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英文字母书写笔顺图和书写英文字母书写笔顺图时,人脑中的活动是怎样的

来自子话题:
我始终觉得,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抛弃我的,只有音乐和书。
我始终觉得,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抛弃我的,只有音乐和书。
来自子话题:
谢邀 &a data-hash=&e37963dbb4dad2d20825fc4& href=&/people/e37963dbb4dad2d20825fc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柯& data-tip=&p$b$e37963dbb4dad2d20825fc4&&@刘柯&/a&&br&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多巴胺(dopamine)是什么?&br&DA在大脑中扮演的角色是&b&神经递质&/b&(neurotransmitter),即一个神经细胞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向另一个神经细胞传递信息。&br&其实讲到这故事就可以完结了,什么时候分泌多巴胺?需要传递信息的时候。能不能自己控制?严格意义上说,不能。如果能的话还要可卡因、安非他命干什么(这两种毒品的效用都类似于增加了脑内多巴胺的含量)。&br&具体来讲,多巴胺系统(而不是多巴胺,再次强调,多巴胺只是信使,这里指的是以多巴胺为信使的脑区)的功能主要包括&b&奖赏&/b&(reward)、&b&动机&/b&(motivation)、&b&运动控制&/b&(motor control)和唤醒(arousal)等。&br&&br&多巴胺主要的合成地是中脑的&b&黑质&/b&(substantia nigra)。黑质是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的一部分。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纹状体(striatum),这一通路(&i&&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grostriatal_pathwa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igrostriatal pathway&i class=&icon-external&&&/i&&/a&&/i&)主要负责运动控制和动机。如果该通路中的细胞大量死亡的话,就会得帕金森病,得了这种病运动控制会出现问题(如手抖),另外运动动机也会出现问题,严重病患通常需要通过&b&踢拐杖&/b&实现走路的动机,没有这个外显的目标的话,他们很难自发的实现迈腿往前走这个动作。(所以这里要吐槽一下题主的问题,并不是某种行为导致了多巴胺的分泌,没有多巴胺的分泌这一行为甚至可能无法发生。)&br&&img src=&/163fbc4ab27_b.jpg& data-rawwidth=&436&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6& data-original=&/163fbc4ab27_r.jpg&&&br&多巴胺的另外一个主要功能“奖赏”主要与腹侧背盖区VTA有关,VTA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有两种主要的投射,一种是投射到前额皮层(mesocortical pathway),另一种是投射到伏隔核(mesolimbic pathway)。这两条就是著名的奖赏通路了,大多数的奖赏都可以增加脑内的多巴胺含量,反过来通过药物来增加脑内的多巴胺含量,会使原本不大的奖赏“显得”很大(这应该是毒品的作用机理之一)。&br&&br&多巴胺还可以维持大脑的唤醒水平(arousal),熬夜之后大脑的多巴胺含量会上升,并且目前主流的抗疲劳药莫达非尼modafinil就是主要通过提高脑内的多巴胺水平来达到维持清醒的目的。&br&&br&此外,多巴胺是不能通过脑血屏障的,所以在外周系统中多巴胺的合成与功能都和在大脑内是不一样的。电视上看到的毒品注射在胳膊上都不是注射的多巴胺,而是一些能改变大脑多巴胺含量(精确的说应该是改变多巴胺的效力)的药物。&br&&br&最后再说一点,多巴胺在脑内的作用机理很复杂(与上述脑回路,受体类型等等有关),不能一概而论的说多巴胺就是负责奖赏,让人产生欣快感的。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也是不一致的,虽然莫达非尼和可卡因都是提高脑内的多巴胺递质水平,但是两种药物的作用不一致,且成瘾性不一样(莫达非尼的成瘾性较低)。&br&&br&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上wikipedia&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pamine#Psychostimulan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pamine&i class=&icon-external&&&/i&&/a&。
谢邀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多巴胺(dopamine)是什么?DA在大脑中扮演的角色是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即一个神经细胞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向另一个神经细胞传递信息。其实讲到这故事就可以完结了,什么时候分泌多巴胺?需要传递信息的时候…
来自子话题:
------------------------------重要更新------------------------------&br&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实际上是大脑在执行两个任务,日法国科学家两位法国科学家在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a href=&/nature/journal/v399/n6732/full/.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ature/journ&/span&&span class=&invisible&&al/v399/n6732/full/.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研究表明大脑无法同时做多件事情,平时我们所谓一心多用也只不过是快速地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开车时打电话是因为不需要时刻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开车上,看书时听歌如果看得专心也不会注意到歌曲。&br&&br&我们可以试下一手画直线一手画圆,非常简单,因为画直线的手保持着一种运动状态(惯性?物理?),不需投入精力改变,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画圆中(匀速率匀变速运动?)。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大脑在一个时间点只能提供一种“加速度”,画圆需要时时提供加速度,就无暇顾及方形中那个九十度变化,题目中的视频也可佐证。&br&&br&感谢&a href=&/people/tu-shuai& class=&internal&&涂帅&/a&提到了弹钢琴时双手完成不同任务的反例,我不会弹钢琴无法解释,在网上查相关资料发现国外不少人也认为那两位对弹钢琴的解释不够合理,提出了相同的质疑,却无人回应。很有可能是这个理论有缺陷。答案不够严谨仅望抛砖引玉。&br&------------------------------重要更新结束------------------------------&br&&br&基于高中生物知识查资料作答仅求科普欢迎批评指正。&br&&br&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正常人是无法实现的。首先控制“画画”这个运动的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运动中枢对称地分布在大脑的左右半球。神经中枢是神经细胞灰质(即胞体)的集合,它们对信息作出处理发出指令,通过白质(即轴突)传递到目标细胞,轴突集合成束形成皮层脊髓束,就是下图中的粉色线束。