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和诗歌中的皇帝传说是什么形象

揭秘古代帝王诗词四大亮点
古老的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结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据我的粗略统计,大概共有100多万首左右。其中帝王诗词43000多首。纵观两千年间有诗词存世的99位皇帝的作品,称得上大家的有8位: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诗如其人。皇帝的不同人生,造就了不同的诗词特点。他们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悲欢离合,都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们的诗文当中。那么,帝王诗词有哪些亮点呢?唐太宗(资料图 图源网络)一、帝王诗词转换了不同的视听角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平民百姓在下的耳闻目睹。而皇帝在上则写出:“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这是对奢侈宫廷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语言鲜活,比喻巧妙。清朝嘉庆帝对朝廷内部的腐败,耳闻目睹,有发自内心的愤慨,于是才有上述有振聋发聩的诗句。中国古代有三百多位皇帝,能写诗的有一百多,但没有哪位皇帝能写出如此深刻尖锐的诗句。“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这是李世民长期思索的结论。如果把二十五史的几百位皇帝分类排队,昏主一个队,明君一个队,前者肯定是长而又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的名句,震撼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灵。“如今在外多萧索,迤逦近胡沙。家邦万里,伶仃父子,向晓霜花。”这是宋钦宗赵桓的绝命词。没有亲身的生死离别体验,没有和父亲宋徽宗赵佶成为阶下囚的切身感受,绝不会有如此的痛苦哀鸣。二、帝王诗词构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这是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的宏大气魄。这样的诗句,恐怕以浪漫主义著称的诗人也很难写得出来。“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这是明代皇帝朱厚熜的诗句,描写大军出发前的壮观场景,意境高远,文笔老辣。三、帝王诗词概述了某些治国兴亡的哲理。李世民、宋太宗、乾隆等都有这方面的佳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是李世民的警句。板荡,指社会混乱、政局动荡。这两句诗家喻户晓。魏征心直口快,敢于进谏。起初李世民听不进去,想杀掉他,后来经人劝说醒悟了: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把魏征当作挚友。明白了“三镜”的道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殿高丝吹满,日落绮罗解。莫论朝漏促,倾卮待夕筵。”这是陈后主陈叔宝的难以名状的痛苦呼唤。当年,隋朝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包围了陈的京城(今南京),但皇帝陈叔宝还在莺歌燕舞,贪图享乐,结果他带着宫人急忙躲在井里避难,隋军发现,呼喊他,不答应,砸下石头,发出惨叫声,用绳子把他们引上来,何其狼狈。“自乱臻治峻岭车,忽治蹈乱顺水舟。”这是乾隆皇帝著名的哲理诗句,可以说是他数十年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高度形象概括,值得人们深思。四、帝王诗词涌现了诸多含义深邃的名言佳句。“悦目无过山水,赏心只有读书。”这是乾隆的名言。“九州诚使仓箱满,万姓自然长幼和。”(乾隆语)这就是说,如果把国家治理得好,丰衣足食,人们不为人生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担忧,自然会出现老幼和谐的生活。乾隆的许多哲理诗,强调事物的变化。“物损于彼盈于此,一消一息无停理。”讲客观事物的相互依存、互相弥补、互相增损。“变”是永无止境的。有许多人不厌其烦地说:“乾隆写那么多诗,一句也没有流传下来。没什么影响。”这些话语,纯属无稽之谈。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天津的盘山,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和杭州著名景点,泰山、五台山,许许多多的“景点介绍”里,都有乾隆诗句在那里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清朝在瓮山一带建清漪园,取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典故,命名昆明湖。乾隆这两句诗成了描写颐和园的传世佳句。康熙诗也有佳句。《石景山东望》:“地镇崚嶒标异秀,凤城遥在白云中。”前一句描写石景山风景优美,后一句描绘远处的北京城在白云中时隐时现,多么美丽和富有诗意呀!帝王诗词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相当广泛的。许多中国文学史都要开辟章节论述曹操、曹丕、李煜等诗人的杰出贡献。教科书,大、中、小学课本都有帝王诗词的出现。帝王诗词的名言佳句,对后世的文人墨客影响很大。他们在写诗的过程中,有的化用其意,有的直接引用,有的稍作修饰,后人读起来有相似乃尔的感觉。我们从唐代诗人李白、王维、李贺、张九龄、杜审言、孟浩然、皎然、卢同、张若虚及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中会体会到这一点。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属于千古以来的传世佳作。不过,这篇名作有来头。说得文雅一点儿,它是脱胎换骨的灵秀;说得难听一点儿,它是因袭别人的产品。何以见得?《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从元朝的马致远往前翻越六百多年,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有一首《野望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不难看出,杨、马之诗有多处相似之点:杨广诗有寒鸦、流水、斜阳,马致远曲有昏鸦、流水、夕阳;杨广诗烘托出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的凄凉境界,而马致远曲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何尝不是孤独景色;杨广诗勾画的是“斜阳欲落”,而马致远曲描绘的是“夕阳西下”,都是晚景。总之,从诗的意境上观察,二者何其相似乃尔。(作者:陆钦)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学网&>&&>&
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评价,说明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
――评唐代部分诗歌
内容提要:文章评析了唐代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指出唐代诗歌是中国史上最繁荣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唐代古诗多长篇歌行,有很多名篇;特别是近体诗(包括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是唐代诗歌的特产,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的范本。而唐代产生的伟大诗人和伟大诗篇,使得后人无法逾越。
关键词:唐代诗歌;伟大诗人;伟大诗篇;古诗;艺术顶峰;近体诗;学习范本;后人无法逾越。
