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述杜甫写出自已做的两件事事并评价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杜甫的忠君思想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后人多把杜甫看成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说他的身上体现得最多的是“高度的人民性”。这固然是不错的,然而,对待杜甫,我们如果一味地只强调他的“人民性”,而忽视了他根植于骨子里的忠君思想,这是一种既不现实也不科学的评价方法。本文仅从另外一个方面论述一下杜甫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中国论文网 /5/view-1911777.htm     一、家庭出身、所受的传统教育和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封建立场是杜甫的阶级立场;忠君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仕宦家庭,自幼受着儒家封建正统教育,并且一生以儒者自居,并抱有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志向。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他出仕的目的在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又说:“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在他这种以尧舜期君,以稷契自许之中,充分说明杜甫以继承儒家为职志的思想。为了具体的理解他的这种思想,我们追溯一下它的历史渊源。   杜甫所说的尧舜之君,并不是氏族社会时期的氏族领袖,而是封建社会儒家理想中的封建君主。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祖述尧舜”的人。他对尧舜可以说推崇备至。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又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至于继孔子之后的孟子更是“言必称尧舜” ,他说“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他又曾转述伊尹的话说:“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杜甫对尧舜的推崇,完全是从孔孟那里继承下来的,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简直就是“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那一句话的概括。至于稷契则又是儒家理想中的臣的楷模。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曾大事称道他们的政绩。他们的政绩是什么呢?一个(稷)掌管农事,使民从事稼穑,种植五谷,以期生活富有;一个(契)掌管教育,以“人伦”教民,以期奉守封建伦常。这种一富一教的政绩,正是儒家所谓“王道”政治的根本措施――“富之”、“教之”。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服务的。由此可见,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职志的、以稷契自许的杜甫,其政治思想是典型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      二、从杜甫一生的经历看,忠君思想贯穿于他人生的始终      杜甫的一生始终是拥护封建统治,忠于封建君主的。安史之乱之前如此,安史之乱之后也如此;从政为官如此,寄身江湖也莫不如此。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况下面具体表现有所不同罢了。无怪《新唐书》本转说他“情不忘君,人怜其忠”;苏轼也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   安史之乱以前,由于唐王朝的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并酝酿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抱着改善封建政治的愿望,在长安从事历时十年之久的求官活动。安史之乱起来以后,国家民族与唐王朝的政权更处于危机存亡之中,他的忠君思想便与爱国结合起来。公元七五六年八月,他得知肃宗即位灵武,便从?州抛开家庭只身前往,竟至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而困居长安。公元七五七年四月,他又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而至政府所在地凤翔。及至肃宗任他为左拾遗,使他有“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述怀》)之感。不久因上疏营救房管触怒肃宗而被放还,卒至罢去。   尽管杜甫因在政治上受排挤时也曾浮现过似乎想要远离政治的归隐的念头,但这并不影响他想通过仕进服务封建政治的根本态度。关于这一点杜甫自己也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不仅说明他仕而不隐的处世态度,也说明他忠于封建君主的出仕思想。至于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说的“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入秦”,这只不过是像孔子那样在“道不行”的情况下所做的“浮海”之叹罢了(《论语?公冶长》)。所以他接着便说:“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不错,在诗末有“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的话,但这只是求官不得的愤激之语而已。诚然,杜甫是自己辞官而去的,但这同样不能说明他对封建王朝的离心。我们说过,杜甫是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思想出仕的,可是像华州司功参军这样的小官,不但不能实现他那政治理想的“官守”,而且连他为左拾遗时那样的“言责”也没有了。他的辞官而去,正是政治上遭受排挤的结果,决不是为的“无官一身轻”。因此,不但不能说明他对封建王朝的离心,就其出仕目的来说,恰好说明他对封建王朝的向心。      三、从杜甫在对待封建压迫和封建剥削所持的态度上看,杜甫的阶级立场也并非是人民立场,而是纯粹的统治阶级立场      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统治阶级更加昏庸,政治更加腐败,封建政治的黑暗暴虐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自然也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时的杜甫,出于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所遭灾难的深切同情,的确写出了象《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等不少反映当时黑暗现实的代表之作,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具有巨大艺术概括力的诗句也揭示出当时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另外,杜甫也对唐王朝对外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侵略战争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其实,杜甫这种反对暴政、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也并没有超出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孟子就曾说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其实,杜诗在阶级剥削的反映上,所暴露的只是封建官府强加到人民身上的过于繁重的赋敛,也就是连孔子都反对的“猛于虎也”的苛政。而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根本反对封建剥削。这种阶级立场的局限,只要和劳动人民根本反对剥削的作品一比,就可清楚地看得出来。   另外,杜甫在对待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所进行的反抗斗争上,他也是持否定的态度的,他的地主阶级立场决定了他不能歌颂劳动人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把反对统治阶级的起义的人民看做犯上作乱的盗贼和祸患。“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第三首)“万里烦供给,孤城最患思;绿林宁小患,云梦欲难追。”(《夔府书怀四十韵》)杜甫在这里把起义的人民看作盗贼和祸患,完全是站在与人民敌对的立场上说话的,他所担忧的只是统治阶级的安危,为此他劝统治阶级以“行俭德”的办法去消除人民的反抗,这无疑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了。这就是封建的“民本”政治,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仁政”的阶级实质。