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部落的一女孩让我和他一起开淘宝店,淘宝lolcdk是真的吗吗

数字人群的「部落化」、「小众化」是否在真实发生?这一变化会对商业产生什么影响?
【的回答(44票)】:
1「部落化」和「小众化」应该不限于数字人群。
音乐应该是个例子,和以前比较,今天已经缺少猫王,MJ这种巨星了。人们的兴趣分散了。
数字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分类成本降低,加剧了这种趋势是可能的。(长尾那本书为集大成吧)
同时,从ifanr的数据看,"大众"仍然十分强势。两者不是零和游戏。
2 昨天:“由兴趣汇集人”
「部落化」和「小众化」也已经是过去时了。
围绕兴趣形成的论坛就很多:摄影?色影无忌。小众兴趣?也一样,比如 hipalm 汇集的是少数 palm 玩家。
如果你恰巧有小众兴趣?
你需要去寻找论坛或者社区:人在追逐信息。
3 今天,“由人挖掘兴趣”
如果说「部落化」和「小众化」和“今天”有什么关系的话,应该是个人数据挖掘和精准推送。
从网络实名制开始,数据和关系更准确的汇集在个人名下。
摄影论坛的khonsou和手机论坛的kkk,可以汇集到“李楠”名下(在FB或者Twitter)。数据,甚至论坛中的关系,都会向社交网络转移。
而 facebook 通过 like 按钮,更是把这种个人数据的收集范围从 facebook 内,拓展到整个。
针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可以分析出你的喜好和兴趣。(
facebook 应该一直在发展类似的算法)
今天和明天,更多的内容会主动被推送给你:信息在寻找你。
所谓“人在追逐信息”,是从搜索开始的。
而所谓“信息在寻找你”,是从实名社交网络的关系建立和数据收集开始的。
从这个角度看,对商业的影响就很明显了。广告投入这个非常重要的网络获利来源,会从搜索向社交网络倾斜。
举例而言,就是从 Google 向 Facebook 倾斜。
“小众”这个词,应该会慢慢变淡。
他是“由兴趣汇集人”时代的视角。兴趣汇集的人少,才会有小众。
而如果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看(“由人挖掘兴趣”)?
只有喜欢不喜欢(like),
没有小众不小众。
【采铜的回答(22票)】:
美国经济学家考恩在《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一书中反驳了全球化经济使文化趋同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化把原本局部地域的文化如雷鬼音乐带到了全世界,使全世界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实际上大大增加了个人选择的丰富性。同时由于全球化扩大了小众文化消费人群的人口基数,使得需要较高成本维系的高品质的小众文化生产得以重现生机。
同理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小众团体就越活跃。而在一座小城镇,你甚至找不到一个同好,如果你的爱好比较偏门的话。
而在互联网联结数十亿人的时代里,小众团体更是有了聚合、互动、壮大并影响世界的土壤。所以我认为本问题所述的现象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历史必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机会在哪里?
有一本美国政治学者写的书《小趋势》专门识别当前美国社会中的新出现的小众人群并考察隐藏的机会。他认为,只要一个类型的群体达到总人口的1%就构成了小趋势并足以影响整个社会,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而根据罗格斯的创新扩散模型,大众风潮也往往是从少部分先锋人群开始。
所以数字群体的部落化和小众化带来了两个机会:
一是密切关注各种小众团体,从他们的活动中探测和识别出有可能大范围扩散的机会点,甚至引导和助推扩散。引导小众文化进入大众文化主流,或让小众产品大众化,其过程的先知先觉先行者必将获得巨大收益。
二是为小众人群的丰富和扩展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并优选、深耕小众消费产品。此过程中可以让小众用户参与设计,甚至实现网络化设计、网络化生产和网络化销售的一体,并可利用小众文化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构筑产品的高附加值,从而获得高收益。
【高济禾的回答(21票)】:
0. 吐槽:这个问题和去年那个热门的 什么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否存在一个准确定义?对某款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来说,用户网络结构的中心化/去中心化有什么重大意义?
是一样的性质:这个趋势被无数人念叨过、每个人都觉得这个“去中心化”的趋势是压倒性的,但是所有人的回答都没有从实际观测量出发。
以@李楠的和以前比较,今天已经缺少猫王,MJ这种巨星了。人们的兴趣分散了。为例,如果要得出“人们的兴趣分散了”,应该给出以前和现在的(包括本地明星、草根明星等)的音乐明星的粉丝量分布。实际上,猫王所处时代的群星闪耀比起今天绝不逊色:chuck berry, Bill Haley, Jerry Lee Lewis, Johnny cash, little richard, Dominoes, Fats Domino, Five Satins,... 只不过当代中国人大多不知道而已(至于历史人物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被记住是另一个问题)。如果真能做出这样的数据对比,很可能,代表过去的那条分布线会更部落化、小众化、去中心化。
1. 我的判断:
“小众化”、“区中心化”等概念之所以被很多人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感觉到,是因为小众团体、小众文化不断聚集变大,从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好像是反直觉的,但其实也非常容易判断,请继续观看。
2. 概念定义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部落化/小众化/区中心化?
