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胡风反革命集团"有什么遗存

巴金家思想内容是什么?
巴金以家庭为题材的小说的思想内容
09-12-09 &匿名提问 发布
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觉新;屈服于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反抗意识。 觉民;与琴结婚,敢于反抗封建专制制度。 梅,喜欢觉新,但屈服封建专制制度,最后因伤心而病故。 鸣凤 ,内心渴望爱情却又不敢表达出来,很无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巴金的《家》作者:司马长风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关于爱情三部曲,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枣《家》。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o雨o电》,给我的印象很坏。不但文字谈不上精美,所写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为中国从没发生过它那其主义的革命,对那些虚无而疯狂的角色无从理解。因此,巴金自己虽然每读一遍便“泪浪滔滔”,但是在绝大多数读者则味同嚼蜡。《家》则完全不同,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之后,使人不能立刻离开书中的世界。《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家》的主要缺点是通篇缺乏艺术锤炼。我手头的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订本,已改去“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及“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可是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总括说来这部小说,描写和叙述参半,“难以下咽”多在叙述的部分。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读来好象听演讲。这些缺点与当时巴金的文学观点有关。他无数次的表白:“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又:“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可知他对文学的粗暴和轻蔑。这当然是一种无知的幻稚。不论你出于什么动机写小说,只要你当做文学作品出版,投进文学的世界,你就要受艺术尺度的衡量。正因为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还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见他天赋之高。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左列几点:(一) 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由于整体的结构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涩和粗糙显得有重要了。(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四) 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 (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巴金,(日-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ei,取自“蔽芾甘棠”),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作者简介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爱情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编辑本段]巴金年表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二十三岁  他动身法国,先到马赛,后往巴黎,并开始着手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并以惊人的速度于同年完成。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四十岁  〔桂林——贵阳——重庆〕  《春》 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萧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送萧珊到四川旅行。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四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十月 《憩园》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后,用强烈的话语表达了对巴金的赞叹。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巴金、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克复。  七月 27日,桂林克复。  七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本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萧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尧林与索非同住霞飞路霞飞坊五十九号三楼。  十二月 8日,和郭沫若、茅盾等十八人联名致电昆明各校师生,悼念因国民党特务和军队袭击捣毁学校而遇害的师生。  三哥尧林病故,亲自安排入殓、安葬。三天后回重庆。  16日,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生于重庆。  17日,上海文艺界聚会,成立文协上海分会,巴金虽未出席,仍被选为分会理事。  本月 建国前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集《小人小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 四十二岁  〔重庆——上海〕  一月 20日,和茅盾等21人联名发表“陪都文艺界致政治协商会议各委员书”,信中呼吁废止文化政策,确立民主的文化建设政策。  本月 中篇小说《第四病室》由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  四月 10日,散文集《旅途杂记》出版。  月底,萧珊和女儿返上海。  