&br&&img src=&/69afcfca01ebd_b.jpg& data-rawwidth=&407&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7&&&br&我们看到有两种皮质脊髓束,一种是左右交叉的叫做皮质脊髓侧束,另一种是竖直向下延伸的皮质脊髓前束。而连接躯体及四肢的就是侧束。因为其交叉所以控制右手的是左脑运动中枢,左手相反。如图&br&&img src=&/c27e631d099a2c8edf77ee_b.jpg& data-rawwidth=&565&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c27e631d099a2c8edf77ee_r.jpg&&&br&扯了这么多总算快到正题了-_-正如&a href=&/people/yars& class=&internal&&YARS&/a&所说,单核的大脑同时发出两个不同指令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大脑分左右脑明明是双核嘛……然而我们知道大脑两半球分工有很大不同,要求两个半球之间有联系协调,这时候本题的主角——胼胝体出现了(为什么叫我这个名TT)。&br&&br&大脑两半球之间有许多神经纤维连接,胼胝体是两半球之间最大的连合纤维,有它的连接两半球能够协调配合宛如一个整体。但完美的双核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单核,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也许以后可以进化出来也不一定)。&b&这就是我能给出的原理……没有耐心后续内容可略去&/b&&br&&img src=&/a55c17bcb76faaae436af_b.jpg& data-rawwidth=&744&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4& data-original=&/a55c17bcb76faaae436af_r.jpg&&&br&那我们来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切除胼胝体会怎样?!其实这种手术在已经进行过无数次了!为什么?待我再扯一段。&br&&br&有一种病叫做癫痫,基本症状就是严重的肌肉痉挛。肌肉收缩是因为收到了大脑发出的电信号,脑细胞异常放电就是癫痫的起因 。大脑皮层的一个半球中的脑细胞异常放电会通过胼胝体传导到对侧皮层,两侧相互激发会引起更严重的异常电流,引起全身的癫痫。于是在1962年就有一个勇敢的美国医生为其癫痫病人切除了胼胝体,这个病人痊愈了!后来胼胝体切开术就逐渐流行起来。&br&&br&再次回到正题,切开胼胝体之后能否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有一个病人在术后一只手死死抓着他的妻子用力摇晃另一只手在解救,还有时一只手试图把裤子拉下来,另一只手却使劲拉上去……&br&&br&既然切开胼胝体后这么牛,看这个答案的小朋友是不是等不及想要去切开了呢?千万不可以……我们来看一位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做的脑割裂实验(以下摘自&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780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松鼠会&i class=&icon-external&&&/i&&/a&):&br&让病人盯着一个大屏幕的中心看,在左半边或者右半边屏幕依次放映文字或者图形。由于人的视觉会以中心为界限,左半边屏幕上的图像或者文字传入右脑,右半边传入左脑,如此,裂脑人的左脑和右脑,就分别接受了右半边和左半边的信息,但是却无法交流。有趣的结果发生了:&img src=&/acdbfac03fb3fcd_b.jpg& data-rawwidth=&304& data-rawheight=&2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4&&&br&1, 当光束被打到左半边屏幕上时,病人说他什么也没看见(左眼 =盲??)。但是,当要求病人指出光线的位置的时候,他竟然指出了左边的光源位置 (“我知道那有一盏灯”),并且仍然强调自己什么也没看见(“我真的什么也没看见”)。看来,他的右脑确实是“看”到了光线,只不过处理语言的区域在左脑,因此他没有办法表达。&br&2, 让裂脑人右手握住一个物体,蒙上眼睛他们能够辨别,并且表达出他们拿的物体的名称 (“我的右手拿着一个苹果”)。但是,当他们左手握住物体时,他说他不知道拿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我拿的是什么”),但是可以从一堆物品中找出和摸过的相同的那一只 (“哈哈,这就是刚才我拿过的那一个”)。虽然不能表达,但是右脑记得住触觉?&br&3, 向屏幕上投影一个物体的图像。如果图像出现在右边,他可以描述图片的内容,比如,“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汽车模型”。但是如果图像出现在左边,他说他什么也没看见 (“屏幕上什么也没有”),但是,让他尝试用左手挑出刚才出现的物体,他又能够莫名其妙的选出那件物品,却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起这个东西”。说明,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触觉感觉和视觉感觉还是能够一致的。&br&4, 让他的两只手分别绘制立体图形,左手画出的图形有模有样,而右手的作品却毫无立体感可言。难道处理空间立体思维也在右脑?&br&5, 突然给一个女裂脑人左脑呈现一个裸体女人的照片,女裂脑人大笑,并说这个是裸体女人。而呈现在右脑,裂脑人说自己啥都没看见,但是非常明显的是,她开始莫名其妙地格格笑,问她笑的原因,她吞吞吐吐,然后说机器真有趣。这个实验说明虽然右脑无法说出物体的名字,但是存在着情绪反应。&br&&b&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切开你的胼胝体!&/b&&br&&br&相关资料:&br&&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7806&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ongshuhui.net/archives&/span&&span class=&invisible&&/4780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http://www.suu.edu/faculty/barney/PSY%204320/Miscellaneous%20Documents/Split%20Brain%20in%20Man%20Article.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uu.edu/faculty/barney/&/span&&span class=&invisible&&PSY%204320/Miscellaneous%20Documents/Split%20Brain%20in%20Man%20Article.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http://www.nobelprize.org/mediaplayer/index.php?id=160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obel Lecture by Roger W. Sperry&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nature/journal/v399/n6732/full/.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ature/journ&/span&&span class=&invisible&&al/v399/n6732/full/.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图片来源(有水印者不标):&br&&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med/cano/201204&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med/cano/201204&/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重要更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实际上是大脑在执行两个任务,日法国科学家两位法国科学家在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研究表明大脑无法同时做多件事情,平时我…