唐代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诗篇。如初唐时的四杰:王勃、杨K、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改造了宫体诗,完成了五七言律体,完善了七言古体。盛唐时的诗人更多,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等。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是何等的生动,不仅写出了静景,同时写出了动景。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真实地反映了边地风光以及边境的战争,对于了解唐代的社会状况是不能不读的作品。盛唐时还有一个最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以后大家都叫他诗仙,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但对于现实中的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丑恶的东西,他是非常憎恨的,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所表现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就是他不愿意也不屑与那些权贵们合作的宣言。李白的饮酒买醉,其实是他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消极的反抗;但他的饮酒也的确催化了他的诗兴,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又在《梦李白二首》的下篇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李白最亲密的朋友曾经同眠共被的杜甫,则经历了盛唐和安史之乱,他的“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述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反映了诗人同情穷苦知识分子的可贵的精神,因而被称为“诗圣”。对于李白、杜甫的成就,韩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中唐时期,诗坛上分成了两大派,一派以韩愈为首的韩派,有孟郊、贾岛、张籍、卢仝、李贺等,他们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的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一派以白居易为首的白派,有元稹、王建、李绅等,他们继承了杜甫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在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反映了朝廷里守旧派对于革新派的迫害和打击。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借魏明帝拆迁汉代建在长安宫廷里的金铜仙人像,含而不露地发抒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愤懑之情。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反映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悲剧,后者则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的身世与自己被排挤的遭遇,因此唱出了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前者继承了杜甫的风格,后者则更多浪漫的气息,因此他们被后世称为小李杜,即小李白、小杜甫。这是对他们诗作的崇高的评价。总之,唐代诗歌无论是古诗还是近体诗,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是中国诗歌史上艺术的顶峰,是后世无可企及的。虽然清代诗人赵翼讲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这只能是诗人想要突破唐诗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并未有其实绩。说明唐诗确实很难逾越,到宋代演变为词,到元代演变为曲,到明清时代虽然产生了大量的诗歌,但根本不可能与唐诗相比。
以上序言一篇(日中国作家网,网络下同)
一、古诗一组
(一)七言古诗
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日)
白居易的《长恨歌》反映了唐朝的风流皇帝--唐明皇李隆基和他的贵妃杨玉环的爱情的悲剧。尽管唐明皇不是一个理想的皇帝,但他对于杨玉环的爱情却是非常专一的。由于他对她太宠爱了,杨玉环的兄弟姊妹都得到分封,她的哥哥杨国忠甚至当了宰相。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仓惶出逃,到马嵬坡时,军队哗变,认为唐明皇因宠爱杨贵妃而不理朝政,以致酿成了安史之乱,要求将杨贵妃与杨国忠处死,否则军队不肯行动。唐明皇无奈只得将杨玉环赐死;杨国忠则被军队杀死。叛乱平定以后,唐明皇回到宫廷,由于思念杨玉环而痛苦悲伤,孤枕难眠。这是一个爱情悲剧,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确实是很少见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有感于此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篇《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冠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行人,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以上第一段,写唐明皇一直在追求一个倾国的女色,终于得到了天生的美女杨玉环,于是将她封为贵妃,对她百般宠爱,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明皇在军队的威逼下竟然将杨贵妃赐死,由此酿成了千古的悲剧。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见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槛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衿寒谁与共?攸攸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以上第二段,写平定了叛乱以后,唐明皇回到宫中,由于对杨玉环的思念而孤枕难眠,他的爱是如此的专一,他总想在梦中与她相见,可这种愿望也不能实现。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漂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间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东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童。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涕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上第三段,写临邛地方的一个道士,被君王的这种思念之情所感动,就想给他招来杨贵妃的魂魄,但他叫方士升天入地都没有找到,说明杨贵妃的魂魄既不在天上,也不在黄泉。那么她的魂魄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她的魂魄到了海上的一座仙山。于是他作为皇上的使者在仙山上与杨贵妃会见。杨贵妃被唐明皇的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也倾诉了她对他的相思之情,并说出了她生前与唐明皇在长生殿里许下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现在却违背了这种誓言,她和他再也不可能相爱在一起了,只是留下了空前的遗恨,而这种恨比天要长,比地要久,天地虽然久远,总还有穷尽的时候,惟有这种恨是永远没有尽期的。诗人在此点明了“长恨”的主题。
