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好几本书但是没过多久就会忘记。好像有未曾忘记第二部看过的感觉。但是还是会继续看其他的书。

14,115被浏览1,289,149分享邀请回答255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88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 18843|回复: 75
近来有一本畅销佛书,在社会人士中也引起阅读热潮(转几个书评)
李连杰推荐的一本极佳入门佛书——宗萨钦哲仁波切《正见:佛陀的证悟》(《近乎佛教徒》)
在线阅读及电子书(购书可上当当、卓越网等) 
  
以下这些书评转自豆瓣网,大多不是佛教徒写的
评论者:搜狐网友    评论时间: 16:13:04    IP:已记录    
我仔细阅读过此书,让人从繁杂的教法与仪轨中拨云见日般明了佛学的真谛,学佛之人若有幸先读到此书实在幸甚,少走多少弯路啊!
佛法的书读了不少,唯独这本,让我觉悟了佛法的真谛,写得清澈、明了、公允。一下子想到了金克木先生那句“书读完了”。 
                 ——王立
  我被这部影片(宗萨仁波切导演的《旅行者与魔术师》)憾动的部分,其实和《正见:佛陀的证悟》这本书是类似的:我看到一位承继藏传佛教最优良传统及训练的老师,仍然以虚怀若谷的观察和学习态度,寻幽入微地探索着现代文明与文化的琐屑内涵,然后以洗炼的笔锋和诚挚的执导风格,清晰地勾勒出现代人如何背离了佛陀四法印中的生命真谛。
                 ——胡因梦 “身心灵”引领讲师 
  当我放下工作,投入修持,以为不再演戏,其实只是换了个角色,身在另一场戏中。每次有缘与仁波切这位导演见面时,他总是提醒我,连身为佛教徒,也不过是另一场戏罢了。 若想从无明到无名,真诚推荐大家细读这本书。仁波切这位不平凡的导演不断地提醒我,我自己是演员,也是编剧。收到这本书,就如同收到一个剧本一样。其实学生遇到上师,就像演员遇到导演。
                ——李连杰 国际巨星 
  书中最大的理念是在讲,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完全取决于你的生活状态。比如有些人虽然穿着僧袍,但言行在他看来却并不符合佛教徒的标准,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听过佛教这个名字,却像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一般在活着。 
            ——赖声川 “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
    佛陀说:你是自己的老师。
“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
——李连杰的佛法上师的甚深教导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说服大家都去追随释迦牟尼佛,成为佛教徒,修习佛法。我有意地不谈禅坐的技巧、修行或咒语。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与其他见地不同的独特部分。这位印度王子,到底说了什么,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么,能感动在千上万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佛都与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什么不同?我相信四法印提供了答案的精髓,而我在此试图将这些艰深的概念,以我所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
——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
21:31:23   来自: 如意 
正见的评论    
  说来真是惭愧,《正见》这本书如意很早就看到过介绍,也在常去的网站上看到过有卖,但是一直没有买,直到它打对折。可能是封面上印着几个名人推荐,所以麻痹了如意吧,以前真的以为只是一本在睡觉前翻翻的普通的佛学书。然而真开始读的时候,如意刚刚翻了几页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绝对也是一本需要在桌前正襟端坐逐字逐句认真揣摩的书。 
  刚开始读的时候,会因那貌似简单的文字起了轻慢之心,因为作者一边叙述着悉达多成佛的故事,一边引用着当下最热门的人和事来印证,言语轻松,不时让人发出会心的笑。然而一步一步读下去,就觉得那浅显的文字真是字字机锋,读起来回味无穷。这就是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它适合所有的人来看。 
  它可以作为佛学入门的书来读,虽然它说的佛学中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四见地,但是它的文字道理都很浅显,解释的现象也都是每个人天天要面对的麻烦,比如说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永远扯不清的爱恨情仇。这对初学者而言,读起来就十分方便容易理解,也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同时《正见》也适合学佛有一段时间的在家人来读,因为它不光开示了真谛,更针对如何在当下的纷乱的世界里学佛提出了实际可行的方法,解释了很多在悟道途中会遇到的迷惑,更让人明白了在懂得无常以后如何面对世界,如何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好好活下去。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意《正见》更适合那些对佛学有些误会的人来读。到了今时今日,大家都是多少读过点书的人,很少有人会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相信地底下有无间地狱。而《正见》让人明白佛学不是宗教,宗教形式是次要的。地狱是存在的,不管方位如何,都在人的心中。 
  当然了,如果对佛学完全没有兴趣,那么把它作为睡觉前的催眠书,也是不错的。中文的译本文字优美,更有一种安详的力量,让人读着读着,心就定了下来。或者以西方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它是一本很好的关于情绪控制的书。 
  从单纯学佛的角度来说,如意个人认为《正见》这本书很适合配合着《金刚经》一起来读,或者可以说《正见》是《金刚经》的参考书。我辈才疏学浅,读点古文已经很吃力了,更何况经文有很多奥妙是一时之间很难理解的,那么这样读经的效果就差很多了。而《正见》正好是非常妙的现实补充。作者是入世颇深的上师,他所引用的例证都是现实世界最热门里的人和事,作者又运用大智慧在这些例证中完满的把大乘佛法的精义都阐述了出来。让人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先看了《正见》,再回过头来读《金刚经》就会容易很多。尤其读到妙处,相互印证,更想到《正见》中那些幽默的言语,不禁莞尔。真的有“郁郁黄花悉是法身,青青翠竹无非般若”之叹。 
  那日读完《正见》,窗外是罕见的鹅毛大雪。站在窗前深呼吸一口,清冷的空气直到胸腔。忽然想起《神雕侠侣》里小龙女说过的一段话,那时候她中毒已深,连一灯大师都没有办法救她,她对杨过说:“这些雪花落下来,多么白,多么好看。过几天太阳出来,每一片雪花都变得无影无踪了。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许许多多雪花,只不过已不是今年这些雪花罢了。” 
  云应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应如是住,如的降伏其心。
[ 本帖最后由 班玛王嘉 于
14:07 编辑 ]
感谢分享!
