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人关于义利的理解的世界观

通灵佛教网&||||||
人间天:佛教如何理解时间空间维度,以及他们的改变和突破?
  佛教的世界观、宇宙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世界这个词偏中国化,世是时间概念,界是空间概念,世界合称,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所以探讨世界观,必然要从时间和空间二个角度来深入探讨。  世中文代表三十年,古人根据人的更迭大致认为三十年就会产生一代人,所以我们常常说“人世间”,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这个时间和范畴发出的感慨,比如“流芳百世”就是百代的人世更迭,大概就是三千年都有芳名流布。  世的时间范畴从人的更迭更容易观察到,进入纯粹的时间范畴就抽象了,属于百法明门中的心不相应的部分,就是抽象概念的范畴了。  界这个字在古代是代表区域的界限,上面是田中间被分开,下是水渠。界这个字在古代是代表了田地中水渠的划分,从而划分了土地的归属。所以古人的世界观,如果只从字面解释就稍微狭小一点,就是眼前的这几十年,几块田。但是宇宙这一词就不再那么狭小了,宙是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宇就是所有的空间,宇宙合称也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从始至终的时间范畴里所有空间的范围统一为宇宙。  佛教不认为时间这个元素是线性的,或者说,佛教认为时间就是一个假象。现在的科学家们说时间维度是扭曲的,既然是扭曲的,就可以找到扭曲的最契合点,从而实现一个时间线上几个点的交替,这就给时间穿越提供了可能,就像月光宝盒一样。但是佛教的时间观念也不是只停留在扭曲维度这一层上,还要继续深入,最后就根本没有时间这一个概念!  佛经里常常提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概念,也常常说一时,但是在佛菩萨的境界,可以纳虚空入微尘芥子中,可以控制时间几劫如同一刹那短促,一刹那如同几劫漫长。如果是真实的就是恒常的,自然不能改变;既然是改变的就不是恒常的,最多可以方便说,是虚妄说有,而不说真实存在。  从现在科学角度来说,时间是一个维度,是组成当下世界的第四个维度。想超越任何一个维度都需要巨大的能量和对应的方法,这些部分在过去是有方法的,但是毕竟是心外求法,所以慢慢也就淡出视野。  再套用《心经》空的概念:空可以粗暴的理解为能量和能量现象,有就可以细化为: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于是能量和能量现象可以转化细化为五阴的种种;同时五阴的种种也都体现了能量和能量现象;最后五阴的种种就是能量和能量现象,二者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再深说一点,佛菩萨拥有可以驾驭五阴的能量和方法,也就可以有随意展现各种五阴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将各种五阴现象最后融合为能量和能量现象,从而把我们看着很矛盾、很割裂的,完美的统一合一了。  就像现在的核聚变,通过裂变和聚变两种核反应获得能量,但是技术水平还仅是起步阶段,不能完全淹没物质转化为能量,还会有核废料的巨大隐忧和负担。如果能达到完全淹没物质,就可以获得纯净的源源不断的能源,同时又可以通过能量输送构建全新的物质现象,但是这些对我们而言已经是天方夜谭了。所以驾驭时间,乃至千万亿佛国土随意即至,这种情况暂时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但对佛菩萨而言完全不在话下,也就代表了他们对世界真相的认识和精准掌控的能力已经是驾轻就熟了,这是修行境界的问题。既然佛菩萨可以改变维度,从而穿越时间维度,自然可以改变其他维度,穿越到其他空间,就如婆罗门女忽然到了业海。  无毒鬼王给他的回答很清晰:不是靠神力,就是要靠业力了,非此二事,这业海是到不了的。也就是说业力太大会让维度发生扭曲,但是这种扭曲是被动的;而神力是通过能量驾驭主动穿越的。婆罗门女通过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圣号,以如来神力加被使他可以穿越到业海。他能如此,那么佛菩萨岂不是九个法界随意往来?只是穿越是需要能量消耗的,做了这样的穿越是否划算?是否有意义、有价值?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图文】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13.7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柳先生《从阴阳五行看古人的世界观》_温煦港湾总群_新浪博客
柳先生《从阴阳五行看古人的世界观》
柳先生《从阴阳五行看古人的世界观》
讲 师: 柳先生
地 点:温煦港湾总群()
温煦港湾新浪博客:.cn/u/
整理人:国际米兰
这次讲座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听之,我就妄言之。提起中国人的世界观,很多人都会说中国人的世界观很怪异,但是怪异在哪大家又说不上来。但是今天我们说的不是现在人的世界观,而是古代中国人,或者说古代华夏人的世界观。
现在一说世界这个词我们知道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世界这个词并非中国独创,而是一个舶来词。“世界”这个词是一个佛教词汇,我们熟知的佛教认为一个大千世界下面有三千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下面有三千小千世界。
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亦即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
我们知道佛教是汉明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一个外来教派(个人认为现在说佛教及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人是一点历史观都没有的盲信徒),那么在此之前我们的先人是一个什么观呢?是宇宙观。
《千字文》开篇第一句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作为蒙学经典之一的《千字文》也就告诉了我们,古人的概念中,对生活环境的认知是宇宙观。那什么是宇宙呢?
