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热衷于使用&quot 转义;必要艺术&quot 转义;是什么?

公共艺术并没有精确和严格的概念限制,在今天,它常常被视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这种艺术具有公共性,通俗一点说,就是市民性,其范围不限于建筑、雕塑、壁画等等。
无论怎样定义,公共艺术的形成有两座里程碑不可绕过,一个是60年代的百分比计划,这个计划为公共艺术的形成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为政府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不仅养活了大批没饭吃的穷艺术家,也保存和推广了世界级大师的作品。另一个是波普艺术掀起的世界性潮流,这一阵风潮使得公共艺术最终有了我们今天可谈的基础,那就是艺术生活化。在西方现代制度国家,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公共艺术买单,也就意味着这样的艺术必须是公共性的,必须是与生活融为一体,公共性无疑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指标。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目前关于公共艺术的讨论绝大部分是围绕以上两点展开的。从8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人以西方的百分比计划为蓝本,向政府进言提倡实行中国的百分比。而关于艺术的生活化,它已经成为国内相关专家热衷于是的话题,乐此不疲,似乎这就是构建公民社会和公共空间的关键性标尺。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公共艺术的混乱状态恰恰说明了,这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在中国水土不服。
按照西方的标准,目前算是走在前面、得到圈内专家不少好评的有1999年深圳园岭社区的公共空间改造项目《深圳人的一天》。该项目打破以往雕塑常规,在街头邀请18位普通市民,将他们的人体翻模成铜像。配合这些铜像,还刻了一面名为“数字的深圳”的背景墙,上面显示的是深圳某一天的蔬菜价格、股市行情、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等资料。现在,这个项目广受业内人士好评的有两个方面。一点是在人物塑造上,雕塑家的作用被降低至零,最大限度地尊重模特,原样翻制人体。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又受到1980年代美国纽约艺术家约翰艾亨和里格伯托托尔斯“活人翻模”雕塑的影响。另一点则是在铸造这些铜像之前,项目设计师和雕塑家准备了一个详细的调查问卷,提出“让社区的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的设计口号,向附近近百名居民征询意见。这一个简单且只具有象征意味的举措被评论家乐观地视为还权于民的民主举措,认为这一点也使得该项目具备了广泛的公共性。
以上例子是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个很好范本,它反映了西方艺术在中国实践公共艺术时所提供的形式和精神动力。《深圳人的一天》还属于积极一点的例子,因为它在形式也在观念上至少迈出了一步。但整体现状就很不容乐观,如今,城市街头铸造铜像已经蔚然成风,成为政府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一种手段。很难把这些制作低劣、粗制滥造的政府项目与“艺术”这个词等同起来,多数艺术家甚至在这样的“公共艺术”面前难于启齿,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工程无非是被各大小雕刻公司或者院校里的三产部门分包,然后再由良莠不齐的技术工人实施完成,作品质量便很多取决于技术工人的水平高低,艺术家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则讽刺性地缺席了。稍微理想主义的例子是,由雕塑家们组成游说团体,与地方政府打交道,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在其辖区的公共空间内竖立雕塑,目前国内不少抽象雕塑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得以实施。它的问题是,尽管在审美上较之恶俗趣味的城市雕塑有所提升,但此时艺术品仍然沦落为低廉的商品被出售,毫无尊严可言。
于是,公共艺术在当下的中国陷入了一片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理论界不温不火地为公共艺术修建隔靴搔痒、没有实质效用的理论楼阁;一方面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剧烈膨胀,出于对城市形象工程的需求,政府、商人、艺术家各路人等在一个不透明见光死的系统里私自捣腾,用大批无质量无审美无价值的三无产品造就当代公共艺术的虚假繁荣。
中国的公共艺术需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需要有当代的视野,但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它是十分畸形的。这种现状不能单一地归咎于体制的缺憾,这也归因于对公共艺术全然西方化的认识和标准。西方公共艺术处于政府、社区、艺术家三位一体的关系中,这三者关系有一个核心提示,也即公共艺术所谈的公共性离不开社区的环境。公共艺术所面向的公众是社区内的公众,是带有社区印记、具有公民标签的人,离开这个前提,谈公众概念只能是概念化的、被泛泛而论的人。我们不能不注意,刚才所提到的约翰艾亨,他在南布朗斯克所进行的活人翻模,其时间跨度达十五年之久,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里,他已经将整个社区族群的文化形态复现了出来,其意义也在于他的艺术超越了雕塑本身,继而获得了更为复杂的公共性和政治意涵。这种力度是浮泛地做一些问卷调查所不能比拟的。
西方的公共艺术根植于复杂的语义链中,它所指代的公共性往往隐含了身份认同、社群意识、文化冲突等多重文本。这也是我们在面对克里斯托包裹德国议会大厦时,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视觉奇观的原因。这种多元性也正是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国内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就在于将公共性简单地理解为哈贝马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论模式,或者将之置于单一的空间政治中。同时,由于长期处于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内大多数人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源于我们自身所生成的空间经验就是单一的,我们尚缺乏那种细致入微地分辨多元社会空间的敏锐意识。
由此,在公共空间和对其意识同时匮乏的前提下,对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实践难免流于狭隘和表层,只能在如何改造、迎合空间和如何增加观众参与度两个方面下文章。但更为尴尬的是,规范制度的缺乏还往往使得以上两个本来就很无力的努力变得空洞。执念于公共性的追求固然值得尊敬,但实际产生的效果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二三线城市大跃进式的发展,大量“公共艺术品”就配合着领导意志以粗暴的审美方式占据了当地的空间,这里的问题是,公共空间的“空间”是什么?我们是否对此有足够多的认识?同样,当诸如《深圳人的一天》此类尚可圈可点的城市雕塑入驻后,当实践者期待着过往的观众与艺术品产生更多交集时,人们看到的却是那些城市雕塑的某些关键部位被摩擦得锃亮,或者是缺胳膊少腿。在这里,我们又不免要问,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什么?当公共艺术的实践者们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理想化的公共理念撒播在城市角落时,有没有想过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和终点有可能就是错误的,或者至少它是一个乌托邦?
