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月朦胧照枝芽,月色朦胧的意思带泪花.春暖花开暖春风,什么意思

忆江南 - 专题: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 众彩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每到秋天,想起读过的课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秋色图,很是惬意。秋天是一个明媚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的说法,当纷飞的树叶飘然落地,秋的迅息就触动着他们的神经,在他们的意识中,秋就是要带走那些脆弱的生命。面对生命的消退,他们有太多的无奈与感慨,但他们毫无办法,只有用文字去发泄各自的哀怨和凄凉...
&&&&秋日,音符在周遭舒缓地舞扬。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正是赏菊的好时光;中秋月明,天清露冷,空气中浸润着甜甜的桂花香味;夜深人静时,你还可以听到那墙角的鸣虫奏乐,于是在这秋日里人们也变的随和起来。
秋时赏菊品诗心
秋光荏苒,草目渐渐相继凋零,而秋菊却以它独有的轻俗傲视,婷立于群芳之中,百媚而馨。雨烟清梦,醉沁的菊瓣,不在吟语花魂的绚丽,落月余光扫尽最后一枝独秋,将片片花瓣散落遗尽,真是“秋云掠过秋风惊秋雨”,然而我不禁要问,醉秋之菊当你终于寂静下来的时候,是否还在追叙着曾经一个个绮丽的梦?
  诗人写诗来表情达意,为此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之景或人文之景,寄情抒怀,把情趣传递给读者,以引起共鸣。这其中,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塑造,是成功的前提。或情景相衬,或情景交融,各得妙处。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正是赏菊的好时光。东篱把酒,西窗品诗,人生快事。
  古今吟菊的诗词歌赋,可谓琳琅满目,多姿多彩。有的吟其色,有的赞其姿,有的歌以咏志,有的借景抒怀,美不胜收。在众多的吟菊诗人中,陶渊明自然独占鳌头。
  据载,东晋柴桑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逢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家位于庐山下的栗里村。每到秋来时节,南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击节高歌。“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自己自由舒适的生活情态。那其中《和郭主簿》一首,深值玩味。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吟菊》诗: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吟菊诗,是园中姐妹吟菊诗之冠,而这一首更是三首之冠。“毫端蕴秀凌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花美,人美,景美,情美,构思巧妙,合诸美于句中。“满纸自怜题素愿”,写出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又将同菊花关系最深的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的高洁品格显示出来。
  细细品味黄巢的《题菊花》,却又别有一番风味。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一句渲染了飒飒西风,作为满院菊花开放的背景,显示了菊花的高洁劲拔。第二句再突出“蝶难来”,就不能不令人感到菊花所受境遇的不公。三四句正是作者感情的自然发展,以极其浪漫、极其雄放的豪情,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改造社会的宏伟抱负。诗中的菊花,是当今社会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傲迎风霜开放的顽强的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境遇、所遭受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
  同样是菊,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诗人口中,吟出了一道道秋的风情画,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欣赏品位无穷的奥秘吧!
