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生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哪个 好

诺贝尔奖:中国差距“相当大”
老是差一步 - 铺垫诺贝尔奖之路,促成物理学第六次大综合 - 国科社区-国家科技成果网
- Powered by X-Space
诺贝尔奖:中国差距“相当大”
老是差一步
& 15:09:49
&& & 生理学或医学奖垂青“大脑GPS”本报讯(记者冯丽妃)“这简直不太可能,我从未预料到,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10月6日,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约翰·奥基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非常激动。当得知获奖时,他正在家里的办公桌前像以往一样工作。瑞典卡罗琳医学院6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拥有美英双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个世纪的难题,发现了大脑的定位系统,即“内部的GPS”,从而使人类能够在空间中定位自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空间记忆的中枢机制。布里特在采访中表示,在接到瑞典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电话得知喜讯后,她喜极而泣。让她感到有些沮丧的是,丈夫爱德华当时正在飞机上,不能在第一时间与他分享这个消息。“12:30飞机落地后,我走出机舱,有一个机场代表捧着鲜花接我坐车,当时我还一头雾水。”爱德华说,看到朋友们发来的150封邮件和75条短信后,他才知道自己获得诺奖。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奥基夫将获得奖金的一半,而莫泽夫妇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非热门的“真贡献”■本报见习记者 倪思洁 记者 冯丽妃10月6日下午,2014年诺贝尔奖首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及挪威的三位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莫泽夫妇——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GPS)的细胞”获奖。不过,大奖一出即引来争议,有专家认为,其研究并非“独领风骚”。同时,专家呼吁,中国脑科学计划不宜再“议而不决”。揭开世纪之谜数世纪以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哲学家和科学家——大脑是怎么构造出一幅描述我们所处环境的地图,我们又是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找到线路的?“这是很重要的未解问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就在两周前,蒲慕明在法兰克福马普脑研究所的一个会议上,与O’Keefe、E. Moser再次相遇。在蒲慕明看来,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在意料之中的。“O’Keefe的工作为研究大脑如何决定动物体自身在空间中位置开创了新的实验范式,指出了海马区在空间定位中的重要性。Moser夫妇对网格细胞的发现,是近年来O’Keefe实验范式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蒲慕明说。在他看来,Moser团队目前显然是这个领域最活跃的,“他们在奥斯陆Kavli研究所的所有研究组都围绕这个领域展开”。对于获奖成果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评价,该研究对于人类认识自身基本生理功能,阐明脑的高级复杂功能有典型意义;其次,他们的研究首先具有哲学层面的意义,为康德的先验论提供了神经生理学证据;此外,该研究对与老年痴呆症等大脑疾病的治疗、诊断对策的研发也可能会有所启示。“神经科学领域一直是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这项研究揭示了关于生命最基本的知识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加理解人类自己,这也符合诺贝尔奖的一贯原则,即奖励给对人类知识有真正贡献的科学研究。”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告诉记者。获奖存在争议不过,在杨雄里看来,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些“出人意料”。“他们的工作并非‘独领风骚’。”中科院院士杨雄里告诉记者,尽管获奖者在大脑的定位系统方面的研究做得很出色,但是这样类型的研究工作很多,达到这种研究水平的,也不只这么一家。在杨雄里看来,诺奖到底授予谁,见仁见智,“但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有同样感受的,不只是杨雄里。此奖项颁发当天就引来争论。10月6日晚,由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等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发文表示:“今年生理奖不一定有广泛共识”“有观点认为脑内各种细胞都有,比这些细胞更有趣的如‘镜像神经元’‘祖母神经元’等,所以发现细胞不够重要,确定其功能,了解其机理更为重要。”此前,汤森路透的“诺奖预测”根据论文的引文分析,共筛选出了三项可能获奖的研究,关于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未在其列。就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来看,脑细胞空间定位功能的研究也只不过是众多脑功能研究的一个方向。“目前,脑科学领域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各种脑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比方说有哪些神经细胞组成怎样的环路结构,在进行各种脑功能时回路中的各个神经细胞是如何处理电活动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蒲慕明说。