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明节的描写雨景的诗句描写与抒情散文

伤感美文,让心灵和着忧伤的节拍共舞
曾经我制造的属于我的舞台上的盛夏光年如夏日的繁花,在一场绚烂的盛放之后,也会如秋叶一般安静地逝去。
& & & & &冬天&&晴天&&很冷&&
   阳光&&属于我的盛夏光年,渐渐透明。
   我很好。那么你呢?
   &&题记
   一、窗透初晓云自摇
   睁开眼,四周一片漆黑。再一次的,突然由睡梦中睁开眼睛。我是睡着的吗?不由得问自己。冬天的清晨,寒意盛浓。拉开窗帘,打开厚重的玻璃窗,黎明前的寂静由窗外流窜进来。窗外,安静的街道,昏黄暗淡的路灯光,路灯下斑驳的树影,一切都是我喜欢的景象。
   琴音壶的低鸣把发呆的思绪给惊醒,丝丝烟雾缭绕在琴音壶上,看上去很有温度的感觉。拿出柜子里雨送的玻璃杯,放了三个洛神进去。停了一会儿,又从里面拿出一个,余下两个安静的躺在玻璃杯中。
   杯中的洛神,在开水倒进去之后慢慢稀释出鲜红的色彩,就像不断释放的生命。直到红色淹没了原本的洛神,剩下的只是流动的妖异。喜欢洛神泡出来的颜色,却不喜欢洛神偏酸的味道,所以仅仅只是观赏。就像会吃草莓,却绝不碰草莓味的东西。不是讨厌,而是抗拒。抗拒各种迷惑自己的存在。
   桌上的檀香因为燃了几分钟开始将香味弥散在房间中,淡淡的香气应和着空气让人不自觉地微笑。将桌角上紫色的沙漏倒置,然后泡一杯普洱,等待黎明。
   爱上普洱,是在那个夕阳映照下的镜花里。镜花咖啡馆是常去的地方。第一次去是好奇这个名字,后来是想探究所谓镜花跟镜华,哪个才是它的名字。因为咖啡馆的正门上写的是镜花,侧面的艺术墙上写的却是镜华。只是每次去从未问过老板娘。最开始是觉得不好意思问,后来却是看到了玻璃窗上的&镜花水月&四个字而觉得没有必要问。
   之前每次去都只会点一杯冰的黑咖啡以及一份提拉米苏。不管是晴朗的午后,还是细雨迷蒙的秋分,我都只会点这个。老板娘曾经很好奇问我为什么只喜欢这两种,甚至建议我试一下其它的。而我却只是莞尔一笑。一直以为那是因为我喜欢那个味道。喜欢冰咖啡的冷冽原味,喜欢提拉米苏的甜而不腻以及咖啡粉的淡淡苦涩。
   最近一次去,点的却是普洱。突然想尝一下普洱的味道。听到我要一杯普洱,老板娘楞了一下,随即笑了笑说:&还是坐那里吧!&微笑着点头之后,走向窗边。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照进来,淡淡的温度,并不强烈,却让人觉得心安。安静、安宁,惟安而已!这就是我要的存在。
   七点四十五,手机里传来阵阵海浪的声音。此刻,才发现我竟然又在发呆了。窗外阳光灿烂,显然,我错过了黎明。
   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一切完整,适合出门。端起桌上已经冷却的普洱,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出门。
   走出住处,感受阳光,t望远处的云朵。微笑爬满脸庞。
   二、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坐在车窗边,听着手机里单曲重播的《漫步人生路》,眼睛却不知道看着什么地方。我一直觉得,冬天是一个很适合冬眠发呆的季节。冷冽的风以及寒冷的温度能让人神经麻木,也会让人瞬间清醒。如果有阳光,就像此刻的阳光那就更好,因为这样的存在在此时此刻很容易让人沉醉。寒冷中的温度很少有人可以抵抗得了才是。所以我才讨厌这样的存在。
   讨厌让人沉醉的一切,就像酒。但是我喜欢沉睡,因为我的沉睡带给我的似乎总是清醒。同样的理由,我喜欢冰咖啡以及提拉米苏,只是因为我喜欢冷冽的苦涩带来的清醒以及提拉米苏背后我所望却永不可及的凄凉的爱情故事。
   车窗外的街道,车辆川流不息,一片拥堵。拥堵的路面在红绿灯的作用下渐渐疏散开来,然后又有新的车辆聚集。这样的场景,像极了人的七情六欲,聚聚散散。那么,我的情感呢?真的是因为情商为零所以完全不存在吗?或许真的是呢!
------分隔线----------------------------
夜深,关上灯,漆黑的房间里只有电脑屏幕散发出微弱的白光,深夜终归就是寂静的,只有...
人的一生,总难免在追忆中患得患失。总会猜想,如果当初你能为我改变、如果当初你鼓足...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 是...
我用一半明媚,刻你一半流觞,在这暗黑的夜里,在这叹世的浮尘里,无人会懂。满目的苍...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部分来自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若是对您造成了影响或者不便,
请联系本站管理员邮箱处理:(请把#换成@)。本站QQ群:
Copyright 2013
© Inc. 鄂ICP备号欢迎访问短文学网 您还没有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时间: && 阅读: 次 && 来源:短文学网
不知是因为每年的这一天都下雨
有了清明节后
上苍被世人的虔诚感化
自打儿时记忆起
但凡清明毕有雨
雨花撒满坟头
展现逝去的灵魂都是圣洁
似先人的灵魂
转而化作天使的眼泪
润育世间儿女
- (短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深度阅读 &&&&&&&&&&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清明》的作文|《清明》的作文大全-乐乐课堂
乐乐作文精心为您打造手机客户端
随时查看权威作文点评,感受极致体验!
