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遗址被行政村简介任意更改,英雄纪念碑被强行拉走合法吗

值班斑竹: 东归草原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删帖申请,请邮件与我们联系(邮箱:xhwjbx@xinhua.org),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记忆坐标:这些抗战纪念地,你去过吗?
&于& 14:12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于& 11:53 &发表
江苏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江苏抗日军民在极为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20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江苏抗日军民是华中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
南京保卫战“遗址”
01【坐标】金陵兵工厂在南京保卫战中是国军88师防区,现下是南京1865晨光产业园,南京的一处“小资”街区。史载,兵工厂后山有遇难同胞“万人坑”,这一带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重灾区”。
【史实】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以“膺惩”中国的抵抗。7日,日军兵临城下,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
1937年12月初,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7日兵临城下,司令官松井石根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攻陷,守军牺牲无数。仅雨花台一地守卫将士就有6000多人全部殉国。13日,南京沦陷。
南京拉贝故居
02【坐标】拉贝故居位于南京市小粉桥1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是一幢西式花园别墅,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
【史实】1937年8月,侵华日军对南京狂轰滥炸,正在北戴河休假的德国人约翰·拉贝赶了回来,在院子里修筑了防空洞,西门子难民收容所就收留了600多位中国难民。
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
03【坐标】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坐落在南京军区机关大院,这里还是南京军区军史馆,因保密需要,平日并不对外开放。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就在此地举行。
【史实】 1945年江苏敌后军民继续对日伪军进行攻势作战,扩大抗日根据地,并为全面反攻准备条件。8月中旬起,江苏解放区军民向敌伪发起全面进攻。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04【坐标】纪念馆几毁几建。1932年墓园建成,最初埋葬“一·二八”事变牺牲的飞行员,1937年南京沦陷后被日军悍然毁墓。今日纪念馆是1985年严格按南京档案馆馆藏当年图纸重建。
【史实】日,国民政府在原航空烈士墓前举行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祭仪式。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记录了自“一·二八”淞沪抗战至1945年9月间牺牲的3500名烈士英名及生平业绩,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烈士纪念建筑群。
镇江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05【坐标】“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修建于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意在告慰当年茅山抗日根据地英勇牺牲的7000英烈。原新四军领导吴仲超、王必成、段焕竞、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院内,他们8年抗战一直在茅山。
【史实】1938年春,新四军挺进苏南,首战韦岗胜利。新四军逐步打开了苏南抗战局面,初步建立起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苏南新四军及地方武装长期屹立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在5000多次对敌作战中共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为夺取华中乃至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年,韦岗之战,新四军仅用半小时便取得胜利,陈毅喜闻后赋诗:“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内容图片由江苏频道提供
描述:金陵兵工厂
描述:拉贝故居
描述: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
描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描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1:59 &发表
常州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06【坐标】 司令部旧址的天井内,还有一座洁白的花岗岩墓碑,碑面镌刻:“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於此”。青山埋忠骨,粟裕同志逝世后,其夫人、子女遵照粟裕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敬撒于展厅的天井内。
【史实】日,新四军军部决定第1、第2支队由陈毅、粟裕统一指挥,设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捏成拳头去打日本鬼子。”苏南抗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2月苏皖区党委成立,苏南敌后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泰州黄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