《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在这种观念之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宇宙”两字连用,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同时,《庄子》一书还给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宇宙定义,他说:“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现代学者张京华将其译为:“有实体存在但并不固定静止在某一位置不变叫做宇;有外在属性但并没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此种宇宙定义与时空无关,与现代宇宙观有相似之处。
当然,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世界和宇宙的理解有我们自己的解读。所以我还是以世界观来作为题目。了解世界和宇宙的最初的解释,并不妨碍我们如何来使用这两个词。
那么古代华夏先民到底有没有世界观呢?那是肯定的。因为不管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族群,他对生活的认知就必然造成他的世界观。那么华夏先民的世界观是什么呢?说出来大家都很熟悉。用一到十十个词就可以概括出来:一元、两仪(阴阳)、三才、四极(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八荒)、九曜(九宫)、十方。
这十个词,我认为又可以分成三部分认知。就是空间认知、天文认知和人文(哲学)认知。
先说空间认知,我认为,三才、四象、六合、八荒、十方这些都是对空间的逐渐认知。
三才:指天、地、人。《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实际上我认为,最初的三才的认知仅仅是人对自己在空间中的一个定位。顶天立地,人在天地之间。这是一个纵向的空间概念,只要你活着,即使不用眼睛去看,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纵向的空间概念。
好了,当你感受到了你在空间中的纵向关系后,你可以用眼睛看看你的四周了。这个时候你对世界的认知从单纯的纵向概念就变成了水平概念。首先认知的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就是四极。
请注意一点,不管是三才还是四极,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站在“人”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当人的认知逐渐将三才和四象通过人合二为一的时候,再把人这个重合点抛开。就得到了六合。这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六合,即东南西北上下,和在一起就是六合。
而八荒,则是在四极的基础上对平面空间概念的细化认知。即在东南西北的基础上增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一个很有名的武功名字是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应该就是用八荒六合来界定最厉害
十方的概念,也就可以理解为三才和八荒的组合。到十方这里,古人对空间的概念就逐渐完善结束了。那么我认为,完善空间概念是具有很大意义的行为。因为完善了空间概念,不管是狩猎还是迁徙。都可以明确的找到方向,也可以更好地对族群进行保护。
那么单单有空间概念就行了么?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晚上不能狩猎和迁徙。为了便于应对晚间的突发状况。晚上其实更危险,黑暗与未知加剧了恐惧感。为了更深的认知这个世界,所以古人开始了认知天空。
也许是出于对神的敬畏,也许是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总之古人的目光逐渐看向了深邃的星空。可能是古人认为天就是一个平面的,所以最先被赋予了天文概念的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也就是从地理概念的四极过渡成为了天文概念的四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个方位逐渐有了具象化的代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的具体化,也就代表了空间概念中的方位在天空中也可以相对应了。晚间也就可以通过星空来应对突发事件而不至于迷茫了。
与四象相辅相成的是二十八宿。这是古人对星空的一个划分。这样的划分能更好的在黑夜中辨别方向。可以说二十八宿是对天空的细分,也是为了有组织的观测天体的一种形式。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虽然古人已经将目光放到了深邃的天空中,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一个固定的方位。因为白天我可以有很多的参照物来确定空间方位。但是在漆黑的夜晚,如何能更快的确定方位?
