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八年瓜月三国是公元多少年年

嘉庆8年距今多少年?_百度知道
嘉庆8年距今多少年?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马上2009年了,距离现在是205年,在位24年()清仁宗睿皇帝嘉庆 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嘉庆8年,就是公元1803年,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
清嘉庆八年是公元1803年,距今210年。
嘉庆于1796年即位,嘉庆8年应该是1803年。
他的8年是1803年,距现在是205年..
其他类似问题
嘉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章&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我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续性:首先,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的、不断的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其次,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至今,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 中国历史文化概述
2.1.1& 原始社会
公元前170万年至前21世纪是原始社会。
1.原始群时期
据考古发掘,我国境内在猿人阶段有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约60一80万年的陕西兰田猿人,约50一60万年的北京猿人。古人阶段有距今约20万年的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许家窑人,北京周口店新洞人,辽宁喀(ka)左鸽子洞人和广东马坝人。这些原始人过着群居的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工具,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北京人已能控制火的使用,婚姻由乱婚逐渐转变为血缘群婚。
2.氏族公社时期
大约在5万年前,我国古人类进入了氏族社会时期,北京山顶洞人已使用磨制石器、人工取火、弓箭和骨针等。大约6一7千年前,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西安半坡氏族是黄河流域的典型,人们已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学会了纺织,制陶,种植粟、麻、菜和饲养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长江流域的典型,建造的房屋运用榫(sǔn)铆(mǎo)(sǔn
mǎo)结构,学会了打井、饲养家畜、种植水稻。妇女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氏族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婚姻制度是族外群婚制。
大约从公元前5千年起,父系氏族公社出现了。山东大汶口龙山和浙江良渚文化是典型代表。男子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以父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婚姻由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墓葬以单人葬和男女合葬代替了男女分别合葬,随葬品反映出财产私有和贫富差别。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对财产和奴隶的争夺,形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对立,氏族社会终于被阶级社会所取代。这一转变,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逐步实现的。
3.神话和传说
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只能辗转传述自己的历史,这些传说往往又和神话混杂在一起。这里既有荒诞,也有真实。
中国传说最早的人物是盘古,说他将一个混沌世界开辟成天地,身躯化作万物。后又有女娲氏抟土造人,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有巢氏发明造房子,神农氏教人种植五谷,发明农业。父系氏族时期又有黄帝、炎帝、尧、舜、禹的故事。有“三皇”、“五帝”之说。伏羲、神农、女娲后世称三皇。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依据《世本》、《大戴礼》的记载,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在史记中称黄帝、颛顼(zhuānxū专须)、帝喾(k&库)、尧、舜为五帝。
2.1.2& 奴隶社会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
我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奴隶制形成和发展时期、西周奴隶制完善时期、春秋奴隶制衰落时期三个阶段。
1.夏商时期(前21世纪---前1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我国奴隶社会自此开始。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至盘庚时迁都殷。商代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商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商代历法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殷墟甲骨文中有世界上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诗经·小雅》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2.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王室封邦建国,分封了大量同姓和一些异姓诸侯,推行宗法制。周公旦制礼作乐,规定了奴隶制统治等级秩序。农业上推行井田制度,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是极其珍贵的史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公元前776年9月6日关于日食的记录。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由周、召二公“共和行政”,是年为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的不间断的纪年的开端。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终于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幽王被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为前770年—前256年)
2.1.3&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到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
1.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地位衰落;诸候和卿大夫势力崛起,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史称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lǘ驴)、越王勾践。争霸促进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的成长和民族交流融合。
2.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有秦、楚、齐、燕、韩、赵、魏,史称“战国七雄”,为增强国力,各国先后实行变法。魏国变法最早,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变法使各国封建君主制度逐步完善,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等级关系确立。大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3.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简述
春秋时期,有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孔子及其创始的儒家学派。相传他修订了《诗经》、《书经》、《礼记》、《乐经》、《易经》、《春秋》等六经。名医扁鹊创“四诊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有庄子和道家学派,孟子的王道和仁政学说,荀子兼儒、法的学说,墨子和墨家学派,惠施和公孙龙的名家学说,韩非的法术势兼用学说和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等。战国散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诸子散文中以庄子最为突出。诗歌以屈原的《离骚》最真挚动人。
从公元前776年至前481年,有记载的日食记录达37次,其中30次被证明是可靠的。其数量之多,准确率之高,令世人叹服。自殷商时代起到20世纪初的清末为止,我国记录了日食1600多次,月食1100多次,月掩行星200多次。其中关于公元前13世纪的日食记录,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录早了大约600年。《春秋》保存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书中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前613)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个记录比西方早600多年。哈雷彗星每76年回到太阳附近一次,而中国又是每一次都拥有记录的唯一国家。《甘石星经》记录了120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是我国中医诊病的基础,《灵枢》中的经络、穴位说,是中医针灸学的基础。
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
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是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为巩固统一,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车轨、货币,为“五同政策”。“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击百越,开凿灵渠。修订《秦律》。广修驰道,巡视各地。由于苛政无道,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秦亡。
项羽与刘邦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项羽垓下兵败,自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与民休息”,经济发展,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强经济实力。采纳“墨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汉武帝时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时,铁犁牛耕进一步发展,大量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以煤作燃料冶铁,纺织业使用提花机,商业城市繁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王莽废汉建立新朝,实行复古改制,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新”亡。
