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非洲中,德国为何兵败非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什么会败给苏联?_百度知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什么会败给苏联?
德国失败的原因:1.首要原因是天气。苏联天气转冷,在极寒的天气下作战,使德军士兵无法接受,许多士兵更是被冻死。在零下三四十度,就连枪栓也被冻住,根本就拉不动。2.德国资源和工业基础不如苏联,虽然德国的坦克在性能和火力上都比苏联好,可德国的生产速度远比苏联慢,最后拼的根本就是国家综合实力,不论是人口,还是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德国都不能支持他长期作战,特别是同时两面作战。3.苏联自身的兵力动员能力。“看不见的师”这一体制于三十年代初在红军中实行。它在二战中成功地挽救了苏联。直到今天这一体制仍然被采用。这一能使苏联迅速扩大其兵力的体制,其过程非常简单可靠,并且不消耗任何物资资源。在晋中之窗和平时期,每一位师长都有两名副职。其中一人是常规的副师长,另一人则只有部分职责。他另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师的师长。师参谋长(军衔为上校)也有两名副职,都是中校。其中一人也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师参谋长。每个团的情况也一样。每个营有一个营长(中校)和一个副营长。副营长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的营长。 很快就组建一个新的部队。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整场作战于日展开。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在晋中之窗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战术不佳的苏联红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队,希特勒太过自信并未带冬装,所以这场战中可以说希特勒获得了胜利,补给跟不上.首要原因,甚至连枪栓都拉不开;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希特勒实行巴巴罗萨计划的原因很简单希特勒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早在希特勒进攻英国的时候就制订了而且楼主.希特勒的战线太长。2:1,那么便能够保证希特勒能够在一个相对平等的条件下和盟军作战,飞机没法上天,美国,坚守在莫斯科。希特勒如果进攻苏联成功,虽然德军损失很大,导致部队坦克无法发动,英国。
巴巴罗萨失败的原因,苏联,但是苏军更大,这时在1941年的冬天,他在和美英苏三国作战,当时希特勒命令所有部队不得撤退,希特勒在包围莫斯科时并没有失败
提问者评价
谢谢!大家都说的不错!
其他14条回答
完全可以围起来不打,不论是人口,最后拼的根本就是国家综合实力,可德国的生产速度远比苏联慢,特别是斯大林格勒,虽然德国的坦克在性能和火力上都比苏联好,还是自然资源,没必要在那不断地投入兵力4:德国资源和工业基础不如苏联,工业基础,到不如用伞兵大规模空投敌后,闪电战时很难一直奏效的:苏联土地太广阔了。2:对政治城市太恋战1。3,德国都不能支持他长期作战: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苏联在物资和兵力上对德国占据了绝对优势,当然疯子希特勒才不会这么考虑,他考虑的永远都是自己虚无的计划和苏联的自然资源。更何况德国进攻苏联的开始阶段其实顺利,每天都能推进几十公里,毙伤上万苏联人,抓几万俘虏,还有被苏联政府欺压的少数民族自愿与德国人并肩攻打苏联,能不乐观么?苏联的天气只是一方面的因素而已,被冻死的苏联军民远远超过被冻死的德国人。德国不是很适应苏联的天气,但是绝对不是不能适应,关键在于此后苏联从远东调集的大军源源不断地上前线,苏联后方的工厂在搬迁后终于开始稳定地高产,美国也英国的重要援助物资也大量到货,德国人再也不是苏联人的对手了。
关于天气问题和两线作战问题,希特勒不是傻瓜,是有过考虑的,只不过战争的时间超过了他的预期,美国大量的援助使苏联坚持到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当严冬降临时,德国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至于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第一是先发制人,第二是资源。当时苏联虽然与德国签订条约,但是也在大规模的扩军备战,只不过当时的战略中心在防备亚洲的日本,正想向欧洲倾斜,希特勒考虑到与其让苏联人做好准备先动手,还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实际上希特勒占领了苏联欧洲广大的富裕产量区、工业区和油田,已经达到了战略目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抢夺油田,德国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所需要的石油,主要依靠罗马尼亚的油田,随着战线拉长和战争扩大,石油供应已经不足,所以掠夺新的能源基地势在必行。
楼主看来比较深受红色影响。这里给你指正一些错误
1、德军包围莫斯科的时候,严格的说是因为过于追求歼灭苏联有生力量而不是攻城略地。结果本来11月前该进入莫斯科城的计划推迟到10月份刚开始进行外围战役。
2、大雪没有冻死N多德军,同时坦克在及寒地区开动前需要车底生火也不是德国特有。苏联也一样。。当年如果不是希特勒命令德国不能溃散,可能德国真的要面临拿破伦时代的悲剧了。那就是永远的撤退,同时永远的被追杀。相反,德军在杰米扬斯克地区(苏军请止步,这里是伯爵的领地!)掘壕据守,并且一直支撑到骷髅军团和GD师 的解围。
3、德军并非打不过苏联。无奈希特勒自身也有很多战略不当的地方。过早开辟非洲战场,海军俾斯麦号没能一直进行袭击盟军支援苏联的船队(楼主别说你不知道至少几千辆谢尔...