《正见》:正确的见地能产生奇迹
 & &常有的体会是,一件“事”尽管我们想过很久,甚至认真读过一些相关的文献(文字、文章),可还是有两张皮的感觉,你想归想,它还是它。但因了某种契机,这种状况会被突然改变,你此前的想终究没白想,它走进了你的精神或思想的世界,只有这时,你对它的理解才真正开始。宗萨仁波切的《正见》,对于你想过的关于佛、佛教、信仰等等,可能就是一个契机。 
 & &你看仁波切开篇第一句话就说:“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个凡人。”13个字,可能就把你抓得牢牢的。对于不怎么“信邪”的人,佛陀本人的不要崇拜个人,要崇拜此人教导的智慧的言说,会更有吸引力。而对于那些有自己哲学见解的人,作者告诉说,佛教既非宗教亦非神学,是否可以让其俯下眼光,甚至俯下身段儿,听听佛陀说了些什么,看看这既非宗教亦非神学的又如何有着如此广阔而深厚的理论化和宗教化倾向。宗萨仁波切带着阐释佛陀“正见”意义的心态,却首先给读者(我)上了一堂课,试图让读者(我)理解什么是“正见”以及体会正见的奇迹。 
 & &宗萨仁波切的《正见》,你可以当作佛教入门书,当作人生进阶课本,当作宗教哲学读物,当作优美的随笔作品,当作简明易懂的学术著作来读。 
 & &全书围绕佛陀讲的著名的“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分四章展开叙述和论证。四法印,就是佛陀出家证悟的最高结果,因而可以看作佛教关于人生、世界的哲学。它们不是隐喻,也不是教令或圣戒,甚至“没有任何道德性或仪式性的内容”,却是“根据智慧而来的实际真理”。 
 & &宗萨仁波切在早些时间出版的《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一书中,谈到了见地是如何决定我们的动机与行为,因而是一切修行的基础。我理解,正见,是正确的见地,即使你不信佛,它们也非常之重要。因为正确的见地,是一切奇迹产生的基础。
来源:新京报
[ 本帖最后由 班玛王嘉 于
14:21 编辑 ]
学佛的某些困难之处在于:正见在某些地方卡壳了
文/exile in new york
读《正见:佛陀的证悟》有感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 是本世纪西藏最伟大的上师。是所有的传统的权威,所有传承的持有者;也是西藏佛教“宗派融合”运动的中心人物。也是著名的《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的上师。而这里的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其现在的转世。剩下的推荐人李连杰、胡因梦、赖声川,没人不熟悉,就不用再介绍了。 
正见的重要性在多位大德那里都有强调,基本上可以说,有怎样深入的正见,就能有怎样深入的修持。这个道理并不罕见,但是真能做到却是不容易。我还在复旦物理系的时候,某位教授就曾教育大家说:“一人对物理学有多深的理解,在科学上就能有多大的成就。”可见并不只是佛教重视正见的培养,其他行业也一样。禅宗说“见修不二”,直接表明了见地跟修行的密切关系。而西藏另一位伟大的上师——顶果仁波切对“修行”二字曾有过精妙开示:“修,就是熟悉正见;行,就是不离而且熟练的使用正见。” 
上次跟一些拍照的朋友聚会,有人问打坐是在做什么?两位朋友同时指着自己的眉间脱口而出:“是修这里,开天眼。”我一时无语,差点也脱口而出:“你们说的是在练气功。”另一次一位也同样喜欢禅宗的朋友问我:“我很喜欢禅宗和六祖,但是不理解为什么佛教徒要磕头,那样太形式了”。再一次还有朋友问我:“既然有轮回,有灵魂,那么如何解释这个世界的人口在增加呢?”如果有正确的见地,这些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这些问题在佛教里面也都有明确的答案,找到这些答案只能有赖别人自己找寻,我不想多说什么。从别人嘴里面得来得东西总是被人认为太便宜,不与珍惜,而正法百世难闻,又岂能随便说予别人听,正所谓“莫将佛法做人情”。 
一般来说对佛法有疑问,或者读经文读不懂,读语录读不懂一方面是语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正见在某些地方卡壳了,而且没有过关。人人都知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真能解对的人有几个?《论语》里面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意思就是说:“你们以为我对你们隐瞒了什么,我其实什么都没隐瞒啊!”佛陀的教法其实一样吾无有隐乎啊,不过只是说给有眼的人听的。拿《大话西游》里面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他明白了,你明白了吗?” 