随着先人的不断观察,终于一组星体的组团出现在了先人的视线中。就是我们熟知的北斗七星。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因为外形很像勺子。而北斗七星在天空的方位变化不大。北斗七星也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斗宿。之所以将北斗七星单独列出来。是因为相比其他星宿,北斗七星与北极星对先人的生活影响要更大。因为只要在晴朗的夜空,最好找的就是北斗七星。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九曜。那么九曜是什么呢,这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认为是北斗七星加上两颗辅星形成九曜。因为道教对北斗七星又有别称,即:天枢=贪狼、天璇=巨门、天玑=禄存、天权=文曲、玉衡=廉贞、开阳=武曲、摇光=破军,宋代道教天书‘云笈七签’24卷“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还有辅星、弼星的存在,时称北斗九星。后来两颗渐渐隐失,成为“七现二隐”,故今有北斗九星之说。传说能看见这两颗隐星的人可以得到长寿。还有一种是民间的说法,所谓九曜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加上罗睺和计都两个星。这种说法大抵应该是结合了西域神话演变来的。
之所以在九曜后面罗列了一个九宫。是因为与四象对应,九宫是一个从上向下的过程。当人们观测星空后,就开始了将星空所对应的区域投影到大地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词-九州。九宫,九州这些大家知道就好。如果要说的太多就会涉及到一个具体的东西,风水上面了。这不是今天的重点,所以也就不多涉及了
之所以给大家废了那么多篇幅介绍这些。是因为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观察环境远远要比审视自我要早的多。好了,既然已经介绍了这么多,那么大家应该也对古人的世界观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观来说,单单有对空间和天文的认知还不够,还需要有对世界的探索和对本源的探讨。
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的世界观当中,哪些是对世界的探索和对本源的探讨呢?就是我们题目中所提到的阴阳,五行和八卦。与前几个词语一样,阴阳、五行、八卦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而是简单的各自进行探讨。真正将阴阳五行八卦放在一起研究的,差不多要到道教形成前后才出现。因为与认知物质世界不同,精神世界的认知往往越是简单越复杂。所以区别于其他内容的从小数讲起。阴阳五行八卦我要从八卦来介绍。
说起八卦,可能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街边摆摊算卦的,一张桌子,一个布幡。求仙问道,预测福祸吉凶的算命先生。第二反应应该就是《易经》了。但是其实一开始八卦跟这些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先来说什么是卦,《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筮也。从卜圭聲。古壞切臣鉉等曰:圭字聲不相近。當从挂省聲。”那么既然八卦跟算命无关,为什么还要用八卦这样的称呼呢?原因就在于八卦所代表的事物上面。
关于八卦,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歌诀来快速的记住。“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样就很好的将八卦所代表的的事物与符号记住了。
那么这八个都分别代表什么呢?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
抛开八卦的排布顺序不说。我们看八卦所对应的自然事物,基本上都是任何人每天都可以见到的物体。而没有任何玄虚的成分在其中。你每天都可以仰头看天低头看地。每年你也总会听到几次雷声。山川水火更是随处可见的自然风貌。从代表的含义来看,八卦基本上涵盖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的一个基本认知。也就是说对世界的认知已经不再局限在单纯的空间上,而是将空间具体化,立体化。
以先天八卦来看,如果将八卦看成是一个立体图形的话。也就是说,讲乾坤旋转90°。就会发现八卦图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六边形的圆柱体。在东南位的兑卦刚好对应的是东南多雨多湖泊的地理环境。西南的巽卦对应了西南多风地理环境。这里的多风,我想更多的是台风飓风这些吧。毕竟从地理来看,中国的台风大多是从广东海南等西南省份登陆。
西北多山,东北多风雷,西方多水,东方多火(炎热)这几个地理认知说实话是非常让人费解的。但是考虑到古人的生存环境的限制以及地区气候的变迁。我们也只能推测在当时,这样的认知是准确的。
很多我们熟知的词或是成语,都与八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倾西北说的就是后天八卦中乾的排布形式。再比如我们立志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就分别出自《易经》乾卦与坤卦的解释。
注意看后天八卦的图形。乾卦的位置就是在西北方。也许有人会问,那不是东南么?很遗憾的说,古人的方位认知与我们刚好相反。我们现在是上北下南,而古人的世界观中,是上南下北。
随着古人各部落之间交流的频繁,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又有了新的认知。那随着这些认知的不断改进,也就出现了新的,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地理环境的描写。南方离卦,炎热;北方坎卦,寒冷;东方震卦,多雷;西方兑卦,多泽地;东南巽卦,多风;东北艮卦,多山。西南乾卦,我认为是因为是中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至于西北的乾卦,就是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政治因素了。因为后天八卦的创立者是著名的政治人物-文王姬昌。而通过《史记》:“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也好,通过封神演义这样的小说也好,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周部落是从西北向中央政权讨伐的。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先天和后天八卦分别是通过对河图、洛书两个图册的感悟理解而形成的这样一个顺序。《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与先天八卦对应的是河图,传说是伏羲氏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在河图中,白点代表奇数,也就是阳数,黑点代表偶数,也就是阴数。我们熟知的词语“天一生水”就是从河图中引申出来的。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第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里涉及了一些五行的定义,但主要还是对河图的一个解释
