豆腐。黑豆是那时山阴的主要农作物,过年期间,每家要用16斤黑豆碾成12斤豆瓣子,做两桶豆腐,约40多斤。家庭主妇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既要捏花儿馍馍,看吧:有迎喜神的喜兔,有盛开的莲花,有报春的梅花,还有雍容华贵的牡丹;又要炕(烙)“糊儿”:即把发酵的糜子米面稀释成糊状,用半块腌萝卜蘸着胡油,在鏊子上一抹,然后舀上一勺面糊,流成圆形,加瓦盒盖子盖住,须臾就熟了,提起盖子,用锅铲折叠成半圆形;还要“搭捞饭”:即把小米煮到半熟就捞到盆内,堆成山丘状,插上葱、红枣装点,一摆好几盆。正月初二到十六,生米下不得锅,就在这些快熟的米里,加入煮过羊头的肉汤、海带、豆腐条、粉丝等,再以葱花、醋、食盐作调料,熬制出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汆饭”。“糊儿”加“汆饭”就是这里的人们正月前半月的早、晚饭。凉拌土豆丝内加入豆芽调制的凉菜,则是人们早晚的菜。因而,家家户户得生一大盆豆芽。那时候既无收音机听,更无电视看。晚饭后,全家人坐在油灯下一边呱啦,一边拣豆芽皮子。压制粉条、煮羊头,这好像是接近尾声的工作。用高粱脖子秸秆互为经纬缉成的“拍子”,是摆放粉条、饺子的最佳用具。这种“拍子”既轻便又易洗干净,是山阴人聪明才智的体现。总之,在那个细粮极为缺少的年代,山阴人把那点仅有的细粮统统安排在春节期间享用,把这些节日的美食作为贫苦生活的调剂,给清贫的人们心灵以慰藉。有两个老汉说笑话:“你为啥不寻你妈去?”“我想再过个大年,吃几顿好的。”老年人是这样,少年儿童盼过大年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豆面、荞面、莜面、黄米面补充了白面的不足。正月里隔三差五地吃顿豆面条、吃顿荞面圪坨、吃顿莜面窝窝,吃顿油炸糕,总之,延续到过了元宵节,尽量吃得好一点。那时候即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人们的日常生活自然是清苦的,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却是全新的,社会秩序井然,呈现出路不拾遗的清平世风。令人怀念,使人向往!  除夕这天,是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最繁忙的一天。上午就开始破炭块准备垒旺火,近午时,趁暖和贴春联。中午饭吃黄糕,熬一只有头有尾的全鸡,称为“隔年糕”,寓意为“明年从头至尾步步高”。午饭后,人们要到坟地去“请亡”——即请亡故的先人回家过年。在坟墓前烧钱垛,喊着称谓,邀请回家过年。“请亡”的人回来后,大开院门、堂屋门,让祖宗进门。这时,在堂屋西墙边的供桌上,已摆好先人的牌位。马上点燃香烛,呈上一盘热腾腾的花馍,两碗粉条上面披着鸡蛋煎饼做成的供品。灯光摇曳,青烟缕缕,气氛庄严肃穆,表达了子孙后代对祖宗先人的无限崇敬。在那些极左的人眼里,认为这是搞封建迷信活动。其实祭祀祖宗是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根祖文化”。周公姬旦在西周开国不久,就主持制作周礼,对祭祀之礼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后,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祖宗,一直流传了三千多年。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华夏民族这样的崇敬祖宗。这种“根祖文化”是维系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纽带,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那么文化则是灵魂。任何时代,“根”与“魂”都是永恒的。一场“文化革命”的“破四旧”运动,砸毁了祖宗牌位,付之一炬。难道毁坏的仅仅是木制的偶像吗?