这里可以很保证的说,佛陀的教法是无比圆满的,逻辑也是无比严密的。也许有人想要拿佛法跟科学做比较,佛法的逻辑有科学严密吗?其实佛法跟科学一样秉承的都是实证主义精神啊。两者逻辑都很严密,在各自的公理体系中都是没有太大缺陷的,但是论及对现象界的深入程度的话,佛陀的教法非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可比,更何况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没有最后的“向上一招”,哈哈,这个又是一个大秘密,打住打住,就怕一开口又合不拢了嘴。切莫学最近的王朔,看了本《时间简史》就觉得又通达宇宙和人生的道理了,答案还是要自己找寻,一切贵在从胸襟中流出。 
最后举一个禅宗五宗之一 —— 沩仰宗,师徒二人沩山和仰山的公案来说明正见的重要性: 
师(沩山)问仰山:“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 
仰曰:“总是魔说。” 
师曰:“已后无人奈子何。” 
仰曰:“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么处?” 
师曰:“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 本帖最后由 班玛王嘉 于
14:25 编辑 ]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11:15:14   来自: 欧米|老板娘给我来两斤真爱打包 (深圳) 
正见的评论& & 
  很多朋友听说我准备看宗教书籍,都说我变态。呵呵,其实,看宗教类的书籍不是为了信教,寻求解脱,而是喜欢宗教中富有哲理的那部分,我相信,这寓意其中的哲理,是对我们有帮助的。 
  因为宗教是以爱为出发点的,它能让我们在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中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态。它能告诉我们很多正确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如谦和,比如宽恕,比如包容,比如平静,比如舍得…… 
     
  ---------------------------------------------------- 
     
  我们平常就生活在佛教氛围之中,佛教轮回,因缘等概念对我们来说显得更容易理解一点,所以决定先接触佛教书籍。但是,佛教的经文是决计静不下心读的,于是到豆瓣找到几本别人推荐的入门级读物来阅读。第一本,就是《近乎佛教徒》(内地版《正见》)。 
  《近乎佛教徒》(《正见》)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所作。其生于一九六一年七月六日,降生地为不丹,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其祖父为红教法王依怙主敦珠仁波切,父亲为红教大德依怙主听列罗布仁波切,母亲之家族出自贝玛宁波,外祖父为著名之竹巴噶举喇嘛,得法自释迦师利,终身修持「那洛六法」。 
     
  这本电子版的书籍,在一个星期内断断续续的读完。作者大气、清新的行文风格和贴近生活的现代例子让这本本该严肃的宗教书籍变得通俗易懂,读起来一点都不觉晦涩。虽然书中所提到的和合、证悟、见地、业、涅槃等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他把佛教的真谛阐述的非常清晰,也许这是他著书的出发点决定的吧:“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说服大家都去追随释迦牟尼佛,成为佛教徒……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与其它见地不同的独特部分。”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自序中先提出了佛教的四个真理,并指出相信与否是划分佛教徒的简单标准,全书根据四项真理分为四章,逐一进行阐述。这佛教四项真理就是: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磐超越概念(涅磐寂静) 
  看到这里,我停下来,反复念读,反复思量。对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这两个真理有模糊的认同,一切情绪皆苦难以认同,涅槃超越概念则无法理解。于是,我这个非佛教徒带着这些问题开始阅读。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事物皆无自性”对我来说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与 “事物是运动的”这个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章看的就轻松一点,也深得我心。 
  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万物如此,时间如此,我们内心的情绪,感受也是瞬息万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无常”。而且我们所接触的东西——具体的、真实的事物,其实也都是基于我们之前被灌输的概念的,如果没有概念和所谓的“知识”,这些事物对我们而言,就毫无意义。苹果就不是苹果,电脑就不是电脑,快乐就不是快乐,悲痛就不是悲痛。 
  “当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皆无常,才不会被种种假设、僵化的信条(不论宗教的或世俗的)、价值体系和盲目信仰所奴役。”那么我们也不会对万变的时空,万变的情绪陷于执着。人的感受每一刻都在变化着,对爱情,对友情又怎能苛求永恒呢? 
  明了万物无常,有助于我们保持淡定从容,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状况。因为“当你能够觉察不确定性,当你确信这些相关联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就能生起无畏之心。你会发现,自己真正能准备好面对最坏的状况,同时又能容许最好的发生。你会变得高贵而庄严。这种特质能增强你的能力,不论是在工作,作战、谈话、组织家庭,或是享受爱和情感关系。知道下个转弯外就有某件事情等着你,如同英明的将军一般,胸有成竹,毫不惊慌。” 
     
  情绪是内心的感受。而我们的情绪,很多又源自于我们接受的有关情绪的定义:愤怒、焦虑、愉悦、痛苦、颓丧、幸福、绝望……被人打了要愤怒,亲去世要悲痛,有人疼爱要幸福,中了大奖要快乐,分手要绝望,等等等等。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相对应的反映,则被视为不正常。 
  如果没有这些定义束缚,我们是不是能更坦然轻松点呢? 
