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李氏宗亲总会十大房

黔、滇贵公十万后裔,你们同意更改祖籍和始祖名吗? - 贵州省李氏宗亲总会 -
全球李氏论坛—全球最大的姓氏论坛|家谱|族谱
- Powered by Discuz!
UID70804&帖子1&主题1&精华0&积分102&威望0 &金钱101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黔、滇贵公十万后裔,你们同意更改祖籍和始祖名吗?
<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3年4月,族间寻访组一行五人出于寻根问祖的殷切心情,自发自费约同到徐州沛县寻访祖宗本源,受人误导去徐州丰县海子涯考察,经过一天看议,威宁人在毕节工作的李显全执笔其他附议,草签了《关于丰县李氏和威宁李氏有关世系问题的协商意见》,(以下简称《协商意见》)。原文见后附件(一)(二)。
这是涉及黔滇两省十多个县(市)李贵公十多万后裔族根族源的重大问题。回来后有关人员深入研读了《协商意见》和从丰县带回来的570多年前的古碑文,提出了“两地的李贵、李广同名异县异祖异行,不可不深思慎取”的不同意见。两年清明,丰县李氏积极热情派代表前来参加威宁的祭祖活动。我们六盘水、威宁、昭通等地族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尽东道主的情谊,竭诚接待了徐州来的家门。当时大会上听威宁主要负责人的发言是“加强联谊、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慎下结论”,全族大多数没有接受同宗共祖。到日,为弥合分歧,达到团结统一,世居沛县并且很熟悉家史资料的嘉宾积极促成,威宁李氏家族理事会仓促地在威宁县会展中心李文章开的咖啡馆召开了各地20多位代表参加的“黔滇李氏家族祖籍研讨会”。为进一步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家族人员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做到李人讲理,以理服人,团结第一。特将沛县嘉宾的意见和卫祖一兵写成的《黔滇李氏八世指挥祖籍和始祖不能更改》的发言稿提供给大家指正。希望族众有的放“见”,贡献智慧,汇成正能量,促进大团结。
世居沛县并对沛、丰二县李氏家族历史很熟悉的族间有关人士参加座谈会。他个人意见如下:
1、一天考察推翻六百年的祖籍,受人误导,太简单从事。
2、李直老先生说:“先贤创谱已定,并成为历史,不宜再改”,可是一天之内就要将李成改李顺,李仙童改李得春,作为一位资深研究李氏文化的权威人氏,这种做法极为不妥。
3、黔滇先前所有谱本记载的祖籍都是沛县汉台乡,无一例祖籍为丰县。日为沛县我们李氏修宗祠,李显全、李寿滨所发贺信都还说:“我们的祖籍是沛县汉台乡”。当代1991年李寿祥等编《李氏家族源流志》,2004年李寿武等编的《李氏宗谱修订本》,2008年李显全、李寿滨等编《李氏母打鹿源流》,2009年李寿登编《源流宗谱初探》祖籍一致为沛县汉台乡。怎么少数人后来又变了?
4、丰县李氏的祖籍不是沛县,所有沛县汉台乡李氏族谱均无分支到丰县海子涯的。
5、沛县是秦置县,丰县是汉置县,元明时期互不管辖,沛县、丰县不能混淆。
6、万历二十五年(1597)罗士学修的《沛志》记载“李七儿,沛县汉台乡六图六甲人,任云南乌撒卫。”说明“李七儿”(李七儿可能是李贵的小名,因为他幼孤,多受南北房七祖的关爱而呼为名。乌撒卫1414年前属云南管)是沛县汉台乡人,不是丰县人。
7、有人分折,丰县李氏是从沛县迁出。沛、丰二县之间距25公里,丰县从来无人到沛县汉台乡李氏寻根问祖。李直老先生在沛县生活、工作、研究李氏文化几十年,不在沛县找祖籍。而把滇黔李氏寻访组误导入丰县认祖,意图未知。我认为丰县李氏从沛县迁出不成立。
8、沛县李成、李春为一世祖,对接丰县是三世祖,降低二代。断定丰县李氏祖籍不是从沛县迁出。查他们的谱知道,丰县李氏祖籍山西晋城,明景泰元年(1450年)才迁来丰县丁兰堡,远在沛县李氏之后64年。
9、丰县和黔滇李氏落籍年代、姓名、籍贯、字辈、堂号、血缘都不同,认同宗共祖不成立。
10、对于李直老先生在一封信中说:“但至今尚未查到沛县李与云贵李相近的家族,将来是否能查到、同地、同系、同名者暂且难料。”本人认为此话不妥,原因如下:(1)他在沛县工作、生活、研究李氏文化数十年不会不知道沛县汉台乡李氏七位始祖。(2)汉台乡李氏两位始祖甲公,鸭公碑文是他撰写的。(3)沛县汉台乡李氏建祠、立祖碑、修谱,他是我们顾问。(4)在他编写的《话说李氏》一书中,明确的写到“沛县的斗虎店、杨海子、李姓始祖由山西平阳迁来”由此可见李直老先生不是查不到沛县李与贵州李无关系的地方,应该说他是比较清楚的。
11、根据官方和民间许多确凿证据我们可以认定:黔滇李成、李春就是沛县家乡族间世代传说失散六百多年的始祖三公、四公。欢迎成、春及贵公后裔作出正确择决。
总而言之沛县李氏和黔滇李氏应同属一脉。血浓于水,拨开迷雾见青天。沿沛县之路寻根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离开此路走,会越走越弯,越走越疏。研究李氏文化要传播正能量,否则就会成为历史千古罪人。
卫祖一兵的《黔滇李氏八世指挥祖籍和始祖不能更改》
不可更改的证据和理由如下:
1、《辞海》缩印本894页,沛县在江苏省西北端,东临徽山,朝阳两湖,东临山东省、秦置县。
2、《辞海》28页,丰县在江苏省西北端,邻接安徽、山东两省、汉置县。说明沛县是秦置县。丰县是汉置县。从汉至今两千多年,互不代替,互不管辖。我们祖籍地沛县不能改为丰县。
3、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王耒贤等修的《贵州通志&#8226;乌撒卫&#8226;指挥同知》记载“李成,直隶沛县人,洪武十八年升总旗,男仙童二十三年升正千户,三世孙贵三十五年升指挥佥事,调本卫,四世孙雄宣德九年升指挥同知,沿国忠袭。”这是官修最早最权威的记载。更改祖籍违背权威史实。
4、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至今373年),《李枝茂供状》是黔滇百谱之源,我族镇宅之宝,他说:“想余族原籍江南徐州府沛县汉台乡”。“修正”供状,更改祖籍可能数典忘祖且无典可数。
5、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西门祖墓残碑,还可见“徐州沛县汉台乡也”。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今251年)。“原籍则江南徐州沛县汉台乡”。
