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小说碧桂园十里金滩怎么样、木、水、火、土、电、风、光明、黑暗,这几系的技能、武器、灵丹和妖兽的名字、用途?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
龙的九子是哪九子
赑屃(bi&xi),形似龟,好负重。一冲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蒲牢,形似龙,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狴犴(bi&an),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龙生九子之一,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没有确定的说法。&&&&螭吻也叫好望。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
蚣蝮(bāxi&):龙生九子之一,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蚣蝮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在故宫、天坛等我国古代经典的皇家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蚣蝮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
狻猊(拼音:Suānn&),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
椒图(shūt&),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饕餮(拼音:Tāoti&),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龙的九子卡通设计图
安徽记录宣传片,徽山徽水,古韵墨香 ,站长推荐
读书典故三十则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10.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12.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阿谀奉承为什么也叫做“拍马屁”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由此可见,这个词语本来并无贬义。然而,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吗?
&&&&一双筷子妙用无比,很能表现中国文化以简御繁、以少御多的个性。但上古时人并不用它吃饭。《礼记&曲礼上》讲到请客吃饭时,说:&共饭不泽手。&&泽手&,就是双手摩擦发热而出汗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注解是:&古之礼,饭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净,不得临时始捼莎(两手相搓)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原来上古时的中国人和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管子&弟子职》说:&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馈。&意思是: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准备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记载说:&华亥(宋国大夫)与其妻,必盥而食。&&
象棋是发明及由来,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什么关系
《楚辞&招魂》有句云:&菎蔽(用于六簙棋的竹制筹码)象棋,有六簙些。&这大概是&象棋&一语最早的记载;但这里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与现在所说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 象棋的发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经》一书。他很得意自己的这部著作,因此招来百官,亲自给他们讲解,并命人作注。可惜这部书早已失传。从时人和后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约略窥知它是一部讲棋道的书,《隋书&经籍志》中将它列于兵书类,和《棋势》、《杂博戏》等书并列,也可以证明这点。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周武帝《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说,&象戏&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么,它是如何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这是印度人加工的结果。他认为,北朝象戏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类似中国象棋&将&、&帅&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现的&炮&,他认为最初是表示飘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这种棋戏传入印度后,在约7世纪时(中国初唐时期)演变成战争游戏;&象&、&马&、&车&、&兵&四种棋子,是当时印度军队的组成部分。经过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传回中国,一面经波斯、阿拉伯传入欧洲,衍生出中国和西方两大象棋体系。&&& 唐代象棋,已经接近现代象棋的形态;到了北宋,规制多变;南宋以后,逐渐定型,此时的象棋已离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来越远。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人似乎没有忘记它的天文学含义,都把象棋用于占星术。13世纪的一首拉丁诗,曾把星相符号赋予国际象棋的每一个子。虽然两个象棋体系在后世的发展中有了很多差异,但其同出一源的标志还是很明显的:兵进不退、马走日、象斜行、将帅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们的共同点。可以说,国际象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智慧。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大全(/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extra=page%3D1)
(1)二十三过小年
&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
&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据说在除夕那天出生的人一生会是很幸运的:是啊,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语吗?&谁家过年都吃顿饺子&,你看,即使生在条件不好的人家,也有饺子吃,能不幸运吗?