汉室皇族刘秀在公元23年称帝,都洛阳,史称东汉。一度出现“光武中兴”。由于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建田庄,农民失去土地。宫廷内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爆发了黄巾军起义,东汉政权崩溃。
(2)文化简述
秦汉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的《周髀算经》中提出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九章算术》中有许多世界领先的数学成果。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以水力驱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医疗学的基础,被尊为“医圣”。华佗发明麻沸散并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药史上的创举。特别是东汉蔡伦在终结西汉造纸术的基础上发明了蔡侯纸,后传到世界各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唯物论者王充的《论衡》是哲学名著。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开创了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体例。在散文、汉赋和诗歌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散文如《史记》中的诸多历史传记文学;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归田园赋》,都是代表性佳作。乐府民歌以《孔雀东南飞》为最杰出的佳作。艺术方面如秦佣、帛画,都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及其相应制度的建立,也是在秦汉时代。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度同制,地同域”(《礼记·中庸》)的“五同”政策。书同文,是利用国家权利,从思想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文字使用的一体化方面来促使民族文化的凝聚和形成。行同伦,是从心理状态和伦理规范方面,促成民族文化的统一。秦亡以后,汉代统治者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由汉武帝时的董仲舒总结,形成了适合民族心理素质的思想文化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如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说教。他还从统一思想的角度,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家为主的文化模式提供了蓝本。
秦汉时期所形成的经济制度、官僚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文教制度以及伦理规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实质和精神。秦汉之制、秦汉思想文化风貌,成为后世遵循的楷模。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1年)
东汉未年,军阀混战。曹操在200年经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统一了北方。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后,遂成三国之势。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建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帝建吴,置都建业。三国鼎立,经济有所发展。
魏马钧发明翻车灌溉农田,蜀国有闻名遐迩的蜀锦,吴国有发达的造船业,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兵士万人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南北统一。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称帝,设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西晋灭亡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五胡十六国。南方东晋至420年,被刘裕所废,建立宋。489年,萧道成废宋,建齐。502年,萧衍进兵建康称帝,建梁。557年,陈霸先废梁称帝,建陈。宋、齐、梁、陈均立都建康,史称南朝。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逐步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后被北齐所代,西魏后被北周所代。此五朝,史称北朝。
(2)文化简述
自两晋至南北朝,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获得了不少科技文化成果。祖冲之是第一位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比欧洲早1000多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范缜的《神灭论》发展了无神论观点。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北歌最有名的是叙事长诗《木兰辞》,文学批评名著有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书法艺术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绘画有东晋顾恺之。佛教石窟艺术最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史地方面有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魏收的《魏书》。慧皎的《高僧传》是一部专叙僧人的著作、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和裴秀的《禹贡地域图》都是著名的地理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至907年)
581年,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中国。杨坚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全国实行均田制,推行科举取士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开皇之治”。但其子杨广统治残暴,奢侈腐化,三征高丽,在隋未农民大起义中被杀于扬州,隋亡。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唐。唐太宗李世民接位后,政治清明,纳谏任贤,推用均田法,租庸调,完善科举制度。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称帝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李隆基时,励精图治,使唐达到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由于玄宗后期宠爱女色,重用奸佞,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此后,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907年,朱温废唐自立,建后粱,唐亡。
(2)文化简述
隋代从605年至610年、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从洛阳到山阳(今淮安)、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通济渠;从山阳到扬州、连接淮河和长江的邗沟;从河阴(今河南武陟)到涿郡(今北京)、连接沁水、黄河、卫水的永济渠;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杭州、连接长江与钱塘江的江南河。使涿郡到杭州首尾相接,长达四千八百里,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就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运河。它有力地促进了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得到进一步改进,操作更灵活,可进行深耕和浅耕,一只牛就可挽拉,自此我国的耕犁基本定形。灌溉工具新发明了形似纺车的汲水工具筒车、效率大大提高。手工业在冶金制造工艺方面有很大提高。如1970年出土的镂空银熏球,表面透雕飞鸟和葡萄纹饰,内部有两个同心圆机环,环内有香盂,熏球转动时,香盂始终保持平衡,非常合乎力学原理。纺织业的品种和技法大有进步,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品已有二十四种颜色。陶器以唐三彩为最著名。唐三彩是在陶坯胎上先刷一层无色釉,再涂以铝黄、绿、青或蓝三色烧制而成,其色彩艳丽,造型生动,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精品。唐都长安规模巨大,布局严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商业繁荣、人口最多的都市;还有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商人、使者、留学生,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隋唐的建筑、雕版印刷术、天文、药学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要早700多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时间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天文学家僧一行(张遂)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人,他主持编定的《大衍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唐本草》是由唐政府组织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被誉为“药王”。陆羽著有《茶经》,被尊为“茶圣”。刘知几著的《史涌》,是中国历中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杜佑著的《通典》,是第一部分门别类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李白人称“谪仙”,以“诗仙”闻名,杜甫被誉为“诗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李杜,他们的诗,成为古典诗歌的典范,为历代文人所称颂。散文学家有韩愈和柳宗元。画家以阎立本和吴道子最著名。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吴道子有“画圣”之誉,他画的人物衣带飘拂若动,有“吴带当风”之说。诗人王维的作品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代的雕塑艺术作品在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约占一半以上,许多是技术高超的优秀作品。唐代的书法艺术,唐初有欧阳询,盛唐有颜真卿,中唐以后有柳公权。颜柳两体,号称“颜筋柳骨”,为后世书法入门之必手。草书大家张旭和怀素,合称“颠张狂素”,他们的“狂草”,是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
