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事件最后发生的是中,与契丹政权有直接关系的有

宋朝军事战斗力,与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契丹,西夏,大金,还有蒙古,全盛时期哪国军事力量最强大?_百度知道
宋朝军事战斗力,与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契丹,西夏,大金,还有蒙古,全盛时期哪国军事力量最强大?
领土大小,国家制度,兵力,资源最好从国土,将领能力来简要分析下,多谢了
提问者采纳
无法直接指挥军队,兵力资源也是最丰厚的。军事上宋朝从开国起为防范大将兵变,刘琦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与当时的辽,吴玠,这样的政策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就是文官往往作为统帅或监军,却掌握军权。直到南宋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政治腐败就不说了,韩世忠。出现了以岳飞。这种将不领军的情况是北宋对外战争屡吃败仗的原因,一直实行文人掌军的政策。但是政治军事制度不行。所以南宋军队的仗打的比北宋好,蒙古相比并不弱多少,但却无权,可以指挥军队,而文官不会打仗,因为武将能打,西夏和后起的金。从国土来讲也是当时最大的,虞允文等一批名将,管制武官
提问者评价
见解十分中肯,回答也很细致,分析很到位!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也耗死了金,后来也耗怕了西夏,南方百姓出身的官员反对,从国力上看,皇帝为防止唐朝的藩镇再次发生,北宋时期,实际发挥就是严重问题了,而是政治,历史事实也是耗死了契丹,不是军队, 南宋时期,宋的后备动员力量和人员储备都要大大优于北方的少数民族 不过其实,内耗严重,南方承平日久的下层百姓不愿意打仗,主动削弱将领的权利,北方逃回来的官员要北伐,导致战斗力下降,蒙古也耗了20年才最终失败 宋的最严重问题不是马匹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这个嘛,其实很多人以为宋朝是弱国弱朝,其实宋朝的军力并不弱。宋朝的对外战争70%以上是以胜利告终,但宋朝的国土并不大,北宋国土最多去到今天的河北省,再往北便是契丹的辽国了。南宋时期就退到长江一带。这主要是由于宋朝是以经济立国为主,因此对外并不攻伐,战争也多以防守为主。
其实到宋代,很多少数民族就已经汉化,因此他们的国力已经大幅上扬,但是宋朝仍然占有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超级武器——弩。宋朝的弩兵是全世界知名的,由此可以知道宋朝的军事实力其实很强。至于国家制度,其实宋朝的国家制度很民主,譬如君权与相权是互相制约的。而百姓们则享受有全民免费医疗,而且民众的薪金待遇等也不差,人人有工作,家家有饭开。而论资源与经济更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
至于西夏国,即使到...
要是说全盛时期的话还是蒙古过的军事力量强大,蒙古铁骑很强大,蒙古的几个将领也很厉害,元世祖很吊。宋朝全盛时期当然也很不错,但是后期很明显昏君任用奸臣,导致军事上面也很荒废。契丹,西夏,大金,只是一些小股的实力,并无统一天下的大志。
战斗力强大 内部政全勾心斗角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下列事件中,与契丹政权有直接关系的有_百度知道
下列事件中,与契丹政权有直接关系的有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契丹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下列哪一民族没有建立过统一中国的政权?[]A、汉族B、女真C、契丹..
下列哪一民族没有建立过统一中国的政权?
A、汉族B、女真C、契丹D、蒙古族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吉林省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哪一民族没有建立过统一中国的政权?[]A、汉族B、女真C、契丹..”主要考查你对&&辽的建立,北宋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辽的建立北宋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辽的建立: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916年至1125年,持续了209年。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机是辽太祖。辽的政治制度: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耶律阿保机提倡农业,逐步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依照汉族的法律制定法律条文,命人依据汉字形状来制定契丹文字。在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的统治时期,契丹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来,契丹该国号为辽。辽朝统治者采用“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朝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辽朝疆域:&契丹的历史: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后来,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五代十国: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于此同时,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的继续和发展。周世宗改革:后周世宗在位期间,努力割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军事上,大力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周世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政府的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增多,后周的军队实力大大超过了其他的割据势力,在周世宗准备一统天下时,却病死了。周世宗改革为北宋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陈桥兵变:赵匡胤发动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幼帝即位。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等掌握实权,密谋取而代之。第二年,赵匡胤以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为借口,率兵出征。大军行至陈桥驿,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即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将领兵权的事件。961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宴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这样就把全国的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权收回了皇帝手中,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1.从皇帝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在中央通过分权而达到集权的目的。但最突出的特点是着力削弱地方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2.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一是分化将权,如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二是分化相权,如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三是分化地方事权,分别由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司法人员掌管地方的军事权、行政权、监察权、财政权、司法权,相互牵制。 3.实施“强干弱枝”策略:一是精编禁军,二是分散地方事权。 4.实行“内外相制”策略:禁军分驻 5.采取“重文轻武”策略,实行“文人治国”模式。在分散削弱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权力的同时,大量任用文官来分权。正如“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6.采取“守内虚外”策略。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北宋建立: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统一南北: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了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权的强化:1.集中军权。(1)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统领权利一分为三都只直接对皇帝负责。(2)设枢密院,只有调兵职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3)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调动,但是统兵将领不调动。(4)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入选禁军,禁军一半拱卫京师,一半驻守各地。2.集中行政权。(1)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宰相的行政权力。(2)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军权。(3)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4)在地方上知州均由文官担任,并设通判监督知州。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税赋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意义和影响: 1.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 2.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这些都留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科举制的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1.