请看图一:三条累积分布曲线中,哪条比较部落化/小众化/去中心化,哪条比较大众化/中心化?
图一 三条累积分布曲线
请看图二:在以下网络结构中,哪个比较部落化/小众化/去中心化,哪个比较大众化/中心化?
图二 几种网络结构
请继续思考:交流的便利(例如互联网工具的扩散),使社会结构更简单还是更复杂?
如果画出图二中的几种网络的度分布,应该与图一如何对应?
网络结构从复杂趋向简单,就是去中心化/小众化;网络结构从简单趋向复杂,就是中心化/大众化。
3. 赤裸裸的真相
3.1 越是城市化的地区文化多样性越低,越是部落化的地区文化也越是小众化,原始部落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全球最高。
图三 全球语言多样性分布 ( )
3.2 城市化进程没有逆转。
图四 全球城市人口比例 ( )
也因为城市化的车轮滚滚向前,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4. 城市是文化熔炉1.0,互联网是文化熔炉2.0
城市是文化熔炉 ()。
文化的产生是自发的,不是人为的。这种自发过程来自人类的模仿和同化本能(Schelling, 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 1978)。
而发生模仿和同化的前提是接触。城市为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接触机会,是多个部落最终融合成为民族、多个部落文化融合成民族文化的动因(见图五)。
图五 Schelling的文化融合模型 (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 1978)
互联网为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接触”机会。沟通的结果是文化的融合,而不可能是文化的割裂。互联网是沟通工具而不是,导致的一定是文化融合、中心化,而不是文化部落化、去中心化。
5. 结论为什么是反直觉的——实际是“中心化”,却感觉到“小众化”、“去中心化”?
5.1 小众文化要不断聚集才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你永远也看不到真正的部落文化。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落文化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部落文化,一些部落尚不为人所知,六度分隔是不存在的,你我(现代世界的任意一个人)与部落之间是无穷大分隔。
只有在较近的社会关系空间内让你看到的“小众文化”才是“小众文化”,为了让你看到,这种文化已经相当聚集、和你熟悉的主流文化发生了融合、在大众交流空间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了。
5.2 缺乏观测手段使我们难以判断前互联网时代的中心化程度究竟有多大只有在没有靠谱观测量的情况下,文科学者才会提出“数字鸿沟”这样的理论。例如我们考虑文革:文革时期是文化大一统吗?有没有小众文化?每个人心里有没有小算盘?因为难以观测,所以很难做出统计意义上的有效判断。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总觉得当时的文化大一统,则很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别人的想法而已(谁敢对别人说?)。当代中国的财富分布和文革时期的财富分布,哪个更不均(中心化)?那你首先需要定义文革时期特权的价值、老毛一句话的价值、江青一句话的价 值......——没有观测手段的鸿沟才是最大的鸿沟。
数字媒体能促进小众文化的出现也就像“数字鸿沟”一样是一个奇幻理论。数字媒体的实际作用是使小众文化更流行、而且使小众文化更易被观测到、从而被中外砖家填进统计表格中,做成有说服力的出版物,宣传“世界文化正在快速分化”。
但我的直觉判断是,前互联网时代的中心化程度显然更低。
5.3 中心化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化而是复杂化
其实这个话题中反直觉的核心是“中心化难道不是单一化?”
回答是“不是”。社会网络本身代表着社会沟通的有效信息量。网络结构的复杂化并不必然是中心化或去中心化,而是要趋向一个复杂度最高(从而信息量最大)的结构。部落化、小众化、去中心化、趋近于规则网络,是单一化,是有效信息减少,是复杂化的反面。
6. 这一变化会对商业产生什么影响?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本来就是商业竞争和其他因素共同导致的,没有必要本末倒置来解释问题。换句话说,假如出现了能够利用社会的随机网络结构产生协作价值的技术(当然是不可能的),其商业化的结果就是社会的随机网络化。当然了,谁都想高瞻远瞩,但是对企业家来说,被砖家忽悠的代价可能比缺乏前瞻还要严重。
【醒客的回答(15票)】:
地球村、部落化、小众化等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最有想象力的观点, 也是电视时代想象的精彩未来,今天看来,这个推论可能会有问题。
先假定成立,看看有什么矛盾:
地球村,如果理解成全球人好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重新回到部落时代,这是“媒介是人的延伸”思路的 “合理”顺延, 但是,地球如果真是全球人民因为电力迅捷传递而成为的、一个“压缩”版的村庄,结果未必是人们喜欢的。
你认识的所有人,他们的窃窃私语一句不漏随时都能灌进你的耳朵,想象一下我们已经垃圾成山的微博首页,我们对这样的“千里听”没有一丝不安吗?