  那为什么又会是情绪皆苦,而非快乐呢? “快乐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权利、安逸,没有障碍,没有束缚。这意指有选择的自由或不选择的自由。能安然地积极活跃,或安然地从容悠闲。” 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因为当我们放任自己的自由,就难免会影响到他人的自由,所以,快乐、幸福也非常态,它也是无常的,只能在某一段时间存在,就如爱情,热恋时会甜蜜,也不会没有争执冲突而生的悲痛。 
  一切情绪皆苦。我更愿意理解为“一切情绪皆为困扰”,无论是悲伤还是欢乐,无论激愤还是兴奋,都有可能在瞬间转化,因为诸事无常,情绪亦然。 
  “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认清情绪的本质,认识到它对我们的困扰,就要超越它,一切皆空! 
  万物无常,情绪皆苦。但不代表我们就必须完全摒弃情绪(能的话就成佛了)。“借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继续欣赏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相当做真实而产生执着,不会有孩童追逐彩虹时一再的失望。”这样,当我们面对失去、失败、飞来横祸时,能更坚强淡定;面对得到、成功、飞来横福时,能更清醒低调。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某些熟悉的观念、感觉和事物只是如梦幻般存在的话,就会发展出更幽默的态度。在生活中体认幽默,能避免痛苦。我们仍然会经历情绪,但它们不再能戏弄我们,蒙蔽我们。我们仍然能坠入情网,但没有被拒绝的恐惧。我们会使用自己最好的香水和面霜,而不会留到特别的场合再用。如此,每一天都会是特别的一天。” 
     
  涅槃超越概念。迷糊的我仍不甚明了,隐约会意到作者的意思:信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快乐。佛法只是借以达到涅槃的一个工具,“如同你抵达彼岸时,就得抛弃舟一般。你抵达时必须要下船。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精神之路是一个暂时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剂。” 
  信教不是为了赎罪,为了死后能上天堂,达到极乐世界,因为“佛性并非神圣而真实存在的灵魂或本质”,因为“佛陀曾说,你是自己的主宰”。 
  任何带有功利想法的信教行为,都是不能达到证悟的。 
  什么是证悟?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完全书,随不能说完全认同领会到作者表达的佛教的真义,但佛教中一些豁达通透的哲理却给我带来很多帮助,在未来的生活中,能让我在纷扰的花花世界保持淡然从容。 
     
  “作为佛教徒,你没有责任或使命去让全世界的人都改信佛教。……但令人鼓舞的是,迄今佛教徒未曾为了改变他人的信仰,而以佛陀之名发动过战争,或摧毁其它宗教的寺院。” 
  “你应该坚守这个原则,佛教徒绝不以佛教之名参与或鼓励流血。你连支小虫都不能杀,更何况人。设若你知道某位佛教徒或团体这么做,那么,作为佛教徒,你必须抗议并且谴责他们。如果你保持缄默,你不只是不鼓励他们,基本上你就和他们一伙。你就不是佛教徒。” 
  联系到整个世界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的无数冲突、杀戮。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大师在书中不停强调这个佛教原则更是让人对佛教的包容感到钦佩。
22:26:26   来自: 虹精灵
正见的评论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彻底明了四谛之理,即为正见。
  没看几本书,不敢妄谈佛。也是最近才读到一些相关的文章,稍微知道了些四法印/戒定慧之类的词到底说的是什么。仁波切的文字很容易懂,举的例子不尽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为人传诵的事迹,看见更多的是一个现代西方人的生活。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明白和合就明白无常。听过很多诸如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表述,相似相续,非断非常。若将期待寄托在和合之物,失望几乎是必然的。但我以为更具有警示作用的是仁波切说我们对于无常视而不见,“我们深信‘解决’的概念。好像我们所有经历的一切,到这一刻为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盛大的演出还没开始。” 常常忘记自己会死,常常忘记自己永远没办法完全准备好,还常常忘记自己并不知道下一次海啸什么时候出现。
  一切情绪皆苦。情绪生起于执着自我,由于误解或者无明。“我们自以为搭乘的飞机即将顺利起飞而且会平安抵达,唯一的理由是我们在享受着无明的喜乐。但是这不会长久,因为无明的喜乐只不过是不断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碍而已。”“悉达多的解答是——培养对情绪的觉察。”如果能觉察自己正由于无明而处于情绪中,至少对情绪有所限制。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情绪是受困于执着自我,而不明白事物皆无自性则是受困于对事物的执着。以为到了西藏到了喀纳斯就能洗涤心灵,和以为买了够宽敞的房够方便的车就能够舒适的斜靠在沙发上悠闲地喝喝咖啡发发呆一样不靠谱。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不是天堂,不是永无改变的无问题区域,“饶舌歌手Eminem的歌迷们,肯定会厌倦天堂的竖琴音乐——他们会想听他充满脏话的新专辑。” 快乐不是涅槃的目标,不生不灭,佛陀抛弃一切二元的分别。
  尽管不信佛,看到道理应是相通的。最初动念看关于佛的书,是看了电影《小活佛》,读《正见》序时才注意到仁波切是贝托鲁奇当时拍片的顾问。
[ 本帖最后由 班玛王嘉 于
19:36 编辑 ]
正见与误会
08:50:51   来自: 彻上明造 (北京)
正见的评论   
  从大五台返回的辗转12个小时的火车上,我看完了ppip从台怀买的《正见》,一本有关佛教哲学的书。作者名字很长: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一位具有现代视野和表达方式的佛教上师。他写本书旨在向人们说明,佛教到底是什么。