来自子话题:
大概是04年那时刚大学毕业一年多。一个周末的下午,外面阳光明媚,而我在屋子里睡下午觉,做了一个很&strong&恐怖的梦&/strong&。&br&&br&我梦见, 我回到了大学,大一。而因为什么莫名其妙的错误,被学校开除了。于是又回到老家复读高三,等着来年继续高考。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我翻开高三的试卷,发现:&br&&br&&strong&我tmd一道题都不会!!!!&/strong&&br&&br&于是被吓醒了,一身冷汗。醒了之后,在床上躺着仍分不清是什么情况。过了好久,努力回忆,才想起来,原来我已经大学毕业一年多了, 还找到了工作,现在正在睡午觉。想到这里才安心,于是翻身又睡去了。
大概是04年那时刚大学毕业一年多。一个周末的下午,外面阳光明媚,而我在屋子里睡下午觉,做了一个很恐怖的梦。我梦见, 我回到了大学,大一。而因为什么莫名其妙的错误,被学校开除了。于是又回到老家复读高三,等着来年继续高考。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我…
来自子话题:
因为他们不强行“纠正”左撇子。
因为他们不强行“纠正”左撇子。
来自子话题:
&b&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不科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b&&br&&br&&b&1. 发育。&/b&五个月的时候,所有记忆存储有关的脑区,都没有发育完全。边缘系统包括海马和杏仁核,都要到1岁以后才发育得比较好,长期记忆有关的皮层需要更长的时间。题主的记忆里已经包括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了,而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五个月时还处在功能相当不全的状态。&br&&br&&b&2. 语言。&/b&语言跟记忆有直接的关系,不是说非要会说话才能有记忆,而是说话这个行为,本身对记忆的巩固有很大帮助。正常婴儿,1岁以后才慢慢能蹦一个一个的词出来,3岁左右能把词组说的较连贯,但整句话还是会磕磕绊绊,5岁左右已经能像成年人一样说话了。人开始有长期记忆,大部分是从2-4岁开始,追溯我们自己的记忆,也能发现最早的记忆大概也在那个时间段,这跟语言的成型,有着很大的关系。不会说话的时候,听到的语言,理论上都无法编码储存,即使储存了,缺少重复,很快就忘了。&br&&br&&b&3. 自我认知。&/b&自我认知指能够察觉自己的存在,分辨自己和环境。人一般要快到2岁才能有自我认知。而题主的描述里已经可以知道“我”、“奶奶”、“妈妈”、“姑姑”了。&br&&br&&b&4. 视力。&/b&婴儿在5个月以前,通常只能看清25厘米以内的物体,5-8个月开始有距离的感受,逐渐开始判断什么是近,什么是远。题主5个月大的时候能看到“家具”、“窗户”、“石榴树”这些东西,还知道什么是“外面”,并非完全不可能,但会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br&&br&&b&5. 奶奶妈妈姑姑的记忆。&/b&回想一下你身后的桌子或柜子,你能描述出来它们是什么样吗?颜色,花纹,把手的位置和形状?再想想小时候家里的家具,能想起来是什么样子吗?再回忆一下2天前跟朋友家人的聊天,还记得是什么主题吗?一切都是模糊的吧?“记得细节”对一个人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何况对三个人。记忆的丢失不是“努力回忆”就能找回来的。&br&&br&&b&那么,题主说的这个现象合理吗?&/b&&br&&br&&b&非常合理&/b&。要说离谱,有太多更离谱的。就我见过和听说过的,有记得自己在母亲子宫里晃的,有记得自己出生时候很艰难的,有记得自己刚出来的时候很冷(这个细节我很佩服,很少有提到触觉的),还被放到一个粉红色垫子上的。细节上虽然可能不及题主的丰富,但是时间上真的完爆题主了。更不用说那些回忆前世的了。&br&&br&&b&产生这种记忆的原因会是什么?&/b&&br&&br&鉴于这种记忆并不少,要说目前最合理的解释,那就是错误记忆或虚假记忆(&b&false memory&/b&)。参考催眠等活动,&b&记忆这种东西是很容易被扭曲和虚构的&/b&。不但真实的记忆可以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扭曲,连原本不存在的记忆也可能被凭空生成出来。题主提供的大量细节,更能说明这很可能是false memory,因为细节越多,越容易对想象的内容更加自信,从而添加更多的细节。这是非常典型的false memory相关的想象膨胀(Imagination inflation)。&br&&br&当然,更科学地说,我们&b&无法完全否认&/b&,在这个地球上可能生活过的上千亿的人里面,不会出现一个能记住出生5个月时候某些细节的人。科学也有很多目前解释不了甚至都没有发现的现象。只是以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题主的情况大概是一种false memory吧。&br&&br&大概看了一下其他的回答,我是不同意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eea9bf58b3919dabec6cbcc801ade99e& data-hash=&eea9bf58b3919dabec6cbcc801ade99e& data-tip=&p$b$eea9bf58b3919dabec6cbcc801ade99e&&@李搏扬&/a& 老师的闪光灯记忆解释的,当然理由不是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069b7be3bc88f2c1a18ef97f4d4dd97& data-hash=&b069b7be3bc88f2c1a18ef97f4d4dd97& data-tip=&p$b$b069b7be3bc88f2c1a18ef97f4d4dd97&&@吕明哲&/a& 的推翻理论(只靠一个研究和自己的经验推翻一个理论实在是把科学研究想简单了),原因只在于,闪光灯记忆的基础在于记忆功能,而5个月大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长期记忆功能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不科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 发育。五个月的时候,所有记忆存储有关的脑区,都没有发育完全。边缘系统包括海马和杏仁核,都要到1岁以后才发育得比较好,长期记忆有关的皮层需要更长的时间。题主的记忆里已经包括视觉记忆和听觉记…
来自子话题:
是的。我无时无刻感觉到老大哥在看着我。
是的。我无时无刻感觉到老大哥在看着我。
来自子话题:
这和有些呼吸科的医生,可以告诫他人不抽烟,自己却照样抽烟一样,就是一种习惯。&br&&br&所谓习惯,就是一种沿袭成习的生活方式依赖,到了这种程度,对与错的理性支配力,常常就失去了作用。&br&&br&尽管有研究者说,抽烟并不有助于思维,但抽烟者都明白,一旦停止抽烟,那种似乎掉了什么东西坐立不安的感觉,却让你无法静下来思考。其实,这是一种丧失依赖的发慌感。&br&&br&生物钟被改变为夜间发动,你要到这个时点,似乎才会发动起来去想或做一些事,沿袭成习,也是一种时点依赖。&br&&br&我在年青时,每晚8时,要到朋友家打牌,到时不去,就会发慌,后来到异地生活了,不再打了,返乡时这个习惯也没有了。这是一种变化适应,需要点时间,就可以改变。&br&&br&人的作息时间,应当和大自然的节律一致,否则会有害于身体。事实上,岂止是名人,晚睡的人大有人在。于是,就有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现象,就有了所谓坏习惯的说法。&br&&br&我本人已经无数次发现,到了夜深还想不明白的事,第二天起床后,很容易就想明白了。这可能是夜深时分脑力极度疲惫所致。但改得不彻底。有时候还是会把自己弄兴奋起来,搞得入睡很难而得不偿失。&br&&br&有时想想,生活中一些事,不是那么丁是丁,卯是卯,人行事不总是那么服从道理的,习惯使然,徒之奈何也。&br&&br&谢邀。
这和有些呼吸科的医生,可以告诫他人不抽烟,自己却照样抽烟一样,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就是一种沿袭成习的生活方式依赖,到了这种程度,对与错的理性支配力,常常就失去了作用。尽管有研究者说,抽烟并不有助于思维,但抽烟者都明白,一旦停止抽烟,那…
来自子话题:
和催眠有什么关系我不知道,但是把这些没有意义的小学数学题都去掉,本质无非就是“你第一个想到的家禽是不是鸡”“你最容易想到的水果是不是苹果”而已。&br&确实很容易碰到蒙对的情况:因为每个预设答案都是出现概率最大的或者符合多数人认知的那种吧,所以碰到“恰好一样”的概率最大,有多个一样的概率也最大。&br&&br&这种题目一点也不难编——&br&请心算如下题目:&br&64的三次方根&br&27的三次方根&br&8的三次方根&br&&br&&br&请举出一个你在知乎上觉得文字风格最&b&戏剧化&/b&的人的人&br&然后再心算&br&128-64&br&64-32&br&32-16&br&16-8&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哈哈,是&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梁边妖& data-hash=&48ddfaada296462afb5d564b& href=&/people/48ddfaada296462afb5d564b& data-tip=&p$b$48ddfaada296462afb5d564b&&@梁边妖&/a& ,对不对? &br&&b&不管你是谁,答应我只要对了你就要讲信用点赞同喔!&/b&
和催眠有什么关系我不知道,但是把这些没有意义的小学数学题都去掉,本质无非就是“你第一个想到的家禽是不是鸡”“你最容易想到的水果是不是苹果”而已。确实很容易碰到蒙对的情况:因为每个预设答案都是出现概率最大的或者符合多数人认知的那种吧,所以碰…
来自子话题:
不该。&br&&br&&b&但刚刚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又想了想,有种情况,“听音乐”是有助于“做创造性工作”的。那就是当你的创造性工作不需要准确度和速度,而是强烈的情感沉浸时,音乐 应该是最佳帮你变化情感情绪的——因为有些时候,创作需要“走神”,才有新想法嘛。(补充)&/b&&br&&br&记得高中的晚自习的时候,班主任不准我们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但我自己一直认为“播放音乐反而让我更集中注意力”,所以用各种方法 藏着掖着戴耳机听音乐。为此我还开始留长发。&br&但实际上,至少从基础的心理物理学和脑成像实验中我们就很容易看出来,环境中有越多越复杂的非目标任务(target irrelevant tasks) ,目标任务(target task)的准确性、反应速度就会越差。&br&&br&虽然还没有见过专门针对“创造性工作时听音乐”有无影响而做的靠谱实验,但从最基本的&b&视觉和听觉任务&/b&来看,虽然我一直不想承认,但现在的神经科学业内 还是认为,即使你不注意正在耳边播放的音乐,“听音乐”本身就会占据你的工作记忆。&br&&br&当然,要非常信服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很多方面,譬如说 除了工作记忆, 工作肯定需要各种认知功能,怎么样一一测量呢?而创造力会不会可以被无关的音乐所激发呢?这些需要同时考虑的因素太多,现在还不能在我们常用的实验素材和方法来做可行性实验 来直面回答这个问题。&br&&br&&br&=====補充最新的研究====&br&實際上,今天早上的Journal Club里我才分析了兩篇上週才發的,和多任務(視覺和聽覺)的認知研究。我覺得是兩個和此問題有些相關,建議感興趣的小夥伴,以這兩個普通、但非常新的論文為起點,往周圍去看看。&br&&br&我偷懶,直接把自己的部份PPT截圖過來,大家不要嫌棄,能看就行。也別笑我的PPT水平...每週都做的5分鐘presentation, 隨意就好~~~ (就是給自己找藉口)注意地是,這兩篇文章的結論和results都有缺陷,請只看它們的實驗設計。&br&&br&兩個論文的references:&br&Miller, T., Chen, S., Lee, W.W., Sussman, E.S., 2015. Multitasking: Effects of processing multiple auditory feature patterns. Psychophysiol n/a–n/a. doi:10.1111/psyp.12446&br&&br&Plakke, B., Hwang, J., Romanski, L.M., 2015. Inactivation of Primate Prefrontal Cortex Impairs Auditory and Audiovisual Working Memory. J. Neurosci. 35, . doi:10.1523/JNEUROSCI.5&br&&br&第一篇是關於“多任務”的,以聽覺為主,但設計的實驗還很不錯,是一個很不錯的研究 聽覺中 非目標任務 對 目標任務 的無意識的干擾。&br&&br&第二個是一個猴子實驗,是針對同時process 聽覺和視覺信息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一個猴子實驗。它通過將猴子的prefrontal cortex 的特定區域 冷卻來達到 inactivate 這個區域的認知功能,來看猴子的聽覺和視覺工作記憶有沒有受到影響。&br&&br&Again,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實驗,但這兩個實驗都是圍繞你的問題而發展出來的 普通但最新的研究報告。你可以了解一下,我指的“基礎實驗”是什麼。(懶人手動截圖...一會兒修改...)&br&&br&第一個:&br&&img src=&/ffbaeebed84e1_b.jpg& data-rawwidth=&1256& data-rawheight=&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56& data-original=&/ffbaeebed84e1_r.jpg&&&img src=&/6ed0fd9de1e431f29ae8dd4be171f765_b.jpg& data-rawwidth=&1252& data-rawheight=&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52& data-original=&/6ed0fd9de1e431f29ae8dd4be171f765_r.jpg&&&img src=&/e62ece4f257d700af157ef34aceeaafc_b.jpg& data-rawwidth=&1250& data-rawheight=&9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50& data-original=&/e62ece4f257d700af157ef34aceeaafc_r.jpg&&&img src=&/99ac6d43b3bcab9c705cb7badb28864a_b.jpg& data-rawwidth=&1250& data-rawheight=&9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50& data-original=&/99ac6d43b3bcab9c705cb7badb28864a_r.jpg&&&img src=&/d6bd0af2a5a953c999f36f_b.jpg& data-rawwidth=&1270& data-rawheight=&9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0& data-original=&/d6bd0af2a5a953c999f36f_r.jpg&&&img src=&/089a46be5aac5a_b.jpg& data-rawwidth=&1252& data-rawheight=&9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52& data-original=&/089a46be5aac5a_r.jpg&&&img src=&/7b2abc7d94ea05c6ce7a_b.jpg& data-rawwidth=&1256&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56& data-original=&/7b2abc7d94ea05c6ce7a_r.jpg&&&br&&br&第二個:&br&&img src=&/758f81be5f99aaf0360d8be_b.jpg& data-rawwidth=&1240& data-rawheight=&9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0& data-original=&/758f81be5f99aaf0360d8be_r.jpg&&&img src=&/2f0c7cabcbeaea1834a0efe0_b.jpg& data-rawwidth=&1236& data-rawheight=&9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36& data-original=&/2f0c7cabcbeaea1834a0efe0_r.jpg&&&img src=&/14bcfdfaf8f09a6_b.jpg& data-rawwidth=&1232& data-rawheight=&9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32& data-original=&/14bcfdfaf8f09a6_r.jpg&&&br&&img src=&/b7136a2dcbbe20ec3cd9_b.jpg& data-rawwidth=&1230& data-rawheight=&9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30& data-original=&/b7136a2dcbbe20ec3cd9_r.jpg&&&br&&img src=&/f3338a9aefb8ddcdbf3f_b.jpg& data-rawwidth=&1242& data-rawheight=&9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2& data-original=&/f3338a9aefb8ddcdbf3f_r.jpg&&