6、嘉庆六年(1801年至今214年)一等侯爵李取昭立,光绪十三年刘正明抄,光绪三十四年李启芳(威宁着姑人)抄存本记“落于江南徐州府沛县北门李子沟居住”。这已被418年前的《沛志》证实。
7、道光二十二年李嗣润等人所序谱(经人整理过)《李氏宗谱》(下)174页,本支系南京应天府高石坎子竹子巷李家湾分支,又迁徐州府沛县北门外汉台乡姜家桥猪市街柳树鹅鸭井居住。
8、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今154年)三房嵩山李珅泰序谱,祖籍表述同4。
9、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今107年)恩安(昭通)李正荣版印《恩安李氏宗谱》,“恩安李氏本陇西,先后籍江南居江宁县之柳树湾,长老言,湾后之山有庙,署门云:鼎镇乾坤,天下无双胜景,峰连霄汉,大明第一仙山,其下其李氏世居也,有迁徐州府沛县汉台乡者,明初从太祖起兵,由小旗积功为彭城卫佐所百户,实名曰成,子仙童。”
10、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今107年)威宁管下性化里,着姑李启芳抄本记:“一世故伯祖公讳李鸿,刘氏;故二伯祖公讳李禧,杨氏;故四叔祖公讳李春,王氏,生一子名李贵,幼为孤子;故始祖公讳成,张氏,生一子名李仙童,出阵亡故乏嗣,于是李成公又收亲侄李贵继支承袭其原职”。这段记载与徐州沛县汉台乡旧地李庙、李瓦屋、高场、四座楼等地《古沛李氏族谱》记载和世代传说:“三四两房,从军云贵”极其相近,很值得考证。贵阳白云区李寿祥保存的《李氏宗谱前序》,赫章野马川李明祥保存的草册也有与着姑本很相似的记载。
先前其他如毕节杨家湾 、赫章县可乐区丰沟、 威宁麻乍、金钟茶园 、水城发耳 、盘县四格乡等地查阅过的25本族谱,也都是“徐州沛县汉台乡”或是“沛县北门外汉台乡姜家桥柳树巷鹅鸭井”黔滇我所见李氏八世指挥,十大房的家谱正本草册,没有一本有“徐州丰县丁兰堡”的记载。
& & 11、难得的是,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府罗士学所修的《沛志》也记了地名“汉台乡,北门街,李子沟,猪市巷”等地名,并且还记载“李七儿,汉台乡六图六甲人,任云南乌撒卫”(可能是贵公的曾用名,待考)。
12、试想,如果按《协商意见》,把沛县改为丰县、李成改为李顺(成)、李仙童改为李得春,得春即李春。那么生李贵的李春公呢?没有李春,何有李贵到乌撒卫?并且无充分铁证,改祖人名字和祖籍,于礼不可,于祖不敬。该三思再思。
13、丰县李氏谱晚于威宁谱200年,丰县的家谱中没有记载我入黔始祖的名讳。他们属光裕堂,我们是陇西堂,连影响广远的堂号都不同,怎么认祖归宗?丰谱同治十三年(1874年)序载“始祖李忠公为明初指挥将军”说明丰县李忠与李成公原属同时期的人,认做成公之父是违背事理的。丰谱载“大成公居丁兰东腊沟村,”但李大成不等于李成。丰县最古老的原始碑记是李章贵等从丰县带回的正统九年(1444年)十年(1445年至今571年)的两尊四面碑文,我将其丰县古碑文所记《李氏宗派》画成一目了然的竖形图(附件三),又将李正荣光绪三十四年版印的竖形图复印件(附件四),请予深入钻研对照。
两相对比,虽有贵、广同名,但明显可见祖籍、祖系血缘关系原本就不同,根本不可混淆。
但要强调说明的是,2013年寻访组的出发点是族根族源考察,出发点是好的。仅是其“协商意见”协商不够,慎重不够,世传六百年的族根不能简单下结论。但是有客观原因,一是寻祖心切,向导误导,二是李同姓名,三是行事大体相似。寻访组李章贵将考察来的碑文交李氏家族理事会理事长李寿祥是处置得当的。 我们纠结的是李直公本人二零一零年八月亲自给丰县李贵撰写《李贵将军碑记》(有碑文图为证),已确定那个李贵“永乐二十年病殁荒原”。为何要带寻访组去认定同名不同县不同父的李贵?形成自相矛盾的结果。其他方面我也敬佩直公,也多次把我的意见和论文交他指点。他的三次信中所述历史背景材料我大多认可,但他关于祖人核心要素和血缘考查,还不足以服人。李直老先生也说:“但先贤创谱时已定,并成为历史,不宜再改”。显全等可以形成考察报告。但决不能以滇黔少数人意见更改祖籍和入黔始祖,很勉强的降低两代给人当孙子。
明代官修的《贵州通志》李成直隶沛县人,不可改;黔滇百谱之源,家族镇宅之宝《李枝茂供状》不可改;三百多年那么多古碑、古谱怎么改,也改不了。未定祖公灵牌也不宜草率进宗祠。《陇西堂李氏合谱序》这篇里程碑式的序,非常值得肯定加再考证。我们共有贵枝对根的深情,应当报定既是同祖同根,理应和睦和谐,统一回归沛源,促进贵裔团结。最后让我们很自信地倡导:李氏文明,浩浩荡荡。陇西勋德,万古流芳。祖德宗功,泽披四方。沛源贵公,裔分八荒。统一合谱,团结兴邦。
(请贵公各地后裔对祖籍是沛县还是丰县发表意见,如果青年对族史知止不多者,可请教亲族先生再发表意见。同意沛县的在(& &)中打钩,同意丰县在(& &)中打“×”。欢迎来书面意见,如果有书面探讨,恳请在一月内发电子版建议到处QQ。或将意见发到水城贤良李永平的群里,他会转给我们)
(51.35 KB)
(55.28 KB)
(19.16 KB)
(73.26 KB)
(19.16 KB)
下载次数:0
(55.28 KB)
下载次数:0
(51.35 KB)
下载次数:0
(55.28 KB)
下载次数:0
(19.16 KB)
下载次数:1
(73.26 KB)
下载次数:0
(51.35 KB)
下载次数:0
(55.28 KB)
下载次数:0
(19.16 KB)
下载次数:0
(73.26 KB)
下载次数:0
(51.35 KB)
下载次数:0
(55.28 KB)
下载次数:0
(19.16 KB)
下载次数:0
(73.26 KB)
下载次数:0
UID5146&帖子9815&主题667&精华1&积分10668&威望46 &金钱812 &性别男&来自广西贺州&在线时间180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谢谢上传以资研考。
仲秋月光亮,星子不争明,大道空冥皎,虚静视听清。
UID2164&帖子13849&主题744&精华5&积分14927&威望55 &金钱917 &在线时间227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谢谢上传以资研考。
庄塘李氏族群qq号
UID23402&帖子3930&主题110&精华0&积分4207&威望6 &金钱277 &性别男&在线时间45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谢谢宗长上传共享!