本月 和张澜、沈钧儒、郭沫若等联名发表《致美国国会争取和平委员会书》。  五月 5日,出席全国文协在张家花园召开的庆祝文艺节大会。11日,出席文联社发起的文艺座谈会。21日,离开重庆到上海。  六月 和马叙伦等上海各界人士上书蒋介石、马歇尔及各党派,呼吁永久和平。  这期间负责文化生活出版社全部社务,并开始编辑《文学丛刊》第八、九、十集。  七月 16日,与茅盾、叶圣陶等二百六十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八月 《寒夜》开始在“文协”上海分会的刊物《文艺复兴》上连载,在这之前曾在《环球 》画报上刊载一些章节。  十二月 31日,长篇小说《寒夜》结稿。这是建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 四十三岁  〔上海——台湾——上海〕  三月 《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六月 为亡友鲁彦编辑《鲁彦短篇小说集》,并作《后记》。  七月 19日,和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胡风等十三人致电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控诉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罪行。  下旬,到台湾旅行,住台北黎烈文家。  八月 从台北到基隆,乘船回上海。  本月 散文集《怀念》出版。  九月 编辑自选集《巴金文集》,次年由春风书店出版。  十一月 参加编辑“文协”主办的《中国作家》杂志。  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 四十四岁  〔上海〕  三月 译作《快乐王子集》(英国王尔德著)出版。  四月 开始翻译妃格念尔的回忆录。  五月 31日写信给法国学者明兴礼,谈及自己所接受的西欧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六月 译作《笑》(奈米洛夫等著)出版。  七月 为亡友缪崇群编辑出版散文集《碑下随笔》,并作《后记》。  八月 改订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黎明》,易名为《西班牙的曙光》,于次年1月出版。  九月 译完妃格念尔的回忆录中的第二卷《狱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继续翻译第一卷,但未能出版。  本月 散文集《静夜的悲剧》出版。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 四十五岁  〔上海——北京——上海——北京——上海〕  三月 开始译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10月出版。  四月 上旬参加马宗融公葬仪式。  五月 25日,上海解放。下午与黄裳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察看,然后走到南京路上看解放军入城。  夏 文化生活出版社协商增加董监事人数,提名巴金、朱洗、吴朗西、毕修勺、章靳以为常务董事,朱洗为董事长,康嗣群为总经理,巴金为总编辑。  六月 从上海到北平。  七月 2日,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写《我是来学习的》。19日大会闭幕,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该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八月 月初回上海。  九月 1日起将文化生活出版社社务交康嗣群。  本月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旬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体会议。  十月 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十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蒲宁与巴布林》,12月出版。  十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契诃夫》,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零年 四十六岁  〔上海——北京——苏联、波兰——北京——上海〕  一月 4日,出席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的讨论柳青《种谷记》的座谈会。  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4月出版。  三月 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常务董事职。  四月 24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董事职。  五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7月出版。  七月 24日,在上海解放剧场参加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历时六天,29日闭幕,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  28日,儿子小棠生。  八月 25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职务。  本月 译完巴甫罗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同月出版。  九月 译高尔基短篇小说四篇,连同旧译稿一篇,新编为《草原集》,11月出版。  十月 30日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前往波兰、苏联访问。临行前,代表团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短篇小说集《红花》。11月出版。  十一月 9日到达莫斯科,13日到达华沙,16日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开幕,22日闭幕。这斯间访问了奥斯威辛和克拉科城。29日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从华沙到莫斯科,先后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西伯利亚等地。  十二月 18日离开苏联的奥特波尔回国,21日返抵北京。  24日出席北京各界庆祝中朝人民抗美援朝胜利,欢迎和大代表团返国大会,朱德、宋庆龄、李济琛、沈钧儒等出席。  本月,返回上海.  一九五一年 四十七岁  〔上海——山东、江苏——上海〕  二月 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编译《纳粹杀人工厂枣奥斯威辛》。