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宗世系出庐江 蔡氏宗亲前一句

您当前的位置:&>&
&宋朝董德元的谱序考证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我在《从两德元德昭兼论咸宁江夏董氏谱牒》一文,论及董槐修谱,以董谦(观察御史,907年&梁移唐祚& 隐居)开始比较合理,且以董熹为迁徙祖是比较准确的。尽管董晋到董谦,董槐把董谦、董让列为董晋的第十二世裔孙,推算每一世代间隔(年数)为12年是不合理的,而在当时,董槐的修谱的确为董氏最早修谱的,&为董氏修谱树立典范,许多地方的排序曾经以此作为正本范文加以引用。最后,有识之士,在继续修谱时候,发现了漏洞,也就纷纷修改本支系的宗谱(例子不再详举)。然,不论如何,其参考价值是比较高的&。
难道流坑的董德元修谱不比董槐早吗?董德元(),字体仁,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董槐(?----1262)南宋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两者去世时间相距约100年。难道董德元没有修谱?且后来的松溪的董德元《董氏历代源流考》标示出自董德元。为此,我以董德元谱序为研究切入点进行源流探讨。
1、清然的原来最早记载
我在《浅议南雄董玮与湖南子昌》论述:嘉靖年间(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的谱序,明确记载&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是为旧谱,该处明确列清然为全溪的十三世裔孙,进而就是董晋的十四世裔孙,而同一人董开尧拜书在《董氏仕宦记录跋》开始修改为&晋玄孙清然&并把海口创造性地修谱为&清然生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坟在宜黄崇三都,万一割田地山基,创黄山寺育僧以守之。尚一生全、含,尚二无嗣,尚三,讳伸,生合。含,仍居临川,今为宜黄北源派;全徙鄱阳,今为德兴海口派;合徙庐陵,今为乐安流坑派。&;同时,后来南雄董玮后裔,列谱:清然&万一&尚三&1合&6玮。如此排序,则应该依据上面的&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那么,正统二年(1437年)岁,已经把董玮列为董晋的二十三世孙了:见&《水松董氏族谱序》董之先唐丞相晋之后,二十三世孙:玮,南雄刑曹参军&&&以及《五修族谱序》&至唐曰晋公,字混成,少以明经,上策德宗,贞元年间拜相,爵升开国陇西郡公,公之后裔自河间,徙抚之临川扩源, 越数传清然公,由扩源迁居乐安流坑。至九世玮公,由荐举为南雄刑曹参军&&((1811)孟夏 宗裔 董诰& )& 综合分析,上面的宗谱明确列清然为全溪的十三世裔孙,进而就是董晋的十四世裔孙;而董玮为清然的九世裔孙,也就是董晋的二十三世裔孙。与董晋之后,数传,才到清然,这是旧谱记载了。
这是怎么排序来的呢?其实,这是在董槐修谱后,各地依据了董槐的谱连接。故有:1董晋---2全素---&&12谦、让----13连(让之子,字承重)----14申(字清然)-----23董玮。
可是,董槐的谱序,只是:行四,生子二,谦与让也。让见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a首事他人乎?&。没有万历三十八年丁未岁(1610)《泉溪董氏旧谱序》以及嘉庆九年的《U源源流考序》后来论及的:&让因黄巢作乱,唐祚式微,不受官爵,隐居抚州宜黄扩原,而生连,字承重。重生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居士&。
那么,可以推定,原来流坑的宗谱是按照董槐的宗谱中的从&谦与让也。让见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 进行连接。
以致,松溪等地宗谱,在正统二年(1437年)还没有改变从董槐修谱的排序,依据&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464年),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前后共22年,年号分别为正统、天顺;明神宗 朱翊钧(1563年~1620年),1572年&1620年在位,共47年,年号万历&。也就是,正统年间还没有改变。
2、宗谱第一次改变宗谱
在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拜书在《董氏仕宦记录跋》开始修改为&晋玄孙清然&并把海口创造性列入地修谱为&清然生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坟在宜黄崇三都,万一割田地山基,创黄山寺育僧以守之。尚一生全、含,尚二无嗣,尚三,讳伸,生合。含,仍居临川,今为宜黄北源派;全徙鄱阳,今为德兴海口派;合徙庐陵,今为乐安流坑派。&;以致后来,把海口董申列入。
&& 我在2012年《对流坑董氏修谱历史的疑点》一文引用:&流坑董合后裔的宗谱基本以无确切撰写时间的《万历十年董氏族谱凡例 》为基本规范,清至民国三百年间,董氏各小房又修房谱二十余次,多以此《谱例》为基本规范。前有明弘治成申(1488)十月&湖广道监察御史、二十代孙(董)明望&所撰&新谱例跋&,和&弘汉甲子(1504)冬十九代孙训导(董)象&写的&又跋&。且屡屡提到&嘉靖谱&已遭兵乱损坏一事:&司徙公生子二:长司空桢,次知县躬。躬至七世无传,传以桢。桢生四文,曰:明法文广、屯田文肇、校书文晃、道者文亨。&& 嘉靖谱为辛酉兵燹,散亡颇多,已行议罚。无故失亡者黜族。今谱分收,合更加严密&。推断该《谱例》与嘉靖末至万历初年董氏家族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活动。而影响较大的则属于明万历乙卯岁(1615)孟夏月二十一代孙御史裕作《居 徙 考》、《本源考》&。
这就提示,在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拜书在《董氏仕宦记录跋》开始修改为&晋玄孙清然&之前,弘治成申(1488)十月&湖广道监察御史、二十代孙(董)明望&所撰&新谱例跋&,和&弘汉甲子(1504)冬十九代孙训导(董)象&写的&又跋&。董时望又如何改动呢?看来,谱序难以考证,可以说,开始改动是可能的,由于处于争议性大,但是,屡屡提到&嘉靖谱&已遭兵乱损坏一事,嘉靖谱为辛酉兵燹,散亡颇多,已行议罚。无故失亡者黜族。
&嘉靖辛卯(1531年) 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江西安成今安福县人,号东廊,官至南京国子祭酒。)书修成的刻谱是为新谱云&。