UID62439&帖子151&主题4&精华0&积分257&威望0 &金钱106 &性别男&来自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在线时间5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族内沟通,达成共识很重要!
UID2422&帖子392&主题15&精华0&积分515&威望0 &金钱123 &性别男&来自安徽&在线时间10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族内沟通,达成共识很重要!但是要抱着严谨的态度面对!~~而且也不要轻易的改变先祖的名讳等等,可以双双并存,但不要是改变。。。。。。。
凝聚李氏力量,繁荣李家文化
UID50752&帖子255&主题12&精华0&积分357&威望0 &金钱102 &性别男&在线时间68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寻同宗应态度严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
UID48989&帖子38&主题1&精华0&积分141&威望0 &金钱103 &在线时间27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族内沟通,达成共识很重要!要态度严谨,尊重事实。
UID2527&帖子104&主题33&精华0&积分250&威望0 &金钱146 &在线时间13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怎么我看到的是:李贵是李成的儿子,李成、李贵是宿迁人呢。永乐十年李成任扬州卫指挥同知,二辈李贵任云南右卫指挥同知,(世袭)宣德十年三辈李能任云南右卫指挥同知,李能是李贵亲侄。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请点击播放:
齐建文化丰碑
共造精神宝库
加快步伐努力完成李氏总谱的编纂工作贵州威宁籍赵氏族谱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贵州威宁籍赵氏族谱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2013炎陵西平李氏清明祭祖(坂溪房承办)01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贵州威宁 | 回族的历史回眸与发展及其姓氏
贵州威宁 | 回族的历史回眸与发展及其姓氏
贵州威宁 | 回族的历史回眸与发展及其姓氏
威宁回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有着143.5万人口的大县,回族作为该县三个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约有11万人口。元朝至元十三年(1273年),元军从大理进入乌撒,乌撒部附元,忽必烈下诏“令探马赤军随处入社与编民”,回族先民迁入毕节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威宁县志》介绍:“威宁毗邻滇之昭鲁多回回,其先出自甘新,随元明两代征西南,故移植殖于滇及黔之边地”。“三迁”扎根 入主乌撒一一是元末,至元十三年,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设三十七路、二府、三属府、五十四属州、四十七属县等,这三十七路中就有乌撒路。当时,赛典赤·赡思丁在云贵地区设置军民屯田十二处,有屯户16277户,屯田49658双,教民“播粳稻桑麻之种”。这其中就有乌撒宣慰司军民屯田一处,色目人进入威宁,应当就是这一时期。到了大德元年(1297)年,屯田军士多有逃亡,政府又从湖广派兵充实,威宁县志说“征战之兵、设置之吏、戍守之卒,当以汉人为最多”。二二是明初,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蓝玉、沐英征大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西北和中原的回族士兵,在平服了大理后,这批军队就地屯田,其中乌撒四十八屯中有下坝屯、海子屯、杨旺屯、马家屯就是回族士兵屯垦,这些地方到现在都是回族聚居地。《贵州通志》记载“明朝乌撒的屯田地,仅军屯所开垦的耕地就有48000多亩,每年上交皇粮2万石”。三三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这段时期,在明末西北和中原的回族一部分是来威宁做生意定居下来,其次是清朝政府从湖广征调300回族工匠到织金、黔西建城,演变为世居民族;另外就是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进入乌撒传教居住下来。四是清咸丰年间各民族大起义时期,部分回民从黔西南逃到毕节躲难生存了下来。另外,在生息繁衍的过程中,有汉民演变为回民,比如现在威宁回族中的孔、杨、谢、阮、陈等姓,就是从汉族演变为回族。从回族的流向看,最大规模的一次是清雍正八年,随哈元生征乌蒙,就地报领土地,定居于昭鲁地区。其次是“走厂”,“走厂”就是到厂矿打工,威宁俗话说“穷走厂饿当兵背时倒灶当家丁”。