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不平的意思语境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哪本书提出的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
【摘要】: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1976)首次提出,此后,越来越多的文化学家们意识到这一概念在深入认识跨文化差异上的重要性。虽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对这一概念时有提及,但从中美文化角度出发,系统而又深入的对比研究却是凤毛麟角。作者试图从语境的这一角度,对比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即中国是高语境文化,美国是低语境文化;并力图从社会文化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阐释产生中国高语境和美国低语境交流模式的渊源。
在本篇论文中,作者首先对高低语境的交际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包括高低语境的定义;文化、语境和交流的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其次,作者从多个侧面系统而深入地比较了以高语境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和以低语境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在言语交流上的差异,总结出中国的高语境文化是间接、含蓄、重非言语信息,并以听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则是直接、明晰、重言语信息,并以说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此外,作者还对比了由高低语境文化引起的人际交流上的冲突,如因“沉默”这一行为导致的跨文化冲突。
接着,作者从社会文化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宗教观念、修辞哲学、社会历史等是形成中国高语境和美国低语境交流模式的深层原因。从修辞哲学出发,美国崇尚“雄辩”,而中国推崇“沉默”。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美国主张“言论自由”,中国笃信“祸从口出”。另外,两国的不同宗教观念(如儒教、佛教、道教及基督教等教义)与高低语境的形成也息息相关。以上这些共同影响了人们在言语交流中采用不同模式。案例分析部分是基于几个跨文化的交际场景,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证实高低语境交际模式带来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分析了高低语境理论对指导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同时对高低语境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低语境交流模式是当前国际交流的趋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H030【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2-6
ACKNOWLEGEMENTS6-7
Abstract18-20
Chapter One:A Brief Survey of the Studies on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21-29
1.1 Introduction21-22
1.2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22-24
1.3 The Definitions of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s24-26
1.4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nd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s26-29
Chapter Two:Contrastive Studie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s29-44
2.1 Characteristics of HC and LC Communications29-35
2.11 Direct versus Indirect Communication29-32
2.12 Speaker-oriented versus Listener-oriented32-34
2.13 Degree of Reliance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34-35
2.2 Communication Diverg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35-44
2.21 Self-enhancement versus Self-effacement Verbal Style35-37
2.22 What is Not Said Versus What Is Said37-38
2.23 Beliefs in Silence38-44
Chapter Three:Approach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HC and LC Culture: Root of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al Patterns44-59
3.1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philosophical Systems on Communicational Patterns45-52
3.11 Religion and Culture45-46
3.12 Impact of Confucianism on HC Communication46-47
3.13 Impact of Buddhism on HC Communication47-50
3.14 Discussion and Implications50-51
3.15 The Impact of Christianity on LC Communication51-52
3.2 The Influence of Rhetoric Philosophy on Communicational Patterns52-55
3.21 Rhetorical Evidences in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52-53
3.22 Rhetoric Influences Communication53-54
3.23 Function of Rhetoric: Assertiveness or Interpersonal Harmony54-55
3.3 Social and Historical Causes55-59
Chapter Four:Case Studies59-66
4.1 Case159-61
4.2 Case 261-62
4.3 Case 362-64
4.4 Case 464-66
Chapter Five:Conclusion66-72
5.1 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66-68
5.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68-70
5.3 Limitations70-72
Bibliography72-7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娜;[D];山东大学;2010年
杜少学;[D];天津大学;2011年
郭静;[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吴静芬;[D];湘潭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七一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杨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秦冬梅;;[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陈邦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马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张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程晓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张同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韩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王晓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常悦珠;陈慧;;[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李建伟;;[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罗思明;;[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肖丽平;;[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连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黄亮;姚晶;刘玲;;[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胡世雄;;[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江海漫;;[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陈寒松;;[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黄诗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马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云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龙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原雪;[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刘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高乾;[D];南开大学;2010年
