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到底是什么思想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梅洛-庞蒂历史辩证法思想.pdf 4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
作为二十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一员,梅洛-庞蒂对于现实的历史和政治给予
了严肃的思考。而支配着他这方面思考的核心之一就是他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梅洛-庞蒂对于历史辩证法的独特理解,不断地受到了历史上各种思想资源
和现实中许多政治事件的影响与冲击,而本文对此概念的考察也正是以这种思路
而展开的:
本文论述了梅洛-庞蒂的历史辩证法概念在思想史上的各种理论资源,着重
分析了他对于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创造性读解,以及他的存在主义现象学
的深层哲学观;阐述了其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特点和他对于其他哲学观点的一些批
评,从而更好地了解他思想的独特性;联系现实历史政治对梅洛-庞蒂思想的冲
击,认真看待他本人是如何在现实层面上实践历史辩证法的;最后再以不同的视
角来审视历史辩证法思想本身的价值与命运。
本文试图给出这样的结论:梅洛-庞蒂在思想上对于现实政治历史的理解是
高度抽象性的,这种抽象性就体现在他对历史辩证法的理解上。他认为历史是有
方向和意义的,但不是目的论和宿命论的。政治历史的意义,是需要不断地从不
同的视角来重新加以解释的,这是因为历史辩证法的动力就在于人这个不断超越
自身的存在,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视域中,在世的人是一种暧昧含糊的存在。
而对于人所创造的历史与政治,也应该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理解。只有这种理解
历史的态度才是真正贯彻了历史辩证法的精神。
关键词:历史哲学;历史辩证法;存在主义现象学
intellectuals
Merleau-Ponty
thought deeply about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His core theory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was dialectic of history.
Merleau-Ponty’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alectic of history was
by the other theories and political events. This
essay exactly focuses on this type of
mentality.
This thesis first discusses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inspirations of Merleau-Ponty’s
of history,
interpretation
theories and his ins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通俗讲什么是辩证法? - 知乎117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分享邀请回答37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专家推荐五篇)(4)相关文章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原创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别人都分享了,你还在等什么?赶快分享吧!
我们的服务
原创论文1:
原创论文2:
快速导航:卢卡奇辩证法思想探析与评价
《人民论坛》
&&&&作者:
  【摘要】青年卢卡奇认为应将辩证法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在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认为只有人类史,没有自然史;在历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上,他过分强调主体的地位,忽视了客体的相对独立性;在对辩证法的定位上,他强调辩证法的革命性,而不是科学性。对于青年卢卡奇的思想观点应联系他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以认识和评价。
  【关键词】卢卡奇 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原因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他在1922年所著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奉为经典。但他又是备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特别是他对辩证法的态度,更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青年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特别关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战前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这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良机,但是欧洲各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都失败了,这促使卢卡奇对欧洲革命的策略进行反思。他把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误导:他们主张的是“一种没有革命的‘进化’理论,没有斗争的‘长入’社会主义的理论”,①这使得辩证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中被抽出来。卢卡奇因此认为最迫切的任务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他试图恢复马克思理论革命本质即历史辩证法的最激进尝试。
  卢卡奇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学究式的解释,也不是对马克思全部观点毫无批判的接受,而是“发展、扩大、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他一方面肯定了恩格斯把辩证法看作是“相互作用”和“过程”,另一方面又指责恩格斯忽略了最根本的“相互作用”是历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辨证关系。在他看来,恩格斯把辩证法扩大到自然界是错误的,辩证法应被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换言之,没有自然辩证法,只有历史辩证法。概括起来,卢卡奇的这种认识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
  在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上:只有人类史,没有自然史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过很多挑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借此宣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而修正主义者则从唯物史观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特征入手,试图“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历史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考茨基把历史归为自然,认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就其实质而言没有任何差别。而卢卡奇的观点正好相反,他把自然归结为历史,认为只有人类史,没有自然史,历史主要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自然是如何转变为社会范畴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占据着优势,支配着人的社会存在,因此,也必然支配着这种存在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如宗教、艺术、哲学等。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有领域的自然界限都在退缩,这样自然就变成了一个社会范畴。
  从严格意义上说,卢卡奇是一个历史哲学家。他对“历史”情有独钟,把历史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反对修正主义者的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他对历史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对抨击第二国际的纯自然主义有很大的作用,但他忽略了历史的自然性,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自然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历史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史是从自然史发展而来的。虽然自然的界限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缩小,但它并没有消失,它对人的限制也并没有因为人的力量的强大而减退,相反,自然界会“报复”人类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等行为。近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为基础的,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后果,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无视自然的存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事实上,正是因为没有看到历史与自然的这种辩证关系,卢卡奇才得出只有历史辩证法、没有自然辩证法的结论。
