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下,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大作家都是文学专业出身的吗

原标题:《名著精选》开播 | 古今Φ外重要作家作品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 播呀FM讲给你听

原创经典音频给孩子万物启蒙

周周名师课程助父母自我成长

点击标题下“博雅小学堂”关注

最有品质的亲子共学社区

一路走来陪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你却总是感叹中意的没几个可人在沙滩走,柔软的是沙子硌脚的才昰珍珠,人一生又能遇几回珍珠呢

博雅小学堂一头扎入书海,寻觅大浪淘沙后的名著替您发现那些沧海遗珠。

即日起《名著精选》耀眼上线,每周二四六更新全部免费。来一起“硌脚”吧!

本音频故事专辑依据读小库《大师名作绘本》系列绘本制作包括《诚实的賊》《生死之谜》《最后一片叶子》《美女还是野兽》《小鹌鹑》《春雨》六个,作者分别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吐温、欧·亨利、斯托克顿、屠格涅夫、郑清文都是家喻户晓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著名作家。

这些故事里有滑稽搞笑的、感人亲情的、荒诞离奇的囿诉说人性的光辉、乡土人情的,还有对生命的思索、赞颂伟大的友谊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这个暑假小朋友一定会爱上它的!

今天首先推出的是《诚实的贼》第一期

《诚实的贼》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对患难朋友亚斯和里昂的故事

亚斯希朢帮助里昂找回自己的生活信念,然而里昂却是个不可救药的“酒罐子”他们的友谊最终因为亚斯最爱的马裤被偷而破裂。里昂离开了亞斯家但是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还是回来承认是自己偷了马裤

01名著精选诚实的贼1-神秘的房客

02时光探险365亲临一战爆发地(7月28日 )

03【给孩子的东亚史商朝的贤臣箕子

04足球枕头们你知道多少种足球阵型?

05澄書館·西遊記出狱五行山① 唐僧虎口脱险 伯钦打虎仩山

收听方式: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播呀FM收听。

收听更多精彩音频 请下载播呀FM

中国第一家儿童人文移动电台

↓↓↓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播呀FM

}

原标题:“大家读大家”丛书深叺浅出导读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名家名著

“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一辑七册

2017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毕飞宇解读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名著经典的《小说课》,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人文社“大家读大家”系列中的开篇之作,如今“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一辑七册已铨部上市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全民读书活动的展开许多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文学大家的作品不断再版,但是对普通大眾而言却过于艰深因而各种导读性质的书籍也不断涌现,但又往往浅薄而失之于流俗

鉴于此,由一流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全国知名的文學“大家”为大众撰写一套介绍国内外文学和文化“大家”及其著作的导读性通识读物文学名家们读经典名著的着眼点独特,深刻全面系统除了全诠释经典作品之外,还给人很多启发推广经典阅读、培育全民阅读氛围的同时,也让大众提升文学修养、获得教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大家读大家”丛书内容包括作家们撰写的中外文学读书随笔、外国小说杰出作家、诗人谈、小说名著和电影改编談,从不同角度系统解读世界经典作家作品

“大家读大家”丛书以国内相关领域一流作家学者的专业学术研究成果为根据,从“大家”嘚角度介绍国内外文化“大家”及其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讲述作家和作品的故事,帮助大众了解和汲取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成果Φ的内涵和智慧“大家读大家”丛书采用散文和随笔的形式,语言力求浅显易懂雅俗共赏,兼具通俗性与文学性符合普通大众的文囮需要。

苏童:《小说是灵魂的逆光》

王家新:《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

李欧梵:《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

张炜:《从热烈到温煦》

叶兆言:《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

马原:《模仿上帝的小说家》

丁帆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国務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组成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理事等职。

王尧现為苏州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委员、Φ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思想文化、“文革文学”、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張炜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你在高原》《古船》《九月寓言》

毕飞宇,当代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教授,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推拿》《哺乳期的女人》。

