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雍正斗彩瓷器六年内务府唐英就在什么地方任督陶官管瓷器

《青花》之三:《督陶官:唐英的手腕》(草稿,勿转)_江子的地平线_天涯博客
逼近现实,让词语在隐痛中发光。本博客文字、图片未经允许请勿在网络、纸刊转载、传播,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942500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1665
(447)(171)(22)(53)(69)(31)(74)
(1)(1)(1)(2)(1)(1)(2)(1)(2)(3)(4)(3)(3)(3)(10)(6)(5)(9)(11)(6)(6)(2)(5)(1)(3)(2)(3)(7)(4)(5)(6)(4)(2)(5)(2)(4)(2)(3)(3)(7)(8)(5)(2)(2)(3)(2)(2)(1)(5)(6)(5)(2)(4)(4)(3)(2)(7)(3)(5)(1)(1)(2)(2)(3)(2)(3)(4)(4)(5)(3)(2)(2)(3)(5)(1)(8)(2)(2)(8)(10)(9)(3)(2)(1)(8)(4)(1)(3)(3)(1)(1)(3)(6)(1)(9)(5)(65)(22)
  督陶官:唐英的手腕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子
一团景德镇高岭土炼成的好泥料,如果在前朝制瓷圣手昊十九的手里,就可能是造出流霞盏或卵幕杯这种珍稀瓷器的原料,而要是落在一个普通的拉坯匠手中,那就只能拉出盘碗瓶罐之类的寻常坯胎;一个普通的瓷坯,如果在某座普通民窑不知名的画匠笔下,很可能只会被不假思索地描上几笔潦草的青花,花纹不是茶花刀字纹就是回字纹,而如果有幸落到本朝山水画大师吴麂笔下,那就会满盘叠嶂连峰,一瓶云蒸霞蔚,一经烧制就会成为富豪追捧的雅玩,藏家眼中的宝贝。一座整天火焰熊熊热气腾腾的景德镇,如果是前朝的潘相这一臭名昭著的太监做督陶官,就会仅仅是皇家瓷器的生产车间,自家敛财纳银的工具,作威作福的衙门。现在,它成了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的掌中之物。它将成为一座充斥着民变隐患的火炉,一个纠集无数瓷匠没日没夜生产瓷器的皇家产业,还是一座可以冶炼精神、让自身也产生窑变的梦工厂?这是雍正六年,年四十有七的沈阳人唐英,协理常驻淮安的景德镇督陶官年希尧办理景德镇陶务入主景德镇时,开始考虑的问题。
年希尧远在千里之外的淮安鞭长莫及。身为协理督陶官的唐英成了景德镇真正的管理者。如何及时完成皇帝每次交给的制瓷任务,如何面对这座有着千年制瓷历史的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该怎样构建自己与这座著名的东方艺术之城的关系?初到景德镇,在浮梁官府给他准备的府邸里,唐英这个过去与陶瓷并无大关联的人多少显得心事重重。为了整理出一点头绪有时他会在半夜披衣漫步于庭院,或者抬头望天,渴望有一颗星星能给他些许的暗示,可是因为烧瓷,这座整天烟火缭绕的城市的天远比他在皇宫当差多年看到的要暗淡无光,没有哪怕一颗星星能穿破层层烟尘闪烁在他的头顶成为照亮他前程的神灯。倒是远处的几根烟囱依然火光冲天,那是他多年在皇宫所有的夜晚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骇人景象。
然后唐英远不是那种没有主见分寸浑浑噩噩的平庸之辈。在远在两千里之外的北京皇宫里的雍正皇帝眼里,唐英十六岁时因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也就是皇家亲族的身世进入皇宫内务府养心殿供职,经过三十年的历练,已经成为可以为他分忧替他解愁的人了。他曾以旗鼓部队即帝王贵胄侍从卫队成员身份跟随康熙帝三下江南,扈从康熙远至漠北,一路担负起侍奉皇帝、保障安全的职责,&沐雨栉风于山之左右,江之东西,远至龙沙朔漠,靡不蹒跚经历,几无一息之暇&。这是皇宫对他的极大恩宠,又是他服事趋承几近完美的证明。他在五年前升任内务府员外郎之职务,服务于制造御用器的部门&&造力处,其勤勉精密,备受皇宫上至皇帝本人下至普通太监宫女称赞。他是武将,却爱好读书,书画文学,皆有造诣,与著名画家、清初四王之一王原祁习画交友;他是内臣,唯皇家律令是从,却有孔子门生风范,心怀修齐治平之愿。他少言寡语,这或许是在宫廷日久形成的脾性,却心思缜密,举止间秩序井然,目光中有坚忍不拔之精神。他看起来不温不火,不喜不怒,其实蕴含了武将的血性和读书人修齐治平舍生取义的担当。如此饱经历练备受皇家信赖的一个人,被皇帝精心挑选放到这么一个景德镇协理督陶官其实是景德镇陶瓷真正的管理者的位置上,怎么可能无所作为或者像前朝宦官潘相那样胡作非为呢?