不该。但刚刚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又想了想,有种情况,“听音乐”是有助于“做创造性工作”的。那就是当你的创造性工作不需要准确度和速度,而是强烈的情感沉浸时,音乐 应该是最佳帮你变化情感情绪的——因为有些时候,创作需要“走神”,才有新想法嘛。(201…
来自子话题:
不要嘲笑题主。&br&因为在一般的梦中,背侧前额叶皮质受到抑制,影响了逻辑思考能力及自省能力。这就带来两个后果,平日被逻辑中枢抑制的创造力被解放了提高了创造力发挥的水平(医学上有额叶损伤病人创造力激增的例子),以及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逻辑判断力被削弱,结果就是你就算在梦中写出一大堆不合逻辑的东西,而你在梦中也会强烈地认为它们写的不错。
不要嘲笑题主。因为在一般的梦中,背侧前额叶皮质受到抑制,影响了逻辑思考能力及自省能力。这就带来两个后果,平日被逻辑中枢抑制的创造力被解放了提高了创造力发挥的水平(医学上有额叶损伤病人创造力激增的例子),以及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逻辑判断力被削弱…
来自子话题:
&a href=&/people/zhou-yao-11-69& class=&internal&&周瑶&/a&的答案很棒啊,介绍了经典计算机,也介绍了量子计算机。但缺点却是对人脑的解释也不够。而除了认知科学家们,还有一群人对意识的研究也值得关注,那就是心灵哲学家。&br&&br&关于图灵机我就不介绍了,我本人对量子计算机不太了解,目前还没有通用的量子计算机出现吧,感觉这块也有点遥远。我对量子计算机的理解,就是量子计算机是一台很棒的计算机,它本质还是计算机。&br&&br&如果这个理解没有错,那问题就能够回到,计算机能否模拟人脑?&br&&br&塞尔有个非常著名的中文屋思想实验,这个实验,周的答案中已经有了阐述。但对这个实验的批评,也不少。塞尔引入了一个被认为是有意识的人扮演一个机器的角色,操作中文手册,拿出中文卡片。然后依赖人的直觉去判断这个人懂不懂中文。但要知道,人的直觉可是不靠谱的。你怎么知道你懂中文的方式就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复杂化以后的样子呢?你小时候不懂中文,你慢慢学会了中文,你怎么知道你学会中文的过程不是把这本中文手册慢慢装进脑袋里的过程呢?&br&&br&&b&仅仅靠一个思想实验来否认计算机能模拟人脑,是不够的。&/b&&br&&br&周的答案还有一点很赞,那就是对&b&模拟&/b&这个概念提出了疑问,但他没有深入分析这个概念。&br&&br&模拟是什么呢?模拟就是模仿、拟似。就是用非A的B来模仿A。计算机不是人脑,但计算机能模仿人脑吗?&br&&br&当然能,计算机已经在模仿人脑了。计算机能下棋,而且比人还厉害,能回答竞猜问题,能做医学诊断,甚至能从成千上万个Youtube视频中挑出有猫的那些。&br&&br&但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计算机&b&能否部分&/b&模拟人脑,而在于计算机&b&能否完全&/b&模拟人脑。计算机早就可以部分模拟人脑了。&br&&br&这就要提到认知科学了,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我们对大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在很多地方,也做出一些初步的成果,比如我们能发现视觉皮层和视野的对应关系,能找到初级运动皮层和感觉皮层,等等。找到大脑不同皮层对应的功能,其实还不是最令人惊讶的。令人惊讶的是,我们能通过理解这些功能的微观结构基础,来复制这些功能。一些简单的感觉功能,都很容易做到,比如听觉和视觉等等。&br&&br&显然,我们对人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加深的,如果你问我在今天(),我们能否完全模拟人脑,那我一定要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对人脑还没研究透。&br&&br&但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局限在今天,请给学者们一些时间。&br&&br&回到正题,周的答案中提到了他认为程序不能模拟意识的一个原因,那就是程序是run在硬件上的一个精确的规则,而意识不仅仅是规则,也是硬件(或者叫湿件)。但要知道,原文问的是计算机能否模拟人脑,而不是程序能否模拟人脑。计算机除了处理信息的CPU之外,还有存储信息的部分,还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部分。&br&&br&程序是预先给定好,就不能改变的吗?非也,我们有各种厉害的算法,比如进化算法,在机器学习中我们还有深度学习。程序也并非是那么确定无疑的,我们可以引入概率来近似人类的思想,如果你需要随机,那也没问题。这些都能模拟人类的学习过程,使计算机能完成人类能完成的任务。&br&&br&但可惜的是,每当计算机完成一项任务,我们就说这项任务是不需要智能的。当计算机会下棋,我们说下棋不是智能的关键。当计算机会理解自然语言问题,我们说理解自然语言问题不是智能的关键。当计算机能识别猫,我们说识别猫不是智能的关键,哪怕我们自己其实是花了几年的时间,才从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变成了能识别猫的小孩,但当计算机也能完成这项任务时,我们便不在为这个成就而感到自豪。&br&&br&意识究竟是什么?这真的是一个Hard问题,也许当我们能以一个相当高的精确度给超弦理论提供支持时,我们也还不能完全解答意识究竟是什么。&br&&br&但我们知道,意识肯定是和人脑相关的,人是众多哺乳动物中的一种,而大自然花了几十亿年,终于设计出了人类这样的有意识的生物(这里是比喻,别较真)。&br&&br&如果意识是某种乳白色半透明能穿墙的鬼魂,那显然计算机是不能模拟意识的。但我们都不这么认为,我们认为意识是一个自然现象,它的基础就是复杂的神经网络。随着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意识被模拟出来,也是时间问题而已。&br&&br&当一个台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的时候,我们应该说它具备了意识吗?&br&&br&当你的朋友出现在你面前,和你正常聊天的时候,你显然是认为它有意识的。当一个陌生人,走到你面前,和你正常的聊天,你也会认为他有意识。但你的朋友脑袋里面也许是一团湿乎乎的东西。而那个陌生人脑袋里面也许是一团硬硬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一个东西是否有意识,和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让我们以为它是有意识的,其实并不重要。当我们无法区分A和B那个有意识,那个没有意识时,我们就应该公平地对待他们。要么你天天朝夕相处的朋友和那个机器人都没有意识,要么他们都有意识。&br&&br&现在问题来了,真的有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吗?&br&&br&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如果意识不是鬼魂,不是某个全知全能的家伙赋予某些东西的超自然能力。如果意识有它的物理基础,那我们就能研究透这个物理基础(除非有测不准原理这类物理规律阻碍了我们)。只要我们能用计算机语言来描述爱情,我们就能让机器人也拥有爱情。&br&&br&前几天参加了星云奖的活动,我最后也给一些偏科幻的展望吧,但科幻和奇幻是不同的。