通篇看来,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精心描画杨贵妃的形象。首先是精雕细刻式的肖像描写:她的“难自弃”的“天生丽质”,她的“回眸一笑”的媚态,她的“娇无力”的身姿,她的如“芙蓉花“一样的面貌,她的如”柳枝“一样的眉毛,她的如雪一样白的“凝脂”,再加上各种名贵的首饰,使得她越加神采焕发,诗人在这里还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六宫粉黛无颜色”来衬托杨贵妃的美貌。唯其是如此的美貌,才得到了唐明皇的专宠:让她“承欢侍宴”没有闲暇,而且每天晚上都和她一起过夜,唐明皇本来有三千“后宫佳丽”,可是对这“三千人”的“宠爱”却集中在杨贵妃一个人的身上。这里一方面说明了杨贵妃的美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唐明皇对爱情的专一。这一点与历史上其他的君王比较是完全不相同的。而在杨贵妃死了以后,唐明皇那种无穷的思念,那种孤枕难眠的忧伤则突出了他们爱情的真挚和永恒。其次是行动和心理描写:“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春天的夜晚本来是比较长的,而君王却觉得太短了,他和杨贵妃恩恩爱爱,总觉得没有个够,于是本来要早起上朝处理国家大事,他却不愿意起床,甚至废除了早朝。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杨贵妃太美丽了,太可人了,使得他不愿意有片刻的离开?“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他和她沉醉在恩爱里,沉醉在歌舞里,每日价唱歌跳舞,消磨时光。据说唐明皇自己创作了“霓裳羽衣舞”,叫杨贵妃就跳这种舞,他就每天欣赏杨贵妃的舞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们的心目中,除了爱情,没有其它。但是好景不长,惊天动地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乱军甚至打进国都来了,唐明皇只能仓惶出逃。就在逃亡的路上,悲剧发生了,在军队的威逼下,唐明皇不得不违心地赐死杨贵妃,让她自己用绸子缢死。在她死的过程,诗人精心描绘了她的死的惨状:“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以及唐明皇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如花一样的美女杨玉环死了,她的那些用来精心妆扮的首饰落了一地,再也无人收拾了,无人怜惜了,只有唐明皇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爱妃,--他的“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爱妃--为了他的国家,为了他的皇位而捐躯了,这叫他怎么能不痛哭流涕,怎么能不肝肠寸断?但是更可悲的是作为一代君主竟完全失去了他的尊严,他的权威,他想救她却又救不得她!他只能掩面痛哭,血和着泪,泪和着血,在一起流淌,一起流淌……。
但是悲剧还在进一步发展,当平定叛乱以后,唐明皇由行宫回到首都去,在经过马嵬坡时掘开坟墓想要看一看杨贵妃的美容,杨贵妃的躯体却不见了。她到哪儿去了?是被人盗墓了,还是仙化了?这真是一个谜啊!唐明皇与他的臣下相顾,大家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把衣襟都沾湿了。对于“天生丽人”杨玉环的死,不仅是唐明皇心痛,连他的臣下也心痛,都止不住要流下眼泪,进一步说明了杨玉环死的悲惨和冤枉。但是诗人并不停留在这一点上,回到宫里以后,唐明皇睹物思人,更加悲痛:“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衿寒谁与共?”也许有人要说,他既然有三千“后宫佳丽”,为什么还会觉得“翡翠衿寒”,还要感叹“谁与共”呢?难道读者还不明白,诗人不是早就说过他“三千宠爱在一身”吗?这正是诗人所着意塑造的唐明皇的独特的性格之所在啊!为了进一步说明他的专一的爱情,诗人继续描绘他的心理和神态,“孤灯挑尽”了,还是不能入眠;他想要在睡梦中和她会面,重温他们的旧情,但她的魂魄却总是不得相见。他就这样在冷冰冰的长夜,耳听着更鼓的声音,眼睁睁地看着星河运行,一直到天快要亮了,他何曾合过眼啊!这种失眠的痛苦有谁体验过呢?
皇上对于杨贵妃的专一的爱情,由此而造成的无穷的痛苦终于感动了临邛地区的一个道士,他就叫方士升天入地去寻求杨贵妃的魂魄,其结果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黄泉,任你怎么也寻找不到!遗憾啊,实在太遗憾了,杨贵妃到底去了哪里?于是他到处打听,到处搜寻,幸而他听到在虚无漂渺的海上有一座仙山,那里有许多仙人,其中有一个仙人她的名字叫做太真,雪白的肌肤,花一样的容貌,看起来确实有一点像生前的杨玉环,可能就是她吧!于是他作为皇上的使者去仙山上拜访这一位美貌的仙女。终于不负此行,他会到了皇上朝思暮想的爱人,向她传达了皇上对她的思念之情,相思之苦!而杨贵妃对于君王派人来拜访她也很感动,于是她“含情凝涕”予以感谢。诗人在这里雄辩地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是斩不断的,是杀不死的。为了创造杨玉环这个完美的形象,诗人又极力描写了此时此地杨玉环的肖像和行动:“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进一步渲染了杨玉环的美貌,也表现了她和皇上彼此深刻的相思之情。大凡美人是特别注意打扮的,可是现在杨玉环一听到皇上派来了使者,她就急于要会见他,她本来正在睡觉,却立即起床,也来不及打扮,就急急忙忙地迎了出去。但是偏偏是这种并不着意打扮的容貌却显得别有一番风味。唐明皇原来一直在欣赏着杨贵妃的舞蹈,也就是他自己创作的“霓裳羽衣舞”,现在她出来迎接使者的姿态却正像她生前跳“霓裳羽衣舞”时的神态,诗人是有意唤起读者的注意:这个住在冷清清的仙山上的太真,就正是曾经在皇宫里为君王跳“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杨玉环啊!那时候在宫廷里是多么火热的生活,如今却是这样的冷冷清清,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用“梨花一枝春带雨”来形容杨玉环此时此地的面容,你看她那像梨花一样雪白的面颊上有像那绵绵的春雨一样的眼泪在向下流淌,流淌……这是痛苦的眼泪,这是相思的眼泪,这是因为看到皇上派使者来问候她的激动的眼泪!她此时此地的形象比起原先在宫廷里的形象也许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是因相思因感动而泪流满面的形象!唯其她对皇上有着深刻的爱才有这种痛哭的泪。不是吗?请听她的诉说吧:“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她虽然死了,仍然回味起昭阳殿里的恩爱,但是这种恩爱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扼杀了,断绝了;“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她死了以后虽然成了仙,住在这“蓬莱宫中”,但是她永远也不会忘记人间那种火热的生活,特别是不能忘记她的爱人,于是在仙山上不断地向下望啊,望啊……她看见了什么呢?她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雾茫茫的一片,看不见长安,看不见宫廷,看不见她日夜想念着的亲人--她的生死相恋的爱人,她的皇上。她是如此的痴情,如此的执着。那么皇上呢?是否也和她是一样的心思?是否还是像过去一样地在爱着她,想着她?她当然记得,他们曾经发誓要永远相爱。但在她被他赐死以后,她清楚地知道,她和他已经是天人相隔,时过境迁,也许皇上早就把她忘了,也许他正在和新人恩恩爱爱,欢乐着呢!她没有想到,当然没有想到皇上仍然在爱她,在想她,还是像过去一样地深深地爱恋着她!因此她一看到皇上的使者,听到使者的传述,她就深深地感动着了,于是她想要对皇上这种专一的爱情予以报答,她要使者把她的钿盒、金钗带回宫去,用这种“旧物”来表达她的“深情”。此时她把钿盒和金钗作为了爱情的信物,托使者去送给仍在人间的皇上。但是她又各留下了一半:“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她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呢?因为在她内心深处隐隐地寄托着她对未来的祈盼,对未来的憧憬,她总在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与她真心地爱恋着的皇上相会,那么她和他就可以破镜重圆,到那时就可以将钿盒、金钗重归一处,重新合在一起,象征着她们的爱情也失而复得,天长地久永不分离。