&& &&那么,修谱就经过:顺帝期间,董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见下文)-----弘治成申(1488)十月&湖广道监察御史、二十代孙(董)明望&所撰&新谱例跋&,-----正德辛未(公元1511年。见下文。原另记载为&弘汉甲子(1504)冬)十九代孙训导(董)象&写的&又跋&。-----嘉靖辛卯(1531年) 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修成的刻谱是为新谱------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拜书在《董氏仕宦记录跋》开始修改为&晋玄孙清然&。然而,谱中,却把海口董申列为清然后裔,也就是还没有出现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流考》:&初生三子:长曰晋,字混成,世居河东虞乡万岁里,少以明经上第,唐德宗贞元年间拜相,爵升陇西开国郡公;次子申,字络成,吏部侍郎,谥恭惠;幼曰三,从许旌阳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宋万里崇祀(庙享)。世系昭昭如此,为其后者能无纂集之思乎?&
我在《流坑董燧的修谱》论述:&董晋生平记载:&在唐玄宗后期中明经,唐肃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供职翰林&。这样就出现了董晋公元753年考取进士,董申公元827年考取进士,相距74年;基本与董晋与董申出生相距797-723=74一样,董申是董晋的弟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董晋去世在799年,董申797年出生,董晋怎么会送一个婴儿到外地,或者说董晋送董申的家人去外地?这是明显不合常理的&。
&&& 然而,从此改变了原来以董槐的谱序进行连接的宗谱,现在一下子变成&晋的玄孙清然&,一下子就辈分徒长,我猜测当时的流坑与泉溪也许不会风平浪静或者暗流涌动,于是泉溪依旧保留以前的宗谱,罗列下来,至今还不远改变。其实,这也应该审时度势,需要认真研究的。
3、修谱增加董德元的谱序
&&& 也许泉溪支系,从流坑宗谱,以前连接董槐宗谱,以谦让开始,最后,论及谁是长者的争论,毕竟为谦让,谦与让,本来应该属于谦为长,可是,流坑突然该修宗谱,不再连接全素,而是连接董溪,成为分支了,那谦让不是到过来,按照董晋的四个儿子:全道,溪、全素、誓敲矗暮笠峥隙ū热睾笠崤徘埃绱耍鱿至&长曰让,次曰谦&的改动与妥协。
  《旧谱事略 》记载:&吾宗家谱,当元初兵燹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后经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前列《登科记》、《衣冠图》视旧加详。元至顺癸酉(1333年),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同时,《董氏新谱序》记载:&乐安董氏之先,居临川扩源,墟墓在黄山寺。至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时地隶庐陵,曰庐陵派。史含仍居之宜黄,曰北源派。史全徙鄱阳,曰德兴派。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成化丙午(成化22年公元1486年),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正德辛未(1511年),象继修校书一派于后。嘉靖辛卯(1531年),润等复辑理之,凡二十有六世,是为新谱云。&&&这&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说得含糊些,就是不断推敲董槐的宗谱谱序,流坑宗谱连接董槐的宗谱是否有矛盾?于是,洪武丙子行刊。是为旧谱。
结合正德辛未即公元1511年(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董象继续校正,而上面又记载为:至顺癸酉(1333年)《旧谱事略》载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却又记载:&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两个时间,依据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位,在位35年(1260~1294)。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成宗铁木耳()1294年即位,在位13年(1294~1307) 。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元朝虽然有两个至元年号,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就是元顺帝,习惯上称此为后至元。即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顺帝)妥滋蓝闹猎旰胖挥昧肆昙丛车壑猎昙洌1335~1340)。那么,至元丙午应该在1246年或者1306年、1366年才是丙午年,而至元丙午是不可能存在。那这个有庆,即董有庆推定在元顺帝时期修谱,与知县、县臣养性润之;董时望呢?弘治成申(1488)十月&湖广道监察御史、二十代孙(董)明望&所撰&新谱例跋&,和&弘汉甲子(1504)冬十九代孙训导(董)象&写的&又跋&。这样,时望修谱一说在弘治戊申(1488),一说在成化丙午公元1486年修谱;而董象修谱一说在弘汉甲子(1504),一说又在正德辛未(1511年)?我采纳:董有庆元顺帝期间(1335~1340)修谱,弘治成申(1488)时望修谱;董象修谱在正德辛未(1511)。
这样,多处的修谱,且时间的紊乱,结合在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拜书在《董氏仕宦记录跋》开始修改为&晋玄孙清然&。之前的修谱,时间记载不一,紊乱。