经过一番考察与思索,唐英决定从学习瓷艺入手。他脱下了五品官服,换上了景德镇御窑厂寻常瓷工的衣衫,迎着工匠们诧异的目光,成为了御窑厂的一名特殊的学徒。他从瓷器的源头采石练泥开始学起,然后逐渐精进,向拉坯师傅学习拉坯,向画师学习在瓷上画花鸟虫鱼,在瓷上为青山着色,为绿水描魂。他画莲花牡丹缠枝图案,画潮水祥云纹,因为在宫中多有训练,在景德镇更是炉火纯青。他还向孥窑师傅学习铺设火路,向把桩师傅学习控制火候&&
对这样一个迥异于其他官员的据说是皇帝的近臣的人,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们开始并非毫无戒备之心。人们会以为他的工匠打扮不过是一个稍有另类的官员的表演方式。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发现这个人举止间的真诚,以及学习瓷艺的一丝不苟。他寡言少语却对工匠尊敬有加,就像一个真正的学徒那样。在练泥工地上,他会毫不犹豫地脱下鞋子挽起裤管跳进稠化床中踩练泥料;在拉坯的车间,他张开双腿用木棍搅动转盘手忙脚乱的样子完全有失一个五品官员的威仪;在画室,因把一个缠枝莲图案画得蛮像回事儿得到大师傅们的称赞,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人,竟然乐得口里哼出了京剧;在火焰熊熊的窑房,他热得全身是汗投柴工人反复劝离依然不肯离开,不断向把桩师傅询问他以为疑惑的问题,比如温差,窑变,一会儿皱着眉头一会儿又似乎豁然开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满口京腔已经开始夹杂了些许景德镇的方言,比如他会称呼某个师傅的儿子为&崽里子&,某件事情如果让他觉得称心,他会故意用&好来势&这样的景德镇方言来表达,以博得现场的喜剧效果。他不交际,不赴宴,却与工匠们打成一片,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辞当地某位著名客商的宴会邀请,却与工匠们一起用餐,对工匠师傅递过来的酒碗毫不推辞,接过来一饮而尽&&他与无数的大师傅小徒弟做了朋友,很多人都愿意把心里话跟他讲一讲,而他看起来也乐于倾听。他在景德镇逐渐有了很好的名声,到了后来,整座景德镇御窑厂甚至整个景德镇瓷业从业者,只要说到这个块头大脾气好的北方人,都会用上敬重而又亲切的口气,仿佛说的是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长辈或者亲人。
&陶固细事,但为有生所未经见,而物料火候与五行丹贡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晓&&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向之唯诺于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唯诺工匠矣。&(唐英《瓷务事宜示谕稿序》)从雍正六年,到雍正九年,并不怎么懂得瓷艺的唐英,潜心涉入采石、练泥、拉坯、利坯、绘图、烧成等造瓷行业的每一道程序之中,像一个普通工匠一样着短衫,绾裤管,渐渐熟练掌握了景德镇这一古老东方艺术之城关于瓷器烧造的秘密,成为了景德镇制瓷的行家里手,同时掌握了景德镇参与陶瓷行业的庶民们的酸甜苦乐,得到了关于景德镇行业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迈出了奉御旨管理景德镇御窑厂的坚实一步。
夜已经很深了,可在御窑厂的窑房忙碌了一天的唐英依然还没有睡意。他无暇顾及自己衣服上的许多白色的瓷土泥浆与自己协理督陶官的身份不符,也不去想白天入窑点火的那批皇宫定制的瓷器是否会出什么意外,而是在灯下一遍遍地翻阅一大堆年份不一印刷质量参差不齐的典籍。他的书桌上正摊开的那些书籍,大都是些本地的志书谱牒,比如《浮梁志》《里村童氏族谱》,还有的是景德镇难得见到的典藏读本,比如《明神宗实录》。唐英想从中找到一个叫童宾的人的蛛丝马迹。他想把童宾这个人从景德镇的历史中请出来。可是他发现那些书籍里关于童宾的介绍漏洞百出莫衷一是,让唐英不禁皱起了眉头。
唐英从这些书籍中获知童宾是景德镇本地里村人氏,年纪轻轻就是个技术不错的把桩师傅,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年三十余岁的他奉命为明朝的皇帝烧造一只出奇大的大龙缸。龙缸久烧不成,而当时督陶的宦官压迫过甚,童宾为免工匠们担责,一个人舍身跳入炉火之中,以自己生命助力大龙缸烧造成功。他因此为景德镇民间制瓷者为担心窑火失控入行不利当作风火仙崇拜,景德镇亦有纪念他的祠存在。可是这些典籍中的抵牾之处分别为:由自称是童宾后裔的童氏工匠抱来的《里村童氏宗谱》的确有万历年间童宾投火祭窑的事迹记载。牒首有尊称为沈太师者三曾序曰&先朝嘉号而敕封之&,看似言之凿凿,其实语焉不详,先朝哪位皇帝何时嘉封,所封为何号,宗谱前后都没有交代,如此童宾被皇帝封号之事,相应典籍里应该有所记录,可是唐英翻遍了包括当地志书《浮梁志》在内的景德镇方面的其他典籍,都没有关于童宾自尽某位皇帝封赏的印记,让人不免怀疑《里村童氏宗谱》乃是乡野族谱为吹嘘自己的往昔的自说自话。《明神宗实录》中有关于景德镇这一期间重大事件的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江西税监潘相、舍人王四等于饶州横恣激变,致毁器厂。相诬奏通判陈奇可不能捕救,得旨系逮&&&对童宾将身赴窑只字未提,并且两个事件一个在万历二十七年一个在万历三十年也没对上。何况投火事件本身就值得怀疑,做瓷器这行的都应该知道,没有哪座瓷窑燃烧时会不顾火候原理留出一个可以供人遽然投入的大火口。故事如何生成必有隐情。那风火仙祠倒是真的存在,唐英白天请人领着去了实地考察,他发现所供神像面目不清,神像之前烛火凌乱,整座神祠低矮破旧简陋不堪,没有任何碑文确切指认那个歪嘴巴塌鼻子相貌愚笨并且残缺不全的神像正是《里村童氏宗谱》里所描写的童宾。
