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科学技术领域还有哪些与李时珍的故事宋应星齐名的科学家.

明末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宋应星生于一个先辈曾为工部官员的家庭,又身为地方官吏,较多地接触到下层人民生活,对明末政治的腐朽及学风的败坏有较深刻的认识,故能一反流俗,究心实学。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经过详细观察、研究,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全书共三编十八卷,上编叙述衣食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粮食作物栽培、谷物脱粒加工、种桑养蚕、植棉与麻、染料生产及纺织、染色、制盐、榨糖等;中编著录各种日用品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砖瓦、陶瓷、铜铁器、舟车等制造,金属之锻造,石灰、矾石、硫磺之烧制,煤炭之开采,油类之榨取,纸的制造等;下编记载五金采冶、兵器和火药制作、制曲、酿酒、珠宝玉料采琢等生产技术与经验。书中对每一部门的原料开采和生产操作过程均有详细说明,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工艺流程插图。这部全面系统总结当时工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初刊于崇祯十年,17世纪末传入日本,19世纪广传于欧洲。后译成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家重视。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可与《天工开物》互为参证,为研究作者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他还著有《画音归正》、《厄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宋姓在当地是大姓,曾祖宋景字以贤,号南塘,曾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为官清正,对宋氏后代有很大影响。祖父是宋景的第三子宋承庆,早逝。父亲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少孤,赖母顾氏及叔父宋和庆养育,少补诸生,在庠四十年未出仕。宋国霖有四子,宋应星为第三子。与兄应鼎俱为同母魏氏所生。宋应星出生时,宋氏家族日益没落,而母亲又是农民的女儿,所以自幼易于接近农业生产和群众。
  奉新地处南昌府境内,明代时这里文风很盛,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宋应星幼时与长兄宋应昇在叔祖宋和庆创办的家塾内就读。七岁时投师于族叔宋国祚,不久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年方十六考入本县县学,入庠九载。他自幼聪颖好学,学业成绩之佳为师长所惊奇,其族侄宋士元在《长庚公传》中说:“公少灵芒,眉宇逼人,数岁能韵语。及掺制艺,矫拔惊长老。”宋应星青年时代已经熟读经史及百家书,对程朱理学有较深钻研,又能独立思考。他尤其推重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他对自然科学及技术很有兴趣,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还喜欢音乐、美术,对时事政治特别关心,怀有济国济民的理想,常与同学好友纵谈天下大事。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宋应星与其兄宋应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考取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县中诸生只有他们兄弟中举,人称“奉新二宋”。当年秋赶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未中。为作好再应试准备,他们前往九江府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进修,投师于洞主舒曰敬。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又一次进京会试,仍然名落孙山。此后又在天启及崇祯初年再次参加会试,结果均未中举,从此遂绝科举之念。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宋应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侍母亲。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在老母被兄宋应昇接到浙江后,宋应星出任袁州府分宜教谕,主要是教授县学生员。任职四年,取得优良教育成绩,使当地“士风丕振”。更重要的是有足够业余时间从事写作,他的主要作品大都作于此时。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宋应星考评位列优等,不久就被升为福建汀州府(今长汀)推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未待任满,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辞官归里。崇祯十六年再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此时已是明王朝灭亡前夕。他到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没有,官员大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了书院。次年甲申(公元1644年)初,亳州周围已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包围,宋应星弃官返回了奉新。宋应昇原已升至广州知府,甲申后也无意恋官,最终挂冠归故里。他们兄弟和其他的江西志士都寄希望于南明福王政权,但此政权却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不久便灭亡于满清铁蹄之下。清兵南下攻取江西时,宋应昇于1646年服毒殉国,宋应星埋葬胞兄后,在清代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和悲愤中度过晚年,大约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八十岁。遗有二子,长子宋士慧字静生,次子宋士意字诚生,皆有文才,人称“双玉”。宋应星生前教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子孙皆能奉此遗训,在家安心耕读。
宋应星简介&  
  明末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宋应星生于一个先辈曾为工部官员的家庭,又身为地方官吏,较多地接触到下层人民生活,对明末政治的腐朽及学风的败坏有较深刻的认识,故能一反流俗,究心实学。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经过详细观察、研究,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全书共三编十八卷,上编叙述衣食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粮食作物栽培、谷物脱粒加工、种桑养蚕、植棉与麻、染料生产及纺织、染色、制盐、榨糖等;中编著录各种日用品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砖瓦、陶瓷、铜铁器、舟车等制造,金属之锻造,石灰、矾石、硫磺之烧制,煤炭之开采,油类之榨取,纸的制造等;下编记载五金采冶、兵器和火药制作、制曲、酿酒、珠宝玉料采琢等生产技术与经验。书中对每一部门的原料开采和生产操作过程均有详细说明,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工艺流程插图。这部全面系统总结当时工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初刊于崇祯十年,17世纪末传入日本,19世纪广传于欧洲。后译成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家重视。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可与《天工开物》互为参证,为研究作者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他还著有《画音归正》、《厄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下列科学家中,哪一位不是生活在明朝?A.李时珍B.徐光启C.宋应星D.孙思邈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下列科学家中,哪一位不是生活在明朝?A.李时珍B.徐光启C.宋应星D.孙思邈
下列科学家中,哪一位不是生活在明朝?A.李时珍B.徐光启C.宋应星D.孙思邈
答案D孙思邈是唐朝的医药学家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明朝的科学巨星不包括()A.徐光启 B.宋应星 C.郭守敬 D.李时珍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明朝的科学巨星不包括()A.徐光启 B.宋应星 C.郭守敬 D.李时珍
明朝的科学巨星不包括()A.徐光启 B.宋应星 C.郭守敬 D.李时珍
答案是C,只有郭守敬是元朝人徐光启(),中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宋应星(),江西奉新北乡雅溪牌坊村人,明朝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李时珍 () 中国(明代)医学家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西科学家及其成就。从中国的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的是典籍的整理,①正确;明清科技已经开始落后,并非领先世界,②错误;伽利略开始认识到观察和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③正确;材料中未体现西方医学落后与否,④错误。故本题选B。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材料二: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编自新浪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7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材料二:《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25分)世界是多元的,东西方文明是相互影响的。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有马镫以前,骑者的座位是不牢靠的。中国马镫西传,使得新作战方式成为可能,在这样一种西欧新社会形态中获得了表现:那个社会由武士阶级的贵族政治统治着,武士们被赋予土地,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新颖而高度专门化的方法来打仗。这种贵族不可避免地要发展起和马上白刃战的风格及其社会风尚相协调的文明形态和思想格局。—— 摘编自《顾准文集》材料二:(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傍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镫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6分)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在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中的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6分)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3)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格局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趋势?(3分)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2分)(4)依据上述材料所述英国、美国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分析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4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13分)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读图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时间国家新科学技术时间国家新科学技术1945美国原子弹爆炸1969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1946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72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1947美国晶体管问世1977&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1954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81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97英国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1960美国激光器出现1999美国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回答:(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4分)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5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 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纸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人们的需求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降低造纸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古代造纸术进步的原因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①根据《九章算术》来计算田亩面积&&&&&&&&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③阅读《伤寒杂病论》&&&&&&&&&&&&&&&&&&&&④使用新型浑仪—简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达50%~70%,公元1000年以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又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自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1)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就有哪些?(3分)(2) 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10分)(3) 16 世纪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10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B.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做出了卓越贡献C.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D.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时珍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