  在历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上:过分强调主体的地位,忽视客体的相对独立性
  在卢卡奇看来,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在辩证法中处于中心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特别是资产阶级哲学并未辨证地看待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以主客体的分裂为特征的。他认为,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开始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不再把世界视为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但是近代哲学在理性主义与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矛盾中。他通过分析康德哲学展示了这一矛盾:一方面康德高呼“人为自然立法”,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理性无法认识“自在之物”,因为理性在认识“自在之物”时会陷入二律背反。因此,主客体在康德那里是无法统一的,虽然他试图在伦理这一纯主观领域统一主客体,但是这种在主体性中寻找客观性的努力最后还是失败了。
  卢卡奇认为在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主义体系和客观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克服的紧张关系,因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只是从纯客观、纯科学的角度研究主客体的关系。在他看来,主客体只有在社会历史领域才会真正地统一,而只有唯物史观才能把主客体的关系问题转换成历史问题:“如果我们可以把全部现实看作为历史(即看作我们的历史,因为别的历史是没有的),那么我们实际上使自己提高到这样一种立场,在这种立场上,现实可以被把握为我们的‘行为’”。②因此,卢卡奇认为他找到了统一主客体的基础,那就是“历史”。而历史主体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个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主客体的统一体。但这只是一个应然的状态,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认识整个社会,才能认识它的阶级地位,最终解放自己。由此,辩证法在卢卡奇那里就成了无产阶级手中的武器,可以用来批判把一切(包括人)都物化、都变成客体的资本主义社会。
  卢卡奇指出,一旦把辩证法扩展到自然领域,就会使得主体和客体分裂,无法把最重要的“主体”包括进去:“自然的辩证法,由于主体至少在迄今己达到的阶段上不可能被纳入辨证的过程中,是决不能超出独立的旁观者眼中的运动的辩证法的高度的……而在社会的辩证法中,主体也被纳入到了辨证的相互关系之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变得辨证了”。③由此可以看出,他过分地强调了主体的地位(虽然这可能是为了革命的需要),忽视了客体的相对独立性,即只强调了主体创造历史的一面,忽视了历史有它发展的特殊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毋庸置疑,卢卡奇对辩证法主体向度的强调,对于第二国际中一些思想家的经济决定论、坐等社会进化思想以及忽视主体在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论调,确实有理论威慑作用。但是,过分强调主体无疑会导致主观主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启了一条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客观历史辩证法退回到主体辩证法的错误道路”。④
  在对辩证法的定位上:强调辩证法的革命性,而不是科学性
  加拿大学者阿格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不应该是一种思辨的方案,而应当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变革现实的方法,对这种方法的修正和改造,就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⑤这段话虽然不能全面概括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但它对于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确实是个精当的评价,这在卢卡奇对辩证法的论述中可见一斑。
  卢卡奇认为“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其中心问题是“改变现实”,如果忽视了辩证法的这一作用,那么构造“流动的”概念的优点就会变成问题,成为“纯科学”的事情。这种观点是针对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提出的―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经济科学(实证的“历史科学和经济科学”),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辩证法变形为实证主义和经济主义的自然发生学,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需静待,无需斗争,就能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卢卡奇对此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它消磨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得无产阶级成为被动的等待者,而不是积极的创造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功能是促使无产阶级看清形势,从而根据自己的阶级地位去正确行动。而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们只诉诸于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性”,忽视了“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也就是说,卢卡奇既不是单从客观的存在、事物方面也不是从主观的概念、思维方面去理解辩证法,而是从实践的角度,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上理解辩证法,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只能发生在社会历史领域,而不是纯自然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对卢卡奇观点的评价一定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马克思主义学徒时期的著作,其观点的偏颇与逻辑的矛盾在所难免,我们更需要体味的是他思想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上海建桥学院)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2页。
  ②同上,第223页。
  ③同上,第302~303页。
  ④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1页。
  ⑤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八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121页。
网站编辑:卢卡奇:“总体性的辩证法”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著名思想家卢卡奇()青年时代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是他反思西欧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失败的理论产物,同时也是他以一种独特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在这本书中,青年卢卡奇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如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的“总体性”本质的论述、实践本体的历史观、物化、“被赋予的阶级意识”、党的组织等。虽然晚年卢卡奇称这本书带有“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特征,是不成熟的作品,但实践证明,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著作。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8213;&#8213;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8213;&#8213;所示,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重点。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是“总体性”方法。它表明主体与客体的同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自然的统一。通过对总体的辩证法的理论阐述,卢卡奇把辩证法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从而突出了其革命性、实践性,开辟了一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面向时代的理论反思