这个时期的弄不清具体在什么时间,实际经过多久,以致记载不一。且经过润色润笔,添加&&不是你董槐写有谱序吗?好,这下挖出了比董槐还早的董德元有《董氏历代源流考》:&初生三子:长曰晋,字混成,世居河东虞乡万岁里,少以明经上第,唐德宗贞元年间拜相,爵升陇西开国郡公;次子申,字络成,吏部侍郎,谥恭惠;幼曰三,从许旌阳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宋万里崇祀(庙享)。世系昭昭如此,为其后者能无纂集之思乎&?谁修谱早啊?泉溪不是想说修谱比流坑早吗?不是说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董槐的谱进行连接的吗?这次拿出《董氏历代源流考》,哈哈,是董德元状元写的呢,不比董槐修谱早?见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97册)。这是现见宋元人士直接记载董氏家族历史及修谱活动的最早资料,因有作者文集可以互证,可信度高,非常珍贵。而且记载:&吴澄,宋元之际著名理学家,入元官至翰林学士,学者称之&草庐先生&。因为吴澄是抚州崇仁县人(其故居所在的咸口村,现已划归乐安县管辖),流坑董氏恰好又有一段从吉安府改隶抚州府的历史,故吴开篇即说明,为什么董氏没有在宋代被人视为抚州著名宦族之一。且通过与乐史、王安石、曾巩、晏殊等人的家族作比较,着意突出董氏在宋代仕宦之众,抚州诸宦族也&莫之与伦&的地位。该序大大提高了董氏的知名度,其族人一直引以为自豪,乡绅也屡屡以吴澄引用的&立德、立功、立言&之期望激励来者&。
&&& 直到万历年间,宗谱增加了坟墓等详细的记载:&&生殁葬娶,四者均者。而葬娶二者,尤所当重者也。谱载坟墓,务书某地某向&。而泉溪宗谱也引用这以董德元名义写的《董氏历代源流考》,不甘示弱?再依据以前流坑的谱,&晋生四子:长曰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四全,为太常寺太祝。素生二子:长曰完,为谏议大夫;幼曰宥,为宏文馆学士。完三子:长曰达,为卢龙节度使;次曰逊,为益州刺史;幼曰逵,为中书门下舍人。逊生子曰戬,为左仆射。戬生五子:长曰浚,为司空;次曰淮,为安东尉;三曰涣,为兵部侍郎;四曰溥,为御史;五曰B,为荆州刺史。淮生四子:长曰经,为荆州都督;次曰纬,为黄门司空;三曰丝,为中书检括;幼曰],好仙术,道号五经,隐居万安山,累徵不仕。经生二了:长曰廷杰,为平原太守;幼曰廷秀,为兵部尚书。秀生二子:长曰椿,为御史;幼曰梓,为朔方节度使。椿生三子:长曰旭,为太仆射;次曰旦,为太尉;幼曰晃,为宣讨使。晃生五子:长曰羽,为盐铁使;次日翦,为户部侍郎;三曰翼,中书门下舍人;四曰,建州刺史;幼曰羿,苏州刺史。生二子,长曰让,幼曰谦。让因黄巢作乱,唐祚式微,不受官爵,隐居抚州宜黄扩原,而生连,字承重。重生申,字清然&,似乎不提倡修改宗谱?一直延续。这一时期,好像是有点比拼谁的宗谱修得早了。可以想象多年热闹的情景。
我在《祝融部落联盟孕育道教的起源----兼论董公庙与董晋兄弟》一文论述:&有的宗谱如流坑宗谱标注:居士清然。宋徽宗时期,每年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分别授以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隐士、逸士、老士等名号。那就是说:居士首先见于宋朝。&&许旌阳斩蛟有功,许旌阳斩蛟在东晋时期,怎么在唐朝呢?就算南宋开始,何守证的道士建翼真坛,念念有词,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假托许逊降授经典。何来死而复生?又怎么是解救战乱的,变成再一次斩蛟解救水灾呢?算是唐朝有个董三,也不会跑到东晋去啊?&&从道教来说,以董德元为名义的旧谱序,为了突出董晋,却不知不觉露出了破绽。董公董光,应该是所谓的董三,董三不是董晋的弟弟,不在唐朝,却是在东晋。是董德元故意为之,还是后人借董德元之笔故意为之?有待继续考证&。
4、明董燧以及其后的修谱
《谱例》于嘉靖末至万历初年董氏家族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活动。而影响较大的则属于明万历乙卯岁(1615)孟夏月二十一代孙御史裕作《居 徙 考》、《本源考》。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在《宗 派 志& 明 & 董 燧》记载:&宗派志者志董氏一本。之所以始而万殊,之所以分者也,常稽吾董受姓虞舜,封豢龙于i川,传至广川仲舒公,仲舒公传至陇西郡晋公。按昌黎集陇西公,命韩文公作东西水门记,方]董晋本仲舒之裔,自广川徙陇西,晋公自河南游宦江南,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者。清然讳居中,生万一.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墟墓皆在黄山寺,万一割田地山基创寺以守之;尚一生全、含二子。尚二无嗣,尚三讳伸,生合一子。含仍居临川,今为宜黄北源派;全徙鄱阳,今为德兴海口派; 合徙庐陵,今为乐安流坑派,即始祖五司徒公也!三派乃纲领其余:如崇仁、吉水、永丰、瑞昌、麻城、监利、泾县、余干、安仁、乐平、广东诸派。乃条目也由纲领而分条目,由条目而寻纲领,庶几乎一本万殊而万殊,一本合之而无余析之而不乱者也!董氏原委观于此思过半矣!&&&
见《鄱庐陵世统合系之图》:&董晋----全道,溪(生四子:居正、居中、从直、居敬)、全素、----居正、居中(字清然,生子:连)、从直、居敬------连(行:万一)----尚一(讳【伟的繁体字】,生仲一、仲二)、尚二、尚三(讳伸,生仲五,)-----仲一(讳全,鄱阳祖,生伯、仲)、仲二(讳含,临川祖)、仲五(讳合,庐陵祖),--------伯,仲(生二V公,)----二V公,讳申,海口祖&。另外,《泾川董氏支谱》:全,鄱阳之祖;含,临川之祖;合,庐陵之祖。全,迁鄱阳生二子:伯,某三子;仲,二义公:申,海口井头之祖。(宗谱12.jpg);二义公:讳申,字维坤,行二,世居河中虞乡万里。幼有大志,博通诗礼,举进士,宦寓陆州清溪县,始迁海口下井头。唐敬文时,官至吏部侍郎,历任廉平,累(宗谱17.jpg)著伟绩,寿七十二。卒,缢曰:义公。配王氏,三子:全福、全g、全祯皆异神。(河中:即今山西平阳府蒲州;陆州:即今浙江严州府;清溪县:即今淳安县)(宗谱18.jpg)
《鄱庐陵世统合系之图》整理为:董晋---溪---居中(清然)---连(万一)---尚三(讳伸,生仲五,)----董合(仲五)。
&&&& 与嘉靖二十六年 (1547)&《董氏仕宦记录跋》开始修改为&晋玄孙清然& &清然------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尚一(生全、含),尚二(无嗣),尚三,(讳伸,生合)&
与万历三十八年(1610)《泉溪董氏旧谱序》:董晋&全素--&&让---连(字承重)----申(字:清然)---万一(称呼为:居士)。
于是,清然从此开始列入为董晋的孙子,不再是溪的十三世裔孙,也不再是董晋的玄孙,而是董晋的孙子了?
