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时代天将雄师剧本怎么过坎尼会战困难级怎么过

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按时间排序
没有支援是主要的原因,就算把李云龙扔到东京,把整个关东地区搅得一锅粥,时间拖得久了,又能如何?独立团的人会越打越少,就像在意大利本土驻扎的汉尼拔的亲兵会越打越少。而投降汉尼拔的罗马联盟成员逐一脱离汉尼拔,迦太基本土没有出兵西西里,亲弟弟的支援兵力又没有到位。最后,迦太基的家被西庇阿偷了。总之,汉尼拔是远征军,一个军团打一个国家,没有持续的补充(经济、人力等等),战争拖得久了,失败是必然的。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年) Edited by Arthur事情的起因是在夹着迦太基和罗马之间的西西里岛,地中海最大且人口最稠密的岛。西西里第一强国锡拉库萨决定攻打墨西拿,墨西拿认为自己无法抵御锡拉库萨,所以他们决定请他国援军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于是一道选择题摆在了他们面前,是向北边的罗马人求助还是向南边的迦太基人求助?通过一系列分析,最终墨西拿决定向罗马人求助,主要原因是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以后,雷焦就纳入了罗马的保护伞成为了罗马的同盟城市。而从地图上显而易见,墨西拿人民抬头就能看见雷焦,如此的便利性是迦太基不具备的。然而摆在罗马面前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农牧名族,罗马并不具备迦太基一样强大的海军,此前罗马也没有跨海的战争经验,甚至没有战船。但是当时迦太基已经掌控了西西里的西部城市和港口,罗马担心如果自己不介入墨西拿的战争,最后迦太基的殖民势力会扩大到家门口对岸连火把都看得见的墨西拿,必将对罗马本土会造成战略上的威胁,于是最后罗马决定参战(其实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可以类比抗美援朝战争)。之后,罗马派出执政官带着两个军团登陆西西里岛后与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打响了第一场战斗,结果是罗马赢得了胜利,并且获得了锡拉库萨和墨西拿加盟罗马联盟。而此时地中海霸主迦太基感觉到了压力,派遣4万海陆大军登陆西西里岛南端,而此时的罗马留在西西里岛的军队仅有1.5万人。自此,第一次布匿战争真正的开始了。当时两国国力是有一定悬殊的,迦太基人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迦太基的允许,罗马人在海里连手都不能洗。”从中可以看出,罗马在海军方面是远远弱于迦太基的,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罗马有太多的陆地上的事情要处理,海洋对他们来说还是无暇顾及的世界。而罗马和迦太基在西西里岛上多次较量后终于意识到,如果不切断迦太基的供给,这场战争永远无法结束。至此,罗马人终于意识到了发展海军的重要性,也由此与迦太基人的较量从陆地移到了海上。第一次布匿战争重要战役/事件记录
Edited by Arthur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结果就是,迦太基从一个海洋霸主的王座上跌落了下来,丧失了大半部分的海域主权,同时花了400年在西西里的一切权益都化为了乌有。而罗马则从一个大陆性的农牧民族成长为了海洋强国,完全控制了西西里海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战争史上被认为最杰出的战略家汉尼拔将军,就是在公元前247年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出生的。他的父亲,哈米尔卡就是在他出生那年作为指挥官被派往西西里战线。最后与罗马人的和谈也是哈米尔卡代表迦太基方出席的,作为一名卓越的指挥官,由于身后国家的支持不够充分,未能发挥其真正力量大胜罗马一直是他心中的痛。所以在汉尼拔年幼时,他命汉尼拔在神庙中向神发誓,此生与罗马为敌,以消灭罗马为其终生追求的使命。这也为日后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直逼罗马首都的复仇计划埋下了种子。两次布匿战争的间隙(前241-前219年)从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结束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其中有23年。23年对于一个王朝也许是短暂的,但是对一个人来讲,却是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其实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索,在汉尼拔于9岁时在贝尔神庙向神发誓终生与罗马为敌时,就已经埋下了。至于何时开始,在哪儿开始,其实都取决于汉尼拔。而这间歇的23年除了给与汉尼拔足够的成长时间外,迦太基和罗马也在其中悄然开始发生了变化。迦太基:1、雇佣兵的暴乱。迦太基和罗马在军事上相比,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迦太基的军队是主要依靠雇佣兵制度的,而罗马的军队是罗马市民组成的。从战争的消耗来看,罗马是吃亏的,这也是为什么罗马愿意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期即便有几场大胜仍愿意和谈的原因,因为罗马的壮年男性人口被战争消耗的太厉害了,打不下去了。而相对比迦太基,只要有钱,还是能依靠雇佣兵来投入战斗,但是一方面是迦太基方由于几个不够高明的指挥官导致了多场失败,致使战局逆转;另一方面迦太基和罗马在西西里岛的战场因为罗马在海域控制上对迦太基补给的切断,致使迦太基很难继续输送兵力作战。而一旦战败,雇佣兵制度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战后,许多在西西里岛的迦太基雇佣兵都准备回自己国家,但是在回去之前他们先要去迦太基讨要雇佣报酬,类似于农民工回家过年前的讨薪。由于战败,迦太基国意识到要紧缩财政,对于雇佣兵的报酬,他们认为应该根据实际参战时间,即半年的报酬,而不是之前谈好的一年的报酬,等于是想打个对折。然而雇佣兵们并不买账,他们不像农民工手无寸铁,他们是有武器的。于是,暴乱开始了,暴乱雇佣军的队伍最高峰达到了5万人的规模。经过几次谈判之后,迦太基决定镇压,他们派出了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这位高明的将军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将雇佣军队伍全歼,平定了叛乱。对于雇佣兵体系,在近一千八百年后面世的旷世奇书《君主论》中,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亚维利也发表了详细的论述:依我看,君主用来保卫国家的军队无非以下几种:他自己的军队,雇佣军、援军,混合的军队。其中雇佣军和援军既无用又危险,君主如果用雇佣军作为依靠来保卫他的国家,那么他既不会稳固亦不会安全。因为这些雇佣军涣散、有野心、无纪律、不讲信义,在朋友面前耀武扬威,在敌人面前则怯懦无能。他们既不敬畏上帝,待人亦不讲信义,依靠他们的君主国之所以没有被消灭,只是因为敌人的进攻推迟了。你在和平时期受这些雇佣军的掠夺,而在战争中又受敌人的掠夺。这是因为,除了为获取报酬,没有其他的什么理由使他们走上战场,而这点报酬又并不足以让他们愿意为你牺牲性命。当你不打仗的时候,他们给你当兵,但是假如有了战争,他们就会一走了之。要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现在意大利的崩溃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完全是因为它长期以来依赖雇佣军。虽然以前雇佣军曾经帮助某些人取得成功,并且有时还显得异常勇猛,可是真正面临强敌压境的时候,他们就会原形毕露。因此,法国国王查理八世能够不费吹灰之力而占领意大利。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有罪,我们确实有罪,可是并不是说话者认为的那些罪过,而是君主们的罪过,是他们过分依赖雇佣军的罪过,所以他们也一起受到惩罚。我再进一步论证雇佣军的不可靠。雇佣军的首领们分有能力的和没能力的两类。如果他们是有能力的,你就无法信任他们,因为他们总是抱有野心,这样不是胁迫你,就是违背你的意愿胁迫别人。反之,假如首领是无能的人,他会把你带向毁灭。如果有人说,无论是否是雇佣军,只要手中有了武器,其行为都是一样的。对此,我的回答是:当必须动用军队时,君主国的君主必须亲自挂帅迎敌;共和国的君主则必须委派其代理人前往,假如被派的人不能胜任,就必须撤换,假如他能够胜任,则必须用法律加以约束,不要让他越权。经验证明,只有亲自出马的君主和武装起来的共和国才能获取巨大的胜利,而雇佣军只能带来损失。而且要使一个用自己的力量武装起来的共和国服从外人的指令,比一个依靠外国力量武装起来的国家要困难得多。许多个世纪以来,罗马和斯巴达都在整顿武备,从而拥有了自由。瑞士人因为彻底武装起来了,因而拥有了完全的自由。关于古时使用雇佣军的情况,可以以迦太基人为例,虽然迦太基人派出自己的公民担任雇佣军的首领,可是在同罗马人进行第一次战争之后他们就几乎在雇佣军手中毁灭。底比斯人也是很好的例子,在埃帕米农达死后,他们请马其顿的菲利普当他们军队的将领,而战争胜利后,菲利普就剥夺了底比斯人的自由。菲利普公爵一死,米兰人便招募弗朗西斯科斯福尔扎征讨威尼斯人,在卡拉瓦焦获胜之后,斯福尔扎却同威尼斯人结盟,来胁迫他自己的主子米兰人。