桂花飘香人团圆
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
  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幸福来。每年中秋月明,天清露冷,庭前屋后、广场、公园绿地的片片桂花盛开了,在空气中浸润着甜甜的桂花香味,冷露、月色、花香,最能激发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许多诗人吟诗填词来描绘它、颂扬它,甚至把它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月中的宫殿,宫中的仙境,已成为历代脍炙人口的美谈,也正是桂花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桂树竟成了“仙树”。宋代韩子苍诗:“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李清照称桂花树“自是花中第一流”。近代,经群众性评选,桂树一跃登上10大名花的宝座。
  桂花的名称很多,因其叶脉形如圭而称“圭”,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犀而称“木犀”,因其自然分布于丛生岩岭间而称“岩桂”,因开花时芬芳扑鼻,香飘数里,因而又叫“七里香”、“九里香”。
  桂花属木犀科、木犀属植物。原产我国西南、华南及华东地区,现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有野生资源,尤以成都、武汉、南京、桂林、杭州、苏州等城市栽培最为集中。淮河流域至黄河下游以南各地普遍地栽,淮河以北地区,桂花露地越冬有困难,一般采用盆栽,冬季移入温室或冷窖中越冬,以保其正常生长。
  桂花在日本、印度均有栽培,自1771年我国桂花经广州、印度传入英国,之后便迅速扩展,现今欧美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普遍栽培,成为重要的香花植物。
  桂花史话
  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就受人喜爱。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看来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
  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京为天朝古都,南朝齐武帝(公元483—493年)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现陕西汉中市城东南圣水内还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厘米,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枝叶繁茂,苍劲雄伟。
  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
  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尤其是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主席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说明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周《客座新闻》中记载:“衡神词其径,绵亘四十余里,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遮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其数竟达17000株,真神幻佳景”。可见当时已有松桂相配作行道树。在现代园林中,因循古例,充分利用桂花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等优点,用作绿化树种。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对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传统配置中自古就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的称谓,也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传统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之意。
  在众多名花中,桂花是一种长寿植物,据全国15个省市调查资料表明:现存百年以上古桂2200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株约占0.5%,这些古桂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挖掘桂花文化,开展科技研究,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有人对桂花开花习性作过专题研究,桂花开花以一年生新梢为主,其花量多少与桂花的发枝力、腋芽数、百朵花重等有密切关系。
秋虫之吟引心伤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
  汉文之“秋”字,本就是虫儿,会吟唱的虫儿。秋虫秋去身死,其鸣愀愀然,故“秋”字的甲骨文即蟋蟀之类秋虫的象形。有学者释之:“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曰秋。”(高树藩《中文形音义大字典》)。
  彼时人们是通过某些生物来感知自然界季节变化的。在二三千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关于蟋蟀的记载说:“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西汉的《诗纬》中谈到历法时说:“立秋促织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故虎啸而风冽,龙兴而致云,蟋蟀俟秋吟,蜉蝤出以阴”等都是季节的描述,农历第三个节气名为“惊蛰”,就是昆虫觉醒的意思。
  更深层次地看,文字专家认为“秋”字所包含的意义,更有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着凄凉和悲哀的意境。秋虫之鸣乃暮年之歌,薤露之曲,有着无数不可名状的凄抑,极易撩动人们的感情,有人形容它“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人们便把孤独、失意、思乡、怀旧等各种悲切、伤感情绪寄托於秋虫之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白居易句“夜酌满容花色暖,秋吟切骨玉声寒”;杜甫有句“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柳永句“莎阶寂静无睹,幽蛩切切秋吟苦”;陆游句“蛩思感秋吟坏壁,萤光乘暗遶高梁”;印光和尚句“荷盖潇潇来夜雨,桐阴寂寂寄秋吟”。
  叶圣陶先生在《没有秋虫的地方》写道:……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诗人徐志摩在《我有一个恋爱》吟唱:……人生的冰激与柔情,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一位现代台湾诗人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于是大陆诗人流沙河有感而发一首《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
  其实,大可不必将秋愁都靠小虫儿之鸣来排解。
  《诗经》中秋之感叹如“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屈原《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都表现了“于我心有戚戚然”的秋思;王实甫《西厢记》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景情交融,实为典句。但吾爱李白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毫无颓靡之态;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便有些气势了;更喜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有千古秋之一叹的感觉。
  周作人有《蟋蟀诗》云:“啼彻檐头纺织娘,凉风乍起夜初长,关心蛐蛐阶前叫,明日携笼灌破墙。”想起儿时街头巷口挑担卖蝈蝈者,一扁担挑着数百蝈蝈竹篾小笼,蝈蝈齐鸣,当为一景;傍晚约了小友,墙角阶下翻砖弄瓦寻蝈蝈,亦为一趣。
  话说回来,有道是“松涛竹籁,风来则响;春鸟秋虫,时至则鸣”。李益言“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春花秋月,于我何干哉?!