且不说互联网时代,就说电视、电话出现之后,人们在部落化了吗?看上去没有太大问题,电视信号能够瞬时将千里、万里之外的画面送到眼前,分隔在各地的人们似乎瞬时回到部落时代,做到“面对面”聊天。
显然,这只是看到了直观性的一面,如果地球上只有两三个人,看不出推论有什么问题,可是,如果成百上千你认识的人,都要跟你沟通怎么办?你当然可以把他们通过电信号“召集”到眼前回到“部落”,问题是,你认识的人他们之间并不都认识,这个硬凑出来的“部落”显然已经与想要“回到”的原始部落不一样了。
今天,当电话、网络都普及了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自己生活在洋溢集体温馨的原始部落里吗?真实的情况是,宅成为了更流行的名词,信息化的部落并没有像麦克卢汉说的那样,让你回到一个群体化(至少思想上)的部落生活中, “宅”文化显然是对“部落化”预测的嘲弄。这要求人们用更多的维度去理解媒介。
问题出在哪儿呢?任何力量都有两面性,媒介是人的延伸,同时也是环境的延伸,单个个体的各种便捷性,如果从自己之外考虑,就是各种对自己的骚扰。
如何理解媒介是环境的延伸?
轮子的发明,工业化开始,轮子不仅仅完成分隔很远两地的村庄交换产品的需要,也促进了集市与城镇的出现。
开始不固定交换物品的场所,然后逐步定居在一起,形成城市,显然,城市不是人的延伸,而是环境的延伸。城市是森林部落、农业村庄之后,人类生活环境的延伸。
当人穿了衣服之后,不仅仅因为多了层“皮肤”更能避寒,衣服也能给人提供不同的触觉,棉布、化纤、皮草带给人的感觉不同,不只是让人不被冻死,更多地,人能够冬天出来打猎,不必再随着季节进行迁徙,人通过延伸自己而让生活的环境得到延伸与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组织预测:
媒介系统从传播转向互动是最重要的技术性变化,技术促进传播从非对称传播转向对称传播,传播价值将从传播个体转向传播系统,认识到这点很重要,意味着,传播价值在系统中的体现,不等于其组成的各部分或者个体的总和。
因此,未来的社会结构是以个人为中心,通过直接以及间接(多度关系)组成的无边界群,姑且称为社会群。
无边界社会群除了传统的直接传播之外或许具有以下特征:
次传播:即传播是依层级带动的,如果直接从信息发出者接收信息,叫首次传播,中间通过一个节点从信息发出者接收信息,叫二次传播,依此类推,三次传播…n次传播。
去中心:机械时代的公众传播是有中心的,公共信息发布由专门的公共新闻社、公共团体发出,互联网时代,传播完全可能源于一个普通人,并以他形成传播中心,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是去中心的,所谓去中心,并非无中心,每一次传播的信息发出者就是中心,去中心意指去掉静态固化的中心,而由传播本身的中心引导,因此,也可以叫多中心。
权力转移:部落广场、广播传播、聊天室传播,传播力主要取决于发出者,而无边界传播,传播力取决于各传播节点,传播权力从传播中心转移到分散的节点。
蝴蝶效应:互联网传播具有蝴蝶效应,一条不起眼的信息,在未来可能引起一场大流行,而且,流行并不决定于大的媒体机构,完全可能来自于势单力薄的个人。
对商业社会未来的影响:
未来,社会的固定结构将会被打破,变得更加“柔软”。
互联网下,企业的存在方式将会改变,固定的企业、大企业将越来越少,人将是社会化的,工作协作方式将更加灵活、扁平化,随着企业以及社会结构将向以人为中心演化。
【翟信泽的回答(5票)】:
人以群聚,物以类分,爱好、兴趣使人分成不同群体。
【林海的回答(5票)】:
谢谢邀请。
数字人群的部落化和小众化当然发生了,豆瓣就是一个部落,豆瓣小组就是小众。但小众化的说法不完全准确,苹果一族的数量惊人。
数字人群的部落化和小众化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个性化商业如何融合。原来这分别是由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来完成的。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将真正到来。同时,部落化的互联网
将形成新的网络分工与合作体系。互联网族群有了自组织能力,形成了网络生产力。这是新的意义上的产销合一。个体不再依靠外部的资源生存,而是从社交资源中获得了生产力和创造力。
同时,这也依赖云计算等外部条件与外部环境。每个用户需要象得到自来水一样,轻易地获得大数据,这样自组织的交易成本才能大大降低。从商业的角度看,真正需要交易的东西将减少,用户可以轻易获得一些资源,通过自产自销满足需求。但是新的产品和服务也不断创造出来,真正实现了优质化的长尾产品群和长尾服务群。
未来的社会生产模式将因此更加微型化和细分化,但这不意味着社会大分工的解体。小众之上有了部落,通过部落和外界连接,接受外界的订单。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反而因此更加的精密。这也意味着将产生新的互联网文化,互联网群体之间更加重视合作与信任,达到一种既强调个人自由又重视群体合作的氛围。众包模式也将真正普及,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李焕林的回答(3票)】:
我觉得这个问题,跟徐小平 昨天 提的问题
”中国文化结构和本土市场特点为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和改变?“
, 有点类似 。