斯福尔扎的父亲曾经受命于那不勒斯王国的乔万娜女王,后来却突然不辞而别,使女王的军队解体。为了挽救自己的王国,女王只好投入阿拉冈国王的怀抱。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迦太基国内政治意识形态最主要两派是对外贸易派和国内农业派,而对外贸易派的领袖正是哈米尔卡。其实从雇佣兵制度本身来说,对于善于经商的迦太基,是比较有优势的,因为国民创造的价值来雇佣外国士兵是高于市民本身上战场的。但是这种制度一定要有高明的军事指挥官,这也就是为什么哈米尔卡以及之后他的儿子汉尼拔可以取得巨大胜利,而之前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很多迦太基的将领却因失败而被斩首的原因。2、殖民西班牙。叛乱镇压完后,对外贸易派领袖哈米尔卡决定离开国内农业派占上风的迦太基,去西班牙建立更大的殖民地根据地,此前迦太基在西班牙有殖民地,但哈米尔卡的目标是扩大这一地区的势力,建立独立的殖民王国。踏上西班牙的哈米尔卡充分发挥了其高超的战争头脑和经营艺术,对西班牙原住民的战斗节节胜利,并且在新扩展的势力范围建起了大量的农场和银矿开采,最终建立了迦太基新城,向迦太基本土输送大量的财富,俨然成为了一个和迦太基本国遥相呼应的独立王国。哈米尔卡最后在汉尼拔18岁的时候,在战场上阵亡,继任者是其女婿。得益于其女婿的卓越能力,哈米尔卡取得的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这都为日后汉尼拔的远征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罗马:1、与高卢的交恶。罗马作为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方,由于多了西西里岛的势力纳入,他们开始关注在内部的改革以符合日益庞大的罗马帝国的扩张,现在英语中的用的“Province”就是当时罗马得到西西里之后创立行省制度发明的。在平定南部西部(拿下了西西里和撒丁),东部(以利亚人的海盗集团)后,罗马决定要处理一下北边边境的安全问题。北部的高卢人(即今天的法国)一直是个隐患,年份好的时候他们会安安心心待在自己土地上,年份不好的时候就要集体带着军队往南移民,有点像汉时期的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所以罗马对这个身边的定时炸弹不是很放心,正好碰上公元前226年高卢民族建立了共同体准备大举南下罗马属地来解决饥荒问题,于是罗马决定乘这个机会根本上解决北方问题。他们派出了4个军团,共计步兵5.1万,骑兵3200人,把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几个高卢民族给收拾老实了,但是由此高卢民族和罗马的交恶程度也正式上升,大部分的高卢民族都憋着口恶气。罗马本来想着要缓一缓再往阿尔卑斯山以北一起推掉,然而汉尼拔并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时间。2、罗马政体改革。罗马第一次比较大的政治改革是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这次意义深远的改革是相隔300年的又一次改革。为了充分理解这次改革的内容,我认为有必要把罗马的政体做个了结和分析,于是我去研读了马基雅维利的另一本著作《论李维罗马史》。《论李维罗马史》中马基雅维利提出的政体循环 Edited by Arthur简单来讲,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制度下的三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平民制是历史的循环。在最一开始,政府的起源之初,君主制是非常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制度,然后随着世袭的继承制开始,后世的君主开始专制,引起贵族集团的不满,开始反抗并推翻原有的君主制,建立贵族制。然而随着贵族制被权利的腐蚀后,开始寡头执政。随着与民众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推翻贵族制的民众将建立平民制的共和政体。由于所有的政府在建立的初期都会有一定的威信,所以一开始的运作必然是良好的。然而,一旦那个初建的世代亡故,自由随即沦为放肆,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将使得人民重新恢复君主制。由此历史的循环再次开始。而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是混合制度,只是偏重不一样。以改革前的罗马为例,公元前6世纪中叶国王塞尔维乌斯的第一次改革更多的是从君主制→君主+贵族制方向改革,引入更多的贵族参与国家决策。而随着罗马的发展,它再也不是台伯河周边农民和羊倌们聚集的国家,也不再是版图只局限于意大利半岛的国家。由于平民数量的增加,罗马政体的改革迫在眉睫。此次改革的方向就是从君主+贵族制→贵族+部分平民制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君主不似之前的国王,而是每年选举的执政官,之前是从贵族阶层选举产生。虽然之后仍有执政官存在,但是作为君主方面的权利比例已经大不如之前我们定义的君主制,更多的是以元老院为首的寡头政治特点。而这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扩大中产阶级队伍,引入更多的平民参与到国家决策中来,让国家意志体现为更加广泛的市民意志,在指挥官上的选择上也打破了贵族和平民之分,在后续的选举中往往是平民和贵族对半的比例。对比另一个国家斯巴达,其政治体制是国王+规模有限的元老院,就是君主制+有限的贵族制政体。对比罗马,斯巴达这样的政治体制存在稳定的原因是,一来斯巴达居民不多,他们因此可以由少数人统治;二来他们不接纳外地人进入他们的领土,因此有机会避免腐化。而此时罗马的情况明显与斯巴达是两个极端,罗马因为市民兵的军事制度,市民的数量决定了罗马的军事国力,所以罗马是希望市民数量大幅度增加。另外罗马对于外来文化和国家的接纳度也是远远高于当时的其他国家。鉴于罗马当时发展的需求,改革必不可免。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9-前201年)之前说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自汉尼拔出生就已经埋下了导火索,而这个导火索最终在汉尼拔26岁的时候点燃了。事情的直接起因是哈米尔卡的女婿在西班牙遇害,于是一把手的位置的重担直接落在了汉尼拔身上。此时的汉尼拔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已经为日后创造无人能及的历史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公元前219年,是年28岁的汉尼拔开始把长期以来的愿望付诸于行动。他开始他灭亡罗马计划的第一步,攻打萨贡托城,平定埃布罗河以南地区。当时罗马和迦太基都没有察觉这位年轻人的真实意图,直到后来大家才恍然大悟。由于萨贡托是罗马的同盟城市,罗马就此向迦太基提出抗议。而迦太基因为在西班牙殖民经营的成功,并不阻止汉尼拔的军事行动,而且对于罗马的抗议付之一笑。最终罗马派了五名使节团前往迦太基考察后,回国召开市民大会最终决定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因此拉开了序幕。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么小的一个港口城市的攻防战会成为挑起日后旷日持久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黑天鹅事件,然而这就是汉尼拔高明之处。由于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作为战败国,迦太基不被允许向罗马宣战,而萨贡托城是很微妙的一个点,攻打它并不能被指违反协议。而一旦罗马主动向迦太基宣战,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签下的协议也就自动失效,汉尼拔可以无所顾忌的向罗马进攻而不必担心迦太基对其的限制。汉尼拔这场攻城战维持了八个月,很多人评价他不擅长攻城战,但其中真正的意图必然是拖延时间以挑起罗马的主动宣战。于是汉尼拔在利用这样很小的一个点撬动了罗马向迦太基之后,全副武装的开始北进。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进攻路线