虽然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大银行家的家庭里,卢卡奇在三十岁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反资本主义的思想倾向,并积极探索能够改变现实的哲学理论。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取得了胜利,这为许多象卢卡奇一样渴望根本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西欧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1918年至1919年间,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8213;&#8213;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成立了一系列的无产阶级政党,并组织了革命,但相继遭到失败。
这个严峻的事实引起了一切有志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识之士的严肃反思,包括积极参与这次革命活动的卢卡奇。卢卡奇是匈牙利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在匈共早期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匈共成立不久,他成为中央委员;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教育人民委员;在匈牙利遭受外来侵略时,他作为红军的政治委员指挥作战。共和国失败以后,卢卡奇流亡维也纳继续参加匈牙利共产党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活动,并作为代表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革命失败后,卢卡奇结合革命实践,认真研究马克思和列宁著作,反思西欧革命失败的教训,并针对第二国际领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进行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工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卢卡奇这一时期反思的结果。他引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作为全书的引子,开始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方法的重新解释。
二、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理解、把握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他指出,(当时)无论是资产阶级学术界,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对于“哪些论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存在着颇大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具体地提出捍卫某些论点,以此表明自己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那只能陷入永无终期的争论中,甚至会在争论中完全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使之庸俗化。能够超脱这种争论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被马克思己经得出的结论所束缚。所以他说:“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即辩证的方法。
卢卡奇着力于恢复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在当时普遍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轻视,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辩证法只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修辞装饰,为了‘科学的精确性’,应该尽可能坚决地把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中彻底清除出去。”这样,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联系就被完全割断了,使得马克思主义倒退到了旧唯物主义的水平。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它的辩证法,并且把《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副标题定为“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这在当时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
卢卡奇认为,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从对黑格尔的批判中诞生出来的。作为一种彻底的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把一切局部的东西看作整体的一部分,从而把历史理解为一个统一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辩证过程中,所有现有的事物都必然表现出暂时的性质。这种方法的革命本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彻底革命性,改变了黑格尔不能深入理解历史的真正动力的状况,发现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就把头脚倒置了的黑格尔哲学重新颠倒了过来,也正是由于这种颠倒,无产阶级的革命就获得了“能够给行动指明方向的认识现实的唯一方法”。
这种辩证法的本质被卢卡奇称为具体的总体范畴,因此总体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之间决定性的区别所在,正是根据这种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由此可以看出卢卡奇提出总体性问题的历史契机和动因:反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运用、庸俗化理解,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把革命原则提到理论的显著地位。
三、对总体性的界定
总体性是卢卡奇提出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哲学范畴。由这个范畴,他发展出一整套的以无产阶级的命运为中心、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理论。
卢卡奇认为,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哲学所走的道路就是在哲学上探索一种方法和途径,以建立一种同一哲学,去克服康德的“自在之物”。这种同一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图景。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概括为一个过程,并企图揭示这一过程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总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历史感,但黑格尔的总体范畴是绝对精神的别称。马克思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基础上,创立了真正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科学。
可见卢卡奇所理解的“总体性”,是反对单纯考察社会的某一方面,主张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总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呈现出来的联系作为考察对象,从而在总体上把握社会。
卢卡奇对“总体性”概念作了三层界定。
首先,总体性是标志社会存在的范畴。
总体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与社会性相互贯通。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总体观,但不是把总体理解为精神实体,而是从经济范畴出发去把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正确地指出了历史无非是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的历史,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源都应该到人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根据人与人的关系,把主体和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突出人的物质存在的实践性、社会性。因此,辩证的总体性概念所研究的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事实,而是纳入了历史进程的社会存在。社会历史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的历史,历史作为总体又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整体性。总体性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因素,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具体的社会范畴。