朱国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薛婷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潇;[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潘红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冰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杨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任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洪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宋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荣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邹莹洁;[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欧琼;[D];湘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夏玉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王胜利;;[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唐德根,章放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窦卫霖;张晓莹;;[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彭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张晨霞;;[J];黑河学刊;2009年04期
艾军;王晓冬;;[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1期
王建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陈虎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1期
杨柳;[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灵芝;[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高彦文;[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王海英;[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赵海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翟谧倩;[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魏新春;[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鲁小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张燕军;[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王迪;[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钱亚旭;[D];山西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亮;;[J];芒种;2012年1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宝荣;[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卫碧芹;田荔;;[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卢长怀;[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陈国卿;[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陈国卿;[J];南平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徐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葛丽萍;;[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黄燕丽;;[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林群;[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王奇民;[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舒大平;;[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开荣;;[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刘源甫;;[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赵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杨梅;童铸;;[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林敏;;[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李安嫦;李禹;王静;;[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刘艳秋;;[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黄斌;;[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许静;;[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孙玉华;;[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马丽伟 于晓华
秦静;[N];吉林日报;2010年
;[N];中华读书报;2009年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薛小梅;[N];光明日报;2003年
靳琰 曹进;[N];光明日报;2004年
记者李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贾文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宫丽;[N];文艺报;2006年
金荣渊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
任瑞阳 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李旭 山西财经大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火焰;[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郭晓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熊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贾影;[D];厦门大学;2004年
龙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翁立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李红恩;[D];西南大学;2012年
郭林;[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王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杨军红;[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泽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欧阳丽萍;[D];湘潭大学;2007年
罗勤;[D];四川大学;2004年