(3)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4)二月二龙抬头
&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5)清 明
&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 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6)端 午
&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7)六月初六姑姑节
&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8)七 夕
&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10)中 秋
&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重 阳
&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12)冬 至
&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中国十大名茶传说(一)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  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  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  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  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  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中国传统婚嫁的禁忌
&  中国传统社会的迷信,千奇百怪。但迷信归迷信再不信邪的人面对婚嫁,也免不了尊敬传统,随俗一番下面的婚嫁禁忌,提供新人们参考。&  1,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传统认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2,结婚当天,到晚上就寝前,所有的人尽量远离新床,尤其新婚绝对不可碰到床边,会不吉利。&  3,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4,婚礼当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则长病在床。&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6,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7,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因为&不哭不发&。&&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9,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回娘家,即为归宁。但切记当天需在天黑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  10,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可叁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  11,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12,新婚四个月内,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过夜。
兔爷·中国风·青花瓷十二星座系列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四(欢迎关注)
&  心、肝、脾、肺、肾
&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  喜、怒、哀、乐、爱、恶、欲
【人体十二脏】
&  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消化系统七冲门】
&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肠及小肠.阑门、下极.魄门
&  仁、义、礼、智、信
&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  尼姑、道姑、卦姑
&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  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  稻、黍、稷、麦、豆
&  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大著名淡水鱼】
&  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
【四大著名海产鱼】
&  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墨鱼
【上八珍】
&  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蛟
【中八珍】
&  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
【下八珍】
&  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中国八大菜系】
&  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开门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  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配药七方】
&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二十四节气】
&  前言、立春、雨水、惊蛰、立夏、小满、芒种、立秋、处暑、寒露、立冬、小雪、大雪、结语、春分、清明、谷雨、夏至、小暑、大暑、秋分、白露、霜降、冬至、小寒、大寒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三(持续更新中,欢迎加关注)
【四大名园】
&  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
&  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
&  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
&  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
&  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
&  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
&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
&  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七大藏书楼】
&  文渊阁〖北京〗、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文溯阁〖沈阳〗、文汇阁〖扬州〗、文淙阁〖镇江〗、文澜阁〖杭州〗
【九大名关】
&  山海关〖河北〗、居庸关〖北京〗、紫荆关〖河北〗、娘子关〖山西〗、平型关〖山西〗、雁门关〖山西〗、嘉峪关〖甘肃〗、武胜关〖河南〗、镇南关(今名友谊关)〖广西〗
【四大佛教名山】
&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
&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西湖十景】
&  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
【碣石十景】
&  碣石观海、天柱凌云、山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蝠灵壑、风翥祥峦、霞辉窣堵、仙影沧浪
【台湾十二胜】
&  角板山、草山北投、新店、大溪、玉山、八卦山、虎头牌、狮头山、太平山、大里简、旗山、雾社
【巫山十二奇峰】
&  神女、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  金、木、水、火、土
&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  伏羲、女娲、神农
&  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  儒教、道教、佛教
&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  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龙九子】
&  辟玺负碑、螭吻望守、蒲牢盘钟、狴犴守拱、睚眦化刃、饕餮潜器、鲅夏匐阶、狻猊伴鼓、椒图衔环
【过去七佛】
&  释迦牟尼佛、拘那含佛、毗舍婆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拘楼孙佛、迦叶佛
【八菩萨】
&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十大弟子】
&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罗汉】
&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郊游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伽蓝】
&  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二十八宿】
&  东官苍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斗水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狳〗&  西官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官朱雀:〖井水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十殿阎王】