理想化的实践者期待通过对空间的介入实现文化上的政治理想,但由于现实环境的匮乏,使得他们陷入了究竟是先创造空间、再实践艺术,还是通过艺术来改造空间的循环悖论,这就如同摆脱不出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穷论证一样。他们过于夸大或者虚饰了自己作为一名实践者的行动力,就像在一间只能跳慢舞的小黑屋里,他们却想跳一支华丽的探戈,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他们首先就将注意力放在了“公共性”上。这确实是一个难以达成的目标。
不仅如此,对于“公共性”的过分执着,会沦为对公众的新媚俗取向。由于公共空间是缺乏的,真正具有行动力的社区组织和民众也是缺席的,当公共艺术以“一切为人”的口号被实践时,这样的艺术不会为所处空间带来任何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思考,只会提供快餐和佐料式的视觉愉悦,甚至更糟。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所要面对的是具有启蒙意识的个体,是公民,而不是群氓。不要过分寄望能用公共艺术的审美对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连实践者都无法辨清哪种审美是时代的审美时,这样的寄托无疑是大大的虚妄,不排除而且有可能他所提供的观念就是陈旧和保守的。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核心问题,但不是我们现在要谈的问题。作为单个的艺术品,就目前的状态来说,很难在空间中形成真正深刻而有效的公共性。因此,对于今天的中国,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究竟是应该向世人提供普世性的公共价值,还是提供具有稳定符号特征、属于艺术家个体的艺术价值,这两者的权重比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种说法或许有些费解,两者的价值并不冲突,但就像上文所说,如果以公共性为公共艺术的好坏评判标准,那么这个目标肯定在目前是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认识上做出改变。
还可以说得更玄乎一点,就是在面对公共艺术时,我们大可以将它视为博物馆系统的延伸,只是作品的收藏者已经被政府代替了而已。也就是说,我们不再认为公共艺术必须、非得成为空间环境中的一部分(除非艺术家个人愿意),而是用对待架上艺术的眼光对待公共艺术。由此,在实用层面上,我们已将公共艺术纳入了收藏系统的一个环节,而不是需要通过各方协调才能完成的工程或者项目,这样就省去了是否需要给观众、居民发放调查问卷的纠结。
当然,以上的建议带有空想成分,但应该比谈公共性有更多可能性,因为后者在目前的环境下简直就是妄想。另外的好处是,这种认识有助于维护和强化艺术本身价值,在无法推动公共性价值的前提下,我们至少做了一件对艺术自身尊严有益的事情。还需要说的是,以上的建议在实践中必然困难重重,因为艺术本身的价值也处于修正中,因为我们的艺术圈并没有提供足够多的、让政府有信心慷慨收藏的艺术家——少有政府会放弃自己的意志而去收藏一件完全属于艺术家个人风格的作品。现状就是这样,即便是很有名气的艺术家,当他们在公共空间竖立作品时,仍然要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做出大大的妥协,也许五十岁以后会好一些。但更多的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名气,这才是普遍的现状。作为对应,让政府收藏他们,欣赏属于艺术的纯粹价值,这也才是我们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用户名   密码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作者: 佚名
热度0票&&浏览61次
时间:日 07:07
编者说明&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在艺术教育标准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编写而成的、本项目由美国教育部、全国艺术基金会、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资助由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负责使用。& 项目主任:约翰·马赫尔曼(John&J.Mahlmann)& 项日管理:玛格丽特·桑柯(Margaret&A.Senko)& 编辑:迈克尔·布莱克斯利(Michael&Blakeslee)& 项目助理:梅根·普罗瑟(Megan&Prosser)& 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Music&Educators&NationaI&Conference) 译者说明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四门艺术教育的全国性组织研制的。这套文件的研制工作从1992年开始,1993年曾分别公布四门艺术学科标准的初稿和讨论稿,最后于1994年定稿并出版,即读者手中的这份文件。 译者有必要做以下几点说明: 1.译者在1993年至1994年初撰写《美国音乐教育概论》(教育科学国家八五项目子课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过程中,在介绍这套标准时使用的是音乐学科的讨论稿,因为当时《标准》的定稿尚未出版,请读者注意这一点。译者对讨论稿和定稿做了比较,感到有必要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份文件。译者对前后两份文件比较的印象是,讨论稿的目标更为具体、操作性较强,而定稿则较为宽泛。另外,讨论稿把世界音乐的教学专列为一项内容标准,而定稿则把世界音乐教学的含义表述在绪论部分。另外,在内容标准中,定稿的第九项(“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把讨论稿有关西方音乐和世界音乐及其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合并表述。这一点,联系绪论中的有关理论阐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这套文件是按照:1994年通过立法程序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要求制定出台的,其根本宗旨,是为了从一个方面改进和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使美国的教育到2000年时达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教育部长赖利提出的“世界级水平”。围绕这一宗旨以及本《标准》提出的目标,相继出版的后续文件(以音乐为例)还有《婴幼儿标准》、《学习机会标准》、《评估方案》、对照每一条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并适用于不同年级水、平和不同科目(如普通音乐课、合唱课、管乐队课、管弦乐队课)教学的《教学策略》,以及大量的教学材料,其中包括世界各地、各民族音乐的书面和声像材料。 3.在这份文件中,值得注意的另一问题是其中的附录二:“学习顺序纲要”。在这一部分中,每一门艺术学科都以各内容标准为提要,以不同的年级水平为顺序,清晰地勾勒出整个学科的结构框架,以便为课程研制提供有关教学材料、内容覆盖面和各内容之间的关系、难易程度和顺序、与青少年儿童艺术发展水平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重要参考。 4.这套标准,可以说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总结美国学校艺术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标准的研制体现三点基本要求:(1)具备国际竞争力;(2)反映出最高水准的教育科学理论;(3)其制定具备广泛的基础和公开的程序。据译者近五年来阅读的围绕《标准》的材料,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如下几点: ①关于国际竞争力:&美国政府和美国教育界深知,21世纪的国际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标准》是在教育管理地方分权制为美国特色的条件下,联邦政府对教育的首次最具体的积极干预。其干预程度之具体,达到了对学生在每门学科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的程度,也就是学科的标准。这在美国教育史上是空前未有的。按照《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要求,各学科的标准均由学科教育的国家级组织制定,并通过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理事会的认可。《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由四门艺术学科的国家级组织联合而成的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研制,在研制时参考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标准和各州的有关文件,并通过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理事会的认可程序。这次教育改革运动对美国艺术教育的最大促进是,艺术首次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即本文件一再强调的“学术性”学科,享有与其他七门核心学科同等的地位。这里,意义颇深的问题是,《2000年目标》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市场中具备竞争力的劳动大军,同时,又对艺术赋予如此高的教育地位,这一点不能不引起全球艺术教育同行和政府的关注。 ②关于最高水准教育科学理论的体现: 指望一种学科的标准反映出教育科学的最高水准,当然不大现实。不过,《标准》有关艺术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内容标准在学科结构上的组织方式,学习顺序的设计,成就标准表述的措辞等方面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界在现代教育科学的主要成果及其运用方面是比较成熟的。 ③关于《标准》制定的广泛的基础: 作为美国这样一个教育管理分权制国家的学科标准,其贯彻落实如果没有广泛的基础就很可能落空。《标准》的制定者对这一点应该是清楚的。正因如此,《标准》的讨论是在极为广泛的群体中进行的。以音乐教育国家标准为例,《标准》的初稿和讨论稿至少发至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会员(现有七万会员,占全美音乐教师多半)人手一份。不仅如此,在《标准》出台后,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曾两次举办由60多个与音乐教育发生联系的国家级组织参加的“高峰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即合力落实《标准》提出的目标。从附录四可以看到,一切与艺术教育发生联系的部门、行业、人士已经全部被卷进这场艺术教育改革运动中来了!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0-2 绪&论& 人类自我的发现   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从游牧民族祭奠祖先的原始歌舞、猎手在石窟墙壁留下的原始猎物绘画以及成人为儿童编演的原始英雄史诗以来,艺术始终描述、界定并深化着人类的经验。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种追求意义的永恒需求-追求空间与时间、经验与事件、身体与灵魂以及智慧与感情之间的联系。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   艺术是体现人性渊源的最深长河之一,它连接着人类的世代传承。新生一代在人生追求中,总会在艺术中寻觅前人留下的永恒问题的答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的宗旨是什么?人类的出路在哪里?同时,艺术往往是时代变迁的动力,它以新颖的视角向旧的观念发起挑战,或者对人们熟悉的观念做出独创的阐释。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各门艺术学科之间差异之遥远、个性之丰富,足以同生物学与哲学之间的差异相比拟。从另一层意义上看,艺术是社会对其本身的馈赠。它给人们的记忆里留下希望,激发着人们的勇气,丰富着各类庆典、礼仪,使人们勇于承受悲伤。艺术又是一种使人们愉快和轻松的独特的源泉。它为人们提供发现过程中的“Aha”,促使我们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在更深的层次把握对事物的领悟,发现并更新着我们的想象。艺术在人类的世世代代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这正是由于它善于结系人们,使我们更好地体会深远事物的缘故。   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在生活中存在之深、存在之微妙,使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显在。一位办公室管理人员可能从不习画,从不光顾博物馆,但是,在为厅室购置一副美术作品时,他却会细致地表露出对作品艺术性的评鉴;一位母亲可能从未参加过合唱表演,但是她也会用温存的歌声陪伴婴儿入睡;不懂戏剧的青少年可以为电视剧的情节所感动;没有上过芭蕾课的夫妻却可以热衷于方舞。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它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经验。另外,艺术还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从时装到每种产品的创意和设计,从建筑到表演业和娱乐业,艺术已经成为身价亿万的产业。没有艺术,我们就无法生活--我们也绝不愿意过着没有艺术的生活。   出于上述及更多难以计数的原因,艺术成为人类旅程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艺术,使人得以充实和完美,使人懂得珍惜艺术本身的价值。正因如此,我们坚信,懂得和实践艺术是我们儿童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正因如此,在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任何一种文明中,艺术与“教育”一词的根本含义是密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文明要保持长久的动力和养分,它最终要依赖于我们儿童能力发展的程度。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能在这个庞杂的世界中求得生计,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过上有意义的、丰富的生活。本文件所待的观点断言,一个有价值的未来,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要实现这一点,除了通过正规的教育,别无其他选择。   《标准》明确了,我们的儿童必须知道和能够做什么。这些标准中的观点坚持认为,那种与艺术仅仅是一面之交的水平,不可能维持我们的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和参与。《标准》必须把一代新人引向参与艺术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走向终身的艺本学习和发展。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的儿童将发现他们个人的方向,并做出他们独特的贡献。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将发现人类自身的奥秘和人类的前景。 艺术教育的益处   《标准》用可操作的术语,对艺术在我们的年轻一代和我们国家的完美教育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做出了尝试性描述。艺术的益处,一在学生,二在社会。它有益于学生,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这种过程不仅需要灵活的大脑,而且要求思维的训练有素。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学生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由于儿童教育在早期重在语言和数学技能的获得,儿童逐渐无意识地学会,“正常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线性的和序列的,理解的路径只能是从始到终,从因至果。在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早期教育模式作用下,学生学会的主要是对那些符号体系的信仰。这些符号是词语、数字和抽象概念。这样,一个在经验中发展成长的人却与其实际经验主硬地割裂开来。而艺术教育则不然。有时,艺术行走的也是与上述相似的道路。不过,在更多的情形下,它们是以另一种位置为起点的。艺术培养的是直接的感觉经验,知识的合理来源在艺术看来是非冥想的闪念和顿悟。艺术的目标,旨在直接联系人与经验,架起词语和非词语之间以及严密逻辑和情感之间的桥梁,以便更完美地理解整体世界。这两种方式都是有力的和必需的,否认其中的任何一种学习郁会遭致学生的无能。   艺术教育还有益于社会,因为学生学习艺术能够获得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 ☆理解人类的古今经验。 ☆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往往是很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为各种人类的环境提供表达、分析和发展的工具(例如:人们常说的教学“艺术”,政治“艺术”等)。 ☆理解艺术的影响。例如,艺术在形成和反映各种文化中的力量,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所有方面的影响,以及艺术对更广范围中观念和行动的作用。 ☆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境中的决策。 ☆分析非词语的交流,井对有关文化的产物和问题做出有见识的判断。 ☆用各种方式交流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有力地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   在充满令人困惑的信息的世界里,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年轻人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事物。如同生活,艺术中往往不存在明确的或“正确”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这幅画中树的绿色是否应该再暗一些?”)。同时,艺术为学习注入激情。学习和能力是相互强化的:学生渐浓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已知增添新的维度,强化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期待。而学习的欢乐则成为可触及的和强有力的现实。   或许,更重要的是艺术内部的本质价值,其学习价值在于艺术本身,即其他学科和途径所不能提供的益处。