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2.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内容。3.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4.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科举制的发展,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理,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北宋疆域:&宋代二府三司制度:&元朝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成为大都。元世祖就是忽必烈。于1279年灭亡南宋完成统一。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宣政院:元世祖设立的中央政府的官署,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名义上由帝师兼领,又设宣政院使等职官。地方上遇有特别的事务,设宣政院就便于处理。元代行省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2.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3.是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4.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对比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元朝统一进程: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征服大理,1276年攻破临安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元朝的中央制度: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经过争议决定实行一省制,而废除唐宋以来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并立制,只设一个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宰相职权,元代中书省是一个权力日重,“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它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它适应了元朝长期统治不稳固的局面。六部为中书省的一个下属机构,形成了一省六部制。各部的组织和职能与前代基本相同。元朝还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并以中书省掌制枢密院。另外在元朝的中央设立御史台和宣政院。御史台负责监察,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机构的建立,使元朝能对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一统封建国家实行强有力的管辖,对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行省制度: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元代在地方实行了行省制度。即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统辖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每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由中书省直接派出官吏任职,凡一省的军国大事无所不领,并且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明代虽然改省为布政使司,但是在口语中仍然如此称呼。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省规模和行政区域的划分。
&元朝行省示意图:文天祥抗元斗争: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抗元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方。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由于文天祥才华出众,元将张弘范、投降的宋恭帝、元朝的丞相,甚至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大量的条件来亲自劝降,但是文天祥不为之所动,宁死不降,最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如何评价元朝的统一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大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密切了中国是世界各国的联系。总之,元朝的统一使疆域扩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是,当时蒙古族的生产方式,远比汉族生产方式落后,元朝的统一使通过军事征服来完成的,蒙古贵族在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这势必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因此,文天祥抗元,反对军事屠杀和掠夺,是正义的。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象征。但是,文天祥和岳飞一样都是发生在中华民族内部兄弟之间的事情,他不是抵御民族的侵略,因此,文天祥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满族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努尔哈赤令每300人为一个牛录,五个牛录为一甲喇,五个甲喇为一固山,设一个固山额真统辖。一个固山即为一旗,共有八旗,每旗7500人。努尔哈赤是八旗旗主之上的最高君长,拥有全部的军政大权。八旗组织是女真族最初的国家政权构成形式,既是政治制度,也是军事组织。后来,八旗制度进步发展。发展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24旗。每旗设都统,由中央都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八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满洲的兴起:满洲散居于我国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从先秦到隋唐的肃慎、邑娄、勿吉、靺鞨是其一脉相承的祖先,自辽、宋至明称为女真。明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女真共分三个部族: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女真。各部族间发展很不平和,其中建州女真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女真的统一和后金政权的建立: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了三十多年,用武力统一了女真各部。他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金为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誓师攻打明朝,几年之间,明朝丧失辽东七十多座城。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名盛京。加强了对明朝的攻势。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降清。清军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打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不久,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清王朝的全国的统治。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清军陆续灭掉了南明的小朝廷,基本统一了中国。萨尔浒大战示意图萨尔浒大战:萨尔浒战役后金与明朝的重要战役。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役之后明朝对后金之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谴将、征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并直至王朝覆灭。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明朝政府派10万军队从四路进攻赫图阿拉,企图消灭努尔哈赤。面对明军四路围攻,努尔哈赤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兵力,打歼灭战。努尔哈赤用了5天时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明军文武将吏死者310多人,士兵身亡者45800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此役是关系到后金与明兴亡的关键一仗。从此,努尔哈赤由防御转入进攻,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开始全面崩溃。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哪一民族没有建立过统一中国的政权?[]A、汉族B、女真C、契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955217129217954490026186751186845下列哪一民族没有建立过统一中国的政权?
A、汉族B、女真C、契丹D、蒙古族
17世纪初,建立清政权,后入关统一全国的是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东北女真族
下列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与南宋并立?
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
建立我国少数民族政权“辽”的民族是
A.党项族B.契丹族C.女真族D.蒙古族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契丹在北方开发中的人口与地方政权整合(1)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欢迎光临松原宣传网!