与后天八卦相对应的,就是洛书。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洛书的歌诀大家应该要更熟悉。就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据其腹,洛书之数。”横竖斜向相加全部为十五。
但是不管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他首先代表的是先人对世界的一个宏观认知。因此古人也把很多东西仿照八卦的样子进行了划分。
因为百度上有比较全的表格,我就偷下懒截图用了。大家可以先看看,等一会儿讲到五行的时候我们在来一起解释这些。因为这里面涉及了一些被认为是中国传统中糟粕的东西。也为了便于综合理解。
当然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就必然离不开阴阳论。八个卦象存在阴阳,同时八卦作为一个整体也存在阴阳。而我们介绍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都属于阳八卦,也就是明八卦。那么还有一个暗(阴)八卦是什么呢。说起来大家肯定都有印象,就是《三国演义》中武侯八阵图里所说的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个门。《奇门遁甲》中也有一个阵势叫做八门金锁阵。用的也是暗八卦的概念。
这里面乾卦对应开门,坎卦对应休门,艮卦对应生门,震卦对应伤门,巽卦对应杜门,离卦对应景门,坤卦对应死门,兑卦对应惊门。
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八卦后,就会发现,其实八卦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一个描述,但是这种描述却还没有完全上升到哲学层面,或者说还没有上升到去探索本源的高度上。但是作为古人世界观的一个描述的衔接点,八卦的出现可以说是将古人的认知从看转到思的一个标志点。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本源了呢,我认为应该是五行的出现。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条件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在对本源的描述上,东西方的先人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西方人对本源的认知是,世界存在四大本源,就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但是这四种元素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循环关系,这四大本源更像是一盘四人跳棋。虽然你中有我,但是却彼此泾渭分明。当然,随着西方宗教的影响逐渐变大,本源中又加入了光明和黑暗两种元素。
西方在总结星相学的时候,讲四大本源加了进去,并对黄道十二宫加以总结。其中土象星座是由摩羯座、金牛座、处女座构成的,水象星座是由巨蟹座、天蝎座、双鱼座构成的;火象星座是由白羊座、狮子座、射手座构成的;风象星座是由天秤座、水瓶座、双子座构成的。
水象星座象征春天,重情感;火象星座象征夏天,重行为;土象星座象征秋天,代表务实、稳重;风象星座象征冬天,重智慧与沟通;土、水、火、风四大自然元素代表四时顺序的意象。
与西方对本源的理解不同。如果说西方对本源的理解是一个正方形,那么东方的华夏对本源的理解就是一个圆。与西方的四大元素四足而立不同,华夏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由金木水火土物种元素构成的。而这物种元素并不独立,而是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转化并循环往复的。
对五行的认知,就不能不提他的相生相克。五行的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排列呢,这就跟古人的观察和生活有关。比如金生水,一个是因为在温差较大的地方,冰凉的金属上晚上总是会凝结出水珠。对于不懂冷凝现象的古人来说,这些水就是从金属中渗出的。而在高温下,金属有会变成像水一样的液体。所以古人认为金属是可以产生水的。当然这里的金是指所以的金属物品,而不是单只黄金。
以此类推,从农耕当中,人们发现浇水是可以让植物生长的更快的,而很多的植物也有浇水后快速生长的现象。比如雨后春笋,还有蘑菇木耳等菌类。所以就认为水生木。
从古代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古人就知道木头是可以燃烧产生火的。当然现代考古认为吃熟食是区别猿和猿人的标志,而最初的熟食和火种有可能是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而造成的。如果这个观点正确,那就是说在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前,古人就已经发现了木材可以产生火焰的现象。火是很无情的一个事物,任何的植物被烧过后,留下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一地的草木灰。古人认为这些草木灰是土的一种,也就是尘土。那么也就产生了火生土的认知。
中国人利用金属工具的历史可以说是相当早的,最著名的利用金属的故事可能就是黄帝和蚩尤的故事了。在这个故事里,蚩尤采首阳山的石头,造了八十一种兵器。用这些兵器多次打败了黄帝的大军。而不管如何,金属都是从金属矿中采集到的。而这些金属矿往往深埋地底或山腹之中,这样在古人的认知中,土壤就像子宫一样孕育了这些金属。所以也就有了土生金的说法。
说完了相生,再来说说相克。还是因为阴阳学说,有生就会有克。但与相生一样,对于相克也是古人多年的积累总结得出的。