当时,回民先辈走厂主要是走落雪、走者海、走富乐、走个旧、走天宝厂等厂矿。这批人到了厂矿打工,经年累月,也就定居在威宁及威宁周边等地方。 开斋节备餐经济——文化符号   回族在迁徙威宁的历史中,“经商”是回族的一个文化符号,明宣宗皇帝就曾说“回人善营利”。常言说“十回九商”,虽不那么绝对,但提到回族往往就会与“商业”这个文化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回族是崇尚商业、善于经营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西北的丝绸之路、东南的香料之路,还是西南的马帮,回族都是这些重要商业活动中的中坚力量。 商贸繁荣的秀水回族特色小集镇文武并重 当地回族发展观念与时俱进历史上,威宁一带有回族重武轻文之说,据威宁自治县回族学者刘砺介绍:毕节回族在明代及清朝初期,的确存在重武轻文。如在地方史料及《家谱》中就多记载武官,却很少有关于文人的记录。在清代,毕节回族武官从守备到镇的总兵级的中高级军官就有五六十人,他们大多是武举出身。而贡生以上的文人才五人,即康熙年间任黄平训导的马骧、马宁藩,任永宁训导的马兆麟,任镇远教授的马俊,贡生马宁藩。所以,方志上记载回族重武轻文是有依据的。不过,在清代中后期,就有吏部候选正堂、贵定训导瓦凤翱,贡生瓦如瑜,光绪二十四年参加公差上书的贵州恩进士瓦光禄,贡生瓦光英、瓦光杰,光绪三十一年的贡生蒋子涛先生等人。到了民国时期人,马明龙、马遵鸿、马正聪、刘朝梁、刘正福、马桐林、撒兴良、马敏相等回族上层人物、有识之士利用清真寺先后创办了十四所回民小学,根据《国民教育发展大纲》开设了国文、算术、音乐、英文等课程。从此,回族知书识字的人才多了起来。这一时期,毕节回族有了第一位大学生即贵州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名瓦义先,中水的虎林先生出任国立昭通师范学校校长。整个毕节在民国时期,有回族教师30人左右。威宁回族姓氏简介下坝马姓:源于陕西固原太师马家,明初迁居乌撒卫下坝。到清代以下坝地名冠于姓之前,称下坝马姓。下坝马姓,乃当今云贵高原乌蒙山地区回族中之大族,人丁居该地区回族各姓氏之首,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地区、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贵州省的安顺地区、六盘水市和云南省的昆明市等地有少量下坝马姓居住。下坝马姓在历史上人才辈出,其始祖马定泰升署威宁游击,而马骧于康熙时代任贵州黄平训导,康熙三十八年的武举马世麟任四川大坝营都司,第五世有马骥为武德将军,第六世有马安麟在乾隆年间任陕西游击,第七世马廷瑜是雍正四年丙午科武举,乾隆元年丙辰科进士,同年考中侍尉。马文焕,乾隆九年武举,任永北千总等。马家屯马姓:是陕西平凉府固原州柳树湾马氏望族的一支,其先始祖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征云南,经贵州,以军功留守乌撒卫。这一族马姓,于清初定名为马家屯马姓,也是威宁地区的回族大姓。清雍正时期,部分迁往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地区和贵州六盘水、安顺等地。 松林马姓:其先祖为西域圣裔,于唐天宝元年春来中国,居住于陕西长安。姓马是因波斯文首音同汉语中“马”字章节相同,故为马姓。后受唐王敕封为太师马,命迁居固原州寺口子。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沐英、蓝玉大军征西南,留守乌撒卫。明末清初,九世祖迁居威宁杨湾桥松林头,故称松林马姓。松林马姓主要分布于威宁地区和滇东北地区,据1995年8月统计,松林马姓的总户数为3144户,15720多人。蔡家地马姓:唐延和初年从西域来中国太原,其先祖为西域贵胄,故取穆罕默德首字之音为姓。这一族马姓于元朝后迁居陕西固原柳树巷,明洪武十六年,有翰林院编修马沙,因讲解西竺所贡天经八卷,明皇见喜,敕封太师之职。也称太师马姓。明天启二年,有马泽源借贸易为名客游于黔,落业于威宁下坝蔡家地,后以其居住地命名为蔡家地马姓。这一族马姓,与甘肃河州沙沟门台子的台子马家同宗。蔡家地马姓主要分布于威宁和滇东北地区,人口在2万人左右。 核桃树马姓:明朝天启年间,马飞仙从陕西长安县贸易至黔,落业于威宁城西门,后迁威宁海子屯。其族源为西域,属“随行来中国三千人”之列,之所以称核桃树马姓,是因为唐王诰授“召官护国核桃树马姓”。核桃树马姓主要分布在威宁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宣威市。 陕西马姓:原籍陕西灵陶府城内,清雍正年间,高祖马玉德,壬午科武举,其子马相乾同哈元生往云贵效命,任中军侍卫。威宁的陕西马姓,从昭通迁入,分布极少。河西马姓、陆良马姓、开化马姓、小瓦房马姓:均是一家,原为赛典赤·赡思丁后裔,源于云南通海县河西、云南陆良等地,各个小支进入威宁时间不同,其迁徙路线是从云南昭鲁地区迁威宁。在威宁中水、茨营等地有少量分布。一说小瓦房马“原籍陕西应天府,委迤东兵役裔,守业陆良,分二支,另一支为河西马”。威宁鸭子塘有少数居住。也有资料表明陆良马由西域移民进入中国,落籍陕西熟皮巷,后来迁居南京应天府,马氏高祖马开祥于道光八年迁居昭通得马寨。