扫码下载乐乐作文手机客户端
扫码关注微信乐乐课堂公众号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
又是一个清明节,前一夜,又恍惚听到故去英雄们的呼唤,他们又在想念我们了?目视着一块块的石碑,也目视着其间一些无碑的坟头-...
我对您们的深深怀念。逝去的英雄们,我在春天里,再一次把您祭奠。一次次,想象着您们的笑容,想象着您们的善良。在过去的岁月里...
杜牧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天,人们都要去祭...
许多地方的人会在清明节那一天去扫墓,我们家乡的风俗却是清明节前几天去扫墓。我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今年...
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绕着、纠缠着。这几天的天气很是不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副湿润的春天风景图画,这雨丝,这淡淡的绿色激起我们...
清晨,火红的朝阳还未探出暗黑的山头,然东方已经吐白。几缕透过密织着的树叶的白光,穿过桌前那面腐朽的木窗,射在那些零乱的书...
总是喜欢把鲜活的影像放进过去的日子里用来掩盖静静的流光和某个已忘记的温暖的黄昏相信有那样一个夜晚,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有另一...
三月清明寒风侵,艳阳高照未觉暖。古墓碑新魂欲断,香烟袅袅寄思念。鞭炮震耳未闻哭,只因悲极泪已干。春风...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我们的身边。清明也随之来到。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与众不同的节日给这勃勃生...
每年的清明节,妈妈都要煎一锅锅贴,吃着香酥酥的锅贴,老外婆的音容笑貌便清楚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老外婆是贵州人,生前最爱吃锅...
细雨绵绵的早春,迎来了清明节。怀着对奶奶的思念之情,踏上扫墓去途。清明,竟是添魂日!...
风萧萧雨绵绵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不知是无意还是巧合天空——你的脸为何到这时却要哭泣大地——你的心为何到这时总要颤抖跪拜在这...
今天是清明的前一天按习俗,今天我和大人去祭祖。听爷爷说:“我们北方的春天虽然很冷,但却处处洋溢着一种生长的热情;北方的春...
他和她都老了,很老很老。老到那只他娶她时送的银镯子,已经被磨损的看不清花纹;老到他为她戴上银镯的手,已经变得颤抖。清明时...
云雾袅袅意清心,甜润的空气清新的味道弥漫在上空,看窗外雾气飘渺缠绵,低低地向你倾诉它地哀思,思绪漫舞如飘飞的絮。.......
关于一年级的其他文章
关于诗歌的其他文章
大家都在看关于清明节的作文.字数1200属于抒情方面的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字数1200属于抒情方面的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字数1200属于抒情方面的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该节日历史悠久,到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而在节俗的形式与内涵上均有所调整和革新.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它不仅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还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围绕着两种主题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蔚为大观.它的节期也比较长.清明日(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只是该节日的标志性时间,而其习俗活动往往持续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不等).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假日制度的限制等,清明节的内涵、活动、规模等都有了很大变化,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地位为国人所重视,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考察清明节习俗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它在现代社会的传承状况,对它做出顺乎历史、合乎民情国情的定位与规划,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意义.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一)、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二)、清明节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 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跟随晋公子重尔流亡的一个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后者做国君(即晋文公)后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却带老母到绵山隐居,不受封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便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祭日,这一天禁火.《荆楚岁时记》注中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
现在人们解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归之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种说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惯制来解释,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须要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仲春时节,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在这一时节禁火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地纪念介子推.当该节日增添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我们从现存的历史记载和诗文等文字资料中可以大略看到这种转化的过程.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唐会要》卷二三)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3]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那么,这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什么关系呢?如上所述,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其实,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作重要的日子.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烧纸上供也应该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些诗文所记载的寒食扫墓烧纸的事其实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写郊外游春的盛况;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也有并称“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之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三)、清明节与上巳节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上巳节的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在上古时期,这种活动就不仅是一种祛邪求祥的巫术仪式,而且更是一种自由快活的春游.《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徂.”“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从以上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知道,上巳节就是在郊外水边举行辟邪求吉的宗教仪式之后快乐地春游、男女自由交往的节日.这样,上巳节的气氛就有两种:一是肃穆的祓除和招魂,二是欢快的嬉游和交往.虽然祓禊、招魂的仪式很重要,但是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快乐的春游和交往.
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临水祓除转为临水酒会.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这段文字里的上巳节习俗主要是一种水边交游、宴饮的活动.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不少文人写有诗文描述这种盛景.民间男女也踊跃来到水边饮宴交游.刘驾《上巳日》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这天,长安还流行斗百草游戏等.
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后来逐渐合而为一.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也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
综上所述,根据现有资料,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在唐朝前期,虽然这一段时间的习俗多被称为“寒食”,但在实质上其主体部分已经是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发展到最盛行的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与相关的文章
想写出好作文吗?这里提供了最全面的小学、初中、高中作文范文,以及各种作文指导素材,等等。以后写作文再也不用发愁了!
作文排行榜
更多作文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雨景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