  与“正见”相对的是偏见,或者说误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乏误会,甚至理所当然的误会。
  有人以为某些小国家贫穷落后、闭塞愚昧。
  有人以为搞通信的是卖手机的、搞化学的是摇试管的、搞考古的是挖坟墓的、搞管理的是耍嘴皮的。
  有人以为所有考研的人都是为了能找更赚钱的工作。
  有人以为一个人不上班就意味着有闲工夫。
  所有这些都是想当然。我们经常痛苦地看到,很多人是如此深陷并且坚守误会,以至于他们仿佛被强力胶封住了眼耳,显得难以理喻。破除这样那样的误会,是一个人从蒙昧走向开智的主要标志。
  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往也对于佛教充满了误会。
  我们以为大寺庙、大佛像、大僧团、剃光头就是佛教;
  我们以为烧个香磕个头,然后有一个名叫“佛”的神灵会帮我们把事情办成,而这个“佛”会无聊到将你是否去还愿作为下次还帮不帮你的标准、幼稚到因为你进入佛殿时踩踏了门槛而降祸于你;
  我们以为青灯古佛、吃斋念经是佛教的常态;
  我们以为开始学习佛教是生活受到打击和失落的表现。
  等等。在我看来,去五台山的人们,至少有一半都抱有如上的观念。而且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印象,佛教往往被敬而远之,而且好像有点变态。
  但这根本不是佛教,或者说这是佛教给人的虚假印象。大家在用一个完全错误的、完全不符合事实的虚假概念指导自己的言行,并且深信不疑,这是一种我执。世界上由于误会、不理解、我执而发生的种种事情,是最庞大的无意义消费。实际上,破除一个误会,很可能仅仅是读一本书的事,比如我刚刚读的这一本。
  我不信仰什么宗教。如果一个人非要信些什么的话,我愿意相信智慧。了解一个宗教,也并非意味着皈依它,而是了解另一种思考方式。宗萨在书中从未使用 “释迦牟尼”这一称谓,而是自始至终使用佛陀的名字“悉达多”。这使我想起柏杨先生所著《中国人史纲》,刻意不称汉武帝而只称刘彻;刻意不称康熙而只称玄烨——这是类似的做法。宗萨的书不一定是权威,但这种客观的思考角度是有益的;他的书并非教导读者成为一名佛教徒,但他努力说明了佛教是值得尊敬的。
  本书远远没有回答佛教的诸多林林总总的问题,但它谈到的是核心问题。它们大可不必限定于佛教范畴,对这些问题从误解到明了的过程,正是我们盲目接受大众思维定势的一面镜子。因此这是一本高屋建瓴的好书。
[ 本帖最后由 班玛王嘉 于
18:17 编辑 ]
[em25] [em25]
正见能否坚持
15:28:14   来自: 文刃 (北京)
正见的评论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是别人推荐给我看的,说是相当浅显易懂的一本关于佛理的书,至于由李连杰这个名人来作序之类的营销,我倒也并不感冒,只是惭愧,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似乎没有看懂,以至于推荐人看我用很奇怪的眼神,奇怪如此大白话似的文章怎么还会有人看不懂,我的的确确没有明白,因为我常常是看得一身冷汗,某一天晚上甚至还从睡梦中惊醒,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有一些因缘,我每天都在和佛法接触,也已经基本以素食为主,然而往往又不能坚定自己依止的信念,我想,大概很多人都会在向真理行进的道路上摇摆、反复,也看到很多修行之人越是修行,越是烦恼多多,而生了退转之心。
  看第二遍的时候,又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尚未入佛门的凡夫来说,是能够洗涤心灵的,一切复杂多变的事情,在这里都变得简单。
寻找一生的平静
10:49:01   来自: 九点读书 
正见的评论    
    这是一本可以让人寻找到一生平静与平和的书。 
    这也是一本透澈的书,对任何想学习或了解佛法的人,我都会先推荐这本书给他们。 
    了解了本书佛陀对人类经验的分析,我们将不会有盲目的期待,也就不会有失望。 
    “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在这纷杂喧闹的世界中,这本书可以抚慰我们那颗易受影响而不安的心。
找自己的路
20:17:12   来自: Venus (广州) 
正见的评论    
  买这本书,是偶然;不可理喻地爱上它,是缘分。 
  我不鼓吹宗教狂热,但是我相信信仰的力量,而无论你信仰的是什么。 
  我在很高速地翻看了一遍之后,马上开始了细细的阅读,再到重温,再到今天的荐书,其实前后有一年了。我不止一次告诉我的朋友,这是一本好书,真正领受的,是少数。 
  在这个“江湖”,可能很黑暗,可能很想跟着一起黑暗,因为发现自己的不黑暗正在被黑暗所吞噬,我还是依然坚持,人是人而不是动物,所以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黑暗来临的时候,可能正是我们反省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也许你正在对自己的生活迷茫,抱歉地说,这本书没有告诉你路在那里,但是它告诉你怎样去找自己的路。
鸿雁来,愉悦相随——看“正见”
11:14:26   来自: sally 
正见的评论    
   今天,是白露时节。《礼记•月令》曰“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休。”意思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看完“正见”,愉悦一直伴随。“执着于自我”,是的,现实生活中,自己就是这样行事的。面对挑衅,泰然处之;面对妒忌,一笑而过;面对背叛,淡定应对……能做到吗?一切都需要实际场景来一一检验。 
   
   当悉达多证悟后,他被称为佛。佛不是个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种状态,换言之,是指净化一切染污并证得全知者。所以佛陀说“你是自己的老师。”自己了悟到并做到,获得释然。 
   
   白露时节,愉悦相伴,这也许是佛陀对凡夫俗子的我的慈悲吧。
19:15:09   来自: 山菜 (北京) 
正见的评论& & 
   又一次读。又发现自己未曾注意到的东西,也许是因为当时不曾理解吧。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 本帖最后由 班玛王嘉 于
18:34 编辑 ]
一部难得的好书!