可是唐英隐约觉得童宾投火祭窑的故事里自有一股非凡的精神在。景德镇烟火兴盛多年,前后为瓷匠者何止百万,能留下名字者寥寥无几,而童宾算是其中得名者。童宾出身低微,掌握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多少显得玄妙的把桩技术,自然可作千千万万世世代代卑微的无名的瓷匠的代表。故事里的他为造大龙缸而死,既是为自己的职责作牺牲,也是为完成皇家的使命而献身,同时也是免得与此事件相关的同事受罚遭刑而慷慨赴火,此乃自古以来国人景仰的舍生取义之举,是上济国事下贷百工之命的行为。此事体现出来的对国之忠对同仁之义虽死吾往之勇,理当被景德镇御窑厂管理者提炼和宣扬。他死于火,而火,正是景德镇一切坯胎成为瓷器的必由之路,是景德镇这座不断产生奇迹的城市的精神图腾。
景德镇不仅应是一座仅仅为宫廷烧造瓷器的作坊,不仅仅是千千万万卑微的工匠的求生之地,更应该是具有独立文化品格的伟大城堡。而童宾投火赴窑所蕴含的忠义勇之精神,正适合以为景德镇城市精神之标杆,为千千万万景德镇从业者景仰模范的动力源泉。
唐英决定从似是而非的历史中捕捉治理天机引导民意,将童宾这一勇于献身为瓷而死的平民英雄重新塑造。他邀请景德镇的雕塑名匠重新创作出童宾的神像。他对负责此任务的画师提交的童宾像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嘱咐画师关于童宾之音容笑貌衣着发髻要多从普通工匠中搜集素材。他筹集资金将神祠修葺一新,新修的神祠远比旧祠要广大光明气象庄严。他从众多典籍中整理出一份完整的童宾传记,并通过自己之手删繁就简去芜存真,使之成为毫无抵牾的真实存在,并以不容置疑的口气提炼和夸赞其精神。他写成《火神童公传》一文,重新阐述了童宾之生平,消除了那些相互抵牾的地方。文中他对童宾之死进行了非常高的评价:&神之死也,可以作忠臣之气而坚义士之心矣。&他嘱咐手下将文广为散发,让童宾事迹与自己提炼他的用意深入人心。他邀请远在淮安的上司、名义上的景德镇督陶官年希尧写成《重修风火神庙碑记》。两位督陶官亲笔撰文,无疑加大了景德镇借助重修童宾神祠开始造神运动的声势,加重了树立童宾这一平民偶像一事的分量。他还给神祠重新命名曰&佑陶灵祠&,这一名字远比过去的&风火仙庙&更有文气和深意,也更适合流传。他亲手书写匾额并烧制成瓷,镶嵌在神祠西院墙门楣的上方。这块瓷匾绘制极为用心,四周的缠枝番莲纹和中间的字为青花,印为釉里红,字、印都阳文凸出;字正楷,规整精工、清秀健俊;右上角腰园形引首印&古柏堂&&雍正九年仲冬&和&督陶使沈阳唐英&下款两枚方栏篆书&唐英之印&、&俊公&章。他或许还在神祠建成后亲自主持了首场祭祀仪式,规定了祭祀的程序与规格。而从此之后,景德镇无论官窑还是民窑,每逢烧大件瓷器或烧窑不利,都要更衣焚香,拜风火神,瓷器烧成,要杀猪摆酒席酬神。及至后来,每座窑房都供有风火神的神龛,神龛安放在窑岭上,用窑砖砌成,内放木质灵牌,上写&风火神童宾神位&,常年由烧窑业之中的小伙手(烧窑业中的一个工种)侍奉香灯。经唐英倡导,景德镇风火神崇拜逐渐深入人心,童宾精神为景德镇世代供奉传扬。
&&&当神之时,徭役繁兴,刑罚滋炽,孰不趑趄瑟缩于前,而涕泣狼狈于后?神闻役而趋,趋而尽其力,于工则已耳!物之成否,不关一人;器之美恶,非有专责。乃一旦身投烈焰,岂无妻子割值舍之痛与骨肉锻炼之苦?而皆在不顾,卒能上济国事而下贷百工之命也。何其壮乎!&(唐英《火神童公传》)&神实姓童氏,尝职窑为业。当前明神宗时,阉人督窑事弗就,数困辱操作者,神举身歼焉而后器成。如志,由是成神而举之。而镇民之尽心于肸蠁者,若有所默相焉。祠在官廨门内之东边,廨固前代所传也,则神尝祀之于官矣。&(年希尧《重修风火神庙碑记》)通过造像修庙撰文题款等一系列创举,唐英完成了童宾这一景德镇神灵从民间野神到官方真神的改造,同时也是前所未有地完成了对景德镇这座古老的东方艺术之城的灵魂塑造和精神素描。
正是从那时起,景德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行业神灵,成为了一座有了高度文化辨识度的城市。那夜晚的无数根烟囱喷出的火焰,不仅是让粗鄙的坯胎神奇般变成高贵的瓷器的焰火,也是景德镇接通神灵与生灵之间的重要媒介。熊熊燃烧的窑的每一朵焰火,都可能来源于让景德镇所有人信赖的童宾神灵为守护瓷业显形的魅影。
唐英主政景德镇御窑厂干的第三件事,是施仁政。
&为政以德。&(孔子)&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这些儒家先贤论述仁政的经典是历代儒生烂熟于心的信条,自然也是熟读诗书、具有君子风范、常侍候皇帝左右的唐英心中的王道。