例如,阅读席勒的《欢乐颂》是一种审美的认识,而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辉煌的合唱,则是全然不同的一种审美体验。由于这些经验开启着美的超然维度,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问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还超出其内部的价值。因为每一门艺术学科通过不同的媒体诉诸于不同的感官,实现其表现,所以,每一门艺术学科都以其特殊的方式丰富着学习的环境。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识别、欣赏和参与他们自己的社区中传统的艺术形式。学生在想象、创造和反应的过程中,发展着受教育过程中必需的词语和非词语的能力。同时,艺术对学生在智力上的要求,有助于他们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诸如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有力思维技能。另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充分的艺术教育与学生其他学科成绩及标准化测验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在综合的。目标明确的艺术教育方案中,学生的艺术参与过程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自尊、自律、合作、动机和自我激励,这些品质是生活中成功所必需的。 艺术教育是为全体学生的   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在一个科技日益先进、感官信息日趋复杂的环境中,对这类刺激的感知、阐释、理解和评价的能力便成为关键。艺术有助于全体学生发展理解和辨别这种充满形象与符号的世界的多种潜力。尤其要指出的是。在艺术方面无能的学生被剥夺在艺术中的受益,而这一点往往是由于他们被艺术教育方案拒之门外造成的。相反,学习艺术的学生则在艺术中获益匪浅。诚如许多教师所证实,艺术可以是接近、激励和教导学生的强有力的渠道,有时是最好的渠道。同时,为了全体学生的成功,也必须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这样,在课程的任何领域,艺术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就上述而论,那种艺术教育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而不是为“普通学生”或残疾学生的观念是极为有害的障碍。那些把艺术降格为多数人的被动经验,缺乏“真正天才”的大多数人没有资格学习绘画、乐器、舞蹈或戏剧之类的观念也纯属误导。显然,学生在各种艺术中有能力倾向和能力的差异,但是,差异不等于没有资格。这里举一类比:我们对所有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抱有极高的期望,因为数学知识对改造和促进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文明是关键的。然而,绝对无人赞成只有具备足够数学“天才”的人应该学习长除法或代数。同理,在每个人的基础教育中,天分绝不应该成为决定艺术的位置或价值的因素。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0-3 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艺术教育要实现其应有的功能,每个学生就必须理解诸如下列问题:什么是艺术?艺术家如何工作,他们运用什么工具?传统的通俗的和古典的艺术形式是怎样互相影响的?艺术对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何在?在寻找这些答案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每门艺术学科的本质,以及赋予每门艺术学科生命力的知识和技能。《标准》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特别注重并放眼于这种深远理解的形成。当然,实现《标准》并不可能也不应该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获得一种共同的艺术价值体索。学生的艺术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标准》所能做的,是为教育者提供一种积极的和实在的框架,它有助于使年轻一代认识到,作为一种共享文化中的一员和参与者,艺术对他们有什么价值,艺术怎样实现这些价值。&下述有关艺术价值的论断,只有在《标准》、学生和教师形成真正的合力时方能实现。《标准》对艺术所抱的这些期待,要求在艺术、学生生活和整个世界之间寻求广义的联系。&☆艺术具有两类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性价值。艺术可以被用来实现多种宗旨(例如:展示问题、表达观念、教育、追求、娱乐、设计、计划和美化等)。   ☆艺术在创造文化和建设文明中扮演着一种极有价值的角色。每门艺术学科对文化、社会和人的生活做出各自独特的贡献,这些艺术学科的联合更能使艺术学科产生艺术学科中任何一门艺术不能单独产生的作用。   ☆艺术是求知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发展着他们理解和欣赏周围世界的能力,在创造舞蹈、音乐、戏剧作品和视觉艺术品的同时,他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表达,如何与人们进行交流。   ☆艺术具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不论是在职业的情境中,还是在非职业的或娱乐性的情境中,艺术使个体达到自我实现。   ☆对艺术的终身参与是完整的生活的一个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提倡人的这种素养。   ☆欣赏艺术意味着理解各种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意味着理解艺术的创作、表演、研究、教学、展示和赞助工作中的各种角色,以及对这些工作的性质的理解和赞赏。   ☆领悟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社会的尊重。   ☆对艺术的开放意识,对艺术劳动的尊重以及对艺术的思考,是作为观众参与艺术时的良好态度,它能够加强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应该使之发展。   ☆艺术是探究自由和表现自由所必需的。   ☆由于艺术往往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艺术中面临的问题常常没有标准化答案,因而学习艺术的学生熟悉并善于用多种角度来审视“价值”的意义。   ☆在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其他学科情境中,艺术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可以用来启迪学生的智慧。   ☆从事和学习艺术所必需的自律、合作精神和坚韧的品格,可以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迁移作用。   ☆艺术提供的非词语交流形式,可以强化观念和情绪的表达。   ☆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促进文明的责任,艺术鼓励承担这种责任,并为实现这种责任提供技能和观点。   随着学生对艺术所提出的上述挑战和前景的理解的深化,他们便为国家的文化宝库的贡献做出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生活与这些高水准的期待愈接近,我们的文明建设就愈有力度。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实现这些标准,不仅是对我们儿童的未来而且是对我们国家和文明的未来的最佳可能投资之一。 有无标准,有何不同   有无标准,大为不同。艺术教育标准所涉及的,说到底,是整个教育中的两个基本问题--质量和成绩责任制(accountability)。标准有助于保证艺术学习的严密组织和周全的重点,并有助于保证艺术教学的评估具备一种参照点。《标准》在考虑这些问题时,坚持以下几点:   艺术教育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种有序的、综合的、包含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事业。确立这种认识,才能保证美国人基本的艺术修养是美国教育的产物。&艺术教学须坚持动手导向(例如:学生要不断地涉人实践、练习和研究,以保证四门艺术学科所要求的有效的和创造性的参与)。&学生要学习多种文化和历史的艺术遗产。《标准》强调文化和艺术的全球性和普遍性,而不仅仅限于地方性和特殊性。&艺术教育能够形成跨学科的学习。要实现《标准》,必然要求在各门艺术之间以及在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   科技不仅是改造经济的一种力量,而且是推动艺术的动力。艺术能启发学生认识运用科技手段与达到理想目的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心智方法恰恰与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开发的思维过程相仿。   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焦点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能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所必需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   最后,作为美国艺术教育的第一套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给以每个学生为对象的教育评估奠定了基础。   