“对大脑定位系统的研究是当前脑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并非‘炙手可热’。”杨雄里说。中国差距“相当大”今年3月,蒲慕明、杨雄里等一批神经科学家召开了以“我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呼吁尽快启动中国脑科学计划。“但是半年过去了,进展情况不如人意。”杨雄里感慨,细致、谨慎的讨论非常重要,但需要果断的决定和妥善的安排,以扎实的措施推进脑计划的实施。近20年来,杨雄里亲眼见证了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他认为,随着国家对脑科学支持力度的加大,研究人员数量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神经科学近年来取得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得到支持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我们的研究水平在神经科学的几个分支,比方说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感觉的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整体来讲,力量还比较薄弱,研究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杨雄里说。蒲慕明也表示,整体上,我国脑科学研究在高水平、有竞争力的实验室数量,科学成果总量和影响力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目前我们也没有脑科学领域里主要的、推动前沿发展的团队。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将进一步聚焦脑科学的重要前沿方向。“未来数十年里,我国神经科学家是有可能做出像O’Keefe和Moser夫妇的工作那样突破性的成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科研问题的选择,我们的青年科学家要能有胆识去选择重要的未解难题,我们的科研环境也要能鼓励支持青年科学家冒险攻关,尤其是组成团队攻关。”蒲慕明说。物理学奖花落“蓝光LED”本报讯 (记者冯丽妃)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85岁的日本科学家赤崎勇、54岁的天野浩和60岁的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节能高效的“蓝色发光二极管”。红光LED和绿光LED早已发明,但长期以来制造蓝光LED成为一个难题,缺少了三原色中的蓝色,就无法获得可用于照明的白色LED光源。此次获奖成果解决了这个问题,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随着LED灯的问世,我们现在有更持久和更高效的替代光源。”颁奖结果公布后,诺奖委员会物理学会主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间回应称:“这是一项真正有益于大多数人的发明。”赤崎勇现任日本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天野浩现任名城大学、名古屋大学教授。中村修二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教授。三名获奖者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在我的大学时代,半导体工业在各类工业领域独领风骚。今天,以硅为基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在各类投资中极具竞争力。而复合半导体尽管极具发展潜力,但它们的很多物性尚未被发掘。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的研究机遇。”名古屋大学的个人主页上,天野浩给学生的信中写道。“小职员”的大成就■本报记者 陆琦 见习记者 王珊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21世纪注定将是LED(发光二极管)灯的天下。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45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及美国三位科学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获奖。获奖理由是“发明了高效蓝光二极管,带来了明亮而节能的白色光源”。呼声很高早在颁奖之前,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就在猜测是否会将今年的奖颁发给LED,“很多其他重要应用成果都得奖了,而LED还没有”。全球四分之一的电能用于照明。而传统的白色光源在环保以及效能和明亮度上都越来越受到诟病。一直以来,寻找一种更持久更高效的方式来代替旧有的光源,成为众多研究者追逐的目标。红色和绿色二级管早已存在,但是若没有蓝光,就无法制造白色灯管。虽然有很多人为此努力,但在科学界和工业界,30年来蓝光二极管一直是个重大挑战。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当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从半导体中制造出明亮蓝色光束时,他们为制光技术触发了根本性转变。利用蓝光二极管,白光可通过新的途径被创造出来。随着LED灯管的出现,现代的灯不仅寿命长,而且更节能。“LED灯泡的发明将大大减低能耗,节约成本。”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工毕勇表示,高效蓝光二极管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的话,能够节电50%以上。对于三位获奖者,其实业内早就有期待。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徐科说,2002年左右,相关的呼声就已经很高。