10:45:07   来自: 热心 (广州)
正见的评论& &
  现代的语言场景,极少的佛教术语,却揭示了甚深的佛法内涵。台湾版的书名是近乎佛教徒,我觉得这个书名更为传神。在我接触的很多自称是佛教徒的人之中,我更多的感受到一种宗教的气息,而佛法真正的智慧和慈悲,却寥寥无几。不能不说他们只是一些站在佛门边缘的人而已。
无限的可能性
19:24:38   来自: 一股暖流,淡然而忧伤 (北京)
正见的评论& &
  刚在单向街图书馆看完第一部分。
  有些观点摘录如下:
  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和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衰朽的征象已产生免疫力。
  一切事物皆是和合之物。心、时间、记忆与上帝,也是和合而成。恐惧、虔诚和救世主产生了神
  身为基督徒、佛教徒,也只不过是另一场游戏罢了。
  恐惧和焦虑是人类心智力主要的心理状态。。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人心对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无常可以通往启发与期望、光荣与成功的大门。
  保存无畏之心,准备面对最坏的情况,同时又能允许最好的发生,你会变得高贵而庄严。
  接受从此刻起有无限的可能性,你将学会运用遍在的觉性和预见能力。
  注:单向街图书馆,圆明园东门内,许知远为创办人之一,五一期间每晚有纪录片放映。
《正见:佛陀的证悟》
23:55:05   来自: tata (广州)
正见的评论& &
  献给印度王子——净饭王之子,若不是因为他,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
  悉迦牟尼游四门, 一门见生苦,一门见老苦,一门见病苦,一门见死苦。悉迦离开皇宫,以无忧草为垫,于菩提树下证悟。悉迦宣讲的内容总括称为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造作与无常
  我们被困在糟糕的生活境况之中,不断埋怨,却并不试图逃离。结束一段关系又投入另一段关系,从一个困境中出逃马上又奔往另一个困境,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从不厌倦,且总是满怀美好的奢望。从什么时候起,不由自主的避开真相,对衰朽的征象产生免疫,总是尽量不去想生命的脆弱、世事的无常,但它们却仿如耀眼的太阳,即使转过身来不去直视,依然无法否认它的存在。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在无谓的执著中虚耗生命。
  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就能真正完完全全的活着。
  情绪和痛苦
  情绪即是痛苦,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与执著于自我有关。陷于情绪之下,就失去了觉知和清明。情绪植根于误解,了解情绪虚幻的本质即是慈悲的种子。
  习惯让我们软弱,因而无法对抗自我。我们一直耽溺于自我,它是我们认同自己的方式,我们以最大的努力试图去证实的就是自我的存在。当自我发展出自怜的时候,便让对其他人生起悲悯的空间消失了。我们鲜少真正的满足,心里有种永不休止的唠叨,想要从生活中获得更多,而这种不满则导致了痛苦。
  佛陀说,一切朗旺皆快乐,一切贤旺皆痛苦。朗旺,即自我的力量;贤旺,即他人的力量。痛苦的背后是对于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彷徨与恐惧。相信自我,是确定的; 而他人,却总是自由而不可掌握的。
  如果情绪正在生起,能够觉察,就能够限制它们的活动。情绪所能够造成的损害被遏制,知觉就开始发展,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
  一切是空
  一切的存在都只是标签附加在并不真是存在的现象之上。我们爱上自己创造的幻象,发展除对自己外表、财富和成就过度的娇慢,衍生出虚荣、野心和不安全感。好比带了面具,却骄傲的认为面具是真实的自己。我们无法看出造就日常生活的幻象,是因为没有勇气从我们身处的网络之中挣脱出来,我们以为只要持续前行,就已经或即将会非常舒适。不是显现困住了我们,而是我们对显现的执著困住了自己。
  借由了解空性,可以继续欣赏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只是不会再把这些幻象当作真实来执著,正如不会有孩童追逐彩虹时一再的失望。看穿这些幻象,提醒自己从一开始这就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也许还是会被刺激或变得情绪化、悲伤、气愤或热爱,但是会有信心,如同一个看电影的人,可以放下剧情走出戏院。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即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槃是寂静,是一条直接的道路,通达痛苦的解脱,妄念、无明、迷惑的解脱,了解从一开始,就没有本具存在的痛苦之因。