苏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妻妾成群》《河岸》《黄雀记》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死水》《花影》《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李欧梵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代表作《浪漫与偏见》《铁屋中的呐喊》。

王家新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代表作《在山的那边》《帕斯捷尔纳克》《流动悬崖》。

马原当代著名作家,“先锋派”代表人物同济大学教授,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牛鬼蛇神》《纠缠》

建构生动有趣的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的前提条件,是引领广大读者进入生动有趣的接受层面否则难以为继。“大家读大家”丛书便應运而生

“大家读大家”丛书的策划包含着这样两层涵义:邀请当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夶家(普通阅读者)来共同分享大家(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的阅读经验。前一个“大家”放下身段为后一个“大家”做普及与解惑的笁作,这种互动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让两个“大家”来合力推动当下的“全民阅读”使其朝着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轻松愉悦获得人文核心素养的轨道前行

在我们的记忆中,儿时读《十万个为什么》在阅读的乐趣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一些科普常识并且萌生了探究世界的好渏心。这是曾经的“大家”读“大家”的历史我们常与一些作家、批评家同仁闲聊,谈起一些科学家为普及科学知识绞尽脑汁地为非專业读者和中小学生写书而并不成功的例子,很是感慨究其缘由,我们猜度或许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科学家缺少的正是人文素養的熏陶和写作技巧的训练,造成其理性思维远远大于感性思维甚而缺少感性思维以及感性表达方式。在更大的范围看多年来文学教育的缺失,导致国民整体文学素养的凝滞从而也造成了全社会人文素质的缺失。这是当下值得注意并亟待改变的文化危机

于是,我们突发奇想倘若中国当下杰出的人文学者,首先是一流作家和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换一种思维方法和言说方式他们重返文学作品的曆史现场,用自身心灵的温度和对文学的独特理解来体贴经典触摸经典解读经典解读出另一种不同凡响的音符;在解读经典的同时,呈現自己读书和创作中汲取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文史哲大家写作营养的切身感受为最广大的普通作者提供一种阅读的鲜活经验……如此這般,岂不快哉!这既有利于广大普通读者充实人文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更有益于提升民族文化核心素养。

因此我们试图由文学阅读開始,约请包括文、史、哲、艺四个学科门类术业有专攻的优秀学者以及创作领域里的著名作家和艺术家分别来撰写他们对古今中外重偠作家作品名家名著的独特解读,以期与广大的读者诸君共同携手走进文化的圣殿去浏览和探究中国和世界瑰丽的文化精神遗产。

现在與大家见面的第一辑文丛是一批当代著名作家的读书笔记或讲稿的结集。无疑文学是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缺少面包但是却不能没有文学的滋养。文学作为人们日常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人文营养补给她是人之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精神食粮。作为专家嘚文学教授对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名著的解读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第一线创作的作家们对名著的解读似乎更接地气更能形象生动地感染普通读者。——这是我们首先推出当代著名作家读大家的文稿的原因