将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血》和《西班牙的苦难》二书合编改名为《西班牙的血》。均于3月出版。  三月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一件意外的事》,6月出版。  六月 散文集《慰问信及其他》结集,7月出版。  七月 《巴金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25日参加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东分团,任副团长。同行的还有靳以、方令孺等。在一个多月里,访问了济南、沂南、镇江、扬州、盐城、兴化等城镇,八月底结束。  十一月 译完迦尔洵的《癞虾蟆和玫瑰花》,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二年 四十八岁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二月 在北京筹备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任团长。该团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十八人。自10日起开始进行入朝前学习。  三月 7日启程离京,15日到达安东,16日过鸭绿江,20日到达朝鲜前线,22日会见彭德怀司令员。25日写完《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28日彭德怀看过文章后复信巴金,提出修改意见。31日到达平壤。  四月 1日和其他二十位作家联名发表控诉书,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4日受到金日成接见,并参加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举行的座谈会,然后去开城前线。  十月 1日在开城附近和志愿军一同过国庆节。  本月 从朝鲜回国。  一九五三年 四十九岁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1日参加华东话剧工作者新年联欢。  二月 关于朝鲜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出版。  三月 24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通过茅盾、周扬、柯仲平、老舍、巴金等二十一人为全国文协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三月——七月 《新生》《海的梦》《雾·雨·电》(三部曲合一版)《家》《憩园》《旅途随笔》《还魂草》以及《父与子》(新译本)陆续重新修订出版。  上半年 在上海写《英雄的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说,9月出版。  八月 再度入朝访问。  15日,在沙里院市参加黄海道五万四千人的群众大会,纪念朝鲜解放八周年。  九月 2日,在开城。  23日到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因在朝鲜未能出席,写了《衷心的祝贺》一文。  十月 1日,在开城前线前沿阵地和志愿军一起庆祝国庆。  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同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主席。  这期间,在朝鲜写成《保卫和平的人们》集中的散文、特写。  十一月 6日?日,华东作家协会在上海成立,巴金未能出席大会,当选为理事。  十二月 离开朝鲜回国。26日,由巴金等十五人组成华东作协创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等。  一九五四年 五十岁  〔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华沙——北京——上海〕  一月 14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第二次扩大会议,讨论1954年工作计划。  六月 译著《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修改本出版。  七月 13日到达莫斯科,应邀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14日参加契诃夫纪念馆的开幕典礼,法国小说家勃赖德尔、罗马尼亚诗人别纽克同车前去。与苏联作家费定第一次见面。15日上午到“新圣母修道院”公墓为契诃夫扫墓;晚,在工会大厦出席“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作《向安东·契诃夫学习》的发言。16日晚在莫斯科文化艺术剧院看《万尼亚舅舅》。17日下午,在高尔基公园露天剧院参加“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晚会。18日在瓦赫坦坷夫剧院看《海鸥》。21日起前往雅尔塔、罗士托夫城、大冈罗格、斯大林格勒等地访问参观。  八月 4日,离开莫斯科回国。  九月 4日,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四川代表)。15日至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  本月 编选《巴金短篇小说选集》并写《自序》,次年3月出版。  编选《巴金散文选》并写《前记》,次年5月出版。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出版。  一九五五年 五十一岁  〔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二月 《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三月 11日,在全国各人民团体负责人的联席会议上被推选为出席亚洲作家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郭沫若任团长。  四月 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5日,出席印度文化界举行的欢迎会,在会上致词。6日大会开幕,10日闭幕。  本月 经昆明回国。  五月 随笔集《谈契诃夫》出版。  25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主席团、作协主席团召开的联席扩大会议,讨论反胡风问题。同月写书评《谈别有用心的〈洼地上的战役〉》。  六——七月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和李 人交谈创作问题多次。  八月 1日,参加全国文联、作协主席团举行的联席会议,在会上介绍上海文艺界反胡风的情况。  十月 9日,与孔罗荪、唐?等欢迎法国作家萨特和德·波伏瓦来上海访问,并在寓所接待。  十一月 6日,参加上海市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八周年大会,为主席团成员。  参加在南京举行的授军衔、授勋章的典礼。  