《标准》的上述特征,将把教育质量和成绩责任制推向学生、学校和纳税者应得的水平。《标准》将帮助我们的国家在这个以是否具备不断生产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为成败关键的世界中,占据竞争地位。   采纳《标准》的另一副产品是,《标准》的施行实际上意味着,教师和有关人士将能够减少为争取艺术教育地位奔走呼吁所花费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儿童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以及由艺术能力的发展所带来的欢乐。   《标准》的成功实现将包含着其他一些意味。我们展望未来之际,须牢记两点:一旦学生成功地实现了《标准》所提出的水准,(标准》还会把期待提拔到更高的程度。同时,即使每门艺术学科实际上将基本保持恒定的水平,科技、新的文化趋势和教育的进步所形成的变迁还会要求《标准》做出变更。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0-4 背景和问题& 《标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艺术被写进联邦法律。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在教育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同样的重要地位。该法令第二款论及教育标准问题。按照法令的要求,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理事会成立。该会的职责之一是与相应学科的国家级组织合作,编制各学科标准。这个标准遵循三个目标:(1)保证标准具备国际竞争力。(2)保证标准反映出最高水准的教育科学理论。(3)保证标准的制定具备广泛的基础和公开的认可程序。1992年,,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在期待教育标准成为这次教育改革立法焦点的同时,成功地从美国教育部、全国艺术基金会和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获得一项资助,用于确定全国的学生在艺术学科中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这样,本文件是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征求和协商专家和参与者意见基础上形成的,其过程包括对各州艺术教育文件和各国标准的考察,以及一系列全国性研讨会的研讨、论证。 《标准》提供了决定性的基础   80年代以来,在以世界级水平的教育为目标的旷日持久的教育改革运动中,艺术成为改革运动的重要伙伴。现在,《标准》成为这项宏雄事业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个工业化世界中,美国几乎是唯一没有国家级课程的国家。不过,国家标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实现教育任务的。它们论述的是能力,而不是预定的大纲。需求标准呼声的部分起因,来自这样一个共识:没有某种对教育结果的统一意见,我们美国人对学校教育的好坏就决不可能有清楚的认识。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职责是为我们的儿童提供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走人社会,具备生产能力,并做出公民应有的贡献。简言之,我们需要一种明了和令人信服的说法:这就是“一个学生应该知道和做到什么。”同时,尽管我们的教育管理是松散的,美国人在思想的核心上仍然清楚,我们是一个国家。正因如此,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我们需要国家目标――期望中结果的表述――为各州和地方的决策提供一种广义的框架。  然而,制定标准的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其本身的制定过程。在构思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信仰及其理由进行一次彻底的思考。这一过程更新着我们对整体教育的兴趣和承诺,以及在所有学科中何为重要的认识。   艺术教育标准的重要性在于两点根本原因。其一,《标准》有助于界定,良好的艺术教育应该提供什么:艺术学科的理解及运用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系的透彻而坚实的基础。其二,各州和各学区在采纳这些标准时,这些标准便成为目的明确、描述严谨的证词。这套文件指出:“艺术教育意味着,学生应该明确认识标准制定的艺术的学科内容和具体的成就水平,并在他们的教育中在这两者上达到明确界定的水平。”换句话说,这些标准提供了教育在竞争力和效率上的视野。然而,它们不是对所有学校艺术方案的一刀切式的要求。这些标准关注的,是基础教育的结果(以学生的学习为形式)的特征有哪些,而不是怎样产生这些结果。标准不提供大纲,但是它们有助于改善较弱的艺术教学和方案,使较强的方案办得更好。   艺术教育标准的表述是广义的。这种表述方式是为了鼓励地方制定课程目标,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留下余地。这些标准还提出了内容的领域,对学生能力的期待以及学生成就的水平,但不表露对具体的教育哲学、特定的教学方法或美学观点的认同或导向。这些是各州、各地和课堂教师的事务。 《标准》是通往备种艺术学科大门的钥匙   艺术学科中的每一门类,有其自身庞大的学科材料体系——系统的技能、知识和技术。它们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手段和思维及行动的方式。每门学科还提供着有关世界和人类经验的丰富多彩的观点。它们提供分析的和理论的视点,各具特点的历史,艺术闸释的各种流派,以及各门艺术与所有人类活动之间的无穷联系。在这些人类财富之中,标准提出的是进入艺术学科学习的基本要点。当学生取得了标准对某艺术学科的内容和成就表述,这就意味着艺术大门的敞开,学生就可以用这一成就作为起点奔向更高的目标。以舞蹈为例,当一个孩子学会运用基本的动作创造一种动作主题并对之做出变形,一种新的创造性便可能随之诞生。这时,这个孩子便懂得,把耳朵听到的节奏转换为身体的表现的过程中,其涵义是什么。儿童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达到了一种标准,而且还学会了一种“新的语法”--身体运动的语法。随着学生能力的成长,他们的学习进程与上行的螺旋式阶梯相仿。在每一水平上,一扇新的大门通往挑战,并回报更强的经验。《标准》在于能够强化这种持续进步和探索的力度,通过这种过程不断地形成更强的能力。当学生达到了这些标准,他们还将学会在解决艺术或智力问题时,对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进行选择,而创造性思维没有这种选择能力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些标准不仅仅是舞蹈、音乐、视觉艺术和戏剧王国中开启能力和发现之门的钥匙,它们还是联系艺术与其他课程领域的基础。 《标准》是形成课程相关和综合的关键    《标准》的基本宗旨之一是,艺术学科要为其内部价值而教。然而,除了这个意义外,《标准》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还要帮助学生在各学科之间形成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门艺术学科标准反映出这方面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在每一门具体的艺术学科内部,就其学科本身进行充分的探索,并能用这些任务作为构建各门艺术学科的桥梁。最后,将其作为从艺术通向其他学习领域的通道。不过,《标准》并不能自动地形成这些联系。建构和形成这些联系,永远是教学的任务。   各门艺术之间、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之间的界限不应混淆。其一,是“相关”(correlations)。相关指学科之间具体的异同。举一简例说明音乐与数学的相关。这两门学科的结构中明显的例证,是计数、距离和恒定的数值。再举一复杂例子来看:我们可以就诸如美学、社会学、历史时期等课题,在两门或更多的艺术形式之间,比较、对照其文本的阐释和分析。其二是“综合”(Intergration)。它与相关不同。综合不象相关那样把不同的学科并置,进行比较和对照。综合在使用两种或更多学科的资源时,其方法是学科之间的相互强化,并往往表现为多种学科之间的统一。在艺术中,综合的简单例子,可以是视觉效果和词语的结合,以创造一种戏剧性的情绪。更为复杂的情形可举历史为例:年美国的戏剧怎样反映出此间美国社会意识的变迁?或,美籍非洲后裔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对民权运动的贡献如何?   因为艺术在沟通和形成各学科之间的各种联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所以,艺术的教学能够并且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十分注重各门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用这种方法建构学科之间联系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学生认识整体、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对日本视觉艺术有所了解的高中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德川时代的政治。