她托道士带去信物,表达她与皇上同样受着无法摆脱的失去爱情的折磨;但她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她又对道士说出了她曾与皇上讲过的私房话,那是在七月七日夜深的时候,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七夕之夜,没有任何一个人在他们的身边,只有她和皇上在长生殿上悄悄地讲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一种爱情的誓言,当时双方确切无疑地相信他们的这种誓言是能够实现的,是任何人也不能干预的。可是有谁知道就是那最高统治者的皇上竟也有不能自主的时候!竟然在军队的威逼下把她作了无辜的牺牲!因此诗人代她吐出了蕴藏在心灵深处的声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才是真正的“长恨”!但是这种恨,显然并不是对她深深地爱着的皇上而发。我们只能说,她是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当时的舆论,对于那些要挟皇上的军队而发。读者难道不会为她打抱不平?为什么对于国家的倾覆却要她这个弱女子来承担骂名?那满朝文武皇室重臣到哪里去了?平常他们是那样的盛气凌人,那样的目空一切,何曾把什么弱女子放在眼里?为什么一到关键的时刻却变成了缩头的乌龟?因此我觉得《长恨歌》实在反映了爱和恨这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感情:既反映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由“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军队哗变逼得杨贵妃丧失了生命的千古之恨。
&因此我觉得这首诗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即国家的倾覆,应该由男人们来承担责任。唐明皇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那些大臣,那些军队也同样不可以推卸他们的责任。把这种责任放在杨玉环这一个弱女子的身上,这实在是大错而特错,是非常不公平的。
诗里所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很成功的,尽管唐明皇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是不合理想的,但他对于爱情的专一和执着,却是为历代皇帝所无有,值得人们永远的赞扬,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与那些只知道滥淫而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历代君王有着天渊之别。唯其如此,这首诗得到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传诵,在中国诗歌史上永放光彩。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日)
白居易的《琵琶行》借琵琶女的故事发抒自己的感慨。全诗可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作三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上第一段,写诗人送客上船时忽然听到琵琶弹奏的声音,于是重新开宴,邀请琵琶女赴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扰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上第二段,具体描述琵琶女演奏琵琶的高超的技巧。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上第三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以上第一部分,先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明的技巧,满座客人都为之倾倒,再写琵琶女自叙身世,由少年时代的花天酒地到老大时的凄凉遭遇。反映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以下为第二部分,分作两段。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番作琵琶行。
上第一段写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所感,从而感到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之人,因此立即发抒自己的感慨。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上第二段写琵琶女重弹琵琶时,其乐音比先前更加凄惨,使得客人们都受感染,一个个哭了起来,而座中泪下最多的就是诗人自己。
第二部分,写诗人借琵琶女的故事发抒自己的感慨,表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将琵琶女的故事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结构非常严谨,先由送客上船突然听到琵琶演奏的声音而引出琵琶女。对琵琶女的出场写得非常细致,也很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观察事物之细,要知道那是在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是受限制的。因此当诗人与客人们寻问她的时候,她想要回答却又有所迟疑,想答又不敢立即作答。直至诗人们再三邀请,甚至是“千呼万唤”她才迟疑地出来,但她出来时还是感到害羞,于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当时那种神态真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紧接着具体描绘琵琶女的高超的技巧和琵琶所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乐音。诗人把那种抽象的乐音用具体的事物比喻出来,因而使得读者一边读诗一边联想,在读者的头脑里将视觉变成了听觉,又从听觉转而形成了视觉的形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一演奏,就立即抓住了听众的心,甚至在她还没有正式演奏的时候,在调弦的时候,听众们就觉得“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全诗突出了一个“情”字,这是本诗的基调,为下面琵琶女的自述埋下了伏笔。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先是“霓裳”,后是“六幺”,这是当时社会上流传最广的音乐,如果没有高明的技巧,没有盖过其他演奏者的本事,是很难抓住听众的心的。妙就妙在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不同一般,紧接着诗人用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比拟,如“急雨”,如“私语”,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黄莺在花底歌唱,如泉水在冰下流淌,有时琵琶发出了呜咽之声,诗人就说“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声音暂时停了下来,诗人却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歇了一会,突然爆发了高音,这种声音极强,诗人就说好像打破了装水的银瓶子,水浆从银瓶里迸发出来,又好像是在战场上骑兵突出,短兵相接,刀枪鸣叫……一曲弹完了,琵琶女“当心一画”,收住琵琶,却好像撕裂布帛一样发出了“刹刹”的声音。至此,琵琶女的演奏技巧真正使人佩服,人们简直屏住了呼吸,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只看见江面上映照出的天上的明月。一般来说诗人或作家描写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反应,有的是纵情欢呼,有的却是屏息静默,现在诗人在这里采用的是后者。因为人们在听到这种高超的音乐以后,不知用什么言词来形容为好,他们只是静下心来回味!