例如金克木,我们现在也都知道,金属制品会很容易砍断植物。而古人利用金属制品同样可以提高砍伐和制作木制品的效率,因此古人认为金属对木材有克制作用,才会很容易的改变木材的形状和提高砍伐效率。种下去的植物种子,在秋天的时候回破土而出,古人认为这是植物的生长克制了土地的完整性,因此才会出现破土而出的现象。所以古人认为木克土。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我们发现,在相当早的时候,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土坝是可以改变水的走向的。而且洪水来的时候,叠城筑坝是很好的阻挡洪水的手段之一。因此不论是堵还是疏,治水都是在利用土坝来对水进行引导,而古人也很人性的认为水之所以改道,就是因为水害怕土。所以古人认为土可以克水。
水克火就不必说了,大家都知道着火了要用水浇灭火源。
火克金,是因为火可以融化金属,让金属更容易被塑性和修补。因此古人认为火是可以克制金属的。
当然,除了这个克制意外,在五行当中还有一种叫次克。比如金克木,次克土。也就是说他的克是有连带关系的。可以认为是因为金克木,木又克土,所以金就克土。但这也应该是古人长期观察后对五行相克的一种补充。
木克土,次克水。因为植物是可以固定水土,减缓或根治水土流失的。所以现在国家一直提倡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古人在五行生克中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道理。
土克水,次克火。这个就不用说了,扬沙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灭火方式。
水克火,次克金。这个有点不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水克金,因为金属不管是硬度还是延展性都不太可能让水通过,但是如果算上因为生锈而报废和现在一些利用水和沙子做成的水切割机来看,水滴不止石穿,也是可以把金属弄断的。而且不要忘记,在制作金属工具和兵器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淬火,也就是说,变成液体的金属遇到水以后就会再次变成坚硬的金属,就是变“老实”了。
火克金,次克木。这个也不多说,森林最怕的就是森林大火,比任何金属都更猛烈。
也许有人会问有没有次生的概念。我只能说,古人没有写是不是又次生,但是我认为应该存在次生,但是并没有找到应有的规律。
最后一种就是反克。最典型的的例子是水火不容,也就是水火互克。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最后变成了一个成语,就是杯水车薪。这里面就出现了反克的现象。一车的柴禾在燃烧,一杯水对一车的火就一点作用都没有。
但是反克并非都可以,所以反克也就介绍的不多。
与八卦一样,五行也是在中国传统中被广泛应用的。
五行的出现应该是多种认知的一个综合。比如《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里的五色,五音,五味都可以与五行相互对应。在中国任何一个人可能不知道八卦具体代表什么,但不会有人不知道金木水火土是五行。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偏爱五这个数字吧。所以在讲究对称的中国,偏偏对一个不对称的五更广为人知。
下面来说一说两仪(阴阳)。为什么要在五行八卦后面说两仪呢,因为两仪的思想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也可以说是最复杂的。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说,两仪是一个对立的事物,但是他们之间又是相互转化的。仪这个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度也。从人義聲。魚羈切。两仪,也就是两个事物的度。超过或不足都不是仪,而两仪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所以这个度我认为也可以理解成过渡。
对于最简单的两种属性的转化,两仪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最简单的部分,因为从认知层面来说,两极对立认知是最简单也是最快速的认知方式。比如我认识了什么是男人,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女人。我认识了什么是可以吃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可以吃的。这就像是薛定谔的猫,当我打开那个盒子的时候,里面的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不会再出现其他情况。但就是因为简单,反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他的理解。而每个人的理解都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就像是小孩子,他的世界观只有好人和坏人。而对于成年人,他的世界观中会增加办坏事的好人和办好事的坏人等等各种无法界定的属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人的世界观也好,哲学也好,就是基于这最简单的正反的认知。
举个例子《周易》很复杂,所以为了便于理解。孔子写了一个《十翼》来辅助理解周易。在《十翼》中就大量的列举了一些简单的事物来帮助理解。成为一种对《周易》的理解方式-以象解易。
而在中国,可以说世界观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以具体事物来引申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世界观的体系。也就是一种在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影响下的世界观。
说了这么多,我想应该对中国的世界观有了一个最简单的了解了。可以说,古人的世界观并不是单独的,而是将这十个认知融合杂糅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当然,这个整体可以成为道。而中国人最重要的思想,遵循道的发展来发展自身的思想也就由此形成。
温煦港湾总群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89,478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对财富的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