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称魏征为唐太宗和魏征的“明镜“,那么历史上与“明镜”相反的典型人物是谁?

历史上进谏的故事_百度作业帮
历史上进谏的故事
历史上进谏的故事
沫汐控の眸
魏征进谏故事二则(一)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x0d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x0d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x0d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x0d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x0d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x0d(二)魏征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进语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的开导太宗,使其醒悟改过.\x0d贞观十一年,太宗到洛阳巡视,魏征随百官同行.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群臣泛舟积翠池.太宗指着两岸的景色和宫殿,对大臣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魏征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唐太宗一听魏征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主张君臣共勉.他又要求群臣赋诗助兴,群臣恭请太宗先赋,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声吟道:\x0d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x0d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x0d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x0d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x0d这首诗,太宗命名为《尚书》,他以《尚书》中的骄奢淫逸的昏君为例,指出他们身败名裂、国破家亡是由于作恶多端,咎由自取.那些克己俭朴、勤政爱民的明君,尽管在历史上不多,但却名垂千古、青史流芳,这就在于他们注意修养,不断做好事,为民谋利所致.太宗此诗,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群臣一听,齐声赞颂.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赋诗,魏征当仁不让,立赋《西汉》一诗,他朗诵道:\x0d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x0d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x0d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x0d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x0d这首诗,魏征以西汉初年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魏征希望太宗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太宗聪颖过人,一听此诗,便知魏征暗含讽意,他激动的说:“魏征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x0d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很高.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不如他.”太宗却说:“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征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扫描下载二维码魏征的故事,敢于进谏的魏征
  魏征(公元580~643年)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参加瓦岗军。后来随同李密投奔唐朝,做辅佐太子的官。那时候,他几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了他。玄武门事变以后,李世民派人找来魏征,沉着脸质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拔是非?&在场大臣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只见魏征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得今天这样的结果。&大臣们听了更加紧张。没想到李世民倒转怒为喜。他器重魏征的正直,不但不处分他,还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不久,他们手下的人惟恐受到株连,人人自危。为安定人心,李世民宣布大赦:凡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前与故太子和齐王有关系的人一律无罪,如有人再告发,就要反坐,受到惩罚。但人们还是不放心。李世民派魏征到河北一带进行安抚,途中碰到州县官员押送两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魏征不避嫌疑,同副使商量后命令将他们释放了,李世民夸奖他做事能以国家为重。
  敢于进谏的魏征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着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陛下的诏书上清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也应征,这岂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他立即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当然,唐太宗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来,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应当杀了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赶忙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皇后听了这话,连忙回去换上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太宗见了,十分惊讶,问她这是在干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正直敢言,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贺呢?&太宗听了,觉得很高兴。
  唐太宗毕竟是一位明君,他虽然也像常人一样,喜欢听顺耳谀辞,不喜欢听逆耳忠言,但他还是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所以,他对魏征既尊重,又保持着良好的感情。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中期以后,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魏征却给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何脸面和你相见呢?&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毫不客气,唐太宗对他既尊敬又害怕。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子,看见魏征走来,怕魏征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时鹞已死在太宗怀中了。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为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准备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太宗决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礼从简。结果,魏征就像一般读书人死去一样,只有一辆白木车子和一副白布帷帐为他送葬。
  魏征一心要做良臣,&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为已任。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夙兴夜寐,兢兢业业,诚心诚意,竭尽忠心,以求在政治生涯中表现自已的品格和能力
  君臣二人,一个虚怀若谷,广纳谏言,一个忠直敢谏,屡逆龙鳞。两人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合演了一曲臣尽忠,君畏臣的政治史剧。李世民和魏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演员、最耀眼的明星。
相关文章推荐:
你可能还喜欢...
张作霖出身贫苦,从小聪明好学,但迫于家境,卖过包子,做过货郎,还曾跟着养父学习兽...