因为,日本的美术恰好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但是,要注意一个根本点:在学习中,无论是相关、综合还是其他类似的方法,它们的基础首先是各门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必须充分、完整、透彻。《标准》对这一点的要求,是最为得力的。 《标准》强调文化多样性的融合   美国的文化,是由来自许多文化、传统和背景的民族和观念所组成的丰富的融合体。这种多样性为美国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优势。他们可以把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各种独特因素与业己融合、形成的一种共享文化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并置比较。通过这种学习过程,他们认识到,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和共享的财富。   美国的文化多样性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和其他人。视觉艺术、传统艺术和表演艺术为考察美国和世界各国文化和艺术的贡献提供了多样的视角。学生应该学习,每一种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独特的贡献,有其自身的历史和英雄人物。学生需要学习各种艺术之间的深远联系,以及特定艺术风格与世界各文化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另外,学生还需要理解,艺术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力量,艺术品是世界人民创造、为世界人民所享用的。因而,艺术课程建设的一条关键原则,是要注意民族、民俗、传统、宗教、性别等问题,以及各种艺术要素和审美反应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土著美洲舞蹈中的繁复节奏,Jeessy&Norman不可比拟的歌唱艺术,Edward&JamesOlmos细腻的戏剧表演,日本书法和阿拉伯艺术等,都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文化的简单制品。它们是人类表现和理解的世界宝库的一部分,它们属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标准》把有关时间、空间和遗产的这些思考视为课程研制的根本。各门艺术学科的学科材料应取自多样的历史时期、风格、形式和文化,把它们作为各门艺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标准》强调恰当的技术   在艺术发展史中,艺术学科与其技艺和技术之间,形成了很强的关系,在今天,它们之间仍然是相互改造、相互激励的关系。现存的和不断出新的技术将永远成为艺术学科的创造、审美和教学的变迁的组成部分。这类例证是无穷的。在古代,雕刻家使用硬金属雕凿木块和大理石;今天,他们则使用乙炔喷枪来处理金属材料。斯特拉迪瓦里在当时只能用炭笔和纸张来设计小提琴;今天,乐器厂家则使用电脑来设计电声乐器。戏剧在过去只能在方寸舞台上演;如今,广播、电视、电影和其他电子媒体等技术都成为戏剧产品制作的重要资源。   对于艺术来说,技术提供着实现艺术产品和表演目标的多种手段。然而,仅有技术并不能确保具体的艺术成果,小学生手中的铅笔本身既不保证绘画能力也不保证有能力的绘画。同理,用喷枪或电脑制图程序来代替铅笔,其本身也不能自动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这些技术所能产生的效应,是它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能够吸引和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艺术。归根到底,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运用,只有在对学生能力有所贡献时才具备意义,而这种贡献是通过教与学产生的。技术,在恰当的运用中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   这些思考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技术的力量拓宽着今天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对各种条件的利用以及选择的范围。新的技术使学生能够尝试大量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和途径;发展中的教学技术在艺术教学中显露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电脑在教学实验中可以创造出无法想象的效率和机会。这些技术应该立即投入使用。人机声像对话如果得以恰当的运用,可以对创造性思维技巧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教育上的这种挑战是,由于技术扩展着选择的范围,学生在对教学材料进行选择、编辑和改制时,必须受到良好的指导,使技术的应用恰当地实现特定的艺术目标。   《标准》应该被看作是沟通和优化技术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催化剂。然而,我们应当记住,许多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标准》本身并不指定具体的技术。要达到《标准》对技术提出的应用要求,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在操作上的前提是,无论何种技术,其应用不应该是为技术而技术,而应该以促进艺术学习成功与否,以学生达到艺术的和智慧的目标如何来衡量。技术的目标不在于学生使用某特定技术的程度如何,而应该以增强学生在丰富的新资源和新信息中融会贯通和建构新意义的能力为宗旨。其有效的成果应该表现在学生对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 《标准》为学生的评估奠定了基础   由于艺术教育在个体的领悟、个体的成就和集体的表现中占有很高的价值,教育者必须能够对这些成就进行评估,否则,就不可能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由于《标准》是有关艺术教育内涵的共同认可的表述,它能够为学生的评估提供一种基础,供全国、各州和地方各级评估方案使用。在对某特定标准是否达到的评估中,可以使用广泛的测量手段。如同课程的任何一个领域,测验和其他测量方法在用于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估时,应该合乎效度和信度在统计上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学习背景的因素。   这套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标准所提供的另一个巨大优势还在于,它反对那种视艺术为“软学术”学科的无知观念。不熟悉艺术的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的优异和质量仅仅是一种观点问题(“我知道我所喜欢的”),观点的相异与质量的高低无关。而标准则规定,艺术有其“学术”准绳。标准规定着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作为严肃的成就衡量尺度。换言之,仅有参与艺术的意愿同教育是根本不同的。这些标准断言,通往成就的道路是严格的训练,别无其他选择。标准还强调指出,这些成就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得以测量的,即便不全是量化的测量工具,它们也应能够得到有见识的批判性的判断。   艺术教育者值得自豪的是,其他学科领域在评估技术方面,已经借鉴了不少艺术教育评估长期使用着的技术,例如,视觉艺术中的portfolio&review的做法,以及舞蹈、音乐和戏剧教育中对表演技能的面试评估技术。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估的观点,即对“创造、表演(表现)(Performing)和反应”的关注。这恰恰是艺术教育标准在内容分类上的特点。尽管艺术学习的某些方面是可以通过传统的纸笔测量技术和外显表现的方法得以测量的,但是,艺术中还有许多技巧和能力若要得到恰当的评估,还需要使用更为复杂、细腻、精当的方法和衡量尺度。艺术教育的评估除了要使用这些精密的技术外,还要使用其他广泛的表现任务。 《标准》要求超过一般的“接触”   所有的基础学科,包括艺术在内,要求超过一般的“接触”。它们需要集中的时间,用于学习、练习和思考。专业艺术工作者对课堂每月一次的访问,学生对职业艺术家的观摩,专门面向有特殊艺术禀赋学生而设的艺术课程等,都不足以作为充分的、基础的艺术教学。它们肯定不能使学生达到这里所表述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前提是,所有年级的全体学生都必须积极地投入综合的、有序的艺术教育方案。这些方案既包含创造、表现和制作,又包括研究、分析和思考。这些方面的活动,对全面的艺术教育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这些标准的要求是广泛、全面的,然而,它并不要求以牺牲其他学科为代价,过分地偏于艺术。艺术教育的各领导组织以及全国艺术基金会建议,在小学和中学水平,15%的教学时间可用于正规的艺术学习。到高中阶段,要达到《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能力,意味着艺术是高中的必修课,而不仅是选修课。   因此,当儿童在一门艺术学科中从“接触”水平跨进能力形成阶段时,迎接他们的是比此前学习情形不同的基础的创造、表演、制作、思维、感知和反应过程。儿童在掌握了读写算后,就能用这些基本技能去征服新的世界。同样,儿童在学会用美术家的眼去看,用音乐家的耳去听,用剧作家的视野去处理戏剧情节,或用身体的动作去讲述故事时,他们就获得了为艺术及其他学习注人生命力的一种工具。   