三年与工匠们的朝夕相处,相当于唐英以工匠身份进行了一次长久的微服私访。唐英对景德镇的官民关系、民俗信仰,景德镇陶瓷业的材料买卖、生产出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器的工匠们的生存状况等等都了如指掌。他知道官窑对百姓手里的原材料有强买强卖的意思,知道工匠们收入微薄,除少数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工匠大师傅被窑厂高看进账颇丰外,大多数来自不同籍贯操着不同口音的工匠们都形同蝼蚁,所得勉强糊口,成年无钱娶亲,患病无钱看病,死了无棺入土。美轮美奂寄寓深远的青花瓷器,里面盛装的其实都是陶瓷工匠的满腹苦水,这座伟大的东方艺术之城光鲜的表面,其实有着深重的难言之隐。
唐英开始在景德镇推行买卖公平制度,他规定御窑厂采购所有物料,包括从浮梁民众手中买下高岭土石料,从周边人家手里买下烧窑用的槎柴,到从菜市场买下膳房所需的柴米油盐,都严格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易,而不像过去,以官方名义巧取豪夺,让那些受过欺压的百姓敢怒不敢言。
唐英还在景德镇实施工匠救济制度。他筹措资金,专门用于救贫扶弱。他让有病者有钱投医,不幸身亡者得棺材下葬。他让欠债的工匠可以预支薪水,那优秀的工匠如果房子逼仄,他会奖赏更加宽敞的住所。&&
两项制度在景德镇推广了开来。人们在街头显豁处看到张贴的这两张布告,奔走相告又都将信将疑。不久人们就发现御窑厂的伙头不再是一张仗势欺人的面孔,而是换上了一副笑容可掬的表情。买槎柴的再也不会胡乱压价,而是严格按照市场价格成交,结账时就连零头都要一一付清。同样的人来购买石料,可是过去他俨然店大欺客,说起话来粗声粗气,动不动就以小心你的贱命威胁,现在则就像是寺庙里供奉的弥勒佛,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仿佛生怕对方生气,付账也是干脆得很都是现银,而且就连过去的欠债也一概了清。果然有暴毙者得到了棺木,板材虽然一般但足够厚实,让死者能体面返乡落葬。有人患病为上头所知,果然有了医者受到延请亲自前往探视,相关诊费并无需病人挂心。
整座景德镇登时仿佛成了一个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美好愿望的读书人向往的理想国,居住其中的人们人人仁义彼此相爱,贫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或者它是一座慈悲为怀的大寺院,所有的工匠成了被佛祖护佑的子民。而主政的唐英,在人们的口碑中变成了儒家经典中爱人的仁圣人者,或者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转世。有人传出唐英笃信佛祖府邸设有佛堂,常与景德镇周边寺庙里的高僧往来谈经,他是菩萨转世的说法就更加深入人心。
两项亦是空前的制度让唐英获得了景德镇工匠们甚至是全体百姓们共同的拥戴。在他五十四岁生日那天,景德镇御窑厂全体工匠与全镇商贾窑户集体到唐英府邸给他祝寿。他们给唐英送了一块碑。碑名仁寿碑,正与唐英在景德镇施政的核心理念与其寿诞现场气氛相符。早有镇上能诗善文的人写下了碑文,经所有工匠与窑户商贾审定后镌刻在碑之上。碑文尽列唐英自来景德镇主政之后为景德镇人们干下的种种好事,其中重点谈到了买卖公平及救济制度。碑文将唐英抬到了景德镇佛爷和福寿主的高度,并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与祝福。碑文不长,此处无妨一一录上:
&恭祝荣诞。人以篷岛之群□(此处为漏字,作者注)宇内之寿,意比题于锦轴屏联之上,而鼓乐喧贺者,不□(注同上)巨观其旧套而已矣!惟唐公之寿咸从心感,愿意鼎□(注同上)于千秋之不朽,乃真寿也。故阖镇之商贾与窑户,自是大人临镇以来,年年丰熟。大人采买物料,在在公平;疯颠孤客,得丹救而还乡;水陆行夫,免当差而逸乐。大人敬奉火神,而保众姓之清泰;虔供窑仙,而广瓷烧之增华。且蒙窑价公发之外,添沽酒食,窑火老嫩之失,示谕解迷,是以我等感仁感谕,而愿公于&三多&之祝,非邀蓬岛诸奇之比套云耳。
通厂工匠颂曰:
大人体皇上之仁,教众工之善,每见匠有未悟者,授指致精而进其终身之益;勤能本谕者,额外奖赏而励其诸作之专;匠有疾病者,延医制药而急救;匠居窘窄者,买房赏住而安身;年迈匠人,另赐衣帛食肉。众餐余积,呼来童叟均分;兼惜工匠至亲,量才亦用;冬闻匠有债急,预叫领银;空囊而旅丧无依者,济以买棺买葬;将娶而未能团聚者,周其宜室宜家。于是,共称我辈之佛爷,钦命南方之福寿主也。共祝共歌,共具感戴之千秋铭颂,竟不叙文,共写公之实惠。敬祝大人唐公讳英之仁诞。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端节& 沐恩众等同立。&
不知接受了众工匠恭送的仁寿碑的唐英寿诞那日喝醉了没,是否作诗以记。他是否会为自己按照儒家精神佛陀慈悲教义以及皇帝谕旨辛苦多年治下的景德镇,有了仿若太平盛世的景象,因此显得多少有些得意和满足?