获奖者之一的中村修二被称为“蓝光之父”,他是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与青紫色激光二极管的发明者。2006年,中村修二获得千禧年创新奖。能够获得此奖,是业界非常大的荣誉。“业界对他非常看重。”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曾三次亲自前往日本拜访中村修二,请他去美国担任教授。而另外一位获奖者赤崎勇也可谓是众望所归。他开发了氮化镓结晶化技术,并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日,赤崎勇获得了京都奖尖端技术领域的奖项。而京都奖素有“日本诺贝尔奖”之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常务秘书斯泰方·诺尔马克表示,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循“奖励为人类福祉作出重要贡献的发明”的精神而颁出。“我们老是差一步”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氮化镓的研究热潮,而利用它开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被认为是一个大胆设想,一旦开发成功,应用范围广阔。赤崎勇当时从事的便是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提高氮化镓品质和控制其性质并非易事。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大多数科学家都放弃了氮化镓系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时,赤崎勇继续不懈研究,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氮化镓的PN结,为利用氮化镓材料制造蓝色发光二极管奠定了基础。徐科指出,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在力量上虽然不弱,但是在进展上“老是差一步”。“日本在LED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到了理论上的极限。”毕勇说。日本已经研制出超过200流明/瓦的商业用器件,中国则为100流明/瓦~120流明/瓦。流明是光通量的单位,即每输入一瓦的电,能够获得的光的数量。流明量越高,发光效率越高。事实上,在商业化的应用上,中国与其的差距正在缩小,差距主要在实验室研究上。毕勇说:“目前,我们实验室的最高水平是150流明/瓦,日本已经到了240流明/瓦。日本下一步更多地是往商品的应用上去转换。”“过去近30年半导体的发展都是在其他工作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徐科表示,在LED方面,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有较大的产业规模,未来要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上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小职员何以登上大舞台得奖虽是众望所归,但是获奖者的身份却再次让不少人啧啧惊叹。中村修二曾经只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生活在日本一个叫阿南的小城市里,因为与工厂闹矛盾才离开。而之前,他也只是一个不知名大学毕业的硕士生。2002年,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是如此,一时间化学界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寻究起来才发现,他只是一个拥有本科学历的小职员。小职员何以登上大舞台,一次次创造奇迹。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黄庆表示,这与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坚守和探索精神密不可分。1988年,中村修二提出要制备氮化镓蓝光发光二极管,而此时,所有的人都还在十年如一日地生产磷化钾砷化镓。没有实验员没有助手,中村修二却在短短四年时间内获得了理想的试验结果。已经80多岁的赤崎勇也曾是在神户工业公司(现富士通公司)和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的一名职员。在许多研究场合,他都强调不懈和不气馁的精神。在一次对年轻研究人员的讲话中,他说道:“即使是失败,也绝对不要放弃。想做一件全新的事情,失败会如影随形。在失败的情况下,不要气馁、不言放弃非常重要。另外,对研究来说,直觉也非常重要,而直觉需要在经历无数次失败的过程中培养。”而在国内,专家们表示,LED的发展进程其实是我国科学界急功近利的一个体现,也是迟迟难以获得国际性突破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坐冷板凳,90年代跟随大潮开始热,但是原创性上却一直落后。”对于这点,徐科有点遗憾。黄庆表示,目前我国科学领域也演变成急功近利的舞台,沉溺于影响因子、SCI、量化指标,而不是充满冒险、乐趣、坚守和风险的探索之旅。“我们的科技体制到底要将科学扳向何方?”黄庆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中国科学报》 ( 第1版 要闻)&相关专题:转引自:参考文献链接:《》()&《》()《》()()()共青团中央《中华儿女》海外版2013/2(下)《》()《》()《》()《》()《》()《》()《》()登上了央视华人频道(25分钟)与国家科技成果网首页啦!【科技中国】高调宣称《》()《》()《》()《》()《》()《》(
本周最新关注
一周热点空间
/ 成员: 142
/ 成员: 116
/ 成员: 111
/ 成员: 107
国科网搜索
www.tech110.net
Copyright@ 版权所有:国家科技成果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街53号 电话:010-【2014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深度解读:大脑中的“定位系统”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2014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深度解读:大脑中的“定位系统”
