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fa

大家都在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霍光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扶植汉宣帝登基。可以说霍光的地位无人能比,就连汉宣帝也不得不对他恭敬有加,霍氏家族的显赫地位也可见一斑。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霍光去世后不久,霍氏一族就因谋反被灭族了,可以说转眼之间霍氏家族就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剧变。(《百家讲坛》
《资治通鉴》(第二部)6 都是太太惹的祸)
 大家都喜欢
 最受关注的热门栏目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老办法()_名人名言_经典语录_简历_小说
      
各朝代名言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号-1知识点梳理
“”是唐太宗在位时出现的1、主要表现:
⑴ 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⑵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⑶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⑷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⑸外交开放: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3)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4、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二、武则天的政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主要政绩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三、评价唐太宗﹙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1、政治经济上﹕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2、文化上④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⑤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⑦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总结﹚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隋书·杨玄感传》&&&&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材料三&&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描述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这种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他为什么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举出“载舟”导致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统治灭亡的历史事件各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材料三所反映的景象得益于唐太宗哪些开明的治国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邢州窑与越州窑是唐朝南北诸窑的代表窑,出产的瓷器质量不相上下。茶圣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所谓三彩,即在无色釉的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成陶器。因是唐朝创制,故称唐三彩。——选自《全彩中国史》材料三:唐太宗统治时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资治通鉴》)。唐帝国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超过了汉代。唐帝国疆域最盛时面积约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与之同时的大食帝国的面积约为一千万平方公里。——选自《盛唐气象》材料四: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第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①,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选自《遣唐使与学问僧》注释:①伽(qié)蓝:佛寺(1)结合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方面的情况?(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你对三省六部制看法如何?同学们众说纷纭,你认为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A.六部归尚书省管理
B.三省六部制并不是唐朝创立的,是在隋代这一制度基础上加以完善
C.三省之中,最有实权的是中书省,因为他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D.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资治通鉴》评论(唐太宗李世民时代)
第一百九十二卷&
唐太宗贞观二年(戊子,公元628年)
秋,七月,诏宇文化及之党……除名徙边。
居士曰:李世民先生当年之所以用宇文化及的党徒并不是发自本心,而是天下未定之机安定人心的权宜之计而已。唐王朝于公元618年立国,至本年,已有十年之久。人心安定下来以后,李世民立即对群臣历史问题进行清算。对宇文化及党徒的流放,不过是后来所有明暗清算的一个开端而已。
第一百九十三卷&
唐太宗贞观二年(戊子,公元628 年)
上曰:“比有奴告其主反者,此弊事。夫谋反不能独为,必与人共之,何患不发,何必使奴告邪!自今有奴告主者,皆勿受,仍斩之。”
居士曰:李世民先生统治下的唐王朝号称监狱一空。但这样的记载使我们看到,监狱一空是以不分青红皂白的审判以及对人权的肆意践踏为代价的。在李世民当政初期生存的奴仆,不能状告主人,如果遇到一位恶主人,只能受尽欺凌。千载之下,我们为他们的遭遇生悲。也因使我们知道,看一朝司法的好恶,仅仅看监狱是不行的,更要看小民生存的状态如何以及所受到司法的公正能够达到何种的程度。
第一百九十四卷&
唐太宗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
文武官复请封禅……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居士曰:有些有智慧的人的头脑是这样,一开始可以保持理性,但躺在功劳簿上,又面对着无数吹捧的声音就不免飘飘然。李世民此时正是如此。面对“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但是可喜的是有“魏征独以为不可”。不过此时李世民还在飘飘然的状态上,所以听不进魏徵先生的建议,以“功未高邪”“德未厚邪”“中国未安邪”“四夷未服邪”“年谷未丰邪”“符瑞未至邪”六问发难。魏徵先后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于是李世民问:“然则何为不可封禅?”魏徵的对策中则提到:“户口未复”是功不高,“仓廪尚虚”是年谷未丰,“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是德不够厚。“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隐喻着四夷只是摄于武力而心不服。“崇虚名而受实害”正是对祥瑞思想的批判。魏徵先做肯定回答,后来一一驳斥,是既给足了李世民面子,又为他的飘然行为泼了一瓢冷水。如此巧妙的劝谏方式,真不愧是贞观名臣!