因此,对于这些疑惑,我2012年写了《对流坑董氏修谱历史的疑点》,发觉多次修谱有异,而有关的清然的历次修谱,没有再出现,只有明万历十年(1582年)董燧开始论及《本源考》:&吾董独郡广川者何?尝读参知政事公德元所为攀公状谓,仲舒之孙春守庐江,子孙家焉,&&河中吾派陇西,吾焉则陇西亦广川也,而吾独郡广川者非薄陇西沂本始也,譬之饮河必穷源,郡广川者,郡陇西之本始也。故吾董之派直溯仲舒,而系详清然徵所信也。尤加详於司徒合以下,而谱而祠咸祖合者重始迁也,乃清然以上则不详者,匪不欲详不敢详也。&,对董合之后的宗谱是可信的,而清然至董合没有论及董燧的确定语气,对清然之上,是不敢详细了。
《新唐>砥呤‧表第十五。宰相世系五(董氏)》记载全溪的居中、从直、居正&,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九&碑志六》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元和六年五月十二日,死湘中,年四十九。(州下方本无年月日,但于湘中下云:年若干,今以晁本定。按《唐书》&元和七年,立遂王为太子&,亦与下文相应。二月,粮料吏有忿争相告言。五月,溪、皋谟皆坐赃数千缗。敕贷死,流皋谟春州,溪封州,行至潭州,并遣中使赐死。《权德舆传》亦云:&董溪、于皋谟以运粮使盗军资,流岭南。宪宗悔其轻,诏中使半道杀之。&)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许归葬。(元和七年七月,立遂王宥为太子,大赦天下。)其子居中,始奉丧归。元和八年十一月甲寅,葬于河南河南县万安山下太师墓左,夫人郑氏。公凡再娶,皆郑氏女。生六子:四男,二女。长曰全正,惠而早死;次曰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下或有次字。)曰居敬,尚小。&&&这是韩愈记载全溪四个儿子最完善的了,却没有说居中的号为清然,后来的宗谱有的宗谱把全溪的四个儿子列为:清然(惠而早死);次曰居中;次曰从直,次曰居敬。有的把居中作为清然&&总之,开始把清然与居士清然联系起来,董晋裔孙与董晋之孙联系起来。
元和六年811年,49岁,则董晋的儿子全溪出生于762年。董申出生797年,与全溪出生相距35年,那按辈分董申属于董晋的孙辈了。如何是董晋的弟弟。因此,后来海口董申也就单独列为单独支系。
董合(到流坑建村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在公元937-943年期间),《董氏新谱序》记载为:&至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在《宋朝董氏的修谱》一文,以&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隐居抚州扩原&&熹吾肇迁祖也&。 而&梁移唐祚&是指晚唐。天v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唐末丧乱、五季丧乱,自公元907年至960年,54年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10个国家我指出:&假定董谦在隐居时候50岁,则设定隐居时间为907年,则出生在857年;董熹为935年25岁年征为武宁令,则设定出生为915年出生;我在《宋朝董氏修谱》论述:&全溪生于762年,49岁时因军资问题被皇帝赐死(811年五月十二卒湘中),流坑五代南唐(937--975)升元年间建村(937-943), 以公元940年作为迁徙时间。以董合25岁迁徙,则出生于915年,与董全溪出生相距153年;若以董合50岁迁徙,则董合于890年出生,与全溪出生相距128年。按照常见宗谱记载:全溪&&清然(从中,有的写&居中&)&&万一(讳连)&&尚三(讳伸)&&仲五(讳合)。那就是董合列为董全溪的5世裔孙,与全溪间隔4个世代,间隔128~153年。每一世代间隔32~38年。全溪至董合基本少列了1世代&。同时 &出生时间假定为: 董晋723,董申797,董昌845、董谦857,董熹915,董合915。那么,董熹与董合基本在相距不久的时间出生。&
因此,嘉靖二十六年 (1547)&《董氏仕宦记录跋》开始修改为&晋玄孙清然&,我觉得还是比较符合世代间隔的,而列入董晋的孙子一代,就有一点差距了。我的这一意见只是提供各位宗亲参考。
5、宗谱的演变
任何宗谱都是不断的修正的,而修谱过程中,必定有一大批有历史文化知识的人,积极探索。理清自己的世系变化源流。董槐的修谱,为董氏带来的范本,可是,由于资料的匮乏,也会出现错误。再各地修正宗谱中,也不能以名人的谱就准确,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研究探讨,给董氏宗亲一道加以分析研究。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当然,研究中,涉及的宗亲,也许一时半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不是恶意,都应该提倡研究。以还原本来的面目。
&&&&&&&&&&&&&&&&&&&&&&&&&&&&&&&&&&&&&&&&&&&&&&&&&&&&&&&&&&&&&&&
附注:《松溪宗谱谱序》中的各谱序:
附注1、《董氏世次考》&&P1020682. JGP:
&&唐贞元间,丞相晋封陇西郡公,故董姓者郡曰陇西。陇西本河中人,唐末游宦江南。值李氏乱,避居抚之扩源。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
清然生万一,割田地山基创黄山寺育僧,以守坟墓在宜黄崇三都者。三子:尚一、尚二、尚三;尚一之子:长曰全,徙饶之鄱阳,今德兴海口派;次曰含,仍居临川,今宜黄北源派;尚三,讳伸,一子曰:合,徙吉之庐陵,今乐安流坑派,子:浈,豪侠自任纠集义勇,保国乡里,盗不敢犯,四子:文广、文肇、文晃、文亨。文广通经为儒,荐举不仕;文肇四子联科;滋、湘、渊、淳。&&(其余省略)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 静轩董开尧&& 识
附注2、《董氏仕宦记录跋》&&&&P1020713~.1020716.JPG
按吾董姓受姓于豢龙,至广川郡公仲舒迄陇西郡,晋唐末自河中游宦江南,值李氏乱,晋玄孙清然,避居临川扩源,清然生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坟在宜黄崇三都,万一割田地山基,创黄山寺育僧以守之。
尚一生全、含,尚二无嗣,尚三,讳伸,生合。含,仍居临川,今为宜黄北源派;全徙鄱阳,今为德兴海口派;合徙庐陵,今为乐安流坑派。三派之分,如指诸掌矣。
&&& 惟属临川与属庐陵先后更易者,盖流坑源隶庐陵,太平兴国割创吉水,至和割创永丰,绍兴又割创乐安。是故历代科目,各有所属,属邑虽不同,而居地则一也。&&
&&&&& (嘉靖丁未冬十月朔日&&& 二十二代孙静轩董开尧顿首百拜书)
【注:世系称呼: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母&自己&:子&孙&曾孙&玄孙&来孙&(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
附注3、《董氏登科提名录》&&P1020711.JPG
豪世为临川,吾姓唐末之代,连伸父子,仍世扩源。李氏掳有江南,乃命三子析处三郡:一居临川,一徙鄱阳,一徙庐陵,即五世合也。子:祯,以豪侠自任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国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继者甚众。&&(至和元年(1054)四月一日&& 董& 书)
附注4、《水松董氏族谱序》&&P1020686.JPG
&&&&& 董之先唐丞相晋之后,二十三世孙:玮,南雄刑曹参军。因家城东关,再传宗成,徙望梅乡水松之山坑,生政聪,有勇,为守土,都司千兵长,戴氏双生二子:双保次双生,&&
(正统二年(1437)岁在戊午夏日仲夏中浣(huan)&& 荣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西昌杨士奇 书)
附注5、《五修族谱序》&&P1020707.JPG
&&董氏出自颛顼(zhuan xu),后f叔安之裔孙,曰董父,好豢龙,龙亦归之!舜嘉其功,赐姓董氏,三代而下有伟人。至前汉有仲舒公,封江都相;后汉有董允公,历官侍郎;至唐曰晋公,字混成,少以明经,上策德宗,贞元年间拜相,爵升开国陇西郡公,公之后裔自河间,徙抚之临川扩源, 越数传清然公,由扩源迁居乐安流坑。至九世玮公,由荐举为南雄刑曹参军,遂家于雄城孝第街。此南雄发源之初祖也。参军之孙曰宗成,后裔徙本州水松山坑&&
((1811)孟夏&& 宗裔 董诰& )
【注:董诰(1740~1818); 清然&万一&尚三&1合&6玮】
附注:董槐以及泉溪谱序
附注6、、董槐谱序
董氏之世素,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公子四:长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幼全,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素则吾派祖,生子二:长曰完、次曰宥。完子三:达、逊、逵也。逊生戬,戬子五:浚、淮、涣、溥、B。淮生子四:伯经、仲纬、叔系、季纶。
经子二:廷、廷秀焉。秀生子二:椿与梓也。椿生子三:曰旭、曰旦、曰晃其幼也。晃生子五:羽、翦、翼、、羿,行四,生子二,谦与让也。让见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a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璋、、琨、瑗。时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生子三:嵩、崇、山广。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夫自肇迁祖卜居于此,贵而不矜,富而不骄,贫而不滥,世惟礼义之是尚。呜呼,泉之源深者流必长,木之根固者叶必茂,吾族宜其流长而叶茂也。顾吾窍思之,祖宗之所爱者,子孙也,以吾叨积德于祖宗,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如吾祖宗何?因而有志辑谱,商诸族众,而众皆有难色,谓此固义举也,亦难事也。盖谱必聚族而居,春秋时会拜于墓,祭于祠,序长幼,别尊卑,得以合而序之,始可溯流而知源。今吾族属之盛,有出仕者,有居别墅者,分适四方,一时莫能遍访。且工程浩大,约费多金,恐难遂子之愿也。予曰:&否否&,从来修谱以叙世系,盖使人不忘其本,古者虽立宗子法,人究有不知其来踪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焉。至谱牒又废,而人愈不知其来踪,不过百年之久而骨肉无关,虽至亲恩谊亦薄矣,如之何不谱!至费无可虑焉,余既志存岂惜费哉!族众闻而羡之曰:&善&。由是各出支系以从事,而予亦废乎先大夫之贻产,以成金谱一帙,散诸各宗。区区此举,聊体祖宗遗爱耳。故述此以俟之后达者,特有感于斯焉。