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奖 大脑 GPS 诺贝尔
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和平奖
搞笑诺贝尔奖 诺贝尔 网格细胞 位置细胞
飞鸽传书,老马识途。当还处在原始时代的时候,人类就已经意识到,很多动物都具有出类拔萃的导向能力,纵使万水千山,无论阴晴雨雪,这些神奇的动物总能知道路在何方。人类当中也不乏这样的认路高手,他们的脑海中似乎嵌入了一张高分辨率地图,怎样都不会迷失方向。作为一个出门不带GPS简直不能活的路痴,我总是非常羡慕这样的人和动物,难不成他们的大脑当中还内置了一个活体GPS?刚刚揭晓的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恰恰向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如何才能不迷路呢?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自己要去的是个怎样的地方。譬如说,我要去北京故宫,我首先得知道那是一个有着红色宫墙和金色琉璃瓦的巨大宫殿。抽象一些说,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特征来确定某一个位置。在我们的大脑中,正存在着这样一种专门负责记住位置特征的神经元。本届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其中一位得主,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早在1971年就和同事在大鼠大脑中一个叫做海马(hippocampus)的脑区里就发现了这样一种神经元,他们将其命名为“位置细胞”(place cell)。
约翰·奥基夫。他的团队在1971年发现了位置细胞。图片来源:Per Henning/NTNU, wikipedia
当时,他们在大鼠的海马中植入了一个记录电极,然后将大鼠放置在一个空旷的房间中自由活动。他们发现,只有当大鼠处在特定的位置上时,特定的位置细胞才会活跃,奥基夫将那些导致特定位置细胞活跃的区域称为这些位置细胞的发放场(firing field)。大鼠通过各种感官从环境中获取外界的特征信息,而位置细胞则能够和海马中其它的细胞合作,将那些输入的特征信息与过往记录到的不同位置的特征信息加以比对。一旦信息能够匹配上,与那个位置相对应的特定位置细胞就会变得活跃。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的大脑能够将特定的特征信息与特定的空间位置联系起来,形成了空间位置记忆。
右图中浅灰色区域为大鼠的脑,深灰色代表海马,橘黄色示意位置细胞所分布的区域。左图为大鼠在空旷房间中的运动轨迹,其中橙色的点表示当记录到某一批位置细胞活跃时大鼠所在的位置,浅橙色圆斑表示理论上这些位置细胞的发放场。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在对位置细胞超过30年的研究中,奥基夫的团队对这类细胞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和别的记忆一样,这种空间位置记忆既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遗忘,也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加强,乃至终身保留。但是这种记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拥有一定的可塑性:当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这些记忆也可以根据环境改变作出一定的修正,这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能在周遭环境不断变化时依然可以准确地记住那些地点。此外,奥基夫还注意到位置细胞还可以分出一些亚类,比如有一类专门对活动边界——一堵墙或是一道无法跨越的沟壑——敏感的神经元,他们将其命名为边界细胞(border cell)。
然而,仅仅能够记住地区的特征还不足以解释动物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地图描述了每一个地方的特征,却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地点的相对位置,我们依然无法凭借这些信息进行导航。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不同地点的位置信息,人们在地图上引入了“经纬度”的概念,这种不依赖于具体位置特征的完全均匀的空间坐标系能够赋予地图上每一个地点一个独一无二且方便查找的坐标。
奥基夫发现位置细胞30多年后,一对科学家夫妇,迈-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她的丈夫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动物的大脑当中也存在类似的建立空间坐标系的机制。这些发现使他们与奥基夫共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迈-布里特·莫泽(左)和丈夫爱德华·莫泽(右)。图片来源:The Kavli Institute at the NTNU, wikipedia
在此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动物的空间定位能力完全来自于海马的记忆,因此对于空间定位机制的研究也一直局限在海马内部。而莫泽尔夫妇在奥基夫以及该领域另一位大牛理查德·莫里斯(Richard Morris)的实验室做访问学者期间,独辟蹊径地想到空间定位机制可能还依赖于海马之外的脑区。他们从投射向海马的上游神经元入手,经过多年努力搜索,终于在2005年于海马以外一个叫做内嗅皮质(entorhinal cortex)的脑区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神经元,他们将其命名为网格细胞(grid cell)。虽然网格细胞的活跃也和动物所处的位置有关,但是与位置细胞不同,网格细胞的活跃并不依赖于外界输入的特征信息,任意一个网格细胞的发放场在空间中均匀分布,并且呈现出一种蜂巢式的六边形网格状。