唐太宗贞观七年(癸巳,公元633年)
太常卿萧瑀上言:“《七德舞》形容圣功,有所未尽,请写刘武周、薛仁果、窦建德、王世充等擒获之状。”上曰:“彼皆一时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尝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状,能不伤其心乎!”谢曰:“此非臣愚虑所及。”魏征欲上偃武修文,每侍宴,见《七德舞》辄俯首不视,见《九功舞》则谛观之。
居士曰:萧瑀建议《七德舞》中应加入刘武周、薛仁果、窦建德、王世充等擒获之状。李世民顾忌朝廷之臣有其故吏,闻之伤心。但他却在玄武门奏功德乐,丝毫没有顾忌对建成、元吉部属的刺激。李世民对建成元吉的芥蒂,至死也没有消除。而对他们的部属,包括魏征在内,都有一种既用之又防之的态度。《七德舞》和玄武门的刺激,恐怕是故意给建成元吉的故臣们的,既是提醒他们过去的历史,同时也是告诫他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恩德。所以魏征的侍宴,见《七德舞》便低头不看,恐怕正是在揣摩李世民的帝王心思。
十二月……戊午,还宫,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帝奉觞上寿,曰:“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上皇大悦。殿上皆呼万岁。
居士曰:一般来说,被废黜或被迫禅让的皇帝结局往往很惨,即便不身死人灭,也必然是凄凉终老。但通过这段记载来看,李渊先生是个例外。公元626年,李世民先生在外臣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杀死建成元吉,逼迫老爹退位,从此成为了唐王朝的掌舵人。他四向开拓,内修政理,终于赢得外来民族纷纷归顺。本年,李世民向李渊奉酒祝寿,把自己执政多年的政绩算在老爹的头上,一方面天下人都知道是李世民的作为才产生了今日的效果,另一方面自己在得到执政实惠的同时把虚名让给父亲李渊,让老头开心。要了里子,给父亲面子,也不失为一位从政的孝子。
第一百九十六卷&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辛丑,公元641年)
近世巫觋妄分五姓,如张、王为商,武、庚为羽,似取谐韵;至于以柳为宫,以赵为角,又复不类。或同出一姓,分属宫商;或复姓数字,莫辨徵羽。此则事不稽古,义理乖僻者也。
这个说法是非常奇特的,以姓氏来对应五音。可以说是谶纬之学的一个异数。其先,在我的阅读范围里未曾发现,所以全文摘录,作为今后研究之用。
第一百九十七卷&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
戊申,上命图画功臣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公魏征、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瑀、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世勣、胡壮公秦叔宝等于凌烟阁。
居士曰:根据《资治通鉴》提供的这个名单,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凌烟阁上共绘制功臣图形二十四位,其中有十三人已故,十一人存在人间。我们知道,抛开最普通的情感和纪念价值来看,凌烟阁的建造,对逝者的纪念,更多是对生人的笼络。李世民把立国过程中一些功勋卓著者与当时的权臣名臣并列,正在于体现后者的价值。侯君集先生正在被笼络之列。但他借太子之名反叛,后来兵败受刑,李世民先生想起了凌烟阁建造的初衷,于是对他说:“我因你的缘故,今后再不登凌烟阁。”
初,魏征荐正伦及侯君集有宰相材,请以君集为仆射……上以君集好夸诞,不用。及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徵阿党。又有言徵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悦,乃罢叔玉尚玉,而踣所撰碑。
居士曰: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关系,千载以来为人称道。李世民先生曾经用镜子作比喻来称赞魏征先生,认为有了魏征自己就可以知道得失。这也成为历史对于两人关系的定评。但在事实上,李世民先生与魏征先生之间还是有所芥蒂的。首先一条,魏征先生先前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而李世民先生恰恰一生都不肯放过建成元吉,这是两人心结的历史原因。其次,魏征的直言不讳也并不是李世民像寻求的进谏方式(详见下条评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推到亲手为魏征书写的墓碑,并不是因为他真的相信魏征会跟随侯君集造反,而不过是二人间的心结在李世民先生的晚年的集中爆发而已。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甲辰,公元644 年)
上曰:“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唐俭……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情实怯懦,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怀亦坚正……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居士曰:古来皇帝对大臣的评议不在于少数,但像李世民大帝这次一样,对各位大臣的评价全部指向谏言,便是在整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便很能说明李世民先生的求谏是发自真心的,而绝非给人看。但谏言也分很多种,有刘洎式的委婉进谏(见《资治通鉴》同年刘洎对李世民对群臣驳难行为的进谏),也有魏征式的直言不讳。让李世民受用并感激的,显然是前一种。所以他曾因魏征进谏,险些杀了这位相才。这也是李世民的一种心态,既不希望像庸君一样被奉承,也不希望臣子过于直接,使自己丧失最高也最脆弱的君王颜面——所以不能不感叹,在皇权时代的侍奉圣主之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泽东阅点资治通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