         
                     
            
      
      
      
所在位置:->
契丹在北方开发中的人口与地方政权整合(1)
来源:  发布时间:
  公元九O七年,在大唐盛世谢幕的同时,北方的契丹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一直延迟到五十三年之后,北宋王朝才脱颖而出,从而出现了以契丹和北宋两个王朝北、南分治的格局来承袭中华历史发展脉络的事实。此后的二百多年中,华夏各民族的发展开始了&又一次重新整合时期的历史。&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时期的历史&。
  作为先于宋朝称制的契丹王朝,在其215年经略北方过程中,以其所特有的思想和方式,对北方的人口、地方政权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从而使当地的开发翻开了全新的历史篇章。这种特有的方式,就是军事斗争、政权建设、人口迁徙三位一体;就是相对固定的城郭(五京)与相对流动的捺钵(皇城)二者相互弥补;就是南北面官对属民蕃汉分治。这些特有的方式,从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看,更多地体现为创造、创新。尤其对于逐水草而居的马背上民族而言,无疑是对自我的巨大突破。
  一、契丹人口的来源及出处
  契丹人口的构成,除了契丹族、外来人口,主要是战争掳民俘民,通过略地属民等方式,在太祖、太宗时期完成的。其人口来源,主要有奚(辽东),渤海(吉林东部),党项、燕云(河北、山西、京、津),契丹本部及女真、室韦等(辽宁、内蒙、吉林、黑龙江)共四个方面。
  在《辽史》中,反映人口的出处,主要集中在&地理志&各州县所辖民户,&兵卫志&所反映的人口、人户形成过程以及&兵卫志&中所反映的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边境戍兵中的正兵、乡丁和边境戍兵中。
  《辽史》中没有契丹一朝人口、人户的总和。人户的主体部分,从&地理志&中可以做出统计,其中缺失部分,是皇室、部族等部分;人口一项,在&兵卫志&中可知一部分为战争俘获,但缺少其主体部分的记载,而诸如僧民、宫室、部族、贵族奴隶等人口则根本就无从统计和推断。
  考察契丹人口,还应参考《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近现代形成的通史和地方史。
  二、辽初人口形成的方式和时间
  契丹人口形成的时间,如前所述,主要集中在辽太祖阿保机、太宗德光两帝时。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将汉唐故地,奚,渤海、党项、燕云等划入大辽版图,使其属民划归契丹以及通过对周边各族的袭扰,以不占领地域的方式俘掳民户充实、归入契丹。可以看出,一是契丹的略地掳民主要集中在太祖太宗两帝执政期间,大致迄于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止于太宗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近半个世纪,是契丹人口与版图的造山期。换言之,如果离开开国之君的持续努力,契丹的基业就会显得局促。二是略地与俘民。主要是通过战争方式实现,同时又是战争的主要目的。当然,在立晋与换取燕云十六州的问题上,又使我们看到了太宗依靠晋人治晋及谈判方面的智慧。三是战争所指,往往针对特定的政权及所治政区进行,由弱及强,渐次推进。所略的政权主要有奚、渤海以及后晋等。这也影响到后来圣宗对高丽和西夏的用兵。四是人口、人户没有完整、统一的记载。按《辽史》&兵卫志&所记和《辽史》&本纪&中太宗当时的统计,为109万余户,这应该是辽初开国二帝经略人口的总和。
  三、契丹人口的地域分布与政权建设
  契丹一朝,对祖国北方开发的最大贡献是政权建设。这种建设,从源头看,可以追溯到盛唐的武德、贞观年间,有的一些地方,是在武后一朝完成的。但是,盛唐的政权建设存在着两个问题:一则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所居之地&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新唐书&地理》)。也就是说,这些地方不是国中,而为&塞外&,是蕃属国,是有别于汉人的外夷,与大唐的经济不构成一统;二则,这些外族之间互不统属。
  而到了契丹一朝,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契丹政权为中心,实现了更大范畴的区域整合。使人刮目相看的是,契丹对北方各民族的整合,一直都伴随着政权建设。而且,契丹的政权建设都是与军事斗争和人口的重组紧密结合,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契丹把军事、政治、经济三者融为一体的高度智慧。军事方面的斗争,体现为外延开发。这种开发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使之成为自己的领地,进而缩小敌对一方的版图。而另一方面则是把战俘转化为契丹的人口,同时大量的掠夺人口作为奴隶,连同眷属迁徙到北方的一些荒蛮之地,充实了北方,成为主要的生产力、兵力、开发力。政权建设,则是对军事斗争成果的固化。因为如果简单地扩大版图,就会风过无痕、雨过地皮干,无从体现主权。而只有建立了属于契丹自己的政权,才能使政治的触角网住新获得的领土,使经济收益进入囊中,使所有的属民,完全接受契丹的文化。而人口的迁徙,则是政权建设和区域治理的基础,是军事斗争持久进行的基础前提与目标。这种整合,从地域看,北方为中心而非边地;从人口的人格地位来看,契丹为国人;从国家的主权来看,属于契丹以及由北方地区其他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这种整合,从开发的角度来看,打破了各个政权分散、独立,自在状态,使资源和要素按照北方地区的全局来通盘运筹,从而促进了开发的效率和效益。这种整合,就北方地区来说,使其主体部分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人民休养生息,有利于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有利于以国家的形态抵御外族袭扰与领土的瓜分,同时,也为祖国南北方面统一奠定了基础。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松原市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吉林博信科技有限公司 吉ICP备号
地址:松原市沿江东路189号 邮编:138000  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契丹王的暖床倔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