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手册。。。

基本简介/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着作。
内容与形式/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作品所描写的、渗透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社会生活。具体说,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后创造出来的。它包含着客观因素——现实生活;也包含着主观因素——作家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这主、客观因素的统一体,是反映在作品中的、包含着作家的主观评价的客观现实生活。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的内容赖以显现的文学的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段等。作品的形式是为表现作品的内容服务的。文学作品的形式是由结构、语言、体裁等因素构成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应注意,形式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被动因素,它反过来以能给予内容以积极的影响。形式对内容的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完美的、适合于内容的形式,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相同和相似的内容可以表现在不同的形式当中。其次,同内容比较起来,形式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它一经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适应新内容的新形式往往是在旧形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革新,创造而后才逐渐地形成。因此,我们要求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基本特点/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或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其次,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主要区别/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文学作品与科学家们的运用逻辑思维创作的学科着作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区别可从以下五方面认识:从内容来说文学作品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学科着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 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 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依据生活而又经过虚构,从不拘泥于真人真事,人物不专用一个模特儿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一,事件不全用事实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发,环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处而是根据需要加以组合、创造,一切都具有客观情理性。从形式来说它们虽说运用的媒介都是语言,但学科着作的语言贵在朴实明白;而文学作品语言贵在文采飞动。从作者来说它们都是思维的成果,但学科着作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以客观事实、统计数字、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说话;而文学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维,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说话。从读者来说它们都有认知的价值,但学科着作诉诸读者以事实与理智,鉴赏者侧重于科学真实和实用功能的评价;而文学作品诉诸读者以感情和想象,鉴赏者侧重于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的判断。从功能来说它们都有社会的价值,但学科着作主要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重在实用;而文学作品是社会感化的手段,重在审美。从以上特征的比较中,可以认为,文学作品与其它着作的区别,在于它不以传递特定的具体知识为目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可能获得科学技术专门知识或具体的科学实验、生产与工作方法;如果某种着作的主旨为传达特定的具体知识,那么尽管它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如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属于文学范畴。
相关讨论/文学作品
掌握文学作品与其它着作的本质区别,我们在分类标引过程中,就能较有把握的进行标引了。当然,图书分类还有其特殊的一些规则,还必须根据这些规则来标引。下面对文学作品与其它着作的区分进行具体的讨论。与文学研究着作的区分文学作品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文学类图书包括两类图书资料,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和各体文学作品。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是以探索、研究文学领域规律为目的的科学着作,包括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这类图书属于逻辑思维的科学着作范畴,一般容易作出判断。较容易混淆的是文学评论中的“文学欣赏”这一类图书区分问题。所谓文学欣赏, 是读者观赏文学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以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形象为根据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的过程。作为分类法中的类目,“文学欣赏”所收的是文学欣赏的理论与方法的着作,包括文学欣赏活动的认识过程、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等一般规律。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合为一个类组,归到“I06文学评论、研究”类目中去。文学评论是文学评论工作者分析、研究作家的作品,帮助读者正确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现象,并总结创作经验、推动创作发展的着作。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往往包含作品欣赏的印象、直感的判断,因此,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是紧密相关的。指导读者正确欣赏与理解文学作品的着作应归入“I06 文学评论、研究”及其相关下位类目。如,魏玉山着的《微型小说阅读与欣赏》,以微型小说的文体及其特点为主线, 分章论述微型小说的五个特性,每章附有例文六篇,每篇例文后有作品评析和阅读提示,其目的在于指导读者正确欣赏,应入I062.54。此外,文学作品的简介、评析,也应归入“文学评论”。如,杨丽萍主编的《中外名着100部析读》,选辑100 部中外名着篇目(不收作品),逐篇予以介绍性的评析,包括作者简介和作品析读,兼有赏析及资料的双重功用,入I061。同样,徐波编的《中外文学名着简介》,亦入I061。但是,应该注意,以文学作品集(选)的形式编辑的,但又冠于作品欣赏、赏析、选萃等题名的作品, 不应归入“作品欣赏”, 虽然也在作品之后编列了作者简介、注释等,但其主要目的还是提供作品阅读,因此,应作为作品归类。