其中 @狼大人 提到Twitter 和 Facebook 是关于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数字人群的「部落化」、「小众化」是否在真实发生?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在中国。什么时候,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生活,部落化,小众化就会真正发生在中国。
继续引用@狼大人的话未来的互联网是属于每个人的互联网。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营造自己的品牌,是每个社区应该努力引导,每个用户必须逐渐学会的事。题外话:我觉得小马哥应该给 @狼大人2W刀才行
【施宏斌的回答(3票)】:
确实在发生,参看douban 小组,参看各个专业论坛,以及各种亚文化圈的产生 ~
产生的理由也很简单, 互联网的聚合信息和人的再组织能力
商业模式的影响 打比方来说:
过去通过传统发行渠道和广播系统,10亿人 伺候 100个歌星的,产业机制
今天去中心以后, 可以允许100个人就可以养活一个歌手,音乐版权一定会弱化,音乐回归到现场化,互动化的趋势,,这个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变化~ ~~
同理 定制化的家具,C2B的设计师模式,只有1000个粉丝,就可以养活一个设计师
再如旅游行业,定制化的旅游模式,导游模式,只要有C聚合,就有办法找到对应的B,背后的商业模式都会重洗
整个商业会更smart、 更定制、更平等,
更多的C定义
现在大量的商业成本在于控制 市场、渠道等等, 未来更扁平、直接满足与用户的直接需求~
【狼大人的回答(2票)】:
昨天刚好提到这个话题 [1]。市场会逐渐分散,人们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分群聚集。这是互联网平台的趋势。一个平台如果能覆盖所有人,除非它是具有强制性的东西(如火车订票什么的),它必然是还处于新鲜、凑热闹的状态。从百货商店到专柜再到专卖店,分散而专业是趋势。
然而,分散后的商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运营」。传统上只要提供足够多的内容,自然会吸引足够多的人,这就是门户网站。但是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早已超越了单一网站可以提供的数量和质量,要吸引人,靠的必须是信息的质量。更专业、更深入的探索,使得这个社群在这个领域的信息的可靠性高过其它社群,好的用户自然会聚拢起来。好的用户意味着,他们或许有高质量的内容,或者有购买的意愿。高质量的内容会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的用户,而商业促使这个社群和企业的健康成长。只有两个维度同时能够自主造血,一个社区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拥抱小众化,为每个人提供更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并期待更高的回报,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但也应该看到,当用户基数和信息基数不大的时候,拓展的速度是相对较慢的。如果涉及线下交易,由于背景数据较少,信用记录是值得担心的问题。即使是仅仅涉及行业知识,谁说的更可靠也是值得怀疑的。[2] 知乎很久以来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有些答案获得大量的投票可能只是因为内容写得更雄辩,更能够让非专业人士「直觉上」赞同;某些回答简单却一语中的的答案反而被遗忘甚至折叠,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这时候,让每个独立的社群联合起来构建基础的信用体系是一个我能够想到的解法。Quora 的用户必须通过 Facebook / Twitter 帐户申请注册,那么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可以间接通过 F / T 的内容取得了解,从而避免了 Quora 「冷启动」的部分问题。知乎现在采取的方法是类似新浪的「明星用户」政策,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入驻来建立社区的基调;但是更多有价值的人是不可能通过这个方法发掘的;我能想到的是依托于微博帐号系统去完成这个加速的过程。譬如:用户甲回答了许多自然方面的问题,人们跟去微博一看,原来这个人同时是果壳自然的某编辑,他的信息价值自然就会相对显现出来;丁香园的医生社群,豆瓣的独立艺术人们,这些有着各自取向的社区中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共享的平台来扩展他们的影响力;新的社群也能更好的发现有价值的用户,实际上是一个双赢的过程。OpenID / OAuth 这些技术已经为这样的社群联合做好了准备,现在需要的是社群运营思路的转变。
合纵连横,合作竞争,通过专业化和独特性吸引合适的人,创造更多专业化的、独特性的内容给社区造血,走精细化运营路线,是我能想到的,也是我希望看到的,「小众化」互联网产品的趋势。
【Sun Jun的回答(1票)】:
部落化和小众化应该是真实出现了,可能是因为随着技术发展,海量信息出现,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每个用户的社区中的成员所辐射出去的范围变得很大,用户只需维护一个小众的社交关系既可达到基本的信息获知需求和信息传播需求。