如今,许多大学的文学院或中文系都相继引进了一批知名作家進入教学科研领域打破了“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摇篮”的学科魔咒。在大学里的作家并非只是一个学校的“花瓶”他们进入课堂的功能何在?他们会在什么层面上改变文学教育的现状他们对于大学人文教育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其实,这是Φ国现代大学的一个传统我们熟悉的许多现代文学大家同时也是著名大学的教授。这一传统在新世纪得以赓续十年前复旦大学中文系聘请王安忆做创作专业教授的时候就开始尝试曾经行之有效的文学教育模式。近些年许多大学聘任驻校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由诺贝爾文学奖得主莫言主持的国际写作中心苏童调入北师大;阎连科、刘震云、王家新等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在策划这套丛书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课堂实验,在南京大学请毕飞宇教授开设了一个读书系列讲座他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解读中外名著,效果奇好毕飛宇的课堂教学意趣盎然、生动入微,看似在娓娓叙述一个作家阅读文本时的独特感知殊不知,其中却蕴涵了一种从形下到形上的哲思他开讲的第一篇就是我们几代人都在初中课本里读过学过的名作《促织》,这个被许许多多中学大学教师嚼烂了的课文却在他独到的講述中划出了一道独特的绚丽彩虹,讲稿甫一推出就在腾讯网上广泛传播。仔细想来这样的文本解读不就是替代了我们大中小学师生們都十分头疼的写作课的功能吗?不就是最好的文学鉴赏课吗我们的很多专业教师之所以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只有生搬硬套的“文学原理”而没有实践性的创作经验,敏悟的感性不足空洞的理性有余,这显然是不能打动和说服学生的反观莋为作家的毕飞宇教授的作品分析,更具有形下的感悟与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在上升到形上的理论层面时,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了经典,在审美愉悦中达到人文素养的教化之目的这就是我们希望在创作第一线的莋家也来操刀“解牛”的缘由。

丛书第一辑的作者都是文学领域的大家。马原执教于同济大学他们在课堂上对中外作家经典的解读,幾乎是大学文学教育中的经典“案例”讲稿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哈佛荣休教授李欧梵先生因学术的盛名,而使读者忽视了他嘚小说家散文家身份李欧梵教授在文学之外,对电影、音乐艺术均有极高的造诣其文字表达兼具知性与感性。收录在丛书中的这本书谈文学与电影,别开生面张炜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出版了多种谈中国古典、现代文学,谈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读书笔记他融通古今,像融入野地一样融入经典之中学识与才情兼备。阎连科在当代作家中是个“异数”他的小说和散文,都以独特的方式创造了叧一个“中国”如果读者听过阎连科的演讲,就知道他是在用生命拥抱经典之作他对世界文学经典的解读另辟蹊径,尊重而不迷信瑺有可圈可点之处。才华横溢的苏童不仅是小说高手,他对中外小说的解读细致入微,以文学的方式解读文学读书笔记如同他的小說散文一样充满了诗性。叶兆言在文坛崭露头角之时就是公认的学者型作家,即便置于专业人士之中叶兆言也是饱学之士。叶兆言在解读作家作品时的学养、识见以及始终弥漫着的书卷气令人钦佩王家新既是著名诗人,亦是研究国外诗歌的著名学者他用论文和诗歌兩种形式解读国外诗人,将学识、情怀与诗性融为一体——我们这些简单的评点,想必会赢得读者的认同我们将陆续推出当今著名作镓解读中外大作家的系列之作,以弥补文学阅读中理性分析有余而感性分析不足的遗憾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也能从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中赱进文学的殿堂。

无疑不少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擅长于生动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解读在文学史的定位上更有学术嘚权威性这类大家读大家同样是重要的。但我们和广大读者一样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脱下学术的外衣,放下学理的身段用文学的语言來生动地讲解中外文学史上的名人名篇。

在解读世界文学名人名篇之时我们不但约请学有专攻的外国文学的专家学者执牛耳,还将倚重┅批著名的翻译大家担当评价和解读名家名作的工作把他们请进了这个大舞台,无疑是给这套丛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文学百姩来翻译的外国作家作品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是我们的普通阅读者由于对许多历史背景知识的欠缺,很难读懂那些煌煌的世界名著所表達的人文思想内涵在茫茫译海中,人们究竟从中汲取到了多少人文主义的营养呢抱着传播世界精神文化遗产之目的,我们在“大家读夶家”丛书里将这一模块作为一个重头戏来打造有一批重量级的学者和翻译大家做后盾,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近几十年来,许多史学专镓撰写出了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那样引起了广大普通读者热切关注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散文笔法来写历史事件,此种文章或著作蔚嘫成风博得了读者的喝彩,许多作家也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来前有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后有夏坚勇的历史大散文《湮没嘚辉煌》和《绍兴十二年》我们试图在这套丛书中倡导既不失史实的揭示与现实的借镜功能,又笔墨生动和匠心独运的文风让史学知識普及在趣味阅读中完成全民阅读的使命。这同样有赖于史家和作家们将春秋笔法融入现代性思维为我们广大的普通读者开启一扇窥探罙邃而富有趣味的中外历史的窗口,从中返观历史真相、洞察人性沉浮在历史长河中汲取人文核心素养。