在对外交往上,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据史载有70多个国家和唐遣使通好,各国使节、商人、学者云集长安。唐天宝末年,驻长安外国使节达4000多人,商人近2000人,学者众多。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840年,学成归国者一次就达105人。新罗仿唐制改革行政机构、实行科举制、学习儒家经典。有一位年仅18岁的崔致远,考中唐进士,著有《桂苑笔耕录》一书传世。日本从607年到838年,共派13次遣唐使来华,最多一次就派600人以上。645年,日本在归国留学生和学问僧主持下“大化改新”,参照唐制改革行政,制订法律,行班田制,全面进入了封建社会。到时期;唐朝的文化风俗也先后传人日本。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也是以汉字楷书偏旁和草书制定的。日本的吉备真备和空海、阿倍仲麻吕、中国的鉴真都是名留中日友谊青史的人物。玄奘由陆路去天竺取经,历时18年回长安,是中国古代佛教的大翻译家,也是大旅行家。由他口述弟子记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南亚历史的宝贵资料。义净循海路往天竺取经,历时25年,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中亚、波斯、中国与阿拉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对亚洲和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
4.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907年到1368年)
从907年到960年,黄河流城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同时,在山西和南方先后出现了北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10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建都开封,史称北宋。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赵匡胤采取了“杯酒释兵权”,设立枢密院与政事堂、路设转运使、文人知州等政策,将兵权、政权、财权和用人权最大限度地集中于皇帝手中。宋的北方由契丹族在916年建契丹国,后改辽,与宋长期对峙,经过多次战争,至1004年“澶渊之盟”后,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的西北由党项族在1038年建立了大夏国,1044年宋和西夏也由战至和,订“庆历和约”后,便相对稳定,开展互市。宋辽、宋夏和议,每年宋政府要支出“岁币”给辽、夏,加上军费和官俸开支过大,地主兼并土地,出现了社会危机。宰相王安石在神宗支持下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改革,15年变法,敢得了显著成效。宋神宗死后,新政全部被废。1115年,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国,1125年宋金联合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在河南商丘即位称帝,后迁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宋金长期对峙期间,岳飞是最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被害后,1141年,宋金订“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力量不断壮大,消灭了西夏和金。1271年,成吉思汗孙忽必烈定国号为原版,建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攻占临安,南宋亡。
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统一。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版图超过汉唐,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本轮廓。元对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西藏在元代成为正式行政区。元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分化政策,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元末政治黑暗,经济崩溃,灾荒连年,民不聊生。1368年,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2)文化简述
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繁荣时期,社会经济发达,科技文化辉煌。
北宋时,江南和两广进一步开发,北方农作物粟、麦、豆、黍和占城稻在江南得到推广,水稻产量大增,遂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广地区棉花栽培,江浙皖赣一带茶树的栽培均有增加。丝织业中以“蜀锦”为代表”,花色品种和技术大有进步。元代,棉花种植向长江流域推广,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被后世誉为“纺织始祖”,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棉织品成为江南人的主要衣着原料。制瓷业在北宋有定、汝、钧、官、哥等五大名窑,景德镇的瓷器也十分有名。北宋的矿冶业,无论是金、银、铜、铁诸业,开采量居当时世界第一。发达的造船业,安上了指南针,使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泉州跃居广州之上,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明州(今宁波)也是主要贸易港口。元代疏浚了大运河,仍不能满足南粮北运,由浏家港至天津的海运得到了大发展。大城市如、临安,营业时间除日中为市外,另有夜市、早市,城郊和集镇出现了墟市和草市。娱乐场所由临时支架帐篷改为固定的“瓦肆”。北宋商业发展,促使“交子”产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对大都的介绍,曾引起了欧洲的轰动,激起了对东方的向往。辽、西夏、金注意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宋元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在此时出现、应用和发展。天文学、医学、生物学和科学技术亦取得了巨大成就。北宋时,杭州刻字工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以后东传日本、朝鲜,西传埃及、欧洲。火药的配方虽然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并在唐时已经在战场上使用,但宋时更趋完善,大量用于军事。元代,火药,火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元代金属管形火炮的问世,是世界兵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宋代的沈括著有《梦溪笔谈》。该书总结了北宋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涉及十多个领域,堪称是一部中世纪的科学百科全书,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北宋步著名建筑师李诫写的《营造法式》,是最早、最完备的东方建筑学著作。南宋宋慈写的《洗冤集录》,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尸体检验的各种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曾被译成法、英、荷、德、朝鲜,日、俄等多种文字,影响广泛。北宋制成的“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首创的水动天文钟。南宋时立于苏州的石刻天文星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星图之一。元代科学家主持完成的。《授时历》,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的数值,比地球公转的现代理论值只差26秒,与世界通行公历相同,但比公历早300年。
在思想、教育、史学、文化艺术方面,北宋的理学,其代表人有周敦颐、程颐、程颢等。南宋的朱熹是集大成者,有“程朱理学”之称。北宋的私家书院,以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嵩阳最著名。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最杰出的代表作。宋词的代表人物有五代的李煜,宋代的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诗人有黄庭坚、陆游等。元代的散曲和杂剧,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是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是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其代表作为《梧桐雨》、《汉宫秋》、《情女离魂》、《西厢记》。画家以五代荆浩的水墨山水画、黄荃的花鸟画、李公麟画马、画人物著名。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不朽的杰作。书法卓有成就者是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宋徽宗赵佶书画均精,创“瘦金体”书体,有工笔画“芦雁图”传世,米芾、米友仁创“米家山水”画法。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苏轼的文人画、元代赵孟頫的书画、黄公望的山水画均负盛名。
5.明、清(1840年前)时期(1368年到1840年)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后设殿阁大学士辅政。在地方设立三司分管民政、财政、刑法和军事。军事上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分典刑狱的机构合称三法司。颁布了大明律,设学校、行科举;兴文字狱,设立特务机构厂卫。在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军屯,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朱元璋死后,皇孙建文帝即位,皇族内部矛盾激化。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改元永乐,迁都北京,把北京皇城建成东方古代城市建筑的瑰宝。全国经济文化经几十年的发展,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0余年,船队曾到达亚非3O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中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资本主义萌芽现象。为了防御北方瓦刺、鞑靼的南侵,明代重视长城的修筑,现存东起山海关,西达嘉峪关的长城,就是明长城的遗存物。在沿海地区,由于日本倭寇的抢劫烧杀,明政府组织抗倭斗争,著名抗倭将领是戚继光和俞大猷。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东来。1553年,澳门成为葡萄牙在中国占据的第一块土地。1626年,西班牙侵略者侵占了我国台湾的鸡笼(基隆)和淡水。1641年,荷兰战胜西班牙,全部占领了我国台湾。16世纪80年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广东传教,1601年,进京朝见明神宗、献上自鸣钟、万国图等,取得在北京传教的特权。他和徐光启等合译西方科技书籍,对中西文化交流,开阔人们科技视野,有积极作用。明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剧烈,宦官专权,党锢之祸,连年灾荒,爆发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军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万岁山(景山),明亡。