07【坐标】当年的黄桥人不足万,地不足两平方公里,今日黄桥仅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万。小镇米巷的最深处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旧址,当年陈毅、粟裕、陈丕显都曾在此办公和住宿,1980年建为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1984年4月,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由夫人楚青护送至此,魂归黄桥决战地。
【史实】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成立苏北指挥部,东进泰兴地区,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抗日根据地。黄桥决战打响时,新四军作战部队不过五千人,但黄桥人几乎家家户户投入到了那场如火如荼的战斗中。特别是黄桥东门争夺战,数千民众扛着家里的门板铺板前来支援,突击构筑工事。当时千家万户赶做油饼、烧饼,当地13家磨坊、66家烧饼店和80辆小车通宵忙碌,把黄桥烧饼送上前线。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渡过长江,以郭村、泰州为跳板,东进黄桥。整个黄桥战役包括郭村保卫战,东进黄桥,营溪反击,攻克姜堰,黄桥决战。黄桥决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
08【坐标】73年前,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从此盐城就是新四军的家;28年前,盐城建成新四军纪念馆,是为烈士们安了一个家。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俗称泰山庙,位于盐城市建军西路,是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时的军部所在地。
【史实】 1941年,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破坏了华中抗战的大好局面。中国共产党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江苏敌后抗战进入了最为艰苦的阶段。
连云港赣榆抗日山
09【坐标】苏鲁交界处的赣榆抗日山,海拔只有173米,却是“中国抗日第一山”, 从军区首长到机枪射手;从强渡金沙江的英雄,到火烧阳明堡机场的壮士,这里1634座烈士墓,安葬着1800多位烈士忠骨,塔碑上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抗日山主峰的抗日烈士塔是年,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和滨海军区广大军民修建而成。抗日山烈士陵园是八路军、新四军兴建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安葬烈士最多的抗日烈士陵园。
【史实】年间,抗日军民一边打仗一边修建烈士陵园安葬烈士忠骨,抗战最激烈时,山下不远的地方就是前线,战士牺牲后随即便被送到山上掩埋。
内容图片由江苏频道提供
描述:常州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描述:泰州黄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
描述: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
描述:连云港赣榆抗日山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00 &发表
淮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10【坐标】纪念园制高点是张爱萍题词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旁是烈士墓,1955年由当地军民重建。
【史实】日拂晓,淮阴城的1600名日军气势汹汹而来,数千群众和地方党政机关未来得及转移,宿营于此的新四军3师7旅2营4连决定就地阻击日军。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柔弱的文书罗桥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几名敌人同归于尽,指导员李云鹏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刺刀插入敌人心脏。当晚,安全转移的村民们摸黑赶来,战士们倒在血泊中,无一具完整尸骸、无一杆完整枪支、无一颗剩余子弹!大家扛来门板、拖来芦苇席,含着热泪把烈士残缺的遗骸裹好下葬。
车桥战役烈士陵园
11【坐标】新四军在淮安车桥镇镇内与日军、伪军展开战斗
【史实】日凌晨,以粟裕为师长、叶飞为副师长的新四军一师在如今的淮安区车桥地区发起车桥战役。我军利用夜暗从敌外围据点之间直插车桥,以隐蔽迅猛动作从四面八方越过外壕,迅速攻入镇内。在淮安发起车桥战役,取得了空前胜利,揭开了新四军在江苏局部反攻的序幕。这场歼灭日军460余人、生俘日军24人、全歼伪军480余人的战役,被当时的新华社赞扬为“以雄厚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
内容图片由江苏频道提供
描述:淮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描述:车桥战役烈士陵园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07 &发表
淞沪抗战纪念馆
上海市淞沪抗战纪念馆坐落于万里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宝山区,是一座全面反映“一•二八”、 “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和上海人民14年抗日斗争史实的专题纪念馆,是一个集社会教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馆体建筑面积3490平方米,是一个馆园结合、塔馆合一、颇具建筑特色的园林式纪念馆。纪念馆担负着收集、整理和研究上海抗战历史文物资料,保护抗战遗迹,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多方面的任务。