温福兰;[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刘伟;[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蒋易;[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李臣;[D];中山大学;2010年
柴玉炜;[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俞莲年;[D];厦门大学;2002年
伊曼;[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高低语境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低语境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低语境(High&Context&and&Low&Context)
&转载---留待自己以后慢慢消化
我们要想弄清楚何谓高低语境,或是上语境、下语境,首先必须要搞明白何谓语境。语境,是围绕事件的信息,它与事件紧密相连。
那么高低语境又有什么区别呢?据我分析主要有这么三种区分方式。第一,是根据交流中所传达的意义是来自交流的场合还是来自交流的语言。也就即,高语境国家的人说话更注重交流的场合,低语境国家的人说话更注重交流的语言。形成这样的差异是和其本身国家的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高语境的国家如中国、日本,因为它本身国家的人大部分都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受传统孔孟儒家学说的影响,而且人的流动影也不是很强,所以人们一开始说话时就不必了解出生地、经历等,大部分的情况差不多,人们说话往往会注意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从而会使用不同的词汇,不同的眼神和肢体动作等;低语境国家的人如美国,她的人民移动率很大,一个人出生在德国,父亲是墨西哥人,母亲是加拿大人,后来全家移民到美国的类似情况不在少数,他们的文化背景就很不同,这种个人之间极大的差异会成为他们聊天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通过问讯了解对方的身平经历才能够更好的和谐的相互配合去理解对方,哪怕是一些常人觉得不能理解的举动。举一例来说我第一次带外国客人旅游的时候就忘了强调宾馆里水龙头的水是不能喝的,果然那个美国客人晚上喝完后第二天就腹泻了,所以我以后的外团都会强调这一点,顺带着还有很多的文化背景、生活方面的不同我都会之前强调,以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例,说明了不仅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导致种种误会,就连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也是有千差万别的差异的,我最近看完了一本书,叫《大韩细节》是一个上海的老师去韩国教书的事情,学校给她安排了一个助教,但是似乎这个助教也没有起多大的作用,中秋节教师节学校放假也不通知中国老师一声,因为她的助教想当然的认为中国的中秋节和教师节应该和韩国的时间一样,这样就给这位中国老师带来了不便,这也让我想起来我在做助教的时候,我就尽可能的把事情安排好,不给这位人生地不熟的老外带来什么不便。
高低语境的区别之二在于大多数信息是否已经体现出来。高语境的信息大多数都已经体现出来了,只有极少的信息需要清楚地以编码的方式进行传达;低语境的信息大多数都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传达的,几乎没有言不由衷的情况存在。
&&&&高低语境的区别之三。高语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会,习惯高语境的人们在谈话时会无意识的遵循意会的法则,即在谈话中对自身真实想法有所保留,半遮半掩,因此听说话人除了听说话人的言语之外,还用动用一部分个人想象力猜解“弦外之音”,通过手势甚至是沉默来提供信息。也就以至于从小我们的父母就教育我们,沉默是金,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滔滔不绝,不仅是中国,印度尼西亚同样有这样的谚语叫做“空罐子叫得最响”,但是我认为这种成语有待于考证,在现代的社会,如果不能大胆的区敞开心扉让别人了解你,你是没有竞争力的,面试就是一个例子,沉默就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再比如说,为什么中国女性和外国人结合的婚姻离婚率达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高低语境造成的,中国人注重含蓄,不会把这样直接表达的话挂在嘴边,如果有人请吃饭即使想去也会装作推托,这样使低语境的人觉得你很冷淡,他们是不会为你考虑你是不是不好意思。低语境也就是所谓的言传,说话时比较单刀直入,直接,坦率,说话越明白越好,一所外国的心理诊所里就挂着这么一个牌子,可见表达对于低语境国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你不痛快地说出来就会引起心理疾病的问题。
在高低语境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国家语境排列,是霍尔按照高低语境纬度给主要国家做了一个排序。从高语境到低语境依次是:日本文化,中国文化,朝鲜文化,非裔美国文化,土著美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希腊文化,拉丁文化,意大利文化,英国文化,法国文化,美国文化,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德国文化,德裔瑞士文化。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排列逐步分析一下,日本、中国、朝鲜这几个国家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够理解,日本在某些程度上比中国保护传统保护的还要好,是因为本身是岛国,有小国的危机感,所以会死抓着传统的根基不放。至于韩国我一直认为它是夹在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比中国发达,又没有日本强大,属于欺软怕硬性质的,所以他只能处在一个跟随地位。我相信很多人也不解为什么非裔美籍的文化会使偏向高语境,我摘抄了一句话来证明:南达和沃姆斯认为:它绝不比别的语言差,它适合抽象思维,具有系统性,语法行和象征性,所以看上去比较开朗外向的美国黑人,其实他们的语言还是比较含蓄有很多象征意义的,我猜想是根据他们民族长期受压迫应承了他们独特的语言风格,即不敢直抒胸臆。大部分人都认为英美文化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为什么是英国排名比较靠前,美国比较靠后呢,这里举一个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提示牌的例子:
美国:禁止狗入内。
英国:出于卫生的考虑,禁止狗入内,为此我们表示歉意。
美国:有录像监控。
英国:请注意:为了正当顾客的利益,建筑内现已安装中央安全闭路电视
从这些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英国比起美国人说话还是比较委婉含蓄的。属于高语境范畴的德国文化,想必大家都能够理解,德国人天生的比较严谨,严肃,所以办事情也一定是不能含糊,说话一定要说清楚明白。那德裔瑞士人为什么会语境更高呢,我觉得是因为瑞士是由起码三种文化背景的人组成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而处于一个国家中,和说外语的人打交道的机会更多,这样人们打交道尤其需要把事情说明白,所以导致了德裔瑞士文化人的语境是最高的。分析完这个国家排序之后,我们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这些国家有个大致的排序,但是每一种国家的文化里都会有高语境低语境的存在,比如说听力考试中就会有这样的题,男的说:女的说:问题是问这个女的到底爱不爱他,这就是一种含蓄的借用反问的方式在回答男生的问题。还有我们日常用英语交流的时候,通常别人问女孩通常先扬后抑的说来拒绝。在希望别人做某事的时候,不是直接说而是用来代替。通过这个排序我们还能从中发现一点规律就是除了日本以外,这个排序也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这么一个过程,日本本身是由于办事的认真与高效的民族特色才使它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从其他国家可以得到一个规律就是,说话越明白越容易在商业谈判中越有利的达成双方的共识,催进事情的进程,越是含糊不清越容易办事拖拖拉拉,产生低效等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两个中国在谈生意的时候往往把钱的问题拿到最后来说,寒暄寒暄说个咱俩谁跟谁还是没有扯到具体多少钱的问题,这样的谈判当然没有话说得明白谈的进程快。
最后一点至于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高低语境,我想有这么几点:有利于我们认清人们注意到了什么,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们忽略了什么。高语境对低语境的人要尽量解释清楚事情,不要含糊其辞,不要理所应当的去想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明白你什么意思。低语境对高语境的人要进行揣测,包括他们的眼神表情有时候也是在暗示某些信息,并且要去积极的问明白。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去土耳其的一个五星级大酒店住,发现这么高档的宾馆厕所里竟然没有厕纸,于是他刚想打电话抱怨的时候,他设身处地的想了想原因,结果他的猜想和事实是符合的,土耳其是伊斯兰国家,穆斯林吃饭用右手,清洁用左手去洗,所以他们一般是不用厕纸的,这就做到了尽其所能充分理解异国文化,及对它的包容性,整个世界才会和平和谐发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定机关地位的高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