&  [第一殿]秦广王、[第二殿]楚江王、[第三殿]宋帝王、[第四殿]五官王、[第五殿]阎罗王、[第六殿]卞城王、[第七殿]泰山王、[第八殿]都市王、[第九殿]平等王、[第十殿]转轮王
【二十四诸天】
&  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密迹金刚、大自在天、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陀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官天子、娑竭罗龙、阎摩罗王、紧那罗、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
【易经六十四卦】
&  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水地比、风天小畜、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泽雷随、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噬嗑、山火贲、山地剥、地雷复、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颐、泽风大过、坎为水、离为火、泽山咸、雷风恒、天山遯、雷天大壮、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泽损、风雷益、泽天夬、天风姤、泽地萃、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泽火革、火风鼎、震为雷、艮为山、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巽为风、兑为泽、风水涣、水泽节、风泽中孚、雷山小过、水火既济、火水未济
【十八层地狱】
&  [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二(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  青、黄、赤、白、黑
&  宫、商、角、址、羽
&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
&  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
&  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
&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须生】
&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
【相声八德】
&  李德钖、玉德隆、焦德海、张德全、周德山、马德禄、刘德治、李德祥
【昭陵六骏】
&  什伐赤、青骓、特勤骠、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八个样板戏】
&  《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
&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  吴、东晋、宋、齐、梁、陈
&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  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  《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  规、矩、权、衡、准、绳
&  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  礼、乐、射、御、书、数
&  风、赋、比、兴、雅、颂
&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
&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
&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十大名医】
&  秦越人〖战国〗、华佗〖汉末〗、张仲景〖汉末〗、孙思邈〖唐代〗、刘河间〖金代〗、李东恒〖金代〗、张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时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
&  项羽〖秦〗、霍去病〖西汉〗、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史万岁〖隋〗、杨再兴〖南宋〗、李文忠〖明〗
【隋唐名将】
&  〖四猛〗罗世信.来忽尔.尚师徒.辛文礼、〖八大锤〗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士泰、〖十三杰〗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武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杨义臣.秦用.梁士泰.秦琼+尉迟恭
【名将十哲】
&  田穰苴〖春秋〗、孙武〖春秋〗、吴起〖战国〗、乐毅〖战国〗、白起〖战国〗、张良〖汉初〗、韩信〖汉初〗、诸葛亮〖三国〗、李靖〖唐初〗、李积〖唐初〗
&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  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蜀三关】
&  阳平关、江关、白水关
【义阳三关】
&  平靖关、黄岘关、武阳关
【古代内三关】
&  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古代外三关】
&  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北京三山】
&  万寿山、玉泉山、香山
【福州三山】
&  屏山、乌山、九仙山
【盛京三陵】
&  福陵、昭陵、永陵
【盘山三胜】
&  松、泉、石
【晋祠三绝】
&  圣母殿、周柏、难老泉
【雁荡三绝】
&  灵峰、灵岩、大龙湫
【长江三峡】
&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大宁河小三峡】
&  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
【西江小三峡】
&  大鼎峡、三榕峡、羚羊峡
【岷江小三峡】
&  平羌峡、背城峡、犁头峡
【嘉陵江小三峡】
&  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
【四大名桥】
&  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持续跟新中,欢迎关注)
【十二生肖】
&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  (1)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  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
&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
&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
&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
&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
&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
&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
&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
&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
&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
&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
&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大名著】
&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四大民间传说】
&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
&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
&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月饼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是为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于是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月饼到了唐代,民间开始出现专门从事胡饼制作的饼师和卖胡饼的店铺。据说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玄宗嫌&胡饼&不雅,贵妃举头望月,&月饼&二字脱口而出。从此&月饼&取代&胡饼&的名称在民间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过中秋,喜欢吃一种叫&宫饼&的食品,&宫饼&又叫&小饼&,其实就是月饼。不过馅已比从前细致了许多。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说明面中掺入了油脂和鸡蛋,饴,说明馅里加入了糖类或果类,与现在的月饼已十分相似。
明代中秋吃月饼不但民间十分普及,而且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考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得月饼不仅好吃而且好看。
