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乾隆结局是什么时期英国是什么体制

与乾隆同时代的英国令人印象深刻
那个时代的英人已经可以旁听议会,有理想者可以参政议政为一生职业,自认能改变世界虽然改变得很慢很慢但毕竟改变了,有人破产有人暴富但同受法律保护.....那时我们的乾隆正在玩珐琅瓷器虽然很贵很贵现在已拍到几千万,对着西方传教士说钟表是奇技淫巧我要做十全老人而不问远隔千山万水你们如何到来?1800年绝对是西方与东方的分水岭,那年乾隆刚死嘉庆忙着抄和珅的家,而英国商人正派成千上万的船往来世界开始日不落帝国的征程,而美国作为英国的私生子正在酣睡,150年后他会醒来。
  那个时候英国政府就可以如此的民主了,看电影的时候为这个很感动。想要争取的民主权利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而我们究竟没走一条民主的道路。。。
想要政治上有所改进,前提条件是民族独立,你能指望满洲人为你去改变吗?
  跟民族独立无关,关键是积重难返,没有超越时代的人物或强大的外力催化无法改变,最后只能被大炮轰开。
  我上述观点有误,我现在也不同意我之前的观点。超越时代的人是不可能出现的,从来都是时代选择人物,而非人物决定时代
传记 / 剧情 / 历史
迈克尔·艾普特
艾恩·格拉法德 / 萝玛拉·嘉瑞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阿尔伯特·芬尼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8课英国制度的创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8课英国制度的创新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乾隆赏赐英国使团总额高达五十万两白银
  当英国使团刚刚出发时,乾隆皇帝就已经做好了隆重接待的准备。在清朝上下看来,接待一个首次来到中国的使团,是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宣传中国治理的伟大成就的重大
  当使团刚刚出发时,乾隆皇帝就已经做好了隆重接待的准备。在清朝上下看来,接待一个首次来到中国的使团,是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宣传中国治理的伟大成就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算政治账,而不能只算经济账。乾隆前后连续多次下达详细的谕旨,亲自认真安排这次对外宾的接待工作。来 自 西 陆 军 事   为了更好地接待人,皇帝特意任命长芦盐政徵瑞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此次接待工作。为此还特别为他加恩进爵,赏戴花翎。  英国人刚刚出发不久,皇帝就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详细的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这个方案记录在清宫档案的《上谕档》册中。  在估计贡使不久可到的乾隆五十八年六月,皇帝对接待的原则作了具体指示:“应付外夷事宜,必须丰俭适中,方足以符体制……此次英咭利贡使到后,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华。但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直隶总督)梁肯堂、(长芦盐政)徵瑞务宜妥为照料,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  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因此,当使团的船队到达大沽口外时,他们发现两名朝廷命官携带着大量作为礼物的食品,在此迎候。使团副使斯当东认真地记下了礼品的数量:牛二十头,羊一百二十头,猪一百二十头,鸡一百只,鸭一百只,一百六十袋面粉,十四箱面包,一百六十包大米,十箱红米,十箱白米,十箱小米,十箱茶叶,二十二大篓桃脯,二十二大篓蜜饯,二十二箱李子和苹果,二十二大篓蔬菜,四十篮黄瓜,四十大包莴苣,四十大包豌豆,一千个西瓜,三千个甜瓜还有许多瓶酒,十箱蜡烛,三大篓瓷器。由于数量太多,船上无法容纳,只能收下一部分,“将其余的璧谢。”“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这仅仅是一个见面礼。在后来的行程中,中国人的慷慨一直让他们吃惊。使团的总管巴罗说:“我们至此所经历的款待、重视和尊敬,是陌生人只有在世界的东方才能遇到的。”而副使斯当东则说:“大量丰富的日用品不但供应到全体团员,而且普遍供应到使节团的所有技匠,卫队和仆人。看来中国方面不吝惜任何花费以求尽到对于使节团的豪华供应。”  皇帝的指示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动员了这么多的官员,这么多的厮役,这么多的船只,来做招待工作。这些参加招待工作的官员和厮役据说都得到了例外的加薪,借以鼓励他们做好这项工作。