1,战线太长了,兵源分散2,气候原因,德军没有在严寒下作战的经验,人,武器都不耐寒3,部队供给跟不上,严重缺乏以上三点是溃败的主要原因 其实,德国不是打不过前苏联,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最主要的是没有考虑气候的原因,这是最大的失误,否则,可能统一欧洲
希特勒只看见战前双方实力,但却不太清楚双方的战争潜力。 苏联不缺人,不缺工业又不缺资源。 你生产一辆豹,人家出4辆T-34。
和拿破仑一样,败给了俄国的严寒以及俄国坚壁清野,破釜沉舟的抵抗政策。我相信德军的装备和素质,要比当时的苏联优秀得多,俄国冬季的酷寒和后勤保障拖垮了德军,再加上,苏联举国上下拼死抗敌的民族热忱。以及希特勒好死不死的瞎指挥,最终葬送了德国。
1,希特勒低估天气因素(零度以下的气温使得汽油无法燃烧,希特勒善用的闪电战的利器:坦克汽车都无法行驶)。而且他也不懂围师必缺。他太自信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可惜那时战线长兵力分散供给也不足)。2,海狮计划的受挫。英国撑住了对德国进行无休止的轰炸。而意大利却是无能的。3,因为2所以德国德石油命脉暴露在苏联威胁下。终上所述,各种因素加在一起,希特勒急了~ 才制定了这一巴巴罗萨计划。 1加上俄军的拼死抵抗便是失败原因。
这个问题并不是单一的,应该说是归纳了几个大的问题:
1-骄兵必败,虽然自拿破仑时代就有了对俄罗斯,原苏联的进犯,但是没有正义的出兵条件,虽然即时是兵强马壮,但是阶段性的胜利只是一剂麻药,最终只能是在遇有同仇敌忾的抵抗面前落得兵败;
2-天时地利,兵法中,非常讲究天时地利,即时下了百年罕见的大雪,即时有伤亡,也只是个别现象,而德国尽管武器装备先进,但是只是根据常规条件设定,没有真正的做到预见性的准备,所以苏联占有先机;
3-非对称性,如果换做苏联进攻德国,相比一样会落得兵败,因为战争是要有对称性的,兵力,素质,后勤,指挥,国力,这些都是战争的要素;
4-巴巴罗萨?因为在聚合了国内的通知与专制的宣传之后,也为了转移国内的压力,需要一种人和,并且经过试探性的战...
首先,德国战线太长了。第二,天气太冷了,如上所说,下大雪,第三,就是答题必有的 对于苏联而言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德国兵力不敷,俄国内地宽广,呈“伞状”,导致优势兵力最终越来越分散。
我认为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只有胜利者,战争中(正义的一方)的隐藏含义是,得民心的一方。德军的闪电战,战线太长了后方支援供应不上,在是遇到了冬天,太冷了。坦克受阻,士兵太冷导致士气低落,还有后方的游击队捣乱
是败给了美国。为什么什么一定要去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苏联也不能容忍德国的强大,而此时的美国早已经准备想介入战争,,希特勒是想在美国介入之前早一点把苏联解决掉。相当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一样,美国突然间扩充军队,并部署轰炸机到菲律宾,如果日本不先发打击,日本将无还手之力。
是西伯利亚的冷风打败了元首的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阿拉曼战役(二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北非的作战)_百度百科
?二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北非的作战
阿拉曼战役
(二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北非的作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轴心国德国司令所指挥的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将军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这场战争以为首的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的形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和欲占领埃及、控制,占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的希望破灭。这场战役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势,此场战役后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与同时期的与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现该地每年都会举行战役纪念活动。
阿拉曼战役(图1)