十二月 2日出席上海纪念《草叶集》出版一百周年和《堂·吉诃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永远属于人民的两部巨著》的报告。  18日?4日,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一九五六年 五十二岁  〔上海-北京-柏林-上海-成都-上海-新德里-北京〕  一月 5日,偕周立波从北京启程前往柏林参加第四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大会。9日抵达柏林,10日——14日开会,16日闭幕,当晚参加文化部部长贝歇尔举行的宴会。本月回国。  二月 本月7日至3月6日,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协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会议期间与茅盾、老舍、 曹禺受毛泽东主席接见。周扬在会议报告中指出:“作家茅盾、老舍、巴金、曹禺、赵树理都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  五月 1日,参加上海市人民庆祝“五一”。 国际劳动节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6日至20日参加作协上海分会二次会员大会,在会上作《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报告。  本月,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身份在上海市视察工作。  六月 15日——30日,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七月 写《“鸣”起来吧》《“独立思考”》等杂文,均署名余一。  八月 编成散文集《大欢乐的日子》,次年3月出版。  十月 14日,参加鲁迅新墓迁葬仪式,和金仲华一起把复制的“民族魂”旗帜献盖在灵柩上。  十一月 与文化界人士一道在龙华机场迎接中日友协理事长内山完造。  十二月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到成都视察。这是解放后第一次回故乡。10日,出席四川省文学创作会议并作有关创作的报告。在成都,见到青年时的朋友吴先忧,并到正通顺街的老家观看。下旬,去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23日开幕,28日闭幕。  一九五七年 五十三岁  〔上海——北京——上海——北京——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上海〕  三月 在北京参加作协创作规划会议。与赵丹、方纪等受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泽东主席说,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是爱国的,是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又说,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写文章都是以理服人,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势压人。这些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四月 27日,会见《文汇报》记者,批评上海有关部门不重视话剧。  五月 16日,参加上海市委召开的第二次作家座谈会,在会上发言,对文艺界出版工作提出意见。  本月 开始编《巴金文集》。   六月26日——七月26日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返沪前一天与冯雪峰长谈一次。  七月 1日,大型刊物《收获》创刊,巴金、靳以任主编。  八月16日——九月3日,参加上海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大会以反右为中心。会上与周而复、柯灵、靳以、郭绍虞等人作联合发言,批判孙大雨等。  九月16日——17日,在北京参加作协党组扩大会议最后一次会议,会上与靳以联合发言,批判冯雪峰、丁玲、艾青。  十一月 3日,参加去苏联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活动的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受周总理接见。4日启程赴莫斯科,7日参加庆祝观礼。12日到列宁格勒访问。15日返莫斯科。20日到基辅。28日回国。  十二月 7日,在上海作协举行的全体会员大会上,传达周恩来总理对下乡、下厂的作家所作的报告。29日下午,在上海作协举行的大会上,代表主席团宣布第一批深入生活的作家名字,并致贺词。  一九五八年 五十四岁  〔上海——北京——苏联——上海——成都——上海〕  一月 主持作协上海分会举行的会议并作报告,介绍1957年上海分会创作概况。  二月 1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为主席团成员。  26日下午,主持上海作协召开的创作座谈会。  这期间还同三十多位作家一道访问上海机床厂。  三月 《巴金文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  13日,写《法斯特的悲剧》,发表于《文艺报》第11期,引起指责和批评。5月19日给《文艺报》编辑部写们,表示接受批评。  20日,参加上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社会主义自我改造促进大会,为主席团成员。  四月 《巴金文集》第三卷出版。  五月 《巴金文集》第四卷出版。  八月 5日去医院看望因公烧伤的邱财康同志,8日修改完成报告文学《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  本月 《巴金文集》第五卷出版。  十月 4日到苏联塔什干参加亚非作家会议。会议7日在纳沃伊剧场开幕,12日闭幕。住郊外杜尔明别墅。14日搬进城里住塔什干旅馆。15日乘飞机去撒马尔汗访问,并参加乌兹别克作家代表大会。16日到费尔刚纳,安集匹等地访问。18日回塔什干。19日乘飞机到莫斯科,下旬回国。  17日,友人郑振铎因飞机失事遇难。返上海后撰文悼念。  本月开始,《中国青年》、《文学知识》、《读书》等杂志开展对巴金建国前作品的批判和讨论。  本月 《巴金文集》第六卷出版。  十一月 在成都观看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的演出。  十二月 月底返回上海。  一九五九年 五十五岁  〔上海——新安江——北京——上海〕  三月 月底,到上海郊区公社参观。  四月 编完散文集《新声集》,9月出版。  五月 编完散文集《友谊集》,9月出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作品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作为本文的题目,具有丰富复杂的象征意蕴。&爱尔克的灯光&原是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哈利希岛上,姐姐爱儿克每天夜里都在窗前点上灯笼,用这灯光为她航海在外的兄弟指路,然而她至死也没能等到弟弟归来。