纪念馆主体是一座用钢材、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表现传统建筑形式美的纪念馆。塔高53米,共12层,塔基部分共3层,设为陈列区,主要有介绍淞沪抗战历史的《抗日战争与上海》陈列;运用多媒体影视合成等高科技手段,以场景与文物紧密结合为特点的《血沃淞沪---淞沪抗战史事掇英》陈列;以翔实的图片与文物为基础的《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大型图片展》、《日军在上海的暴行》陈列;《抗战文化系列----张明曹抗战美术作品展》,以及影视放映厅等。四层以上为观光区,可远眺长江口,俯瞰宝山城。
图片内容由上海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09 &发表
上海监狱陈列馆
上海监狱陈列馆设在有百年历史,号称“远东第一监狱” 的提篮桥监狱十字楼内、中国第一座全面介绍一个地区监狱历史变迁和目前现状的专业陈列馆。设监狱史馆、综合馆、演出艺术馆三个部分,展区面积2800平方米。监狱陈列馆有国内罕见保存完好的橡皮牢房、风波亭(禁闭室)、室内刑场(绞刑房)等。
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在此关押,日本驻台湾总督在此畏罪自杀,日本驻香港总督在此收审,5名日本战犯在此绞决,14名日本战犯在此枪决。章太炎、邹容、任弼时、张爱萍等革命志士曾在此囚禁。
陈列馆二楼大厅就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境内第一次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所在地。上海监狱陈列馆特地辟建了日本战犯关押、审判和处决的展示区,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向参观者揭示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在上海监狱陈列馆的三楼,参观者可以看到一间18平方米大小的房间,三面都是钢骨水泥,一面开有气窗,地板中间有一个1.8平方米的方孔,方孔两侧有两块活动地板。活动地板的顶上装有一根绞刑架,并配有绞索。这就是国内罕见的室内刑场(绞刑房)。绞架、活动地板等均是50多年前的原物。如今这里是陈列馆最引人注目的场地之一。
图片内容由上海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10 &发表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预计今年9月3日,经过修缮恢复原貌的四行仓库将作为抗战纪念地正式对公众开放。纪念地计划由陈列馆、纪念墙、纪念广场和纪念雕塑组成。作为纪念地核心的陈列馆位于四行仓库旧址内,复原了“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战斗史实与场景。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1995年,建筑所属单位百联集团在顶楼加盖了7楼设立“八百壮士抗日陈列室”。去年4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在四行仓库原址设立抗战纪念地。 
图片内容由上海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12 &发表
金山卫城日军登陆地点
日,日军在上海发动淞沪战役。日(农历十月初三),侵华日军以10万之众,在金山卫沿海地区登陆,我沿海守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状况下,殊死抵抗,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仅40余人突围,其余全都壮烈殉国。
日军登陆后对城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肆屠杀,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1984年3月,金山卫城日军登陆地点由上海市政府公布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遗址纪念地”。1985年9月,金山县政府在此建亭立碑。为更好地发掘和整合金山历史文化资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金山对纪念地进行了修缮、扩建。
目前主要有抗日主题石雕壁画、中心雕塑、“十月初三惨案”记事碑墙、抗日故事紫砂浮雕壁画、被害乡民纪念墙、古城墙遗址和日军碉堡、警世钟亭、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碑等展示内容,并在城楼上增设“侵华日军在金山的暴行”主题陈列室。
图片内容由上海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13 &发表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见证和纪念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历史。
以俄罗斯犹太人为主建立的上海犹太宗教公会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长期设在摩西会堂内(1941年迁至拉都路会堂),为当时的犹太难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另外一个重要的组织犹太复国青年组织“贝塔”总部亦曾设在此处。今天,命名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的摩西会堂已成为整个上海关于犹太难民历史和实物资料最为齐全的地方,成为犹太人到上海的必访之处。
图片内容由上海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15 &发表
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是一幢位于马当路的石库门房屋,建于1925年。朝鲜三一运动以后,韩国临时政府几经迁移于1926年入这里,当时金九任国务领(相当于总统)。1932年,由于韩国临时政府成员遭到日本军警的逮捕,被迫撤离上海。但它是韩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办公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旧址”。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曾接待过3位韩国总统,3位国会议长。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韩国民族独立运动的圣殿”。这座充满历史沧桑的旧址,是中韩两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的真实写照。不仅仅只是物质遗产,而是巨大的史学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中韩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具有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等多元价值,日益展现出特殊的魅力。
