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甲午战争争到抗日战争再到钓鱼岛事件分析中国国力和世界态势

从青岛到钓鱼岛:1914年青岛日德战争百年回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14年,普吕肖夫在青岛登上他的鸽式飞机,准备升空与日机作战。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青岛是一战在亚洲地区的最早战场,也是主要战场。日本和德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一攻一守,为争夺青岛刀兵相向,自日本日向德国宣战,到11月7日战争结束,耗时两个多月,最终德国战败,日本霸占青岛。在一战爆发一百周年,青岛被日本占领一百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作为一个电影故事片编剧导演,我觉得这段似乎被忘却的历史在今天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比拍摄电影故事片更具历史和现实价值,所以我花费半年时间撰稿,编导拍摄了六集纪录片《来自青岛的世界大战》,我们在青岛、日本、德国拍摄了大量战争遗址和战争后裔,也采访拍摄了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等政治人物,通过横向深挖、纵向梳理,试图揭示这段鲜为人知却影响深远的尘封历史。这部纪录片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将在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播出。而一百年前的今天,日本和德国正在我国的青岛进行一场生死大战,这场战争关乎中国的历史进程,我觉得有必要在今天先将我撰稿的这部纪录片剧本和相关采访拍摄的特别内容在我刚设立的博客中公布出来,这场战争,中国不能忘记,世界也不能忘记……
本片有四大特别看点,相信看过不会忘记:
第一、青岛之战是从1874年到1945年的71年中日战争史中承上启下的连接之战、关键之战、转折之战。日本在这71年当中,对中国进行了全面持久的浪潮式侵略:日本1874年武力入侵台湾、1884年攻打清政府驻军的朝鲜、1894年在中国本土发动甲午战争、1904年在中国旅顺发动日俄战争、1914年在中国青岛发动日德战争;在这五十年中,日本连续对中国发动五场侵略战争,而且每隔10年、年尾逢4便打一仗,如果说这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日本对中国侵略的精心谋略和侵略惯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这五十年中,其实还有一场非常重要的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而日本是这场战争的急先锋和绝对主力,日军兵力竟然高达23540人,德国军队还没有到达中国时,日本军队就已经占领了北京,占领了紫禁城!关于这一点,国人的普遍记忆似乎都早已消失,或者说是我们对这段极其屈辱历史的讳莫如深让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记忆。当然,我们谁都不会忘记1931年的9.18,日本占领东三省,我们谁都不会忘记,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青岛的日德之战不但是连接日本侵略中国全部历史的关键之战,并且是中日关系真正恶化的转折之战,中国人就是在这场战争之后的1915年开始对日本产生真正的仇恨,并且觉醒抗争!而在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关系和民众关系并没有真正恶化,甲午之后还有大批中国人到日本留学,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反日活动。但日本在青岛战争后真正占领了中国大陆领土,并实施长达8年的军事统治,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解除了日本当年的重大经济和政治危机,当占领青岛的消息传回日本后,日本全国所有城镇、所有民众,集体狂欢,彻夜庆祝,他们终于等到这一天,终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了别国的最大利益,使日本的生存危机得到了及时雨般的缓解。日本占领青岛后,以中国本土为基础,获得了中国的军情、政情、国情、民情等大量情报,为后来的侵华战争做足准备,侵占青岛的“甜头”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在连续战胜中国、俄国、德国后,日本建立了军事自信和能力,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终于在1941年打响太平洋战争,向美国开战,也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第二、二战是一战的延续,日德青岛之战,对日本来说是一场没有打完的战争。1914年到1922年,日本占据中国本土青岛8年,虽然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民众发出了“还我青岛”的呐喊,但青岛并没有回归祖国。之后,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在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干预下,也是在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抗争下,日本被迫将青岛主权归还给中国。但这对侵略成性的日本军国主义来说,卷土重来,势在必行。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日本侵略者就迫不及待地再次占领了青岛,青岛第二次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这次占领长达7年,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实际统治青岛15年之久,青岛之战是日本一战到二战延续之战、更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延续之战。