应该说写到这里,诗篇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的目的不在于此,于是引出了琵琶女的自述。琵琶女在年少的时候&本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漂亮的女子,弹奏琵琶的技巧又十分高明,因此吸引了无数的贵族公子,他们不计本钱,为她付出代价,“一曲红绡不知数”,而当时琵琶女根本没有考虑后果,没有考虑到今后的命运,一味的纵情,一味的取悦于他们,“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时是那样的纵情欢乐,却不知道把美好的光阴,美好的给耽误了,其后果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那些“五陵年少”哪里有什么真正的感情,更谈不上什么爱情,因此当琵琶女“颜色故”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来问津了,琵琶女的生计也成问题了,所以当她“老大”以后,只得嫁了一个商人。这商人却是一个重利而轻感情的人,经常外出而很少和琵琶女聚在一起,留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守着这一艘空船。面对这种冷酷的现实,她自然会回想起原来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两种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没有原来的花天酒地,那么现在也不会形成如此的反差。如果她原来不是那样的轻信那些“五陵年少”,能够谨慎地选择一个如意郎君,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独守空船。但是这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在封建社会里,歌女也好,琵琶女也好,是根本没有什么出路的,她们只是供人玩乐,任人宰割的对象,因此琵琶女的这种命运是必然的。尽管琵琶女对过往的生活有所后悔,于是在梦中落泪,但对于她的悲惨的命运又有何益?限于那种时势,诗人当然意识不到这一点:社会制度不改变,琵琶女们的命运也就根本不可能改变!
琵琶女的故事写完了,诗也应该结束了。但是,不!诗人还要接着写他自己的故事。
诗人本来是一个京官,由于他主张改革,受到了守旧派的攻击,于是朝廷将他贬到偏僻的江州来做司马。他一方面多病一方面听不到美好的音乐,终日处在悲伤的境地。今天忽然听到了琵琶女的弹奏,诗人觉得像听了天上的仙乐一样开心。但是当他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以后,他觉得琵琶女的命运同自己的竟是何等的相似,于是他的流传千古的名句一下喷发了出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此,他一口气发抒了自己的感慨,并要求琵琶女再一次弹奏,好给她翻作《琵琶行》的诗篇。琵琶女当然也很受感动,但是,当她再次演奏的却不是原来的乐音了,而是比先前的更加凄惨,更加令人伤心。先前的演奏,使得“东船西舫悄无言”,而现在的演奏却是“满座重闻皆掩泣”,诗人却更其甚也,读者请看,“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难怪诗人要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通观全诗,诗人将琵琶女与自己完全联系在一起,两人的遭遇合成了社会的缩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命运如此,而本来生活在上层的诗人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同,也就遭到了排斥,遭到了打击,也成了一个天涯沦落之人。因此我觉得这首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的面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评杜甫三首歌行(上二首日,后一首10月26日)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诗可以分为三段。
八月秋高风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敢于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上第一段,写诗人的茅屋虽然盖了三重茅草,也被八月的狂风卷走,茅草被南村的群童劫走,诗人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上第二段,写晚上下雨,床头屋漏无干处,苦不堪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最后第三段,写诗人的愿望,表现了他对于寒士的关切。
新鬼烦冤旧鬼哭――《兵车行》
全诗分作两段。
车OO。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上第一段,写征人去服役,家人相送的凄惨的场面。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垅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收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第二段,写征人对道旁过者的回答,表现了征人对当时那种征兵制度的愤恨。
炙手可热势绝伦――《丽人行》
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绮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d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w稳称身。
上第一段,写三月三日长安城里踏青的贵族妇女,她们的美丽的容貌和华贵的衣裳和首饰。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镂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云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_。