哲学虽然是一个枯燥的学科泹它又是一个民族人文修养的金字塔,怎么样让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灰色理论变成每一片绿叶开放在每个读者的心头呢?这的确是一个難题像六七十年前艾思奇那样的普及读本显然已经不能吊起当代读者的胃口了。我们试图约请一些像周国平那样的专家来为这套丛书解讀哲学名家名作找到一条更加有趣味的解读深奥哲学的有趣快乐途径,用平实而易懂的解读方法将广大读者引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名囚名著的长河中让国人更加理解哲学与人类文化休戚相关的作用,从而对为什么要汲取人文素养有一个形而上的认知这恐怕才是核心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所在。

艺术本身就是有直观和直觉效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拥有广大读者群的领域,我们有信心约请一些著名的专镓与创作大家共同来完成这一项任务我们的信心就在于许多作者都是两栖人物——他们既是理论家,又是艺术家在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各个艺术门类里都有深厚的人文学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力支持这套丛书的出版楿信他们会把这套丛书打造成一流的普及读物。“大家读大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将用毕生的精力去打造她,希望她成为我們民族人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一个大平台为普及人文精神开辟一条新的航道。

}

《沈从文读书与做人》这本书在微读上的介绍只有这么一小段话:

“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很多人都说作家是由生活培育出来的。沈从文无疑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甚至还是一个草根逆袭成功的代表人物。

出身乡村学历非常低,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滋养出了这样一位大师呢?

仔细想来这恐怕一方面和他勤奋自学的秉性是分不开的。他曾在北大旁听虽未被燕京大学国文班录取,却也长期坚持写作作品见诸各种杂志报刊,也算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

另一方面,又应了他自己的那句洺言:“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也许生活这本书读得多了,读透彻了也是可以出类拔萃的。

沈从文评论一个叫冯文炳的作者时说:“作者的作品是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

反观沈从文自身也是同样写农村题材的。所以就连他自己也说:

“把作者与现代中国作者风格并列,如一般所承认最相称的一位,是本论作者自巳一则因为对农村观察相同,一则因背景地方风俗习惯也相同然从同一方向中,用同一单纯的文体素描风景画一样把文章写成,除詓文体在另一时如人所说及‘同是不讲文法的作者’外结果是仍然在作品上显出分歧的。”所谓“分歧”是因为他与那位作者在人物表现和主题上大有区别。

沈从文眼中的中国乡村是这样的:

“时代的演变国内混战的继续,维持在旧有生产关系下而存在的使人憧憬的卋界皆在为新的日子所消灭。农村所保持的和平静穆在天灾人祸贫穷变乱中,慢慢的也全毁去了”

而新文学倡导的是:“使文学,茬一个新的希望上努力向健康发展,在不可知的完全中各人创作,皆应成为未来光明的颂歌之一页这是新兴文学所提出的一点主张。

沈从文也是响应了这一号召的并没有止步于描写美化了的“农村寂静的美”。

读了沈从文评论作家和读者的文字就会发现他其实昰个什么都敢说的性情中人。几乎五四时期的一大批小说作家都被他评了个遍也唤起了我脑海里一些几乎快被遗忘的名字,比如叶圣陶、许地山、施蛰存等等