清代月饼品种繁多,制作工艺也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咏月饼诗》,写道&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把月饼的制作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说明了当时月饼制作工艺的精湛。
时至今日,中秋月饼和端午粽子、元宵汤圆一样,已成为人们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月饼受人喜爱,不仅因为好吃,还因为它象征着团圆和祥瑞;吃月饼时,一家人可以围坐一方,遥望天上明月,祈盼人间太平。
古代的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由于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经异化成中秋节食品和礼品。现在,中秋节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东亚地区的传统风俗。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根据《洛中见闻》,唐僖宗曾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经提及:&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当中的&小饼&也即是月饼。而&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1]
相传元朝的时候,汉人在元人的统治下苦不堪言,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为此刘伯温献计,在中秋节互赠糕饼,并在里面夹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作为起义的讯号。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提及:&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见月饼于当时流行于民间。清代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清杨光辅即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在清代你如果要反清的话,不宜太招摇。因此有人在台湾反清时,用一张纸包在类似今日的月饼里,告诉对方准备反清复明。因此也有一说,中秋节的起源自台湾明朝时。
中秋节是传统团圆节日,月饼是中秋佳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些地方称为&团圆饼&。中秋之夜,合家围坐,皓月当空、或对月饮酒,或品茶吃月饼以助谈兴,亦人生之一乐事。所以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因此中秋与月饼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
关于月饼史料记载颇多,《燕京岁时记&月饼》:&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清朝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关于月饼习俗,典故很多:
&有谓唐高祖武德年间,边寇犯境,李靖帅师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长安内外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高祖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饼之俗。
&二谓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据《燕京岁时记&月饼》云:&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有祭毕而食者&。
&或谓元代末年,统治者实行&三家养一元,五家一菜万&的残暴统治压迫,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特制大圆饼,内中暗藏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起义,结果起义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中秋食月饼之俗更为流行。
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历代而后,不断加进新的内容,以丰富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
水墨画技法
  (一)皴法。在山水画史上,凡有巨变,多由皴法所致。皴法是一种用笔墨的方法,专用于描绘山、石的脉络和质感,也以此表现近树主干的皮纹和质地。盛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这些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完全取决于对当地地貌的感受。这在传为唐代的山水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中的配景可略见一斑。北方的山水画风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山水画风与北方没有大大的差异。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  (二)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苦点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  (三)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
  (四)植被。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
&  董源山水画法有两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可见他既能作水墨意笔,又长于青绿山水。今在传为董源的画迹中可略见他的小青绿手法,如《龙宿郊民图》轴。
&  董源才艺广博,还兼工人物、龙水、牛虎等画科,当时有不少权贵之家请董源绘龙水屏风,享誉颇久。可惜他在这些画科方面的造诣已无画迹可寻,我们只能把焦点聚集在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上。
水墨画特点
&&&& 水墨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水墨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  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浓、淡、破、泼、渍、焦、宿。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 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另外,中国画爱写诗词及提字,再加红印签名。&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号称&文房四宝&,其意义不止于书写绘画方面,中国文人对其给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情,历代文人书画大家和笔墨纸砚相关的故事举不胜举。&  宣纸能将墨的神韵最好的发挥出来,且较绢等价格便宜,故现在宣纸几乎已成为国画用纸的代名词。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毛笔]]是中国所创,并影响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广泛地域的传统书写习惯。毛笔分硬毫,软毫和兼毫,硬毫以狼毫(黄鼠狼尾)为代表,软毫以羊毫(山羊须)为代表,根据写字绘画,种类,以及个人习惯的不同,用笔也不一样,羊毫柔软,狼毫刚健,兼毫柔中带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尤其以湖州(今浙江善琏镇)之湖笔,宣州(今安徽泾县)之宣笔,及江西进贤之笔为上。&  墨分&油烟&、&松烟&和漆烟三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漆烟是用国漆作燃料,燃烧后的烟垢加胶加工而制作成的。古代徽州所 产之墨,历来为文人所喜爱,徽墨有金不换之美称。颜料有两种,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 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  中国画用纸种类广泛。如宣州所产宣纸、四川的皮纸、河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等,推而广之,不但是纸、绫、绢等织物都是绘画的材料。但宣纸种类多,产量高,品质好,其特性将国画要求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  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以安徽歙县之歙砚、广东端溪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及山西的澄泥砚,最为名贵,号称四大名砚。常有古人为求一方名砚,不惜倾其所有。&  除文房四宝之外,印章、印泥、笔架、笔洗、笔筒、文镇等相关绘画用具还有很多,广义的文房四宝也将以上所举列入其中。
中国水墨画
水墨画历史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用中国特制的烟墨构成的&水墨画&成为中国画特有的一个画种。墨可分作墨、淡墨、浓墨、极淡墨和焦墨五墨,即焦墨(原墨)一浓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层次。&  墨是寒色,由五墨构成的画应该有寒感,它的调子应该是灰暗的。但又为何好的&水墨画&会使人有温感而不感觉它的调子灰暗呢?这是因为好画善于利用白地(空白)来与黑的寒色相对比、相调和,因而使人有介于寒热之间的温感。而且,好的烟墨并不是暗墨。&  凡光滑受光而反射强者都叫做明物,好墨的黑光泽如漆,故可叫做明黑,因而是不会让人有灰暗感的。&  水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里金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