沿途岸上有列队欢迎的兵士,有搭起来的彩牌楼和特别准备的表演。所有以上一切费用俱由皇帝一人担任起来。”  “皇帝陛下的这个意旨被所有参加招待工作的官员严格遵守。一位使节团员有一次偶然表示要买一件微小的衣物,承办招待的官员立刻买来,但无论如何不肯收钱。他说,一切费用都记在皇帝的账上了。”  其后的赏赐环节,英国人将要更为惊讶。英国人一路上所受到的热情接待经过英国商人之口先行传回了伦敦,整个英国欢欣鼓舞。  英国使团的出使任务虽然失败了,但这次出使也并非没有收获。甚至,如果单纯从经济方面衡量,英国人的收获是巨大的。  回去的船只上,装满了中国皇帝赏赐给他们的礼物。  自从听说英国人要来后,皇帝就开始为他们准备礼品。在英国船只到达天津后,皇帝派人询问的第一件是贡品名单,第二件事则是使团名单。这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准备给英国人的礼品。皇帝的心很细,他的赏赐不仅限于官员,每一个英国人,从正使直到黑人仆从,人人有份。留在船上的士兵水手六百五十人也每人备有奖赏。对于这个前所未知的国家,他准备大大施恩,让这些地处偏僻的远夷对天朝留下深刻的印象。按惯例,外国进贡,皇帝只赏赐其国王及正使等正赏一次。而此次英国来朝,皇帝前后赏赐了他们三十七次之多。  即使在英国人的桀骜不驯和妄加请求令皇帝十分生气之后,那些原来准备好的礼品仍然一样不差地发给了英国人。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赏赐的礼品共一百三十种,三千余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次数之频,前所未有。皇帝一贯乐于展示他的大方。生气归生气,天朝上国的体面不能丢。在给英国国王的国书上,皇帝也特意提及这一点:“尔国王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倍于他国。”(《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
虽然中间因为礼仪问题一度降低了饮食标准,但宽厚的皇帝仍然命令,回程路上给予英国人高规格的照顾:“公平而论,中国朝廷和他指派来照料使团的众人,自始至终表现了做主人的慷慨大方,照顾无微不至,态度真诚友好。至少对我们这一行人是如此。”这是巴罗的话。
在路上,已经与英国人无话不谈的“王大人”向英国人谈了这次招待的花费:“王大人告诉我,为了支付接待我们使团的开销,他们受命从我们所经过的各省银库,每天提取五千两白银(合今天币值一百万元人民币),也就是一千六百镑标准纯银。在北京是每天从户部领取一千五百两。”
巴罗由此估算,他们一行,使北京花费了五十多万两白银,即十七万三千多镑白银。折成今天的币值,为一亿零三百八十万元人民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王大人告诉我,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般不少于一千,很多时候大大超过一千。我相信他没有夸大其词。”
巴罗算了一下账,说他们这次出使,英国本身所花费的,不过八万镑。“对大不列颠这样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还不到人们通常想像的数额的四分之一。”(《我看乾隆盛世》)
那么英国人都从中国运走了些什么东西呢?以下是档案资料中的几次赏赐的部分礼品:
第一次给英国人的见面礼是:
特赐国王玉如意一,龙缎三,蟒缎二,妆缎七,百花妆缎六,倭缎三,片金缎二,闪缎、袍缎、蓝缎、彩缎、青花缎、衣素缎、线缎、帽缎各四,绫、纺丝各二十二,罗十三,杭绸七,玉双解瓶一,战图一盒,红雕漆桃式盒九,朱漆萄瓣盘四,绢笺、蜡笺各五十,挂灯四对,绣锦香袋八盒,绣香袋、连三香袋各四盒,宫扇十三扇,百香饼四盒,普洱茶团四十,茶膏、柿霜各五盒,哈密瓜干、香瓜干各一盒,武彝茶、六安茶各十瓶,藕粉、莲子粉四盒;正使龙缎、妆缎、蓝缎、酱色缎、素缎各二,倭缎八,丝、缎各一,绫、杭绸、纺丝各四,瓷碗六,瓷盘八,霁青白里瓷盘六,扇二十,普洱茶团六,六安茶六瓶,茶膏二盒,哈密瓜干二盒;副使龙缎、妆缎、倭缎、蓝缎、酱色缎、素缎各一,绫、杭绸、纺丝各二,瓷碗二,瓷盘八,霁青白里瓷盘四,扇十,普洱茶团四,六安茶四瓶,茶膏、哈密瓜干各一盒;副使之子龙缎、妆缎、素缎八,丝缎、锦、漳绒、羽缎、绫各一,花缎、纺丝各二,瓷碗、瓷盘各四十,锦扇十,普洱茶团四,六安茶四瓶,茶膏、冰糖各一盒,雕漆盘一,大荷包二,小荷包四;代笔官、总后官二员,每员闪缎、妆缎、倭缎、蓝缎、绫各一,瓷碗、瓷盘各二十,锦扇十,普洱茶团二,六安茶二瓶,茶膏、哈密瓜干各一盒,大荷包二,小荷包二;副总兵官、管兵官、听事官、管船官等七员,每员妆缎、闪缎、蓝缎各一,瓷碗、瓷盘各二,扇二盒,普洱茶团二,大荷包二,小荷包二。
标签:乾隆赏赐英国使团总额高达五十万两白银
本栏目最新文章
纤纤玉手轻托下巴,深刻的颧骨,拉出一张鹅蛋尖下巴脸...
热门关键词英国历史上的各种「王朝」是什么?
就是比如说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这和我们中国的朝代应该是有所区别吧。而且似乎也不是每个皇帝都换一个名称,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单独称一个朝呢?