张学良(日-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
热门历史人物故事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萧皇后,南北朝时期梁国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由于出生在二月,所
袁世凯死后,最让人垢病的是卖国一事,说他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的辱国条约。其实没多
  《清实录》和《满文老档》中,记录着努尔哈赤对儿孙讲这样的话:那些明朝、倭子、
  她,才貌双全,位居权要,竟然恋上武则天的老情人张昌宗。后又不甘寂寞,与武三思
  尼姑,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讲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朝廷素无瓜葛,但明朝的尼
  中华儿女都称为是炎黄子孙,这里的黄指的就是黄帝。在人们的认知当中,黄帝是中华
  自古以来,君王都拥有很多的妃嫔,而且几乎所有人都是美女。但是在后宫三千佳丽中
  荆轲是战国时期的一名刺客,作为刺客他的职责就是明里暗里去杀害某个人。不论是哪
  司马炎,虽然说是其父司马昭的大儿子,但并不是最受宠爱的,甚至都不是王位继承人
  苏东坡是个咸吃萝卜淡操心的人,自己大半生混得鼻青脸肿,却惦记着比他大一千多岁
往事导语:最最过分的,冯弘又把大哥冯跋多年来与嫔妃所生的儿子一百多人悉数杀死。冯
  易中天在评历史人物时曾讲过韩信,说他为什么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
  清末民初期间,日本浪人、间谍佃信夫到中国从事分裂活动。为了实现其野心,佃信夫
听到&赤壁&,一般会联想到三国那场决定时局的大战,但你可知“
  都在感慨“年味越来越淡”,旧时那些烘托节日氛围的礼仪、符号、习俗,似乎逐渐淡
  仰望星空,那些被称为“人马座”、“天秤座”等的星座,如果勾画方式不同,就会是
  在古代,到了夏天,贵为一国之主的皇帝,会怎么降温呢?  除了用冰块、扇子,还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
  历史上,皇帝到访的地方,都会在地名上留下一点痕迹。古汉正街也有过这样一些地名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4年(日本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日本弘安四年)两次出兵攻
  小时候外公说,北极阁山上有一茅草屋,是当年宋子文居住的地方,我当时小,心里疑
  位于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旧称太庙,是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
最近上映的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信仰基督教的大秦东罗马帝国
这是美国空军在朝鲜战场最不愿意暴露的伤疤,这是美国政府千方百计隐瞒的战场秘密,这
  战伊始,赵登禹将军就遭到日寇伏击而死,此事的原因始终是个谜。有些作者分析,是
  大鱼山岛,扼舟山至上海航路之咽喉。抗战时期,新四军将士在此与日寇展开过一场规
  朝鲜战争中,我在志愿军150师后勤处当战士,随部队驻在南平郡。任务是打扫战场
官渡之战在中国古代的军史上非常有名,它最出名的地方就是以少胜多,所以也为之后的很
日下午,成都附近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机场,75架B-29战
日,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终于迎来了这一天,这一天见证了日本战败的历
日晚,夜空几乎连月光都看不到,两架由中国人驾驶的轰炸机悄然起飞
日俄界会议一开完,以毛泽东、张闻天为首的党中央顶风冒雪,率中国
日凌晨,随着连续升起的信号弹划过漆黑的夜空,北朝鲜的数千门炮火
  白居易从江州调任忠州刺史时,那里“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本来从京城贬到江
  《水浒传》中有很多朝廷军官上梁山,除了林冲是被官府逼上梁山的,其他大多是被梁
  有一次,梁启超来到湖广总督府,投递名片,求见总督张之洞大人。当时的张之洞是朝
  不细读历史,不会发觉鲁肃的智慧,因为写历史的儒生不可能领悟到鲁肃的智慧。三国
  曹操七十二疑冢,盗墓者不知道挖了多少陵墓,一代一代找了几千年也没有找到真正的
  明崇祯时期、代表了当时东方星象学的最高水平的皇室星图你见过吗?昨天,联合国教
  足球在古代中国称为“蹴鞠”,早在《战国策》和《史记》,就有记载蹴鞠的文字。后
  房地产开发商,是一个现代名称。但古人也有居住的问题,也需要“不动产”。汉唐首
  “破格”出家  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第九》  话说孔子周游列国时
  唐玄宗时期的权臣李林甫不学无术,虽然主持过《唐六典》的编写工作,但这也挽救不
众所周知,中国是东亚文化母国,因此我国自古就有居高临下的一种极度自豪感。也正因如
  北魏幼主元钊(526年—528年),鲜卑族,孝文帝元宏曾孙,京兆王元愉之孙,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
中国在东亚,和非洲远隔万里。但是,中国和非洲的交往却年代久远。目前已知的关于非洲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
  元愉(488年-508年),字宣德 ,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三子,宣武帝元恪异母弟
  元愉(488年-508年),字宣德 ,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三子,宣武帝元恪异母弟
明朝内廷之司礼监概况简述:明朝宦官机构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俗称二十四衙门,而司
  1、怀念你、想念你,季节匆匆地走过,岁月带来了变化,却为什么总抚不去对你的思
  1、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
  每到春节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要给孩子们一些零用钱,称为“压岁钱”,是希望用这些
  一,《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村山富市:日本前首相  村山富市是日本第81任首相,是日本历史上继细川护熙之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
情人节礼物送什么呢,相信已经让不少男人想破头脑,这份情人节礼物既要让她开心,又要
1.在情人节的那天夜里,我想听到的话是我爱你,我希望你做的事是:抱着我,说爱我.
