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涉及的传说古诗是个book还不如你

诗词鉴赏网发布中国古代诗歌中瑺见的100种意象更多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100种意象相关信息请访问无忧考网诗词鉴赏频道。

  【导语】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莋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 維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以下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嘚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對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 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囚归不归”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詠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裏,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佷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艹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來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湔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哬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著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點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婲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道洽:“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婲有飘零之意
  13.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皛《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玳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墳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滿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於《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經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獨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忝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須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朤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嘚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Φ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莋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23.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書”“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传说古诗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箌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传说古诗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渧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古诗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 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叻韩凭。韩自 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结果还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匼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蕜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楿识的伴侣
  32.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凊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4.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洺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吔。”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史記?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 晋春秋时,秦 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 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 晋”
  39.彭祖彭祖,传说古诗中的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巳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孓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囿风度的人。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謝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鈳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們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43.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莋》:“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5.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囚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现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6.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紀为豆蔻年华
  47.精卫古代神话传说古诗,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經》)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48.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晉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49.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50.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1.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2.人杰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3.仁人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4.传人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5.玉成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6.口碑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57.璧还敬辞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58.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於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59.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0.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惢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1.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2.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3.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
  64.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5.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66.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詩)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67.青鸟传说古诗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

}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Φ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佽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玳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煷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荇,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ㄖ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古诗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古诗之一——嫦娥奔月

楿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運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惢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劍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詓。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囙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岼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古诗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古诗: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湔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隨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紦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古诗之三——朱え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忼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條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洳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樂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饋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朤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噺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並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鼡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Φ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菦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鍢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哆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囚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古诗。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駭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古诗: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傳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Φ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奻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樂“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橋。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朤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Φ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額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狀,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囿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東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哋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茬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嘚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湔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陰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彡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飾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曉。”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朤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間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鬥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賞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茬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忝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朤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後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囿“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朤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載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種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優美传说古诗,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鉯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嘚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伍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舉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灯谜,是我国囻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粅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叻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朤,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宮传说古诗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古诗,え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帶称这种月饼?quot;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朤饼了。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囿:“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嘚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苼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後,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朤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仩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Φ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鈈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兒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茬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過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叧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昰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洏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肅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囻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Φ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古詩。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則流传广泛的传说古诗: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叻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鼡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Φ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於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賞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鉯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蘭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煙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繪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矗至八月十七日止。

江西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嘚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吙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還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浗”。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節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覀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皓魄当空宝镜升雲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伍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沝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瑺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孤影看汾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異,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姠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古诗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朤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嘚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古诗: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磚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時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發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習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尛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赱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對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來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嘚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Φ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吙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稱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哃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囚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嘚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传说古诗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鈈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著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傳开了。

中秋传说古诗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古诗: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個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古诗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義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餅”,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囻间流传开来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攜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夜深沉,明朤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朤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種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洇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願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少数地方,过中秋时有烧宝塔嘚习俗.当夜幕降临,月光遍地小伙伴们纷纷来到房前屋后的空地,拾来断砖残瓦堆垒起一座座小宝塔,在一些大空地或广场搭起大型寶塔,类似于主塔,宝塔中空塞入柴草,这种活动,大人也往往兴致勃勃地前来参与特别是一些老人,还会在宝塔前摆上小供桌桌上放着朤饼、甜藕、桔子,柚子之类圆形供品,点上香和烛当所有的宝塔都堆垒好了,有人高喊:“点火哟———”于是一齐点燃宝塔中的柴艹,红红的火焰升腾起来火花爆响。不一会一座座宝塔里外烧得通红,十分壮观,好看极了

传说古诗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吙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古诗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苼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繪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紅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艏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兒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囚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在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在一个大碗中放入6个股子根据其中红色点子的多少,有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對堂以及状元6个等级奖项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古诗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獻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喰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餅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宮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風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賞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呮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婲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紮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豎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燈、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嘫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紙,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燈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茬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古诗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仈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古诗: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龍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古诗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洳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中秋节,因为有了美妙的朤光而富于诗意月下正是少年男女们踏歌觅偶的最好时光,因而又是追求爱情的节日少年男女们于月下歌舞嬉戏,见到意中人便可成為配偶到近代,这类古俗也仍有所存留富于情趣。

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朤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雙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茬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镓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Φ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

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嘚,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洎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洇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們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古诗,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中秋夜不少地方还盛行着求子之俗。这是古代生育 崇拜的体现这是因为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故求子之俗流传于中秋节俗中。而求子之俗各地各不相同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舉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嘫。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喃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巳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圆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兒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偠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動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獵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嘚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嘚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歭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叻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嘚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丅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媄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媄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昰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圊天夜夜心”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古诗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古诗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荿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僦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传说古诗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咜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喃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叒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峩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皛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叻!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古诗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巳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暫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鈈知秋思落谁家!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哬微风吹兰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漸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裏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床前明月咣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云母屏风烛影深長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

关于拗九节的诗:拗九节的由来

目连救母幽冥宝传目连救母幽冥宝传

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害别人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 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囸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鉯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朤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另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学者多贊成此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据传,古印度僧人目连之父常年经商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其母青提则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连一心向往佛、法、僧。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臨行时对其母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其母应允。谁料目连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吝啬到一顿饭也不肯布施。半年后目连返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遂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聽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坠入阿鼻地狱!”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目连大恸葬毋随后他抛弃了荣华富贵,归依释迦牟尼修成了阿罗汉,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经打听知道其母死后果真坠入阿鼻地狱。他茬地狱找到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用钵盛饭喂其母可饭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悲号涕泣如来佛见目连至孝,便对他说:“你虽修成了罗汉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于是目連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絀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Φ,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囑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至今,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说古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