桔红时节话桔诗
桔激发了历代文人雅士的灵感,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园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中国是桔子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栽培桔子。桔字与吉字谐音,寓意吉祥,历来赢得人们的赞誉。战国时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不朽的诗篇《桔颂》中,把桔子比作意志坚强的仁人志士。宋代文豪苏东坡吟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表达了他对桔子的一往深情。
  桔能祛病,这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的。过去民间的中药铺柜台前往往竖着一块匾,上书“桔井泉香”四字。唐朝诗人元结在其诗作《桔井》中写道:“灵桔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乡园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风冷露坛人悄悄,地闲荒径草芊芊。如何蹑得苏君迹,白日霓旌拥上天。”相传2000多年前的汉代,有一次民间发生瘟疫,有一位精通医术的苏仙公,告诉人们用井水一升与桔同煮服用可治病,果然疗效不凡,苏仙公因此而深得历代医家及民间的敬重。
  桔还激发了历代文人雅士的灵感,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明代诗人钱士升,看到秋冬时节桔树上结满金丸般的桔子,十分感慨:“密密金丸不禁偷,最怜悬着树梢头。老人口腹原无分,留得深秋供两眸。”在他看来,对桔子的静态观赏似乎比口尝更有意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是江西南丰人,他家乡出产的南丰蜜桔是古代有名的贡品?他为此而颇为自豪,写下了一首吟桔诗:“鲜明百数见秋实,错缀众叶倾霜柯。翠羽流苏出天仗,黄金戏球相荡摩。入苞岂数桔柚贱,它鼎始足盐梅和。江湖苦遭俗眼慢,禁御尚觉凡木多。谁能出口献天子,一致大树凌沧波。”对桔子的树姿、叶果、色泽、风味等均作了生动的描写,后人读来颇有感触。
&&&&秋风不似春风温柔、夏风热烈、冬风凛冽,她是那么豪爽舒展,悠闲酒脱;秋雨不似春雨缠绵、夏雨放肆、冬雨沉闷,她是那么跌荡飘逸、放达疏狂;秋月不似春月朦胧、夏月短暂、冬月惨淡,她是那么清朗皎洁,高雅明净。大雁南飞,勾起你秋思万千,登高放目,一吐你胸中郁闷。
落叶上的秋之梦
一阵刺骨的寒风袭卷而来,落叶被风卷起,卷到了空中,随着气浪在空中翻滚着。它一下子有了精神,全身的血液开始沸腾,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全身。它努力抬起自己扁平的、单薄的身体,试图在风的帮助下重新回到树上——哪怕只是挂在上面也好。
  (一)
  秋天悄悄然地来到了大地上,空气变得干燥,气温也开始低了下来。道路两旁的树也慢慢收起了那一身的素装,换上了一色的金黄外衣。
  随着时间的流逝,叶子变得越来越黄。一片片如金子般沉沉的。疲惫的树枝也变得干枯,它再也托不住树叶了,于是它放了手……
  “啪”,一声轻柔的道别,树叶脱离了树枝。在金色的晚霞中,它晃晃悠悠地飘落。他仰望着那渐渐远去的树冠,望着那纤细的枝条,望着那干裂的树皮,心中涌起一股莫明的失落。
  它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高高地挂在梢头,再不能与树枝一起在风中拥抱、欢笑了……  
  (二)
  “啪”又是那么轻轻的一声,树叶沉沉地跌在地上,打断了它的思索。厚实的地面对它单薄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它动弹不得,只觉全身剧烈的痛。它试图挣扎着动一下,看自己能否爬上去。可是它不能。
  几翻无畏的挣扎后,它感到了无尽的疲惫,它停止了反抗,开始静下心来,静静地仰望着那熟悉威仪的身影。
  大地很宽广,宽广的大地上只有一片金黄的落叶静静地躺着,夕阳余晖斜斜地洒落在大地上,竭力撕扯着它的影子。它显得十分孤独与无助,略带几丝凄凉。
  它想哭,但它不能。因为它只是一片树叶,一片枯黄的树叶,它没有多余的水分能够用来支付泪水。
  (三)
  转眼已是初冬。
  一阵刺骨的寒风袭卷而来,落叶被风卷起,卷到了空中,随着气浪在空中翻滚着。它一下子有了精神,全身的血液开始沸腾,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全身。它努力抬起自己扁平的、单薄的身体,试图在风的帮助下重新回到树上——哪怕只是挂在上面也好。