上第二段,专写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的姊妹兄弟,由于杨玉环的得宠,她的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国夫人,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她的堂兄杨国忠被封为宰相。他们的生活腐化奢侈,最精美的菜肴都懒得下咽,而且暗示和嘲讽了杨国忠与他的堂妹虢国夫人淫乱,他们权倾朝野,威焰无比,炙手可热。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白话写出,一开头就写出了秋天狂风的气势,尽管屋上盖了三重茅草也被狂风卷走,由此可见风势之大,为后文“雨脚如麻”,“长夜沾湿”伏笔。从前两段看,诗人杜甫当时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诗人的生活如此艰难,那么贫苦的农民的苦难生活可想而知。难怪历代的人们都尊称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但在这首诗里不仅反映了诗人自己的艰难处境,更为可贵的是表现了诗人对穷苦知识分子的关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精神,而且诗人还进一步说,只要他的这种愿望实现了,哪怕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唯其诗人有这种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才写出了这样在文学史永放光芒的不朽的诗篇。《兵车行》第一段写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为后文造势。诗的重点在第二段征人的回答。揭露了当时那种兵役制度的残酷:十五岁服役,到四十岁还要去屯田,去的时候很年青,头发白了才能回来,但是刚刚回来又要去戍守边疆。这是一种无休止的兵役制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这次战争并不是反对侵略的正义的战争,而是开边的战争,即侵略战争。诗人为了隐讳,不写当代,而是假借汉代,说是“武皇”,即说是汉武帝。但道旁过者当然明白。男人们都去服兵役了,剩下女人们在家里搞生产。女人们毕竟体力较弱,技术有限,因此禾苗在田里长得很杂乱,自然收成也不好,但是国家的税收却是照样,因此征人感叹:“县官急收租,租税从何出?”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本来是重男轻女的,但是现在由于征兵频繁,男人去服役生死未卜,人们对于生男生女的观念也改变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为什么有这种改变呢?因为男人逃不了兵役,而女人却可以不要去服兵役,于是人们觉得生女孩子还好一些:“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读到这里,读者的心弦为之一紧,这时候开头的一幕“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凄惨的场面又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但是诗人意犹未尽,紧接着又借征人的口说出了更为凄惨的现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征人们未来的结局,叫人听了真是毛骨耸然。由此也可以得知杜甫的诗篇真正反映了人们的心声,难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尊称杜甫是诗圣诗史!亲爱的读者,当你读完全诗,对于当时那种罪恶的兵役制度难道还不愤慨吗?《丽人行》不单写杨氏兄妹,而是先从众多的贵族妇女游春时的情况写起。先铺陈一般的贵族妇女,她们的衣着打扮已是不凡,一开头就给读者一个华丽妖艳的印象。这实际上是给杨氏兄妹的出场作铺垫。这次踏青杨家三个国夫人肯定都会出场的,但诗人为了押韵的关系只写了“虢与秦”,韩国夫人没有写,但读者可以推想到她一定会同时出场的。这些人由于受到皇帝的恩宠,她们吃腻了山珍海味,因此对于“驼峰”、“素鳞”、“八珍”等精美的菜肴也不肯下筷;而取悦于她们的“}鼓”却能使得鬼神也要感动;而占据了交通要道的“宾从杂沓”则说明了对于她们趋炎附势的人之多。“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云衔红巾。”杨花如雪落下覆盖了白苹,青鸟飞去衔来红巾充当信使,说明诸杨威势实在无人可比。也暗示了杨国忠与其堂妹虢国夫人的淫乱。全诗大量篇幅都客观描写,但最后诗人却实在忍耐不住公然来到了前台,向读者指出:“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_。”俗话说“物极必反”,诸杨的结局也是一样,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赐死杨玉环,杨国忠则被军队杀死,至于其他的国夫人难道还会有什么好下场吗?也许这就是诗人的预见吧!
评李贺两首歌行(日)
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汉武帝刘彻在世时尽管威风无比,他想求不死之药也不能如愿,还是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离开了人世葬在茂陵,他躺在坟墓里夜里听到马叫早晨却看不到形迹。画楼边高大的桂树依旧枝繁叶茂,散发着幽香,可是三十六宫却空空如也,苔藓满地,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而建都在洛阳的魏明帝却指使着官吏从千里之遥驾车来到长安,要来拆取汉武帝生前铸造的金铜仙人像放置到魏宫前面;关东凄惨的秋风刺激着人的眼睛,也刺激着铜人的眼睛,感到了苦涩的酸味。金铜仙人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开汉代的宫廷作千里之行,它回忆起汉武帝生前对它的抚爱,现在却要它离开故地,它也伤心地哭了,眼里流出了铅水。冷落的旧宫廷无人送它,只有咸阳路边枯萎的兰草在依依不舍,面对着这凄惨的处境,老天如果有情的话老天也会衰老,更不要说一般的人情了。铜人手里拿着瓶子独自一个在月夜里被魏官们运走,所经过的道路一片荒凉,现在离开渭城(咸阳的旧城)很远了,而且越来越远,车子行进的声音也越来越小,咸阳城里的人渐渐地听不到了;金铜仙人自然也听不到渭河的水声了。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李凭在弹奏箜篌,他的箜篌质地优良,是用吴地产的丝弦蜀地产的疏桐制作而成,他一弹奏连高空中的浮云也凝住不动了;连一向以善鼓瑟闻名的潇湘神女也为之动容,竟至于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也为自己的演技拙劣而忧愁;这种优美的音乐好像是昆山的玉石破碎时发出的响声,好像是凤凰啼叫的声音,也好像是芙蓉花泣露时的幽怨,香兰含笑时的明快;甚至连长安十二座城门前流动的寒气也被消融了。箜篌上的二十三弦发出的乐音上升天庭,感动了天皇,也感动了正在补天的女娲,以致石破天惊下起了大雨;连主管教习的神妪也下令教老鱼和瘦蛟都跳起舞来,本来已经劳累不堪倚在桂树上休息的吴刚也被乐曲吸引,注意倾听,伏在他脚边的白兔被露水打湿了也不觉得。