按投票排序
英国是历史悠久的君主制国家,直到今天,君主在名义上仍然是这个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国王的诞生最早在不列颠建立国家的,应该是前2000年代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凯尔特文明。关于凯尔特人的知识,主要是从罗马人的历史记载中获得。他们信奉自然宗教,各部族之间只有松散的联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自然也没有王朝。尽管如此原始,他们的力量不容小觑,在公元前390年,凯尔特人洗劫了罗马城(显然,并不是居住在不列颠的那个部族)。凯尔特人之后,罗马人占据了不列颠的中南部。凯撒曾经在不列颠修筑据点,击败凯尔特人,但真正在这里建立有效统治的,是克劳狄一世(奥古斯都的孙辈,李维的学生),他征服的疆域基本上就是今天的英格兰。在这些被征服的地区,罗马文化取代了凯尔特文化。直到5世纪帝国东西分治以后,罗马人才放弃这里。为什么罗马人要放弃这块风水宝地呢?许多因素导致罗马帝国的衰落,其中一个是日耳曼人的迁徙。这次漫长而伟大的迁徙浪潮也波及到了不列颠,日耳曼血统的三个部族:盎格鲁、撒克逊、朱特,先后迁入不列颠。迁徙的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杀戮,从中诞生了亚瑟王的传说。凯尔特人不敌日耳曼人,只能迁入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山区和森林。日耳曼人在这里建立国家,各自为政。七个较强的国家存续时间最久,故将此时代称作“七国时代”。在这七国之中,韦塞克斯(Wessex意即west Saxons)脱颖而出,成为诸邦领袖,但此时的英格兰仍非统一的王朝,而是具有邦联性质。什么样的因素促使这些互相征伐的小国站在一起?必然是更强大的敌人——维京人。9世纪维京人迁徙到不列颠,给这里的日耳曼居民带来了漫长的战争——如同他们的祖先对凯尔特人那样。在这些战斗中,第一位英国国王诞生了。韦塞克斯的君主阿尔弗雷德,率领臣民抵抗入侵,被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这位领袖重新编排了军队,将一些土地分配给军人,修筑了许多堡垒和基础设施,这些堡垒日后发展为城市;在战场之外,他颁布了许多法律,支持了拉丁文典籍的翻译,主持编写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lfred the GreatAlfred the Great诺曼王朝苏格兰的王朝历史与英格兰不同,此处只说英格兰。10世纪是韦塞克斯君主的世纪,他们不断强化对整个英格兰的统治,使它更像是统一的国家而非邦联。与此同时,维京人也加快了迁徙的速度。到11世纪时,丹麦人卡纽特完全占领了英格兰。1017年,他与前英王的遗孀结婚,从法理上成为了新的英王。2年之后卡纽特的父亲丹麦国王斯温去世,他又继承了丹麦王位。这样,他就同时成为两个王国的国王。流着日耳曼热血的撒克逊人显然是不能忍受被维京人统治,到1042年,拥有韦塞克斯血统的爱德华领导人民驱逐了丹麦国王。他在位时,开始修筑威斯敏斯特教堂,这位国王因虔诚的信仰而知名,被后人称作“忏悔者”爱德华。爱德华的继承人哈罗德二世(因为爱德华的祖父也叫哈罗德,故此人是二世),也许和他父亲同样勇敢,却遇到了更强大的对手。1066年,这位英勇的国王在黑斯廷斯之战殉国,征服者“诺曼底的威廉二世”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开启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威廉一世对英国历史的影响是转折性的。此前,英国在宗教、文化上更接近斯堪的纳维亚。威廉给英国带来了法语、法式的生活习惯,以及欧陆的骑士制度和封建制度。英格兰最早系统地统计人口土地自他开始,即《末日审判书》(看名字你绝想不到这本书只是地主记账……)。此时诺曼王朝的领土包括两个部分,英格兰和诺曼底。作为继任者,威廉二世大兴干戈,强化了对两个地区的控制。在二世意外死亡后,他弟弟亨利一世也忙于用战争巩固统治。亨利一世死后,王室内部又发生了夺位战争。最后亨利一世的外孙、安茹伯爵亨利胜出,他建立了金雀花王朝,史称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在法国也被称作安茹王朝。安茹是一个地名,是这一支贵族的封地。有一位绰号为“金雀花”的安茹伯爵娶了英王的女儿,生了一个很有出息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英王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值得大书特书,乔叟、《大宪章》、议会的雏形、玫瑰战争、百年战争都出现在这一时期。还开了几所大学,比如牛津剑桥。亨利二世,前面说他“很有出息”,此言不虚。他的领地不仅包括英格兰,还包括从比利牛斯山到英吉利海峡的法国西部地区(和法国的领土相比,英格兰还小了点哦)。看着曾经效忠自己的贵族一跃成为大户,法王是丢丢的不开心。所以亨利二世在世时没少和路易七世斗法。此外,他还进军爱尔兰,并开始推行什一税。老子有出息,儿子就未必了。亨利二世的载入史册的两个儿子,哥哥叫做理查,弟弟叫做约翰。理查不放过任何敌人,甚至他的亲爹,在成功击败了自己的父亲并气死他之后,理查继位为理查一世,因为作战勇如猛狮,被称作“狮心王”。比起阴冷多雨的英国,理查更喜欢待在法国。事实上他仅仅两次踏上英国,一次是登基,另一次后面再说。狮心王最显耀的事迹当属十字军东征。在伟大的萨拉丁夺回耶路撒冷之后,愤怒的教皇如同打了鸡血一样,鼓动继续东征。三位国王: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理查一世参与了这第三次的东征。由于德皇半路淹死,法王开小差,实际上东征的领导人是理查。第三次东征无功而返,理查被敌人抓起来,在缴纳了巨额赎金之后,被释放回英国——这是他第二次踏上英格兰。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么,在狮心王和萨拉丁搞基的岁月里,谁来管理国家呢?妥妥的是他老弟约翰。理查没有婚生子嗣,所以约翰继位为英王。在他爸爸亨利二世还活着时,他没有获得封地,故而也被称作“无地王”。狮心王没子嗣,约翰也没有很强的能力,这样贵族们渐生二心,尤其是在法国的那些领主,他们本来就是墙头草。在与诸侯的战争中约翰吃尽了苦头,又被法王腓力二世夺去许多领地。最后他被迫签订了一份限制王权的协议,即“大宪章”。约翰被视为庸碌无为的君主,同时也是罗宾汉传说里的大反派。但这些失误或许不该全归罪于他一人。此外,由于约翰在继位前已经是爱尔兰名义上的君主,所以他的继位标志着爱尔兰和英格兰第一次由同一位君主的统治。如果约翰算是一位有抱负但生不逢时的君主,那么他儿子亨利三世则是彻底的无所作为。在亨利三世统治的半个多世纪里,除了偶尔打压一下不安分的王室成员,就剩下修修教堂的工作了。不得不承认,君主的无为有时候对国家是好事,社会如常运转,财富逐步积累,至少不折腾。好景不长,亨利三世死后,血雨腥风再次降临英国。