此后道德滑坡,不孝敬父母之人像乞丐身上的虱子,一抓一把。“文革”期间,黄花梁脚下的一个村庄竟然发生了儿子手持利斧砍死了“富农分子”的父亲,并扬言“从此和阶级敌人化清了界线”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自从“破四旧”后,很难看到50年代中期那种清平的世风了。  供奉好祖宗后,男人在院子里垒旺火,女人在家里擀制豆面条,孩子们也忙着糊“灯碗儿”。找一节粗10公分左右的圆木,锯成2公分厚的圆木片,木片边沿上抹浆糊,粘上10公分高的红纸、绿纸、黄纸即成。在小酒盅里倒入素油,放一根用棉花搓成的灯芯点燃,放进灯碗里,就发出各色的光,这就是灯碗儿。夜幕降临后把它放置于各房间的外窗台上,装点庭院。上房东边的明柱子,作为供奉天地爷之地。柱子前摆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摆着天地爷的神龛,龛内写着“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并列。可见一个人要想立于天地之间,就得忠君报国,孝敬父母双亲,尊崇受业恩师。神龛前,摆放着“香斗子”。所谓“香斗子”就是在斗里盛满谷物,口部用黄纸糊住。在纸上插满了香。  时针指到晚上11点,进入大年午夜子时。天上的各路神仙领了玉帝的旨意开始下凡各司其职。地上的人们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爆竹齐鸣,点燃旺火,这就是山阴人称之为“接神”的春节庆典。或父子俩,或兄弟俩,点火煽风。每人手持“拍子”,面对着点燃后的旺火风口,使劲地煽风。因为谁家的旺火着得旺,谁家的光景就兴旺。停止煽风后,再把素油掺白酒,往旺火顶上浇,一股火苗冲天而上,此即“旺气冲天”也——既“接神”也接旺气。家长代表全家,跪在旺火前烬黄表纸,请诸神下凡降福祉于全家。随之点燃“香斗”,重新点燃油尽的“灯碗”与吊在屋檐下的灯笼,再次燃放爆竹。旺火发出橙红色的光,映照着春联、窗花,更显得美仑美奂;“灯碗”的红光、绿光、黄光,用各色的透明纸糊成的跑马灯笼,发出多彩的光;腾空而起的金丹,喷射着火树银花的大花筒;还有香斗子上方合成一股的袅袅青烟,斗内闪烁着的点点星火。这一切把整个院子装扮得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天幕上满天的星斗顿时黯然失色。也难怪各路神仙思凡于这时候来到人间!“爆竹声中一岁除”,表明旧的一年逝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故称除夕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父子在院子里忙,母女在屋子里也不清闲。从点着旺火开始,就不允许生水着地,怕生疮。她们忙着生火做饭,蒸上一笼屉荞面饺子。这时候蒸的饺子叫“接气饺子”,是那时年夜饭的通用食品。开饭前,拨亮祖宗牌位前的灯,子孙跪下磕头,然后每人点燃一支香,作揖后插入香炉里,并供奉上接气饺子。饭后,旺火已经不冒烟了,全家人围成一圈,烤旺火。孩子们还要用筷子穿着花馍馍烤,据说吃下去不会肚痛。在新的一年逢九的人,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  都要穿一个红腰子,烤过旺火后,一年内可避邪气。直到现在老规矩依然未改,即使不穿红腰子,也要穿个红背心。山阴人特别重视“逢九”之年,这年尽量主动躲避丧事和穿孝服的人。烤旺火时,家里有生长发育低于同龄儿童者,其父兄双手猛然挟住他下颌,绕旺火转三圈,这年有可能长得高一点。我曾讥笑过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但仔细一想,这表明了父兄的美好愿望,并无错可言。待到旺火即将谢时,夹取顶上的炭块,倒入房间里的炉灶内,继续燃烧,接上旺气到家中。  接神完毕后,老人、孩子上炕歇息,舒缓一下劳累的筋骨,和衣躺下。因为今夜脱衣服睡觉,怕走魂儿。有些青壮年兴致未尽,往往凑在一块儿打扑克,下象棋,熬年夜。