后有几户迁入威宁中水 李姓:威宁回族李姓,本为二族,一族为陕西籍李姓,到威宁后称海子屯李姓。据《海子屯李氏家谱》称:原系西域阿拉伯,于唐朝奉诏随贡使抵中国,受赐封安居于西安府长安县仓门口,继廷于平凉府固原州李旺堡。1386年随军出征滇黔,安居于乌撒卫海子屯。李姓分布于云贵两省,人口众多,以贵州威宁、云南昭通、鲁甸为主要居住地,其他散居的如贵州安顺市、平坝县、水城县、六枝特区、兴仁县、普安县青山镇、贞丰县,云南省的曲靖市、昆明市所属县市区均有分布。李姓在清代有武德将军李连登、怀远将军李启檀、武义都尉李启明,还有李启唐参加乾隆年间金川之战牺牲,《大定府志》为其作传,李克昌任四川提补道,加二品衔。李翠授直隶紫金关参将,授武功将军,李玷诰授武德将军,李荣授沾益州巡检官,李葆授武德骑尉,李琳授昭通镇标前营游府。在现代,海子屯李姓的后裔有回族学研究前辈、郑和研究专家李士厚先生。另外还有李士超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昭通县副县长。李长猛任巍山县委书记、云南省民委副主任,李长学在新疆任团长,李长颖任鲁甸县委副书记,李长敏任昭通市人大常委主任、昭通市委副书记,李洪府任马龙县副县长等。威宁回族李姓的一支源于明初从江苏南京随军征乌撒的汉族李姓在清初进入伊斯兰教的一支,这一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昭通地区和贵州省威宁县中水。清初,汉族李姓第四房李国进之第六代孙李金凤被回族保姓招赘,生一子保应福,继娶马氏生三子名李奉、李驯、李□。其李奉、李驯于雍正八年随哈元生将军移居云南鲁甸县大水塘和威宁中水一带报领土地,后代遂为回族。其后,该姓阿訇甚多,文武出仕者也众。如李奉之孙李国荣,由武举升至游击,镇守甘肃肃州镇中营,后升至提督。李奉之孙李国标由武举任鲁甸大水塘屯千总,生李启泰、李启东、李启皋、李保皋、李东皋五男皆为武举人,时人称之为“武举之家”。由于这一支与保姓有血缘关系,故有“保李二姓”之称。撒姓:发源于威宁的回族撒姓,原籍陕西西安府固原州撒家台,至目前共2000多户,10000左右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昭通地区、贵州省威宁县及云南省宣威市等地,贵州省的安顺及平坝有少许分布。据其撒姓1986年碑文称“.....西昌于雍正年间因乌蒙乱,奉旨征剿”迁入。但从撒氏墓群看,在雍正时期撒氏在威宁已有四五代人了。威宁下坝撒姓坟山有撒姓二世撒太吉墓,立于咸丰六年六月十八日,碑序字迹已不清晰,是撒太吉之子撒如玉、如臣、如金、如莲及孙知贤、知俊、知吉、知明、知彦、知龙、知惠、知杰同立。在下坝三元山有撒如玉墓。其碑文为:“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吉旦掌教师傅皇清诰封武略将军撒如玉淑惠夫人李氏之墓孝男之□、之富、之凤、之秀、功加守备之雄”及孙和重孙等人所立。说明在乾隆二十四年时撒如玉已故。在下坝撒氏坟山还有一座之字辈撒氏祖婆的碑,其文:“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六月十日本酉时,终于雍正十年壬子七月二十九日辰时,清待赠显妣撒母马氏之墓为乾隆壬戌年立。壬戌年是乾隆七年即公元1742年。说明之字祖婆在乾隆七年已归真,之字乃撒西昌之孙,为撒氏进入威宁第四世。可证明撒氏到乾隆七年在威宁已有八世。按20年一代估算,到公元1742年,撒氏已到威宁160年左右,而撒西昌大约生于公元1582年左右。再从撒如玉墓碑看,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撒氏在威宁已有六代人,可估算撒西昌大约是明崇祯年代的人。再看《威宁县志·选举志》:“撒之明,乾隆六年辛酉武科举人”,撒之明,撒太吉碑文上作撒知明,乃撒西昌重孙,撒氏入威第四代。这说明,在雍正年间,撒西昌既使活着,也是八九十岁的人了,不可能在随“奉旨征剿乌蒙”。八十年代所立的碑文在考证方面出入较大。威宁撒姓,迁入时间应当是在明初随军迁乌撒卫,因为锁姓迁入威宁后的第一位祖母就是撒氏,虎姓进入威宁的始祖自高也娶撒氏,之后在明代天启年间,蔡家地马氏入威始祖马泽源,也是娶撒氏为妻。核桃树马氏入威时间是明天启贸易至黔,落业于威宁海子屯,其始祖马飞仙娶撒氏。这说明威宁回族大多数祖母都是撒氏。可见撒氏在明代是威宁的望族。撒太吉碑有残文:“....漳州镇....”字样,可看出撒氏的先祖――入威始祖撒西昌的父亲撒国梁在福建做过官,从撒西昌墓碑残文“撒西昌座落陕西西安府撒家台,自康熙年间从官...”看出撒西昌是官宦到威宁。由于撒姓祖坟陵中的碑文破坏严重,加之撒姓家谱遗失,故对撒姓历史的考证困难重重。虎姓:虎姓,在全国回族中仅云贵川为众,虎,读作(mao)。云贵两省的虎姓,于明朝初年迁入威宁,到清初开始向外地迁徙。虎姓现全族有4500户、2万多人丁,仅威宁就有1239户、5571人。而四川省虎姓,与威宁的虎姓同宗,并且也读作mao音。虎姓之所以姓虎(mao),主要说法有二:一是《虎姓家谱》称:“落于哈糜补蒿捋一带之地,又居住数十代后来中国。唐贞观时李世民皇帝因世道昏乱,中外交通,往来情深,唐王借兵镇守帝都。吾祖奉至圣帝王命令代兵丁来到中国。势事猛勇,唐王当面加封虎巍将军之职。吾祖之子孙从此永远姓虎。”这是以封号为姓的一种少数民族姓氏。二是据《虎姓族史资料》称:“我族姓氏,本是虎喇森译音而来,非有图腾意识。