1616年,东北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金,史称金。1636年,其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击败李自成军进北京,由盛京迁都北京,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清康熙年间,禁止圈地令,实行更名田,奖励垦荒,推行“摊丁入亩”,把丁银全部摊入田亩中征收,结束了绵延数千年的人头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至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在巩固统一方面,1673年至:1681年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解决了台湾与大陆统一问题。原来,台湾于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由厦门出兵赶走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康熙又进行了雅克萨之战,击退了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1689年,中俄订《尼布楚条约》,正式划定边界。康、雍、乾三代,平息了准噶尔部上层的叛乱,使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粉碎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设立驻藏大臣,创立了金奔巴制度,达赖和班禅的转世继承,必须由清政府册封等,至此,清政府统一中国的任务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文化箝制。
(2)文化简述
明清社会经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也大幅度增加,江南、江西、湖广、
四川成为重要的稻米产区。湖广每年都有大量稻米产区。湖广每年都有大量稻米外运供应城市,“湖广熟、天下足”成为民谚。明代传入中国的玉米和甘薯,清代推广到全国种植,这种适宜于丘陵山地的作物,成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此外,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茶叶等的种植也不断扩大。棉纺织业仍以松江为中心,丝织业仍以苏州、杭州为最盛,瓷业以景德镇居全国之首。大城市或以手工业生产或以商业集散,或以对外贸易闻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形象地描绘出了苏州、杭州的繁华。
明代中期,中国的传统科技在世界上仍居领先地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该著作引起了世界的重视,先后被译成日文、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和俄文。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农业生产作了全面的论述,是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图文并茂,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条书”。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最早韵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的地理学著作,表明他不仅是著名的旅行家,更是一位地理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岩溶地貌的人。
在哲学思想方面,理学发展到明代,又称心学,代表人物是王守仁(王阳明)。明清之际具有民主色彩的作家作品有:李贽所著的《焚书》,反对理学。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所著的《明夷待访录》,抨击君主政体。顾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王夫之所著的《读通鉴论》等,集古代唯物思想之大成,政治上主张改革。戴震是清代著名的反理学思想家,提出人欲合理的主张,包含了个性解放的思想成分,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清代的龚自珍、魏源提倡经世致用,主张革新政治。明代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清代的《四库全书》是当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明清文学艺术成就很高,是我国小说和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文学家们以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杂剧为基础,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游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冯梦龙和凌濛初的《三言》、《二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明清之际,戏曲也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出现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名著。地方戏曲有徽调、汉调、秦腔、湘剧、豫剧等著名剧种。清乾隆、嘉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汉调又传人北京,加入徽班演唱,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再吸收昆曲、秦腔等,加工而成一种新剧种“京剧”。它曲调丰富、动作细致、结构紧凑、故事曲折,是空前完整的汉民族戏曲表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件大事,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程长庚是京剧开山始祖,谭鑫培为一代宗师。书画艺术方面,明代书法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号称“吴门三家”为最著名,松江董其昌成就较高。绘画以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为代表的“吴派”,还有徐渭泼墨花卉画、陈洪绶的人物画著称,董其昌的画也造诣颇高。清代画家中,石涛和朱耷的画别开生面,扬州八怪的作品个性突出,郑燮(郑板桥)的书画堪称上乘。年画以天津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为最有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840年至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年--1919年)
1840年6月,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9月,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至1860年,英法等国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订立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此后,法国1884年发动了中法战争,1885年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1894年7月,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订《中日马关条约》;1900年6月,英、法、德、俄、日、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在北京订《辛丑条约》。侵略者在战争中打败中国以后,逼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巨额赔款,割占中国土地,享受侵略特权,乃至控制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使中国完全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外国侵略者和腐败的清政府,先后有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过“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如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们向外国引进了近代机器大生产的方式,近代化的军工和民用生产技术,派遣留学生和聘请洋技师,翻译和介绍西方的科技等,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意义。但是,他们最后失败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和光绪皇帝一起,搞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政治上主张建立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兴西学、废八股,设新式学堂。变法从日开始,至同年9月21日经历了103天便告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开始了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他们组织了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组织武装起义。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牺牲,屡败屡战。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宣告了清统治的结束。不久,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妄图在中国重建中华帝国,改元洪宪,在全国上下一致的讨伐下,洪宪帝制被迫取消。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以后又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胡适等人。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日,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结束。
(2)文化简述