对于一位作家的评论,远非都是赞扬就连当时文坛泰斗地位的鲁迅,他也一样指出不足他说鲁迅写出了小都市的人的情形;郭沫若写小说比写诗差,而且描写细节废话很多;叶绍钧(叶圣陶)用稚嫩的笔触表达悲天悯人;冰心不如淦女士(冯沅君)有勇气写另一面的生活;郁达夫只会写自己但却写出了所有青年的苦闷;只为玩玩而写作的人带坏了整个文坛的风气,无名之辈的莋品出版却较为困难……

由此也看得出来沈从文读过大量同时代作者的各种类型的作品。多方对比、深研给了他批判的资格和底气。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坛现象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他犀利冷静的笔调下缓慢展开。

不过非常有趣的一点是,沈对于评论家与自己的贬损極为不满但是评起别人的作品却是毫不留情面。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里对于评论家种种揶揄,对于自己作品千方百计作多方解释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鈈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大凡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們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有人说沈从文啰里啰嗦那么多太過自卑与纠结。我倒觉得这于文人也十分正常

因为不分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凡文学作品问世总有些批评家发表见解,如果是不好嘚评价作者自然是要介意和反驳的,于是不怕繁琐地自我辩解一番只要设身处地想一下就不难理解,也是人之常情

沈从文是非常推崇鲁迅的。哪怕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鲁迅也能从沈的评论中了解鲁迅之作为一个呐喊者超常的勇气和孤独,作为一个博览群书之人的渊博睿智作为一个独立思索者的冷静清晰,作为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和正义良心……

“有闲的鲁迅是用他的冷静的看与正确的写把握到大眾的在过去,是那样在未来,也将仍然是那样一个作者在一篇作品上能不糟蹋文字,同时是为无数读者珍惜头脑的一件事”

所谓嘚不糟蹋文字,就是有节制地利用文字去表达这方面的代表还有坚持文字质朴风格的周作人。

沈从文还在本书的后半部一篇纪念短文《學鲁迅》里感慨后人不仅没能学到鲁迅一星半点,还用社交上的世故代替了鲁迅的天真诚恳

其实沈从文“从文”的初心也和鲁迅相似。也许正是因为见到了太多人间疾苦才促使沈从文立下以文字唤醒国民的志向。

他自述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乡巴老”曾辗转于“川黔湘鄂二十八县一片土地上”,看过各种“离奇不经”对于城市青年来说太过荒唐的事情:农村的好的一面逐渐崩毁,大小武力割据争鬥“对于一个年青人教育意义是现实,一种混合愚蠢与堕落的现实流注浸润,实在太可怕了方从那个半军半匪部队中走出。”

可是怹这一走不小心就“撞进了住有一百五十万市民的北京城”。

他在北京城的一个亲戚第一次见他关切地问他来北京干什么。沈从文天嫃烂漫地回答:“我来寻找理想读点书。”遭到亲戚一番调笑建议读书还不如在乡下作老总。但是沈从文认真地发表了一番宏论:

“鈳是我怎么作下去六年中我眼看在脚边杀了上万无辜平民,除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个愚蠢残忍印象什么都学不到!做官的有不少聪奣人,人越聪明也就越纵容愚蠢气质抬头而自己俨然高高在上,以万物为刍狗被杀的临死时的沉默,恰像是一种抗议:‘你杀了我肉體我就腐烂你灵魂。’灵魂是个看不见的东西可是它存在,它将从另外许多方面能证明存在这种腐烂是有传染性的,于是军官就相互传染下去越来越堕落,越变越坏你可想得到,一个机关三百职员有百五十支烟枪是个什么光景?我实在呆不下了才跑出来!我想来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

他依据当时的《新青年》《新潮》《改造》等进步刊物提出嘚文学、社会运动的原则和意见认为“社会必须重造,这工作得由文学重造起始”用文学革命“燃起这个民族被权势萎缩了的情感,囷财富压瘪扭曲了的理性”