如:《白话封神演义赏析》,(明)许仲琳原着,入I422.4。《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外国短篇小说卷》,柯岩主编,入I41。由此可见, 文学作品与作品欣赏的区别在于其目的是提供阅读还是指导欣赏。与历史着作的区分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这些边缘文体作品是归入历史还是归入文学, 其划分标准是:以是否忠于史实或虚构为界,史实的记载入历史,艺术的虚构入文学。1.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历史与小说的交叉渗透产生的边缘文体。它以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历史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载体。它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作者对故事情节大胆虚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更具有艺术真实和典型意义。历史小说,其文学的“原色”成份较重,应归入文学的史传小说类。例:《淑妃文绣的一生》,柳溪着,入I427.53。此外,历史剧、史诗的文学“原色”成份也很重,也应归入文学的有关类目。例:《大风歌》(历史剧),陈白尘着,入I323。2.传记与传记文学: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的图书资料。传统的传记着作,强调的是人物考订,如年谱、行年考、大事记等,在《中图法》中,传记归为历史类。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属于广义散文,是以有名有姓的真人真事为对象进行创作的文学。其特征:一是忠于事实, 所写的内容确实是生活中存在和发生过的人和事;二是忠于历史,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描写,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中图法》中,传记文学归为文学类。应该说, 传记与传记文学都是历史与文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只是它们的“原色”含量有所不同。它们的区别,一般地说,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的史实性传记属于历史科学范畴, 入历史类;用形象化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的文学性传记属于文学范畴,入文学类。然而,传记与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的界线是很难截然分清的。2012,一些史年以来实性传记采用了文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 冲击着“传记”的传统形式,使传记与传记文学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传记文学不同于虚构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其它文学作品,它具有“传记”和“文学”双重性质。作为传记,它有信史的价值,作为文学,它有艺术的功能。在实际图书分类过程中,有的名为传记文学,实为历史着作。因此, 传记与传记文学的分类要视具体图书内容来归类。可以从以下二方面把握:⑴ 如是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或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无虚构情节,只是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艺术加工的, 可根据图书的最大用途归入历史类;以形象化方法,生动地描写人物形象,符合报告文学、故事或小说、散文体裁特征的,才归入文学类的有关类目。例:《伟人孙中山》,李茂高编着,入K827.6。《我的前半生》,溥仪着,入I521。《藤野先生》,鲁迅着,入I626。英雄人物事迹和各科先进人物事迹则入D政治有关类目。如,《中国当代少年英雄传》,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入D462.263。⑵ 记录人物一生或较长时间的生活历史,旨在详尽地描绘出人物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入历史类目;而只截取人物的某一阶段的活动片断, 旨在表现一定社会意义的主题的, 入文学的“报告文学”或“故事”类目。例:《徐悲鸿的一生》,入K825.7。《古今中外科学家故事精粹》,尹学义编,入I892.7。《名人少年故事》骆青、刘广春编写,入I892.73.回忆录:回忆录是作者对自己或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历史追述,应属于历史范畴。但是,《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又将回忆录分列在“I5报告文学”的下位类和“K106、K206史料”“K8传记”的范畴中,容量容易引起混淆。根据《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使用手册》的一些说明,对回忆录的分类,应注意不同类型图书的各自区别。⑴“报告文学”中的回忆录,是指运用报告文学手段写作的, 富有文学特色,以史实为内容的回忆录。它的特点是文学色彩很浓,讲究形象塑造,个性描绘,语言生动。例:《在彭总身边》景希珍口述,入I521。《我的一家》,陶承着,入I521。⑵“传记”类中的回忆录,是指对某人生平事迹的回忆。“史料”中回忆录,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例:《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入K837.12。《茅盾回忆录》,入K825.6。⑶ 通过对人物的回忆而实际叙述某国的政治活动或政治事件的列入各国政治类。例:《黑格回忆录》,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 收录黑格与里根的来往信件。信中主要商讨处理美苏、美中关系等重大问题,入D50。4.故事体的历史读物:故事体的历史读物,在儿童读物中尤为突出。它以故事体裁为表现形式,事情的描述性、情节的生动性, 语言的口语性,都具有故事文体的特征。但是,它又如实地描述真实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所写的人事地时等都具有一定的客观事实, 具有历史着作的客观与真实的内容特征。这类读物的归类,主要把握其内容是否具有认识的实用性。如果某一故事体历史读物其功能旨在于提供教育认知的,则就应该归入历史类去;而只作为审美娱乐作用的读物, 则归入故事类中去。例:《二万五千里长征》,段万翰着,入K263。《三大战役》,万庆华着,入K266。《英俊少年》,墨瑶、水秀编写,入I892.7与新闻着作的区分新闻与文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具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新闻性,它真实准确、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严格忠于事实,写真人真事,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二是文学性,它把客观事实用艺术形式反映出来,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三是政论性, 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感染力。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对于报告文学的分类是这样规定的:用文学笔法报道人物生平事迹的入报告文学;用真实姓名作为典型人物并有虚构的故事情节写成的作品分入小说; 叙述人物的传记、生平事迹或回忆录入传记类。而用文学笔调,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的入有关学科。这一规定可以这么分析:报告文学与其它着作的区别在于文学笔调的程度。作为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报告文学包含多种样式:记录性的、概括性的、研究性的、故事性的、见闻录式的、回忆录式的等等。不同样式的报告文学,其文学与新闻的“原色”比例各不相同。