从明代中叶起,中国的科技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中,在外国的坚船利炮前,中国的军事装备更显出其落后。一些爱国的有志之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进行着不懈地努力。李善兰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数学家和翻译家,工于算学,曾任国文馆算学总教手,与英国伟烈亚力合译《几何原本》后九卷,创造了“代数”、微分”、“积分”等很多数学名词。徐寿、华蘅芳精通自然科学,有不少译著,可贵的是在洋务运动中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黄鹄号”木壳轮。詹天佑学成回国后,成为世界著名铁路工程师,设计并督造由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冯如于1910年制成一架飞机,并驾机在同年10月的国际飞行协会的比赛中获第一名。严复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手,后参加维新运动,在他的一生中,译著很多,最著名的是翻译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中的进化论部分,中文译名《天演论》。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醒国人起来救亡图存。号召人们学习西方,“与天争胜”,“自强保种”。在思想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一1949年)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向高潮。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兵分三路,一路由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进军两湖,占领武昌;另一路占领福州,另一路占领南京、上海。取得了初步胜利。1927年,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大屠杀,宁汉合流,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日,中国共产党举行南昌起义,随后又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开始创建井革命根据地和其他多处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先占领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1932年,“一·二八事变”,已军突然袭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蒋介石对日本不抗抵,倾全力攻打红军革命根据地。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正确领导。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日,“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各族人民投入了争取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战斗,经过八年浴血抗战,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是中华民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反侵略战争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1945年8月,国共两党就和平建国等问题在重庆进行谈判,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和谈协议,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经过三年战争,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转入反攻阶段,并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的胜利。日晚,渡江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占领南京,标志蒋家王朝覆灭。最终将国民党赶出中国大陆。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2)文化简述
这一时期,很多人为中国的改革和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地质学家李四光创建了一门新兴学科:地质力学。竺可桢在二十年代办起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称为“侯氏制碱法”。在教育方面,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文化艺术方面有著名文学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鲁迅的代表作为《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祥林嫂》等,郭沫若的代表作有《屈原》等,茅盾的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巴金的代表作有《家》、《春》、《秋》等,老舍的代表作有《骆驼样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曹禹的代表作有《日出》、《雷雨》等。著名音乐家有聂耳和冼星海。聂耳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等。《义勇军进行曲》现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著名画家有徐悲鸿、张大千和齐白石等。
朝代和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1.几种主要由来形式
(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
如:商、周、秦。
(2)根据发迹地定国名
如:汉。刘邦从汉中起兵战胜项羽,建立西汉。
(3)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名
如:“辽”即契丹语“镔铁”。
(4)根据封爵定国名
如:隋(杨坚曾封隋王)、唐(李渊袭爵唐国公)。
(5)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名
如:陈(南朝陈霸先建立)。
(6)以社会上流行的口号定国名
如:明(“弥勒降世,明王出世”)。
(7)按同音通假定国名
如:“清”即“后金”之“金”。
2.主要朝代和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举例
夏:启迁都安邑,安邑古称大夏,故名。
商:商族居住在黄河下游,以部族名。
周:周族兴起于陕西渭水以北的周原。
秦:秦是平王东迁后发展起来的诸侯国。
汉:项羽曾封沛公刘邦为汉王。
魏:曹操称魏公、魏王,曹丕称帝,史称曹魏。
蜀:刘备自称汉室后,并称帝,史称蜀汉。
吴:孙权据江东,故吴之地,称吴。
晋:司马炎曾封晋王。
隋:杨坚父杨忠,爵封隋国公。
唐:李渊袭爵唐国公。
宋:赵匡胤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宋州。
元: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句意。
明:元末红巾军起义领袖称明王。
清:努尔哈赤国号大金,皇太极更名大清。
帝王、皇族、皇戚称谓与帝王的号
1.帝王、皇族、皇戚称谓
(1)后、王、天子
奴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可称后、王、天子。后、王的称谓源自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子”一称在西周时出现,周王也称天子,诸侯国的君主也有称王的。战国时,大诸侯国君主均称王,汉代开始,诸候称王。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统一六国后,把“皇”和“帝”连起来始称皇帝,为始皇帝,为后来历代君主所沿用。也有单称皇或帝的。
(3)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太上皇:皇帝对其父亲的尊称。
太皇太后:皇帝对祖母的尊称。
皇太后:皇帝称母亲之谓。
皇后:皇帝的正妻。
嫔妃:皇帝诸妾的通称。诸如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妤(ji&y&)、贵妃、贵嫔(p&n)等均此。
(4)皇太子、皇太孙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的嫡长子或另行指定的皇位法定继承人。
皇太孙: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如明朝的建文帝。
(5)公主、驸马
公主:皇帝之女,统称公主。
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的女婿。
2.帝王的号
(1)谥(sh&)(sh&)号
古代对死去的人(主要是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至秦废,西汉时恢复。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褒扬类: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武、康等。如“经维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
贬抑类: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同情类:有哀、怀、悼、愍等。如“恭仁短折曰哀”。
谥号按理应该是死者生前业绩和品德之概括,但实际上选用谥号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往往与事实不符合,甚至完全是虚伪的。
帝王死后,继位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庙号。汉代以后,每一个朝代的第一位皇帝称“祖”、之后的嗣君称“宗”。但也不乏例外,如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至唐朝,几乎无帝不称宗。明清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帝”字从汉代起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
也称“徽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称尊号。如称刘邦为“高皇帝”、称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另外如“太上皇”、“皇太后”等。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当代史书在提及皇帝名时,有时简化为“庙号+谥号+皇帝”的形式,如称清乾隆皇帝为“高宗纯皇帝。”
习惯上,对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因为此间的谥号大都为一个字,最多两个字,使用方便;唐至元的皇帝通常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由于此间谥号较长,年号较乱,而用庙号最便利;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以其年号来称呼当时在位的皇帝,如“永乐皇帝”、“嘉靖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另外有些古代书画作品纪年用帝号和年号,如“乾隆六年”“乾隆”是清高宗的帝号,六年指用此帝号的第六年,“高宗”是庙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帝号可能有数个。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称“建元”元年,所以年号也称建元。新君继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名“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汉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四个字的。明清两代的皇帝,一帝只用一个年号,只有明英宗因被俘放回,两次即位,有两个年号,这是例外。
封建帝王陵寝的名称叫陵号。始于西汉,如乾陵(位于西安以西80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茂陵、昭陵、孝陵、长陵、阳陵、杜陵、霸陵。
天干、地支与历法、四时、节气、侯、时辰
1.天干、地支
(1)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符号,意涵天地之间的顺序。
(2)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符号,也意涵天地之间的顺序。
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可搭配组成六十对,称为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周而复始,用以记录年、月、日、时。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直到壬戌、癸亥
为一甲子。
干支如同树干与树支的配合。10干与12支的循环相配,最小公倍数是60,可分为60组,用以纪年,称为60花甲子:
表2.2 干支纪年(60年)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对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生产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所有年代和日月皆可用干支法准确地记录或推算出来。各地旅游景点中的楹联、碑刻和古今书画,据其干支,可推其年份。