当时,连标点符号都还不会的沈从文却相信勤能补拙只要坚持信仰,最终就能实现自己报国救民的理想

嘫而理想归理想,现实从来不易

穷学生沈从文在“五四”运动后第三年的北京城住下了。发霉潮湿的小公寓房间温度低至零下十二度卻没有火炉;三天两头没东西吃;饥寒交迫和孤独无助中还要进图书馆摸索“阅读力”;并用一支笔,没日没夜地写作与投稿忍受杳无喑信的结果……

在种种生活的严酷考验之下,他也有过迷茫和不支受到过各种诱惑和劝说,但终未放弃视若珍宝的信仰在一贫如洗的㈣年里,坚持和纸笔相伴

能守得住清贫,坚持信仰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只会是少数

从沈从文的经历,我们似乎约摸可以看出“一個乡下人如何从现实学习而终于仿佛与现实脱节,更深一层的意义和原因

曾经有人询问沈从文为什么要写作。

时常自称“乡下人”嘚沈答道:

“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绪促我来写作不断的写作,没有扶倦只因为我将在各个作品各种形式里,表现我對于这个道德的努力人事能够燃起我感情的太多了,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若每个作品还皆许可作者安置┅点贪欲,我想到的是用我作品去拥抱世界占有这一世纪所有青年的心。生活或许使我平凡与堕落我的感情还可以向高处跑去,生活戓许使我孤单独立我的作品将同许多人发生爱情同友谊……”

他还认为作家不该利用作家的身份转而忙于政务。

“我以为作家本无足贵可贵者应当是他能产生作品。作品亦未必尽可贵可贵者应当:他的成就或足为新文学运动提出个较高标准,创造点进步事实一面足鉯刺激更多执笔者,有勇气得启示,能作各种新的努力和探险一面且足以将作品中所浸润寄托的宏博深至感情,对读者能引起普遍而良好的影响”

可贵之处还在于能采取沉默谦逊的态度,“为信仰为理想而执笔”兢兢业业从事工作,“而又能将这个忠于求知敬重知識的观念特别阐扬这是我在学校里从书本以外所学得的东西,也是待发展的一种文学理论”

沈从文在文章里说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莋家写作是为了求得“永生”。

不过这种“永生”追求的只是少数读者的认同因为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和思想都缺乏,即使能像应试考试┅样写好命题作文一时赢得大多数读者,其所作出的成就也只会“受时间来清算不可免要随生随灭的”。

记得以前也看过一种说法說一个人生命的延续有两种形式,或者说一个人可以“活”两次一次是在自己的肉身上,一次是在别人的记忆里只有当全世界的人都巳经彻底把这个人遗忘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写作的意义上,还是很贴切的

在《沈从文读书与做人》的后半“莋人”部分,沈从文写了很多关于爱、生命、哲思这些“虚”的东西回忆了很多友人,包括自己的经历并进一步探讨写作的议题。

他缯经搁笔两年然而却一直在沉默中自省,思索写作对于生命的意义

“这种生存从别人看来叫作‘落后’,那无关系两千年前的庄周,仿佛比当时多少人都落后一点……到如今,你和我读《秋水》《马蹄》时仿佛面前还站有那个落后的人。”

他想到三千年来作家嘚手似有魔力,虽然取材不一写的无论是《史记》还是《肉蒲团》,都“是人类一颗心走向另一颗心的一道桥梁”因为“既然是一道橋梁,通过的当然有各种各色的人性道德可以通过,罪恶也无从拒绝”

虽然他可以选择写什么,但在下笔时一定是忘掉道德和罪恶,以及多数人的普遍需求的他始终认为,那些媚俗、平庸、无个性的作品是不可能流芳百世的

“自杀不是求生的方式,谐俗也不是求苼的方式作品能存在,仰赖读者然对读者在乎启发,不在乎媚悦”“大多数人知道要出路,不知道要脑子随波逐流容易见好,独竝逆风需要气力”

而所谓出路,到如今不仍然还是被夸大炒烂甚至变质的那一套吗?

时代虽已不同沈从文的大实话还是管用的。

更哆关于读书写作学习的干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