分析: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显然对魏明帝拆迁铜人是不满的,但他这种感情没有直接的表示,而只是描述铜人被拆迁时对于汉武帝的回忆,甚至眼里落下了铅水,这就把铜人这个物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人的思想和感情。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正是李贺自己的写照。李贺虽然是皇族后裔,但其家庭已经沦落到平民的地位。他想报考科举,却被一些腐儒反对,说什么他父亲字晋肃,因为“晋”、“进”偕音,为避父讳,子不能举进士第,虽有韩愈为其辩护,也不能冲破森严的封建礼教,使得李贺终不能应进士第。李贺本想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其愿望却遭毁灭,只得愤而离开京城。此时他想起魏明帝拆迁金铜仙人像的史事,就写了这一首歌行,但他凭借着对诗篇的巧妙的构思,含而不露地发抒了自己的愤懑之情。其中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了千古名句,一直被后人传诵。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七律中引用了此句,赋予了它新的涵意。《李凭箜篌引》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作。诗中用了多项比喻来形容李凭弹奏的箜篌的乐音,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和联想的高明,老实说对这首诗,看一两遍是理解不透的,要仔细考虑经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了解到他构思的巧妙,比喻的新奇。我们分析过白居易的《琵琶行》,白诗中对琵琶女的演奏技巧也写得非常得体,看起来很容易理解,李贺的这一首比喻更加新奇。因此我们可以说白诗和李诗在描写音乐方面可说是双璧。
评李白的拟乐府二首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上二首日,下一首同日)
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用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将儿呼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金质的酒杯盛着一斗就值十千铜钱的美酒,用玉质的盘子装着价值上万的珍贵的菜肴。面对如此的美酒佳肴,诗人却停下了酒杯,丢下了筷子,拔出剑来向四方张望,心里一片茫然。想要渡过黄河去,河里却结了冰不能开船,想要登上泰山去却被大雪封住了去路。闲下来时在碧绿的溪水里垂钓,忽然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坐着船开向太阳边去。行路难啊,行路难!想不到行路是如此的艰难,有这么多的岔路,那么我的出路在哪里?但是我相信总有一个出头的日子,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到那时,我将挂着如云彩一样的巨帆去游览沧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全诗可分作三段。第一段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势拔五岳,掩盖赤城: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二段写他梦中游览天姥山所见的新奇和惊险的情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盍仲饩汜邸T魄嗲噘庥辏馍獭A腥迸ǎ鹇捅来荨6刺焓椋耆恢锌G嘹ず频床患祝赵抡找鹨āD尬沦夥缥恚浦夥追锥聪隆;⒐纳怵交爻担芍速饬腥缏椤
第三段,写梦醒以后,原来的惊险景象都消失了,于是诗人联想到世间的行乐也是一样,终于回到现实中来。现实中,有权的人作威作福,而诗人不愿意也不屑去摧眉折腰事权贵,表现了他的硬骨头精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如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分析:李白《将进酒》开头气势宏大,但见黄河之水从天上奔来,滔滔滚滚向东流去,势不可挡。这种气势只有宋代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以相比。可惜的是,紧接着却是“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没有一气而下。但是由此也可以想见,尽管李白是一个诗仙下凡,也免不了悲伤之事。他想建功立业,想为国家效力,曾经写过信给韩荆州,也并没有得到举荐,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后来虽然被唐明皇召进京去,却是叫他做御用文人,他终于愤而离开了朝廷。因此李白经常饮酒买醉,也是有来头的。下面紧接而来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是说他饮酒的事。饮酒自然要花钱,但他自信,他是一个天生的才子,自然有飞黄腾达之日,他为了饮酒用钱是很大方的,即使是“千金散尽”也会有赚回来的一天。因此他和朋友们饮酒时,为了尽性,烹羊宰牛,不计价钱,一次要饮上三百杯酒。这虽然是夸大之词,也可以想见,朋友之多,场面之大。他一直呼唤他的朋友,不要停杯,并且给他们唱歌助兴,甚至要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用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饮酒爱与曹植相比,“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对曹植是尊敬的,不仅爱他饮酒,也爱他的诗,李白曾经说过:“蓬莱文章建安骨”,又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是肯定建安文学的风骨的,而建安文学的代表就是曹植,因此他经常以曹植自比。古来圣贤未必“寂寞”,但“饮者”确实有名。杜甫写过《饮中八仙歌》,就是歌颂了八个有名的饮者:贺知章、李进、李适之、崔宗之、苏晋,然后是李白、张旭、焦遂。其中重点是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与朋友们饮酒花的钱太多了,店主人担心他没有钱结账,他自己也知道身上没有这么多钱,但他还是要说:“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没有钱怎么办呢?“五花马,千金裘,将儿呼出换美酒。”连他的坐骑,他的贵重的裘衣,也只好用来抵账了。李白自称酒仙,人家也这么称呼他,传说李白最终竟至于醉酒以后去水中捞月,淹死在水里。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社会对于人才并不重用,甚至对他进行摧残,因此李白的饮酒实际上也是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抵制。《行路难》反映的李白本来最爱饮酒,但这一次却是例外,面对着美酒佳肴,竟然停下酒杯,放下筷子,不饮酒,不吃菜,拔出剑来向四方张望,想要舞剑又觉得没有意思,心里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他渡不了黄河,登不了泰山,至此好像完全绝望了。