晚清以来,西学东渐,大量西方研究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对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界与文
“弼马温”与“辟马瘟”看过《西游记》中“大闹天宫”一段的读者,一定对“弼马温”这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书魏郑公传后&&&&&&曾巩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B.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C.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D.非其史之遗遗:赠送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其皆出于此乎?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失其所与,不知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吾尝终日而思矣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B.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原创)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划线处断句(3分)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菜根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谈古论今说“领导挨骂”马九器①俗话说得好,“谁人背后无人骂?”人无完人,自古以来,掌握权力的官员,少不了被人说三道四、指桑骂槐,尤其是权力地位越显赫,好比圆越大和外界接触面越广一样,就越容易遭人非议。一些领导挨骂后,怒不可遏,比如那个月厉王,有的是办法让骂他的人吃不了兜着走或者闭嘴,目的是达到了:人人都成了哑巴,见面也只是“道路以目”,可结果呢?不出三年,他就被赶下台流放了。有的领导即使挨骂,也常常能冷静地从“骂”中取长补短,比如魏征常年犯颜直上,就算唐太宗气得吹胡子瞪眼,终究还是能察纳雅言。②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如何对待“挨骂”,体现了他的胸襟肚量;一个官员领导如何对待“挨骂”,则体现了他的政治道德水平。③从去年到今年,全国陆陆续续发生了一系列“官员领导挨骂”的新闻,远的如重庆的“彭水诗案”、山西“稷山文案”、海南“儋州网案”,近的如“陕西志丹的短信黄段子案”。除了“彭水诗案”得到善终外,其余都以“骂人者被严惩”而告终。④如果放在古代,小小百姓敢拿官老爷开涮,别说老爷治你罪没人喊冤,就是百姓们自己也要奚落你一番:官尊民微,天经地义,向来如此。不过、现在是21世纪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与科学民主洗礼,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法治、自由、宪政等普世价值观熏陶,闻听此事,笔者感到万分惋惜,不是为那些胆大包天的“骂人小吏小民”,而是为挨骂的那些个领导:一次多好的展现现代政治胸襟与风采的机会,竟然不幸被几缕封建式的做派所糟蹋。⑤我不知道前述动辄对“骂领导者”举起诽谤大棒的官员领导们是否博览群书,是否读史,想来作为为官一方的政治精英,不从浩瀚的历史里攫取安邦惠民的从政规律,不明史知兴替正衣冠,说不过去吧。那不妨和他们一起唠唠历史。⑥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国人聚集议论政府的“乡校”,大概是百姓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如同现在网民议政时的肆无忌惮,所以有官员恼羞成怒要关闭“乡校”。郑国丞相子产知道后是这么看这件事情的: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翻译成经典白话文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⑦子产先生的政治道德很有现代味##儿,作为一个公权掌握者,权力来自于人民,自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的人民包括他的同僚、同级、下级,这里的监督包括对他的批评、对他的辱骂。无论这种批评辱骂有没有道理和根据,它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意见表达渠道不畅通后的另类表达。其实,出现这类表达本身也多少说明“挨骂者”自身的不足,想一想,为什么没有人拿包拯、海瑞恶搞,没有人拿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编段子?因为他们身正影直、高风亮节,所以人们打心眼里敬重,而屡屡成为恶搞或编段子看笑话对象的领导官员,别恼羞成怒下“诽谤罪”的定论,先拿自己比对一下那些受人敬重的领导楷模才是。⑧美国总统杰斐逊挨了一场恶骂后说:“他们选中了我来担任这一荣誉的角色,我将保护他们造谣与诽谤的权利,而且我仍将珍视这一权利的继续维持……如果一个政府在批评面前站不起来,就该倒台。”