第三、我们经过大量考证研究发现,青岛之战是全世界第一次两个军事强国对一个军事目标进行的陆海空三军立体攻防大战,也是一场世界战争史上最早一场军事要塞的陆海空立体炮战。另外,这场战争也是全世界第一次舰载机母舰海空实战,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机对飞机的空中决战,本片对这场具有现代化战争开端意义的青岛之战全面展现,对世界战争史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拍摄过全面表现这场战争的记录片。
第四,本片并非局限在青岛一个城市、一场战争,我们从青岛一个点,连接71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条线,我们从青岛一个点,覆盖360度整个地球的两次世界大战,我们不再谈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话题,我们将告诉国人、告诉日本、告诉全世界,日本是如何在71年中,以文人为思想先导,以军人为武力实施,以一种罕见的文韬武略、文功武治方式,对中国实施全方位谋略的“武运长久”之侵略历程。我提出用一个新的大视野来关注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这就是从青岛到广岛,从青岛到钓鱼岛。从青岛到广岛,证明战争加害者必然是战争受害者这一铁律,广岛是日本当年的四大军都之一,广岛是日军侵略青岛的出发地之一,广岛在日遭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原子弹袭击,是日本入侵青岛就埋下的祸根,侵略的惯性必然造成日本敢于向美国本土进行轰炸,偷袭珍珠港,历史也就必将留下一个被原子弹爆炸过的广岛,日本是战争的加害者,必然会是战争的受害者。有意思的是,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决定攻占青岛;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这是个巧合,但这是不义战争的必然走向。而从青岛到钓鱼岛,它们联系在于,1914年日本在其盟友英国的请求下对德宣战,实际上就是今天安倍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在100年前的一个提前预演。所谓日本集体自卫权,是指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受他国武力攻击时,无论自身是否受到攻击,都有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的权利,这与1914年日本以帮助盟友英国为名出兵青岛如出一辙,日本正在走回历史老路。而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历史节点,正巧也是2014年,青岛战争一百周年,这也是我们从历史看现在、从现在看未来的关键所在。
本片六集,分集内容简述:
第一集《惊涛拍岸》:主要讲述德国是怎样夺取青岛并将其建设成远东军事要塞和所谓的“模范殖民地”,并分析了日本为何对德宣战、为何侵略青岛的历史成因和实施过程。
第二集《黑云压城》:主要讲述日德双方的战争准备,及日本、德国、英国、中国各方的战前态势,大战爆发不可避免。
第三集《浪卷天地》,主要讲述这场战争的陆海空立体攻防大战,着重表现两场海空大战,一是日德空中首战中,德军传奇飞行员普吕肖夫的鸽式飞机独斗日军航母若宫丸号四架舰载飞机的空海之战,二是日德海上最后一战中,德舰S90号雷击舰击沉日舰高千穗号巡洋舰的海上决战。
第四集《夺城血战》,主要讲述日德两军的陆地攻防战,着重展现浮山血战、堡垒血战、要塞血战三个方面的攻防血战。
第五集《还我青岛》,主要讲述日本占领青岛后,中国及世界政治格局所受影响,以及中国收回青岛主权的历程。
第六集《永不能忘》,主要梳理从1874年到1945年日本侵华脉络,厘清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从青岛到钓鱼岛,从青岛到广岛,揭示百年前的青岛之战对当今世界的重大现实意义。
本片以“内容为王、思想为王、情节为王、细节为王”为创作宗旨,以全球格局与国际视野为整体架构,以电影故事片为叙事方式、以纪录片为表现方式,以现在进行时而不是过去完成式作为呈现方式,以思想内容为基础,以军事本体为主导,以战争情节为推进,以人物和细节为深化,最终以对历史的读解和反思提升全片内涵;来自青岛的世界大战,青岛永不能忘,中国更不能忘,世界也不能忘!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何可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3288195
播放数:1723562
播放数:1862470
播放数:1163357当前位置: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的结果?这一结果对..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的结果?这一结果对中国有何影响?