Edited by Arthur基于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的情况,地中海的海域控制权已经从迦太基到了罗马手里。换在以前,坐上战船横渡地中海是最直接扼要的攻击方式,无论迦太基方是想把战场放在西西里岛还是意大利本土。然而现在横渡地中海是极其冒险的事情,士兵还没有登陆就会在海上被围歼。于是,汉尼拔想出了谁都没有料到的路线: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扑罗马主城。之所以大家无法想象这条线路,是因为路途困难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而且沿途还有非敌非友的高卢部落。然而最后普通人认为最不可能的事情,最终还是让汉尼拔实现了。所以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天才的惊人之举是需要普通人们的缺乏想象力来衬托的。汉尼拔带着9万步兵,1.2万骑兵从西班牙出发,进入法国境内的时候还剩步兵5万,骑兵9000以及大象37头。罗马此时发现了汉尼拔的踪影,但是基于过去的认知,他们仍然认为战场将在西班牙和西西里两地。所以当罗马人得到汉尼拔消息的时候,他们立即将两位执政官分别派往了西班牙和西西里,总计6个兵团,相当于5万士兵。而另一方面汉尼拔仍然在进行着罗马人无法想象的长途行军,他故意在内陆绕路使对方无法追踪其踪迹,最后直接穿越了罗纳河,途中损失了1.3万人。终于在阿尔卑斯山下与罗马侦察骑兵团相遇,展开小规模战斗。至此,罗马人才恍然大悟汉尼拔的真实意图,急召执政官带领军队回国。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是汉尼拔军队面临最困难的部分,尤其是带着象群的汉尼拔大军,基本是不可能成功翻越的。然而年轻的汉尼拔凭着他精确的信息收集和身先士卒的领导力,终于还是带着这支大军气势汹汹的翻过了阿尔卑斯山脉,直扑罗马而来,而这一壮举的代价则是2万士兵永远留在了阿尔卑斯山上。下了阿尔卑斯山的汉尼拔开始笼络高卢部落加入他的军队,最有效的两个手段是给与金钱和帮助高卢部落向罗马复仇。此时汉尼拔的军队由步兵2万,骑兵6000,增加到了总数3.6万。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汉尼拔明白要继续笼络高卢部落的加入,必须开始实打实的证明自己可以战胜罗马,于是汉尼拔与罗马之间的正面战争终于开始了。第二次布匿战争重要战役/事件记录 Edited by Arthur努米底亚的骑兵迦太基进入意大利后一路大胜,以极小的代价将罗马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罗马的有生力量几乎被全歼,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他灵活的应用非洲带来的努米底亚骑兵带来的战局变化。努米底亚的骑兵在当时,是远胜于罗马骑兵的兵种。努米比亚骑兵这张来自百度百科的图比较清晰的展示了努米底亚骑兵的特点,他们并非后世传统意义上的铁骑,而是更多的归类为轻骑兵,而他们的优点是有极强的机动性。努米底亚轻骑兵擅长于侦察、追击、埋伏和快攻,他们的装备很简陋︰两三支标枪,一支轻矛,防护也仅有一面皮盾。但每人有两三匹换乘的坐骑,根据李维(Livius 罗马历史学家)的记载,努米底亚人可以在高速奔驰时,从一匹马跳上另一匹马。发出狂野的吼叫,能连续几次发动冲锋。当然,如果是正式会战的场合,他们后面要有步兵支持,以便在撤退的时候提供掩护。
——百度百科身处非洲的努米底亚王国盛产骑兵,骑马是从小开始训练的运动。而反观罗马,由于都是市民兵,且装备大多自付,所以罗马最主要的核心兵种是重装步兵,由上流、中流阶层市民组成。骑兵虽然是由国家经费负担,但都是来自富裕阶层。因为当时马鞍和马镫都还没有发明,马鞍的发明是在中世时代,而马镫的发明是在11世纪,因为这两者的发明,骑士进入了其黄金时代。然而在这之前,骑马是一项很难短期掌握的技能,这需要从小开始训练,所以驾驭马匹本身在当时就是项技能,如同现在的学习钢琴类似,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无法熟练掌握此项技能。所以罗马的骑兵很少,且战斗力低下。罗马对骑兵的武器配制只有胸甲、头盔、剑、枪和盾,相比努米底亚骑兵,就是个移动的活靶子,而且灵活性太差无法跟上努米底亚骑兵的速度。而且从后来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罗马史》中也认为,罗马军事的根基就在于步兵:罗马人的威望与古代战争的实例显示步兵应该比骑兵更受推崇罗马军以步卒反败为胜许多理由与实例清楚显示,罗马人在军事行动中对于步兵的推崇远在骑兵之上。他们所有的兵力部署无不建立在这样的基础,这可以从许多实例看出来,其中之一是他们跟拉丁人激战于瑞吉卢斯湖,罗马军开始显露败象之际,他们下令骑兵弃马徒步以提供支援,就这样重新发动攻势而反败为胜。由此显然可见罗马人对于他们在徒步时比在马背上更有信心。他们在其他许多战役中使用这同样的权宜办法,一再证实那是化险为夷的良策。军队的根基是步兵就算没有权威,还是有显而易见理由支持前述的说法。人徒步能够走到马到不了的许多地方。他能够受教遵守纪律,阵势被打散了还可以重整,要求马遵守纪律可就难了,阵势被打散了也不可能恢复纪律。此外,马跟人一样,有的精神萎靡,有的精种饱满;而且常常可以看到胆小的人骑精神饱满的马以及精神饱满的人骑胆小的马,不论是哪一种不搭调的情形都会造成效益与纪律的逆转。纪律严明的步兵轻易能够突破马阵,反过来可就难了。除了古今许多实例,这个看法还可以从为民事拟订规章的那些主事者得到佐证,他们显示战争期初是骑兵战,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步兵的规训。但步兵的规训确立之后,大家随即明白他们比骑兵更管用。不可否认,在执行侦察任务、从事强劫掠夺、追逐窜逃的敌军、协同对坑敌方的骑兵时,骑兵的确有神效。然而军队的根基和动力,因此应该更受推崇的,毕竟是步兵。
——《论李维罗马史》马基雅维利我非常赞同马基雅维利的看法,即便是一千多年过去了,基于罗马的实际情况重装步兵的确仍然是罗马的根本。如果引用孙子兵法来形容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骑兵和步兵的关系,应该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重装步兵是整个军队的“正”,骑兵则是“奇”。以罗马人行事作风稳健来看,重装步兵始终是他们征战的根本,因为骑兵作为“奇”,最主要的是靠将领运用其机动性强的特点,在战争的最后出其不意的展现其特色。很典型的例子,之后罗马重装步兵消灭努米底亚的时候,就是想办法把骑兵全部围在一个小地方,对方手中的牌都打出来了没有留着的后手了,重装步兵的优势就出来了,一点点把围着的骑兵屠杀殆尽。回头来看此次战争中汉尼拔能纵横意大利腹地的原因,也是他将努米底亚骑兵和步兵的正奇配合,发挥到了极致,所以罗马重装步兵的优势没法发挥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他逼近了罗马首都但没有围城的一个主要原因:他的优势在骑兵跑得起来的野外,而不是靠肉搏的攻城战。这反而是罗马重装步兵的专业领域。罗马著名的将领费边就是靠闭门不出的龟缩战术,令汉尼拔无法更进一步的取得更大的胜利。罗马的联盟制度汉尼拔的战略非常的成功,接近于打败罗马。他在取得坎尼会战这样的重大胜利后,最主要的策略就是策反罗马的同盟国。因为他明白罗马之所以强大,他的同盟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直接贸然围攻罗马首府,不单意味着长时间攻防战自己的补给存在问题,更意味着一旦同盟国集合兵力与罗马里外夹击,很可能导致汉尼拔骑虎难下的窘境。所以汉尼拔对罗马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策反其同盟国,寄希望于获得慢慢瓦解罗马的同盟势力,然后再一举攻破罗马都城。然而这最关键的一步并没有取得成功。除了意大利南部地区加普亚、锡拉库萨和塔兰托加入汉尼拔阵营之外,其他的同盟国仍然是和罗马并肩作战到了最后。罗马的联盟制度 Edited by Arthur罗马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而且它的市民权是比较吸引其他国家和城市居民的一个权力,类似于今天美国的绿卡。罗马对于其不同种类的联盟伙伴有着因地制宜的约定,而且罗马致力于打通与各个同盟伙伴的交通,方便往来和交流。这种平等开放的心态也最终帮助罗马在最困难的时候,联盟伙伴并没有弃他而去投靠迦太基。罗马不只是有看得到的元老院,市民,军队,粮食,更是看不到的制度保证了其日益强大的根本。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坎尼会战后,罗马市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激化,相反变得前所未有的团结,在罗马市民大会上更多的罗马市民组建军团,继续前往海外作战,这也为西庇阿的逆袭创造了可能性。反观我们自己,这样的气氛也许只有在若干年前的抗美援朝时期才能看到,如今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很难相信民众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毕竟ZF在透支其公信力上,走的太远了。如今的环境和当年对ZF和统治者的狂热崇拜相比,民众已经不再选择相信了。对比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的改革,我们是否应该从中学得如何尽早正视问题并且努力改正?迦太基的失败“猪一样的队友”,这个词绝对可以用来形容迦太基。汉尼拔在意大利腹地的16年,只接受到后方迦太基的两次补给。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恶果一显无疑,海域被罗马控制,迦太基完全无法给汉尼拔补给,但庆幸的是这些问题汉尼拔都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然而当罗马发现无法和汉尼拔一战时,他们便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方法,从西班牙登陆一路向迦太基猛扑,迦太基在其本土就没打过一场胜仗。而且汉尼拔最引以为豪的努米底亚骑兵产地——努米底亚王国内乱之后,被罗马趁机拿下,变成其联盟。而最后汉尼拔不得不班师回朝后的扎马会战,也就是输在了努米底亚骑兵上:西庇阿有足够的努米底亚骑兵源,而约定帮助汉尼拔的努米底亚流亡政府最终还是没有赶上这次会战。汉尼拔在扎马会战前主动寻求西庇阿的停战,我想也是基于现有局势的分析,他明白自己已经无力回天。至此,迦太基的故事基本结束。汉尼拔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被罗马追杀,终于服毒自尽。而迦太基帝国也在公元前146年第三次短暂的布匿战争中被罗马彻底消灭,沦为其非洲行省。而对比这个时代的中国,5年后另一个令匈奴民族闻风丧胆的军事天才汉武帝刘彻,正式登基。的确,罗马人是最后的胜利者,但这并不会抹杀汉尼拔的伟大。若干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被视作西方战略之父,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不可否认汉尼拔是一个天才,他成功的跨过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阿尔卑斯山脉,出其不意的给了罗马非常惨痛的教训,甚至一度兵临罗马城下。天才汉尼拔跨过了阿尔卑斯山,但他最终没能跨过的,是强盛罗马帝国背后的共和体制,以及千千万万个愿意为这个体制付出生命的罗马贵族和市民。
