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歙浦 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派诗人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计算机 英语 下载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河南省偃师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下载积分:1393
内容提示:河南省偃师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8:52:5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河南省偃师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DOC
官方公共微信[转载]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
2. 04年全国卷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3.04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
&&&&&&&&&&&&&&&&&&&&&&&&&&&&&&&&&&&&&&&&&&&&&&&&&&&&&&&&&&&&&&&&&&&&&&&&&
4.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
&&&&&&&&&&&&&&&&&&&&&&&&&&&&&&&&&&&&&&&&&&&&&&&&&&&&&&&&&&&&&&&&&
5. 05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
6、07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
7、08【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8、08【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
9、【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
&&&&&&&&&&&&&&&&&&&&
&&&&&&&&&&&&&&&&&&&&&&&&&&&&&&&&&&&&&&&&&&&&&&&&&&&
&&&&&&&&&&&&&&&&&&&&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
&&&&&&&&&&&&&&&&&&&&
&&&&&&&&&&&&&&&&&&&&&&&&&&&&&&&&&&&&&&&&&&&&&&&&&&&
&&&&&&&&&&&&&&&&&&&&
10、08【湖北卷】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
&&&&&&&&&&&&&&&&&&&&&&&&&&&&&&&&&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这首宋词的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听流人水调子①&&&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析首句中三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4分)
&&&&&&&&&&&&&&&&&&&&&&&&&&&&&&&&&&&&&&&&&&&&&&&&&&&&&&&&&&&&&&&&&&&&&&&&&&&&&&&&&&&&&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王诜①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②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①王诜:开国功臣之后,宋神宗熙宁二年娶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以讽刺新法之罪名被逮入狱(乌台诗案),王诜受牵连致遭重遣,先后遣至均州(湖北)、颍州(安徽)。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始得召回。②钿:镶金的花型首饰。
&&&&&&&&&&&&&&&&&&&&&&&&&&&&&&&&&&&&&&&&&&&&&&&&&&&&&&&&&&&&&&&&&&&&&&&&&&&&&&&&&&&&&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颔联中“寒云”这一意象的创造有何作用?(4分)
&&&&&&&&&&&&&&&&&&&&&&&&&&&&&&&&&&&&&&&&&&&&&&&&&&&&&&&&&&&&&&&&&&&&&&&&&&&&&&&&&&&&
1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答柳恽①&&&&
吴均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
1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 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 ②底处:何处。 ③枰:棋盘。 ④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
14.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
15.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①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②?却与山窗障北风。
①林景熙()宋末诗人,宋亡不仕,流落江湖。故朝:宋朝。封事:臣下呈皇帝的奏章。②防秋疏:指有关军事的机密奏章。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
1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 &&&                   
&&&&&&&&&&&&&&&&&&&&&&&&&&&&&&&&&&&&&&&&&&&&&&&&&&&&&&&&&&&&&&&&&&&&&&&&&&&&&&&&&&&&&&&&&&&&&&&&&&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冯廷巳
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
道。少年看却老。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2分)
&&&&&&&&&&&&&&&&&&&&&&&&&&&&&&&&&&&&&&&&&&&&&&&&&&&&&&&&&&&&&&&&&&&&&&&&&&&&&&&&&&&&&&&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
&&&&&&&&&&&&&&&&&&&&&&&&&&&&&&&&&&&&&&&&&&&&&&&&&&&&&&&&&&&&&&&&&&&&&&&&&&&&&&&&&&&&&&&
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进而写花枝旁逸、栽种在农家院内的姿态。
2.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沽的节操。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
3.“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1分)、颜色红艳(1分)、姿态美丽(1分);
“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1分);“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1分)。(答出任何四点即可得满分4分)
.诗中描写了“丹枫”“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氛围。(意象至少答出4个,得1分;凄清、孤寂各1分。)
5.“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总之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6.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出“流人"的。一腔愁情,“孤舟”写出孤寂之情,“微月”借传统意象月光点染羁旅之愁,(1分)“枫林”借深秋之景渲染凄凉之情。
7.主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8.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容利的高尚的情操趣味。
9.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10.词的上片描绘了园林中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池塘处杨柳袅袅、嫩荷无数之景,(2分)可见此园林之富丽,春意之盎然,(2分)给人一种景色怡人的感觉。(1分)
11.这两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离别时的悲凉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12.答: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
13.林间寺(古寺)&&葑上田(架田)&&独鸟&&夕阳&&寒烟
14.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15.作者四处漂泊,远离人烟,大雪将至,宿于山村,室内地炉火红。为后文发现山窗新糊故朝封事,抒发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16.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7.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
(1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1分)
18.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都昌四中占华城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2014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 占华城 &&&&更新时间: 16:18:43
本次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媲美/譬喻&&& 回溯/塑料&&& 花圈/圈养&&& 贩卖/皈依
B.骨髓/随意&&& 盘桓/城垣&&& 模样/模仿&&& 悲恸 /恫吓
C.纨绔/&胯下&& 市侩/杂烩&&& 强迫/倔强&&& 油炸/札记
D.痉挛/靓妆&&& 噱头/戏谑&&& 横财/&蛮横 &档案/当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猩红&& 跬步&&& 记录簿&&& 以点带面
B.朱拓& &桀聱&&& 化装品 &&&如椽大笔
C.缣素&& 摭拾&&& 衍生品&&& 心心相映
D.付梓&& 糟塌&&& 卸包袱&&& 暗然神伤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不同的.