当然,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用户加入更广泛的不同部落的现象。
重要的是部落化后对商业的影响:
1、部落化使定位用户需求和兴趣更为容易,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多的替代标准化产品和服务。
2、商业的交易成本将下降,特别是用户搜寻成本、营销成本和谈判成本等下降,可能会导致商品价格不断下降。
3、商业创新将加快,兴趣相同的用户聚在一起,关心和研讨同一产品和服务,知识扩散加快和研究力量的聚合,更容易对商业的技术和模式进行创新。
4、企业生产方式和规模将会发生变化,分布式生产和服务更普遍,外包更多,社会分工细化和碎片化,企业规模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既有更集中的大规模单一生产企业,也有更小规模的设计、开发、营销等服务型企业。
5、还有更重要的将会是商业规则和制度的变迁,例如新商业组织的出现(维权组织、商业监督和评估中介组织等)、金融制度等变化。
【陈湘妮的回答(1票)】:
可以这样理解:部落化和小众化是缝隙市场吗
如果是,这个方向就有戏了
相对于永远来说,或者是相对长的存在在商业领域中, 有形是短命的,无形才能长久,对于互联网来说,缝隙市场是可以做无形的,因为定位明确,而大众化就是一个泛泛的有形。
(比对品牌和产品,比对微利和附加值,有形是个死循环)
但是对于缝隙市场和无形的商业的培养在数字的部分还有一个矛盾:就是时间,数字是空前的浓缩时空的,而商业以及无形的培养是需要时空的,这个门槛是否过得去:要看心态,要看如何引导小众和缝隙市场,要看投资人,要看执行力,要看如何厚积薄发。。。
一句话:这个小众化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商业这个原的,早晚和快慢的问题
【张旭良的回答(1票)】:
应邀回答,确实和之前关注的“中心化”和“去中心”有些相似,于是这边就不谈理论了,简单写下这些年关注的一些案例。
1文艺青年兴起带动豆瓣从小众走向大众,豆瓣小组的强大不是其他网站可比的,连QQ都不行;
2美国的转型案例,请站在变革理论的角度去观察其客户群体;
3淘江湖失败,蘑菇街,美丽说崛起,其背后原因是对于淘宝女性客户的细分再细分,小众人群的再聚合;
4在往前推,网游人群,cosplay一族之外,QQ群更加是种强大的表现,不入主流却延续至今,身边很多类似案例,此类群包括生活消费,众包合作外,也包括一些绝对非主流的禁忌群,有所耳闻,因为见不得光于是小众扎根于网络。
5美国部分类型片影视作品的创新营销,国内可部分参考《观音山》。
等等等等,欢迎补充。
只是想说,数字社会发展至今,真实人际关系的弱化已很明显,但是每个人内心总是希望寻求认同和理解,不管我们视之为爱或者虚荣。很多人也许都有类似体会,身边多年一起的同学朋友,毕业工作后未必都还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了,未必还能如以前一样谈得来了。但是网络让人类有更多机会接触更多人群,社会群体被打散,结构,重组,小众化,部落化变得越发明显。
数字人群里面的小众化,部落化,这是垂直类网站的机会,我看好这个趋势,但是这一族群的商业化策略也需要慎重考虑,因为这一众小众市场的特性都有不同的特质,部分甚至很敏感和讳谈商业,已小众扩大为全体,梦想很美,操作很难。
【Goroma的回答(1票)】:
或许不是互联网时代进入了小众化和部落化,而是互联网时代让小众的需求扩大化,比如一个小众歌手也可以开个演唱会,这个已经改变了现在的音乐模式。正因为互联网的沟通低成本,使得一些小众需求快速聚集起来,说明互联网运营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
互联网让事物本身的兴衰加速运行,小众的东西上升的慢所以淘汰的慢,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众的东西寿命更长点。
【蔡昌的回答(1票)】:
书看的不多,对题目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先说说我对问题中3个名词的认识:
数字人群:通过数据化、信息化的手段或工具沟通、接受、反馈信息的人群。
部落化:通过部落这个词去看,我以为部落化是一部分人群通过文化或喜好聚合在一起,并由个人或小群体成为这个部落群体的思想引导和主导的现象。
小众化:它指的是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的趋势。(百度的解释)
所以我认为是部落化是小众化的一个表现,但是与之区别在于,部落化应该有个人或是一群人站出来成为精神领袖或者是提出制定这类人群中的公约,其思想高于其他人。而小众化只是单纯聚集,大家平等沟通,思想在一个水平线上。
即:部落化和小众化同样给了自身群体一个标签,小众化的信息传递是平面传递,部落化的信息传递是在平级传递的同时,先有一个自上而下的传播。
从整个社会来看,部落化和小众化从来没有消失过,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也并不会消失。今天的部落化和小众化是在大同的层面上再去追去不同。
当数字人群的出现,小众化即出现了。大家通过自己先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聚合在一起,出现了最早的各种联盟、各类BBS,大家通过某种共同点聚集在了一起。