左图示意当大鼠在空旷房间中运动时,某一个网格细胞的发放场。可以看出这些发放场呈现出均匀的六边形分布。右图示意网格细胞在大鼠脑中的相对位置。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网格细胞的这种独特的活动模式当时在神经科学中可以说闻所未闻,这给与了莫泽夫妇大展拳脚的广阔空间。他们一鼓作气,对网格细胞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他们发现,早些年发现的另外两种细胞,即之前提到的边界细胞以及位于海马下托(subiculum)的头部方向细胞(head-direction cell),都与网格细胞具有广泛的功能联系。其中,头部方向细胞的功能在于分析来自前庭系统的信息以确定头部朝向的方向。
后来,随着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科学家逐渐揭示出网格细胞可以整合来自边界细胞的边界信息、来自头部方向细胞的方向信息以及来自视觉和本体感觉的距离信息,并通过一些复杂的算法来确定自己在这个六边形坐标系中的精确坐标。
有了网格细胞确定的坐标系,有了位置细胞记录的位置特征,再加上边界细胞划定的边界,在大脑中绘制地图所需的基本信息也就完备了。顺着这个思路,莫泽夫妇、奥基夫以及该领域的许多其它科学家很快就建立起了一套不同导向细胞之间相互协作的理论模型。
示意来自海马(橙色)的位置细胞与边界细胞与来自内嗅皮质(蓝色)的网格细胞共同构建了动物大脑中的“认知地图”。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不久之后,研究者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基本上所有哺乳动物脑中都发现了类似的空间定位系统,为这套理论的实际运用铺平了道路。一方面,空间位置记忆作为记忆的一种,被广泛运用到学习记忆机制的研究中。被各大实验室广泛采用的空间恐惧记忆,就是基于这套理论所建立的行为范式,为深入理解学习记忆的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工具。另一方面,这套理论也被应用于人类身上。一项调查显示,穿梭于迷宫般的伦敦街道的出租车司机拥有更为发达的海马,这些结果提示,只要勤加练习,大脑中的GPS也可能变得更加性能卓越。此外,如阿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许多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认识路的症状,关于定位与导航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和科学家加深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诊断、治疗这些病症。
奥基夫和莫泽夫妇的工作为人类理解认知机制,探索神经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使无需动用位置细胞,他们在科学发展中的位置,也必将会被人们所铭记。
今天下午,果壳网将直播2014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并对得奖者的相关研究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编辑:Calo)
参考资料:
Schmidt-Hieber, C., & H?usser, M. (2013). Cellular mechanisms of spatial navigation in the 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Nature neuroscience, 16(3), 325-331.
Wikipedia:Grid cell
Wikipedia:Place cell
Wikipedia:Boundary cell
文章题图:nobelprize.org
你可能感兴趣
果壳科技编辑
引用文章内容:只要勤加练习,大脑中的GPS也可能变得更加性能卓越。吾等路痴之福!
话说这几位这的不是研究思维钢印的吗?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35)
果壳科技编辑
引用文章内容:只要勤加练习,大脑中的GPS也可能变得更加性能卓越。吾等路痴之福!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吾等路痴之福!是不是有一张图切坏了?
在这漫漫人海之中!我一眼就找到了你!欠的2毛5啥时还呀!
的科普,还是没能明白网格细胞如何通过六边形定位的。发射场这些概念完全不懂。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看了 的科普,还是没能明白网格细胞如何通过六边形定位的。发射场这些概念完全不懂。发放场,如果某类神经元的活跃和动物所在的空间位置有关,这些神经元在这些特定的空间区域活跃而在这些区域以外不活跃,那么会让这些神经元活跃的空间区域就被称为这些神经元的发放场。六边形定位,任意单个网格细胞的发放场在整个空间均匀分布,而且这些发放场的排列方式呈现出六边形。这相当于把一篇空间区域划分出一个一个的格子,每个格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这样某个具体地点只要与特定的格子对应起来就能知道它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了。那张图不知怎么没有显示完整,完整的图在此:
引用 的话:发放场,如果某类神经元的活跃和动物所在的空间位置有关,这些神经元在这些特定的空间区域活跃而在这些区域以外不活跃,那么会让这些神经元活跃的空间区域就被称为这些神经元的发放场。六边形定位,任意单个网格细胞...哦,明白了,这样非常节省神经元呢。。那是否对应的空间中的区域,也是呈六边形的呢?网格细胞编码和空间区域的坐标是什么关系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哦,明白了,这样非常节省神经元呢。。那是否对应的空间中的区域,也是呈六边形的呢?网格细胞编码和空间区域的坐标是什么关系额,网格细胞本身不是六边形分布的,但是他们对应的空间中的区域是呈六边形的。你可以理解为空间当中任何一个特定坐标都会引起特定组合的网格细胞的兴奋。
引用 的话:额,网格细胞本身不是六边形分布的,但是他们对应的空间中的区域...文中描述有点误导性……让人以为网格细胞的分布是六边形式的……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文中描述有点误导性……让人以为网格细胞的分布是六边形式的……是因为没有强调发放场是一个现实空间中的概念么?