·他犯了和庞培一样的错,没有真正意识到,罗马,就是指罗马城,没了罗马城,罗马什么都不是,结果遂使小西庇阿成名。
当迦太基和罗马和发生不可避免的历史性的碰撞,罗马的体制似乎就决定了最后的结局,然而,汉尼拔的横空出世,却让第二次布匿战争突然变得紧张而动人心魄,从他完成横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到坎尼会战的精彩表现,总会给人这样一个感觉,这是他一个人与罗马、与元老院的决斗。那么问题就来了,迦太基哪里去了?故而失败第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农业派和其反对派意见从一开始并不统一,尤其是到西庇阿从哈德卢米塔姆登陆非洲以后,反对和支持汉尼拔的争执尤为严重,他们始终无法像罗马市民对待他们选出的执政官和前执政官们报以十足的信心。—华丽丽的分割线—从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o巴卡开始就走上了与罗马斗争的道路,第一次布匿战争时,当汉尼拔央求与父亲同行时,哈米尔卡要汉尼拔在神殿内发下了终生与罗马势不两立的重誓。哈米尔卡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逐渐的把它变成了巴卡(Barca)家族的大本营。(不妨猜想这也许就是巴塞罗那Barcelona的起源)但最后哈米尔卡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战死。所以,小汉尼拔从小就决定要成为“打败罗马的男人”,这场战争被罗马叫做“汉尼拔战争”,多多少少暗示了汉尼拔的动机包含了很多自己童年的影响、为父报仇和家族的因素。(但他又是以迦太基的名义开战的...●ε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外人看来打败罗马为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失利报仇这样极富有荣誉感的事,其实在当时已经是地中海贸易大国的迦太基,并不是一件可以让所有人热血沸腾,愿意去参与的事。反而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认为这于迦太基无益。)所以他就这样带着非洲特产战象 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翻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了。然而,当消息传回迦太基,人们的想法并不统一这种情况下,舆论会变的很不稳定,受战局的影响很大,所以在“阿非利加努斯”大西庇阿登陆非洲之后,正面战场一下次变成迦太基本土,一下子陷入被动,国内反对汉尼拔的声音又多了起来..之前还是英雄的汉尼拔,被强制急召回国。—不厌其烦的分割线˙ε ˙—真正让汉尼拔孤立无援的,是在客场作战的他,难以得到补给。论战术,汉尼拔有着非凡的眼光,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到皮鲁士的胜利,再到汉尼拔的坎尼会战和特拉西梅洛胡会战,他们都是古代战争艺术的最高水平,经可能地发挥了骑兵的作用。但是要用这种战术来征服罗马,唯一的办法就是速战速决,尽可能快地瓦解罗马同盟。让汉尼拔陷入艰苦境地的,首先是罗马坚定的同盟国们,在罗马取得亚平宁霸权后这样的关系异常坚固,甚至在遭遇最大的失败坎尼会战后,也只有三个南部希腊裔城市加入了汉尼拔。而让罗马避免与汉尼拔直面对抗的费边,成为了他失败的前期原因。“驯狼如宰羊羔的人”,让汉尼拔虽然已经看见罗马城却最后毫无办法。汉尼拔频繁向紧追的罗马军队宣战但永远得不到回应,虽然中间有靠在山谷与湖泊间的狭长地段进行伏击获得的天才胜利,但这于日渐紧缺的补给没有根本性的利好,反而少有的可以提供补给的盟友们,都遭到了罗马军队的迎头痛击。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虽有阿基米德这样的天才的帮助,依然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被击败,西西里粮仓也就此重新属于罗马。东方的马其顿王国,本希望从这场战争中大捞一笔,却在罗马海军的包围下动弹不得。连亚平宁本土的那些归顺汉尼拔的希腊裔殖民城市,均被罗马打败,丧失了成为罗马同盟国的权利。最后信任的弟弟哈斯德鲁鲍尔也在从北方来的路上遭遇尼禄等人的围剿遭到全歼。于是汉尼拔从亲自带着小众骑兵遥望罗马城,这般接近梦想的地方,无奈落魄到亚平尼半岛“高跟鞋”的鞋跟处。从北边仍是雪天的阿尔卑斯打到南边温暖湿润的塔兰托港口,什么也没有得到过,消磨了人生最好的年华,如此地接近过,命运竟如此捉弄他。给予最后一击的西庇阿,代表了年轻一代的罗马将领,他们学习汉尼拔有效利用步兵和骑兵、包围敌人的战术和对于战争的大局观,从进军西班牙和冒险在敌人的本土,地中海另一边的非洲扎马展开最后的决战,罗马掌握了最后的主动权。汉尼拔直到这时,终于明白自己已经玩脱了,但他已经将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到了极致,巴卡家族也在他这里成就了极致。发掘出这几代人才的,正是布鲁图斯建立的,结束王政时代的共和体制。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III》讲“元老院在战争中高度集中权力,最大限度发挥机能,解决危机,为罗马确立了地中海最终的霸权。”个人觉得这是罗马元老院在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篇,几个担任过执政官的高级将领们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罗马同盟面对不断胜利的汉尼拔依旧牢固稳定;拥有罗马市民权的公民们积极投入战斗,或是购买战时国债;连无产阶级的预备役市民也被征召起来,甚至每支部队在战事可以得到轮换...如此种种,让一代天才如彗星般悲壮地陨落。然而这到底是汉尼拔作为男人一个人对历史的挑战,若是成就了这般,如他所说他将成为“超越亚历山大大帝,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他已经是超越时代的人物,连拿破仑都曾作出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模仿。传奇若如他,虽败犹荣。
汉尼拔口号极其无赖,就是毁灭罗马,没有设想迦太基统治下的世界如何运作,禁止修城墙,发展武装,这样的武夫蛮族失败是必然的
罗马人对西班牙的态度,即便是坎尼惨败
汉尼拔是输给了罗马联盟。扎马战役两边将领都是我十分喜欢的人物,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中这样写道:如果要列举古代5位名将,汉尼拔和西庇阿一定是其中的两位。如果要列举迄今为止历史上的10位优秀将领,他们二人无疑也会位列其中。虽然历史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武将,但是,发生在具备同等才能的人之间的会战,却少之又少。这少之又少的事情,就要在扎马战场上演。汉尼拔毫无疑问是传奇,对于他的评价,绝对没有过誉。第二次布匿战争16年间,罗马付出的代价是超过10万人的生命,多达10人以上的执政官级武将的死,迦太基作为战败国,补偿的分量太轻,轻得难以相信。等7月闲下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罗马史上最喜欢的一段。在坎尼会战过去几年后,汉尼拔和西庇阿在埃菲索斯偶然相遇的时候,他们之间有过一段对话。对于年长12岁的汉尼拔,西庇阿使用了非常礼貌的语言。他说:“您认为当今时代最优秀的将军是哪位?”汉尼拔当即回答说:“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他不仅以寡敌众,击败了波斯大军,而且一直打到遥远的地方。那里是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到的地界。只能用伟大来评价他了。”西庇阿又问:“那么,第二优秀的将军又是谁呢?”汉尼拔再次毫不犹豫地回答刀:“是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作为战术家他是最杰出的。”西庇阿接着问:“那么,您认为第三优秀的将军是谁呢?”迦太基名将又是脱口而出,回答了西庇阿的问题:“毫无疑问,那就是我。”西庇阿听罢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他说:“如果你在扎马战役中赢了我的话,又会怎么样?”汉尼拔好像很理所当然地回答说:“如果是那样,我的排名会在皮洛士之上,也会在亚历山大之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占坑。