而我认为此时部落化并没有出现,而是在形成过程。真正出现部落化或是说加速形成部落化的时间节点是自媒体的出现。一个强有力的自媒体充当了酋长的作用,某种程度上他的观点将影响一部分人观点,并某种程度上引导了其群体的行为。
对商业的影响来看:
1.出现了专门为小众化、部落化提供产品、服务、场所的产业。如爱设计的站酷,爱影评音乐读书的豆瓣都是为小众化提供网上交流的场所,甚至将这些场所由线上引申到了线下。又如以主打小清新风格服饰的网站,都是针对群体特征标签专门定制的产品和服务。
2.商家推广变成更有针对性。原来的广而告之,变成现在的定向推广。推广效果大大提高。
3.部落化和小众化或自成媒体,或形成潮流。早期的名博,到现在的蛮子文摘,自媒体的强盛离不开部落化现象。由上自下、再平级传递的一个信息传递模式,再加上部落化本身的认知度较强,且相对较平民,其自建的媒体平台更具公信力。小众化的小清新也着实让一部分人的行为、着装大为改变。
小众化和部落化都是利用了人群的共鸣,通过共鸣而聚集,聚集也会扩大共鸣的力度,形成小众不小的现象。某种情况也表现出,其实正是小众化的群体,在不断的引领潮流。
【王彬的回答(1票)】:
信息爆炸,每个人只能触摸到世界的极小的一部分。。。即时面对面,可能两个人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乐趣将会越来越难寻找。
【王佩的回答(0票)】:
1、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大数据浪潮的冲击下,更精准的定制、投递和服务,讲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丽说和蘑菇街等的兴起,以及一些垂直链的整合也证明了小众化和部落化的发力。
2、是推动力,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促使了信息交流的更加的便捷,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群,经研究表明,在处理订单、购物的情况下,更容易快速下决定,快速购物,快速下单,整体流程的变快,将会证明更加小众化的服务更加贴合人们的服务需要。
3、这些变化,将会重新构造商业模式,大而全的商业结构,将会被小而精的商业所代替,更多的类似美丽说和蘑菇街的APP将在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上兴起,也许,这些小众化的app背后就是淘宝等大而全的公司,一个以淘宝等巨头级别的公司为平台,小众化和部落化的APP点状分布的新型商业模式将会出现。
【苏鹏程的回答(1票)】:
部落化、小众化正在发生,也是必然趋势,这就是在蛋糕的大头被分配完毕后,长尾的价值逐渐被发掘出来。
对商业的影响就是会涌现一批小众化的产品、服务和公司,市场更加繁荣,竞争更加激烈。
【Aldous的回答(0票)】:
什么是小众?小众在哪里?如果只把小众理解成一小群特定用户而去寻找小众,那也太表面了吧。我理解小众,是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的一种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有别于大众人群的情感诉求,比如时尚感,比如创新意识,比如自由意志,甚至权力感、富裕感等等。豆瓣是小众,5000万用户不算少,这5000万人”小众“人群不也都是普通人吗。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商业上,我觉得还是长尾理论的范畴,是关于人性的长尾。
【苗得雨的回答(0票)】:
什么是大众,什么是小众,我想是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也可能就在5、6年前,所谓的“文艺青年”可能还只是小众,豆瓣的人气还并不高。但是最近两、三年,豆瓣用户有很大增长① 那么是否可以说,这部分的小众,其实已经成长为大众了呢?
而且在这部分所谓大众里头,如果仔细分析,纵使有很多共性,但更多的是拥有个性,他们有自己坚持的喜好,乐于探索世界各个角落里头的各种新事物。
所以,如果这里的数字人群,指的是更频密接触高科技的年轻人群,那么很自然地,这个人群正在经历一个仿佛有丝分裂的被分化。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对很多商家来说,他们要面对的趋势是,大众将不复存在,存在的是一撮又一撮的小众,甚至是一个一个不同的单独个体。只是这些撮小众之间偶有交错和重合,才组成暂时的大众。所以,nitch market(细分市场)才是商家们要面临的常态。
所以你看,在消费业态里,要不就是包容万象什么都有(比如ZARA H&M提供的各种款式),要不就是只抓住某一人群的品牌,比如MUJI。
这对于很多传统公司是个挑战,比如我知道宝洁正在通过e-commerce的方式,抓到那些对自己旗下品牌真正感兴趣的人。以前大家熟悉的满大街发放试用装的方式会渐渐消失(这个方式成本也相对高),宝洁会针对用户在网上的消费有针对性的发放试用装,这个方式更有效,而且成本更低。
这是商业界应对所谓“小众化”的深刻改变。
①来源:和菜头:查看了一下豆瓣的用户数据,截至现在(日),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了9236000人,逼近千万大关。再看了一下,第4790001位用户叫爱情鸦片,注册时间是8月1日。也就是说,豆瓣的用户数在一个月内翻了近一倍。
【胡学超的回答(0票)】:
前面很多人的回答非常专业,很有技术含量。个人就从很简单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1.“小众”和“大众”是一个互相平行的概念,网络传播就是服务性传播,大众就是一堆小众。不要人为降低大众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为多数人服务是服务,为一个人服务也是服务。很多时候,影响我们判断“小众”还是“大众”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2.从受众需求看,每个个体的需求都有细微差别,对同类需求进行整合分类是实现商业化的基本前提,而对大众需求进行整合则是商业成功的基础。但是从成型到成功,必须经过小众到大众。受众的消费习惯是可培养的。所以,需求是可以从大众转换到小众的。
3.从运营角度看,商业化要瞄准什么群体,看准和看远比什么都重要。也许柯达是第一个发明数字照相技术的,但是不重视当时这个技术的小众化趋势。比如小米,定位为发烧友,其实表面是一个小众策略,背后则是一个行业洗牌的大梦想。
【张子龙的回答(0票)】:
部落化和小众化出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信息服务深入融合到价值产生过程而非仅仅是价值消费领域”。
这里的价值产生,主要指工作、学习等活动,构成了主要的人类社会的价值产生过程。
这里的价值消费,主要指业务活动中的各种需求,也有一定的价值产生,但并非主要价值产生过程。
目前大部分数字服务都是针对业余需求的,并且得到了快速而深入的发展。而针对生产过程的信息技术与真正的需求还差太远,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
在业余需求领域,大部分需求可以被同质化,或归入一些基本的类别,从而面向这些需求的服务绝对应该是大众化,并由于大众化而会得到蓬勃发展。在这些领域,小众的部落很难长期存在,或者具有明显的缺陷。
而在工作和学习领域,即价值产生过程,专业的分工会越来越细,随之自然产生人群的分工,并且能够形成一些内部紧密耦合的团体。这些团体还将具有特定的活动需求,并且甚至会存在保密、隔离的需求。这些因素将真正形成有价值的部落化、小众化现象。
无数这样的小众化部落,甚至可能产生一些颠覆性的结果。
但工作学习领域的信息化困难要大得多,大量企业/团队做了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尚未有很大突破。同时,正由于小众化和部落化影响了“病毒式传播”,造成此类系统的发展远不如普遍的internet服务那样吸引眼球。我认为,此类服务应当从内在价值做起,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和长期研究的团队和领域专家,并且结合资本的力量。有兴趣此领域的,可以一起尝试。
【赵维的回答(1票)】:
数字人群的「部落化」、「小众化」已经在真实发生了,这是网络社会化、数字化的必然。这一变化会导致商业活动网络化、在线化。当然社会虚拟化以后,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社会的信用本质势必得到加强。因此我们的知识网络必然发展出商业信用系统来。
【郑智文-Astrian的回答(0票)】:
看到这问题的时候,便在想:“提出这样的'关键词'的社会理由是什么?”
明显地,大概是因为数字化人群越来越庞杂以至于分类的必要性就此产生了。难道,“部落化”、“小众化”不是史学家更好地总结社会现象而发出的吗?
若网络未曾发生,人类继续保留原始的交流工具,即便交通如何发展,信息之传递仍旧是晦涩不明且低效的。那么,就今天看来,科技的速度已为信息效率大大提高,尤其传播介质的进一步便捷化之后,人类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方便地结交新朋友与联络上相应对象。
因此,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行、兴趣相近的朋友、所持同一观点的陌生人……都将因为网络社区的建立而提供便利。
特别地,因为信息传递之高效性。那么,数字人群对于信息的反应,是对解释本问题最为关键的。反应之程度与速度,都将由网络迅速整理与分类,由此诞生“集合式意见反馈”,然后人群再就意见本身循环反馈,于是,具有意识形态之别的“部落”亦将就此建立起来,并往往具备类宗教式信仰,共同为捍卫某个“意见”而发动“圣战”〔即便此意见是无聊至极的〕。“粉丝”概念之出现,网络人群的多元化以至于热点扩张,聚落形态就此建立。
中国大陆由于政治原因,许多敏感话题被无情“和谐”,现实生活中更是无法就社会事件存在反对意见而集合起来,于是“网络游行示威”是最为洪流式的数字战争。“部落化”也往往是由于观点利益之冲突而出现,却非和平共处之需要。并且,这种倾向也往往意味着野蛮主义与教派意识。
“小众化”大概不曾发生亦不将发生。因为小众文化本身便与大众文化相互独立而健康快乐地存在着。网络市井文化之过分延伸,网络精英亦就此滋生并小圈子聚集。大概无需就此多论,古而有之。
关于商业的影响。
网络货币将进一步统一,而购买力增强。任何部落化的社群交集,都将在非物质交换上获得进一步便利。
【宋黎的回答(0票)】:
数字人群?看来我out了,不懂这个名词。
弱弱地问,数字人群是不是网民的意思?
请允许我评论下:问题中专业术语就已经小众化了,看得不是很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原始年代就有了。
对商业的影响?能找到他们出现的地方,就找到商机。
精准营销不就是要找这种部落,这种小众?
