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到底什么意思讲的什么意思看不懂啊。

说真话的孩子:与导演陈建斌谈《一个勺子》
字体:[][][]
电影《一个勺子》海报
  11月20日,电影《一个勺子》在全国电影院线上映。这部电影摘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被评价为“在悲喜之间洞穿人世的复杂,犹如一面照妖镜,让社会中的人无从遁形。”
  《一个勺子》是演员陈建斌的导演梦,也是他为今天的中国人讲述的一则“寓言”。陈建斌说,时下火热的电影产业让他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拍出自己心目中的好电影”。于是,这部电影里藏了许多中年陈建斌的影子,埋了许多演员陈建斌无法说出的话。他让荒诞成了童话故事里说出真话的孩子,让人心的迷失成为种种荒诞的注脚。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陈建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问:最初读到胡学文的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答:2013年6月份,我很偶然地在《人民文学》读到这篇小说,最触动我的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关系:一个人内心的某些东西,就像影子(影片中的“傻子”)一样追随着他。他认为这是累赘,妨碍了自己追求幸福,于是想方设法把它甩掉。终于有一天甩掉这个影子时,他却怅然若失,甚至怀疑自己:这个被扔掉的东西真的是毫无价值吗?失掉了这一部分,我还是我吗?这是故事里最让我感兴趣的一点。
  问:片名为什么改作《一个勺子》?
  答:这是一句新疆话,“勺子”就是“傻子”的意思。我们通过电视小品知道了东北话,通过香港电影知道了粤语,对上海话、四川话也都不陌生。但是有谁知道新疆话是怎么说的吗?我20岁离开家乡,从没有为它做过什么,通过电影让大家知道新疆话,也算是我的一个夙愿。
  “傻子”也有很多种,绝不仅仅是我们认为的智力上有缺陷的人。有许多我特别尊敬的人,或者影响过我生活的人,以所谓“正常”的价值观来看,大都挺傻挺“勺”的。
  问:不论导演、编剧还是作家,很多人的第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一个勺子》里也有你的影子吗?
  答:是的,大多数人在拍第一部作品的时候都会讲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一个勺子》也不例外。我让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我7岁之前生活过的那个环境。我对这个成长环境不能忘却,它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
  问:我最喜欢故事的后半段,现实的荒谬纷纷登场,演绎了全片最精彩的部分。这种荒谬是你的困惑吗?
  答: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困惑。每天每时每刻,我们做出了无数个抉择,走这条路还是那一条,穿这件衣服还是那一件……是什么在支撑你做抉择?归根结底是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个人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寻找到幸福?我们会为了这个目的,或者为了别人所认为的幸福,把自己改造成另外一个人。
  小时候爸爸告诉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后来某一天,当我在红绿灯路口停车,有人敲打车窗乞讨时,我却心生怀疑,因为无数的讯息告诉我,这是个骗子。为什么我会犹豫?假如一个人遇到生命危险向我求助,是不是还要犹豫?假如遇到生命危险的是我,别人会不会犹豫?我在剧本《等待戈多》里读到,老虎如果看到它的同类遇到危险,会毫不犹豫地过去帮助它,不然就转头跑掉,绝不会停留在那里思考要不要去帮。为什么我心里曾经认定的天经地义,会被一点一点动摇甚至面目全非?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在电影里没有说出来,却最想表达的。
  问:故事的最后,老实人“拉条子”杀掉了比他更弱小的羊羔,戴上了傻子的帽子,这是让我感到最难过的部分。这代表“老实人”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吗?
  答:这是我心中的矛盾和纠结化作的一个问题,相信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得出答案。或者,观众即使没有答案,但开始思考了,也就达到了我的预期。
  问:《一个勺子》的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全片演员用方言演出,讲述一个寓言式的主题,这让它与目前院线上映的流行题材非常不同。
  答:实际上,《一个勺子》的故事离我们并没有多远。生活在城市里,我们经常会觉得城市就是整个世界,事实并非如此。乘坐飞机时你可以看到,城市是这片土地上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我们统称为乡村的地方,才代表了更为真实的世界。我们不应被自己生活的这个狭隘空间蒙蔽。而院线电影里少有这样的题材,正是我拍它的原因,农村的故事为什么进不了院线?