因为奇幻是把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想象为可能。而科幻是把可能出现的东西想象为存在。&br&&br&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认知科学的发展能达到今天物理学这样的程度。我们能用一套优秀的算法,借助量子计算机等优秀的硬件,那我们一定能模拟出人类的意识这样的现象。但当那一天到来,我们恐怕就已经不需要模拟人类的意识了。人工智能的野心不会仅仅是用人工的方式实现人类现有的智能。而是用人工的方式制造出难以想象的超级智能。目前看来,我找不到任何否认人工智能的方式。在我这个乐观主义者看来,不出几十年,我们就能走完大自然几十亿年的路。&br&&br&补充一些内容:&br&人脑需要真随机才能有意识吗?不一定,至少目前还没有神经科学的证据说明这一点。&br&虽然传统的非量子计算机做不到真随机,但这不代表它们就不能模拟意识,因为意识不一定需要真随机。周还说,经典计算机作为有限状态机,不能模拟人脑,因为人脑有无限可能。但人脑有无限可能的证据在哪里?人脑的确有非常多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能建立起复杂的神经网络,而且这样的神经网络在人的毕生发展中还可以改变。我们的确能排列组合出非常多种可能,但这些可能能说成是无限吗?仅仅是非常多罢了,而经典计算机也能有非常多种可能状态。&br&&br&“意识”真的太神秘了,为什么同样由原子构成的石头和同样由原子构成的人,一个有意识,一个没有意识呢?我目前最为看好丹尼尔·丹内特的想法,语言给了人类意识。
的答案很棒啊,介绍了经典计算机,也介绍了量子计算机。但缺点却是对人脑的解释也不够。而除了认知科学家们,还有一群人对意识的研究也值得关注,那就是心灵哲学家。关于图灵机我就不介绍了,我本人对量子计算机不太了解,目前还没有通用的量子计算机出…
来自子话题:
大小不是关键,结构才是问题。&br&关王刀八十二斤,AK47才十斤,后者因为结构优势完爆前者。&br&&br&人大脑的优势在于巨大的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这是一台巨大的模拟机,让人可以没事模拟一下各种情况然后设计对策,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
大小不是关键,结构才是问题。关王刀八十二斤,AK47才十斤,后者因为结构优势完爆前者。人大脑的优势在于巨大的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这是一台巨大的模拟机,让人可以没事模拟一下各种情况然后设计对策,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
来自子话题:
&p&因为自闭症的天才容易得到媒体关注,而精神正常的天才则都在好好过日子&/p&&p&就跟没上过的学的人当大老板一个道理&/p&
因为自闭症的天才容易得到媒体关注,而精神正常的天才则都在好好过日子就跟没上过的学的人当大老板一个道理
来自子话题:
作为一个大学时曾梦游过一段时间的人,以自己的例子来佐证目前排名第一回答中的理论。&br&1)梦游通常都发生在我睡下1-2小时之后。&br&2)梦游期间,我是没有任何记忆的,所有期间发生的事都是次日我的室友们掐着我的脖子告诉我的……&br&3)梦游时,我的眼睛是睁着的,以至于室友一开始没发现我在梦游。但是仔细看的话跟清醒的人不一样,眼皮半睁,眼神涣散,没有焦点。&br&4)梦游的时候,走路能够避开障碍物,能够认出认识的人。&br&5)梦游的行为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我每次都会去洗澡。&br&6)梦游的人叫不醒,至少我是怎么都叫不醒的,过了一会儿会自己睡着(运气好的话回床上睡着,运气不好的话……)。&br&&br&梦游对身体有害吗?&br&如果你只是从床上坐起来,在屋里走走,说说胡话,没什么危害(第二天可能会有点精神不济)。&br&但是像我这种,就属于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惨剧,室友没把我直接掐死已属真爱。&br&梦游的时候,我曾经一边撕扯室友(女)的衣服一边哭诉她为什么不陪我玩,曾经光着身子在阳台上洗衣服导致自己发烧,曾经用脚尖踩着上铺边沿做瑜伽,曾经狂奔在宿舍走廊上去敲隔壁门,曾经半个身子探出窗台拉都拉不回来,曾经把一壶水全倒在别人刚晾干的牛仔裤上,曾经隔着蚊帐往室友床上爬,黑灯瞎火中白色蚊帐紧紧蒙在我的大脸上出现在她床头的景象,给室友留下了深深的心理创伤……&br&还有,我一直怀疑我梦游的时候是不是开了阴阳眼之类=_=。因为我会在寝室里转来转去的时候突然停下来,直勾勾盯着室友之一的床说:“XXX,你的床头有个黑衣服的女人”。或者在室友追出走廊试图把我拉回去&delete&打死&/selete&的时候突然停下,眼神涣散地说:“你背后有一只猫过去了。”诸如此类……&br&&br&总之,说多了都是泪。&br&谢室友不杀之恩(跪)。
作为一个大学时曾梦游过一段时间的人,以自己的例子来佐证目前排名第一回答中的理论。1)梦游通常都发生在我睡下1-2小时之后。2)梦游期间,我是没有任何记忆的,所有期间发生的事都是次日我的室友们掐着我的脖子告诉我的……3)梦游时,我的眼睛是睁着的,…
来自子话题:
同意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Ivony& data-hash=&6ef2e73a0e& href=&/people/6ef2e73a0e& data-tip=&p$b$6ef2e73a0e&&@Ivony&/a& 提出的解释方向,说的有点乱,我来补充一下。&br&&ul&&li&题主的问题可以等效于&b&波长差相同的几组颜色,人是否认为他们相近程度一致?&/b&&/li&&/ul&由于题主概念中认为应该是一致或者是差不多的,所以才会产生波长差如此大的两个颜色,看起来并没有如此大的差异。&br&&br&&blockquote&人眼有&b&锥状细胞&/b&和&b&杆状细胞&/b&。后者不能感受颜色,只能感受明暗,且只有在足够暗的条件下才会开启。前者可以同时感受明暗和颜色。下图是一个人眼的感受细胞简图。锥状细胞有3种,可以分别感受三种不同的颜色(注意不是图中3颜色那么准确,准确波长见下图)。两种细胞混合在一起。&br&&img src=&/2e561f11f0c8e5eeadc17_b.jpg& data-rawwidth=&428& data-rawheight=&3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8& data-original=&/2e561f11f0c8e5eeadc17_r.jpg&&&br&这是三种锥状细胞的感受图(彩色对应三种&b&锥状细胞&/b&,黑色对应&b&杆状细胞&/b&)。他们各有自己的敏感范围和峰值。&br&&img src=&/a2b5ce6116edcecb45cb2f8_b.jpg& data-rawwidth=&756& data-rawheight=&5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6& data-original=&/a2b5ce6116edcecb45cb2f8_r.jpg&&三种锥状细胞只感受光强度(能量)带给他们的&b&刺激感&/b&,相互叠加,大脑中感受出叠加后的颜色。这里就会有个bug,人眼的细胞只管自己受刺激的强度,也就是说,&b&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给予人眼的刺激有可能也会是相同的,那么人就会认为他们是一种颜色。&/b&&br&&img src=&/7d716efee9c1f_b.jpg& data-rawwidth=&701&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1& data-original=&/7d716efee9c1f_r.jpg&&&/blockquote&引用自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 “色彩源自人眼对光子的生理反应,不同的仅仅是光子的能量”这句话?&/a&&br&&br&&img src=&/811ef7e21b0e9b8163133fec10a4225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11ef7e21b0e9b8163133fec10a42256_r.jpg&&&br&(图片来自&a href=&/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粉碎谣言】斗牛的真相:公牛是看见红色才兴奋的吗?&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上图,是&b&人类对可见波长对于人眼刺激下的三维曲线&/b&。可以看出,红色与紫色是相接的。这样就直观有力的支持了&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Ivony& data-hash=&6ef2e73a0e& href=&/people/6ef2e73a0e& data-tip=&p$b$6ef2e73a0e&&@Ivony&/a& 的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人类视锥细胞被红色和紫色刺激后,反映出来的三刺激值这个数值非常接近,人感觉到的颜色也就非常接近了。&br&&br&注:&b&人感觉颜色是否接近,与波长无关,只与人的生物感受器有关。&/b&&br&比如下图左侧是正常人眼观看到的颜色,右侧是某一种色盲看到的颜色。同样的波长,由于&b&视锥细胞&/b&的差异,人感觉的颜色也会是有差异的。比如右侧色盲看到的橙色和绿色,都是一样的颜色,但是这两种颜色的波长是不同的而且相差也很大,但是对这个个体而言,他收到的刺激值相同,感受出来的颜色就是相同的。&br&&img src=&/6b3c6dba79bf8ff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6b3c6dba79bf8ffb_r.jpg&&