阿拉曼战役(The battle of El Alamein),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指挥下对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是北非地区的主战场。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军队在此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这次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的格局,成为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1941年1月,英军对意军发动进攻,收复了东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2月,德国隆美尔将军率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军队。在德意联军的攻势下,英军开始从利比亚败退。1942年7月,德意联军自利比亚突入埃及,进抵距开罗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但由于盟军控制了的制空、制海权,驻北非德军因兵力及装备补给不足而无力继续向前推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与此同时,英国在美国的支援下不断加强其在北非的军事力量,积极备战。经过周密的准备,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决定于10月下旬发动代号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利比亚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全境,配合即将在北非登陆的英美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
阿拉曼战役(图2)
1942年10月,德意军队在北非共驻军12个师,10万余人。他们防守在阿拉曼西南从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间的地带。而英军此时在北非已拥有11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兵力达23万。
10月23日夜,英军向德意军阵地南北两翼发起进攻。25日,英军在战线北部突破敌军防御阵地。28日,英军调集主力在北部战线继续猛攻,迫使南线德军增援。 德军北上增援后,英军立即集中兵力于日凌晨在南线发动代号为“增压”的战斗,攻击德意军结合部,并突破敌方防区,向西挺进。11月4日,在战局不利的情况命令向西撤退,4个师的意大利军队随即向英军投降。
至此,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英军阵亡将士达7000多人,而德意军伤亡及被俘人数近6万。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开始在地区节节败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阿拉曼战役(图3)
1942年6月,蒙哥马利中将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后,力主以进攻将德意军队赶出北非。战役发起前,英国第8集团军(19.5万人),在阿拉曼地区由北向南展开,企图以主力在战线北段实施主要突击,首先由第30军突破对方防线,随后由第10军实施纵深突击,歼灭德意军主力于滨海地区;由第13军在战线南段实施辅助突击。德意军(10万余人),企图依托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与大面积布雷相结合的坚固防线,阻滞和粉碎英军进攻。
日夜,英军集中1000门野战炮和中型火炮对阿拉曼地区的德军实施的夜间炮击,是这场沙漠战争中最大规模的炮火准备。这是25磅榴弹炮在实施炮击。
日夜,英军发起进攻。首先实施炮火准备,随后步兵向敌前沿阵地发起冲击。在主攻方向,第30军右翼澳大利亚第9师和英国第51师、中路新西兰师和第1师,起初进展顺利,突破敌前沿后迅速在雷区为后续装甲部队开辟通路;左翼印度第4师遭敌顽强抵抗,进攻受阻。24日凌晨2时,第10军第1、第10装甲师奉命从正在开辟通路的雷区进入战斗,当日仅第1装甲师的个别部队通过雷区。25日凌晨,新西兰师在雷区开辟通路后,向西南方向逼进,遭德国第15装甲师反击。26日,澳大利亚第9师在战线北端攻占德军部分阵地后向海岸推进,威胁德国第164师侧后,并击退德国第15装甲师的反击。在助攻方向,第13军对德军防线南段发起进攻,但为德军的雷区和炮火所阻。24日晨,该军第7装甲师和第44、第50步兵师再次发起攻击,通过第一道雷区后为德军火力所阻。
在阿拉曼战役中,一名军官带领战士向敌军进攻。
阿拉曼战役(图4)
数日激战导致双方损失惨重。26日,隆美尔在判明英军主攻方向之后,开始将第21装甲师调往北线。英军进攻受挫,27日暂停进攻;第7装甲师北调,加强主攻方向实力;第13军其他部队暂取守势,仅以小分队出击和炮火袭击牵制敌人。26日,意大利向非洲运送燃料的油轮全部被英国海、空军击沉,致使德军装甲部队无法组织大规模反击。29日,澳大利亚第9师和英国第9装甲旅向海岸推进,被德军击退。由南线调来的德军主力第21装甲师向北部沿海机动,企图阻滞英军沿公路西进。蒙哥马利据此改变计划,决心对腰子岭以北德军防御薄弱部位实施纵深突破。31日,澳大利亚第9师进抵沿海地区,切断德国第164师退路。德国第21装甲师、第90轻型装甲师组织反击,但没有成效。至此,德意军坦克仅剩200余辆,而英军在战线北段尚有800余辆坦克没有投入战斗。