&&&&&&&&&&&&&&&&&&&赐进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签书枢密院事& 熹公八世孙槐谨撰
附注7、万历三十八年(1610)《泉溪董氏旧谱序》又名《明&。泉溪董氏谱序》
吾家出自颛顼后,f叔安之裔孙。曰董父能豢龙,以事虞帝,帝嘉之,赐董氏,曰豢龙。其后,遂以为氏。三代以来,其名世也远矣,皎然为天下所共尊!周兴以后,星列斗布,合而复裂,裂而复合。至春秋,安于臣事简子,秦末董公三老者,汉祖兴,项羽弑义帝,公劝帝诛羽,必为义帝发丧,由是天下翕然从之。厥后,永以孝感天帝。至武帝时,仲舒公以天人策进封江都王相,生子曰纶,纶生,为侍御史。生宣,字少平,光武时为洛阳令。宣生吉,吉生舂,为卢江守。舂生黯,以至孝称,召拜郎中不起。黯生宗鼎,鼎生燮。燮生椿,椿生卓,献帝时为相。卓生承,承生和,为益州刺史。和生允,蜀汉为侍郎,延熙中守尚书令,孔明谓后主曰:&允忠亮死节之臣也。&允生昭,拜司徒,谥定侯。昭生挺,挺生二子,长曰顾,顾生久道,为员外郎。道生初旭,旭生奉,居庐山,仙医也。奉生浚,浚生京,白连社逸士也。京生休征,休征生柏仁,善画。仁生龙,龙生滨谷,授业河汾,升扬州刺史。谷生复古,隋时为刑部尚书。古生普,普后无传矣。挺次子曰瞻,瞻生舜宾,宾生初晨,晨生敷,敷生源,源生m,m生休羡,羡生伯元,元生豹,豹生应谷,谷生复初。初生三子:长曰晋,字混成,世居河东虞乡万岁里,少以明经上第,唐德宗贞元年间拜相,爵升陇西开国郡公;次子申,字络成,吏部侍郎,谥恭惠;幼曰三,从许旌阳斩蛟有功,追封白马将军,至宋万里崇祀(庙享)。
晋生四子:长曰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四全,为太常寺太祝。素生二子:长曰完,为谏议大夫;幼曰宥,为宏文馆学士。完三子:长曰达,为卢龙节度使;次曰逊,为益州刺史;幼曰逵,为中书门下舍人。逊生子曰戬,为左仆射。戬生五子:长曰浚,为司空;次曰淮,为安东尉;三曰涣,为兵部侍郎;四曰溥,为御史;五曰B,为荆州刺史。
淮生四子:长曰经,为荆州都督;次曰纬,为黄门司空;三曰丝,为中书检括;幼曰],好仙术,道号五经,隐居万安山,累徵不仕。经生二了:长曰廷杰,为平原太守;幼曰廷秀,为兵部尚书。秀生二子:长曰椿,为御史;幼曰梓,为朔方节度使。椿生三子:长曰旭,为太仆射;次曰旦,为太尉;幼曰晃,为宣讨使。晃生五子:长曰羽,为盐铁使;次日翦,为户部侍郎;三曰翼,中书门下舍人;四曰,建州刺史;幼曰羿,苏州刺史。生二子,长曰让,幼曰谦。让因黄巢作乱,唐祚式微,不受官爵,隐居抚州宜黄扩原,而生连,字承重。重生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居士,娶邹氏巨富,好延贤士,人杨松筠归之,谓公曰:&宜黄黄山庵前后左右,有公侯地数穴。&故公于唐天祜元年,奉其父清然公葬庵后,蜈蚣形;母乐氏葬庵右,人脐形。公因改创其庵为大寺,菱塘腴田一千三百亩,鱼塘八口,佃户三十二所,委住僧月轮持之,以供本寺香火,并奉考妣祭享。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从万一夫妇葬庵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无传;尚三生仲五。仲一名全,徙饶州德兴海口;仲二名含,迁宜黄北源。由是尚一葬北源陈家坑,搏凤形,申山寅向;吴氏葬杨梅坑,象形,申山寅向。仲五名合,于五季开平初,徙流坑,大宋祥符七年,其七世孙德元状元及第,赠为司徒。&&&
&&&&&&&&&&&&&&&&&万历三十八年丁未岁&&黄钟月 谷旦&& 文忠公熹二二世孙周师源府庠生发春敬撰
附注:流坑宗谱谱序
& &附注8:《万历十年董氏族谱凡例&》
&司徙公生子二:长司空桢,次知县躬。躬至七世无传,传以桢。桢生四文,曰:明法文广、屯田文肇、校书文晃、道者文亨。此四文为四大派也。明法生子一:正已。屯田生子四:解元滋、湘,职方渊,太保淳。湘至十世无传,传以滋、渊、淳也。校书生子二:光禄淇,察推洙。道者生子二:居士清已、知县汀。清已至七世无传,以汀传。此四大派中九小派也,盖合无传者言之也。举其传而久远者言之,七小派耳。七派子孙番衍,混载一谱,检阅颇难。今谱图传以合公为始,每系起处及各版边方,皆以四大七小书之。曰&明法正已派第几世图传&,曰&文肇滋派第几世图传&,以下皆然。垂之愈远,源委灿然,庶披阅者见流而知源也。
嘉靖新谱,五世一斩,六世垂脚。至第六世,又以垂脚者提头,烦矣。今谱以前图六世垂脚之名,提于后图五世之首,横图小书&某世某人之子&。自五世以至百世皆然,似为简易。