为了确保学生接受的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地方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戏剧团体和舞剧院、个体职业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音乐会和其他各种表演活动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各州和各地的艺术代理机构和艺术理事会,以及全国艺术和艺术教育组织的地方分支机构,都可以为学校艺术教育做出重大贡献。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艺术学习的宽广的资源。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地方艺术组织可以通过伙伴式的工作关系,在所有艺术学科的教育中营造出专为延续、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的环境。 《标准》的出台仅仅是第一步   我们在现代世界中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的儿童在这个世界里的成功,有赖于形成一种既文明又富于想象、既竟争又富于创造的社会。在当今信息和经验爆炸的世界里,各种媒体以其强大的各种形象和讯息,在各个角落里淹没着我们的文化。这样,教育的关键任务就是向年轻一代提供有力的工具,使他们不仅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并能用他们自己创造性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没有艺术来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年轻一代就极有可能带着文化上的残疾步人成人社会。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要受到完整、充分的教育,他们的艺术教学方案就需要准确地反映和忠实地传递艺术所特有的多元宗旨、技能和经验——一种能够深化和丰富普通教育的遗产。学校艺术教育要求艺术组织、艺术工商界、专业团体、教育组织、表演家和职业艺术家的支持。毫无疑问,这里的《标准》将需要支持者和同盟,以达到改进和改变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目的。但是,《标准》本身所含的潜在行动力量,可作为公众意识和教师的准备,成为改变各级教育政策以及向整个教育界注入巨大影响的杠杆。 问题在于贯彻   发展艺术学习所需要的身心能力,必须使个体与学科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掌握各种工具,适应身心的挑战,并按照艺术的要求,与其他的艺术学习者保持联系。   这种交往性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实现的。由于教师不可能教授他不了解的东西,这样,把《标准》带入学生的生活就要求许多教师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要求艺术师资教育方案做出相应的变化。在许多地方,艺术教育需要更多的合格教师。师资的职前训练的结构必须予以调整,使之包括艺术或加强已有艺术训练的内容。在职的许多教师需要补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新的能力,并与艺术专家形成教学联盟。所有这些,做起来是不容易的,然而,这样做是必需的、有价值的。   地方管理部门、学校委员会、各州教育机关、各州和地方艺术机构、师资教育机构以及地方在职教育方案都要为此担负起一定的责任,还要充分利用各类其他教师、地方艺术家和社区的全体成员。   完成一套《标准》的编写工作仅仅是第一步。仅仅“采纳”这套标准并不足以改变学生成就本身。艺术教育需要新的政策,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再分配。师资教育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跟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所有关心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人们都必须对之做出广泛的合作和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标准》的贯彻才能是成功的。   说到底,《标准》的贯彻是否真正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落到学生的实处,是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意味着要激励学生并使学生达到标准。只有紧紧盯住这个瞄靶,这些标准才能使美国的学校产生与我们预见中的儿童和社会相一致的最佳变化。 ----------------------------------------------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0-5 关于《标准》& 《标准》是怎样组织的   教师、决策者和学主对艺术教育所应产生的结果,都需要明确的表述。这不仅出于教学上的原因,它还能分配教学资源,并为评估学生的成就和过程奠定基础。由于使用《标准》的最大群体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所以《标准》最恰当的陈述顺序是按以下年级阶段排列的:幼儿园至四年级、五年级至八年级、九年级至十二年级。《标准》中的每项表述应被理解为学生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当然,他们可能在特定阶段中的任何一个时间上获得某能力。《标准》要求的是,他们在进入下一阶段前,必须获得本阶段的能力、   在每一年级阶段中,《标准》按照艺术学科的门类予以组织: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每门学科都表述了具体的能力(Competencies)。对每个学生来说。这些能力是全国艺术教育界所公认的艺术教育的精髓。虽然每一门艺术学科中任何一种具体的能力不可避免地会着重于该学科的某一部分,但《标准》强调,所有的能力都是相互依存的。   《标准》对各项具体能力的划分,并不表示在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序列的某一点上,或在学生整个学校学习过程中,要给予或应该给予各项能力同样的分量和时间。这些能力的融合与平衡在不同的科目、教学单元和不同的学校中,因不同的年级水平而不同是正常的。   《标准》鼓励处理好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避免二者之间的失衡。另外,《标准》意在为学习创造一种视野,它本身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体系。   每一能力领域中的两类标准,用于指导对学生的评估:   ☆内容标准具体地表述学生在艺术学科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   ☆成就标准具体地表述学生在完成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习时,在每门艺术中的各项能力上应该获得的理解和成就水平。   在这套文件中,每一内容标准之下都有一些成就标准的描述。在九年级至十二年级阶段,每门艺术学科都设有“熟练”和“高级”两种水平的成就标准。这两种水平中可以包含若干条标准。在九至十二年级阶段,能够达到“高级”成就水平的,可能是那些在某特定艺术学科中选修某特定科目的学生。然而,《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在至少一门艺术学科上达到“熟练”水平的成就。 学生在艺术学科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    在艺术学科中,能力的形成有许多途径。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中学习不同的艺术。他们的学习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他们的能力可以以不同的进度发展。能力意味着能够运用一整套知识和技能体系,其中通常包括创造、表演(表现)、制作、历史、文化、感知、分析、批判、审美、技术和欣赏。能力意味着这些因素的综合,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还意味着能够综合利用与多种因素相联系的内容、视野和技术,以达到具体的艺术和分析的目标。学生的学习,从最初就应定向于综合的(comprehensive)能力。较低年级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随着学年的增长逐步向更为深刻和严格的学习过渡。其学习结果,应该通过学习的丰富、学科学习的成就和成就的自豪,达到艺术体验的愉悦。从根本上讲,《标准》要求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时,应该知道和能够做到下述:   ☆他们应该在四门艺术学科(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中进行基本水平的交流,包括每门艺术学科基本语汇、材料、工具、技术和心智活动方法的运用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该能够在至少一门艺术形式中进行熟练的交流,包括能用领悟、推理和技术能力来界定和解决艺术问题。   ☆他们应该能够从结构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观点以及从这些观点的结合来形成和表述对艺术作品的基本分析。   ☆他们应该有见识地熟悉多种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典范,基本理解艺术学科在总体上和各种文化中的历史发展。   ☆他们应该能够在各门艺术学科之中及之间,将多种艺术类型的知识和技能予以联系。包括在任何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中对艺术的创作、历史、文化和分析进行融会贯通与比较的能力和理解。   