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 卞之琳赏析断章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更多公众号:gh_dd爱自然,爱摄影,爱绘画,爱读书,爱教育,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湖光云影,只言片语。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诗歌鉴赏】卞之琳《断章》,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一首著名的现代短诗——卞之琳《断章》简析--《阅读与写作》1994年06期
一首著名的现代短诗——卞之琳《断章》简析
【摘要】: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1910——)是著名诗人、翻译家,生于江苏海门,祖籍江苏溧水,曾任《诗刊》编委,著有诗集《雕虫纪历》、诗评集《人与诗:忆旧谈新》、译诗集《英国诗选》等。《断章》是一首很著名的短诗。人们把这首诗当作
【关键词】:
【分类号】:I207.25【正文快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1910—)是著名诗人、翻译家,生于江苏海门,祖籍江苏深水,曾任《诗刊》编委,著有诗集《跪虫纪历》、诗评集《人与诗:忆旧谈新》、译诗集《英国诗选》等. 《断章》是一首很著名的短诗。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段和平;;[J];诗刊;1993年07期
贺军;;[J];西藏文学;1995年04期
徐志福;[J];文史杂志;2001年03期
,杨然;[J];名作欣赏;2003年05期
文辛;[J];四川戏剧;2004年05期
;[J];山东文学;1980年09期
;[J];农村天地;1994年03期
;[J];农村天地;1994年07期
段和平;;[J];绿风;2002年05期
穆广臣;;[J];冶金企业文化;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墨研;;[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张国荣;;[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申阅;;[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黄超云;;[A];福建诗词(第十八集)[C];2008年
王洪琛;;[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查干;;[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孙运伦;;[A];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C];1994年
敬永谅;;[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程羽黑;;[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霍俊明;;[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珂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陈华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王伟瀛;[N];云南日报;2004年
饶坚;[N];韶关日报;2006年
雷迅;[N];韶关日报;2007年
吴欢章;[N];文艺报;2006年
商震;[N];山西日报;2002年
北塔;[N];中国文化报;2002年
朱先树;[N];文艺报;2006年
王伟瀛;[N];吉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春兰;[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国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李庆华;[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陈杨;[D];新疆大学;2007年
热沙来提·买尔旦;[D];新疆大学;2007年
王冬冬;[D];河南大学;2009年
周丹丹;[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董继兵;[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杨文;[D];暨南大学;2006年
刘蓉;[D];山东大学;2008年
姜源傅;[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有关于"" 的文章列表
浅谈卞之琳诗歌的“智性化”特征
话题:教育学习,人生哲理,小弟弟
摘要:卞之琳是现代派主智诗人的代表,他在30年代创作的现代主义诗歌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之美,又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表现之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诗歌的“智性”探索,“非个人化”特征,发掘冷峻客观的诗歌表达中所隐藏着的对宇宙生命形式及人生哲理的思索。关键词:卞之琳;诗歌;智性化中国新诗在30年代崛起了一个“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潮,被称为“新的智慧诗”。卞之琳更是这一诗潮的突出代表,他在30年代创作的现代主义诗歌,极力避免感情的发泄而追求智慧的凝聚,以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为特点,在冷峻客观中隐藏着对人生哲学的思索,呈现出明显的智性化倾向。