图片内容由上海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39 &发表
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始建于1935年,1936竣工通车。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十四道拐是国际社会援华物资的路上交通动脉,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然要经“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才能运送到抗战前线或“陪都”重庆。
1942年初,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企图切断国际社会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迫使中国屈服。为了增援在缅甸被日军围困的英国军队,避免中国西南通道被掐断的命运,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远征军虽初战获胜,但此后战局日益恶化,连遭失利,导致滇缅公路被切断,也由此才有了“驼峰航线”的悲壮故事。由于“驼峰航线”是空运航线,不但运输物资有限,运行成本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援华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史迪威别无选择,只能谋划从印度经过缅甸北部重新修建一条到达中国的公路,从而建立起陆上运输线。
他先后派出美军第45工兵团和823航空工程营搭配中国驻印军工兵第10团、第12团作为基干的中美工兵部队,在美军供应处的惠来少将及阿鲁斯密准将的指挥下,从雷多(印度起始点)修筑公路至缅甸密支那,然后,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经八莫、南坎,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北线越过伊洛瓦底江,经云南腾冲、龙陵与滇缅公路相接。
施工的过程异常艰苦,一般来说,先由中国工兵在丛林中开路,美军紧跟其后,探索出一段道路后,由空中力量至少开拓出30米宽的道路,然后再由工兵们将道路延长10-15英里。另外还有专门的部队负责修建桥梁。
1943年11月,援华美军司令部为适应每月输送1.5万吨援华抗战物资需要,从盟军昆明战区办事处调来美军公路工程部队第1880工兵营B连负责改建、维修“二十四道拐”,为改善行车条件,首先是减弯改线,将原设计修成的24拐,减改为21拐(若从入口折入的盘山弯道算起,现则为24拐)。同时,沿山道松弱处择址砌石垒墙,加固堡坎,护坡固土,以防土崩石塌阻断交通,最高处达12米。再次便是酌情拓宽弯道,压实路面。整个工程,除去开挖扛抬等粗重活计交中国地方承办外,其他如设计、监督、机构施工管理,均由美军工程技术官兵担任。
为了这条生命线能够早日筑成,重组的中国远征军西出云南,由史迪威指挥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则从印度进入缅北,一面向前攻击日军,一面修路开道,由此出现了战争史上罕见的路修到何处仗就打到何处的情况。
日,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至此,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据不完全统计,中印公路从动工到通车共牺牲3万多人,其中不包括战斗阵亡者。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工程兵们轮番上阵,24小时通宵达旦作业。在这条公路上运输物资的司机,多半是黑人士兵,他们喜欢把卡车漆上响亮的名字和鲜艳的图案,就像飞跃驼峰航线的“飞虎队”一样,呼啸着向密林深处冲去,由于地形险要和气候恶劣,不时会有卡车坠下悬崖或河谷。
公路正式通车后,已升任美军少将的刘易斯•皮克说:“这是美军自战争以来所尝试的最为艰苦的一项工程。”
公路全线通车后,数以千计的载重汽车,装载着大批物资,与“驼峰航线”一起将堆积在印度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国抗日战场。
日,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这条根据史迪威建议,又经中、美、印、缅四国人民浴血奋战共同努力修建的公路抵达昆明金马壁坊,蒋介石发表了广播词,将这条接受抗战物资补给的国际通道改称为“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从此载入史册,成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载入史册,成为中美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日,美国通信兵第164照相连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从重庆去昆明途经晴隆,被“二十四道拐”的奇观吸引,拍摄了一张照片,二战结束后在各大媒体刊登出来,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
当漫长的岁月清洗净战时民众和战史学者的激情之后,钟情怀旧寻根的人希望重走这条战争年代的公路。然而,因为当时美军记者没有注明该照片具体拍摄地点,却让“二十四道拐”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近60年。若干研究二战史的专家从美军记者留下的老照片中知道了“二十四道拐”这一公路段,但它到底在哪里?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摄制组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省交通厅史志办的人士,请他们提出可能的地点。然而,跑了几个来回,把所有地形走了个遍,始终没有发现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
戈叔亚是一位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也是无数苦苦寻觅“二十四道拐”者之一。为获得答案,戈叔亚花费了8年时间,直到2002年3月,戈叔亚终于到达晴隆县,找到了24道拐。