1942年11月初,美制M4“谢尔曼”坦克处于准备与德国非洲军接敌的状态。11月2日凌晨,英军发起新的进攻。经过炮火准备后,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装甲旅发起冲击,遭到德军顽强抵抗。第1装甲师随即投入战斗,次日夜从德国第15、第21装甲师防线接合部实现突破。4日晨,第10、第7装甲师和印度第4师从突破口向纵深发展进攻。德国第15第21装甲师余部实施反击,但大部坦克遭空袭而被击毁。在沿海地区的德国第164师余部,则被澳大利亚第9师歼灭。隆美尔命令德意军全线撤退。6日,英军因雨停止追击,战役至此结束。[4]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
随着1942年6月加查拉战役战败后,英国第8军团从迈尔萨·马特鲁撤退到阿拉曼防线。阿拉曼防线是位于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的阿拉曼城与南方卡塔腊洼地之间,长40公里。
日,非洲装甲军团首先发起进攻,但阿拉曼防线没有被攻破,英军阻止了轴心国军之推进。7月2日,隆美尔集中力量在北面进攻,意图攻破阿拉曼防线。奥金莱克在中路实施反击但不成功,在南面对意大利军同时进攻而且比较成功。由于盟军反扑,隆美尔被迫重组部队及转入防御。奥金莱克于7月10日再度进攻,攻击北面之艾沙山,俘虏超过一千人,隆美尔企图夺回艾沙山上之阵地但收获甚微。之后,奥金莱克分别于7月14日及7月21日两度进攻中路的鲁维沙特山岭,两次进攻均失败。7月27日,奥金莱克分别于艾沙山及米特里亚山岭再度进攻,进攻北面之艾沙山只有轻微损失,但南面进攻米特里亚山岭之行动,因德军地雷区未被清除及德军之抵抗而遭受惨重损失。英国第8军团之物资消耗巨大,7月31日,奥金莱克命令转入防御。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是一场消耗战,但隆美尔企图夺取亚历山大港之努力失败。之后,隆美尔于8月份在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中尝试攻破英联邦军队之防缐失败。10月份,第8军团在后任司令伯纳德·劳·蒙哥马利指挥下,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决定性打败轴心国军。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942年7月,包括了非洲军团,意大利与德国的步兵与机械化部队在内的非洲装甲军团,在埃尔温·隆美尔将军的率领下已经深入埃及,威胁着军队的重要的跨苏伊士运河补给线。在己方的拉得太长且缺乏支援,而盟军的大批援军即将到来的情况下,隆美尔决定向盟军发起进攻,尽管当时他的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日,进攻阿拉穆·哈尔发的德军被打败,于是非洲军团开始准备迎击蒙哥马利派来反击的部队。经过六个多星期的集结后,第八集团军已经作好了出击的准备。蒙哥马利指挥着200000人和1000辆坦克去攻击非洲军团的100000人和500辆坦克。
在“轻足行动”的名义下,蒙哥马利计划用两支突击队穿越德军在北部布设的,之后装甲部队会经过这里去打败德军装甲部队。同时一些部队会在南方佯攻,这样剩余的轴心国部队就不会北上增援。蒙哥马利计划用12天的时间分“闯入,,击败”这三步来取得胜利。
第一阶段进攻的计划是:四个步兵师会推进到一个叫“酢浆草线”的地方,摧毁轴心国外部防线。与此同时,工兵会在雷区中清除地雷并划出安全通道,而装甲师会从这里经过并且推进到“吝啬鬼线”,在那里他们会检查自己任务的完成进度并向后方报告,他们还会夺取“皮尔逊线”,在那里他们会暂时停留并巩固自己的位置。这两条线都位于轴心国防区深处。在战役发生几个月前,英联邦军队使用了一些欺骗战术,为的是使轴心国在开战时措手不及。他们不仅要在战斗地点上欺骗他们,还要让他们获得错误的发起时间。这些欺骗的代号为“柏特来姆行动”。九月,盟军在北部倾倒了一些废弃物品(比如拆掉的旅行箱)并将它们伪装起来,使它们看起来就像和粮仓。轴心国军很自然地发现了它们,但是在此之后盟军没有发起大规模攻击,而且一段时间过去后那些“弹药库”和“粮仓”的位置也没有改变,于是轴心国军也就没把它们放在眼里。这就使第八集团军能在夜间于前线将那些废弃物换成真正的弹药库,油罐和粮仓,而不被敌人发现。与此同时,盟军还开始建造一条假的输油管,这将会使轴心国军认为战役将会在盟军计划的开始时间以后开始,而地点会在南方。为了更进一步地迷惑敌人,盟军在南方用胶合板来覆盖住吉普车,使之看起来像坦克,而北方的坦克也被盖上了胶合板,看起来就像运输队。
大战前夕各方的部署经过阿拉穆·哈尔发一战,轴心国军队损失惨重。德军与意军的士兵都变得很疲惫,并且他们只能靠的盟军给养来维持生活。在8月时,隆美尔的部队在人员和装备上仍然具有优势。但是在此之后,英联邦军队从英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得到了大批人员和装备,并从美国获得了一些坦克和卡车,而隆美尔的部队没有得到任何支援,他的优势很快就失去了。他一直在向国内请求支援,但是当时苏联的顽强抵抗使德国战争机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东线战场,只有很少量的支援到达了北非。