其次,总体性是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最根本的方法论。
卢卡奇认为,要研究一个时代或是一个专门学科,首先必须对其历史过程作出统一的理解,“只有辩证的总体观能够使我们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过程”。因而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方法论上的核心作用。
卢卡奇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之所以能从根本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实质和规律,就在于他把总体性作为历史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认识开始的阶段就把所谓“孤立的事实”看作总体的部分和历史发展的环节,从总的联系的运动发展中去认识它们。借助于这种总体性方法,《资本论》做到了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
而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和修正主义的理论崇尚孤立的事实和自然的规律,求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把事实看成是静止的东西,否认了事实的历史性质,从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由自然界和理性的永恒规律决定的、并永远存在的。究其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总是从个人的、而不是总体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现象。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和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掌握总体性的方法,因此他们无从掌握社会的真理。
所以,在卢卡奇看来,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作为一个局部去认识,这不是一个枝节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方法论问题。
最后,总体性是制定革命原则的最重要依据。
总体性范畴不仅具有理论上的认识功能,而且还具有实践中能动的革命性特征。卢卡奇认为,伯恩斯坦等人之所以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最终目标分离开来,否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抛弃了辩证法的总体性观点,把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看成永恒的自然规律,结果只能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与此相反,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理论家之所以能坚持革命立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放在了历史发展的中心加以考察,揭示了资本积累必然造成资本主义危机,从而必然产生无产阶级革命。
因此,只有从总体性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策略。革命党人制定政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所产生的分歧,从根本上说是由是否掌握了总体性辩证法引起的。
由此可看出,总体性是标志社会存在的范畴,并且是制定革命原则的最重要依据,那么以总体性为核心的辩证法就不仅是社会的、历史的辩证法,并且是革命的、实践的辩证法。离开总体、离开人类历史、离开社会存在,辩证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基础;而“如果摒弃或抹杀辩证法,历史就变得无法了解”。
四、总体性辩证法的内涵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卢卡奇并不是简单地重述马克思本人以及恩格斯对于辩证法的论述,而是把总体性规定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形成了他独特的总体性辩证法理论。围绕着总体性范畴,卢卡奇论述了他所理解的辩证法的内涵,包括历史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同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三个方面。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运用总体性的辩证法考察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卢卡奇提出“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论断,并对历史与自然统一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卢卡奇认为历史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历史是客体,它是主体的产品、结果;另一方面,历史作为实体又可被把握为主体。历史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卢卡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一文中谈到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条件时,从历史的角度详细考察了社会历史和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通过两者关系的演变史进一步确立了历史和自然的概念。
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和他周围自然的关系,二是人和自身自然的关系,但无论是那种自然关系,他都认为“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卢卡奇坚信他的这一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认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一个直接面对的自然是否可能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只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才能回答的问题。有了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就会看到,社会(历史)和自然关系的演变史,就是一个社会结构不断扩张、自然范围不断退缩的历史,就是一个社会经济关系不断向自然渗透、自然不断被人化(历史化)的历史。卢卡奇的这个分析揭示了:人们对自然控制到哪一步,社会历史就发展到嘟一步。
从以上对历史和自然范畴的深入分析中可见,卢卡奇认为历史和自然统一于历史中。因为他对自然的基本界定是“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他对这一命题作了如解释:“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什么被看作是自然,这种自然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而且人对自然的阐明又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因此自然按照形式和内容、范围和对象性应意味着什么,这一切始终都是受社会制约的”。
这样,自然的概念被纳入了社会范畴,它只不过是社会的另一种称谓而己。纯自然的客体不复存在了,被融化到历史的进程中。这是一个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当他提出这一命题时,他想努力从历史去统辖自然,用唯物史观去说明自然,并得出了两条根本性的结论:第一,只有历史辩证法,没有自然辩证法;第二,只有革命的辩证法,没有科学的辩证法。
无产阶级和阶级意识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的中心问题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批判现实,即主体通过干预客体而使客体发生改变。他从总体的能动性出发,认为总体性范畴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当主体自身是一个总体时,才能对客体的总体性加以认识,而主体正是通过设定客体才达到自我认识的。所以,总体性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体-客体的同一。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同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离开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不存在历史。
主客体同一的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哲学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产生,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马克思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把主客体关系的从纯认识论转化为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其中,只有阶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体。阶级以实践的方式干涉整个现实,其行动证明和展示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