“二十四道拐”这张被历史凝固的老照片,把戈叔亚“发现”后的晴隆“复活”了,而《世界闻名的“24拐”原来在贵州!》这一消息在日的《羊城晚报》一经刊登,即轰动世界,当时报道这样表述:“一张老照片的破译,改正了一个57年的谬误。”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二十四道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被列为第四批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4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公路。
近年来,晴隆县委、县政府成功举办了大型纪念抗战胜利“8.15”系列活动,内容包括象征8年抗战胜利的88辆自驾车重走二十四道拐抗战路,文艺演出、招商引资、奇石展、纪念抗战胜利图片展等相关系列活动。至今,晴隆县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重走抗战路、越野e族等十多场赛事。
201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晴隆县委、县政府在保护二十四道拐遗址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史迪威•晴隆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二十四道拐观景台、纪念广场、纪念博物馆等爱国主义基地设施,赋予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意义,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把二十四道拐中心景区、安南古城、特色城镇和观光畜牧业等统一规划,让二十四道拐转型升级。如今,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截至2014年完成投资为48073.8万元。
2014年,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晴隆圆满拍摄完成,电视剧以二十四道拐为主要拍摄点,作为2015年国际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献礼大片。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播出后,必将进一步提升二十四道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
随着大型纪录片《二十四道拐》和电影《二十四道拐》将于今年在晴隆拍摄,晴隆县委、县政府将致力于把二十四道拐打造成为影视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容图片由贵州频道提供
描述: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历史公路(陈亚林提供)
描述:晴隆二十四道拐(航拍图)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42 &发表
晴隆“二十四道拐”
描述:“24道拐”盘山公路(陈亚林摄影)
描述:“重走抗战生命线——24道拐”的车队(陈亚林摄影)
描述:“越野e族”车队“重走抗战生命线——24道拐”(陈亚林摄影)
描述:24道拐景观(陈亚林摄影)
描述: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夜景(陈亚林摄影)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44 &发表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描述: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夜景(陈亚林摄影)
描述:夜行24道拐(杨浩摄影)
描述:作者:蔡景荣
标题:《二十四道拐》
描述:作者:蔡景荣
标题:《二十四道拐》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45 &发表
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
中英勇奋战的黔南各族人民的抗日壮举,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黔南州人民政府、独山县人民政府共同在这里建了一座纪念碑。
纪念碑为青石材质,造型为双旗拥剑。总高七米,下宽3.6米,主碑宽0.85米,厚0.35米,碑竖向阴刻隶书“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以上几个字为已故首都著名书法家王遐举先生书写,每字0.35╳0.27米2,基座占地面积50米2。
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碑文位于碑身下面下部,方型,边长1.2米,楷书竖行排列,共计19行,满行28字,共计443字。首题“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记”,落款“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独山县人民政府”。
每到清明时节,各界人士,机关、团体、学校,纷纷到这里来凭吊。
内容图片由贵州频道提供
描述:矗立在深河桥畔的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殷忠明摄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49 &发表
镇远“和平村旧址”
全称“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卫兵室、礼堂、岗楼等建筑。“和平村”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称。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同年12月迁至镇远。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3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在管理上实行优待俘虏政策,使许多战俘从军国主义分子转化为反对战争的和平先锋。觉悟了的日军俘虏组织成立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和平村工作队”开展反战运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因和平村旧址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1985年11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图片由贵州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58 &发表