当学生发展了以上能力后,就能够形成个人艺术决策所需要的自己的知识、信仰和价值。换言之,他们就能够对艺术的本质、价值及其对他们自己的人性的意义形成广义的和完美的理解。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0-6 附录二&结&语& 教育改革、标准和艺术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表述的是每个年轻美国人在四门艺术学科(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其范围是幼儿园至十二年级。标准涉及内容和成就两个方面。 改革的背景   《标准》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产物之一。这次教育改革起初发自美国数州。1983年,《国家在危机中》出版后,引起全美国的重视。这一国家召唤的效力是强大的。1990年,六项国家教育目标出台。而《标准》则旨在描述学生在所有学科中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期实现他们的个人潜能,成为世界经济中具备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劳动大军和成人公民。《2O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后,这些国家目标被写进法律。该法令把艺术规定为核心学科,使艺术成为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国语同等重要的学科。   同时,该法令要求这些学科领域制定教育标准,以鼓励美国的青少年儿童取得高水平的学习成就,并为他们的学习及成绩的评价确定水准基点。1992年,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Consortium&of&National&Arts&Education&Associations)在期待教育标准成为这次教育改革立法焦点的同时,成功地从美国教育部、全国艺术基金会和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获得一项资助,用于确定全国的学生在艺术学科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这套文件(即本标准--译注)是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征求和协商专家和参与者意见基础上形成的。其过程包括对各州艺术教育文件和各国标准的考察,以及一系列全国性会议的研讨和论证。 标准的重要性   教育要达到内部的一致、效能和效率,其核心和关键是在学生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就本册文件而言,艺术教育标准有两点重要性。其一,这些标准有助于界定,良好的艺术教育应该提供些什么,从而为艺术学科的理解和运用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系提供透彻而坚实的基础。其二,在各州和各学区采纳这些标准时,这些标准是针对艺术在教育中时常被误作可有可无的一种严肃的证词。这套文件指出:“艺术教育意味着,学生应该明确认识标准制定的学科内容,他们应该在相应的年级阶段达到明确无误的成就水平。”   这些标准提供了教育在竞争和效率上的视野。但是,它们不是对所有学校艺术方案的一刀切式的要求。这些标准关注的是艺术基础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应该怎样产生这些结果。有关这类过程,其决策权在各州、各地和课堂教师手中。换言之,《标准》提供的是教育目标,而不是课程,但它们能够有助于改进各类艺术教学的质量。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学科的知识和实践是儿童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正因如此,包括我们在内的任何一种文明中,艺术与“教育”一词的根本含义密不可分。长期的经验中告诉我们,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这一论断的形成有诸多理由:   艺术的学习价值是由艺术本身所决定的。它们的影响是不能否认的。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所有艺术都联系着我们的想象与人类存在的最深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的宗旨是什么?人类的出路在哪里?对时间的和跨越文化的学习反应--以及对人类创造性反应的工具和知识的掌握--便成为理解生活和完善生活的关键及核心。   艺术的作用包含多种人类宗旨:呈示问题和观念、教育与追求、娱乐、修饰或愉悦。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现以上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   艺术是每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艺术,从每一角度改造着我们个人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环境--从儿童早餐摆置的设计到汽车收音机的歌曲,从家庭晚问的电视剧场到青少年周未舞会以及经典艺术作品的永恒影响。   艺术是娱乐和想象力的独特源泉。它们探索观念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思维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它们赋予人类持恒的智慧,有助于人们用新的方式来看待和把握人生。   艺术在帮助学生发展态度、性格和心智技能,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当今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证据是极广的。艺术能教化自我管理、强化自尊、培养思维技巧和创造性,而这些是一切劳动场合所珍视的品质,艺术能教育集体与合作的重要性。艺术体现着学习、勤奋和高度成就水平之间的直接联系。 艺术教育的益处   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中,逐渐形成多种文化修养。这种过程不仅需要灵活的大脑,而且要求思维的训练有素。艺术教育有益于社会,因为,学习艺术的学生掌握着理解古今人类经验的有力工具。他们学会尊重其他民族通常是极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他们学会在不具备标准答案的情境中的决策。通过学习艺术,学生激发起他们自然的创造力,在学习中发展这种创造力,使之适应复杂的和竞争的社会需求。艺术的学习与能力形成互相强化,学习的愉悦便成为现实的、可及的和强烈的体验。 艺术和其他核心学科   《标准》表述的主要是艺术学科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也为各种艺术的相关概念、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现象的联系以及艺术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例如,艺术的心智活动方法,与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变为日常技术恰恰是相同的。 我们必须做什么   我们的儿童教育成功与否,有赖于形成一种文明的、富于想象的、有竞争力和富于创造性的社会。这个目标反过来有赖于是否能够向儿童提供有力的工具,使他们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并能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方式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没有艺术来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象,我们的儿童就极有可能带着文化上的残疾步人成人社会,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毫无疑问,这里的《标准》将需要支持者和同盟,以达到改进和改变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目的。《标准》的潜在力量能够改变各级水平的教育政策,能够对整个教育界形成改造教育的巨大影响。 问题在于贯彻   当然,教师是这一过程的领导者。在许多地方,艺术教育需要更多的合格教师。另外,整个师资教育也需要培训出质量更高的教师。地方管理部门、学校委员会、各州教育机关、各州和地方艺术机构、师资教育机构以及地方的教师、艺术家、地方艺术组织以及社区的所有成员都要为此担负起一定的责任。他们的支持是《标准》得以成功贯彻的关键。要强调的是,首要的问题是集中广泛的力量,形成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教学。其他都是第二位的。   说到底,《标准》的贯彻是否真正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落到学生的实处,是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意味着要激励学生并使学生达到标准。只有紧紧盯住这个瞄靶,这些标准才能使美国的学校产主与我们预见中的儿童和我们的社会一致的最佳变化。
【已经有0人表态】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北京红缨教育连锁幼儿园自2007年以成功帮助892家幼儿园实现轻松管理。加盟咨询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受洗必要条件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