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野心勃勃,在还没即位时就预备参与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由于法王不给力,计划流产,他回到英国继位为爱德华一世(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一位英王“忏悔者”爱德华,由于“忏悔者”不是诺曼人血统,所以历史记载中把金雀花王朝这一位爱德华算为一世)。野心勃勃的家伙先是征服了威尔士,并将此地授予他儿子,从此英国王储就是威尔士亲王。然后他挥师北上,如果不是一个蓝脸大汉揭竿而起,他就能征服苏格兰——看过《勇敢的心》吧。长年打仗花光了家底,于是他不得不召开议会征收军费,这就是著名的模范议会(Model Parliament)。他儿子爱德华二世被宠臣所左右,没啥本事。到他孙子爱德华三世时,法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爱德华三世参与争夺王位,引发英法百年战争。1346年,爱德华三世在克雷西战役以少胜多,成就了英格兰长弓兵的旷世传奇。三世死后,王权交给孙子理查二世。理查幼主,实权为其叔父兰开斯特公爵掌握,后被废,金雀花王朝终结。玫瑰战争兰开斯特家族族徽——红玫瑰兰开斯特家族族徽——红玫瑰约克家族族徽——白玫瑰约克家族族徽——白玫瑰在理查二世时代,由于兰开斯特公爵治国有方,议会和贵族都更倾向于支持他,而非理查二世。随着矛盾的激化,议会最终废了理查,拥立兰开斯特公爵的儿子亨利,是为兰开斯特王朝的亨利四世。这一事件也是首次由议会来裁定王位归属。兰开斯特王朝三位君主都叫亨利,即四世、五世、六世。五世的统治短暂而辉煌,他重新进军法国,并将勃艮第公爵纳为盟友。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续写了长弓兵的神话。相比之下,亨利六世对政治不感兴趣,但他却为英格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1440年,他创建了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他处死了圣女贞德,在法国激起民愤,英军节节败退。前面我们提到,兰开斯特公爵称王并非依据长子继承制。因此在贵族中一直存在敌对势力。由于亨利六世精神失常,约克公爵理查便被任命为摄政王和护国公。兰开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国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东部。这种分裂使国家走向内战,1455年爆发了公开的武装冲突,约克家族占据优势。1461年,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在伦敦宣布即位,成为英王爱德华四世,开启了约克王朝。战乱一直持续到1471年,兰开斯特家族下场凄惨。漫长的玫瑰战争对英国打击甚重,原本是亲戚的贵族反目成仇,互相攻伐。在战争结束之后,国家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后任的爱德华五世和理查三世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收拾残局,约克王朝最终为亨利·都铎发动的叛变所推翻。走向辉煌亨利·都铎,作为兰开斯特派的后期领袖,在一场叛乱中推翻了约克王朝,即位亨利七世,创立都铎王朝。他致力于重塑国家,弥合贵族间的裂隙。迎娶了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从此两个昔日水火不容的家族合并。其子亨利八世,推动宗教改革,支持文化活动,扩大国王权力,革新军队建制。亨利八世身后留下幼主爱德华六世和一对姐妹——“血腥玛丽”和伊丽莎白一世,这对姐妹在宗教领域的争执带来了不小的灾难。随后,英国在伊丽莎白统治下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即“童贞女王”,由于她没有子嗣,都铎王朝到她终结。她指定当时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为继承人,这就是英王詹姆士一世和斯图亚特王朝。外来户詹姆士完全不懂议会在英格兰的力量,他相信“君权神授”,后来他的权力被架空了。到他的继承人查理一世时,未经议会强行征税,甚至纵兵劫掠。民众揭竿而起。最后,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中断。查理一世死后的几年里,权力为“护国公”克伦威尔独揽,反倒加剧了专权,国家仍然混乱。1660年,流亡的查理二世被迎回,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死后,其兄詹姆士二世即位。在随后的“光荣革命”中,詹姆士被驱逐,其女儿玛丽和夫婿威廉被拥立为国王,共同统治,这就是玛丽二世与威廉三世,君主立宪制也由此确立。两位君主相继去世后,王位落到詹姆士二世之女安妮头上。安妮死后无嗣,限于《王位继承法》,英格兰国王不能是天主教徒,经过反复筛选,汉诺威选帝侯乔治成为英王。这位操着德语的外来户开启了汉诺威王朝。由于语言不通,他对参加议会很反感,就指定大臣代表自己,后演变成首相职务。他的继任者乔治二世,爱汉诺威胜于爱英格兰,甚至亲自参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还身先士卒作战。其后是乔治三世的漫长统治。英国赢得了七年战争,逐渐成为欧洲第一强。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1815年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疯子乔治见证了欧洲近代史上最壮丽的六十年。此后,历经乔治四世、威廉四世,英国进入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二十世纪前期的大英帝国二十世纪前期的大英帝国维多利亚的继任者是爱德华七世。由于维多利亚的王夫阿尔伯特亲王来自德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因此爱德华七世的王朝就是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到其子乔治五世时,由于一战的缘故,王朝更名为温莎王朝。1936年,乔治五世去世,长子爱德华继位,是为爱德华八世。爱德华“不爱江山爱美人”,最终成为历史上唯一自动退位的英王,王位传于乔治六世。乔治六世继位时,面临着帝国走向没落的局面;同时,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对英国构成威胁。作为最后一任印度皇帝、最后一任爱尔兰国王,他以夙兴夜寐的工作来履行国王的义务。此后,王位传给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相关内容:什么是英国,英格兰和大不列颠