&&&&&&&&&&&&&&&&&&&&&&&&&&&&&&&&&&&&&&&&&&&&&&&&&&&&&&&&&&&&&&&&&&&&&&&&&&&&&&&&&&&&&&&&&&&&&&&&&&&&&&&&&&&&&&&&&&&&&&&&&&&&&&&&&&&&&&&&&&&&&&&&&&&&&&&&&&
(2)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列举出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两例。抗战胜利
&&&& 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 &&&&&&&&&&&&&&&&&&&&&&&
&&&&&&&&&&&&&&&&&&&&&&&&&&&&&&&&&&&&&&&&&&&&&&&&&&&&&&&&&&&&&&&&&&&&&&&&&&&&&&&&&&&&&&&&&&&&&&&&&&&&&&&&&&&&&&&&&&&&&&&&&&&&&&&&&&&&&&&&&&&&&&&&&&&&&&&&
(3)根据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在两场战争中获得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
&&&&&&&&&&&&&&&&&&&&&&&&&&&&&&&&&&&&&&&&&&&&&&&&&&&&&&&&&&&&&&&&&&&&&&&&&&&&&&&&&&&&&&&&&&&&&&&&&&&&&&&&&&&&&&&&&&&&&&&&&&&&&&&&&&&&&&&&&&&&&&&&&&&&&&&&&&
题型: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安徽省期末题
(1)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日本无条件投降&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
&&& 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
&&& 新振兴的转折点。
(3)前者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后者的主要原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 感悟只要言之有理即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的结果?这一结果对..”主要考查你对&&甲午中日战争,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甲午中日战争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制度的落后: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2.国力贫弱: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3.领导人的政策: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主要战役: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此次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1、背景:(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2)这一时期,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为了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出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2、时间:1940年下半年(1)指挥:彭德怀(2)参战兵力: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40万(3)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4)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5)结果:击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1、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影响:百团大战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局势的改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声望提高,中国国民党以此改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加强了对共产党的控制,日军在此次战争失利后,放松了对国民党军事的进攻,而集中军事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关于“百团大战”的批评:百团大战在进行期间,获得了全国抗日战线的一致高度评价,“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流泪”,也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批评和非议。例如有人提出存在着部分策略上的失误,一改八路军的游击站方针,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军事实力,引起国民党反动派更加警戒以及日军的疯狂“扫荡”等。首先应当指出,像任何一场战役一样,百团大战也存在着不少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失误,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对这些失误和错误,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团大战进行过程中,八路军总部和各作战部队就不断地做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在实际战斗中不断地调整不恰当的计划与要求。其次,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困难,这种困难的程度,今人很难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怀在左权县一个村庄召集一个地方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坐不稳,彭德怀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在这种背景下,对百团大战出现一些情绪化的批评意见,也可以理解。历史不可能永远被扭曲,今天的中国人又像百团大战期间的中国人那样,对百团大战及其领导者、指挥者、参战者和支持者充满敬意。百团大战所产生的良好政治影响,无可替代,弥久愈珍。台儿庄战役: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濑谷支队。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台儿庄战役:1、背景:日本侵略军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2、时间:1938年春。 3、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4、战绩: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在历史半个月的激烈而反复的巷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而日军数据为伤亡11984人。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但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5、意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 是没有根据的。台儿庄战役示意图: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的显著特点。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订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抗战的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的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抗日战争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长达8年持久性反侵略战争,是所有法西斯战场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7.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①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④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1.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2.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3.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九龙租借权除外)。中国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4.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原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华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扭转乾坤的伟大意义,经过抗战,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为新中国代替旧中国准备了精神和物质条件。6.抗日战争从开始就鼓舞了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是最早开始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大部分兵力,鼓舞了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斗志,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1.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法西斯孤立无援。2.根据雅尔塔协议,8月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3.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其毁灭威力击垮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的顽固抵抗心理。4.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人民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人民军队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日本正式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发现相似题
与“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的结果?这一结果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044827325500160197844195926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日甲午战争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