这种部落和小众就解决了精准,剩下营销就是要看怎样进行了,这就是影响吧。
【张不同的回答(0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众从来都存在,只是互联网将之扩大化了,明显化了。
对商业的影响就是会给细分定位成功者以机会。
【邓豪的回答(0票)】:
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汇聚成一个个的不同群体,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人们在网络上消费的时间也会相应的增加,如何将互联网用户吸引到自己的应用里呢?我想应该以一个个群体为对象来考虑问题,当你要开启一个项目时,就要考虑该项目针对那些群体,针对这些群体的特性来进行相应的设计,着重于“专业”,着重于“领域”。
【何北航的回答(0票)】:
知乎的第一次回答,写得有点多
在互联网的庞大信息量下,用户对目标信息有精确性,专业性上有一定需求时,对信息细分,整理,筛选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当客户想要提高摄影技术时,色影无忌远比门户网站的摄影对客户的吸引力要大,因为可以在色影无忌上花更少的时间找到更专业的资讯。
「部落化」、「小众化」正在真实发生,豆瓣,虎扑,色影无忌等专业性的站点以及其论坛的兴起,正是这一变化的体现。在我看来,这也是众门户对自己的信息只重“量”不重“质”和“效”产生的用户流失。信息的细分整理众多需求中的一种,和信息的覆盖率并不冲突。真正好的服务提供者,应当是以尽可能全面的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比如说知乎,虽然这是个信息大杂烩的地方,由于分类整理做得很好,不会让我因为大量无关的信息而感到茫然。
回到商业模式,小众化信息提供者启动门槛低,目前看来,利用综合性信息提供者无法面面俱到的弱点,抢到了一部分份额,但其面向的对象层面也小众化了,所以其盈利模式反而是最值得思考,如果潜在消费者是建立在相对高的消费水平上,这类网站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比较小众化和综合性模式的时候,我联想到了卖场模式。在传统营销中小众化专营店和综合性百货并存了一段时间后的产物。
卖场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包括饮食,娱乐,安全等),提高客户体验,利用众商家提供的服务,集成为一站式的特点,吸引客户,为商家提供潜在消费者。各小众化商家为卖场的服务和商品提供保障,依赖卖场的客户群体。这会不会是网络小众化后将来的趋势呢?试想下这样的情景:综合性导航,提供硬件(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推送,社区互动)以一站式体验为目的,保障帐号互通,各站点的信息协调统一。小众化站点提供专业
【Simon的回答(0票)】:
部落话与小众化的确在真实发生.互联网是一片没有尽头的领域,每个人进入这片虚拟天地时,都要在这个世界给自己找一个定位,群体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
然而互联网又具备其特有的变性,一个人可以从属于不同的群体.
这种群体就是圈子,圈子的复杂,叠加也构成了网络的复杂.
商业就是在这个充满圈子的虚拟世界中画一个新圈子,去和尽量多的圈子进行交际,去接纳更多的圈子,让更多的圈子接受进入这个圈子.
至于发展.就看这个圈子怎么画了.
【张朋IT的回答(0票)】:
有的吧,现在信息太多了,会产生一种选择,这样就有了小部落,小团体,所以说市场总是这样产生的。相信以后的网商会走向一种实用型。
【杨再添的回答(0票)】:
信息的增加使人们的可接受领域不断增加,兴趣不断分散,这是未来趋势。这一变化会打破原有商业垄断,让有创意的人才能够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或许可以成为打破中国商业模式老化呆板的契机。
【张崇森的回答(0票)】:
这要看什么具体的事情了。跟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每一年的变化都不同。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圈子的发起人,发起人决定了这个群体的规模及发展方向。这根他本人的资源和影响力有很大的关系。
部落化和小众化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不确定的变化,也会创造一个爆发性的成长过程。这取决于“引爆点”和“杠杆效应”。
这一变化会对商业产生什么影响?
要看什么人做什么事?这包含运气成份和资源。
【秦宪君的回答(0票)】:
毫无疑问,垂直的多样化程度是最好的证明,只是国内要排除水军的噪音,国外要排除技术型的水军,呵呵
【吴银红的回答(0票)】:
数字人群的部落化和小众化是必然的趋势。
在过去,由于信息流通不畅,每个人能够获得的信息和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容易导致大家产生一样的兴趣取向,就像当国家被入侵时,大家没有选择,整个民族也就具有最强的凝聚力。因此不仅仅是在某个领域,而是所有领域要出现像以前的辉煌人物或辉煌事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付亮的回答(0票)】:
我不觉得“小众化”会或已经出现。否则,我们没法理解墙内的我们(绝大多数)尽管见都没见过FACEBOOK长啥样,听说人家IPO,一帮人跟着打鸡血。说明这个时代距离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小众化”还远得很,我们首先需要的还是“被认同”/“从众”/“偶像”这些个“俗物”。
【福州张杨的回答(0票)】:
个性化彰显出来就是小众化了。互联网发达了,信息也就发达(不谈政治呢)了,大家得到信息的渠道多了,知道有同好(所以同志啊也就会越来越多)就越来越聚集也就部落化了。当然大众化是不会消退了,两者是并存的,没有矛盾。而说到对商业的影响,必然是有的,个性化的东西(长尾)肯定是有市场的。说白了就是社会生活长尾化,各色各样的人,各色各样的生活方式,各色各样的消费。
【汪吟的回答(0票)】:
首先从哲学的方面来说,我们人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身上的不完整的性格特质组合了一个完整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其实都是 2B的普通文艺青年。
从互联网的兴起,经历了大而全的发展时代,现如今的互联网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从人性出发,更细化至每一个人身上的某个特质。
我们刷微博,但关注不同的人;
我们上豆瓣,但看不同的书,看不同的电影;
我们上知乎,关注不同的领域,了解不同行业的知识。
我们既一样,又不一样,我们在同个部落,成为不同的小众。
商业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细分,不断的细分。以至于,我能轻松直接的找到你。
比如说,点个赞同什么的。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兼职是真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