以上种种,足以说明杜甫思想的非人民性,剥削阶级立场才真正是他一贯的思想。      四、杜甫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对当时时政的批判,仍然是为维护封建君主的封建统治服务的      我们说杜甫忠于封建阶级,不等于说他和当时的封建政治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没有矛盾。但是,这种矛盾不是杜甫对封建阶级的背叛,不出自杜甫站在人民立场上和整个封建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出自他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立场上和门阀贵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完全是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政治主张上,则是他接受儒家的在当时还有进步意义的“仁政”理想与当时极其黑暗暴虐的现实政治之间的矛盾。   杜甫出身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就确定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那就是拥护封建制度,反对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但也反对大贵族大地主及封建政府过重的压迫和剥削,同情人民在这种过重的压迫和剥削下的不幸遭遇。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施行儒家的“省刑罚,薄税敛”的“民本”政治,也就是所谓“仁政”。同时也要求封建政府能够给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留一条参与政治的仕进道路。这样的政治主张,虽然是从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劳动人民来说也是比较有利的。   杜甫这样的政治主张和当时唐王朝已经走向衰朽的现实政治是有矛盾的。唐自开元后期到天宝年间,原来对中小地主和农民比较有利的均田制已经被破坏,土地向门阀贵族地主手里集中。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出身中小地主阶级、坚持比较进步的政治主张的杜甫,在政治上必然受到排挤。所谓“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玩临事拙”(《投筒咸华两县诸子》),“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都清楚地说明他的政治主张的不合时宜。与政治上遭受排挤的同时,在生活上也使他过着“饥饿动即向一旬,蔽衣何啻连百结”(《投筒咸华两县诸子》)的与人民相去不远的贫困生活。安史之乱起来以后,更是饱经战乱,甘苦备尝。这就使他能够比较广泛地接触现实,对上层封建统治者及其黑暗政治深为不满,对民族敌人极其痛恨,对劳动人民的痛苦能够有较深了解并给以深切的同情。这就是杜甫思想进步所在。   由此可见,杜甫和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是中小地主阶级和门阀贵族地主的矛盾,是封建的“仁政”理想和现实的封建暴政的矛盾。这样的“仁政”理想也就成为杜甫反映现实、批判时政的标准。而他对时政的批判的根本出发点恰恰又是为维护唐王朝封建君主的封建统治服务的。      参考文献:   [1] 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М].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9   [2]朱东润、马茂元.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2012年湖南高考第二轮最后冲刺复习策略86-第4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2012年湖南高考第二轮最后冲刺复习策略86-4
(3)绚丽;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诗人无比喜悦之情;(4)明快;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5)奔放;直率而有气势;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江岸对景抒
(3)绚丽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4)明快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5)奔放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6)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
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答题模式: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答题模式: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答题模式: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第七种类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1.儿女情长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2.建功立业(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3.离愁别绪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4.归隐自然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二)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①统治者昏庸腐朽;②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疾苦;④国家命运的担忧。2、报国建业: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苦痛;⑤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4、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深情长意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5、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告⑥慰平生的喜悦;⑦生活哲理的阐释。(二)古诗默写(11题,5分):要求背诵的每一句均可作为考试的内容,同学们要仔细,不可写错字。注意: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四、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13―14题: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2)在信息范围大小以及转述、整合、处理信息时容易犯以下错误:㈠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㈡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㈨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㈩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15题: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尽量从原文中找答案)①善于找中心句;②文段首尾句是重点;③议论抒情句往往能帮助解读。④无中心句的段落,要运用段中主要信息进行归纳。五、文学作品的阅读(16―19题,22分左右)★怎样读懂文学类文章: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位置,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第三遍主要是核对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题旨。对于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因其分值高,这一部分基本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成绩的走向,因此,同学们不能丢太多的分。对于这一类题,该如何去做呢,下面结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思路讲解:原则:①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②词→句→段→篇(内容、结构、情感、主旨、语言)。