具体讲,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之所以能体现主客体的同一,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受统治的地位,他要认识自身,即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将要承担的使命,就必须认识作为总体的社会;他要解放自己,也就须解放全人类。这种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把社会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能够认识并改造世界。其二,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只存在于社会历史领域。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上就是历史辩证法,不存在自然辩证法。因此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只是局限于社会历史领域。只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把理性、思维还给人,把人当作实际的行动主体,才能真正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同一。
由此他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其社会地位的一致性,并指出主客体的同一实现的最终力量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因为无产阶级要真正成为历史演进过程中同一的主客体,仅有自发意识是不行的,因为这是物化意识重压下的产物,不可能领悟社会现实的总体。只有当无产阶级对自身存在的辩证本性有了认识,并且达到了成熟形态,即形成了阶级意识时,才能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认识,并能在现实中实现对社会总体的改造。有了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既是历史辩证过程的原因,又是这一过程的结果;既是这一过程的反映,又是这一过程的动力;既是其中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一句话,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分裂被克服了,走上了同一之路。
(党的)组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具有了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认识,从总体上抓住了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影响的核心,把对资本主义社会局部的否定纳入到对其总体的批判中,因而这种阶级意识自身就蕴含着实践的力量。无产阶级对社会本质的正确洞见,使得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不仅成为可能,而且“甚至也许是决定性的武器”。
但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仅仅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批判上是不够的,还要有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实践活动。无产阶级还必须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已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现实,无产阶级意识才真正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武器。卢卡奇把这种成熟形态的阶级意识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并指出其首要的功能在于行动。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才成为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力量。这才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具体体现。
卢卡奇在进一步分析无产阶级革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时,提出了“组织是理论与实践之的中介形式”的见解。每一种辩证关系都要通过中介才获得具体性和现实性;同样,任何理论,只要希望实现自己,就必然会遇到组织问题。而任何行动,如果是非组织的“纯粹”行动就只能是盲目的,因此一切行动都无法避开组织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要想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就必须把组织作为必然途径,组织不仅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成为现实,而且可以防止错误的理论在行动中导致恶果。
无产阶级最初出现在历史舞台时,是以自发的方式存在的。随着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无产阶级有了自觉的领导组织,“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这种形态就是党”。党组织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现实形态,一方面是无产阶级意识的支柱,另一方面又是一种道义力量的集结点,是革命的领导者。由于党完全是为了给每一次理论应用、每一个策略步骤以组织支持,所以真正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任务就在于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涌现出来的矛盾,使两者实现统一。
以上是对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所作的一个大致的梳理。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理论产生于对现实的批判。卢卡奇的直接目的是为反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运用,重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当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是历史,从而把自然规定为一个社会范畴时,也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一种以总体性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设定辩证总体观的目标是改造现实世界,他对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正是体现了这一总体性的思维方式。
卢卡奇通过阐述总体性辩证法的理论内涵“主体与客体同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历史与自然统一”,得出结论:只有历史辩证法,没有自然辩法;只有革命的辩证法,没有科学的辩证法。从这些理论阐述中,明显可见卢卡奇把辩证法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这确实突出了其革命性、实践性的职能,开辟了一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新方法。但是,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当作一种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就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其基本原理相分离,忽视了唯物辩证法的完整性,实际上是以总体性代替了辩证法。
尽管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同样是不能忽视的:理论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致力于探索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各领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理论的活力,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参考书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3、马克思,《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6、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1页。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47-48页。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43页。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76页。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74页。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62页。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60页。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318-319页。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127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