南兴安堡垒
南兴安隧道位于白阿线兴温段(南兴安——阿尔山),全长3218.5米,是内蒙古最长的铁路隧道。1935年6月,隧道从东西两侧用手工挖掘,隧道中的岩石多为花岗石,非常坚硬,施工难度大,东口掘进315米,西口掘进1471米后,开始改用机械挖掘,日贯通,同年,进行衬砌作业和灌注混凝土加固,1937年6月隧道完工,历时2年。
1937年6月隧道竣工后,日军在隧道两侧的出口各修建了一个用来守护隧道的堡垒。这面这个堡垒建筑面积为600多平方米,共有五层,里面有执勤室、发电室、弹药库、宿舍、卫生间、仓库、盥洗间、浴池等,堡垒四面设有100多个射击孔。在隧道出口周围的山上和公路旁,还建有10多个碉堡,山上山下火力交叉配置,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防护体系。
修筑隧道和其它军事工事时,日本关东军通过欺骗、摊派、抓捕等手段,强行征集了数以万计的劳工。由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恶劣及日军的肆意杀戳,许多劳工在劳动期间被虐待致死,日军为了保密,在工程完成时,对劳工进行了集体屠杀。
劳工干活的地方,四周用铁刺线围着,住的是木头板子钉的人字架窝棚,用木板搭的床,有草的铺草铺,没草的就睡在板子上,非常潮湿,许多人长了疥疮。劳工吃的大饼子只有手掌厚,巴掌大,一顿只给一个,连半饱都不足,大家只好挖野菜吃,渴了就喝坑里的死水,许多人得了病,日军不仅不给劳工治病,还把病重的人扔到山林里去,不管他们死活。
由于劳工太苦太累,天天有逃跑的,周围都是大山,多数人找不到路,被抓回来了。当时阿尔山狼特别多,有一次跑了7个人,被狼吃了6个,剩下一个爬到树上没死,却让日本人抓回来了。夜里开会,让他站在中间讲是怎么跑的,那几个人是怎么被狼吃的。然后,让劳工打他,谁不打日本人就打谁,这样,这个劳工被活活打死。有一个姓方的劳工回忆说,他亲眼看见修完山洞的人在一天夜里被抓起来,两个人绑在一起,用8号铁丝胳膊挨胳膊,腿挨腿,拧得很死,绑好后往车上扔,像扔绵羊似的。只看见一车一车的人被拉走,没见有人回来。
日伪时期,白狼、阿尔山地区比较繁华,劳工就有上万人,日本人开办赌场、烟馆、妓院,让劳工挣到一点血汗钱后,到那里消费,他们又把钱收回,用这些手段盘剥劳工。
日本侵略者对劳工的残酷压迫不断引起反抗和斗争,除了逃亡和怠工外,常发生林业工人同军、警、宪、特、大柜、二柜、把头的斗争。有的把恶毒的把头杀掉,有的军警也经常“失踪”。白狼警察署警长仇宽,此人无恶不作,他看中了一个姓尹的工人的妻子,产生了要霸占尹妻的邪念,尹与5位工友将仇宽勒死,并躲进了深山老林。1957年7月的一个夜晚,他们捣毁了牛汾台日本人的太阳林业社,搞到大批食品和衣物。后由于被人告密,被日本人杀害在白狼的老头山上。
1939年夏天,白狼日本村组所辖的九道沟工铺,有两个姓王的兄弟,联络20多名工人,并弄到了两支手枪,准备同日本人斗争。此事被告密,白狼的日本指导官兼特务课长田中,是专门搜集中国人反满抗日情报的,他为人歹毒,不少工人都被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死。田中立即上山抓人,刚到工铺,便有一声枪响,田中的脑袋开了花。待白狼警署20多名警察接到报告赶到后,王姓兄弟带着枪已不知去向,一时间,警察都不敢独身出外。
内容图片由内蒙古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2:59 &发表
花炮台日军军事要塞
花炮台日军军事要塞,因山顶有5处炮台呈梅花型排列而得名。这片要塞主要在中蒙边境各主要山岭的制高点上,跨度为40多公里,建有地下兵营、碉堡、野战工事、部队营房、劳工营房、铁匠铺、浴池、水井等,在与蒙古邻近的边境上,设置了12个监视哨。穿山而建的地下兵营全长250米,内有大小房间25个,为混凝土结构,里面有指挥室、办公室、值班室和洗手间等,每个房间都有通气孔和射击孔。外观上的山形地藐保原态,建于山体内的兵营非常隐弊,门前设有一条防弹克壕和两座暗堡,暗堡宽2米,长6米,各有4个射击孔,用以防御要塞遭遇袭击。在要塞南部的地面上,还设有车库和发电房。
内容图片由内蒙古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3:00 &发表
五岔沟飞机包
1935年,日军先后在五岔沟建了两处野战机场,这个机场占地约200万平方米,飞机跑道长1500m,宽100m。1940年开始修建飞机库,这些象馒头状的建筑,就是当年的飞机库,机场内共有9个飞机库,呈“S”型排列。飞机库宽28m,长23m,高6.2m,侧面有运送弹药的通口。每座机库的对面都有一个弹药库,前后两面都可以通行,是为运送弹药方便而设的,此处还有指挥所一处。
修建飞机库时,先按设计把土堆成拱形的包,在上面铺设钢筋,用混凝土浇灌,凝固后将土取出,将对面的弹药库掩埋起来。另外当时在五岔沟驻有9个步兵大队,4个炮兵大队,同时在周边各山岭上建有大量碉堡、仓库、指挥所、野战工事、交通壕、兵营等军事设施。
内容图片由内蒙古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3:04 &发表
傅作义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率领华北军第五十九军,在昌平、怀柔一带与日寇激战15个小时,阵亡将士367人,找到烈士遗骸203具,运回呼和浩特市安葬于此,立碑纪念。碑文由胡适撰写,钱玄同书写,将士姓名,镌刻镶金,是光荣金榜。同时修建有灵堂,牌坊、围墙等,是一座爱国主义教育的纪念碑。碑文最后写道:“这里长眠的是三百六十七个中国好男子!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
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为内蒙重点保护文物,并在公园大门两侧立石碑各一块,2004年公园改造移至纪念塔正南。
内容图片由内蒙古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3:15 &发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位于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该遗址是国内同类遗址中地上、地下工事最为复杂、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环形阵地)。总面积110公顷,主要有坦克群、大门、纪念广场、主雕塑、博物馆、射击场、军人俱乐部及地下军事工事等组成。其中,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展出了抗战各个时期的文字资料100余万字,珍贵历史照片1000余张,地图39幅以及大量的战争实物。纪念园旨在通过对中俄蒙三国人民的抗战历程的回忆,来展现三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主义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在中俄蒙三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今天,景区的建设又赋予了延续三国友谊,促进三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