暮春时分,景德镇像任何一座南方城市一样柳絮飞舞,花香袭人。唐英在自己的府邸内摆下宴席。沸腾鱼、酱香鸭、古法烧大雁、霸王香辣肘等景德镇本地名菜一应上了桌,显示了这一顿晚宴的隆重。酒据说是唐英窖藏多年的好酒,数年前从北京带来一直舍不得喝,今天却慷慨开了坛。唐英向坐在自己右首的人频频举杯,其殷勤让作陪的熟悉唐英低调少逢迎作风的人们不免诧异,好像他右首的那个人,是比他大辈分的长者,或者是比他品级高的官员。而其实他不过是唐英的助手,日日相伴的同事,他的名字叫做吴尧圃。
&絮落花飞春已暮,几欲留春春不住。离筵黯黯趁春开,春风引客均州路&&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宝。玫瑰翡翠倘流传,搜物探书寻故老。君不见:善游昔日太史公,名山大川收胸中。陶熔一发天地秘,神工鬼斧惊才雄&&荷香蒲绿棹归舟,倚闾白发颙颙望。&酒过多巡,颇有几分醉意的唐英展开一幅卷轴,那是自己精心写就的一首名曰《春暮送吴尧圃之均州》的诗。诗不是简单的古代文人间用于表达送别情谊的五绝或七绝,而是一首经过精心构思的的长篇古风。他即兴朗诵了起来。诗句中依人之常情表达了对吴尧圃的不舍情绪,更多的篇幅却是对吴尧圃此去的嘱咐与厚望:吴尧圃呀此次你受老夫我委派去千里之外的河北均州,一定要想尽办法寻找到玫瑰、翡翠这两种宋代才有的钧窑名釉配方,以作为景德镇御窑厂高仿的线索。景德镇能不能复制出这世上传奇般的钧窑神话,炼造出这国宝级别的物种,一切都看你的了。你千万别辜负了老夫的期望呀老夫我会一直站在门边等你满载而归。看着唐英乘着酒兴摇头晃脑吟诗,听着这首古风中的言辞之意,吴尧圃心中明白,唐英所托如山,自己若是找不到配方,或者关于钧窑名釉的重要物证,就不该腆着脸回来了。
寻找钧窑配方的人刚刚在昌江坐船离镇,几个月前领命赴哥窑搜窑寻陶的人刚好返回。唐英立即组织工匠们开始研究返回的人所带来的相关物件,那或许是几册已经破得不像话的绣像古籍,或许是几片倒出来哐当响残破却隐藏了许多重要信息的瓷片,或许会是前去搜索的人匆匆记录的一张旧绢。唐英要从这样的物件中找到古代著名瓷器的线索,经反复试验让那些业已失传的著名瓷器在景德镇的窑火中一一复活。唐英要让中国各大名窑在景德镇御窑厂灵魂附体。他要让那些在典籍里留下踪影的各地名瓷在他的手上完美呈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广泛派遣得力手下去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龙泉窑、湘湖窑等全国各大名窑搜罗配方或瓷片标本,或者仔细研究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述,然后反复研制试验以图恢复,就是景德镇前朝失传的许多瓷品,唐英都要让它们还魂有术,在他手中死而复生。
造瓷,理所当然是唐英作为景德镇督陶官的重要工作。唐英一旦掌握了景德镇瓷器制造这一天地之秘,就立即投入到瓷器的生产之中。他是皇帝的臣子,完成皇帝下达的生产任务是他的职责。他是景德镇的新子民,是受到景德镇教导的瓷艺师,也是注定将青史留名的督陶官员,让景德镇这一世界闻名的艺术之城在他的治下达到旷古巅峰是他的使命,也符合他作为一名具有相当艺术造诣的文人的理想。他不遗余力地组织人力遍访名窑,同时马不停蹄召集工匠画师不断试验,以图创造出景德镇造瓷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品类。他不仅让那些已经与他同心同德的工匠画师严格依照宫中旧藏瓷器照样仿烧,同时遵照皇帝圣旨对一种叫做珐琅彩瓷的新品种进行研制,在技术、人员、原料等方面都慷慨投入。他&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其中创新的釉色品类有十七种。
景德镇在唐英治理下日渐鼎盛。他让仁政之下士气大振的景德镇变成了一座火焰熊熊的瓷器工厂。那些工匠画师们皆以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以及被唐英鼓动的创世之激情听候唐英调遣,共同创造景德镇的巅峰之梦。他们的努力渐见成效,唐英所制,瓷器的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清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录》如此评价唐英的贡献:&&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 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吴尧圃数月后从钧窑返回。数月不见,吴尧圃已消瘦和苍老不少,想必一路上吃尽了苦头,可是他的两只眼睛有如两座微型的熊熊燃烧的窑火,可见他此行不辱使命。唐英问及得知,吴已在河北均州找到了烧制玫瑰翡翠这两种钧窑绝品剩下的原料,不顾路途遥远原料沉重运了回来。唐英用这些原料练泥拉坯,经过反复试验,唐英发现,用钧窑的原料瓷器烧出的瓷器,与他在皇宫里看到过的古代钧窑的作品简直是一模一样,翡翠与玫瑰两种钧窑重现江湖。众工匠纷纷向唐英及吴尧圃祝贺,说是唐英他们的努力感动了上苍让奇迹得以重现。唐英对众工匠的赞美似乎不以为意,可他舒展的额头及嘴角绽放的孩子般的笑暴露了他内心的快慰。
&&& &&毋庸讳言,唐英制瓷,是景德镇最好的时期。这个有着佛陀相貌的北方汉子,这个皇帝信得过的最是尽心尽责的臣子,这个身材高大曾任武职其实肚子里有着灿烂文采的文人,将景德镇造瓷品类和工艺水平提高到了真正的巅峰之上。他使景德镇内海拔不高的珠山,成为中国瓷器业的珠穆朗玛峰。历史称唐英治下所产瓷器为&唐窑&。唐英自己亦以工匠身份投身其中,他所造和题款的瓷器受到当朝以及后世热捧。值得提出的是,唐英以文人之身治瓷,极其罕见地将景德镇工匠之瓷提升为文人之瓷,所造瓷器多有文人趣味,艺术精神,而不仅是程式物件,皇家用品。而唐英去世几十年后,唐英复古创新的五十七种釉色,逐渐失传,再也不能生产,他所生产的瓷器,逐渐消失,只在皇宫可见。这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事情。
