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元人民币尺寸钱买一百尺布,青布3元一尺,兰布2元一尺,白布0.1元一尺,问各种布多少尺

张氏家族的东元盛印染坊创始人张启垣
13岁时的一次昏迷让他入了行多给一尺布将企业接进现代化
&&张启垣,民族工商业家、山东著名商人、济南老字号东元盛印染坊的创始人。1916年,在济南锦缠街创办东元盛大染坊;1918年,开始自染自销,创出“白猿牌”、“群英会牌”等各种色布,畅销省内外;年,两次增添设备,产出“190阴丹士林”、线哔叽等新产品,远销西安、甘肃、青海一带;1933年,在北园置地30亩,以扩建新厂、更新设备。后来“东元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设备先进、日产千匹布的机器染织厂,名牌产品经久不衰。&&眼光独到创办东元盛大染坊&&清末民初,在济南有两家山东最著名的私营民族企业是桓台人创办的,一个是以索镇苗海南为代表的苗氏家族企业成通纺织染厂,另外一个就是以新城镇乔家村张启垣为代表的张氏家族企业东元盛印染厂。张启垣,1877年出生,山东垣台县城关镇乔家庄人。他的曾祖张元纲,从九品,例封登仕佐郎,祖父张建玢例封文林郎,父亲张振鸿,博学仁义,终生教读,张启垣可谓出身于书香门第。张启垣早在少年时期就弃农从商,先在桓台县城一个钱铺里学做生意,后又到了周村串心店一个染丝线的作坊里当管账先生。张启垣13岁时,独自来到周村。举目无亲的他在一个大雪天的夜晚昏倒在当地一户石姓人家的门口。在被救醒后,张启垣就成了石家的小伙计,白天干杂活,晚上替东家算账。石姓人家在当地是一个大户,涉足印染等多个行业,不久之后,张启垣就作为石家的代表出任一家多方出资的名为“东源盛”染坊的经理人,而这也成了张家日后涉足印染业的开始。&&&清末时,周村商贾云集,是闻名全国的“旱码头”,纺织业达到鼎盛。有“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锦缎”之说,随之染丝业应运而生。1898年,张启垣看到了商机,从新城来到周村,与内弟史懋增兄弟各出250吊,在周村创办了“东元盛”,三弟张启贞负责看“染缸”和管理技术,其长子张树椿烧火拉风箱,专染各色丝线,后受西方“泰西缎”等品种的影响,染丝业务逐年减少。染丝业务不好做,“东元盛”改染洋布,时称“本染坊”。因洋布是“洋布行”供给,为追求高利润,布行设法压低印染加工费。为了摆脱盘剥,“东元盛”采取了自购、自染、自销的办法,获得了很大利润。&&让零售商也得到实惠&&当时胶济和津浦铁路通车,济南成为交通枢纽,商业日趋繁盛。具有战略眼光的张启垣果断地带着两架风箱、两口铁锅、数十条杉杆,把工厂迁到了济南制帛寺,租房建厂。当时东元盛资金紧张,染料昂贵奇缺。在桓台当教师的二弟张启运,从田庄公义钱铺贷款铜元200吊,解决了资金困难。三弟张启贞把储藏在原“协和永”仓库内的染料运到了济南,解了燃眉之急,新厂很快投入生产。当时一种叫“莱芜染”的深蓝布深受人们喜爱。1917年春,东元盛从莱芜重金聘请师傅,添加设备,增设“莱芜染”。春、夏两季“本染坊”业务多,秋、冬两季是深蓝布的畅销季节,自然业务利润大增。1924年,市场白布价格走高,当时桓台马庄、唐山一带盛行织布。张启垣、张启贞兄弟俩就在新城“撒机织布”。(撒机是指当时找农民织布的术语)。每逢新城大集,张启贞组织人员定期发放棉纱并收布。因棉纱比自纺的棉线好用,且省去了自购棉花自纺线的工序,受到了织布户普遍欢迎。仅西毕、荣家一带就发展到织布机700多台。撒机收布提高了企业利润,结束了东元盛买布印染的历史。&&&&&&此间,东元盛创出“白猿”、“群英会”、“登坛拜将”等各种棉布名牌,产品远销省内外,到1926年积累已达7万多元,成为济南印染巨头企业。&&在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东元盛的经理们决定向机械化发展。1929年夏,从天津购进三轴轧光机设备。1930年,张树椿从上海购进染槽、筒式烘干机等设备,并开设了东元盛铁工厂。“东元盛”通过大机器生产,创出了“爱莲生香”红布,“旭日”蓝细布、青细布等名牌。经营好、销量大,两年的时间里,积累了20多万元。