《什么是英国,英格兰和大不列颠》
/v_show/id_XNDY3NjEzMjM2
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凯尔特部落→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日耳曼诸国→韦塞克斯君主的领导→维京人短暂统治→诺曼王朝→(传位给外孙子)金雀花王朝→(国家分裂,玫瑰战争)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国家重新统一)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无嗣)斯图亚特王朝→革命→还是斯图亚特王朝→(安妮女王无嗣)汉诺威王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后更名为温莎王朝)从政治上看,英国的王朝是贵族统治国家的产物;到近代以后,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王朝只是国家象征。从文化上看,王权的根基,是上帝的权威,君主是上帝在人间施行统治的代理人。因此每一代王朝都必须按照传统,依据亲缘关系选择继承人,对君主的信仰也有特别的要求。当继承人的姓氏发生变化时,就自动过渡到新的王朝。从民族属性看,英国君主先后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诺曼人、苏格兰人、德国人。与中国的差异:中国的王朝同为贵族统治国家的机器,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不再保留。由于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传统,所以王朝更替多伴随着内战,不乏起于草莽之中的王朝创立者。并且在新王朝建立后,往往对旧王朝“斩草除根”,或者迁都,或者屠戮旧王室成员等等。由于中国并没有单一的信仰,因此国家对君主的信仰也没有具体要求。同时中国的君主,主要是汉族人。
西方国家的改朝换代和中国的改朝换代不是一回事,中国的改朝换代基本上农民起义等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而西方国家的改朝换代往往是因为一个家族失去了直系继承人,旁系家族继承而而造成的。拿英国来说,从罗马人退出不列颠之后,盎格鲁、撒克逊等蛮族渡海而来成为了主体民族,建立了七个国家,类似于战国时代。七个国家不但彼此征战,同时后来又共同面对来自北欧的维京人的入侵。最终韦塞克斯击退了维京人,统一了七国,建立了新的国家。这个国家逐渐强化了国家的意识,但是遭到了来自丹麦的卡努特大帝的入侵,卡努特大帝最终通过与国王遗孀联姻获得了英格兰王位,建立了丹麦-英格兰联合王国。但是英格兰人并没有臣服,通过战争,最终驱逐了卡努特家族,复辟了韦塞克斯。韦塞克斯的国王是“忏悔者爱德华”,他虔诚地信教,并获得了来自法国大陆的支持,夺回了英格兰。然而爱德华死后没有后裔,这样英格兰的继承问题爆发出来。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提出自己的姑奶奶是之前所说的卡努特大帝所迎娶的英格兰韦塞克斯王朝的遗孀王后,通过这层血缘关系提出了继承要求。而英国的议会则推举了爱德华的王后的兄长哈罗德二世。这样就有了诺曼征服。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带领诺曼底大军登陆英伦,进军伦敦。哈罗德二世当时刚刚在北方战胜入侵的挪威国王哈拉尔,解散了军队。此时不得不再次召集臣属进行抵抗,所以英军相比于诺曼底大军比较疲惫。双方在黑斯廷斯相遇,展开了大战。英军的优势在于坚固的盾阵,让诺曼底大军无从下手。威廉一世利用英军喜欢追击的弱点,多次诈败引诱英军离开阵线,分割杀敌。最终使得英军的盾阵瓦解,在傍晚的最后一次冲锋中,哈罗德二世不幸阵亡。英军失去统帅,全面崩溃。伦敦向威廉一世投降,史称“诺曼征服”。这样威廉一世就建立了“诺曼王朝”。诺曼王朝传承到亨利一世,他又没有儿子,为了不让王位旁落,生前立下遗嘱,让自己的女儿继承王位。但是死后,亨利一世的外甥斯蒂芬最先跑到伦敦宣布继承了王位。这样斯蒂芬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进行了常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上斯蒂芬稍逊一筹。最终斯蒂芬和玛蒂尔达的儿子亨利二世签订协定,玛蒂尔达和亨利二世承认斯蒂芬是英国国王,但是斯蒂芬必须指定亨利二世为继承人,死后王位由亨利二世继承。这样亨利二世就获得了英国王位,因为不是威廉一世的男性直系子孙,所以建立的王朝就改名叫做“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是英国中世纪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因为亨利二世的父亲是安茹伯爵,所以亨利二世继承的头衔有英格兰国王、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安茹伯爵等,这样金雀花王朝又称之为“安茹帝国”。王位传承到了爱德华三世时期,因为法国的卡佩王朝发生绝嗣,王室转移到瓦卢瓦支系,爱德华三世也对法国王位有觊觎之心,所以自称法国国王,开始了百年战争。他的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很有名,但英年早逝,王位由黑太子爱德华的儿子理查二世继承。但是理查二世继位时年纪很小,权力由叔叔兰开斯特公爵把持,因此记恨叔叔,成年后打击兰开斯特公爵家族。最终他的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趁着他出征爱尔兰的机会,讨好议会,发动政变,夺取了王位。这样虽然亨利四世也是金雀花王朝的后裔,但已经是第二代兰开斯特公爵,所以建立的王朝国号叫“兰开斯特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的王位来处不正,因此遭到了约克家族的有力挑战。约克家族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儿子开创的,自称也有王位继承权。这样两个家族进行了持久的权力争斗,就是玫瑰战争。最终兰开斯特家族失败,王位落到了约克家族手中,国号也就改成了“约克王朝”。玫瑰战争让英国变得衰弱,引起了不满。约克家族也不是江山稳固。兰开斯特家族虽然没有了直系后裔。但是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的一个私生子的后代利用了兰开斯特家族的政治影响力成为了反对约克家族的反对派的首脑,并得到了法国的支持,夺取了王位。他通过和约克家族公主联姻的方式,称为了兰开斯特、约克两个家族共同的继承人,建立的国家国号为”都铎王朝“,家徽结合了红白两种玫瑰”都铎蔷薇“。亨利七世的儿子亨利八世为了能有一个男性继承人,费劲了苦心,结了六次婚,不惜和罗马教廷翻脸。最终有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六世。