  涅槃,玄之又玄。但,至少,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到达清静的状态,那是我们本初的形态,无明、妄念、迷惑只是附着在我们身上的污秽,是可以被洗净祛除的。正如沾染茶渍杯子可以被洗净。即便在最黑暗暴力的人心中,还是会有慈悲闪现,虽然可能极为短暂、黯淡,但如果能珍惜重视这乍见的光芒,投入更多的能量往光源的方向移动,佛性就可以被挖掘出来。
  信仰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不信也需要信仰,对自己基于多变情绪的逻辑和理性完全盲目的信仰。我们都想要延续美好的东西,或者想在未来用更好的来取代她,或者我们沉溺于过去,忆记着曾经快乐的时光。讽刺的是,我们事实上并未曾真正珍惜过我们所怀念的那个经验,因为我们正于恐惧中忙着攀执于虚幻的期望。
  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佛陀的证悟》,开始体会到佛陀的慈悲,没有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威权,没有要求信众感恩戴得的强势。佛陀用以启发众生的善巧之法是道路。精神之路,道德与救赎只是一个暂时的解答。道路本身终究也是需要被抛弃的。如同抵达彼岸,就的抛弃渡和的舟一样。在完全证悟的一刻,必须抛弃佛教。
  佛陀说,你是自己的主宰,你是自己的老师。
读《正见-佛陀的证悟》
老虎闻玫瑰
( 02:57:23) 标签:杂谈&&& & & & 分类:读书录
翻完《正见-佛陀的证悟》,原书是英文名Almost Buddhist,很容易读的一本书,翻译的太好,我想英文原文也是写得极好。
我一般不太喜欢市面上流行的那些与人生哲学、宗教信仰有关的畅销书,更讨厌心灵鸡汤类的垃圾,不买也不看。凡是看着与这类主题靠边的,就不会去碰了。所以非常的感谢尾巴他妈推荐了这本书,否则我自己也许就没机会翻翻这本书,然后获得如此的愉悦和领教了。
关于佛教,经典典籍我们读不懂,而流行的大多就是读还不如不读,可这本在我看来是可以推荐给所有人看一下的,简单而诚恳,是真正“懂得”的人才可以信手拈来却又是返璞归真的手笔。建议每一个看的懂中文或者英文的普通人,都应该看一下。
一直都很亲近佛教(不得不如此命名)的很多理念,而不喜欢其它的,因为我觉得所谓佛教其实不是什么教不教,只是一个人体悟生命而已。佛教是没有边界的,或者我愿意说没有教条的。你自己去感受,体悟,那就是了。无需声称些什么。如果你喜欢自由,那真正的自由只在这种体悟之中和之后。
我讨厌那些笃定的宣言,那些对来世或者永恒天堂的许诺。我想过很多很多原因我不喜欢这个世界上大多的宗教或者信仰,四真谛里简单“无常”二字,那些不知所谓的“上帝、天堂、地狱、末日......”便全都烟消云散了。时间概念之不成立,还哪里来的开始、末日或者永恒。
“拆解幻象的时候还可以尽情享受,这就是悉达多超然的幽默。”,书中的这个表达就是普通人能够“快乐”生活的真正秘诀了。
假如死亡来临的时候即意味着一切彻底的消失,彻彻底底的消失,我们还充满乐趣的对待经历生命的过程,可能就不会轻易的被那些许诺诱惑了。
我自己的摘抄,只是给自己看的,并代表不了此书的有趣之处:
“......清醒的心会警告我,一个充满了自称佛教徒的世界,不见得会是一个更好的世界。”
“......而佛教徒最关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伦理是次要的,......”
“而当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皆无常,才不会被种种假设、僵化的信条(不论宗教的或世俗的)、价值体系和盲信仰所奴役。”
“渴望‘从此快乐的生活’,只不过是希冀恒常的伪装。造作这些亘古之爱、恒久快乐以及救赎之类的概念,只会得到更多无常的明证。”
“心、时间、记忆和上帝,也是和合而成。”
“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
“佛教徒不相信有一个全能的创造者,而且他们不认为生命的目的已经或需要被决定和定义。”
“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在佛教中不存在神性。”
“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某些熟悉的观念、感觉和事物只是如梦幻般存在的话,就会发展出更幽默的态度。”
“在佛教中,没有所谓的‘不信神的异端’或‘亵渎上帝者’,因此不存在你必须忠诚的对象,也没有可以侮辱或怀疑的对象。”
“我们所追寻的是证悟,而证悟意指对真相的了悟。”
“......佛教徒尊崇智慧胜于一切。智慧超越道德、慈爱、常识、容忍以及素食主义......”