1933年,“东元盛”从日本购进丝光机、烧毛机等设备,铁工厂又自制拉宽机、精练罐等设备,在济南北园边家庄购地30亩扩建新厂。1936年又从日本购进“上野式”织布机两台,铁工厂仿制60台,安装织布车间,专织受群众喜爱的“线哔叽”和“提花呢”等斜纹布。在经营上,东元盛讲究质量上要绝对过硬,当时手工织布是六尺一幅,东元盛在有接头的地方要多算出一尺来,叫“有接必长”,要让零售商也得实惠。“东元盛”在60多台织布机的轰鸣声中,日染白布上千匹,执机染之牛耳,成为济南首屈一指的“大染坊”。由手工操作到大机器生产,张启垣、张启贞兄弟俩完成了从手工业者到资本家的外在转变,等到他们退出历史舞台时,留给少掌柜张东木的已经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企业了。&&凭借精湛技术&&开启家族新篇章&&1937年,在日寇侵华战争的炮火中,以张东木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第二代,扛起先辈们的大旗,登上了“东元盛”的历史舞台。&&&&&&1936年,张东木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学习化学。“七七事变”后担负起厂里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因自幼在染坊长大,加上受过高等教育,张东木自然工作得心应手。但开始就遇到三个问题:一是精练后的白布有黄斑;二是青布出红花;三是纳富妥红布出白点。因为当时上海请来的技术人员都回去了,张东木就自己到车间和工人一起试验,经过几个月的测试,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他改进流程和工艺,重新制定工序和操作方法,企业很快恢复生产。到了1938年,各色线哔叽的销售明显下降,济南利民染厂的“万年如意”丝光青布和上海染厂的“人寿年丰”牌一百九十号阴丹士林蓝布,领先东元盛成为畅销货。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张东木琢磨着如何改进配料方法和工艺,他跟班操作,经过四个多月的大小样试验,终于使丝光青布的质量超过利民厂的产品;阴丹士林蓝布也赶上了上海的“人寿年丰”牌。&&经过试验,张东木还采取大胆措施——取消上浆工艺,青布不再上浆。这是对传统工艺的挑战,在当时会被人看作是件怪事。采取这一措施后,青布的色光、手感更优于其他厂的产品,解决了“浆遮色”的难题,还减少了成本。他创出的“名驹”和“双鱼”两个名牌,独步省内外二十多年,产品远销东南亚。年,连续三年盈利大增。&&因为日军侵略,当时很多原料是缺货而且价格昂贵。张东木在这上面费了不少心思:没有氧化剂,东元盛就自己造了台氧化机,不但加速了氧化过程,还降低了投入,这一办法虽谈不上是创造,但对来厂参观的商人却产生了震动。再如当时单宁酸缺货,就用五倍子代替;盐基黄缺货,就用中药姜黄代替;硫化碱供不应求、价格还高,就用鲁北的土硝做原料,自己设碱厂生产,后来还建成了火碱生产线。这些办法既解决难题,又降低了成本。“东元盛”生意越做越大,实力延伸到了上海、青岛、成都等地。又先后创办了榨油厂、面粉厂等企业,张树椿、张树楠先后到外地主持买卖。&&&&&&日军占领济南期间,日本洋行曾多次提出与“东元盛”合作,遭到了张启垣父子的严辞拒绝,与日本人的经济统治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2年张启垣辞世。抗战胜利后,因国民党敲诈勒索,染料昂贵,电力紧张,美国商品倾销市场,年,企业陷于半停顿状态。&&&&&&解放后,企业迅速恢复生产。1954年,“东元盛”率先在全省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印花车间投入生产,结束了企业近60年单纯染布的历史,为省城济南填补了一项空白。同年,厂名易为公私合营济南东元盛印染厂。1966年改为国营企业,更名为国营济南第二印染厂。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布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