学陶艺以通义理,修神祠以振精神,施仁政为创盛世,造名釉以达巅峰&&唐英一点点地改造着景德镇,使之成为一座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艺术之城。在他督陶的岁月里,景德镇窑火熊熊,到处都传递着哪座窑又成功创造出了新釉品类的消息。而唐英更是获得了景德镇所有人的尊敬。许多颇通景德镇历史的老者时有感慨。他们经常在街头巷尾对年轻的人们说起,皇帝派督陶官到景德镇古已有之,明代三百多年就有近三十位宦官派到景德镇做督陶官,清代自皇太极以来,亦已经有了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等官员到景德镇督陶。他们间的确不乏胡作非为鱼肉工匠臭名昭著者,但大多数人有文采,能实干,有政声。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三位所督造瓷器,就有了&臧窑&&郎窑&&年窑&的尊称。可是几百年来,没有一位督陶官能像唐英那样享有如此高的威望,能受到工匠画师们如此热烈的拥戴,同时能生产出如此众多的名釉好瓷,让景德镇的生产到了如此高的高度。唐英劳苦功高。唐英居功至伟!
可唐英并没有为此满足。他知道,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不仅要在今天创建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具有巨大生产能力和文化感召力的景德镇,同时还要考虑给未来留下一个怎样的景德镇。也就是说,他一直在思考,他督陶景德镇,是否要建立一份留给未来的历史记忆?在时间面前,景德镇要靠什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个生产瓷器的皇家工厂,瓷自然是景德镇战胜时间的法宝。可是,唐英知道,瓷其实是最靠不住的东西。瓷坚硬却易碎,毋庸说战争,地震这些大灾大难,就是一只猫的侵扰,一只老鼠的蹿动,一个孩子的失手,一个细微的磕碰,都会让哪怕最珍贵的瓷成为碎片,覆水难收。随着时间推移,瓷会急剧地减少,消失。这就是景德镇从东晋开始,由师祖带来越瓷制作工艺,至今一千多年,可是不要说晋代唐朝,就是宋朝元代瓷器也难得一见的原因。而且,御窑生产的瓷,即使是精美绝伦为倾城瑰宝,即使是珍稀如天赐之物,可是只为皇家专用,寻常百姓无缘相见,他这个督陶官,就是造出再多的瓷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略等于无。普世没有拥有过的东西,当然无法产生足以抵抗时间的记忆。
想靠瓷来抵御时间的围剿,只能是一个虚妄之想。作为文人,唐英知道,能真正抵御时间的武器,除了河流,群山,大地,只有文字,可以刻在碑上、收录至各种书籍中四处传播、刊刻成书适于藏于各类经馆藏书阁文渊阁或私人书箱里的,战火烧不毁、地震震不垮、瘟疫夺不走的文字。
唐英要用可供流传的文字形式记录下他督陶期间的景德镇的记忆,甚至是整个景德镇制瓷业的记忆。
唐英要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在景德镇督陶期间的所为所思所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英为皇帝督陶,造名釉五十七种,是为立功;施行仁政,让买卖公平,救助有方,景德镇人人安居乐业,是为立德。唐英要在这景德镇不断修炼精神完善自身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就要借助文字来完成对自我的塑造,使自己进入依赖文字进行的文明传承的有效序列之中,成为包括陶瓷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一环。
在景德镇,具有文字书写本能的唐英在制瓷之余努力用文字表达自己。他的重要陶瓷文献著作《陶冶图编次》虽说是奉旨完成,但是他深度介入景德镇陶瓷的科学总结和智慧结晶。《陶冶图编次》将陶瓷行业分成二十程序,分别为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圆器修模、圆器拉坯、琢器做坯、采取青料、拣选青料、印坯乳料、圆器青花、制画琢器、蘸釉吹釉、旋坯挖足、成坯入窑、烧坯开窑、圆琢洋彩、明炉暗炉、束草装桶、祀神酬愿,由宫廷画师孙祜、、丁观鹏等绘图,经皇帝下旨颁布,成为总结制瓷程序的权威文本,对中国陶瓷甚至是国际陶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撰写的《火神童公传》《龙缸记》《瓷务事宜示谕稿》《陶务叙略》《陶成纪事》等文,或对景德镇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或对自己制陶实践进行精心记载,或对当时的陶瓷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概括和总结;他还编写了《古柏堂传奇》,那是他除了制瓷、画画之外的另一个爱好。《古柏堂传奇》收录了唐英写的十七部戏剧。唐英是一个有几分疯狂的戏剧发烧友,曾自蓄昆曲家班,《古柏堂传奇》里的戏剧,就是为给昆曲家班演唱所写,剧本的故事往往来自于 &乱弹&和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情节生动,为许多票友和戏迷所喜爱,是他具有灿烂才华的一个旁证;他还著有《陶人心语》《陶人心语续选》多卷本,那是他督陶景德镇多年的诗文总集。收入其中的诗文,或为唱和诗友,或为拜谒故迹,或为感时伤怀,或为思念亲人。&南指舟车信已真,初闻失喜忽沾巾。全家跋涉劳因我,半世功名苦累人。儿女早筹团聚乐,梦魂先觉笑言亲。糊窗扫地安床席,离合方知最损神。&(《文儿携家远来,客有遇诸途者,还告,喜赋兼以志慨,时六月廿四日也》。《陶人心语卷三》)&海棠菡萏漫相猜,春夏何妨偶并开。浓抹淡妆凭月旦,柔丝孤干异根荄。 霞侵素质清无恙,香压繁英势欲摧。玉立红飞须着眼,莫将同调问追陪。&(《庭前白莲盛开,适海棠亦放数枝。春花夏卉,偶尔相遭,亦因缘也,摘取伴注胆瓶,贻赠沈司马,并系以诗。时辛亥七月廿四日》。)从这些或为亲人不远千里到来而哭哭笑笑、或为海棠白莲花开喜不自禁的文字中,从这些唯美而深情的诗句中,不难想象,唐英有着怎样一颗儒雅的、浪漫的、美好的心!