⑨无论是子产还是杰斐逊,他们对待“挨骂”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更道出了一种政治规律――权力和监督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平衡。作为官员领导,他必然是一位公众人物,他被赋予了掌握公权的特权,而权力是一柄天然的双刃剑,要遏制剑的恶刃,必然要在“受监督批评”层面让出相当的权利,以此达到公权不偏不倚的平衡。⑩其实,官员领导要想少挨骂直至不挨骂并不难,无非是做人从政常记百姓之苦、牢记法律之严、永记权力之源。那些动辄对“挨骂”大发雷霆,以权力之剑对骂人者举起狼牙棒的官员领导,显然外表披着西装革履的现代外衣,骨子里还弥漫散发着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腐尸味。&&&&&&&&&&&&&&&&&& &&&&(选自“中华杂文网”《非常杂文》,有删节)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A.官员地位越高,挨的骂也就越多。B.自古至今,中国的官员容不得百姓“开骂”。C.怕骂的官员往往不读书或少读书。D.子产的政治道德观很有现代味儿,体现了广阔的政治胸襟。E.美国总统杰斐逊对待评判的态度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观念,他的胸襟比子产更广阔。F.实现监督与权利之间的平衡,是一种政治规律。13.本文援引的例子很丰富,下面对所引例子理解正确的项是(3分)A.举周厉王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掌握权利的官员,容易遭人非议”这一观点。B.唐太宗尽管常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但能察纳雅言,因为他身正影直,高风亮节。C.全国发生的一系列“官员领导挨骂”的新闻说明领导正确接受挨骂的民主风气已形成。D.举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受人尊重的例子说明掌握公权的人,要接受人民的监督。14.文章第⑩自然段说现代某些领导还“散发着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腐尸味”,请联系上文概括作者所说的“封建时代‘官老爷’腐尸味”的内涵。(3分)&1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领导者应该正确对待挨骂现象,请分条概括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有关观点。(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杜如晦。②王:王圭。③魏:魏征。④英:李。⑤卫:李靖。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太宗徇地渭北    徇:曲从、偏私。
文约理赡      赡:足够。
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君王倚重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病了很长时间,他尽心服侍。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房玄龄一度被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柳芳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的官位上去世。他任职共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他为贤相,这是很公允的。
柳芳认为房玄龄的伟大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的德行可以说是相当高深了。
柳芳将房玄龄跟其他文臣武将作比,意在反衬房玄龄的伟大。
柳芳赞扬房玄龄把一切善处都归于国君,表现了维护君主至上的观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 ⑤李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草隶,善属文& 写作&& &&&&B. 太宗徇地渭北& 曲从、偏私
C. 文约理赡&&&&&&& 足够&&&&&& D. 潜引入阁计事& 偷偷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 ①谮之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之
D. 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君王倚重的一组是 (&& )
A.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B. 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 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② 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D. 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 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柳芳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的官位上去世。他任职共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他为贤相,这是很公允的。