  它尽可能地向上爬升,一点一点靠近了大树。
  终于它接触到了,接触到了冬日里那干枯开裂的树枝。它无比兴奋,幸福和喜悦包裹着它的全身。
  它继续努力,试图再靠近些,可就在这时,风停了……它拼了命哭喊,不断翻动着自己的身体,想要挂在树上。
  可是,那样的挣扎无济于事,它依旧下落,加速地下落……
  “啪”它再一次跌落到了地上。这次似乎比上次更痛。它几乎被摔得“全身粉碎”。此时此刻它再也没有力气了,它显得很虚弱,很憔悴。在剧痛中,它对重新回到树上已不抱任何幻想,只是无声地躺着,轻轻地叹着气……
  (四)
  时间如梭飞逝,落叶依旧静静地躺在大树下。它变得很虚弱,它的身体已经开始腐烂,开始被分解。它感到天旋地转,呼吸困难……
  (五)
  时间,仍是无情地在它面前冷冷地走过。此刻的落叶已不再是一片真正意义上的叶子,它被彻底分解,渗入了泥土之中。不知不觉中,一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它,而它无力反抗,它被深深地吸了进去。
  就在它被吸入的那一刹那,一种熟悉的感觉击透了它的身体,那感觉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他试着慢慢睁开眼睛。啊!它惊奇地发现它,它回到了树上!不过这次它不再是一片树叶,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
秋风吹来淡淡愁
是谁在秋风中低低地叹息,又是谁在秋风中将锦瑟弹响呢?是谁立着梧桐淋着秋雨,又是谁帘卷西风瘦似黄花呢?杨柳岸的晓风残月,湿了谁的青衫,淡了谁的归程?秋风早已吹过心面,不知何时能吹破这一层禅机?
  夏日的繁华演尽,天空高远清淡,树叶随风簌簌作响,心念一转,又是秋天了。
  空灵清凉的秋风一夜之间便拂了衣冷,摇了叶落,更是携了一阵阵菊花的清香飘然而至,轻轻地扣响窗前那一串蓝色风铃,如故人般出现在我的面前,轻轻地,将一缕思绪吹远,吹散。
  在秋风中伫立,会嗅到熟悉的气息,那是海棠与桂花一起绽放的芬芳,是醉人的芬芳,缥缈袭人,不妨借取她的温暖与慰籍,来抵御这个秋天的萧索与轻寒。
  在秋风中沉思,会在不经意间去触碰那些早已尘封多年的往事,翻开那些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才发现有些人其实并未走远,他仍在脑海萦绕,他留在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在秋风中行走,最好再夹着纷纷细雨,沐涤我所有的烦忧,洗去我满身的尘埃。我不怕“秋风秋雨愁煞人”,也不怕“留得残荷听雨声”,那也是属于秋天的韵味,即便伤感孤独,也是一种美丽心情。应了那句“秋应为黄叶,雨不厌青苔”。
  每到秋天,我总是这样固执地借秋风敛去惆怅,可秋风却不因我的违拗而收起她的悲凉。
  是谁在秋风中低低地叹息,又是谁在秋风中将锦瑟弹响呢?是谁立着梧桐淋着秋雨,又是谁帘卷西风瘦似黄花呢?杨柳岸的晓风残月,湿了谁的青衫,淡了谁的归程?秋风早已吹过心面,不知何时能吹破这一层禅机?
  秋风伴着流水,分明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又无可挽回地从身边悄悄拂过,任我们怎样恳切也卷握不住。陆游一句“秋晚雁来空自寒,夜阑酒尽不胜悲”,可谓做足了秋天的文章。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些伤感,自古人的诗句经籍中蔓延出来,若即若离地,让人凭添落寞。
  好在我不是古人,也没有那么多的忧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情愿把秋幻想成从水墨古画中娉婷走出的女子,莲步如云,不娇不艳的,却是冰肌玉骨,清新出尘,一颦一笑都动人心魄。这种感觉,惟属秋天。
  我也会去感受“秋风之性劲且刚”的豪迈,“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丰俊,“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淋漓,秋风的感觉,每一缕都是不同。
  看惯了秋风,听惯了秋雨,心中的浮动会渐渐平静,然后是一份安逸悠然而升。秋风渐行渐远时,心中又多几分期盼,不舍得秋风的离去,如同不舍得故人 。
静听天籁秋雨声
抬眼看秋雨的夜空,珠玑碎落、光泽晶莹,湿湿的街道上有着极少的人踪。没有落寞、没有惆怅,有的只是追寻秋雨的梦和感受浪漫的心。
  来时晴,去时雨,雨落三秋,似曾相识,风雨景。
  闲适中,周围的一切是静,真切的雨声,细细的聆听。临窗观望,如帘幕般的雨丝,均匀地自天空垂下,远处的景色,似隐似现,却也朦胧。于是,我什麽也不做、也不想,用整个的身心体味寻到的雨情.....