虎喇森,是现在伊朗境内的呼罗珊,古代属花赖子谟国的布哈拉。虎姓应当是在古西域人入土中国后,取地名首音为姓的一个姓氏。到了明朝末年,西北地区的回族虎姓已发展成了大姓,迁入威宁地区威宁的仅仅是虎自高、虎自强兄弟二人,原籍是当时西北地区的西安府弘弯子”。以上二种说法表明威宁虎姓与赛典赤之三子忽辛、纳速拉丁四子忽先这个家族没有多大关系。虎姓不读虎(hu)而读作(mao),历来被人们所关注。《虎姓族史资料》中对这个读音作了说明:“由于地方旧习称虎为大猫,导致对姓虎者也呼为猫了。但口语呼mao,书写仍为虎,自相矛盾;另一原因,外族习俗,多少抱有忌讳意识,改口称谓,取避凶趋吉之义。用呼者和被呼者,渐趋默认,导致歪曲,约定俗成,演为定型。”虎姓之所以读mao的另一个原因,可从民间传说中找到参考。据说:虎姓先祖是西域人,到中国被封为“虎为将军”以虎为姓后,为了避讳帝王之尊而改读为mao。而从威宁迁居外地的虎姓写为“猫”姓或“胡”,实属本姓当时没有文化人造成的笔误,现逐渐更正到“虎”上来。关于虎姓进入威宁地区两种时间观念的理解:一是明末来说,从威宁杨湾桥狮子山《虎氏封山碑文》中:“自高、次公讳自祥,原籍乃陕西西安府属地名弘湾子住人。始祖原籍系三人,于明末奉□□□□征剿川黔戎务,长次二公来黔,三公往四川讳不可考,于今成都府华阳县属虎氏望族。弟兄来黔奉委剿办乌撒,肃清候报领葡萄井丰登山杨旺桥等处地方开辟为业。”这与威宁蔡家地马姓和虎姓不开亲的关系上可以说明虎姓是明末进入威宁。因为《虎姓家谱》称:虎自高娶撒氏,生虎登龙、虎登先。马万里子夭,而两家祖妣撒氏又是姊妹,故将虎登先过继马姓接嗣,永不还宗。而马万里,是明末清初时期人,其父马泽源,于明天启二年迁居威宁。二是洪武来说,虎庆德收藏的修于光绪年间的《虎姓家谱》,虽然文字结构不太谨慎,但基本说清楚了虎姓从中亚的补蒿捋(即布哈拉)到中国西安弘弯子又迁居山西大同,明洪武时随军到贵州威宁,住在威宁城内,“有古碑被汉人消灭,之后造城池,吾祖公又迁移虎龙山居住数十年,又迁杨旺桥”的迁徙路线。而威宁造城,初在明洪武十四年,清康熙四年增修一次,雍正十四年重修。据说当时威宁回族的坟山是在今县城农机厂,增修城墙时全部被压了。从“古碑被汉人消灭”上分析,虎姓居住在威宁城内很久是成立的,故洪武来说也是成立的。因此,虎姓源于中原,洪武年间随军进入威宁,在明代有若干代祖先的坟墓在威宁城内被毁,造成虎姓历史出现模糊。而虎自高、虎自强是明末时期人,也就是说虎自高、虎自强是虎姓迁居威宁以来有文字载的第一世祖人。威宁类似问题很多,有的资料在谈及这段历史时,模糊地说到“明太祖命傅友德、蓝玉、沐英领兵三十万征云南,大军中有许多西北回回官兵,征务完成后,有被留驻守的,多数则撤回北方,明末清初复回。”这种说法争议很大,不符合历史逻辑。明代共275年,这支军队到了明朝末年已是泥土一堆,怎么能活270多年?在威宁回族、汉族中大多附和明洪武来说,实际上有史料证明洪武来说的又有多少?况且大多数家谱把一世祖写成洪武时期随军进入威宁的祖先,而这个“一世祖”与其子孙之间的代际、时间关系一推敲,就活了200多年,显然误差很大。一般认为,威宁地区回族家谱大多数是在清代中期所修,由于历史久远,许多一世祖、二世祖乃至十世祖左右的名讳,在修谱时都已经忘记了,只从能记清楚的祖人开始记述,但后人在抄谱时一误再误,就把明末清初的祖人写成了洪武年间的祖人,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不限于某一姓。张姓:源于陕西平凉府固原州柳树湾回族张姓,其先出于西域,唐朝时进入中国。清雍正四年,张姓的一支张自林落业于威宁下坝上官屯,生三子,其后裔往周边县迁徙,故威宁地区、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地区及云南东川等地的回族张姓均发源于贵州威宁。据《张氏合族支派家谱总序》记载,这一支是长房,次房迁居贵州兴义大坡铺,三房迁居云南临安府。由此说明,云贵地区的回族张姓均源于陕西,是为同宗。刘姓:威宁回族刘姓,源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清顺治十六年,阿訇刘吉游学路过威宁,被当地回回聘为下坝清真寺掌教,后娶妻生子,落业于威宁杨旺桥(杨湾桥),传二世四、三世共十七人,均为威宁、昭鲁、宣威等各清真寺职业阿訇,故多定居于该地,繁衍为威宁和滇东北地区的回族大姓。如威宁杨湾桥、水平子、摆布戛、清水塘、妥摆姑、顺田坝,云南省东川市汤丹、昭通市刘家海子、青岗岭乡、元龙,大关县上高桥乡,鲁甸县大水塘,宣威市松林、罗平县富乐等地均是回族刘姓聚居地。刘姓后裔嗜烟酒者极少,有整个村落无一人沾烟酒的现象 卯姓:卯姓,原为西北回回石姓,明初随军迁居威宁。据威宁卯家沟《卯氏碑序》:“始祖石纳,原系东方鞑靼回,明倡义起兵,率众归……”。而卯姓后人传说,在先祖时期,因皇帝赐晏,封为卯姓。卯姓在定居威宁后就变教为汉族,是威宁和滇东北地区的大姓。不管族属如何,卯姓在明初也是威宁地区的回族,这是一种历史现象的存在。