隆美尔预料到英联邦军队很快就会强大到能对他的部队发动进攻。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作战的德军能够迅速打败苏军,然后通过外向南移动,威胁波斯(伊朗)和中东地区。这将会使大量的英联邦部队从埃及被送到波斯去帮助英军防守,因此英联邦军队对德军的攻击也将会延迟。(参看英苏入侵伊朗)
在这个时候,隆美尔就可以催促德军高层指挥官为他的部队提供支援。最终,他的非洲军团就会和位于苏联南部的德军联合起来,打败位于北非和中东的英联邦军队。
在那时,隆美尔的部队正在等待英联邦军队的进攻和德军在的胜利。
他们布设了50多万颗地雷,它们主要由反坦克地雷组成,还混有人员杀伤雷。
隆美尔将德军与意军交替部署在前线。他的部队包括了两个德军装甲师和一个德军摩托化步兵师,还有一支同样大小的意大利部队。由于盟军的欺骗战术迷惑了轴心国,使他们不清楚英联邦会在哪一点发起攻击,因此隆美尔在整个前线都部署了军队。这就延长了他们集中兵力抵抗英联邦进攻的时间,并且这样也会消耗大量油料,而这正是隆美尔所缺乏的。
日晚上10:00,盟军进攻,10月24日下午6:00,轴心国装甲部队反击,10月25日晚上,盟军试图冲破防线,10月25日下午,轴心国军反攻,却被澳大利亚第9旅袭击,10月25日晚上10:30至26日凌晨3:00,盟军从三个方向进攻
阿拉曼战役一般被分为5个阶段,包括闯入(10月23日-24日),分散(24日-25日),反击(26日-28日),增压行动(11月1日-2日)和突破(3日-7日)。
在一个平静而晴朗的月圆之夜,“轻足行动”以882门炮连续五个半小时的炮击拉开了序幕,在炮击结束后每门炮都已经发射了大约600发炮弹。在那段时间里,一共有125吨炮弹落到了敌人阵地上。关于这次炮击有这样一种传说,就是说盟军炮手的耳朵在炮击时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中流出了血。
“轻足行动”这个名字是有来源的。首先出击的是步兵,他们不会触发反坦克,因为他们的重量太轻了(所以整个计划叫做轻足行动)。在步兵向前推进的同时,工兵会为随后的装甲部队开辟一条安全通道。这条通道会有24英尺宽,刚刚好能让坦克以一路纵队前进。工兵需要在“恶魔的花园”(轴心国布设的反坦克地雷的外号)中开辟一条5英里长的通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由于轴心国雷场的面积很大,这个任务实际上失败了。
英国第13军团会在南方进行佯攻,它会与德国第21装甲师和意大利阿利埃特装甲师交火,与此同时,北部的英国第30军团会在德军雷场中为英国第10军团的装甲师开辟道路。
在晚上10点,第30军团的步兵开始推进。他们的目标是一条假想线,德军在这条线上投入了最多的部队。当步兵前进到第一片雷场时,工兵开始为装甲部队开辟通道。第二天凌晨2点,第一批500辆坦克开始推进。凌晨4点,领头的坦克已经进入雷场,它们卷起了太多尘土以至于在那里根本就没有能见度,堵塞的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
分散10月24日早晨对于德军指挥部来说是一场灾难。盟军的炮击切断了轴心国军队的通讯,更糟的是,在隆美尔回德国休假期间指挥德军的格奥尔格·施登姆将军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暂时接替指挥的是里特·冯·托马将军。
与此同时,第30军只清空了第一片雷场,这还不能保证第10军团能够安全通过,所以在这一整天里,盟军使用了沙漠空军来攻击轴心国军队,那天共出动了1000多架次。
就在日出之后,德军装甲部队开始攻击英军第51师。到了下午4点时,进展仍然很小。傍晚,德国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从基德尼山脊出发去迎击澳大利亚装甲部队,阿拉曼战役中的第一次坦克会战就此开始。双方一共投入了100多辆坦克,到了晚上一共有半数坦克被击毁,而双方仍在僵持。
就在澳大利亚军队与德军装甲部队战斗时,他们左边的英军第51师正在阿拉曼战役中的第一次坦克与步兵之间的战斗中抵抗着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英军付出了极大伤亡,但是他们最终夺取了基德尼山脊。
日,最初的推进结束于星期日。双方都已经持续战斗了两天。盟军已经穿越了西部的雷场,准备发动一次突袭。他们推进到了东南方的米特里亚山脊,但是轴心国士兵也被事先挖的战壕保护了起来,战斗进入了僵持阶段。因此,蒙哥马利将军命令部队结束在南部的战斗,撤出米特里亚山脊并向北移动。在此之后整个战役会集中在基德尼山脊和泰尔阿尔-艾萨,一直到僵局被打破。接下来的七天是非常可怕的。
在清早时分,德军第15装甲师和意军里特瑞奥装甲师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非洲军团竭尽全力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但是一无所获。在日落时盟军的步兵开始进攻。午夜时分,英军第51师发动了三次进攻,但是没人知道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接着,轴心国军队对英军大屠杀开始了,英军损失了500多名士兵,而且只剩下了一个指挥官。