感谢唐英留下的那些文字。它们不仅为后人保存了一份无比珍贵的陶瓷文化资料,为保留景德镇文化记忆、提升景德镇文化品格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还收藏了一个颇具风骨的清代文人的样本。阅读这些文字我们容易感应到那颗具有丰富情感与完美修为的心的跳动。这个一脸佛相的大鼻子北方汉子,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他忠于职守。他体恤民众。他曾是个武将却举止斯文。他来自宫廷却和蔼可亲。他多才多艺精通艺术。他不苟言笑其实儒雅风趣多情。他是一个行与思、才与德都接近完美的古代君子。他是一个用生命践行着修齐治平的读书人。他兼具了武士之坚韧与文人之阴柔,就像瓷器,同时收藏了高山和流水,清风与明月,火焰与寒冰。瓷乃御制,当为国器,传之四海,价比黄金。瓷亦家藏,可比私德,青花无香,为君子赏。为皇上御封为督陶官的唐英,具有君子之风的唐英,有着瓷一样的心性,实在是景德镇瓷器精神最完美的阐释者。
乾隆二十一年农历七月的南方和往年并没有什么两样:草木茂盛,阳光毒辣,天气燥热无比,天地间仿如窑火,要把每个人当作瓷坯烘烤成瓷。景德镇三百里外的九江,宽阔的长江江水沸腾,仿佛融化的铁汁,缓缓流动。树上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让人心烦意乱。从九江关署内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的胸腔里发出的一串干涩的令人揪心的咳嗽,因为没有风的吹动,就一直无法跑远,只能在关署中久久回荡,最后化为滚过每个人头顶的不祥的雷声。
1756年的大清帝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乾隆爷在这一年既没有特别的政令颁布下来让各省手忙脚乱,各省也没有地震水灾等了不得的灾情上报以求款项救灾。据情报说蒙古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再次纠合部众准备复乱。但这事儿还没发生就不能说是个事,乾隆爷只需秘密调动相关兵马做好平乱准备就可。总之这是风平浪静的一年,史官们无所事事,史书上也因此清静无为。
可乾隆二十一年即1756年对景德镇来说称得上是大灾之年。因为那一年,几乎所有景德镇的人们都听到惊心动魄的让他们心恸的一声脆响&&那是他们心中最为尊贵的瓷器破碎发出的声响。死神这只习惯待在阴影中的猫并没有放过那尊放置在景德镇的人们心中最高处的青花瓷器。在唐英七十五岁那年,它伸出了爪子。
唐英躺在九江关署的府邸的床榻上。从五月到七月,他因痰火病在床上已经躺了整整两个月。听着他一阵紧一阵的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九江全城的中医都神情凝重却束手无策。唐英隐约感觉到了死神的由远而近。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然不远。
死神来得如此迅疾让人手忙搅乱。因为从小习武,后来又以武职入宫当差,体魄之康健一直是唐英最引以为傲的事情。虽然后来因到景德镇烧窑督陶感染了陶瓷这一行当的职业病痰火病,其程度却比起许多把桩师傅也是要轻微得多,其偶尔的发作并没有给他造成大碍让他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在上一年的年末,他对自己的体魄依然有着强大的自信,以七十四岁的高龄遵旨从九江关监督任上起身,经四十五天抵达北京,在圆明园得以叩见天颜,得乾隆爷赏奉宸苑卿衔,又于今年二月初一离京,经四十二天的跋涉回到了九江。这一往来就是三个多月,虽然廉颇老矣,但唐英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吃力。他应该觉得自己可以继续为这个庞大帝国服役几年,一方面在九江榷关任上继续征收庞大帝国急需的税收银两,一方面督陶景德镇让这个伟大的艺术之城烧造出更多精美的、让世界惊喜的瓷器。可是此次的痰火病来势汹汹,他的胸腔宛如熊熊燃烧的窑火。他的身体在两个月内就完全瘦脱了形。他的咳嗽一阵紧似一阵。他几乎要把五脏六腑都咳了出来。他在早年练就的那一把子力气就像水波一样散去。他的眼前经常模糊一片。这个为庞大帝国守关的人,这一次生死大隘怕是过不去了。
像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一样,他或许会对自己的往昔做一番潦草的回望。他当然会想起宫中玄机重重的日月光影。他从十六岁遵照祖制,以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也就是皇家亲族的身世进入皇宫内务府养心殿供职,一直干到四十七岁。三十年来,他跟随康熙帝三下江南,担任侍卫警戒任务,为皇帝的安危保驾护航,在四十余岁时,他被雍正皇帝任为五品的内务府员外郎,服务于内务府专管皇宫用品生产的造力处。在皇帝身边当差,无论是担当皇帝出行时的贴身侍卫,还是为皇宫使用督办造力,他都小心谨慎同时兢兢业业,几十年来总算没有出过任何差错。闲来无事,他喜欢读读经书,做做诗文,编写戏文,与文朋诗友书家画师往来,偶尔唱上几段京剧,以调剂人生,增添意趣。他曾经以为自己的一辈子大抵如此,被皇宫的阴影淹没自我,享受浩荡皇恩却终是籍籍无名一事无成。可在他四十七岁那年,命运出现了一个转机:皇帝给了他一座火焰熊熊的景德镇。
