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宇剑修秦所依阅读

【小题1】D【小题2】A【小题3】C【小题4】B【小题5】(1)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重点词:起、济、溺)(2) 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信”“庙食”各1分,两个状语后置各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实质考查了实词中的词类活用,句中“榜”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在匾额上题字”。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B①介词,用来;②介词,把。C ①连词,就;②连词,表转折,却。D ①语气词,相当于“啊”;② 语气词,相当于“吧”。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A中分别说古来圣贤的伟大、不朽和世上一种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B中分别说历史功绩和驳斥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D中分别说“浩然之气的作用和成败得失的表现。”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试题分析:谈论天道人事区别的是作者。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起”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兴起”,“济”也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得到拯救”,“溺”解释为“沉溺”;第二句时注意“信”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取得信任”,“庙食”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享受庙堂祭祀”,同时注意状语后置的调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逝世也是有所作为的。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成为天上的列星,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可否认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盛大正直的气。”这种气,寄托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满于天地之间。突然遇上它,那么,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所以在天上就成为星宿,在地下就化为河川山岳;在阴间就成为鬼神,在阳世便又成为人。这个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的。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元祐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有人说:“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的。”我说:“不是这样的,韩公的神灵在人间,好比水在地上,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而且潮州人信仰得特别深厚,思念得十分恳切,每当祭祀时,香雾缭绕,不由涌起悲伤凄怆的感觉,就象见到了他,好比挖一口井得到了水,就说水只在这个地方,难道有这个道理的吗?”元丰七年,皇帝下诏书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祠庙的匾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州人请我书写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因此作首诗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着祭祀韩公。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刑赏忠厚之至论苏 轼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①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②。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③圮族④。”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⑤。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曰:“君子如祉⑥,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⑦。”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注释 ①吁俞:吁,感叹声;俞,犹言“然”,表示应允。&②祥刑:慎刑。&③方命:即弃命。&④圮族:毁族。&⑤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⑥祉:犹喜也。&⑦沮:止也。【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从而哀矜惩创之矜:同情 B.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休:喜悦 C.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士:读书人 D.君子如祉,乱庶遄已。遄:迅速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C.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罔不因势象形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A.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B.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C.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D.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策论的题目只是规定文章的内容,并不强求赞成或者否定,仅仅是要求对此问题发表高见。而且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 B.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作者先以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开头,紧扣主旨,接着第二段作者又引用体现了先王赏罚之道的事例进行剖析,第三段又从罚不善和赏善两方面依次展开论证,深化主旨。 C.赏罚之道,要完全掌握它,并非易事。轻重的分量,也难以掂得很准。所以作者从经文中拈出一个“疑”字。解决疑难问题的原则就是“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所谓“广恩”“慎刑”,都体现了“忠厚”之义。 D.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作者看来,统治者动辄施以刑罚,“慎刑”者不多见。所以文章提出的赏善惩恶皆本着忠厚的原则,表现了作者希望不要滥杀无辜的良好愿望。 【小题5】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乐其始而勉其终(2)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4分)(3)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3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1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盆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正襟危坐(危险)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知不可乎骤得(突然)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方其破荆州(当)【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苏子愀然輮使之然也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惟江上之清风句读之不知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拘于时【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侣鱼虾而友麋鹿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舞幽壑之潜蛟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小题4】下列各项对原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上文第一段抒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积极的人生观。B.上文第二段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比较理性地对待生活。C.上文第三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D.《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小题5】翻译句子(9分,每句3分)(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藏之名山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夫知效一官(功效) B.而征一国者(取信) C.行比一乡(合) D.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使……到来) 【小题2】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2分)&(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3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③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宝:宝物B.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数:多次C.见一丈人,刺小船刺:用篙撑D.伍员适于吴适:到……去【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吾尝跂而望矣C.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其皆出于此乎D.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其孰能讥之乎【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ks5u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D.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并举“儿子必取抟黍矣”的生活实例,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⑴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以不受为宝”的两个实例。(可自己概况或引用原文)(3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题。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②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鲜祖③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④。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圣王既没,于民次⑤也。其欲蚤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⑥,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为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又与侵就(亻爰)橐⑦,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善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夫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⑧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选自《墨子·节用》,有删改)【注】①“德”通“得”。②圉:防御。②鲜祖:鲜艳好看之意,④处家:结婚成家。⑤“次”,通“恣”。⑥践,通翦,意为减。⑦侵就亻爰橐:意为“侵掠俘虏”。⑧子墨子:尊称。【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冬加温、夏加凊者凊:清凉、寒冷B.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益:增加。C.凡为衣裳之道道:途径方法D.若纯三年而字字:生子【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以其蚤与其晚相践&&&&&&&&&&&&&&&&&②其可怪也欤B&①以通四方之利&&&&&&&&&&&&&&&&&&&&&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①且不然已&&&&&&&&&&&&&&&&&&&&&&&&&②不出,火且尽D.①凡为舟车之道&&&&&&&&&&&&&&&&&&&&&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作者“节用”观点的一组是(&&&)①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②凡为宫室加固者,鲜祖不加者去之 ③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 ④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 ⑤此不为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 ⑥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A.①②⑤B.①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执政者要使自己的国家财富成倍增长,不能依靠对外掠夺,而应该通过在国内实行“节用”来实现。B.墨子运用铺排手法,列举衣服、宫室、甲盾、舟车等事物,雄辩地表明了自己反对铺张奢华、提倡实用为本的观点。C.墨子认为尽管实现人口倍增的难度大于财物倍增的难度,但依然可以实现,进而说明实现财物倍增的可能性。D.墨子主张减免徭役,增加民财,同时要避免征战攻伐,使百姓不因劳累、饥饿和战争而死,意在凸显爱民和反战的主题。【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10分)(1)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2)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3分)&&(3)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①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注】①狃:贪。【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的北面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故旧C.舟车冠盖之冲冲:要塞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施恩【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A.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B.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C.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D.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小题4】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3分)【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每题3分)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欧阳修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再适长山朱氏    适:嫁B.自边制久隳     隳:毁坏C.凡直公者      直:认为……正直D.戮力平贼      戮:杀【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褒扬范仲淹的一组是(   )(3分)①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②慨然有志于天下③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④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⑤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⑥外和内刚,乐善泛爱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范仲淹身世不幸,但有志气。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随因无依无靠而再嫁的母亲来到长山朱家;长大后,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便毅然离开朱家。B.范仲淹读书发愤,学有所成。离开朱家后,他过着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物质生活,日夜苦读,终于精通了六经的要义,后来考中了进士。C.范仲淹节操高尚,行事稳重。他不计个人得失,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情操;在延州做官时,逐步采取有效措施,使当时的一些大族归顺于朝廷。D.范仲淹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他为官多年,但家中经济拮据,退职后,妻子儿女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却乐意把财物施舍给其他人。【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近将图南。(《逍遥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秦帝国在线阅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