果壳科技编辑
引用 的话:发放场,如果某类神经元的活跃和动物所在的空间位置有关,这些神经元在这些特定的空间区域活跃而在这些区域以外不活跃,那么会让这些神经元活跃的空间区域就被称为这些神经元的发放场。六边形定位,任意单个网格细胞...好奇怪..换掉了
话说这几位这的不是研究思维钢印的吗?
似懂非懂,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三十年的夫妻档,不容易啊……努力练习升级海马装置,就有可能获得【人肉GPS】成就!
小生认为,像我这样的路痴网格细胞应该呈现为平行四边形。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小生认为,像我这样的路痴网格细胞应该呈现为平行四边形。这是为何?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引用 的话:这是为何?和 GPS 坐标转化比较容易吧,用了 网页从此没广告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以及 Mozer 夫妇真的男的很帅,女的很漂亮!用了 网页从此没广告
引用 的话:这是为何? 空间识别能力等级太低,大脑空间能力不健全。
我认真看了这篇文章,据我推理,网格细胞呈现的六边形空间区域,是由老鼠的视线关注区域决定的。如用档板减少老鼠的视线宽度,就有可能会形成大于六边型的空间区域,会行成如:7、8、9、10……边型的区域,大于的边界是由老鼠最窄视线宽度决定。如在一块高底不平的房间里,会形成由地型变化的不规则空间区域。我对大脑工作机理非常感兴趣,不知原文献有没有这方面的描述,如有,能否提供些这方面的中方资料。如没有,可否按我的推理做个实验验证一下。为了深层次了解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劳驾了。
我的海马体一定是坏掉了
想问一下,小鼠会有意识的利用网格细胞进行小鼠界“经纬度”的划分吗?为什么我们对经纬度没有什么感觉?来自
引用 的话:我认真看了这篇文章,据我推理,网格细胞呈现的六边形空间区域,...作者刚说不是网格细胞呈现六边形,是其所对应的现实的区域呈六边形。。。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想问一下,小鼠会有意识的利用网格细胞进行小鼠界“经纬度”的划分吗?为什么我们对经纬度没有什么感觉?来自果壳精选我们之所以能够知道某个地方在另一个地方的哪个大致方位,靠的就是这种机制。
均匀分布的隐藏层。。。这完全就是多层神经网络嘛!
之前我在YBJ教授处补习物理时,教授就讲,最近诺贝尔医学奖公布了,大意是人脑自带GPS功能。然后,一同学:哦?人脑自带PS功能?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之前我在YBJ教授处补习物理时,教授就讲,最近诺贝尔医学奖公布了,大意是人脑自带GPS功能。然后,一同学:哦?人脑自带PS功能?唔……似乎也有道理啊,情人眼里出西施什么的……
引用 的话:额,网格细胞本身不是六边形分布的,但是他们对应的空间中的区域是呈六边形的。你可以理解为空间当中任何一个特定坐标都会引起特定组合的网格细胞的兴奋。好像网格细胞分布确实是成六边形的哦。
引用 的话:额,网格细胞本身不是六边形分布的,但是他们对应的空间中的区域是呈六边形的。你可以理解为空间当中任何一个特定坐标都会引起特定组合的网格细胞的兴奋。你好,为什么会选择6边形区域定位,网格细胞的这种定位是对外界什么信息做的反馈,是记忆中原有的位置信息吗?那实质就应该是这种比对机制确定了老鼠的正确定位,比对在分子水平上或者计算上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谢谢你。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好像网格细胞分布确实是成六边形的哦。我印象中似乎不是,我再查查看。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不是,根据之前我看的文献,是网格细胞根据各种感觉的反馈计算自己的运动适量,然后不断反馈到六边形坐标系中。
显示所有评论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