  问:但是,当“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成为一种大众口味时,让观众在电影院思考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
  答:《一个勺子》完整地完成了它的叙事:一个人被一个傻子跟上,然后扔掉傻子,又去找傻子,最后自己变成了一个傻子。它就是非常简单的通俗故事,观众不喜欢思考也不影响观赏。比较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把这部电影当成了文艺片,但在我心里,它就是一部具备了悬疑、惊悚、武打各种元素的商业片。(任姗姗 陈楚湘)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李雪芹看不懂的不是电影,看不懂的是人生
&&&&刚刚看完《一个勺子》回来,趁热打铁写下这篇文章,之所以起这个标题是因为电影结束后我前后左右的观众几乎异口同声说没看懂。我很诧异,这部完全按照线性叙事,几乎是用新闻手法拍摄,隐喻简单的像小学生作文一样的电影到底哪里看不懂?难道你们非要知道勺子去哪了?这三伙人到底谁是骗子?其实大头哥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你以为我是谁,我TM要是知道我还在这干嘛?”女警察也说了:“如果他们没来,这个事情到这就完了”,甚至三哥多次点题:“人生就是这样”。主题和故事已经如此直白的被表达出来还说看不懂,那我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懂《谍中谍》的,难道只要看懂主人公的脸就可以了吗?&&&&回到影片本身,故事很简单,农民拉条子捡了个傻子,被人冒领遇到了骗子,最后不知道骗子是不是骗子,到底谁才是傻子。虽然影片整个基调比较荒诞,但是看完之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因为我和主人公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人善被人欺的时代,善良到底还应该不应该坚守,善良、老实从褒义词变成中性词再变成贬义词,坚持善良的人是不是早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如果这个时代可以不要脸的承认善良就是傻,人们敢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做一个善良的人,那么这个命题是可以成立的。然而世界教给我们的都是真善美,我们经历的却都是假恶丑,那么还有几个人傻到愿意做傻子?我之所以能理解主人公的心态,是因为我自认为算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掉,就像狗改不了吃X一样,叫善良的人去作恶是一种生不如死的体验,所以善良的人常常宁愿自己吃亏,被人嘲笑,也不愿意受到良心的谴责。&&&&谈谈我对剧情的理解,三伙人到底谁是骗子?我认为都是骗子,第一伙人上来没说几句话就把傻子拉走了,傻子上车后还大喊“妈!”,明显是被强行掳走。而大头哥这种唯利是图的人平时躲拉条子都躲不及,居然会好心把这几个傻子的家人送到拉条子家里来?怎么看大头哥和这几个人都是串通好的,最后大头哥能把之前拉条子拖他办事的五万块钱退回去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看到拉条子的善已经善到可以不要命,他被这种善善怕了,这钱他不敢要了。第二伙人来的时候连脸都没敢露,还收走了第一伙人给拉条子的感谢费,骗局已经很明显了,第三伙人如法炮制进行连环骗,两个到人家里连头盔都不敢摘的二球也就不用多解释了。三伙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你看不清脸,第二伙人中的男的虽然第二次来的时候摘了口罩,可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种种迹象表明,他们都是骗子。&&&&第二个问题,傻子到底去哪了,这个问题拉条子的媳妇其实已经回答过了,被卖去挖煤、上街乞讨、器官移植、替人顶罪这些都有可能,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也不需要知道。最后是我的一点猜想,这部电影虽然剧情简单,但是脑洞开得很大,有太多合理想象的空间,比起一般的烧脑片,这种简单当中产生的不简单更让人过瘾。我认为故的全貌应该是这样的。表面看来认领傻子的三伙人是一个骗子组织,事实上这个组织的庞大程度远远不仅如此,拉条子很可能是早就被盯上的一个目标,因为他的耿直和善良享誉全村,为了给儿子减刑通过三哥认识了城里的人脉帝大头哥,在被大头哥以打点为由成功骗了5万之后,大头哥又安排了第二场骗局,就是派傻子纠缠拉条子,再派人冒领,所以傻子很有可能不是傻子,他很可能是骗子组织中的一员,这也就可以解释的通为什么拉条子就算坐摩的先走,傻子还是能找到他家了。还有片中的三哥和女警察,应该都属于大头哥的人,三哥是大头哥的小弟,帮大头哥物色目标,女警则负责给大头哥灭火和通风报信,所以在拉条子报案后,骗子们再也没有来过。&&&&骗局虽结束,但是拉条子心中疑惑并没有解开,明明做了一件好事,为什么都认为他是坏人,为此,他负债累累还专门炖了一锅羊羔去问三哥到底谁是骗子,他们要傻子干什么?他还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大头哥的车顶想要个解释,可惜谁也回答不了他。最后他穿戴着傻子用过的棉袄和头盔,被一群孩子当成了真正的傻子朝他扔雪球,而此时的他也傻傻分不清楚到底谁才是傻子,毕竟“傻”和“善”也只差了一个“n”。
分享到微信
剧情 / 喜剧
陈建斌 / 蒋勤勤 / 王学兵 / 金世佳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看不懂到底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