②为躲避敌人的搜捕,她成一个&&&&&& 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③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 ,极其缺乏.
A.截然& 化妆&& 百里挑一&&& B.截然&& 化装&&& 凤毛麟角
C.迥然& 化装&& 凤毛麟角&&& D.迥然&& 化妆&&& 百里挑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滑坡一直困扰着这个有五百多万职工的企业,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B.美国的&棱镜&计划给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应该对国内厂商自主可控的信息系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对国外公司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
C.智慧对于人类就像鸟儿对于翅膀一样重要。只要我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努力工作,我就会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蓝天就会任我飞翔。
D.做任何事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说学习,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你自觉刻苦的程度。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 ,&&&&&&&& 。
&&&&&&&&& ,&&&&&&&&&&&& ,&&&&&&&&&&& 。
①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②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
③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④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
⑤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⑥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A.②⑤①③④⑥&&&& B.①④⑥②⑤③&&&& C.③②⑤①④⑥&&& D.①④⑥③②⑤
6.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车夫巴斯基爱上了淳朴、善良的贝西姨婆,他请大卫给她捎一句话:&巴斯基愿意。&贝西姨婆懂得这就是那位老实人真心诚意的求婚,并和他结婚了。(《大卫&科波菲尔》)
B.晴雯心高气合傲,刚强太过,她锋芒毕露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因遭妒忌而被王熙凤设毒计害死。(《红楼梦》)
C.雷斯多伯爵夫人为参加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舞会,还是定做了一件金银丝的舞衫,最后却无法付款。高老头为了替她垫上这笔钱,把餐具和腰带都卖了,连终身年金都押给高利贷.(《高老头》)
D.畸形儿伽西莫多被人遗弃,激起了克洛德的悲悯之心;克洛德也想为自己的弟弟行善积德,就收养了伽西莫多。(《巴黎圣母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的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7.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 B.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 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着新的要求。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 C.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9.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 成果。
&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 C.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 D.中国文化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讼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啖佣儿为证  &&&&&&& 啖:唆使
B.携出城可四五里& &&& 可:大约
C.予族大德之& &&&&& 德:感激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竟:竟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少与诸匠伍&&&&&&&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B. 以诉于官&&&&&&&&& 斧斤以时入山林
C. 廷福为人伐木回&&& 为焦仲卿母所遣
D. 度廷福且走&&&&&&& 若属皆且为所虏
12.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 )
&&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②④⑤
第II卷& (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乡人曰:&囚耳,乌足道?&(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 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4分)
答:&&&&&&&&&&&&&&&&&&&&&&&&&&&&&&&&&&&&&&&&&&&&&&&&&&&&&&&&&&&&&&&&&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卫风&氓》)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 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5)&&&&&&&&&&&&& ,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 &&&&&&&&。(屈原《湘夫人》)
五、名著阅读(3分)
16.下列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赔了夫人又折兵&?请简要叙述。
&&&&&&&&&&&&&&&&&&&&&&&&&&&&&&&&&&&&&&&&&&&&&&&&&&&&&&&&&&&&&&&&&&&&&&&&&&&&&&&
&&&&&&&&&&&&&&&&&&&&&&&&&&&&&&&&&&&&&&&&&&&& &&&&&&&&&&&&&&&&&&&&&&&&&&&&&&&&&&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8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⑤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⑥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⑦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
17.第三段中,作者感受到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4分)
&&&&&&&&&&&&&&&&&&&&&&&&&&&&&&&&&&&&&&&&&&&&&&&&&&&&&&&&&&&&&&&&&&&&&&&&&&&&&&&&&
18.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能刹那间明白自己总要到柿子树旁边了?(4分)
&&&&&&&&&&&&&&&&&&&&&&&&&&&&&&&&&&&&&&&&&&&&&&&&&&&&&&&&&&&&&&&&&&&&&&&&&&&
19. 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哪些用意?(6分)
&&&&&&&&&&&&&&&&&&&&&&&&&&&&&&&&&&&&&&&&&&&&&&&&&&&&&&&&&&&&&&&&&&&&&&&&&&&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 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 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 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 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15分)
21.语言综合运用。(15分)
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在过去两年多的高中生活中一定有你难以忘怀的记忆,请你在记忆的回放过程中,选择班级的一个活动场面进行描写.