&&&&&& 旧谱世系有瓜藤图,事传图下,不免空纸太多。今改五世一图,图以明系;五世一传,传以详事。事无可详与止而不嗣及事略字少者,照旧于图内书之,并不立传,从省约也。图简而明,传核而尽,事系明而空白少矣。御史雪峰公遗训也,语也新谱跋中。雪峰公有是志而未就,今共则之。凡六七易稿而始成,七八易寒暑而始誊真,明白简易,可以为作谱者式。
&&&&&& 新谱易《衣冠图》为《名位表》,法大史公也。以时之先后为次第,不以职之尊卑为低昂。凡科甲、贡辟、封赠、军功、例椽出身,膺朝廷一命之荣者具载。附祭大宗祠,非奉朝命者不得与。图内即传具行事与历任功秩、诰敕,稽其实也,于世系传内则略之,从省也。外有乡贤、隐逸、贞节、遗英、方术五传,并据直书,明贤以示劝也。其有文行而未显者,贞节而未著者,俱于殁后从公推论,方许入传。徇私昌举者,虽入必黜。
&&&&&& &生殁葬娶,四者均者。而葬娶二者,尤所当重者也。谱载坟墓,务书某地某向。前谱有载者,悉依原载,无者不许妄增,以图侵夺。其有照果明,与人无争,系前谱失载者,许另开送祠,查明收入,违者重罚改正。婚姻一节,吾宗素严。系世家大族及门户清白者,方与成昏。妇则谱载娶某处某氏,女载适某处某氏,或并书某翁与婿者,重其贤也。间有贪财结亲娶小姓者,图载本夫&因娶某处某姓女为妻,黜族&。有子者书&侧室&,无子者削不书。以女配小姓者,尤为辱先。本父母黜族,系伯叔兄主婚者亦黜族。图载如娶妇者,传亦不载,各终身不许入祠。而姑录其后者,罪不及子孙也,自此修谱以前言之。以后有犯者黜族,外男仍议罚,女追财祠入祠。本宗作媒者,一并论罚。
&&&&&&&& 族属有早年无子,抱养本宗之子,至暮年有子,合以所生之子承宗。抱养子虽长,不许承宗,所以明戚疏,杜争端也。旧谱又有某有子二,长子承宗,不幸止矣。次子出继者有传,合取出继者之次子若孙,以为长子之后,庶为两尽。或有同祖兄弟止矣,自愿以已子出继,亦合通知本房家长,无他争端者方许承继。若昭穆不相应,及贪图产业昌继者,并不准继。
&&&&&& &彰义祠,祀助田地银谷入祠者,嘉其尚义尊祖也。除先世已祀者不论多寡,祀如旧。自今以后有助银十两,田地价十两者,祀一人。二十两者,夫妇同。近各派有丁粮助银至四五十两者,亦合推祭所先。然亦止许一人及劂配而已,不许旁及,后以为例。
&&&&&&& 旧谱各派迁徙他处,或从戌远方,年久世代无闻,例以&止&字注脚,以防昌滥。今仍书&迁徙某处&,&补伍某处&,不轻加&止&字,示其可归宗也。
&&&&&& &旧谱称&郎&,唐宗以&郎&为尊,如今称&官&是也。旧谱称&解元&,以唐宋有解试故,中式者多称&解元&,非必皆中第一也,今因之。
&&&&&& &嘉靖谱为辛酉兵燹,散亡颇多,已行议罚。无故失亡者黜族。今谱分收,合更加严密。每年秋祀先一日,掌祠宗正、斯文二三人同祭首查验。无损者方给胙,有损者议罚。失亡及典卖者,祭毕闻于族众,查议黜罚。外留公谱一帙,&验讫&小印一方,&黜族&小印一方,付斯文轮收,以待验日行用。查验不密者,罚同损口之罪。
附注9:《云盖乡董氏族谱序》&
唐改临川郡为抚州。疆域之广,亚于洪、吉、赣,而文物声名,甲于大江以南之西。宋三百年间,一家一族儒宦之盛,乐、曾、王、蔡、晏五姓为首称。爵位之崇,王、曾、晏最,乐蔡次之。科名之稠,曾、蔡、晏最,王、乐次之。乐安云盖乡之董,计其科名,多于曾、蔡与晏;校其爵位,亦在乐、蔡之上。而论者不以拟于抚之五姓何也?盖宋南渡以前,董极盛之时,犹隶于吉。绍兴中年,抚增置乐安一县,治割吉之云盖乡隶抚,由是董氏乃为抚之属民。今董之未抚也久矣则尚论抚之世族,其可遗董氏乎?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每贡举之年,与荐名或七或六,或五或四。自祥符八年乙卯至咸淳七年辛未,擢进士科近三十人,武举、特奏、世赏异路而仕者不与。通抚之六族而论,仕宦之众莫之与伦,至于今从事词章者不匮。虽然,昔晋范亡具陈其家族历千数百年之久,而鲁叔孙豹以为保姓受氏,世祀之不绝,不若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六族之儒科仕宦则均,而惟南丰曾氏、荆国王氏可以当言之立继。此董氏之子孙,倘能立功、立德,则其不朽之实将与孔门之颜闵,周室之大召,有商之伊傅,唐虞之皋契并。其德立,其功立,下视曾、王二氏之言立,且不足贵。而超越五族,盖有在科名爵位之外者,董氏之子孙其懋哉!
附注10、《居 徙 考》
  叙曰:余读《盘庚》,怪当世之民河欧之,君命之,而所徙者又汤旧都,何吝恋若此!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奚有于分去而逾梁,厥非得已,则如市之从,岂徙以仁人哉?亦狄为之欧也。故知蒙故业,传子孙,人心上愿,举而转徙,即获安便。&丘首&之谓何?他日过之,山川如旧,人物咸非,徘徊欷觑,涕泗在衣袖矣!顾时变事起,圣哲莫违,何怪于齐民哉?司徙公徙流坑,世传二十有八,历年七百有奇。人文载史册,食指在世系图,班班可考。而徙流坑与自流坑徙,可无考欤?流坑始扩源始广川。与世递迁,互为隐显。若神河赴壑,或伏或见,莫可穷诘,要之灵源自有真耳。自流坑徙者,无虑数十所,靡不昌阜,此祖德茂也。考之示有祖也,可详者揭之别简;不可详者,止于本图传书之,征信阙疑也。近书&徙&,远者书&寓&,冀其归也。久而不归,派无可考,仍以&止&字记之,不得已而防诈昌也。河越三门,析为九派,散为亩浍沟渎。语河至亩浍沟渎,不胜数矣,略之可也,然不可谓非河也。吾祖昌嗣自流坑徙丁源,三徙而得江田,称安居矣。直拮据,为劳已甚。每过流坑,祠墓咸在,山云川树,环向有情。吾私慨吾祖何居而轻去此也!此吾所以徘徊欷而不自禁也。流坑徙者,其有味乎斯言?