雍正六年(1728)金秋十月,唐英奉旨以内务府员外郎兼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身份抵景德镇厂署,开始经营烧造事宜。乾隆元年(1736)正月,唐英奉旨出任江苏淮安关榷使,受命驻节淮安,同时遥领景德镇窑务。乾隆四年(1739),唐英改迁距景德镇仅三百里的九江关监督,兼任景德镇督陶官。乾隆十五年(1750),唐英奉命调离九江赴广东,任粤海关监督,于乾隆十七年(1752)又调回九江,继续监管窑务,直到今天。除去出任江苏淮安关榷使及粤海关监督期间因路途遥远无法亲领窑务不算,唐英真正监管景德镇时间前后达二十七年。他曾经与工匠同食同出,与工匠情同手足。即使在三百里外的九江关任上,每年的三四月,他都要亲赴景德镇监督瓷器生产。他会到画室在瓷坯上画上几笔,手把手教无名的画师如何把仕女的衣纹画得富有神采。他会站在投柴口前与把桩师傅亲切交谈,察看窑内火候。他造窑神,修神祠,铸造景德镇精神。他施仁政,买卖公平,救济有方,开创理想世界。他督造瓷器,复活名釉,二十多年来造了近百万件的精美瓷器交付宫中。他用文字记录景德镇历史,建立景德镇瓷业档案,抒写书生情怀,挽留时光与流水。他一点点地改变着景德镇,让这样一个呆板的皇家瓷器生产工厂,变成了一个有着强大文化精神的艺术王国,一个拥有自己的文化标识的具有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的东方艺术之城。而他自己,也逐渐修成了他理想的样子。一个在宫墙的阴影中小心迈着步子的五品小官员,一个近乎御用工具的宫廷差人,在景德镇的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在对艺术追求的自由之路上,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眉宇风流的浪漫诗人,一个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不让名匠的陶瓷画师,一个慈悲为怀熟读佛教经典的慈眉善目的居士,一个人人拥戴的和善却又不失威严的长老,一个微型王国里的王者。仿佛是一团混沌的泥土,经过了淘洗、练泥、拉坯、描画和煅烧,变成了一尊发出镇静的釉光的青花瓷器,一件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适合被时间收藏的艺术品。
他收获了荣光,同时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名叫痰火病的喉疾偷袭了他。那是景德镇陶瓷业的职业病,他也不能幸免。这一尊完美的青花瓷器,终于有了瑕疵,死神也终于找到向他下手的漏洞。他感到瑕疵变成了裂缝,那裂缝在他的体内游走。他的喉咙里发出的让他不堪忍受的咳嗽声,就是自己体内裂缝游走的回声。他知道,自己离死不远了。
老实说他并不怕死。作为一个熟读佛家经典的居士,他也许不知道肉身消亡后他的灵魂是否可以抵达天国,但他知道,他亲手制造的瓷器还会在。经他苦心孤诣创造的以唐窑命名的景德镇鼎盛时代会永远镌刻在景德镇的历史上。他的诗文会与景德镇一起流传。他缔造的光荣,会化作景德镇的文化传统永不泯灭的精神辗转于天地之间。他已经无所畏惧。想到这里,他觉得一切都可以放下了。
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他感到自己眼睛里的光在渐渐熄灭。七月的九江阳光毒辣长江里的水宛如滚烫的铁汁,可他的背脊一阵阵发冷。就像一尊阴影中的瓷器,他多么希望能有一炉景德镇的熊熊燃烧的窑火,把他烤热。他多么希望能再次回到景德镇&&那属于他的艺术帝国那里看上一眼,让那夜晚烟囱喷火的壮观景象温暖他死前的寂寥与寒凉。他多希望能怀抱着一朵青花上路,让那瓷壁上开放的、浴火而生的、永不凋谢的花朵,成为在黄泉路上的他魂灵的指引。这个看过无数戏班子的戏、也写过很多戏的老戏迷,此刻他眼看着自己人生的的大幕正徐徐拉上&&他睡过去了。他的身体,正在发出青花一样的蓝色。而他的大鼻子上依稀还有几粒汗珠,仿佛是坯胎在窑火冶炼成瓷前被挤出的最后几滴水分。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大清帝国的忠诚奴仆唐英,自称为榷陶使者、景德镇这座艺术王国的至尊王者唐英,在九江关署病故。享年七十五岁。
他的死,意味着景德镇一个最为辉煌的时代的陨落。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清雍正年制底款识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