就在第51师于基德尼山脊战斗时,澳大利亚军队正在进攻“第29点”。这是位于泰尔阿尔-艾萨西南部一座20英尺高的小山,德军在这里拥有一个观察哨所。这个地方在当天早晨被蒙哥马利确定为重点攻击对象,随后发生在这里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状态。澳大利亚第26旅于午夜发起进攻。空军的飞机扔下了115吨炸弹,随后盟军占领了这个小山并抓获了240名俘虏。接下来的一星期里战斗仍然在进行,因为德军想要夺回这个对他们的防线来说至关重要的小山。
在沙漠中战斗的英军士兵(1942)
隆美尔于25日夜回到了北非,他在到达后立即开始评估战役形势。他发现意军的特兰托师损失了一半步兵,第164轻装师损失了两个营,其他大部分部队也经过了高强度的战斗,所有人都只剩下了一半口粮,一大群士兵生了病,而且整个轴心国部队剩余的油料储备仅够用三天。
盟军的进攻被德军抵挡住了。丘吉尔抱怨说:“我们真的不可能找到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吗?”德军在下午3点于泰尔阿尔-艾萨附近向“第29点”发起了反击。隆美尔下定决心要夺回它,他命令所有位于基德尼山脊周边的坦克全部移动到战场周围。空中和地面的部队在德军第21装甲师与意军阿利埃特装甲师沿着拉赫曼小道从南方推进时开始进入战场。这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英军一直坚守着阵地,而隆美尔的部队因油料缺乏而无法撤退,因此他们只能滞留在一片开阔地上,任由盟军飞机处置。但是在基德尼,英军却没能打败那些坦克被调到泰尔阿尔-艾萨之后仍留在这里的德军。他们的每次进攻都被反坦克炮击退了。
对于英军的一个好消息是,英国皇家空军第42/47中队的蒲福式在图卜鲁格击沉了“Proserpina”号油船,这是隆美尔的部队得到补给的最后希望。
:日,整个战役都在围绕泰尔阿尔-阿恰其尔和基德尼山脊进行着。英军第1装甲师步枪团第2营正位于基德尼西南方一个代号为“狙击”的地点。守卫“狙击”的战斗是阿拉曼战役中的一个传奇故事。菲力普在他那本名为《阿拉曼》的书中写道:“炽热的沙漠在抖动着。士兵们躲在战壕中,从他们满是尘土的脸上流下来的汗汇成了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一群群苍蝇像乌云一样盘旋在尸体与粪堆上空,折磨着伤员。战场上布满了燃烧着的坦克与运兵车,还有损坏的枪炮与车辆。当枪炮中的高爆炸药爆炸时,烟雾与尘土便向四处飘散。”
迫击炮与榴弹炮的炮弹呼啸了一整天。大约在下午4点时,英军坦克误击了自己的友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下午5点,隆美尔命令德军与意军坦克向“狙击”发起进攻。在只有四门反坦克炮可用的情况下,步枪团击毁了来犯的德军第21装甲师40辆坦克中的37辆。其余三辆撤退了,但是德军又发起了新一波攻击。这回他们被打得只剩下了9辆坦克。步枪团只剩三门反坦克炮,每门炮只剩3发炮弹,但是德军放弃了进攻。
日-29日,澳大利亚第9师一直在向泰尔阿尔-艾萨西北推进,他们的目标是推进到铁路南方的一处名为“汤普森的岗哨”的敌军据点并突破敌军防线推进到沿海公路。在那天结束时,英军还有800辆坦克,轴心国还有148辆德国坦克及187辆意大利坦克。得知了“路易西亚诺”号油轮在图卜鲁格外沉没的消息后,隆美尔对他的下级军官们说“对我们来说撤退是很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油料。现在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在阿拉曼战斗到底。”
D+7-9日:日-11月1日,10月30号的夜晚,之前计划中的战斗仍在继续,澳大利亚第9师仍在进攻。那一晚是他们突破敌军防线的第三次尝试,最终他们到达了沿海公路。在31号,隆美尔命令向已被盟军占领的“汤普森的岗哨”发动四次报复性进攻。战斗异常激烈,还经常出现短兵相接的情况,但是即使这样,轴心国也没能夺回任何土地。日,隆美尔又尝试着将澳大利亚军队赶走,但是激烈的战斗给他的部队带来的只有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损失。对于隆美尔来说失败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他开始计划撤退,并且随大部队撤到了富卡,一个在原地点以西几英里外的地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个时候,1200吨油料被送到了隆美尔那里,但是再想反击已经为时太晚,这些油料只能被白白烧掉。
这一阶段的战役开始于日凌晨1点,目标为消灭敌军,迫使敌人在开阔地上作战,消耗轴心国军队的油料储备,切断敌军补给路线,最终瓦解敌军。增压行动是战役开始以来最紧张,最血腥的阶段。这个行动的目标为攻占泰尔阿尔-阿恰齐尔,轴心国最后一道防线。 这次进攻以空军连续7小时对泰尔阿尔-阿恰齐尔和希迪阿巴德阿尔-拉赫曼的轰炸拉开了序幕,在此之后是360门炮连续4个半小时的炮轰,它们一共打出了15000发炮弹。增压行动最初的攻击任务落到了新西兰军队身上(尽管用于进攻的步兵是英军步兵师中的两个旅,而用于进攻的装甲部队为新西兰师中的英军第9装甲旅)。新西兰军队的指挥官弗雷伯格本不想让他的部队执行这个任务,因为他的部队已经精疲力竭了,但是上级没有答应,于是在这个11月中的寒冷夜晚,新西兰军队出发了。