纳姓:纳姓源自赛典赤·赡思丁之长子纳速喇丁名字的第一个音,元代,纳速喇丁的子孙遍布各地,以云南为众。纳姓在威宁分布较少,主要是居住在黔西县和赫章县。其祖籍由云南迁入黔西南后,又由黔西南进入我区。威宁的纳姓现在几乎没有,但在威宁下坝有纳起志墓,碑文记述:“云南临安府人”“咸阳王后裔”,“故于乾隆四十九年”。说明清代有纳姓在威宁居住。粟姓:粟姓,于晚清时期迁居威宁。原为云南宣威南门街粟氏,迁入威宁后居住在得古鲁(现麻乍乡得营村),今已传至六世,15户,58人。丁姓:主要分布在威宁玉龙乡、中水镇,黔西县和织金县。其原籍皆是从云南迁入,是赛典赤·赡思丁之后裔。黔西、织金两县的丁姓于清康熙年间迁入。赛姓:赛姓,中国回族十三姓之一,源于赛典赤之首音。赛典赤归真后,其五子二十三孙分别以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为姓,威宁回族赛姓也是其中之一。赛姓在威宁玉龙乡田坝及秀水有少数分布。 所姓:回族所姓,据《回回姓氏考》:“锁懋坚为中亚地区撒马尔罕城的译音译”,因地名而成人名。威宁所姓,于明初随军从陕西迁居威宁,后人分布于云贵地区。回族所姓,又写为“锁姓”。但“锁”与“所”是同一个姓的两种写法。所姓进入威宁的时间较长,因家谱已毁,碑文风化,故无法考证进入威宁的准确时限。锁姓,在1985年前书写为“锁姓”,所国均根据刘氏始祖母“所氏”的“所”字和根据威宁下坝冒沙井张氏祖碑上的“祖母所氏”更正。故发源于威宁杨旺桥的“所”与“锁”是一姓,云贵两省同宗。可以肯定,在民国以前的数百年间,所姓都写为“所”,而是在解放后,才改成“锁”,故所国钧更正为“所”是寻根有据的。至于在清代刘氏元祖碑上的“所氏”和张姓祖碑上的“所氏”,是当时就写“所”,还是笔误,就无从考证。但后人写“锁”也问题不大,这主要取决于所氏家族的意见是统一为“所”还是“锁”。沙姓:沙姓回族,主要居住在威宁县哈喇河和哲觉。哈喇河之沙姓,居住年代较久,民国时有沙大权是旅长。哲觉之沙姓,原籍河南,解放初期有沙广仁属南下干部,分配到威宁哲觉工作,定居于此。铁姓:原籍从云南昭通迁入。保姓:源于蒙古族,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保姓在威宁居住较早,在清代就有地名保家桥,而在解放后设保家乡。现只有威宁秀水、哈喇河乡等地有少数保姓分布。桂姓:桂姓迁居贵州威宁,时间约在清乾隆时期,原籍云南曲靖。传说威宁小银厂下坝马姓祖人马廷奉的铅厂炼不出铅来,桂姓的这个祖人路过时被马姓留下来当师傅。在黑石头镇水平村就有桂家营。桂姓回族分布在威宁城关、黑石头镇水平村、麻乍乡启沙戛村、戛利村。冶姓:威宁回族冶姓,原籍陕西渭南冶家滩,主要分布在威宁中水,据传说是清代将领冶大雄的后代。冶姓回族来源有二,一是据《清史稿·土司》记载,发源于元朝末年被封为甘肃行省佥事的维吾尔人薛都尔丁。明洪武四年,薛都尔丁归附明朝后被封为土司,后代世袭其职,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第五世土司继承人也祥升任为从四品指挥佥事,改“也”为“冶”姓,冶姓土司权力达到了顶峰,冶姓完成了从维吾尔族向回族的演变。到了清朝顺治二年(1645),第十一世继承人冶鼎归附清朝,满清政府以冶姓家族“有捍卫之劳、无悖叛之事”于康熙十四年准其承袭指挥佥事职,同时给予优待。二是赛典赤奉旨征西夏,所带兵丁多是哈密人,获胜后就地戍守宁夏、渭南等地。明洪武初,朱元璋将这批人赐为闪、者、白、苗、冶等十姓。威宁杨湾桥刘文正碑文中记载了“祖公刘讳吉,系陕西西安省人氏,住午门内,有冶鼎命□□莅任乌撒,元祖同□大□赴乌宿居馆驿,不知数日……”,笔者斗胆认为,威宁冶姓可能多少与青海米拉沟冶土司家有一定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宰姓:宰姓,威宁宰姓人口极少,主要是分布威宁黑石镇街上和威宁县草海镇中塘村。米姓:西域籍,原居汉中府南镇县塔耳巷,米成福生米广济,济生六子,三房米延周于乾隆元年贸易至滇南。娶马麟炽之女。米广济之三子延彦生大名,落籍威宁。董姓:一说法是来自江西抚州府林川县,另一种说法是江南应天府金陵县。董姓于明末由云南呈贡迁入威宁温家屯,至今已传十四世。威宁回族始祖董天成,到威宁后娶温氏,传二世一支、三世三支。董姓现有近千户,主要分布在威宁县的哈喇河乡、双龙乡的高山村、二塘镇梅花村和秀水乡、海拉乡、中水镇等地,在贵州水城县林青乡、安顺市轿子山镇、平坝县十字镇有少数居住,董姓于清雍正年间迁一部分到云南昭通,现多数居住在八仙营、洒雨河、水井湾一带。秦姓:威宁地区回族秦姓,源于威宁西门汉族。原为天水郡秦氏。据威宁《天水郡秦氏宗谱》:“......故上溯苗裔之出自少昊天氏,舜帝让其继承赢姓,分封于周朝,自时厥后,襄公穆公称雄称霸。历汉晋隋唐宋元之朝,英文雄武诸公。递我发籍广西始祖讳光玉公,并领军平滇黔,明、广二公,下至世袭将军职......”。又“......发端于天水郡,秦叔宝寄居山东,故称山东籍,后秦氏的一位祖人出仕广西桂林府,秦光玉在广西发籍,听从明朝调遣。1381年随傅友德、兰玉大军征云南,至湖南,胡海洋、秦光玉、赵顒领步骑五万从永宁进乌撒,12月克乌撒,置毕节、乌撒两都司府,秦光玉守毕节卫,并授七星关千户侯。留赵顒、秦明(秦光玉长子)等四指挥守乌撒。1384年初,秦明调沾益州任职,具体负责管理后三所上五百户事务,世袭倘塘。”威宁回族秦姓,是秦明之后裔,其首皈信伊斯兰教者为秦光玉之第十二世孙秦其昆。秦其昆于清初从昭通迁居威宁妥摆姑。秦其昆娶马氏生六子,名朝龙、朝斌、朝举、朝富、朝贵。传至如今已八世。秦朝举迁回昭通后又迁居到会泽县新街闸塘。阮姓:威宁回族阮姓,其先族源为汉族。据《阮姓家谱序文》:“阮姓本初姓袁,起于盛唐时代,起祖参朝议事,办事秉公...安史之乱时,为保全性命,祖公带其家眷夜逃长安,历联尽艰辛,然而州府檄文擒拿,方解袁姓为阮姓也。”阮氏迁威宁,乃于明末清初时,其先祖阮国梁迁居杨旺桥,娶马家屯马氏生二子阮启龙、阮启云昆仲。