  听,清爽、清脆,是小城的雨声;感受,温情、温柔,是小城的雨景。有些寂寥,寂寥中也有些不舍,淡淡的怀旧。来,为雨情,去,亦雨情。私语三秋,思绪更浓。
  ......
  已经是华灯初上的时分,天空仍然下着蒙蒙细雨,和朋友漫步雨中,不让雨伞遮挡飞雨的天空。街边树下,零星散落着发黄的树叶,恰似换上秋装的丽人,难遮妩媚的风情;呢喃秋语,脚踏落叶沙沙作响,好似秋女翩翩而至,却听得到秋轻轻的脚步声。抬眼看秋雨的夜空,珠玑碎落、光泽晶莹,湿湿的街道上有着极少的人踪。没有落寞、没有惆怅,有的只是追寻秋雨的梦和感受浪漫的心。
  也许是一种向往,也许是一种默契,秋雨在散落的飘零着。看着秋雨的街景,我陶醉了,感觉是一种空灵的美,于是让心和秋雨交流、让情和夜色沟通。我和朋友坐在路旁的小吃摊上,喝着啤酒,看着雨夜的街景,谈着秋思的情怀。就这麽聊着、看着、想着,不由的使我想起了徐志摩的诗《私语》: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看来秋季给人的遐思很是悠长,古已有之。也许坐观秋雨的夜景、踏雨夜行感受秋的诗意,在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可是和秋雨交流的人,心里却是莫大的享受。《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风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的悲秋情怀已然不见,偶尔的伤感也只是叹秋风雨来何速的无谓罢了。
  其实秋雨的景很是耐人寻味的,秋的私语也很是缠绵的。就像秋风的凉,秋雨的绵,是一种永不干涸的诗的源泉。
  秋有着无尽的魅力。在秋的渲染下:有深秋的红叶,那是秋风秋雨的杰作。有林中厚厚的落叶,踏着绵软,土地却得到了肥沃的养分。有风中飘落的沙沙声,聆听,是一首雄浑的秋的交响乐章。有恋秋、爱秋者,把秋雨中的漫步当作最大的享受。秋季,是农人的收获季节,是农家的欢乐。秋季,是文人的灵感来源,是诗句的铺垫。秋季,不是岁月的尽头,而是辉煌后的播种。
  就这样,我们品味着秋雨、享受着秋雨、谈论着秋雨,已近夜半。
  看够、品够秋雨的夜色,仿佛嗅到秋的特殊香气,却不忍离去,于是我们缓缓踱步在雨中,尽量延长和秋雨的亲近。时而仰望雨空,想细数落下的雨滴,无奈,却怎麽也收不拢。只好遐思:想那散落在宁静夜空中的雨珠,是送给人们的温馨梦乡;想那秋风秋雨奏响的小夜曲,是带给人们的一种无比和谐的恬静。轻轻的和朋友耳语:不要再打搅秋雨夜的宁静,不要再累的秋雨缠绵,悄悄离去吧,让我们躲在秋色的梦寐里,聆听秋风秋雨的呢喃,享受秋意的抚慰。
  ......