然而爱德华六世年轻早逝,没有留下后裔。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继位成为玛丽一世,虽然玛丽一世很努力想要一个继承人,却最终没有如愿,王位又落到了亨利八世的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的头上。伊丽莎白一世就是著名的”童贞女王“,也是英国历史上常常被拿来炫耀的时代。伊丽莎白女王没有结婚,自然没有后裔,最后只能选择她的表侄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这样就有了新的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发生了革命,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来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趁着克伦威尔去世的混乱,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二世去世之后,弟弟詹姆士二世继承王位,但是因为他信奉天主教等原因,遭到了议会的驱逐,就是有名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之后,请回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三世。这两位偏偏也没有后裔,最后请回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安妮。因为安妮的弟弟们拒绝放弃天主教改宗,因此失去继承英国王位的资格。英国议会请来了汉诺威选帝侯做国王,就是乔治一世,建立了”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王朝传递到威廉四世,没有合法子嗣,由侄女维多利亚继承王位,就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就是汉诺威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她嫁给了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王子结婚,儿子爱德华七世继承王位,国号变成”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王朝“。萨克森-科堡与哥达都在德国,所以英国国王一家实际上是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与德国是敌对国家,为了避嫌,与德国祖先划清界限,乔治五世下令更改家族姓氏为温莎,国号也改为”温莎王朝“。温莎王朝一直传递至今,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丈夫希腊王子结婚之后,王子宣布放弃希腊的王位继承权,并改姓舅父的姓氏蒙巴顿。之后他曾经试图将国号从温莎王朝改为”蒙巴顿王朝“,遭到了英国政府的反对。最终伊丽莎白二世出手,下令宣布自己的儿子继位之后,仍然要称”温莎王朝“。此事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后世的国王是可以再次下令更改此项命令的,所以”温莎王朝“的名号能否传承,还要看王储们的意思。
最近一周不忙,健身之外按照大神
的答案,用wiki过了一遍英格兰的Royal House。按照律师的习惯,花了一整天做出了一个MEMO……该MEMO按王朝(House)记录了英格兰皇帝的更迭,加入了每个时代(忽略了少数默默无名的皇帝)的较重要历史事件和同时代的重要人物,按照此表记忆大体可以串起来英国史。辅以对应的中国历史朝代。分享一下。Celtics invasion (900BC,中国西周时期)
=&Roman Invasion (100BC,中国西汉)
(Hadrian’s Wall) =&German Anglo-Saxon ReignWessex
Dynasty (871-1016,中国唐宋时期)Alfred the Great (first style
himself as Anglo-Saxon king) =&Edward “the Elder” =& Edward “the
Martyr” =& Edward “the Confessor” =&Harold GodwisonHouse of
Normandy (,中国两宋时期)WilliamⅠ “the conqueror” =&
William Ⅱ
=& Henry ⅠHouse of
Plantagenet (,中国南宋、元、明初时期)Henry Ⅱ =& RichardⅠ “the Lionheart” =&John “the Lackland” (Magna Carta,
First Baron War) =&Henry Ⅲ (Second Baron War) =&
Three Edwards:Edward Ⅰ“Longshanks”=&Edward
Ⅱ(the Prince of Wales)=&Edward
Ⅲ (Hundred Year War)
=&Richard Ⅱ=&
of Lancaster) Henry Ⅳ=& HenryⅤ(Jeanne d’Arc)=&
Henry Ⅵ=&War of Roses (中国明朝)(House of York) Edward Ⅳ=&Edward Ⅴ=& Richard ⅢHouse
of Tudor (,中国明朝)Henry Ⅶ (married Elizabeth of
Henry Ⅷ (Anglicanism for
(wives: Catherine of Aragon, Anne
Boleyn, Jane
=&Edward Ⅵ
(son of Jane Seymour)=& Mary Ⅰ“Blood Mary” (daughter
of Catherine of Aragon) vs Mary Stuart of Scotland=& Elizabeth Ⅰ“Gloriana” or “Virgin
Queen” (daughter of Anne Boleyn)
(Sir Drake Beat Spanish Armada)House
of Stuart (,中国明末、清朝)James Ⅰ(son of Mary Stuart)
(Divine right of Kings) =&Charles Ⅰ(1640 English Civil
War,中国崇祯皇帝时期) =&Lord Protector Oliver
Cromwell & Richard Cromwell (Commonwealth of England)
(Long Parliament &
Rump Parliament) =&Charles Ⅱ (restoration) (Whig
& Tories) =&James Ⅱ (Glorious Revolution,
Bill of Right 1689,中国康熙年间) =&Mary Ⅱ &