谢邀。简单说一下吧。整个迦太基时代,古典兵团战争最大影响来自于两个:1,地缘条件。2,组织力。古典寡头制帝国由于整个地中海地区人口分布的倾向,以及内部组织方式的区别,所带来军队战斗力和战争潜力是也能够像很大的,以及前两世纪左右,区域兵团作战除了地中海天然的水路交通和陆地道路以外,对于整个兵团作战几乎都无法逾越地理条件,而筑城技术的发达,使得当时要对一个有后继组织力的古典帝国进行全面征服是很麻烦的。而迦太基在军事大神汉尼拔的统领下,在坎尼会战完成了极度经典的古典式包围,中央步兵集团与两翼的骑兵则由中间进逼,使得整个陷入战线错位的罗马军队彻底被穿插分割,甚至无法近距离组织起后退阵型。而这次战役,S.P.Q.R损失近乎五万人。这次胜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业文明在寡头制组织力的薄弱下(因为商业文明的流动性抬高,无法如农业帝国形成快速的组织扩编和后续战争潜力),利用雇佣兵制度,由于军事扩张的节节胜利,使得这支力量变得尤为团结,而且治军严谨。但是这种军事能力是战术意义上的,并没有统筹为某种强大的战略集团,甚至于战术意义上攻城也是一大短板。但是占据北非诸地的迦太基还是存在以下问题:1,北非幅员辽阔,但是人口分布极度不足,第一次布匿战争将罗马远征军打了重创,但是依然弥补不了由于前期海军失利,甚至于海军是全盘输掉的,造成西西里地区的陆军陷入困局,使得虽然在战术上,迦太基将罗马打了个半死不活,但是失去了最重要的西西里和科西嘉一线的欧洲领土,而这块区域的农业经济产出是尤其重要的。这种地缘状况,使得迦太基实质上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北非的土地产出根本不可能保证迦太基继续作为一个军事帝国运转,直接是国内财政状况恶化了半个档。所以北上伊比利亚是必须的战略空间扩充。但是问题在于,商业群聚的经营方式,使得经济组织点是围绕银矿开始的,所以整个半岛北方到高卢地区整个小高原的蛮子部落非常彪悍,几十年在伊比利亚的经营虽然不错,但是实质性就只是控制了沿海的商贸要地。而后期的西班牙战略腹地,在哈米尔卡尔率军经海路到达西班牙后,很快就占领了西班牙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北部边境推进到以法奇角和内奥角。是完全的汉尼拔家族的大本营。但是这个大本营并不稳固,长期出于一种“战略平衡”之中,拖住了大本营过半的组织能力。问题也就开始了,迦太基是个商业帝国,而这种地理隔绝造成了,帝国的组织力成了二元议事体系,常年汉尼拔家族和本土子啊进行扯皮,这造成了帝国实际上分化成两个孤立系统。但是这次不一样,本土的寡头大爷,哪怕是汉尼拔的政敌,对于这场战争也是相对支持的,前期对于战争的后勤,钱财砸得也非常多,围攻萨贡坦前,一直保持着反复的军团补给,利比亚步兵甚至零零碎碎送了两万多人到南意大利地区。但问题来了,为毛这些人对于汉尼拔的支持如此热情?寡头制商业国家的战争和农业帝国并不一样,商业帝国的战争需要直接的经济收益,因为早年的商贸条件尚未达到庄园经营,使得除了城市系统附近的土地,大片征服地的经营实际上并不吸引这些寡头们,而农业帝国需要土地征服来扩充生存空间。于是,寡头认为孤军从西班牙大本营,并依据伊比利亚半岛兵源的作战,是不会对于本土带来风险,反而会有很大收益的行动,说白了他们想汉尼拔去当打手,无论是有收益还是被消弱,对于坐镇本土的寡头们都是收益,唯一风险是汉尼拔吃了春药,把核心同盟吞掉大部,以至于军功和实力可能会回来将寡头们清算掉。于是建立在雇佣兵体系上的商业帝国,在军事上进行零零碎碎的本土支援,但是真正的战争潜力大本营却被孤悬于海外,商业帝国这种商战式的军事行动思维,根本无法达到农业帝国的组织力水准,元老院几乎卖内裤来支持战争,甚至于战斗意志极度顽强,所以迦太基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几乎完全依靠的就是汉尼拔军事集团的单独战略能力。所以,即使是支持,也对汉尼拔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2,拉丁同盟是罗马早期的后备力量,这个同盟并没有这么稳固。所以汉尼拔试图通过某种军事威权,来吸引部分成员加入,这个在战术上没有问题,叙拉古和马其顿,希腊,高卢一线部分部落等人也确实掺了一脚,他也寻求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但是想仅仅靠军事威权,就想把经过这么多年经营意大利核心联盟给拆了,还想靠孤悬的西班牙大本营为后盾,来形成一个弧形的反罗马同盟来对于罗马核心地区进行战略包围。。。。这个实在是稍微幼稚了一点,罗马核心同盟的稳固程度超出想象。3,他的军队主要是三部分,跟随他翻越比利牛斯山的直属精兵,努米底亚骑兵,再就是进入高卢部群时的高卢军团,而且还顺手玩战象,我只能说,实战结果表示,你玩得真开心。而处处作战,其实整体上都没有占到太多便宜:1,费边战术不是简单的什么清野战术,而是战术上避免和精锐敌军决战,战略上却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压缩对方的生存空间,即使他的军队驶进意大利最富有的省分Samnium,沿途破坏掠夺,费边仍只是保持距离的尾随着,始终不与他进入决战。费边消极的策略在罗马极不受欢迎,但是与一战的英法与德军的交战在想法上相似,汉尼拔最后5年都被压缩在南部无法对罗马产生什么伤害了。因为汉尼拔在欧洲的组织能力有限。具体战例是,卡普亚这个转折点,整个不匿战争期间,罗马人兵力一直占优势,汉尼拔能收服卡普亚,但是没有足够的兵力守住,卡普亚被罗马大军围困,汉尼拔使出围魏救赵之计,佯装要进攻罗马,费边结果不鸟他,和他玩一二三木头人。最后卡普亚被收复了。2,普利亚平原的补给重地坎尼,截断其对罗马的粮食供应。但是坎尼会战虽然威武霸气,但是有一定的机遇成分,那就是在本土对于地理条件的运用,这和卡莱战役罗马被帕提亚的机动作战玩死不一样。迦太基的兵团布置并非什么高机动性布置,很大程度是坎尼会战将整个中线的兵团从传统的重兵三角展开,换成了更长,更薄的展开阵型,利用地理条件和罗马决策迟钝进行漂亮的穿插,这里面有一定机遇的成分。问题在于,如果出现以下情况,罗马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对于中线进行死命地重兵团突击,而穿插运动尚未完成,迦太基整个兵团就崩溃了。3,和Cladius Markels的战斗,整个迦太基没占到什么便宜,虽然汉尼拔的天赋比对方将领高很多,两次诺拉战役,米斯特罗(Numistro),甚至于叙拉古。最后Markels死于伏击战,不过这也说明事实上汉尼拔的野战推进没有后世文学家想的那么所向披靡。靠天才救赎的商业帝国在这方面是永远比不上军事家辈出的军事帝国的。执政官萨利那托和尼禄分别在南北两线对抗汉尼拔和哈斯德鲁巴也是个例子,尼禄来了个暗渡成仓,直接在北线增员一个多兵团,直接导致哈斯德鲁巴在北线被罗马军团截住,汉尼拔与其无法会师。而哈斯德鲁巴也是采用穿插战术进行展开,先不说北线的地理条件和本土差之甚远,尼禄的兵力和激进战术思路根本不给他展开的机会,中线被锤破,哈斯德鲁巴还莫名其妙挂了。而大西庇阿就不说了,在整个伊比利亚的运动战,在汉尼拔无数次从西班牙大本营调兵填窟窿的时候,大西庇阿都能抓住机会去掌握伊比利亚半岛战略平衡的节奏,最后在扎马战役完成漂亮的突击。罗马海军对于整个马其顿战线的牵制,使得松散的汉尼拔同盟根本玩不下去,以至于退出战争。所以在扎马之前,汉尼拔已经没有什么戏唱了,而扎马之后,远征军已经彻底打空了迦太基的家底,迦太基本土寡头们的算盘也彻底落空。不过这不是汉尼拔之错。。。
首先要指出迦太基士兵质量太渣,迦太基本身国力不足。虽然教科书里面把迦太基吹的和罗马似乎不相上下,但其实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就可以看出罗马军队质量强了迦太基本土士兵不是一个档次,连海战后期都能吊打迦太基军队,陆军几乎无脑平推,所以汉尼拔过不过于吹捧我不知道,迦太基本身这种遇事比较怂的国家是不配当作罗马同等级的对手的(想想第一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在西西里的丑陋表演,有便宜就鸡贼,遇事就跑路,真是醉了)。所以如果没有汉尼拨,迦太基不过就是一个赛流古帝国或者马其顿王国级别的对手,有了汉尼拔还可以你来我往的一战,可是罗马后来又出了一个大西庇阿,这其实命运就已经注定了。首先要指出迦太基士兵质量太渣,迦太基本身国力不足。虽然教科书里面把迦太基吹的和罗马似乎不相上下,但其实从第一次布匿战争就可以看出罗马军队质量强了迦太基本土士兵不是一个档次,连海战后期都能吊打迦太基军队,陆军几乎无脑平推,所以汉尼拔过不过于吹捧我不知道,迦太基本身这种遇事比较怂的国家是不配当作罗马同等级的对手的(想想第一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在西西里的丑陋表演,有便宜就鸡贼,遇事就跑路,真是醉了)。所以如果没有汉尼拨,迦太基不过就是一个赛流古帝国或者马其顿王国级别的对手,有了汉尼拔还可以你来我往的一战,可是罗马后来又出了一个大西庇阿,这其实命运就已经注定了。1.军队层面上,迦太基军队五花八门,有高卢人,伊比利亚人,希腊人,雇佣军,努米蒂亚人,和迦太基人,装备语言都不一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忠诚度不高,一打败仗就跑路。而罗马人主要由罗马公民和拉丁同盟组成,特点是死战不退,输了再来。直接结果是罗马人可以一败再败直到把汉尼拔那一套全部学会为止,而汉尼拔和他的兄弟们只能胜利,如果失败就是灭顶之灾。结果大西庇阿一直失败到学会汉尼拔的全部武功,然后把西班牙,西西里,非洲全推了。2.战略层面上,汉尼拔的战略和他的战术一样天才,他其实已经利用西班牙-高卢-马其顿-叙拉古-迦太基 给罗马在外围包了一张严严实实的网,在意大利他又大搞分裂活动,煽动拉丁同盟造反搞中心开花。按理说简直无懈可击,结果队友各种猪队友,腓力五世完全的鼠目寸光,没有决心造个舰队带5万人渡海和汉尼拔会师(10万人会师罗马城下,画面太美不敢想。。)反而毫无意义的去进攻希腊城邦。叙拉古作为希腊强国,貌似因为瘟疫的原因,被罗马偏师吊打,竟然只能靠阿基米德救场,背后的迦太基作为猪队友没有作出任何有效的解围动作,连切断罗马补给线的作用都没有发挥。西班牙一样被万余人的大西庇阿打崩。