  &&&&&&&&&&&&&&&&&&&&&&&&&&&& 万历已卯岁孟夏月 二十一代孙御史裕谨识
附注11:流坑董燧《本源考》
  董氏胙土授氏自豢龙董父始,稽诸载籍可考也。汉大中大夫江都相仲舒居广川,称醇儒,子孙皆以学至大官,仲舒从祀尼庭,封广川伯。唐宰相董晋,贞元中以功累进上柱国,封陇西郡,公子著作郎全道,商州刺史,摄御史中丞溪,太子舍人全素,太常懈皆善士。董姓者宗之咸称陇西郡云,吾董独郡广川者何?尝读参知政事公德元所为攀公状谓,仲舒之孙春守庐江,子孙家焉,六世至黯以孝行称。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又读御史公时望叙董氏文献类纪亦如参政公所云,参政公当吾董盛世科名勋爵一时罕俪,御史公立朝侃侃,不徇文僖以附华腴皆卓然自竖者而一宗仲舒,吾董派出仲舒无疑,不然何独郡广川也!然韩昌黎撰晋公神道谓,晋公居河中万岁里,注昌黎者亦谓,晋公为仲舒裔孙。吾吉州司法公定得又曰,河中吾派陇西,吾焉则陇西亦广川也,而吾独郡广川者非薄陇西沂本始也,譬之饮河必穷源,郡广川者,郡陇西之本始也。故吾董之派直溯仲舒,而系详清然徵所信也。尤加详於司徒合以下,而谱而祠咸祖合者重始迁也,乃清然以上则不详者,匪不欲详不敢详也。孔子殷人也而概宋不足徵,太史公世典纪载,今其帝王世系具在而率多抵牾,不足信又何贵於清然以上耶。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而太史公多闻详自五帝徵所信也。则详於清然以下固宜然必称广川者。孔子称殷人意也。后之考本源者宜有取诸此。
                      明万历十年二十一世孙御董裕谨识
附注12、流坑《旧谱事略&》&
吾宗家谱,当元初兵燹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后经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前列《登科记》、《衣冠图》视旧加详。元至顺癸酉,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又得虞文靖公《秋祀堂记》及揭翰林、刘申斋诸名公序、跋,议欲刊梓以传。后以祠堂未建弗果,遂家传写之。暨丙申乱,族众避难流徙于外,谱牒亡散几尽。癸卯春,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苎畲,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因言则善翁乱中流寓,因家于此,所依族谱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乃令良玉携归珍藏之。乙已复土,即以献之养性史。养性从新考订,缮写成编。及祠堂成,即议刊刻。值征书催逼,有志弗就。友善荷祖宗之佑,虽亦玷名仕版,幸获归老田里。顾瞻松楸,俯仰桑梓,慨想宗党归乡以来,生齿之蕃,既倍于前,昭穆之伦,恐紊于后。辄不自揆,遂与桂林侄将《登科记》、《衣冠图》逐一参互考订,从新增广。刊刻板行,散归各房收受。务要珍惜,毋致损失,聊卒前人之志而已。继自今以往,瓜瓞绵绵,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辑之,请自十世代以后依例增修。庶几垂裕无穷,传之永久云。
&按:文见万历十年董氏族谱。作者董友善,文晃公房洙派第十五代孙,名尚,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他详细记载了元末战乱(&丙申乱&)后族谱散亡流失,又意外购求的经历。并在此基础上,经众人之手,终于在明初洪武年间修成正式刻谱。文中提到虞、揭、刘&诸名公序、跋&,分别是元代虞集《董氏秋祀祠堂记》,揭溪斯《董氏衣冠袭庆图跋》,刘岳申《跋董氏谱》,并见万历十年族谱中。董养性,文肇公房十五代孙,洪武四年以通经儒士征至京师,中选,授四川昭化丞,摄剑州事。董桂林,即文肇公房第十六代孙董季敏(号桂林飘然官宦履历,但以倡修族谱,&保障祠祀&而受到族人赞扬。嘉靖间,特建桂林小宗祠致祭,并为之建&丛桂流芳坊&。季敏五子,其中三人在嘉、万年间已派衍出守斋、中岗、毅斋三大房,人数众多。
附注13、流坑《董氏新谱序》
乐安董氏之先,居临川扩源,墟墓在黄山寺。至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时地隶庐陵,曰庐陵派。史含仍居之宜黄,曰北源派。史全徙鄱阳,曰德兴派。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成化丙午,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正德辛未,象继修校书一派于后。嘉靖辛卯,润等复辑理之,凡二十有六世,是为新谱云。董生燧自南宫来学山房,携与诸生纵观之。观其谱序祠记,自吴文正公至虞文靖、揭文安,至于双江聂子、南野欧阳子,曰其训规盛矣!观于登武略,通经,贤良皆班班然,曰其科名盛矣!观于衣冠袭庆之图,自监镇、监务至郡县监司七十余人,自监场、监院至台卿监侍从三十余人,而开国子男者二,曰其爵位盛矣!观于流山水之图,为宅兆者四,为绰楔者五,为书院者四,而列屋比居若鳞次数,曰其风气盛矣!观于新祠之图,为师保、为魁元、为追远、为孝敬、为育贤,祀司徙而下世及族之显者合食焉,曰其祠盛矣!观于宗派之图,自司徙生赠司空桢,司空生明法文广、屯田生解元滋、职方渊、大保淳。校书生光禄淇、察推汇洙。道者生知县汀。为七小派。垂六百年,聚族逾数万指,曰其族属盛矣!东郭子曰:兹惟盛哉,亦兹惟艰哉!夫诵其训规,则思所以践之矣;荣其科名则思所以达之矣;享其爵位,则思所以立之矣;联其宗派,则思所以和辑之矣;缵其世业,则思所以勿替之矣。思其艰以图其盛,盛乃永于无疆。在昔文正公之序谱也,直以&立德、立功、立言丶董氏训,是三立者固一原也。良知之精明本自大公,本自顺应,不以自私用智杂之。则蕴之审计署德行,发之为事功,宣布之言词。德之不明,而求多于权谋博洽焉,则功如管商,言如屈宋,君子弗由也。文仲之言既口立矣,而不仁不智,且为圣门所辟,则穆叔所评要未可据为定也。凡董之世,无泊尔私,无凿尔智。务以自昭其明德,则科名可重,爵位可显,山川可灵,祖考可格,族属可仁,子孙可覆盛,庶几式践先正之口。
&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书
按:文见万历十年董氏族谱。作者邹守益,江西安成(治今安福县)人,号东廊,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先宗程、朱,后师事王守仁,强调&慎独&、&戒惧&为&致良知&的主要修养方法。此&新谱&,即董氏在嘉靖辛夕卯(1531)修成的刻谱。三年以后(即嘉靖十三年冬),邹守益在吉安&青原会&讲学,董燧前去听讲。是年燧三一岁,当于此时携董氏族谱向邹守益求序。序中提到明成化丙午(1486)董燧之祖父董时望修桂林一派的谱牒,是&准东里杨公新式&,指是是仿照明中期长期辅政的大学士杨士奇(江西泰和人)的家谱。作过序记的&双江聂子&,即聂豹,江西永丰人。&南阳欧阳子&,即欧阳德,泰和人。都是江右王门著名学者,可知董燧与他们交往密切,同时也提高了流坑董氏的知名度。邹守益有《东廓集》十二卷传世,系董燧于福建建宁府同知任上编次,事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集部&.别集类存目三&。由此又可见邹、董二人之交谊非同一般。
2014年5月1日16:03荷香月暖(QQ:)作于广西贺州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