提出的解释方向,说的有点乱,我来补充一下。题主的问题可以等效于波长差相同的几组颜色,人是否认为他们相近程度一致?由于题主概念中认为应该是一致或者是差不多的,所以才会产生波长差如此大的两个颜色,看起来并没有如此大的差异。人眼有锥…
来自子话题:
是真的!&br&而且作为一名码农,我还有一个不告诉一般人的图腾——打开浏览器输入&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如果打开了就是在梦中,如果打不开就说明在现实中
是真的!而且作为一名码农,我还有一个不告诉一般人的图腾——打开浏览器输入,如果打开了就是在梦中,如果打不开就说明在现实中
来自子话题:
先把题主的问题变成,一个人的自控力的高低的神经基础是什么。&br&&br&谈到人类的自控力,核心观点主要是前额叶与边缘系统的竞争,同时常常提到进化上的原因导致为什么是这个样子。&br&&br&前额叶作为灵长类最晚出现的新皮层被认为参与了很多高级的认知功能。实验表明其参与了行为的执行与控制(也包括决策)。如果意识上明白什么是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通过前额叶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话,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大神。&br&&br&但是你常常明明知道我该学术,该干活,却总是动作执行不了,这个情况就能体会到边缘系统(可以暂时理解为比较古老的脑结构)的存在了。这个古老的脑结构一路伴随我们走来,第一要务是保证我们生存。所以他的反应一般是: 听到风吹草动就要注意,看到美女就想上,看到好吃的就要多吃点,干啥事能迅速得到群众好评就赶快干,大概是这么个节奏。&br&&br&所以如果把行为看成是这两个打架协商之后的结果的话,&u&狭义的自控力可以定义为前额叶战胜边缘系统的概率。&/u&从解剖结构上说,边缘系统对前额叶的投射要多于前额叶对边缘系统的投射。老家伙总是有一些优势的。所以一般要强行克制冲动,很难,所以该撸就撸。另一方面,前额叶还是有一定胜率的,我们会掩饰自己的不满,压制自己的怒气,看到商店的东西不随便拿而是买的,上课还不能说小话,我们都做到了。&br&&br&but,自控力实际上是个变量。&br&1. 自控力有限,虽然每个人不一样。&br&2. 自控力会消耗,根据做的事情不同消耗的速度不一样。&br&3. 自控力可以周期性的补充。(我自己补充的)比如睡觉,进行一些“真正”的消遣,比如散散步,聊聊天听听音乐等等。&br&4. 自控力在这一辈子对每个人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from 哈佛幸福课)&br&&br&可能用别的方法解决需要靠自控力解决的问题。&br&1. 自控力尽量用在关键的事情上。&br&2. 避免长期呆在需要消耗大量自控力的情景下。&br&3. 把一些一定需要自控力有很重要的事情慢慢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不太需要前额叶参与的行为。&br&比如,看到有文字的东西就随手翻翻。看到有意思的行为想想为什么人会这么做。看到数字就随手进行一下计算。&br&&br&可以参考这两本书:&br&&a href=&/subject/704345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Willpower Instinct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自控力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先把题主的问题变成,一个人的自控力的高低的神经基础是什么。谈到人类的自控力,核心观点主要是前额叶与边缘系统的竞争,同时常常提到进化上的原因导致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前额叶作为灵长类最晚出现的新皮层被认为参与了很多高级的认知功能。实验表明其参与…
来自子话题:
首先你要弄清楚的是,对大脑的研究有太多种不同的层次和太多重的视角了。你必须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当你在说“我对神经科学比较感兴趣”时,你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问题。&br&&br&你是对大脑的构造感兴趣(神经元结构,神经网络的物理化学原理),对大脑的工作机理感兴趣(神经元如何编码信息,各脑区之间是如何分工与协作的),还是对大脑能实现的功能感兴趣(人如何习得语言,视觉系统如何轻松完成诸如人脸识别,情绪判断这样的复杂任务)?这上面的每一个子问题所涉及到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br&&br&如果是对组成大脑的基本单元--神经元的性质感兴趣,你需要在本科学习的知识是生物物理,化学和数学(你会学到离子通道是如何传输信号的,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与功能,生化特性等等);而对这一块儿知识讲的比较好的书是:“From neuron to brain--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br&&br&如果你是对大脑各部分之间是如何协调互作感兴趣的,那么你需要学习的是大脑的一些解剖学结构,以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手段。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你大概听说过fMRI,MEG,EEG等术语。这些是人类目前用于研究大脑的重要技术手段。当你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大脑的海量数据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我该如何去分析这些数据,如何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的是过硬的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而习得这些,你最需要的是学习数学建模、统计学分析(machine learning是重中之重)。而通常,教给你这些的专业是数学系或者是统计系,或者是计算机科学系,都是乍一看和神经科学没关系的系,但在这些系里学到的技能才是你要掌握研究神经科学所最需要的。同时,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你想了解的具体问题,你需要学习的心理学里的实验设计,不过这个只要上几门实验设计课就好了。推荐推荐perception as bayesian inference. visual neuroscience 和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br&&br&如果你是对大脑能实现的功能感兴趣,想知道如何自己创造一个系统来实现人能做到的事情,那么你需要去的专业就是人工智能了。有很多对人类轻而易举的事,要让计算机程序实现起来却是困难万分。比如人脸识别,你能轻松认出不同发型,不同表情,不同光照下的同一个人,但试想下,这是怎样做到的?如何从千万个像素中抽取出某个人的表征?这些信息如何被加工处理?同样神奇的还有人类的语言习得。人类婴儿能轻松习得语言中的语法规则,但如何教会一个机器去理解一段语音所包含的意思?它怎样才能知道在什么地方断句,哪些词在一起构成什么意思?