最后包围圈不但没成,被罗马直捣本土反将一军,只能从意大利撤退丧失全部优良骑兵(扎马会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战略上完全从优势布局变成被动挨打。3.国家文化上,迦太基做事完全基于商业利益,不肯下血本拼一把,往往死到临头了才醒悟。打仗竟然欠雇佣军工资,对待盟友各种靠不住,对优秀将领背后中伤,第一次布匿战争竟然干出为了不给钱追杀包保卫首都的雇佣军将领的事。元老院完全就是一群毫无荣耀感的人在控制,汉尼拔无论战术战略做的多么完美,都是以一个家族在和一个国家作战,实力完全不对等,而关乎国家存亡的决战时刻,元老院还是一副汉尼拔你快上啊的节奏,想不死都很难。公民方面也是不能吃苦,完全没有罗马人前赴后继送死的精神,每次最后关头才爆发,罗马人第一次布匿战争,海战覆灭一次重建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陆军覆灭一次重建一次,公民不断的当志愿兵,捐钱给国家,迦太基那边却因为财政支撑不足军队跨掉,两边对比差距太大。4.最后就是西方红,太阳升,罗马出了个大西庇阿,此人策反西班牙部落和努米蒂亚王国,此人孤军打下西班牙和非洲,此人坎尼击败汉尼拔,此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外交智商爆表,战术能力超群,没有他,汉尼拔说不定能等到腓力五世的援军,没有他,汉尼拔至少还有西班牙,命运给罗马安排了大西庇阿,让汉尼拔这个算好了一切的赌徒输掉了所有筹码。最后吐个槽就是,当一个强国崛起的时候,很有趣的是弱国往往不能联合起来,而是互相看戏。罗马人在击败皮洛士后,军队战斗力上了一个层次,击败汉尼拨后,又上了一个层次,马略改革以后,进化成完全体的legion战斗力已经十分恐怖,几乎不再可能被正面击败,而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迦太基,马其顿,赛流古这些强国都是在边上看戏,看完以后一个个去送人头,最后被罗马一个个收割。三个继业者王国尤其明显,他们哥仨但凡有一个有大军支援汉尼拔,最后结局都不会这样。
原因之一,当时刚要起飞的罗马对待“外来人”的容纳和支持,让他们跟拉丁邻居之间形成了共同进退的深厚基情。所以汉尼拔虽然拿到了纵横亚平宁战无不胜的成绩,日久之后却使自己陷入了莫名的包围之中。即使汉尼拔本人也很重视笼络罗马诸同盟,但一场场的胜利换来的仍然很少有诚心的归顺,留下更多的还是始终坚定的反对者。
所以即使没有最后西庇阿的敲钉转脚,汉尼拔结局也不会太好。他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亚平宁征服者。
当然这并不影响他的声望,以及他一手创造出的那段属于他的时代
据说,西庇阿和汉尼拔有一次在体育馆会见的时候,曾当着许多旁
观者评论将才。西庇阿问汉尼拔,谁是最伟大的将军?汉尼拔回答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对于这个回答,西庇阿没有说什么,因为他似乎把第一
名让给亚历山大了;但是他又问汉尼拔,其次是谁?汉尼拔回答说,“伊壁
鲁斯的皮洛斯”,因为他认为大胆是一个将军的首要的资格;因为不可能找
出两个国王比这两个更为有冒险精神的了。听了这个答复,西庇阿颇有点生
气了,但是他又问汉尼拔,他认为第三位是谁,指望至少第三位该是西庇阿
自己。但是汉尼拔回答说,“是我自己,因为当我年青的时候,我征服了西
班牙,带着一支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这种事情是赫丘利①以后没有人作过
的。我侵入意大利,使你们所有的人恐怖万分,破坏了你们四百个城镇,常
常使你们的城市处于极端危险之中。在整个时期中,我从迦太基既没有取得
金钱,也没有取得援兵。”西庇阿因为看见他会继续对自己夸奖,他就一面
大笑,一面说,“汉尼拔啊,如果你没有被我打败的话,你会把自己放在什
么地位呢?”汉尼拔现在看出他的嫉妒来了,回答说,“我会把我自己列在
亚历山大之上。”汉尼拔这样坚持对自己的夸奖,但是用了一个巧妙方式奉
承了西庇阿,因为他暗示西庇阿曾经战胜一个比亚历山大还优越的人。②
11.这次谈话之后,汉尼拔邀请西庇阿作他的客人,西庇阿回答说,如
果汉尼拔不是和安提阿住在一起的话,他会很乐意到汉尼拔那里去,因为罗
马人怀疑安提阿。这样他们两人以不愧为伟大司令官的态度,在他们的战争
结束之后,抛弃了敌意。夫雷密奈那斯则不是这样的,因为后来安提阿战败
之后,汉尼拔逃亡,在俾泰尼亚附近游荡的时候,夫雷密奈那斯因别的事情
派遣一个使团到普鲁西亚国王那里去,虽然他和汉尼拔无宿怨,他没有受到
元老院的命令,而且因为迦太基已经覆亡,汉尼拔已不足为惧,但是他使普
鲁西亚毒死汉尼拔。有一个故事说,汉尼拔有一次收到一个神谶,神谶说:
“利比萨的土将覆盖汉尼拔的遗体”。
所以他相信他将死于利比亚。但是俾泰尼亚有一条利比苏斯河,附近地
区因这条河的缘故,叫做利比萨。我把这两件事情并列起来,以纪念汉尼拔
和西庇阿的宽宏大量和夫雷密奈那斯的胸襟褊狭。① 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译者
② 大多数近代批评家认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英译者
出自商务版的阿庇安《罗马史》可能为虚构,但是无确切证据
劳师远征,后勤不继;就地补给,同化不易
前面有几位的回答已经很好了。我转帖几段《西洋世界军事史》《西方战争艺术》的内容。《西洋世界军事史》:   那么象罗马那样的军事制度,对这样一个人又有什么应付的方法呢?完全没有,可是到了最后,罗马人的民族性还是获得了胜利。在坎纳会战之后的景象又是如何呢?汉尼拔希望这一战能使罗马共和国发生全面动摇,可是结果完全不然,尽管罗马已经瘫痪了,但却没有一个拉丁城市背叛它。如果汉尼拔是亚历山大,那么罗马也许还是会灭亡的。他现在应该明白,罗马联盟的力量就寄托在罗马城,除了罗马以外,他们空无一物。他的骑兵将领马哈巴尔劝他立即进攻这个首都,他却拒绝了。马哈巴尔怒吼道:“这是一个真理——上帝不会赐人以全能,他不会让同一个人拥有一切天才。汉尼拔呀,你知道如何获得一次胜利,但你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个胜利。”正如李维所说,“大家都认为这个时间上的延误,已经挽救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帝国。”   汉尼拔为什么不进攻罗马呢?霍华德说因为他正在构思一个新战略:准备使用迦太基的全部力量,使战争扩展到新的地区,这样就可以包围意大利。当他进行逐城争夺战时,其本国政府也在设法想把罗马人逐出西班牙,夺回撒丁,而更重要的是在西西里岛重建他们的势力。这样就可以迫使罗马求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汉尼拔也早已接受了马其顿国王菲力普五世的请求,准备与他结为同盟。 [ 原作者注:在听说汉尼拔在特朗西梅诺湖获得了胜利之后,马其顿的菲力普五世也准备攻击意大利,而在坎纳会战之后,就与汉尼拔缔结同盟。于是罗马人在得到了佩加蒙国王阿塔拉斯的支援后,也就在公元前214年与他交战,这就是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1年,罗马人与阿托里亚同盟签订条约,到公元前205年战争才告结束,双方签订了弗尼斯和约,菲力普同意不再烦扰罗马的同盟国。 ]   可是这似乎并不是达到其目的最佳途径。如果罗马城被攻陷,那么西班牙、撒丁和西西里都会自动落入他的掌握之中。所以并不是因为他认定这个“新战略”是最好的,而是因为缺乏攻城工具,所以不得不如此。汉尼拔知道他攻不下罗马城,所以他被迫放弃攻势,与他的对手法比乌斯同样采取守势,从此都是想以消耗手段取胜。   为什么没有一个城市背叛呢?不仅是因为它们效忠罗马,而且也因为他们都有城墙,并且彼此间有道路联系。他们不仅可以安全的对抗汉尼拔的野战军,同时补给的供应也不至于发生问题。现在构成罗马战略的枢纽就是这些有城墙的城市,而汉尼拔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未尝不是一件怪事。如果他明白这一点,那么当他于公元前215年在卡普阿建立基地,并使南意大利的大部分归入他的控制之中时,他就应该组织一支攻城部队,去击毁敌方战术中的核心。在以后四年中,战争就变成了反复进退的行动。到公元前211年,弗尔维乌斯攻陷了卡普阿城,于是汉尼拔所能做的就是渡过阿尼欧河,前进到罗马的城墙脚下,立马柯林门外,挥动他的宝剑。这虽然是一个英雄的姿态,但却已经迟了五年时间,实在是太迟了!到札玛会战时,  在素质和训练两方面,汉尼拔的军队比他的对方都处于劣势,他使用的战斗队形足以证明他自己完全了解这一点。他共有三个军团的步兵:他自己的部队、马可的部队和迦太基元老院匆忙中召集的迦太基和非洲部队。前二者是可靠的,第三者却不太可靠。所以他把马可的部队排在最前方,其中包括利格尼亚人和高卢人。我们可以假定他们将采取分散的队形,因为汉尼拔又把巴利里克的投石兵和摩尔人的轻步兵混夹在一起。第三部分,由迦太基和非洲部队所组成,汉尼拔用他们组成第二线,位置就紧接在第一者的后方。至于第一部分,又位于第二线的后方,相距约二百码,那是他的总预备队,主要为布鲁提亚人。在他的第一线前方,他将八十头战象布成一条绵长的战线。最后他把他的骑兵两千人摆在两翼,迦太基人在右,努米蒂亚人在左。因为他的骑兵实力太薄弱,所以他无法再用坎纳式的战术,用他们去迂回敌人的侧翼。因此他的计划是想突破罗马军正面,这是一场赌博,成败的关键就要看他的大象是否听话。如果这些大象听话,那么罗马人的正面毫无疑问就会被冲乱,这不仅能使第一线的攻击大为省事,而且更可以激发第二线的勇气——这都是临时召募的非洲人。最后,凭着他的第三线精兵来进行一次决定性的打击。   西庇阿仍然保持正常的军团队形,但却能适应他面临的战术情况。他没有把他的各部依照三线棋盘格的老形式展开,照这种形式,是第二线的各部恰好掩护着第一线中各部的间隔。反之,他的第三线各部正对着第一线各部的后方,这样在战斗队形中产生了许多条甬道,以便迦太基的大象可以从那里通过。此外他的老兵则保留在较后方,所以即使迦太基的战象达到了突破目的,他们也不会陷入混乱。