B. 柳芳认为房玄龄的伟大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的德行可以说是相当高深了。
C. 柳芳将房玄龄跟其他文臣武将作比,意在反衬房玄龄的伟大。
D. 柳芳赞扬房玄龄把一切善处都归于国君,表现了维护君主至上的观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3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2分)
1 B(A债券quàn C 盛chénq饭 D 创chuāng浑hǘn水摸鱼)& 2.A(B项,“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C项“投鼠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D项“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3.(C)4.(4分) 金钱决定法律、爱情、真、善、美的有无是可悲的。(决定或类似动词1分,“法律、爱情、真、善、美的有无”1分,“可悲1分,整体通顺1分”)5.结论:生病时一部分人不去医院就诊与药品价格、医院滥开检查项目关系较大。(3分)建议:规范药品价格。(2分)(建议与结论要有联系)6.B&& A.罢:停止&& C.谢:推辞&& D.逮:及,达到7.D 既:之后,已经&&& A.以:凭/ 因为&&& B.而:表承接/ 表并列&&& C.之:取消主谓独立性/ 往,到8.B&
不是处理晋王的后事,而是晋王把攻克金陵之后的事务交给王韶处理。9(1)等到平定齐国后,王韶因为功劳大而被晋升为开府。(2)晋王在年幼的时侯带兵出征,最终能攻克吴越之地,平定局势,这是王韶辅助的功劳啊。(译出大意得1分,判断句1分,“相”1分。)(3)(我)哪里敢自己放松自己呢,只是因为(这样)才导致身体劳累,又担心因年衰力薄而使朝纲紊乱罢了。(译出大意得1分,句式“岂……”1分,“速”1分。)参考译文:王韶,字子相,自说是太原晋阳人,世代生活在京兆。王韶年幼就气度高雅,十分喜欢奇人节士,有识之人认为他与众不同。在周国多次凭着作战立功而升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再调任为军正。武帝在攻下晋州后,想班师回朝,王韶劝谏说:“齐国朝纲混乱,在此连累世道。上天褒奖我王,让您一下子就扼住了它(齐)的咽喉。加之因为他们在朝上国君昏庸,在朝下人心恐惧,攻下动荡的齐国,就在今日。陛下刚才想放弃齐国离开,以我的愚昧固陋,实在不能深入理解您的做法,希望陛下再考虑一下。”武帝非常高兴,赏给王韶一百匹细绢。等到平定齐国后,王韶因为功劳大而晋升为开府。被赐封晋阳县公,领五百户食邑,再赏赐牛马和其他物品数以万计。不久升任内史中大夫。宣帝登位时,王韶被任命为丰州刺史,改封为昌乐县公。高祖受禅时,王少受封爵位为项城郡公,领二千户食邑。不久调任灵州刺史,被授予大将军职位。晋王杨广镇守并州的时候,授王韶行台右仆射职位,赏赐五百匹彩缎。王韶生性刚直,晋王非常怕他,每件事都向他咨询,不敢违反法令制度。有一次,王韶奉命巡视长城,出行后晋王挖池起山,王韶回来后,将自己锁起来以此进谏。晋王向他道歉并停止了工程。高祖听说这件事后大为嘉许,赏赐王韶一百两金子和四个宫女。在平定陈国时,王韶以本官担任元帅府司马,率领大军赶赴河阳,与大部队会合。到了寿阳后,与高锴一起调度军队,从未延误过军机。攻克金陵后,王韶就坐镇在那里。晋王杨广班师回朝,留下王韶在金陵防守,把所有的事都托付给他。几年后王韶回朝,高祖对各位公卿大臣说:“晋王在年幼的时侯带兵出征,最终能攻克吴越之地,平定局势,这是王韶辅助的功劳啊。”于是晋升王韶为柱国,赏赐三百多奴婢,五千匹绵绢。开皇十一年,皇上驾临并州,因为王韶做事尽心,特别给予慰劳和嘉许。此后,皇上对王韶说:“自从我到了这里,您胡子发鬓逐渐变白,恐怕是忧心劳碌造成的吧?中流砥柱的威望都集于您身上,您要再努力啊!”王韶推辞说:“我日渐衰老年迈,不再适合做官了。”高祖说:“这是什么意思?不适合,是没有用心尽力罢了。”王韶回答说:“我以前在动荡的朝代,尚且用心尽力;何况现在遇到了英明圣主,哪敢不竭尽全力呢!只是心神和精力日渐衰微,(这些事)不再是愚驽的人可以做到的。加上(我)今年六十六岁了,年事已高,健忘又多。(我)哪里敢自己放松自己呢,只是因为(这样)才导致身体劳累,又担心因年衰力薄而使朝纲紊乱罢了。”皇上安慰他,让他回去。秦王杨俊做并州总管,王韶仍担任长史。一年多后,王韶乘驿车入京,因劳碌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高祖深感痛惜。10.(1)绝句(或七绝) 送别诗&& (2)“空”字使用精妙,一语双关。用比喻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王员外满载离恨远去,诗人的心也随行舟而逝;“空”字还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3)【答案一】情景交融的写法。开头两句,作者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既点明了季节的变化,又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而又离合无常的感觉。