  终于,了却了与秋雨相约的心愿,也留下了和秋雨相聚的难忘的回忆。在秋雨绵绵的夜晚假寐,没有了睡意,静静地伏枕聆听,听到了秋的再次相邀,感受到秋的心语。也许再次的相聚,要等到来年的秋季。这不算太远的约定,也许那时的我,会用整个身心拥抱醉人的秋季。
皎皎秋月八月圆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秋雁南飞心飘零
秋风中飘落一片黄叶,这是远方朋友的邀请信。大雁就要飞到南方了,因为,严寒的冬天不属于她。瑟瑟的秋风中,大雁整齐地排成一个人字,像绣在招展的旗帜上一样,向南方飞去。
  与今人相比,古人对鸟类迁飞似乎有更多人生意义的思量。金代元好问有一首名诗《雁丘词》,前两句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但能有几人知道诗人深情描述的竟是迁徙之鸟——大雁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在北京麋鹿苑的护生壁画上,有一首描写大雁的诗,为唐代诗人陆龟蒙所写:“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知云雾里,几双到衡阳。”寥寥二十字,既批评了捕杀大雁的绝情之人,又道出了鸟类迁徙的一定规律:秋雁南飞到衡阳,这是古人的观察结果。翻阅有关资料,果然,在湖南衡阳市南0.5公里处,有一山峰,名回雁峰。
  其实,大雁秋天往江南飞,没有争议,但我认为绝不会都到衡阳而止,可能一些飞到衡阳一带,一些飞到长江流域,一些则会飞得更南。
  鸟类迁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迁徙是动物在一定距离移动的行为。我们也特别把群鸟有规律、有季节、有方向的飞翔活动称为迁飞。动物迁徙既是由栖息地生存状态变化引起,又与动物本身的生理刺激、发育周期(生殖腺变化)相关联。无论鸟的迁飞、兽的迁移、蝶的群移、鱼的洄游……都属于动物的迁徙行为。
  从鸟的迁徙看,根据是否迁徙或如何迁徙,可以因地而异分为:留鸟(如麻雀)和候鸟;其中候鸟包括三类——夏候鸟(如家燕)、冬候鸟(如小枭)、旅鸟(如鹬)。鸟类迁徙具有强烈的定向性,动物学家认为定向机制包括:太阳定向、星辰定向、陆标定向(视觉)、地磁定向、嗅味定向、声音定向(非视觉)及其它。
  鸟的迁飞距离差异悬殊,少则几十、几百公里,多则上千甚至上万公里。北极燕鸥是所知迁飞距离最长的鸟类之一,繁殖期在北极,冬天则飞到南非越冬,行程达18000公里。天鹅是目前所知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登山运动员曾在珠峰记录到天鹅,其高度起码达到9000米,难怪古人有“晏鸟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鸿鹄即指天鹅。
  中国古人很早就记录了一些鸟类的迁飞规律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物候之一,《淮南子》中有“燕、雁代飞”之说,认为燕、雁的季节迁移是先后相继的。大雁是9、10月南飞,小燕是10、11月飞向南方;来年春天大雁是1、2月北飞,小燕则是3、4月才从南方飞向北方。
  鸟类迁徙的时间一般为一、两个月到两、三个月,每天飞行100—200公里不等,飞行时间6—8个小时。有的鸟习惯白天飞,有的则习惯夜间飞,也有昼夜兼程的。大型鸟类如鹰、鹳、鹤及乌鸦等因天敌少而白天迁飞;鸭类及一些小型鸟类则惯于夜飞,以防被袭击,故有“月黑雁飞高”、“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句。
  众所周知,大雁迁飞是列阵而行,相呼而飞,或排成“人”字、或排成“一”字,长幼之序极其符合儒家礼法,因此,古人对“雁序”大加赞许,对“雁序”更是寄寓了无限的乡愁——“离人久望平安字,何事江东不寄书”。
  可实际上,很多在迁徙中根本不排队,更多的鸟则是“无组织、无纪律”,松散而行,甚至单飞独行,如乌鸦、猛禽等。不管怎样飞行,鸟儿们总是这样南来北往、忙忙碌碌、拖家带口、年复一年地越高山、越平原……或追随季雨、或驾御上升气流,扶摇而起,万里层云,千山暮雪,但其迁徙路线基本是沿着取食容易的环境飞,如海岸线,尽量避免进入大洋、大漠,因此,沿海、山口多为鸟类迁徙的必经之路或迁徙驿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月色朦胧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