轻步兵则填塞在甬道之中,如果他们挡不住战象的冲击,可以立即撤退。左翼方面为意大利骑兵,由纳利乌斯指挥。右翼方面为努米蒂亚骑兵,由马西尼沙指挥。《西方战争艺术》:   汉尼拔及其马其顿战斗系统与罗马人相比,具有亚历山大与波斯人相比相同的优势。就像亚历山大一样,迦太基领导人也热衷于取得连续的战术胜利。但是,汉尼拔所面临的政治形势与亚历山大完全不同。虽然意大利与庞大的波斯帝国相比是渺小的,但对于汉尼拔一开始只有不超过50000人的军队来说,要征服它还是显得地域太大、人口太多。即使汉尼拔在坎尼取得压倒性胜利之后,意大利的大多数城市仍然保持着对罗马的忠诚,“这是一种盟友对罗马政府的畏惧和尊敬之情”。此外,罗马人自己及其盟友均拥有民兵。这就意味着每个城市都能保卫自己,而军队如果被消灭,罗马人可以创建和替换比波斯国王所能创建和替换的更大的军队。虽然动员的民兵步兵与汉尼拔的正规军队相比缺乏战斗力,而且也无法模仿马其顿人的合成军队战术,但是他们具有构筑和防御筑垒要塞的能力。这样,汉尼拔所面对的是一种在20世纪被称为民族抗战的战争。这种战争所发生的国家国土广大、人口众多,足以防止其军队的大部分不被敌人同时控制。甚至在坎尼会战之前,汉尼拔胜利进入意大利,就已导致费边领导下的罗马人采取更加慎重的战略。敏锐而又精明的、掌握指挥权的费边率军迎敌。当时,汉尼拔“拥有如此之多的战利品,以致其军队无论是拉还是背都无法将其全部带走”。他们在“亚德里亚附近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里”安营扎寨,在那里,他“付出巨大的精力用于恢复其人员和马匹的元气”。费边在距汉尼拔6英里处安营扎寨。汉尼拔“希望一鼓作气发起攻击,对敌人造成有效的威胁。于是他率军出战,想在距罗马人营地不远的地方与其交战,但等待了一些时间之后,无人出来迎战,只好又返回自己的营地休息。狡猾的费边早已决定,绝不冒任何风险,或者冒险与敌人战斗,而把保障部队安全和自己对部队的控制作为其第一位和主要的目标。他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目的”。    汉尼拔是其时代的伟大斗士,当然不会贸然进攻驻扎在筑垒营地内费边的罗马军队。因为在那里,罗马人的防御力量将会轻易地压倒迦太基老兵的战术技能。但是,费边战略的内涵绝非仅仅是避免失败。无论何时,只要迦太基人运动他们的军队,“罗马人就继续向后方运动,始终与敌人保持1-2天行程的距离,绝不接近敌人或与敌交战”。有时,费边会“与敌人平行机动,并总是在敌人的前方占领阵地。这些阵地都是他根据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所选择的最有利的阵地”。采取这种跟踪汉尼拔军队的做法,诡计多端的费边使敌人的后勤补给困难起来,并赢得了一些小冲突。因为,当时汉尼拔不得不分散其军队寻找食物,而一些人就会“远离其驻地进行掠夺”,此时,罗马人就能“抓住或杀掉一些敌人”。采取这种方法,费边就能“始终持续不断地削弱敌人有限的兵力”,并且,通过袭击掠夺者,还能“以这种部分的胜利恢复自己部队的士气”。   费边战略的基础是拒绝会战的能力、实施防御的战术力量、对有城墙城市的控制能力和优异的后勤供应。从对掠夺者和散兵游勇实施突袭方面来说,他运用的是集中兵力以强击弱的小规模袭击战术;从控制国家和接受在深壕后面战斗方面来说,他运用的是持久防御战略;而从他常常依靠后退方面来说,他也依赖袭击战略。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两支编制结构相同的军队之间,追击者难以赶上撤退者。只要能够避免被诸如河流等障碍物阻碍,费边总是能够摆脱汉尼拔;而他对地形的熟悉,则使他总能避免失策。当然,费边也乐于按自己的规则打仗,也就是在深壕高垒的营地内作战;但是,汉尼拔从未被敌人的费边战略所激怒,犯下在费边希望的地方作战的错误。   除了那些费边所利用的因素以外,罗马人的军事力量蕴藏于以各个城市训练有素的民兵为基础的庞大军队之中。罗马人的力量还在于对中心都市的控制以及这些城市筑垒所提供的防御能力。由于道路总是穿过人口中心,这些障碍妨碍了汉尼拔的运动,并确保了罗马人对从属乡村的控制和补给。依靠骑兵作战是汉尼拔的擅长,而对付筑垒城市,与罗马人相比则没有什么优势。罗马人在攻城技巧上同样擅长。在所有对筑垒城市的持久进攻中,汉尼拔几乎都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后勤问题。而且,他还不能依靠水路进行这类长期补给,因为强大的罗马海军统治着海洋。除了依靠驮骡补给庞大军队通常所遇到的困难以外,汉尼拔还不得不对付罗马军队对其补给地域的蚕食,捕杀其搜寻粮草人员的行动。因此,汉尼拔不愿意攻城。   坎尼会战的失败对罗马人的政治力量形成了严重冲击:罗马的一些盟友背叛了,而另一些也变得不那么热情了。于是,罗马人开始集中精力对付这些不忠诚的的城市。他们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因为凡没有汉尼拔军队的地方均由罗马人的军队控制着。汉尼拔无法解救那些被围攻的城市,因为罗马人建立了一条环绕防御者的对垒战线,并为其军队建立了补给充足的筑垒营地。有时,在围攻诸如卡普阿这类非常重要的城市时,还建立了第二条筑垒战线,在攻城设施周围构筑城墙,以防止来自汉尼拔军队的围攻。一个接一个,罗马人制服了那些背叛的盟友,并逐步缩小了意大利亲汉尼拔的地区。迦太基人的将军从未比袭击者取得更多的成功,而罗马人则以持久战略作为惟一的抵抗战略,从而使迦太基人能够自由活动的地区逐步受到限制。汉尼拔消耗罗马人的企图失败了;而罗马人不屈不挠的坚持却破坏了他的战略,因为罗马人的军队不仅在意大利取得了成功,而且慢慢地但却稳步地征服了迦太基人的西班牙。   汉尼拔成功地在一个敌对国家坚持了那么久,不仅反映了他的战术天才,而且反映了他的组织才能。比如,他必须征召当地部队,并以他的战斗方法去训练他们。但是他做到了,并且在他的领导下,使这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军队为他和他的事业而战斗。   但是,最终证明汉尼拔永远只是一个袭击者,既缺乏控制意大利所必需的足够的军队,又缺少像亚历山大在波斯帝国所寻求和培育起来的有力的政治支持。主要根据罗马人所运用的反抗战略,迦太基人漫长的战役可划分为5个阶段。初期,罗马人采取挑战性的持久防御战略,正中汉尼拔下怀。他对自己的战术优势充满信心,很乐意接受这种战略。   费边采取的持久防御战略使迦太基人的战役进入第二阶段。费边战略的基础是其国家的筑垒特长及其拒绝会战的能力;除非战斗是在他自己选择的掘壕阵地进行,否则绝不应战。此外,当费边跟踪迦太基人的军队,并突袭其搜寻粮草的散兵游勇时,其战略中还包含有袭击成分。但是,因为费边始终处于野外,只按自己的规则作战,所以罗马人没有像大夏人和粟特人那样开展游击战争。他们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无法在作战中正面对抗亚历山大。   在第三阶段,当罗马人短暂地恢复了基于战斗的持久战略时,坎尼会战的失败使盟友背叛的问题严重恶化了。他们不得不在第四阶段采取持久进攻战略,以攻城的方式制服背叛的城市。与此同时,他们又恢复了费边的持久防御战略,以对付迦太基人。在最后一个阶段,汉尼拔被罗马人的筑垒防御战略严重困扰,只能依靠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基地地区。同时,罗马人仍无力在进攻战斗中迎战汉尼拔,不能有效地采取进攻性持久战略对付迦太基人的基地地区。相反,他们在意大利之外的战役却取得了成功,征服了西班牙,最后还侵入了非洲。   汉尼拔在对付政治对手方面的失败与亚历山大在大夏和粟特的成功恰成鲜明对照。这两种情况都是伟大的统帅面对强大的政治对手,但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不过,亚历山大控制了对现存政权的支配权,并拥有征服大流士的合法身份。与此相反,罗马人始终保持了强有力的政府机器,这架机器是他们花费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而且,罗马人控制着城市和交通枢纽,而在大夏和粟特,这些都是由亚历山大控制的。最后一点,亚历山大能够维持其本已强有力的组织形势,而汉尼拔的政治能量仅仅是建立在最初的军事胜利之上的,因此无可奈何花落去。由于没有获得当地的支持,而其战场上的战术优势又被城墙和罗马人战场筑垒的优势所限制,所以汉尼拔失败了。他胜利的机会是建立在罗马愿意通过实现妥协的和平以摆脱汉尼拔军队的基础之上的,但实践证明,罗马人太热衷于实现其完全摧毁迦太基人力量的目标了。汉尼拔失败的例子充分说明了政治因素对军事胜利的限制。有些地方有互相矛盾。