如果你想逆向的让机器完成大脑所能完成和处理的任务,那么,你需要的是machine learning,statistical learning的知识,选择数学或者计算机作为专业都是不错的开始。自己去找找computer vis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方面的书看看,推荐natural image statistics。&br&&br&严格的来说,我觉得“本科教育有神经科学专业的很少”是个伪命题。以美国的大学为例,随便google一下neuroscience, undergraduate programs, 就能搜到诸如brown university,MIT,UCLA,USC,UCSD,UIUC等名校的neuroscience program,不可谓不多。&br&&br&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neuroscience program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大脑的生物学层面的研究上,但你在选择之前有必要弄清楚你感兴趣的是否是这个角度的研究。&br&&br&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自己限定死在这一个视角下,多接触一下不同视角的研究方法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会更理性。从这个角度说,以下两所学校提供的交叉专业或许你会更感兴趣的。&br&1. MIT brain + coginition science. &a href=&http://bcs.mit.edu/academics/undergrad.htmloptio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cs.mit.edu/academics/u&/span&&span class=&invisible&&ndergrad.htmloptio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UCSD. coginitive science. &a href=&http://www.cogsci.ucsd.ed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CSD Cognitive Scien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顺便说一句,了解一个专业与你的兴趣有多对口,最好的方法是去看看它的课程设置。&br&比如,UCSD coginitive science的本科课程里有这些课程,都是很拓展思路并且让你对领域有一个全面了解的。&br&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Sci&br&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br&Minds & Brains&br&Design & Analysis of Expermnts&br&Uncensored Intro. to Language&br&Neurobiology of Cognition&br&Cognitive Neuroscience&br&From Sleep to Attention&br&The Developing Mind&br&The Neuropsychological Basis of Alternate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br&Statistical Inference and Data Analysis &br&&br&大脑是人类认知范围内最复杂的系统之一,需要来自于各个学科的知识,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等。选择一个专业,只是一个开始,你必须随时去主动的了解你想要研究的问题还需要你掌握哪些方面的技能,缺啥就补啥,跨专业的选课和自学都可以。&br&&br&至于未来的就业前景,如果你对科研有兴趣,自然是去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找教职;如果经过本科的学习后你发现神经科学的研究不是你的菜,但你在本科期间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基础,那么欢迎你带着码农的技能和训练有素的逻辑头脑去industry闯荡。最怕的就是本科期间只学了只能在非常狭窄的一个小科研领域用到的技能(比如给猴子插电极,给细胞染色,或者是膜片钳技术,或者是各种细胞生物学的protocal),但自身的思考能力与数学素养止步不前,而最后又对科研不感兴趣,那就杯具了。。&br&&br&题主在关注国外的本科,那么应该是现在还在上高中吧。能提前对未来的专业有思考,做survey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喜欢一个学科,喜欢一些问题的时候,你喜欢的只是你想象中它的样子,只有真正去深入了解后再做出的判断,才是不会让自己后悔的。bless!
首先你要弄清楚的是,对大脑的研究有太多种不同的层次和太多重的视角了。你必须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当你在说“我对神经科学比较感兴趣”时,你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问题。你是对大脑的构造感兴趣(神经元结构,神经网络的物理化学原理),对大脑的工作机理感…
来自子话题:
感谢邀请。&br&你的这一说法脱胎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坚持人有三我:本我,自我,超我,人的焦虑和痛苦皆来自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因为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因此,要调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就需要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这个自我,就是你现在所能感知到的自己的精神世界。&br&&br&但我更倾向于卡尔.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它包括经验,自我概念和价值的条件化三部分。经验是个人的认知和情感事件,自我概念是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而价值条件化是指对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评价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他认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而产生不协调的原因,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太过取决于他评,而不是有机体自身的评价,即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br&&br&因此,我觉得,你想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潜意识,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更好地认识你自己,接受你自己。若你可以不再单纯信任他人的评价,而是更多的信任自己,那你就能活出真实的自己,实现自身的成长,不再有那么多的矛盾和痛苦。而这一切有赖于对自身的深刻剖析和接纳,及自己心灵的强壮,明白并真正做到“不受他人认可并不代表失败”这一观念。
感谢邀请。你的这一说法脱胎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坚持人有三我:本我,自我,超我,人的焦虑和痛苦皆来自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因为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因此,要调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就需要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这个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脑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