而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一条新途径,为新诗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一、诗歌的“智性”探索卞之琳的诗歌理趣绵密充盈,在情感流脉的背后常蛰伏着想象力对智性的追求,诗在他那里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成为一种情感的思想,一种智慧的结晶,从中我们“得到的不是一个名目,而是人生,宇宙,一切加上一切的无从说起的经验——诗的经验”。①卞之琳是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人们说他的诗常“于平淡中出奇”就是因为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诗人这种以理作底,神会宇宙人生的理趣倾向,在早期诗中已见端倪,《长途》、《苦雨》、《黄昏》、《几个人》等诗表层意义是对下层众生的灰色生活的关注,有忧思苦闷,也有激愤开朗,“但这一切都被一层深思的面纱裹住”,②它们的深层意蕴是借人与景的观照,思索感慨命运与人生。卞之琳总是从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之中发现诗意和哲理,传达着他特有的智慧之美,诗歌能在平淡处见奇崛。如《投》“独自在山坡上/小孩儿,我见你/一边走,一边唱/都厌了,随地/捡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一投//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好玩的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诗歌蕴含着诗人自身对生命本原和生命意义的深沉追问,充满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具有了宇宙形式。整首诗充满了相对观念,表明人生在世面临许多偶然,就像小孩将石头投向山谷一样,人的生命也是一种被冥冥中的力量支配着,今日投石之人,从前也许正是被投之物,这种处境上的对比中,有生命无法把握的“前定”困惑。在英国玄学派和艾略特,瓦雷里启迪下,卞之琳进入了知性探索的颠峰状态,写了许多具有智性色彩的诗,在智性的沉思中描绘宇宙人生。如《断章》《距离的组织》《道旁》《圆宝盒》等。《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画面的自然之美与哲理的深邃之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巧妙传达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在宇宙万物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却又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可以被明月装饰,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境住,这里体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桥”这个意象也把人与自然风景连接在一起,传达着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另外,诗中还体现了现实与梦想、生命与美、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等多层意义关系。此诗仅仅四句却如此厚实丰富,真是小景物见大哲学的奇迹。卞之琳的诗中那种对宇宙人生哲理奥秘的探寻常流露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学味儿,一种辨证意识,一种思辩之美。诗中有了辨证意识的闪光,达到了较高的智慧境界。他深得诗歌创作“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理论的影响,力求在具体的境界中展示理,或把哲思凝聚在象征形象中,或在情绪流动中涌现理性,从而使形象、情绪、思想三位一体的重合,达到知觉与思辩的统一,情绪与智慧的平衡。既避免了理性哲思的硬性介入,又有较高的具象化程度,是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第一盏灯》体现了感性移情,以意象说话的倾向。“鸟吞小石子可以磨食品/兽畏火。人养火乃有文明/与太阳同起同睡的有福了/可是我赞美人间第一盏灯”,诗歌深层意义是要表达对人类一切发现,发明与创造的赞美,但却不直接说理,而是通过鸟吞石子、兽畏火、太阳、灯等几个具体细节与意象流动、转换来暗示。正如鸟吞石子有助消化增加营养一样,人类经历了许多苦难才学会正确的使用火,并逐渐创造了文明,这里“第一盏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诗歌的最高层次是哲理,优秀的抒情诗总是在情感律动中渗透着智慧和思辩的光芒,对人类普遍的生命形式进行哲学的沉思,体现大宇宙的关怀,同时诗歌也“不能容忍无形体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抽象——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之中”。③卞之琳的诗歌就着力于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追求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把哲理的思考完全融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中,隐藏在抒情整体构造的深处。二、诗歌的“非个人化”特征艾略特曾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中提到“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卞之琳在艺术上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等手法,从最细微琐碎的事物里发现诗和哲理,将抽象的哲思变为具体意象,造成独特的非个人化抒情风格。