★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由于它处在文章的中间,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提醒:开头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散文的景物与小说中的景物有区别)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作用;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的铺垫作用。5、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①. 文首: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总领全文;③渲染气氛,埋下伏笔;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⑤引起下文,为下文作辅垫;⑥奠定感情基础。②. 文中: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结上文,引出下文;③渲染气氛,埋下伏笔;④为下文作辅垫。③. 文末:①总结全文,篇末点题;②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照应标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④画龙点睛;⑤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有尽而意无穷。(全部+内容上的作用)6、标题的作用:①概括文章内容;②揭示主题;③全文线索。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答题要点:因文章的表述中心常常表现在散文文题上,关键词就是文章的表述中心,所以文题中的关键词常常是命题者喜欢关注的对象。答题时一定要从全文着眼,全局兼顾,要学会使用段意概括和层次切分的办法。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答题要点: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答题时最重要的是在分点概括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几个答案并列成同一层意思。2.局部内容要点概括答题要点:这类题一般在组织答案时不需考虑全文,只需把握这一局部区域的内容即可。以上两类概括题答题强调概括出的要点,一定要是不同方面的内容,答案应是各个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概括,绝不能是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内容。3.文章主旨的概括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三、表现手法的题型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1)①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②叙述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2)描写景物的手法:A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侧面描写;想象和联想;绘形绘声绘色。B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①.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②.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③.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④.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⑤.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⑥.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⑦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⑧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⑨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⑩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描写人物的手法:直接: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间接:环境烘托、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他人言语衬托①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②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③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④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⑤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⑥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3)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乐景衬哀情)。①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②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③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④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⑤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表现手法:比兴,联想和想象,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用典,讽喻。①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②衬托:突出事物特点③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④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⑤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结构安排的特点有: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①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②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2012年湖南高考第二轮最后冲刺复习策略86等内容。 
 高三最后冲刺阶段各科目复习策略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第二轮的专题复习,老师会注重介绍一些做题的方法,...文档贡献者 zhang7110 贡献于 ...  2012高考冲刺复习策略:数... 1页 免费 2012高考最后阶段数学复习... 25页 免费...(2011 湖南)如图 E F G H 是以 O 为圆心,半径为 1 的圆的内接正方形,...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 8页 5财富值搜...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2012湖南高三数学〔文〕最后冲刺专题――立体几何2012...  2012 年高考备考最后冲刺阶段数学复习建议凭祥高中数学备课组 2012 年 5 月 目前已到了 2012 年高考备考最后冲刺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如何搞好数学复习呢? 笔者...  2011高考二轮复习物理全套... 76页 免费 (看了必...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2012 年高考物理最后一次最经典冲刺复习一.选择题 题型...  2012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策略_专业资料。2012 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策略一. 高考复习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轮复习(对高中数学知识--高考知识认知的第一次飞跃) 关键词...  2012年成人高考语文复习重... 17页 免费 2012成人...高考语文最后冲刺备考对策预祝同学们高考大捷! 预祝同学...【2010 年湖南高考】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  2012年高考数学二轮精品复... 28页 免费 2012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精... 28页...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人最喜欢做的两件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