这时父母亲、爷爷、奶奶,要给孩子3毛或2毛压岁钱,山阴人又叫做“逢岁钱”。  大年这天开早饭时,第一碗饺子仍然是先供奉祖宗。从请回来到正月十六下午送走,每顿饭必先供奉祖宗。即使是“汆饭”、“糊儿”,也得照样供奉。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人们养成了“不笑话贫穷,而笑话不孝敬”的是非观念。阳间是这样,阴间的祖宗更不会嫌弃子孙的贫穷。吃罢早饭,上年娶过门的新媳妇,对着镜子又是梳头又是洗脸、搽粉,然后换上最新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在小姑或嫂子的引导下,给本村的亲戚、家人磕头。每次进门后,就站在祖宗牌位前,引导者叫着长辈的称谓,新媳妇朝牌位点头。然后让进里屋,递上一碗糖水,端上油果子,让吃、让喝,并给1元逢岁钱,最多的给2元。下午,受到磕头礼遇的人家纷纷来到新媳妇家,找其婆母安排新媳妇吃请的日子。而男人们早饭后,穿着新衣服,一群一伙站在街中心,尽情地说笑。讲述数谁家的旺火点得最早,谁家的爆竹放得最多,以及村中最新新闻;评论刚从人群旁走过的新媳妇;更有进入结婚年龄的青年,瞪大眼睛盯着新媳妇们,盘算着自己未来的媳妇应当以哪一个为参照物。  正月里时节多:初二迎喜神、请女婿,初五过“破五”、初八过“八仙”、初十过“十指”、十五过元宵节、十六过祭祖节——“送亡”。正月里,也是整天被拴在炕上干做不完的针线活的妇女们清闲的日子。山阴人有讲究“忌针”的习俗。到了“忌针”的日子,就不能再干针线活了。比如:初三“忌针”的缘由,是怕“三孤三寡”;初四是怕插黑刺;初五是怕刺瞎媳妇眼;初六是怕生六指儿;初七是怕生七斜八个瞭……总之,每一个“忌针日”,都有它的缘由。这倒是个解放妇女的好办法。迎喜神是按照阴阳先生指明的喜神今天所在的方位,去迎接。比如今天喜神在东北方,那么人们就成群结队地朝东北方向走一段路程,如能看见一只兔子更加吉利。迎候过喜神的人,正月里出门就不必担心“走到鹤神嘴里”带来不幸。现在人们如果迎喜神,只要翻一翻日历,就知道喜神所在的方位了。这些节日中,唯独“十指”是个特别的节日。这天中午专门蒸上一笼“指头窝窝”共10个,即十指之意。还要蒸上一条面鱼,在鱼背上按10个指印儿。这些都是用不发酵的谷子面,意在尊崇五谷神。蒸熟后立即察看。比如第6个指印儿里有水,就断定六月雨水多;如果第8个水多,则断定今年秋季雨多,不利于收割、碾打;如果没有一个有水,可断定今年是个大旱年。当时农耕居于主导。农民们把生活的好赖全寄托在年成上。想办法预测一下当年的雨水,自然在情理之中——尽管这不够科学。这天晚上还要为“耗子娶媳妇”。在耗子出没的瓮旮旯儿里,点上几盏“灯碗儿”,也算是“张灯结彩”为“耗子娶媳妇”。老鼠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动物,为其“娶媳妇”,加快了繁殖的速度,为害人类,令人匪夷所思。这一民俗的历史渊源,笔者并不知情,只记得有这么回事儿。又如在十二生肖中,把老鼠排在首位,同样令人匪夷所思。“送亡”又是怎么回事呢?十六这天开午饭时,就把准备到坟墓烧的钱垛供奉在牌位前,供奉上最后一顿饭。饭后,拿起钱垛,呼着称谓。比如呼“爷爷、奶奶,跟着我走吧!”到坟墓前烧纸、上香,便了结了这场心愿。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到此时也落下帷幕。直至现在,正月里每逢这些节日来临,大清早就爆竹声不断。县城因居民密集,爆竹声可传到10里外的高山疃村。爆竹声中辞旧岁,爆竹声中庆新春。“太平人乐华胥世,永永金瓯共日辉。”癸巳年春节在即,山阴乃至全国人民一定会过一个更加美好的大年!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山阴副刊04从少年时过大年看山阴民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辞旧迎新过大年 春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