William Ⅲ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vs Jacobitism) =& AnneHouse
of Hanover (,中国清朝)George Ⅰ(Sir Robert Walpole, First Prime Minister) =& George Ⅱ=&George Ⅲ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new toryism)
Nelson, Battle of Trafalgar)
Years War)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乾隆年间) =&George Ⅳ=& Queen Victoria
(Albert, Prince Consort) (Empress of India)House
of Saxe-Coburg & Gotha()Edward ⅦHouse
of Windsor (1917 until now)George Ⅴ (family name from Wittin to Windsor,中国民国时期) =&Edward Ⅷ (abdication, Mrs Simpson) =&George Ⅵ =&
Queen Victoria Ⅱ中国的汉唐宋时还是四分五裂的蛮荒小岛,快速发展到伊丽莎白一世的黄金期,再到维多利亚一世的全盛期,不禁让人感叹。瓦特的蒸汽机只是 表象,光荣革命后建立好的体制才让人羡慕。不能多说,不然主席不找我谈笑风生了。
深入了解可看影视,见豆列英国历史
简而言之:英国“王朝”以男系姓氏计,因女系享有继承权而在女性君主继位或王室直系绝嗣后往往有变动。虽王朝历经更迭,王统自1066延续至今。
1、诺曼王朝(年) 征服者威廉登基后称一世,在位21年。王位先后传给他的两个儿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历经三王之后,“绝嗣断统”,也就是说这个家庭继绝了男性继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继承人还有两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孙斯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应,结果爆发了一场夺位战。双方打得精疲力竭,议定斯蒂芬死后,由另一系继位。 2、金雀花王朝(年) 斯蒂芬命归西天后,亨利一世的外孙继位,称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国的安茹伯爵,纹章以金雀花为图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争的百年战争就是在这个朝代爆发的。此王朝传八世而终,其中包括约翰王。 3、兰开斯特王朝(年) 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动宫廷政变废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惨剧。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兰开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这个王朝历亨利四、五、六三世,被约克公爵的后裔推翻。这两个家族本是同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号,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标志。两家争夺王位的战争就叫作“玫瑰之战”。 4、约克王朝(年) 这个朝代最短,只有25年,大部分时间都是爱德华四世在位。 5、都铎王朝(年) 这个王朝以创始者命名。都铎是兰开斯特家族一支的后代,夺得王位后称亨利七世。他与约克家族的公主结婚,两家族从此合一。这个王朝依靠新兴的工商业主和新贵族巩固了统治。亨利八世因婚姻问题与罗马教皇决裂,结果建立了英国国教。最后一位君主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 6、斯图亚特王朝(年,年) 第一代君主詹姆斯一世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后人,原为苏格兰国王,因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死后无嗣,得以到伦敦继承大统。此王朝1649年被国会军推翻,查理一世被处死。国会军首领克伦威尔自任护国主。1660年,王朝复辟,后来改行君主立宪制。 7、汉诺威王朝(年) 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时,根据“王位继承法”应由詹姆斯一世的孙女索菲亚继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国的汉诺威选侯继承,称乔治一世,从此开始了汉诺威王朝,一直延续到维多利亚女王。这个王朝的前四位君主都命名为乔治,即一世至四世。所以,有时也把他们在位的时期(年)称为乔治时代(Georgian)。 8、温莎王朝(1910年至今) 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其子爱德华七世登位。他以其父艾伯特在德国的封地萨克森科堡与哥达为王室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朝野反对德国,情绪激昂,迫使英王乔治五世宣布以行宫所在地温莎作为国王家族新名。温莎王朝已有五位君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及现在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一张表(英国的王朝和君主)
对于国内我很不同意。中国其实也一样,主要还是贵族夺权。我们理理看。商到周:武王周到秦:秦王秦到汉:其实主要还是项羽,后面算刘邦,这个算低层阶级吧汉到魏:禅让魏到晋:禅让南北朝主要也是大臣在反。隋朝:大臣隋到唐:将军五代十国:这个比较乱,再说宋:将军宋到元:外族入侵元到明:起义明到清:外族清到民国:军阀所以其实算下来,只有汉明两朝算底层起义吧,而且也并不是农民起义,好像都是小地主
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一个家族系列为一个王朝。这个家族规模并不大。稍微远亲就算2个王朝了。如果严格的说,从1066年征服者威廉到现在,所有英国国王都是有一定的亲戚联系的。只是都很远了,所以就算单独的王朝。法国历史也是,其实波旁王朝就是卡佩王朝的支系,路易十六被处死的判决书上就写着犯人姓名:路易 卡佩。但是算是全新的波旁王朝了。
大家都回答的这么这么详细了,那我就稍微补充一下吧,我附上几张中英各个朝代的大事对照表,能更清楚明了一些,原谅我偷懒不一个字一个字的打了,但是我在最后一页做了个小标记,小总结。写字有点难看,还请见谅。.