内容图片由内蒙古频道提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于& 13:18 &发表
诺门罕战役遗址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诺门罕布尔德嘎查,是震惊世界的诺门罕战役在中国境内的战场。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包括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景区大门和景区雕塑景观群、和平广场等。陈列馆是景区的核心,建筑面积为2 264平方米,建筑分四层,一、二、三层为陈列馆、战场模型沙盘、放映厅等;顶层为观礼台,正前方对着诺门罕战役主战场。陈列馆一楼放映厅放置座椅和投影仪,已对游客开放,播放《诺门罕的记忆》等诺门罕战役系列影片。陈列馆主体建筑外部设计风格为密封的古城碉堡形式,色彩上以岩石般的凝重灰色为主,内部布展以深灰色岩石和有色金属颜色为主颜色,光、电、声三维一体的多功能陈列馆。馆内陈列3 000余件战役遗物、大量的照片和图表及战役场景,全景式地再现了苏蒙军队在朱可夫将军和乔巴山元帅的指挥下战胜日本关东军的过程。
景区和平广场占地1 939平方米,广场中心立有3.2米高的和平大钟一座,钟上以蒙汉双语铭刻战役经过与人类祈求和平的心愿。在景区周边还有战场遗迹景点多处,主要有日军第23师团和第6军指挥部将军庙、日军慰灵祭遗址莲花山、炮阵地、日军细菌部队遗址、焚尸坑、日军野战医院遗址、胡鲁斯台河战役遗址等。
诺门罕布日德名字的由来
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诺门罕的喇嘛在我们眼前的这几个泡子边上搭起几个蒙古包为牧民讲经,泡子在蒙语里被称为“布日德”,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喇嘛就将此地称为诺门罕布日德,这里距中蒙边境线仅6.5公里。
诺门罕战役始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日本侵略军趁苏军兵力减弱之机,派兵从诺门罕地区进攻蒙古国,其目的是经蒙古国占领苏联远东地区,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于是,1939年5月,在今新巴尔虎左旗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即日本、伪满洲国对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和苏蒙军的一场局部正规战争——诺门罕战争。
这场战争从日开始,到9月16日停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战争中双方死伤6万余人。无论空战或坦克战,在当时的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空前的,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在这片不足600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损耗了五万四千多兵员和大量重武器,最后还进行了细菌战,在哈拉哈河流域投放了重达22.5公斤的各种细菌,但仍遭到惨败,被迫讲和。有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这场战争的胜利在当时也间接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
诺门罕战争中日军主要的参战部队为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当时日军的编制一师团辖2万人,师团长为小松原道太郎中将。战争时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少将死在战场上,成为日本当时在战场上所死亡的最高级别的将领,战争结束时日军死亡人数在18000人-25000人之间,第23师团基本上全军覆灭,战后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在第23师团军士的墓前剖腹自杀。战争结束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和关东军参谋长矶古廉介转为预备役,并导致日本当时内阁的倒台,被迫使日本改变了当时的国策,由北攻苏联改为南下犯美后来发动太平洋战争。苏军则把诺门罕战争当作是一次大练兵,将当时的空军司令、炮兵司令、装甲车司令全部调到战场上,对多兵种协调作战进行了一次大的演习,使当时苏军的指挥官朱可夫在这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能够从容的指挥多兵种的集团军进行战斗。而对于二战来讲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是,当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斯大林为了抵御来自德国的进攻,被迫将防守西伯利亚的20个步兵师( 包括4个坦克师)调到战线上,这时西伯利亚防线是最为空虚的时候,而日本关东军在经历了诺门罕战争以后,对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敢再轻易对苏联宣战,这就使苏联不用担心双线作战能够全心投入对德战争中,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成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
内容图片由内蒙古频道提供
描述:1939年,因诺门罕战役持续时间较长,斯大林邀请了西方各国的战地记者及本国的记者、作家前往前线进行采访。上图是朱可夫(右一)和乔巴山(右二)一起在战场上的画面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495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当前可输入字数:50)
&上传单张本地图片 许可格式:jpg, gif, png 许可大小:小于1024K
&&&&更多功能
通过论坛短消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政村和自然村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