卞之琳写诗,在情感不能自己的时候,“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在诗歌的技巧与形式探求上,“喜欢表达我国旧说的‘意境’或者西方所说的‘戏剧化处境’,也可以说是倾向于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甚至偶尔用出了戏拟”。在规格不大的空间里“喜欢淘洗,喜欢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④卞之琳的诗歌大多为短小精悍之作,在有限的狭小空间里收获丰厚的诗意与哲理。面对抒情对象时,他喜欢用水的“淘洗”与火的“提炼”之功,去除其表层与芜杂,而作智性化的内在抽象,使之只剩下本质与智慧晶体。为避免难于索解,卞之琳总是自觉的将抽象的思想无形的融于具体意象之中。如《道旁》从村头路边的问道,展现行人与树下人生命的“倦”与“闲”的对照与互讽。前面所提到的《断章》,《投》都是短小精练的小诗,是诗人“淘洗”与“提炼”的结晶,寥寥数句胜过千言万语,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在有限的诗句中蕴含无限的意义与哲思。卞之琳受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在诗歌中常对情感做客观化的冷处理,这既吻合诗人不愿张扬的冷静性情,也强化诗歌的非个人化抒情风格。人们说他的诗“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就是指这一方面的特点。卞之琳是一个冷峻的沉思者,他极力避免感情的倾泄而追求智慧的凝聚,诗中充满着哲理和智性。他采用克制与淡出策略隐蔽自我,《寂寞》、《一个和尚》、《断章》、《古镇的梦》、《酸梅汤》等许多诗,都体现着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对生活情感做“冷眼旁观”,没有叙述者“我”的介入,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使个人情感被转移到第三者处,呈现的全部是客观化世界。为了使情感客观化,他还接受了“客观联系物”的理论,借景物抒情,借人事抒情,使“思想知觉化”,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通过意象这一情绪的客观对应物或象征的营构加以暗示。如《倦》“忙碌的蚂蚁上树/蜗牛寂寞地僵死在槛上/看厌了,看厌了/知了,知了只叫人睡觉。/可怜虫亦可以休矣!/华梦的开始吗?烟蒂头/在绿苔地上冒一下蓝烟”。从艺术感性上看,它呈现的是自然生命世界的忙碌与寂寞、知与不知,内含的是诗人一种寂寞与茫然情绪。他不直接抒情,而是在意象的排列组合中,巧妙地传达诗人对宇宙世界的思索,最后两句用绿苔地上冒出的蓝烟这一生动的意象作为情思的对应物,传达自己的感悟,其中蕴含的是对生与死,忙碌与闲适,知与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对性的哲思。卞之琳的诗打通了中国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在自己诗的创作里常倾向于戏剧性处境,作戏剧性独白或对话,甚至进行小说化”。⑤他在诗歌中采用人物对话或铺排戏剧性场景,展现出带有情节因素的细节与画面,从而间接地抒情达意。《苦雨》、《鱼化石》、《归》、《春城》、《酸梅汤》等诗都运用了戏剧独白或对白;《道旁》、《寒夜》、《尺八》、《音尘》、《白螺壳》都运用戏剧化场景传达诗意与哲思。如《道旁》“家驮在背上像一只蜗牛/弓了背,弓了手杖,弓了腿/倦行人挨近来问树下了(闲看流水里流云的)/‘请教北安村大哪儿走?’//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又后悔不曾开倦行人的话匣/向家里的小弟弟检查/远方回来的哥哥的行箧”。这首诗流露出强烈的戏剧化处境特点,以倦行人与树下人对话的细节捕捉,在动与静、行与止的对比中显示人生哲理。倦行人为寻找宿地无心领略路上的风景,树下人却忙里偷闲,充满欣赏的乐趣,在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中寄予着象征含义,说明人既要像倦行人那样艰苦劳作坚持不懈,也要像树下人那样懂得自我调剂和欣赏大自然的美。正如卞之琳自己所说的:“这种抒情诗创作上的小说化,‘非个人化’,也有利于我自己在倾向上比较能跳出小我,开阔视野,由内向到外向,由片面到全面”。⑥他的这种诗歌的非个人化抒情方式,可以使个人情思,对宇宙万物的体悟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索融于一炉,减轻个人琐碎情感的干扰,帮助诗人对宇宙及生命形式的本质进行哲学层面的思索。卞之琳是现代派主智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之美,又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表现之巧。他在诗的王国里苦心经营,雕玉镂金,营造奇特的外在形式表现智性的内在意蕴,在冷峻客观中隐藏着对人生哲学的思索。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一条新途径,指向着未来新诗的某些趋向,对4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产生着重要影响。参考文献: ①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答作者》,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②屠岸:《精微与冷隽的闪光:读卞之琳诗集》,诗刊1980年第1期。③《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第50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④⑥卞之琳:《雕虫纪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⑤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人与诗:忆旧说新》,三联书店,1984。 分享:格里丝华尔德 > 浅谈卞之琳诗歌的“智性化”特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卞之琳的 断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