2.历法、四时、节气、侯
中国历史悠久的农业与四时交替的自然节律息息相关,观测物候、天象,制定历法,排定节气,对先民生产生活尤为重要;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天象的长期观察和记录使我国能够产生世界一流的历法。
夏代历法《夏小正》,又称《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它按夏历12个月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天象、物候和农时节令。春秋末年,又出现了四分历,即以一回归年为365.25日,这比罗马人采用的儒略历早了近400年。四分历规定19年中置7个闰月以调整阴阳历,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
宋代沈括提出按节气来定历法的“气历”,一年为四季,每季分孟、仲、季3个月,按节气定月份,大月31天,小月30天,取消闰月。于是,月份与季节变化完全吻合,没有闰月的麻烦,堪称当时最进步的历法,可惜未能得以推行。元代郭守敬集先代历法之大成,制定授时历,这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精确的历法。它以365.2425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经过3320年后才相差一天,与当今国际通行的公历(格里哥利历)完全相同。但格里哥利历到公元1582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晚了300年。
(2)年、月、日、时辰及其记录方法
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古人测出365.25日为一太阳年。我国历史上使用的传统纪年法有王公在位年次和皇帝年号纪年,还有干支纪年。
用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通行于西汉武帝之前,如“周平王元年”、“鲁孝公二十七年”等;从汉武帝(前140)开始用年号纪元,皇帝更迭要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有几个年号,如汉武帝就有“建元”、“元光”等11个年号,唐玄宗有“开元”、“天宝”等3个年号。明清时期,每一个皇帝都仅有一个年号,如“永乐”、“道光”等。
以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东汉元和二年(85)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通行。如黄巾起义口号“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当时民间已普遍流行这种纪年方式。近代史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就是用干支纪年来表示的。
古代计算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的时间为29.3059日,叫一个月。有30日的大月,也有29日的小月,一年一般12个月,闰年13个月。干支也曾用以纪月。由于12个月与12地支相等,所以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夏历”,正月为寅月,二月则为卯,三月为辰,其余依次下推,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其前再配以天干。闰月不设独立的干支纪月。
古代把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东西相望)。“望”的第2天叫“既望”。每月初三叫“朏”(月牙出现)。每月还有“上弦”和“下弦”,即月亮如弓弦。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或二十三日。一个月又分为三部分,十天为一旬,共三旬,即上、中、下旬。
古代以一昼夜为一日。
用干支纪日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实行了。因为两个月加起来是59天,所以用干支纪日可依次下推,如正月初一是甲子,三月初一就是癸亥,五月初一则是壬戌,七月初一是辛酉。
大约从西汉开始,古人将一日分为12个辰,也叫“时辰”。用十二地支记,每日24小时,一个时辰2小时:
表2.3 12地支与时辰
为了把握天象和自然季节变化,我国古人还区分了四季和24节气。
四时又称“四季”。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名称。后来人们按夏历把12月分为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
农历一年分24个节气。基本上半个月一个节气。春秋时期测定了冬至、夏至日期。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至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就出现了全部的24节气: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名称与顺序已与今天完全一致。24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阳历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十一,下半年在八、二十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候,时也。谓适当其时,若有所候伺而来也,如气候、节候。
旧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一年72候。它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种物候历。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北魏起载入历书。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年分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的一般变化情况。七十二候的候应有两类:有生物物候和非生物物候两类。在生物物候的52项中,野生植物8项,栽培植物5项,野生动物38项,饲养动物1项;其中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类是非生物物候,在非生物物候的20项中,自然现象7项,气象现象13项。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土润溽暑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内容非常广泛。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不合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为鸠、雀入大水为蛤等。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逸周书》中记载的已告完全确立。七十二候对古代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各候的物候现象大同小异,不同版本提出的七十二候亦略有差异。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应用。
阴阳、五行、八卦与生肖
日照向背之谓,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如:山阳、山阴,河阳、河阴。后扩展引申到相互对立或消长等现象、事物、联系等方面。如阳阴、日月、天地、君臣、男女、夫妻、父子、刚柔、雄雌、强弱、上下、动静、暖寒、前后、脏腑等。
古代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万物构成的基本要素。有五行相生、相克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水克火、火
表2.4 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相配
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古代又把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等相配,见表2.4。
八卦是中国古代儒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八种符号象征八种基本自然现象。八卦为:乾(乾一),坤(坤八),兑(兑二),离(离三),震(震四),巽(巽五),坎(坎六),艮(艮七),分别象征天、地、泽、火、雷、风、水、山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图2.1为先天八卦图。
图2.1 先天八卦图
也称十二属相,是中国人创造性的习俗之一。发端于战国,东汉时已有明确记载,汉王充《论衡》已载此说。以动物十二种分配十二地支,以人所生年定其所属之动物。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西鸡、戌犬、亥猪。见表2-1。
中国人以12年为一周年,每一年都有一只动物来“值班”;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拥有一个动物生灵为自己的属相,如出生在1890年的属虎,1999年的属兔。
科举制度与十三经、四书五经、三纲五常
1.科举制度
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至清朝后期结束,历时1300余年。以明清为例,介绍如下:
由各省学政主持,依次到所管辖的各府、直隶州进行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府县初试及格的童生。院试合格被录取的叫生员,也叫秀才。秀才分两类,优秀的由国家供给廪膳,叫廪生,其余的叫增生或附生。
又称秋闱和乙榜,每三年一次,凡子午卯酉之年八月,在省城举行。本省府州县之生员(秀才)与贡生、监生均可参加,中试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ji&)元。
会试也称春闱和甲榜,在乡试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戌之年三月,在京师举行,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由吏部主持,第一名称会元,其余称贡士。
会试及格的贡士还要由皇帝亲自考试,称殿试。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指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若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2.十三经、四书五经、三纲五常
(1)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先秦之世,有四经(《诗》、《书》、《礼》、《乐》)、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名。至汉,始以《易》、《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五经”之名始定。唐以《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分而习之,析为“九经”,列于学官。然唐开成间,刻石国子监,则又有《孝经》、《论语》、《尔雅》,是为“十二经”。宋,列《孟子》于经部,“十三经”之名始立。
(2)四书五经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
“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时定。
以上“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必读书。
(3)三纲五常
三纲和五常,合称纲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白虎通》:五常者何,仁义礼智信也。这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化教条,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有用。
姓、氏、名、字、号与避讳