简单地说,欧洲人都认为君权神授,如果君主的权力没有得到神的认可,那么就是非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那么少(我就知道四个),并且一个成功的都没有。因为即使成功了,也是非法的君主。所以欧洲的改朝换代,往往都是贵族内部的家务事。
親緣關係不同或者說較遠所以換名字 歐洲的王位的繼承很多不是家族內世及 比如伊莉莎白一世無子嗣 傳位給原來蘇格蘭國王 詹姆士六世 雖然有表侄孫的關係 但是親緣很遠 完全兩個家族 喬治一世從小在德國長大 英語都不怎麼會說 基本上就一德國人 所以換名字是很正常的主要原因是 歐洲的男權意識沒有東亞文化圈強 所以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 母系親緣的貴族也具有繼承權 這就造成了王位繼承者與其前任分屬不同家族的情況。
王朝名称有三种:1.以自己的封地命名,比如诺曼王朝第一任国王原来是诺曼底公爵,类似的有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和汉诺威王朝;另外金雀花王朝也是,它还有个名字叫安茹王朝,安茹是封地名称,金雀花是家徽,所以也成为金雀花王朝;2.以姓氏命名,代表有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3.另外还有一个奇葩,就是温莎王朝,其实就是汉诺威王朝换了个马甲,因为二战时期英德开战,而汉诺威王朝国王和德皇威廉是表亲,而且汉诺威王朝起源的封地在德国境内,为了政治正确所以改叫温莎王朝。英国王朝从血统上说是没有断续的,王朝更迭都是在各个支系之间,各自都能扯上七大姑八大姨的,最明显的是兰开斯特和约克这两家家徽都是一样的,一个红玫瑰一个白玫瑰,类似于东西汉的关系。===============另外看到其他人写的关于更迭没有暴力发生,很平稳,这一点不是完全认同。欧洲王朝更迭和我朝最大的不同在于——血统,也就是陈胜吴广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欧洲,还真就是血统决定一切。只有和现任国王有血缘的人才能进入到继承顺位里面,比如女性国王的儿子成为国王的时候王朝就更迭了,因为父姓变了,所以王朝要更名,这个是平稳的过度。但是,但是~如果一个极端的情况下,国王没有直系后裔,也没有可以依照萨克利法或者其他啥法明确排序的继承人时,这个时候国王可以指定一个和他有血缘关系的(又是血缘关系),即使是血统较远的亲戚,就可以继承,但是这时的继承是一种非常勉强的继承,这时就有可能发生战争,兰开斯特和约克就是为此发生纠纷,诺曼底也是类似理由入侵英国。另外还有英法百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等等都是继承法解读上有一定异议的时候,大家就会开打。但是无论怎么异议,各国保持的一个默契就是,继承者必须要有相应的血统血缘,否则免谈。
A dynasty is a series of rulers of a country who all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可以参考这里:
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区别就在于国王的血统,伊丽莎白一世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国王,而她没有子嗣,因此在她之后的国王是从别国请来的。也因此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英国历史上的王朝,就是君主的姓氏。如果因为通婚的缘故君主改变了姓氏,那么随即改朝换代
中国的王朝是指政权更迭,英国的王朝是换了一个姓就是换了一个王朝....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欧洲人,尤其贵族,传宗接代的愿望似乎远远不及东方(中国、日本)国家来得强烈,从罗马时代就是这样,再就是私生子在继承权上处于绝对劣势,即便国王也只生两三个孩子,然后很有可能是女婴、很有可能夭折,于是也就很容易绝嗣,但他们看起来,这好像并没什么大不了的
欧洲每块土地都有分封的贵族,这些贵族的头衔并不总是一个家族掌握,头衔可以继承,转移,也可以通过战争夺得。能称得上dynasty的一般是连续掌握比较大块的封地的头衔的大贵族世家,比如英格兰王室,奥地利王室,法兰西王室。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变迁和欧洲的dynasty不是一回事儿,中国的统治家族是天下彻底颠覆之后打出来的,兴起的时候比欧洲的王朝霸气多了,失败的时候也悲惨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