步兵们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但是就像战役第一天的“轻足行动”一样,直到第二天早晨,工兵才在雷场中开辟了安全通道。因此第9装甲旅无法借着夜色掩护去攻击敌军。在日破晓时分,德国88毫米炮击中了一辆又一辆的英军坦克。第9旅没能完成他们的任务。实际上,他们有75%的人员伤亡,并且在128辆坦克中有102辆被击毁。但是,他们在敌军防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因此第10军团中由雷蒙德·布里格斯率领的英军第1装甲师可以开始与敌人战斗了。在正午时分,120辆意大利和德国坦克开始出发,它们的目标是打赢阿拉曼战役中规模最大,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场坦克大战:阿恰齐尔山脊之战。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
“沙漠在热浪中抖动。它只能被看作一个被高爆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尘土笼罩的地方,一个被燃烧着的坦克和卡车产生的烟弄得很昏暗的地方,一个被无数枪支的火光照亮的地方,一个红色,绿色和白色曳光弹满天飞的地方,一个在轰炸中震颤的地方,和一个被双方的炮火弄得震耳欲聋的地方。”
这次坦克大战的结果被后人称作“彻底击败了德国坦克”。尽管双方损失了大约同样多的坦克,但是这个数量对于英军来说只是一小部分,对于隆美尔来说则几乎是全军覆没。
隆美尔将在南方的意军阿利埃特装甲师调到了泰尔阿尔-阿恰齐尔来协助德军进行最后的防御。在当天夜晚,轴心国部队只剩下32辆坦克还在前线。就在非洲军团于阿恰齐尔作最后的斗争时,隆美尔开始向富卡撤退了。
隆美尔向希特勒发送电报说他的部队已经不堪一击,正在准备撤退,但是告诉他让他再多坚持一下。冯·托马告诉隆美尔说:“我现在就在战场周边。第15装甲师只剩10辆坦克,第21装甲师剩下14辆,里特瑞奥装甲师还有17辆。”隆美尔给他看了希特勒的电报,于是他留了下来,继续指挥非洲军团。 冯·托马与他那几乎被全数歼灭的第15和第21装甲师并肩作战,他们迎击的是英军150辆坦克。他坐在指挥坦克中亲临指挥,一直到最后一辆坦克被摧毁。最后,冯·托马独自一人站立在他自己那辆燃烧着的坦克旁边,那个地方后来被称为“德国坦克坟场”。
轴心国剩余的军队仍然在战斗。他们的防线已经被撕开了一个12英里宽的缺口。“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这里的话,我的部队连三天也坚持不了……如果我执行元首的命令,那么我的部队可能拒绝服从我……我的部队是第一位的!”隆美尔违背希特勒的指示,最终命令部队大规模地撤退。
日,战役中最后的战斗开始了。英军第1,第7及第10装甲师穿越了德军防线,正在开阔的沙漠地区行驶着。盟军获得了胜利。轴心国部队正在撤退。这一天,意军的阿利埃特装甲师,里特瑞奥装甲师和特利埃斯特摩托化师全军覆没。
日,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英军大量坦克和装甲车顿时陷入泥潭。隆美尔见状命令德军扔掉武器装备,得以轻装逃脱。11月7日,蒙哥马利下令停止追击。在这次战役中,隆美尔损失了12000人和350辆坦克,他的部队只剩下80辆坦克可以用。盟军的损失也很惨重:有23500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八军团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至此,阿拉曼战役以英国的最后胜利而告终。
日,蒙哥马利下令停止追击,阿拉曼战役宣告结束,英军取得了胜利。德军4个精锐师、8个意军师被歼,伤亡2万,被俘3万,损失坦克450辆、大炮数千门。英军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1.35万,损失坦克500辆、大炮400门。此次战役,英军以其海空优势,封锁和破坏对方后勤补给线,使德军难于在沙漠地区机动兵力和持久作战。英军根据地形、敌情、及时改变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正面进攻,以德意步兵阵地和有生力量为打击重点,使德军坦克部队因缺乏步兵支援难以固守阵地只得退却。德军则利用沙漠草原地带布雷迅速的特点,广泛设置雷区,依托高地进行防守,以近战火力重创英军(杀伤英军1.3万人,击毁坦克500辆),对阻止英军集群坦克进攻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德意联军兵力、兵器、油料、弹药、粮食和饮水都得不到补充,终于被英军击败。
阿拉曼战役,英军歼敌5.5万人,击毁坦克装甲车350辆。但因英军冲击不果敢,行动迟缓,未能全歼德意联军。尽管如此,此役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战场的转折点,使 北非战场出现了有利于盟军的态势。。从此,战争主动权落入英军手中。