在我国,姓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历史上出现过的有22,000多个姓氏。据统计,至今各种姓已达到11939个,其中单姓5313个,复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此外,还有五字姓、六字姓甚至九字姓。从地域分布上看,每个省都有其比其它省特殊的高比率的姓氏人口。如广东的梁、罗、赖,山东的孔,江苏的徐、朱,广西的黄、韦等。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我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并持续不断的姓氏传统,重人伦的炎黄子孙都很看重自己的姓。方兴未艾的寻根热为旅游业带来许多商机,也为旅游工作者提出进一步了解姓氏学知识的要求。
1.关于姓氏
(1)姓氏的涵义
姓氏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当时的先人已经认识到杂交婚姻与近亲交配的危害,于是在同姓氏族内部禁婚,若干异姓氏族互相通婚,以保证氏族的人种健康兴旺。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由女性方面决定。从目前已知的古老姓氏,如:姬、姜、嬴、妊、姒、妫等姓中均带有“女”字偏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起初,“姓”原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从属于“姓”,是指较小的、派生的氏族:黄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氏成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在上古时期,女人有姓而男人有氏,如孟姜女,其实不姓孟,而姓姜,孟是她的排行,即姜家的大女儿,叫孟姜女,她是齐国人,出嫁后就叫齐姜;男的如少昊称金天氏,尧号陶唐氏等等。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西周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受到强烈冲击,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西汉时期;姓氏完全融为一体。姓氏合称,仍取姓之义,表明个人出生家族的符号,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皆有姓氏,姓氏的使用和发展才真正步人正轨。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关于姓与氏的性质、作用,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作了很好的概括:
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为: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2)姓氏由来
中国姓的形成有以下八种原因:
1)用族号作姓:如秦始皇,姓嬴名政,嬴是他祖先的族号。
2)受封的国名、地名作姓。如:周朝时的周公名旦,本姓姬,但因封地在周,后其子孙即以周为姓。
3)用居住的地名作姓。如:西门豹,西门是他先辈居住的地方,西门便成了他的姓。
4)用官名作姓。如:司马迁,祖先曾任过司马的官职,司马便作了他的复姓。
5)以从事的技艺为姓。如:“弓、巫、陶”三姓,因其祖先曾世代作弓匠、巫医、陶工,便以此作姓。
6)非汉族的复姓,多以部落命名。如:呼延、完颜等。
7)以母系姓为姓氏。在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在不同的母系氏族之间进行。现有的一些古姓如姬、姚、姜等都是从女旁,表示出对母亲的无限崇拜。
8)以图腾为姓氏。如姜姓从女从羊,羊可能是羊姓氏族的图腾。马、牛、龙、毛、桃、李、林、云等姓,都可能是一种图腾的标志。
有趣的姓氏由来举例:
中国最大姓李、王、张、林的起源都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①李,发祥于秦陇西郡(今甘肃临洮),源于古姓“理”。古时牟陶任尧帝的理官。遂以官名为姓。其后裔理徵得罪商纣王被处死,其子理利贞逃往伊侯,靠吃李子活命,饮水思源改姓李。
②王,发祥于秦太原郡。王源于古姓“姬”。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平民时,时人称其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③张,发祥于汉清河郡。黄帝的儿子少昊之第五子名挥,因发明了弓箭,赐姓张。所以张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嫡孙张挥。
④林,发祥于汉西河郡。商纣王的叔叔比干屡次忠谏触怒纣王被杀,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由此以林为姓。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些姓,特别是一些冷僻姓氏是因为避祸而改姓的。例如:昃(音仄),此姓全国只有山东淄博独有。曾是明朝皇室的后裔,明亡时,皇亲国戚四处逃亡,其中有一支逃到山东莱芜一带,为了生存而隐姓埋名。因见当时太阳偏西,遂即触情生智,以《千字文》中“日月盈昃”一句中的“昃”字为姓,取代了原来的“朱”姓。又如,香,广东东莞有此姓。但香姓的根却在北方,原为“查”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后代称查氏。后来查姓中有一支人由于得罪了朝廷而避祸逃到南方,为了隐蔽,故将查字底下的一横搬到头上,好似人头上戴了一顶帽子,别人不易认出一样。这样“查”头上戴了一顶帽子,下面少了一层垫子,就变成了“香”姓。
再如,岑姓,在浙江杭州、绍兴、宁波一带比较普遍。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杭州秦大士中了状元,衣锦还乡,路经金陵,江宁府官绅在秦淮河边摆酒为状元接风。席间,秦大士赋诗一首:“金粉飘雾野草新,女墙日夜枕寒津,兴亡莫漫悲前来,淮水而今尚姓秦。”他借秦淮河来夸“秦”。后被杭州知府得知。当他回到杭州时,故意在岳飞坟前设宴为他洗尘,个中之意,不言而喻。酒过三巡,众官纷纷起身,请状元为岳飞填题联,目的是想羞辱秦大士,看这位秦桧的后代如何对待岳飞,秦大士心里非常明白,但他却不露一点声色,只见他提笔挥毫,写出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写完后拂袖而去。当时这一带人非常痛恨秦桧,秦大士不敢得罪民心,所以违心地写了这副对联。从此以后,人们干脆将姓“秦”改为“岑”,以示与秦桧划清界线。
总之,“姓”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2.名、字、号
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当代国人一般只有名而无字,名与名字的含义相同;古代中国人名与字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孔颖达云:“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人年20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标志其人可立身于社会了,要另取一个字。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时,举行及筓(jī)礼,也要取字。字必须在名的基础上起,它是解释名的,所以叫“表字”,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正是因为名和字必须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白虎通&姓名》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如,曹操字孟德,操是操行、品德,所以用“德”来说明“操”;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同义,所以两者相协。另外,还有在家族中依行辈规定的“字辈名”,一般是其第一个字是本行辈所固有的。
号,亦称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而呼人之号比呼其字更示尊重与客气。如,陆游,号放翁;范蠡,号陶朱公;秋瑾号鉴湖女侠。另有一类号叫“诨号”、“混名”,即通常说的“绰号”、“外号”,如梁山好汉108人中的“智多星”、“豹子头”、“母夜叉”等等,大都含亲呢、憎恶或开玩笑的意味。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上对下、长对少方可称名;下对上、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在一般情况下直呼对方的名是不礼貌的。字具有“字以表德”之意,或以明志趣,或以表行第。因此,对人称呼常用字,字的使用率大大超过名。名人雅士的号则更是“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号比字更加尊重、响亮。如,孙中山先生,“文”是其名,“逸仙”是字,而“中山”则是号。他的自称是名“文”,父兄长辈直呼其名“孙文”理所当然;一般人直呼他“孙文”的通常是其政敌,带有咒骂、蔑视之意;称他“逸仙”的往往是其早期的同辈和挚友;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大都称之为“中山先生”或“孙中山先生”。
讳者,名也。生曰名,死曰讳,隐也。谓隐蔽其事而不敢宣之也。《公羊传》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之法,据《左传疏》云:“自殷以往,未有讳法,讳始于周。周人尊神之名,为之讳名。列朝有公讳私讳之分。皇帝之名,国人皆共避之,谓之公讳;人子于其祖、父之名,一家共避之,谓之私讳,亦曰家讳。”中国古代,人们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设法回避,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就叫避讳。
避讳习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严于两宋,苛于清代。对帝王及孔子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君讳或圣讳;此外,人子也不能直言父辈尊亲之名,称家讳或私讳。避讳之法,一般采取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避讳而改姓为常姓;又如节气“惊蜇”,原为“启蜇”,因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之;唐太宗名世民,而将民部尚书改为户部尚书,把“观世音”改为“观音”。还有用改读的办法,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敏,因此她读书时,凡遇“敏”字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
避讳给语言文字带来较大混乱,但也能加以利用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
文化宝库知识
月份的别称
中国传统书画题词中标示的月份,是按农历(即阴历)的,许多月份的别称,也针对相应的农历月份而言。现代人大多已习惯用公历(即阳历),在使用中国传统月份别称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别称不是与公历月份相对应的,如农历七月称“孟秋”,但公历七月还未进入秋季,故使用下面表2.5时,要先明白当时正处于农历的哪一个月。如果题词中写了月份,就不必再写别称了。具体月份的别称见表2.5。
表2.5 月份的别称
别& 称(植物候)
其 它 别& 称
水仙开候、梅花开候
正月、端月、初月、冠月、征月、嘉月、陬月、肇岁、华岁、献岁、芳岁、岁首、孟阳、孟陬、早春、初春、春至、孟春、新正。
令月、丽月、花月、杏月、仲春、酣春、仲阳。
蚕月、桐月、桃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莺时、樱笋时、烟花时节。
梅月、槐月、乏月、麦月、孟夏、初夏、维夏、槐夏、正阳、纯阳、朱明、麦序、清和月。
蒲月、榴月、仲夏、郁蒸、鸣蜩、鸣蛙、天中、小刑
暑月、焦月、季月、荷月、伏月、季夏、盛夏、精阳、溽暑、征暑。
凉月、巧月、兰月、孟秋、瓜月、初秋、首秋、上秋、肇秋、新秋、旱秋、瓜时。
桂月、桂秋、仲秋、中秋、正秋、仲商、竹小春。
菊月、柯月、季秋、三秋、深秋、暮秋、杪秋、凉秋、季商、暮商、霜序、青女月。
阳月、良月、孟冬、开冬、初冬、上冬、正阳月、小春月、小阳春时。
雁来红开候
冬月、霜月、畅月、葭月、枣月、鸭月、仲冬、龙潜。
腊月、除月、严月、冰月、余月、季冬、暮冬、严冬、残岁、岁尾、岁杪、嘉平、春回节、星回节。
“万岁”一词何时用作皇帝的专称?