阮启龙仍信仰佛教居杨旺桥。其后裔均为汉族。阮启云与李启唐、蔡家地马姓马芝琼是同时期人,并且都是松林马姓马维华之女婿。阮启云娶马维华之长女,生阮廷玺、阮廷壁、阮廷秀、阮廷璋、阮廷琼、阮廷真六子。三世阮廷玺,武生出身,康熙五十年辛卯科贵州武举人。传至四世有阮老爸爸在昭通名显一时。阮氏后裔分布于威宁、昭通、鲁甸一带。 孔姓:威宁地区回族孔姓,原为威宁汉族孔姓的一支入教。《威宁县志·屯垦志·孔公锡》载:“孔公锡,山东人,随颖川侯傅友德南征。乌撒既城,设卫屯守,大兴屯政。公锡奉征南将军令,得充屯田官,屯垦孔家山一带地方,布置将士,斩伐丛林,锄耕火耨,成为熟土,子孙世袭,尽力防守”。到清朝有孔尚忠之子孔衍武娶回族刘氏女,变回教,并将杨旺桥土地送刘吉阿訇迁建杨旺桥清真寺。传至二世一子国桢,至三世有孔学明、孔学仁、孔学第、孔学圣四支。故威宁发源的回族孔姓与威宁汉族孔姓同为一脉。孔姓回族分布于威宁和云南宣威市倘塘镇松林和云南昭通、鲁甸等地。杨姓:原为汉族杨姓的一支入教,主要居住在威宁县秀水乡。据《威宁回族杨姓家谱》载:“威宁杨姓先祖,祖籍江西泰和府,后迁应天府,属于南京籍,明洪武十四年,杨万伯、杨万金随傅友德主帅、沐英、兰玉副帅,带大军三十万征伐大西南,杨万伯驻守云南大理,杨万金镇守贵州威宁,居往此地,娶刘氏有子二人崇仁、崇义,崇仁由威宁受命进云南后返回南京,崇义娶王氏有子一人杨敏。杨敏娶何氏有子八人:杨省、朝京、庵宇、芳声、应选、毓秀、来连、联伯,分散居往云贵川。”“随后,杨联伯进教娶马氏有三子:杨承麟、杨承伯、杨承群。另据威宁民间口碑传说,杨姓是清朝康熙年间刘吉阿訇劝其变回教的七姓之一。 何姓:威宁回族何姓,源于云南宣威大水井汉族何姓。约十九世纪中叶,威宁何氏先祖何二毛幼年时被威宁次营赛阿訇收留,遂随伊斯兰教。长大后,赛阿訇为其婚配下坝马氏,传至二世五支,迁居威宁大官寨。长支迁居昭通跌马寨,次支迁居威宁玉龙新寨,三、四、五支仍居住大官寨。何氏分布在威宁、昭通两地,100多口人丁。何氏在民国初年是威宁富商,1916年,护国军进军四川路过威宁大官寨时,何氏为护国军贡献了十二店马(每店12匹),护国军的一位团长赠何氏一把战刀,至今仍为何氏第四世何晏学所珍藏。蒋姓:南京籍,晚清时期迁威宁,现传五代,清末光绪三十年,其二世有蒋子涛是文举人,授八品州学训导,精通中医。遗作有《刘氏碑序》和《马家屯清真寺碑序》。 宋姓:威宁回族宋氏,源于威宁小海汉族宋氏。民国时宋才柱之父始入伊斯兰教,变为回族,其二世为二支。现回族有十多户宋姓,居住在威宁县哈喇河乡的那多、后山和威宁黑石头。韩姓:韩姓,清朝康熙年间由陕西固原州柳树湾迁入威宁。由于韩姓祖坟山的碑墓在“文革”时期被毁,其祥情无法考证,据韩姓口碑传说,顺田坝老院子清真寺内的白果树是韩姓祖人从陕西带来栽种,此树已有200多年历史。另外韩姓逐代相传,来威宁的祖人名叫韩字忠,当时威宁城内还有一人叫韩字成,二人以弟兄相往来。韩姓到进入威宁的第二代时有弟兄六人,仅韩应堂一支繁衍。后迁居威宁顺田坝,现有100多户,已传至十一代,大多居住在威宁县中水镇正山村韩家后头。谢姓:居住于威宁哈喇河、秀水二乡和威宁城关。哈喇河乡,人口极少。毕节白姓是解放初进入毕节的北方回族,而威宁白姓则是汉族白玉林年幼时因母亲出姓到回族马家后而进教,现已传四世,十多户六十左右人口。童姓:回族童姓,居住在威宁县城关。1954年,童道清从湖北来威宁中水供销社任主任后,后娶马氏,故落籍威宁。童道清,湖北省天门市白茅湖人,幼孤,岳口清真寺伊玛目收养,后参加革命,享受离休干部待遇,1993年归主于威宁。 沐姓:分布于威宁县中水、玉龙、迤那等地。据口碑传说及修于1995年的《沐氏家谱》记载,沐姓是明朝沐英的后裔,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入威宁江半坡。熊姓:回族熊姓为汉族进教后形成,主要居住在威宁县黑石头镇和麻乍乡。唐姓:主要分布于威宁县玉龙乡。晏姓:回族晏姓,源于清末彝族晏某某入回教,一说是回族李姓在晏家长大,故姓晏。至今已传六世,居住于威宁县哈喇河乡马鞍村,16户70多人。草海论坛|草海之窗|草海风光,威宁,威宁之窗,威宁人之家,黑颈鹤故乡,
祖姓:威宁回族祖姓,源于威宁百级嘴汉族祖姓,改奉伊斯兰教者祖民章()八岁时到威宁县戛利回族家帮工,成年后娶回族李氏,于是改为回族,现已传至四世。居住于戛利和县城。排行沿用汉族祖姓排行。威宁秀水也有回族祖姓,都源于汉族。
蔡姓:蔡姓回族居住在威宁秀水和黑石。 单姓:单(读作shan)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威宁县哈喇河乡法沙村马鞍村民组,人口极少,总共才十多户几十人。管姓:威宁回族管姓,系威宁县观风海汉族管三三娶回族下坝马氏进教,到第四世有管毓红在云南省昭通下红桥清真寺穿衣。 陈姓:威宁回族陈姓,居住在威宁哈喇河、黑土河及威宁城关,十多户,60多人口。是汉族陈某某于清朝中后期娶回族李氏后进教,已传至六世。回族陈姓的字辈排行沿用汉族陈姓,即知,良、卫、大、永、昌、转。在威宁,清朝年间还有回族苏姓居住,这从威宁城西冒沙井回族客坟山苏仕辅碑文可以得到证明。张家川县清真寺震后重建呼吁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支行开户人:李瑞堂:22 负责募捐电话:微信(李先生) (海乡老)
热门微信号
最新微信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