说的很好了,这里给他先纠个小错,坎尼会战罗马大概阵亡了5万人(阿庇安的说法),S.P.Q.R阵亡人数大概是1万多人,其余的3万人是Socii的,除了俘获的2000人,剩下的大约2.8万人成功的溜掉了。这个损失对罗马而言虽然特别惨(死的都是精英,上一次如此惨烈是在390BC被高卢人在阿里溪开旋风斩刷人头),但还谈不上伤筋动骨,根据战争前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罗马公民有37万人,从特雷比亚战役起至坎尼会战罗马公民的损失累计为公民总数的1/10.注:元老院的扩编令是在特雷比亚战役(执政官是大西庇阿的父亲与塞姆普罗尼阿斯)之后生效的,罗马共组建了13个公民军团,但Socii军团扩编了一倍以上,达到26个(正常应该是1:1配比),阿庇安记录了每个军团是5300人,那么这一次的扩编使罗马参战部队达到了20.7万人。在《罗马史》中,第二次布匿战争有一个单独的章节《汉尼拔战争》,西班牙战线被记录在《西班牙》章节,其余的战事,则被记录在《布匿战争》这说明啥?这说明阿庇安很明白,汉尼拔是一个人在战斗。1、汉尼拔牛逼不?牛逼,但是被严重过誉了。在我看来他和皮洛斯是一个水平的,特拉西美诺、特雷比亚和坎尼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因为对手实在太弱,等到罗马的牛人们出场,他就不行了。我来八一八汉尼拔的过往。a)被过誉的战略行军如果迦太基海军给力,他肯定会选择走海路,走高卢一线,是因为只有这条路可以走。“出其不意”的效果那是一点都没有,别忘了罗马有万年基友马赛利亚在盯着他,西庇阿军团在马赛和希腊军队集结追击时,汉尼拔仅仅领先了4天而已。b)费了老鼻子劲带来的渣渣象军最让我无语的是他对战象的执着,搞得全军都在为象服务,进入波河地区时他的象群基本完整,但是战马死的一干二净。可能他在伊比利亚对付当地人战象用的太爽了,但是——我说哥们,罗马人从皮洛斯时代就开始和战象打交道(那特么还是块头力量大出几个数量级的印度象),而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在西西里南部阿格里真托附近还有一次俘获你爹101头战象的光辉纪录,你忘了?结果与罗马军队的首次正面对杠——特雷比亚会战,汉尼拔费了老鼻子劲带来的象被罗马军队杀的一干二净,只有汉尼拔本人骑的那头“Syrus”小象活了下来。c)没人能和他正面野战?当然不是了,造成此印象是因为独裁官费边拒绝正面会战,全力纠缠的战略。215BC罗马派出4个牛人来指挥军队,费边只是其中一个。另外3个人分别是Cladius Markels(马尔库鲁斯),Senplonius Glacks(森普洛尼乌斯)和Varelius Revinus(维瑞努斯)。Varelius Revinus负责马其顿战线,Senplonius Glacks负责打迦太基援兵,Cladius Markels的任务是揍汉尼拔。揍这个词的意思是可以和他脱了内裤正面杠,打不赢也起码是个平手:1、马尔库鲁斯在诺拉会战成功的把汉尼拔全军驱逐出了战场;2、第二次诺拉会战中,马尔库鲁斯与汉尼拔打了平手,双方各自撤走,具体伤亡未知,三天之后汉尼拔阵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叛逃事件,大约1200名努米底亚骑兵和伊比利亚骑兵主动向罗马军队投降,据此历史学家们认为汉尼拔的损失非常惨重;3、第三次诺拉会战,马尔库鲁斯与汉尼拔再次打了平手,汉尼拔再也没有尝试过进攻诺拉;此后呢?此后汉尼拔再也没有和罗马军打过野战了,双方照面都绕着走,直到扎马会战被一波带走;如果较真一点,汉尼拔打赢的野战也就开头的那三场,特拉西美诺战役还是个伏击战,此后他就萎了。d)汉尼拔没后援?当然不是咯,山南高卢的高卢人、萨莫奈人、玛西尔人、大希腊的希腊人都参加了他的军队,而汉尼拔带往扎马的核心老兵,是清一色的意大利人!迦太基政府也在一个劲的给他送钱送军队送给养,别说迦太基政府不支持他,围攻萨贡坦的时候,喊着要战争的不就是他在迦太基的那些“政敌”们么?前面说到特雷比亚战役后汉尼拔的象死的只剩一头,到了卡普阿围城的时候,汉尼拔又带来了33头象,这些象肯定不是土里长出来的,也不会是从海里捞出来的。它们是迦太基本土送过来的。迦太基本土陆陆续续送往南意大利的差不多有21000利比亚步兵,100来头象,6000多骑兵。你说这个支持力度大不大?因为罗马海军挡着死活送不过来的那些,就没法统计了。e)汉尼拔的战略可以说汉尼拔是抓住了核心要点,罗马的拉丁同盟者。罗马之所以牛叉,是因为拉丁同盟者人多力量大,同时特别的铁杆。他认为自己对拉丁同盟者态度和蔼一点,适时的展示一下肌肉,就可以把他们争取过来。你怎么就那么天真呢?你知道皮洛斯吧?据说他是你的偶像,他早你60年就已经尝试过了。现在那些主流史学家一谈到汉尼拔,为了维护战神形象,只颂扬好的,对不好的视而不见,搞得汉尼拔真的是孤身一人吊打地球一样。too naive!I'm angry.既然汉尼拔做不到孤身一人吊打地球,坎尼会战之后和罗马军队对杠占不到什么便宜(乃至被驱逐出战场),那么他的失败就只是个时间问题。当然,汉尼拔本人有2次机会拿下罗马城,但他所做的不过是纵马来到城门前投掷一只标枪而已。按他所说,征服罗马之后,迦太基的政敌们就会拿他开刀,更像是后人的穿凿附会。汉尼拔军队在攻城方面的技术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他正面攻击过的,只有提利亚这座小城,在他林敦,他甚至没办法拿下卫城。2、为坎尼会战的罗马军队洗白这是坎尼会战示意图:但罗马人认为的迦太基阵型是这样的:三角突击阵型(因为罗马人看不到后面的状况嘛)三角突击阵型(因为罗马人看不到后面的状况嘛)所以瓦罗将罗马军队纵深加厚的策略是理智的。话说回来,汉尼拔此战的赌性十足,如果罗马军队猪突的再猛一点,他就完蛋了。在(西班牙)德尔托萨战役中他的弟弟哈司德鲁巴尔完全复制了坎尼模式(哈司德鲁巴尔参加了坎尼会战,他指挥着至关重要的骑兵部队),被罗马军直接凿穿,一败涂地。3、迦太基的品格迦太基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韧性和决断力,如果把它拟人化,这人天生就是个失败者其实他们的战略眼光还可以,西班牙、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意大利本土,哪条战线都没放过,甚至还把马其顿也拉下了水,但他们做不到有始有终。例如海军短板,他们就从未想着要解决这个问题,对比罗马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我们要从0开始,三个月内建立地中海最强大的海军“那种说干就干的气势,他们会说:”啊,那么,让我们考虑一下“。他们缺钱缺人缺技术吗?当然不,这个富到流油的国家拥有的环形海港在当时是世界奇观。这个曾经警告过罗马”如果迦太基不允许,罗马人不能在海里洗手“的航海国家,被一个”如果能走路绝不坐船“的农业国家在海上压制着。在攻击了一次撒丁无功而返之后,他们的海军就没有尝试第二次了。撒丁岛的重要性,看看地图吧。而罗马人对西班牙的态度,即便是坎尼惨败,他们也没有把各战线的军队撤回,在西庇阿兄弟战死后,他们从牙缝里挤出了生力军,让大西庇阿带往西班牙。我又要提到第一次布匿战争时的罗马舰队,前前后后一共有4只舰队沉在海底,但罗马人抱定了一定要在海上打败你的信念,组织了第五舰队。所以迦太基输掉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紧接着是第二次。
主要原因就是罗马的顽强,没有其他。到坎尼战役后,汉尼拔不到五万的部队已经“杀死了每个罗马家庭平均一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假设一个罗马家庭是三个成年男子(父亲和两个成年儿子),汉尼拔杀死了罗马适龄服役人口的三分之一。注意,不是军队的三分之一。有人说罗马的盟友们很忠诚,这也仅限于中部和北方罗马能控制的地区。南方像卡普亚这样的城邦就立刻开门带路,而且宁可城毁也要和汉尼拔站在一起。坎尼之战后,汉尼拔尽管没有攻下罗马,但也控制了意大利南部不小的区域。罗马军队不敢在野战中挑战他,双方基本是围城和反围城之间的纠结。即使这样,汉尼拔还是打赢了几仗,而且不是小仗,至少一次消灭执政官军团。十六年意大利转战,他和他的兄弟们至少消灭了一半的罗马青壮年和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以至于极其讲究资历的罗马不得不提拔24岁的大西比安为统帅。就算这样,罗马不但没有投降,甚至连讲和都不愿意。历史上可有第二个例子?那个时期,汉尼拔是可以打败任何罗马将军的,但毕竟无法打败罗马民族。
看成第二季茶杯逆袭汉尼拔失败了。。。。
很简单。1. 海权。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失败使得迦太基失去了制海权,因此从北非很难向罗马本土派遣增援部队。啥?还走伊比利亚半岛翻越阿尔卑斯山?去哪儿找第二个汉尼拔领兵呢?2. 人力。汉尼拔在罗马本土纵横十数年,补给可以搞,但是战士死一个少一个,战斗力不断下降。3. 年龄。最后的会战,汉尼拔的亲兵已经不再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而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心有余而力不足,迦太基本土能派出的战士又缺乏经验,这只部队年龄结构上完全无法与西庇阿的部队相提并论。有以上三点,失败是必然结果。
在失败以前,他已经创造了奇迹,对比同列的名将,亚历山大固然伟大,殊不知马其顿方阵和希腊重装步兵已然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战术;凯撒固然伟大,但彼时的罗马军团已经炉火纯青;拿破仑固然伟大,但没有法国大革命后释放的社会活力和兵力资源,他也最多称霸法国;腓特烈固然伟大,但不可否认他老爹去世之前就留下来一支足够匹敌列强的常备军。反观汉尼拔,……,此处省略一万字,在看看他的战绩,不由得赞叹:“真将才也,吾辈不及也!”
当时的罗马是强悍的对手。罗马步兵方阵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巅峰——当然还差一点,即灵活不足,但这一点恰恰是汉尼拔给他们补了最后一课。以后罗马方阵一度所向披靡,成为步兵时代的巅峰之作。汉尼拔之所以能击败罗马方阵,正是窥见了阵型弱点——不能灵活的转变阵型,于是用环境因素使之加剧直至崩溃——汉尼拔的几次战役胜利都是这个模式。换句话说,汉尼拔的军队并不比罗马军队更优秀,仅仅是作为将领的汉尼拔比罗马将领优秀罢了。汉尼拔的优秀之处在于,他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如果让罗马统帅指定交战的时间和地点,从而避免罗马方阵的弱点扩大,那汉尼拔也没什么胜算。正如最后的扎马战役,汉尼拔照样战败。当然,此时的罗马方阵已经吸取了教训,做出了些许改进。对比卡莱战役,罗马被安息击败。与汉尼拔相同的是,安息人也善用骑兵,并且善于破坏步兵方阵;不同的是,安息人不只是依赖环境因素,而是更多的依赖骑兵本身,所谓骑兵战术对步兵战术的优势。骑兵战术一旦崛起,步兵战术便失去了辉煌,至少在冷兵器时代是这样。比如蒙古骑兵,比如马穆鲁克骑兵。
倒霉啊,碰到了大Scipio.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将雄师坎尼会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