蒙哥马利将这次战役看作是一场消耗战,就像在一战时一样。他也准确地预测了战役的持续时间及盟军损失。[5]英联邦军队将炮火支援运用地很完美,但是他们的装甲部队却还应用着骑兵战术,这使大批坦克在步兵伴随和空中支援不足的情况下在开阔地上向敌人发起猛攻,造成了重大伤亡。英联邦军队只是有限度地利用了空中支援,但是与之相比,德国空军与意大利空军却几乎根本没有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他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空战上。
盟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阿拉曼战役是盟军打赢的第一次大型战役。温斯顿·丘吉尔在日发表了他对这场战役的著名评论:“这场战役不是战争的结束,甚至不是战争结束阶段的开始,而可能是战争开始阶段的结束。(原文:Now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这是蒙哥马利最光荣的成就,他被授予爵位时获得了“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的称号。
隆美尔一路撤到了高地,在那里,他的部队补充了人员和装备。这些支援如果在阿拉曼战役中被送到的话将会是非常有用的。隆美尔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局面,英联邦军队从东边追击他的部队,美军在西边一步步逼近。以一场小战役来战胜轴心国部队的想法由于没有经验的美军在卡瑟琳小道之战中犯下的错误而被放弃。这个错误使突尼斯战役成为了一场漫长且艰难的战斗。
直到之后,隆美尔才失去了在北非战场取胜的全部希望。即使这样,阿拉曼战役还是盟军的辉煌胜利,也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到了1943年,所有部队均被逐出了非洲战场,盟军也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地中海。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德军阵亡6000人,意军阵亡4000人,英军阵亡7000多人。这次战役从日一直持续到日。在轴心国于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于1942年8月取代了克劳德·奥金莱克,成为了由英联邦士兵组成的英国第八集团军的总指挥官。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使纳粹德国占领埃及,控制和中东油田的希望破灭了。此战役结束了非洲军团的攻势,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
阿拉曼战役。整整60年过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曾经参加过阿拉曼战役的老兵们,却忘不了这块伤心之地,这是因为盟军方面有7000多名将士长眠于此。前一段时间,上万名二战时期的老兵来到这里,参加由英国和英联邦其它国家举行的阿拉曼战役60周年纪念活动。
日,由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率领的盟军向德国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了进攻。经过12天的激烈厮杀,盟军终于在11月4日胜利地结束了整个战役。战役的胜利保证了盟军从中东通往苏伊士运河这条供应线的畅通,在士气上对盟军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评价说:“在阿拉曼战役前,我们从未打赢过一仗;但在阿拉曼战役后,我们所向无敌。”
阿拉曼位于埃及西北部,尽管它只是一个小镇,却因阿拉曼战役名声大噪。交战各国都在这里建有阵亡将士公墓。“对于世界,你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对于家庭,你却是我的全部。”这句雕刻在一块墓碑上的话语似乎告诉人们,一位母亲在埋葬牺牲的儿子的同时,也埋葬了她的全部希望与欢乐。
记者在埃及工作期间曾经参加过阿拉曼战役50周年的纪念活动。当时记者除了被战役进行得如此惨烈而震惊外,也为当年的交战双方早已化干戈为玉帛而感叹。在那次纪念仪式上,原先敌对双方的后人相互间早已不存敌意,他们共同进行着纪念先人的仪式。交战双方可以握手言和,但它留给阿拉曼的灾难却至今仍未全部清除。埃及西北部哈马姆、阿拉曼到马特鲁这一大片地中海沿岸地区,本是地理条件较好、水资源相对较充足的地方,完全可以开发旅游和农业等项目。但事实上这里的经济开发相当有限,其原因就是二战遗留的地雷为数众多。从阿拉曼往西与利比亚交界的40多公里地中海沿岸地区,总共埋有约1750万颗地雷。德意军队撤退时为了避免盟军跟踪追击,在那里埋下了大批地雷,当时的阿拉曼地区便有“魔鬼公园”之称。
当然,这些幸存的二战老兵们来到阿拉曼,并不仅仅是为了寄托哀思。阿拉曼似乎在提醒人们,尽管当今世界的战争尤其是局部战争从未停止,但尽一切努力阻止和避免战争的爆发,却早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愿人们永远记住阿拉曼战役给交战方以及埃及所带来的深重苦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德国非洲军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