收束句用比喻将“离恨”比作湘江水那样悠长,以景结情,含蓄绵长。(答出“情景交融”2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 【答案二】本诗采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用暮春时节给人以春天感觉的典型物候“柳絮飘飞”和“凌寒绽放”来写“离情别恨”使得全诗倍增苍凉之感。这种离恨犹如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再加上是“谪迁人”送“谪迁人”,可谓“倍增其哀”。(答出“乐景写哀”2分,略作分析1分)11.⑴未成曲调先有情& 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⑶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⑷春与秋其代序& ⑸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⑹巧言乱德 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⑻静以修身 12.因为风中的一切事物可以看到,而且风可以改变许多东西,从中可以间接看到风。& “看”其实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从风引起的具体事物的变化中得来。作者运用通感手法,使风的形象变得直观,风的作用变得具体可感,也就更突出了作者对风的感受的深刻。13.用自然界事物的消失悄无声息引出对人该怎么度过一生的思考,并用以反衬人的一生会给这世界留下影响。14.自己记忆中的当年一些往事、体验和感情;自己当年的观点立场、理想追求。15.能淡化人的记忆改变人的一切的力量。人有感情有记忆,对过去的一切不会淡忘;个人的思想会因为记忆而变得成熟;个人的行动也会因为记忆变得勇敢;记住过去才能看到未来。(一)16.A(此句是通过和今人对比,强调有些现代文化名人耐不住寂寞,坐不住冷板凳,满是功利心态,不能像孔子那样从容淡定。没有“孔子不因牛车而感到没面子”这层意思)
&&&&&&&&&&&&&&&&&&&&&&&&&&&&&&&&&&&&&&&&&&&&&&&&&&&&&&&&&&&&&&&&&&&&&&&&17.C(本段论述的观点不是“把很政治的东西强加到体育的层面来解读输赢”,而是借此事表明“一些现代文人不要把个人的随意比附披上文化的外衣,这样有失文化人的体面”)18.应放在第五和第六段之间。(2分)理由:论述的逻辑结构和谐。此段和第五段形成一正一反对比论证:前一段是说人固然要顾及脸面,但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事情,宁舍弃面子,结果成就了大业;此段是说有人太关注一些面子上的东西,结果往往成为点缀史实的笑话。(4分)(学生答案要求:要能从论证的逻辑结构去分析,意思对即可)19.事例简述:唐太宗曾几次下决心杀掉屡犯龙威、常让他丢面子的魏征,可每次冷静下来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后,都能明白魏征批评他的深刻用意。(2分,意思对即可,但语言组织的角度一定要对应上文) 论证示例:不杀魏征,皇帝丢掉的是一时的面子,但却得到了一面反观自己得失的明镜,一面烛照历史的明镜;唐太宗舍弃了些许面子,却坐拥了历史上的大唐盛世,这是一种治国的大智慧。(4分)也可以从反面论证,也可以正反结合。意对即可。) (二)16.C(因果颠倒。应该是各种文化在上海的登陆,促进了上海文化的繁荣。同时,上海是先有了“通商码头”,伴随着商业的往来,文化也随之进出、登陆,最后形成了“文化码头”) 17.D(“没有了……”和“取而代之……”错。文化大都市比历史上“文化码头”所包孕的文化门类更多,内涵更丰富,大众娱乐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并存。) 18.同:写这两类人是为了说明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2分)。不同:写前者是强调必须能吸引和留住大批外来的一流人才(2分),写后者是为了说明必须培养大批本土的优秀文化人才(2分)。19.(1)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宽广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能够包容各种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存在;(2)要有足够大的胸怀,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3)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培养优秀的本土人才,留住一流的外来人才;(4)深刻总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6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20.参高考评分标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太宗 魏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