要求以描写为主,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
八、(50分)
22.请以&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②立意自定
③不少于7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B(A.p& &s&& quān/ju&n& f&n/guī& B.suǐ/&su&& hu&n/yu&n&m&/m&&
&t&ng/d&ng& C.k&/ku&& ku&i/hu&& qiǎng/ji&ng& zh&& D .j&ng& xu&/xu&&
&h&ng &d&ng)
2.A(B. 桀骜& 化妆品 C. 心心相印D.糟蹋& 黯然神伤)
3.C(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迥然, 形容差别很大。化妆,用化妆品修饰容貌。化装是包括面部在内的整体做修饰、改变。针对全身上下,从头到脚,通常是包括头发、面部、服装、鞋帽、装饰物等等都一律在内,目的是为了混淆外形,令别人认不出自己的本身份。
百里挑一,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形容人才出众。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4.D(A&提不出&&灵丹妙药&搭配不当,可改为&开不出&&灵丹妙药&或&提不出&&好办法&B&应该&前缺主语C主客颠倒,应为&智慧对于人类就像翅膀对于鸟儿一样重要&)
5.C(见必修4第52页)
6.B (不是王熙凤设毒计害死,是病中悲愤而死。)
7.B(根据原文,原因是&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吐故纳新、完善自我&是文化创新的前提与基础而非文化创新)
8.C(&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有误,原文为&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库&)
9.B(A&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不准确,太绝对;C&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不准确,与原文第三段表述的意义不符;D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原文无据。)
10.答案 D(竟:始终)
11.D(A.和,介词\和,连词B.把,介词\按照,介词C.替 给\被D.将要)
13.(1)你的诉状中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若&、&有子可证者&定语后置、&安在&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2)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置、&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
(3) 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囚耳&&& &乌&&& &道&各1分,句意1分)
14.(1)(3分)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2 分)
(2)(3分)&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2分)
15.(1)渐车帷裳&&& 士贰其行(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3)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4)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5)沅有芷兮澧有兰,观流水兮潺湲
16.答案:&妙计&是指:东吴孙权要向蜀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谎称欲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2分)&赔了夫人又折兵&即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1分)
17.银杏树以叶子展现美,绚丽、张扬,短暂;柿子树以果实呈现美,沉静、安详,持久。(4分)
18.柿子树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吸引了我;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获得做人的启示;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4分)
19.答案要点:
①揭示文章主旨 文学大师恰如秋天的柿子树一般,以丰硕的作品馈赠读者,传递温暖,传递生命的气息。(3分)
②表达了对文学大师的敬仰热爱之情,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追求,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厚。(3分)
20.A C (A.& &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错,C.& &层层递进&错)
21. 评分标准:没有以描写为主9分以下,修辞缺一项扣2分,其他视语言表达给分,分数力求拉开距离。
【参考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 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听说此事,连夜进城。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这天申时(下午三点钟至五点钟的时间),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间找不到那个儿子。县官说:&你们诉状上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他们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过了一天,佣工儿子才回,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于是(周霍)两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平。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跟自己饮酒。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自然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周家果然将霍氏告到官府,(诉状中)没有提到关廷福。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关廷福从人群中走出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人强横霍氏弱小,我一时路见不平,提起斧头杀了那个人。大丈夫自己杀了人自己承担,怎么会将罪责转嫁给无罪之人?霍氏没有罪。&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关廷福不改变供词。县官没办法,依照法律判他死罪。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关廷福目不识丁,也不知道什么叫仗义任侠,然而他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至死不渝,很有大丈夫气概。当今的士大夫,遇到一丁点儿损害,(就将损害)推卸给别人,以原谅自己的过错,更何况(处在)生死关头呢!他们是人们所说的读天下书的人啊!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我说:&士大夫慷慨就义,(人们)就称赞他为忠臣,为义士。(而关廷福仗义而死)只说他是一个囚犯罢了。关廷福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啊!&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中的意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