故事性(或称小说性)的报告文学, 其文学“原色”较重;概括性、研究性的报告文学,其新闻(或政论)“原色”则较重。因此, 文学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文学类,而新闻性、政论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其相关类目。然而,在实际的分类工作中,这个区分标准还是较难掌握的。报告文学最大特点就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 诸如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经验、体会、科研成果等新人新事, 多用报告文学体裁来反映。如果单纯用“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一书的归属,那么,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类下所列的有关“成就”、“体会”、“经验”等类目则无书可归。同时,一般读者常会先从内容方面来考虑查找这方面的图书资料, 很少从一种文学样式来考虑查找。因此,仅从“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图书的类别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图书资料的内容性质、作者旨意、读者对象和本馆任务的需要以及分类体系的安排。根据上述的观点,对用报告文学体裁写的着作进行分类不能一概而论。若报告文学着作内容是反映政治概况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可入“政治”和“经济”有关类目;若反映某研究成果、经验、某工程技术革新的经过、经验体会, 应入各学科;若其内容是革命回忆录,应入报告文学的“回忆录”。例:《香港,1997》,海绵编着,入D618。《贺兰山下的枪声:宁夏地区重大典型案件审判纪实》,邹献朝主编,入D912。《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着,入I521。与地理着作的区分文学类的“散文”类中包含“游记”类散文,地理类中亦设有“旅行·游记”类目,这两个类目又如何区分呢?游记类散文, 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游途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描述中往往夹以议论或抒情,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地理游记,是对自然、名胜、城乡、物产、习俗的见闻实录。两种图书的区分标准, 是看作者的写作目的。前者以抒情为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入文学类;后者以实景为主,意在介绍地理知识,应入地理类。例:《石英游记散文》,石英着,入I627。《海南岛游记》,罗茂繁着,入K928.9。与科学着作的区分文学与科学,二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学科的相互渗透交融,产生了“科学文艺”这一边缘文体出来。它们具有对科学材料作艺术概括,同时又具有以艺术方法来认识科学的特点,从文学中吸取了文艺性,从科学中获取了科学性,正是这种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不能笼统地将它们一概而论地归入一般文学体裁范畴之内。“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电视剧本、科学故事、科学童话和科学小品等。不同的体裁, 造就了其文学特性的不同程度。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电视剧本及科幻故事、科幻童话,由于其虚构性很强,无可非议地归入文学类。而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则较为模糊。有些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 其科学性特点十分突出而压倒了文艺性特点。虽采用文学笔调,但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这样的作品,其特性偏向科学普及读物,其功能在于认知教育。因此,宜根据科学知识门类来归类。例:《算得快》,刘后一着,入O121.4。与语言着作的区分⑴读物、读本:由于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的, 许多文学名着又常被选为学习语言、文学的读本,所以两者容易混淆。分类时,应注意:凡为了学习语言、文学, 选用一些文学名着,并附有词汇、语法、修辞等语文方面的讲解或注释的,应根据出版目的和读者用途归入语言类有关“读物”的类目。例:《中外文学作品精选:初中三年段》(中学课外阅读丛书),胡甫夏主编,入H1-482。《小学阅读文选》,王有声编,中小学语文教学补充读物,供小学六年级使用)入H1-48。⑵两种文字对照的作品中外两种文字对照的文学作品, 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 也应归入语言类有关类目去。例:《丑小鸭》(英汉对照读物) ,丹顿改写,赵海天译注,入H31-48。汉语拼音注音的文学作品,其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也应归入语言有关类目去。例:《割掉鼻子的大象》,迟叔昌、于止着,王新民注音(汉语拼音读物),入H125-48。⑶启蒙读物:文学作品的一些表现形式, 也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启蒙教育的工具。如《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 就是运用文字的声韵,编成许多适合儿童朗诵、默想的书。它们虽有点诗歌的一些语言特点,如:押韵、有节奏、语调和谐等, 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但这类读物不是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在于传递某种信息,而不在表达思想感情,因而其韵律与节奏不象诗歌那样自然地随情绪抑扬顿挫地发展。所以, 这类书应按内容和使用功能归类。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外国文学研究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1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23:23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文學作品介紹
*** 歡迎光臨愛書堂網站&& -&& 請各大雅君子文友同好多多指教 ***
古今的書,有的收場令人惋惜,有的當柴燒了,
有的用來當貨物抵債,有的用來蓋醬瓿。後人宜戒之,如果你的書覺得無保存必要,最好還是轉贈給喜好書本的朋友,又或通過舊書店轉賣給恰有此需要的讀者。有空也不妨仿傚網主當個文抄公,為我們的中華文化保留和傳承作出小小貢獻。
&&&&&&& 電郵地址 :&&&
.hk&&&&更新
下次更新日期:&日)
&&&&&&& &&&
&&&&&&&&&&&
迢迢百尺樓,分明望四荒。暮作歸雲宅,朝爲飛鳥堂。山河滿目中,平原獨茫茫。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一旦百歳後,相與還北邙。松柏爲人伐,高墳互低昂。頽基無遺主,遊魂在何方。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
陶淵明《擬古九首其四》
耕夫碌碌,多無隔宿之糧;織女綴綴,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寸絲千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絕無益之友。取本份之財,戒無名之酒。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貴功名可久。&
唐太宗李世民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易?坤卦文言》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
; 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试述苏轼文学创作成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