我们常在电影、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呼“万岁”。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万岁”是皇帝的专有称谓,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据说北宋大臣寇准出行,途中遇到一个精神病患者“迎马呼万岁”,此事被寇准的政敌上书告发,结果寇准被罢去了同知枢密院事的职位,降至青州任知州。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可见“万岁”这一称谓是被“万岁爷”独占的,一般人是绝对不能使用这个称谓的。那么“万岁”何时用作皇帝的专称的呢?
根据学者的考证,“万岁”这个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在西周、春秋时,人们常用“万年无疆”、“眉寿无疆”等作为颂词和祝福语,传递喜悦与彼此间的祝福。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脐彼公堂,称彼篁觥,万寿无疆”,这里的“万寿无疆”,就是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后,举行欢庆仪式上举杯痛饮时发出的欢呼语。此外,西周金文中也有很多这类文字,如“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那时也不是用于对天子的赞颂,表示的只是传之子孙后代之意。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这些颂词、祝福语发展和简化成“万岁”一词。战国时期,人们还在频繁地使用“万岁”一词。“万岁”还没有成为身份的象征。上至诸侯王,下至百姓都在使用它。而且这时“万岁”一词在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意思。这一时期,“万岁”有一种意思,即作为“死”的讳称。如《战国策》载,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据史书上记载,孟尝君曾派门下食客冯谖,前往封邑薛(今山东滕州南)收取债息。但有些贫民实在无力还息,于是冯谖便自作主张,“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可见那时的“万岁”只是一种欢呼语。
那么,“万岁”一词究竟在什么时候归帝王专用呢?史学界意见并不一致,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时常呼“万岁”,但这时还不是皇帝唯一称呼。如汉朝礼仪规定,对皇太子亦可称万岁。当时皇族中还有以“万岁”为名的,汉和帝的弟弟就叫“刘万岁”。从汉到唐,人臣称“万岁”的事例,也是不绝于书。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
目前多数人认为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高祖。刘邦本来不过是一介贫民莽夫,当登上皇帝宝座后,总觉得应该用一种方式来标榜自己的功德和地位。名臣叔孙通是个很聪明的人,他揣摩到了刘邦的心理,一天,在早朝上,叔孙通就说:“皇上,我有事要奏。我认为必须制定一套御用事礼仪制度,否则不利于维持天子的尊严。”刘邦十分高兴,连忙问他有些什么想法。叔孙通慢条斯理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刘邦,其中有一条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能当皇帝的人都是有天命指派的,所以,汉高祖刘邦临朝时,人们应该一起高呼“万岁”,表示对自己的祝福和敬畏。并且“万岁”应该成为皇帝的专称,一般人不能再用,因为只有皇上才有资格活上万年而不朽。刘邦马上就同意了这套礼仪制度的推行。以后,每次早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朝廷上下显得井然有序,连刘邦也感到十分快意:“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从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万岁”的专称是从刘邦开始延续下去,并和一整套朝廷礼仪连在一起的。这套礼仪被后世不断补充、修订,越来越完善。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万岁”才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的。据说,有一次,汉武帝出外巡游,来到雄伟巍峨的华山,爬到山顶后,一行人在一个庙前休息,突然传来有一种苍老凝重的声音连喊了三声:“万岁!万岁!万岁!”,随从们急忙去四处查看,却发现没有什么人,因为皇室出游的地方是不许一般人前来的。庙里的主持说:“刚才这三声万岁是山神的呼喊,是对天子的到来表示臣服啊!”汉武帝十分高兴,于是诏今天下人以后不能随便用“万岁”的称呼,只能用在皇帝身上。《汉书》上就写着,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诏曰:“朕用事华山,……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十五年后,汉武帝又旧事重提:
“幸琅邪,礼日成山。……山称万岁”。汉武帝的意思是连山神、山石都得喊他万岁,臣民岂能不呼?从此,宫廷里,宝殿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既然这种称谓已为皇帝独有,
其他的人若再用就是对皇帝大不敬,要受严惩的。
到宋朝,“万岁”已经绝对成为“万岁爷”的尊称了。除了皇帝,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称“万岁”。“万岁”之称人臣决不可染指。一般百姓如果称了“万岁”,后果更不堪设想。大臣被人误称万岁,要受降职处分,北宋大将曹利用从子曹讷,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呼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
由此可见“万岁”这一称谓是逐步演化成为封建帝王的专称。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至于究竟何时“万岁”被皇帝独占,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常识,对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是非常必要的。本章简要概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并以较大篇幅重点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以便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重点掌握历史文化常识。
本章的重点为:1、基本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国的主要文化内容及其特征;2、重点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这对于了解旅游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章的难点为:理解阴阳、五行、八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对于涉及到以后的相关章节,如道教文化的相关内容的理解,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章练习题
2.1 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2 “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
2.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具体是什么时候?
2.4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些历史人物?
2.5 人称“宋四家”所指的是谁?
2.6 举例说明朝代和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有哪几种形式?
2.7 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帝王、皇族、皇戚称谓与帝王的号&&
五行、八卦&& 科举制度、四书五经、三纲五常
思考讨论:
查找相关资料,简述“五同政策”、“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及其相应制度的建立,也是在秦汉时代”的理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年是公元多少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