“了解真理是佛教最重要的面向。”
《正见——佛陀的证悟》
无暇忧伤的年轻人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姚仁喜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此书繁体版叫做《近乎佛教徒》,我不是佛教徒,对藏传佛教的了解几乎为零,因此对此书的内容无法评价,只想把一些深有感触的地方与人分享:
1、潜意识中,我们期待自己会达到不再需要修理任何东西的境界。总有一天,我们会“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我们深信“解决”的概念。好像我们所有经历的一切,到这一刻为止的生命,都只是彩排。盛大的演出还没开始。
2、无常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就是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
3、对悉达多来说,生指的是一切万有,不仅仅是花朵、蘑菇、人类,而是一切生成或和合的事物。而死亡指的是任何的解体或是解构。
4、佛陀教导我们,至少我们心中要保持着无常的概念,不要故意去隐藏它。我们借着不断地察觉和合的现象,便会了知因缘相依。认识因缘相依,我们就会认识无常。而当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皆无常,才不会被种种假设、僵化的信条(不论宗教的或世俗的)、价值体系和盲目信仰所奴役。
5、死亡从生、从创造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过。每一个变化,都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此每一个生都包含了另一个事物的死亡。
6、 不管你对自己的宗教或对自己不信仰宗教感到自豪,信仰在你的生活中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不信也需要信仰:对自己基于多变情绪的逻辑和理性完全盲目 的信仰。所以,不再相信过去所深信的事物一点也不足为奇。信仰的非逻辑本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上,它更是最和合及相互依存的现象。信仰可以单纯地由一个恰 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的恰好的注视所引发。
7、当你能够察觉不确定性,当你确信这些相关联的成分不可能保持衡常与不变时,就能生起无畏之心。你会发现,自己真正能准备好面对最坏的状况,同时又能容许最好的发生。你会变得高贵而庄严。
8、欢乐常在当下。
9、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
10、问一个佛教徒“什么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问题暗喻在某一个地方,也许在一个洞穴之中或者在一个山巅之上,存在着一个究竟的目的。
11、对佛教徒比较适当的问题是“什么是生命?”就我们对无常的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非常明显: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和合现象,因此生命是无常的。
12、这种把群体标准视为个人标准的习惯,在幼年时就开始形成。
13、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著于自我有关。
14、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
15、执著于自我就是无明。
16、骄傲与自怜息息相关。我执纯粹是一种自我纵容,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艰难更悲哀。
17、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与苦,你将能够真正地享受那杯茶。
18、当我们依赖外在的实体性时,终究会失望。事物并不如其所显现——它们是无常的,而且完全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19、我们深陷于睡眠之中,如同桑蚕在茧中冬眠,依据我们的投射、想象、期待、恐惧和迷惑,编织出一个现实。
20、任何促使我们远离“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种真理的动机和行为,都可以导致负面的结果,或恶业。任何带领我们趋近“一切情绪皆苦”这种真理的行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结果,或善业。
21、业只是一种因果的法则,不应该与道德或伦理混淆。不是要佛陀来审判,只有你自己明了行为背后的动机。
22、这些无限的方法就是道路。然而,道路本身终究也需要被抛弃,如同你抵达河岸时,就得抛弃舟一般。你抵达时必须要下船。
23、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精神之路是一个暂时的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剂。
24、悉达多的目标并不是要快乐。他的道路并非终究引导到快乐。相反的,它是一条直接的道路,通达痛苦的解脱、妄念和迷惑的解脱。因此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槃是寂静。
25、佛教和佛教徒是两回事,就像民主党人和民主一样。
26、佛陀说:你是自己的老师。
27、佛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
我 与藏传佛教接触很少,从未去过西藏,打算看的第二本关于藏传佛教的书《西藏生死书》(第一本就是这本《正见》)还在邮寄的路途上。我个人也谈不上与佛有 缘,虽然听《金刚经》和阅读佛教书籍的书时会忍不住流泪,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感受到任何了觉与证悟,仍时常因为失望而沮丧焦虑。只是北京风大,人事无 常,你我孤苦,尚需慰藉。
看密勒日巴如何钻进牛角?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我喜欢的导演,他生于不丹,12岁学习佛法,13岁被影像吸引,转而成为电影人。有着传奇经历的他,拍起电影来自有特殊韵味。《小喇嘛看世界杯》中,稳健慈祥的老和尚最终与小和尚们坐在一起观看世界杯的电视转播,这温馨一幕每每看来都有一股祥和、喜悦的生命之流在心底涌动。看过他的电影,再来读他的书,特别有意思。这本《正见:佛陀的证悟》(姚仁喜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1月第一版,25.00元)读起来就像看他用平行蒙太奇拍出的一部片子。两千年前净饭王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的修行历程,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应着前行,随时让我们发现自我的迷失。或许是电影太先入为主,我读他的书,脑中常萦回着片中老和尚的形象与语气。
  “牛角那么小,密勒日巴怎么钻得进去?”这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书中最有趣的例子。像是最玄妙最不可思议,却特别能突破常人的思维边界。他提醒你,物质的外貌因缘和合而成,改变了某一点,就可能整体改变。所以岂止是密勒日巴可以钻进牛角,宇宙也可以放到一颗原子上,“如果你能不执著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的话。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曾忘记by风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