这个传说是讴歌姐弟深情、表现游子归乡情思的,恰与作者返乡念姐之情相契合,因为作者的姐姐也是没能等到与弟弟相见的那一天,在封建家庭中&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文章很自然地将它引来作为感情线索。在这里,爱儿克的灯光就是姐姐窗前的灯光。它是照路的灯,蕴含着姐弟之间纯洁深厚的感情;它是希望的灯,寄托着姐弟所认同的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它也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作者清醒地看到:“长宜子孙” 这种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文章结尾处,作者将要离故居而去,忽然他&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是又一种灯光。它显然不是爱尔克的灯光,“我那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可见&心灵的灯光&是作者离开故居时的突然顿悟,是作者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十八年后作者回到了家乡,他所看到是“反而在我心上添加了黑暗”的故居的灯光,和令人十分伤感地联想到的姐姐爱尔克的灯光。但作者并不使自己的情感囿于这恨和爱之中,他要提升,他要超越,于是他从前两种灯光中顿悟出真正照耀人生道路的&心中的灯光&。这种灯光照耀着作者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追求的象征。整篇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这一年,巴金本是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乡探望的,此时已是离别家乡十八年后了,但在故乡成都住了50天后,他失望了。他发现,那里和他18年前出走的情况几乎差不多。他思绪万千,最终再次离开家乡。《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便记录了作者此次重返家乡的心情。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全文以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生命的姐姐的怀念,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长宜子孙”的思想,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的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1923年,巴金冲破家庭樊篱,离开了家乡,一直没有回去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家乡没有一丝留恋。1937年,巴金在小说《家》中曾这样写道:对自己的家虽然是充满愤怒的,然而“那些人物,那些地方,那些事情,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任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我想忘掉他们,我觉得应该忘掉他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正是这种留恋,18年后,作者终于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回到了生他养他而且刻印了他无数儿时记忆永不能忘怀的故乡成都。但是,18年过去了,作者故地重归又见到了什么呢? 傍晚,当作者“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指引”,伫立在18年前分手的“旧友”——故居面前时,尽管故居的面貌已有些改变,但最终没有变的,是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那大门内依稀透出一线光线,让他“好象看见一个盛满着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黑暗中,他仿佛看见了哈力希岛上的灯光,那欧洲古老传说中的爱尔克姐姐的灯光,那灯光下坐着却是自己满面悲伤的姐姐。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古老的欧洲哈立希岛上,哈立希岛上有个叫爱尔克的姐姐,每夜每夜都在自己的窗前燃着一盏灯。因为她有一个在海上航行的兄弟,她怕他那远航的兄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她要用自己燃亮的灯光给她航海的兄弟指路,指出一条回家的路。她每天都在等,每天都在盼。可是一直等到死,那可怜的姐姐也没有等回自己的兄弟,最终带着无尽的失望走进了坟墓。 巴金也曾经有一个在黑暗中殷殷期待着的姐姐,一个在狭隘的圈子中憔悴地捱着日子的姐姐。巴金离开的时候曾经亲口答应过那个姐姐有一天会回来看她,跟她谈一谈外面的事。可是巴金回来了,死亡却已经带走了姐姐的一切,姐姐如所有的旧式女子一样在寂寞中走了,她也终于没有看到自己心爱弟弟的归来。善良的姐姐,生前没有得到过丈夫真正的爱,死后她的丈夫“不曾做过一件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也这让那在梦中也会偶尔看见爱尔克灯光的巴金,这让那常常睁着眼睛做着飞向那灯光的梦的弟弟,怎么不为之心碎! 巴金姐姐的悲剧正是罪恶的家造成的。那么,这18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样了呢?1932年,当作者的长篇小说《家》刚在报纸上发表,家里又传来了噩耗:巴金的哥哥在痛苦中自杀了。18年来,这个家中的人有的死去了,活着的,有的堕落了,有的也只能“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正因为这样,作者悲愤地说:“十几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在痛苦中意识到:“长宜子孙”只是祖辈们的一个梦想。一个富裕的家庭,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代人被毁灭的命运。“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的技能,不向他们指出一条生活的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人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由此,作者将对“长宜子孙”这一封建家族遗训的批判,拓展到了对封建道德,以及整个封建没落制度的批判。当然,作者在否定旧道德、旧思想的同时,还坚定了自己“走向广大的世界”,追求光明的信念。文章最后说“这不是我该来的地方”,“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风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