但诗人还是不甘心,他又想起古人吕尚,原来一直没有人赏识他,直到八十岁时遇到周文王才得到重用;又想起了梁朝的宗悫少年时,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想到这两个古人,诗人又奋发了精神,相信自己总会有飞黄腾达的一天,到那时,诗人也就坐船去游沧海,也是去辅佐君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由此看来这首诗开头一段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无可奈何的心境,后一段却又振作了精神,还是表现了他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他不向权贵低头的硬骨头精神。诗人一开头就尽情描写了天姥山的高峻和惊险,它势拔五岳,掩盖赤城,甚至连那有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显然用了夸张的手法。正因为他所向往的天姥山是如此的高峻,他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一游,终于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畅游了这一座高峻惊险的神秘的大山。在梦中,诗人穿上了他所尊敬的前辈诗人谢灵运的木屐,登上了直入青云的梯子,在半壁看到了海上的日出,在空中闻到了天鸡的鸣叫。上天的路千岩万转,正在他倚靠在石头上迷恋于花草的时候,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此时熊在咆哮,龙在歌吟,岩石间的泉水流出,在这样的深林里,诗人感到有点害怕了。此时黑云聚集,天眼看就要下雨了,泉水也生出了烟雾。忽然霹雳一声,山崩地裂,石洞的门一下就打开了,石洞里的水清悠悠的,一眼望不到底,太阳和月亮照耀在金银台上。彩虹作衣裳风作马骑,云中的神仙也纷纷地降临下来,老虎在鼓瑟,鸾鸟在驾车,仙人们很多很多,排列得密密麻麻。正在诗人又惊又喜尽情地欣赏这种从未见过的景象的时候,忽然从梦中惊醒过来,原来所看到的一切都不见了,只有睡觉时的枕头席子,一切的烟霞景象全部消失了……诗人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不存在了,也像陶渊明所创造的桃花源一样,实际上只是诗人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世界里是并不存在的。最后,诗人又从梦中回到现实,他想到世间的行乐之事也像做梦一样,这是从古以来都是如此的,美好的景象像滚滚的长江水向东流去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现实还是权贵们的天下,他们作威作福,诗人又怎么能够向他们低头呢,又怎么能够向他们弯下腰来心甘情愿地服侍他们呢?这就是诗人的宣言,他要保持人的尊严,绝对不向权贵们弯一弯腰!
评卢照邻《长安古意》(日)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齐凤翼。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长安大道连接着狭窄的小巷(斜,小巷),用青牛白马驾车的各种香木制成的车子在大街小巷川流不息。那些贵族们乘着玉辇挥着金鞭经过公主的府第,纷纷走向王侯之家。精美的车盖上雕着龙凤的形状,下垂流苏,让朝日晚霞相映照。百尺长的游丝缠住大树,一群娇小的鸟儿对着花儿啼叫。游荡的蜜蜂嬉戏的蝴蝶在宫门旁边飞舞,碧绿的树木雪白的台阶以及千万种颜色的华丽装饰,使得这宫门里呈现出万千的气象。宫苑中架木空际用以通车的复道以及用木条横直交错的作合欢图案的窗子,贵族们的建筑有如汉朝时候的双阙,他们的屋脊上饰有凤凰,垂着双翅。这些贵族们的住宅,其雄伟奢华可与东汉时期建在洛阳的梁冀家的画阁相比,他们宅门前立的铜柱也可与汉武帝在建章宫立的铜柱相比。这些人大都很骄气,在楼阁相望也互不相知,在陌生的路上相逢难道还能相识吗?
上第一段,极力铺陈长安城里贵族们的奢华的生活以及他们目中无人却又趋炎附势的作风。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没金堤。
请问吹}升天的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曾经学过歌舞没有?现在这些歌女们心想如果能够像比目鱼那样夫妻长相厮守,死又有什么关系?愿意作一对鸳鸯,夫妻相伴,不愿意去做什么神仙。你难道没有看见比目鱼鸳鸯鸟真的值得人羡慕,双去双来从不分开?舞女们最可恨的是帐帷上绣的一个孤孤单单的鸾鸟,因此喜欢在门帘上帖上燕子双飞的的图画。双双对对的燕子在饰有图画的屋梁上飞来飞去,丝绸的帷帐和被褥散发着郁金香的香气。头上梳着蝉翼般的蓬松的发式像天上的片片流动的云彩,额上涂着鸦黄色的细小的初月(初月,上旬的月亮)。舞女们梳妆打扮以后从车中走出,含情脉脉,果然光彩照人。轻薄的少年骑着名贵的马儿(铁连钱,指青色的有圆形斑纹的马),舞女们的门窗铰链处雕饰着盘龙花纹(金屈膝,门窗铰链处),他们正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活。御史府中每到夜晚总是听到乌鸦悲啼,廷尉门前快要成为麻雀的栖息地了。那许许多多的翠色的车子都隐没于一片茫茫的夜幕之中。
上第二段,极力铺陈那些轻薄的少年和舞女们纸醉金迷的荒淫生活。也隐隐地道出了舞女们对于正常夫妻生活的向往。“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则写出了失势的官吏们无人问津门前冷落的荒凉景象。“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没金堤。”这两句是过渡,是从上面的繁荣转入下面的黑暗的描写。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日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在杜陵北边有挟弹飞鹰打猎的浪荡公子,在渭桥西边有替人杀公吏报仇的侠客,他们相邀带着宝剑一起来到娼妇家寻欢作乐。日暮以后娼妇家里一片紫色的罗裙飘舞,清越的歌声婉转动听,口里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在城南城北的青楼妓馆里的妓女们容貌姣好,惹人羡慕,每天晚上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云集在青楼妓馆的周围,这些青楼妓馆大多处于交通要道,连接着各大繁荣的市面。柔弱的杨柳青翠的槐树垂下柔软的枝头拂拭着地面,气宇轩昂的骑士们过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地。京城禁军的军官们蜂拥而至,他们用翡翠杯喝着美酒。妓女们为他们解开了上衣唱起歌跳起舞来。更加奢侈豪华的是那些将军和宰相们,他们的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左右帝王。他们权倾朝野互不相让,他们凭着意气任意排挤别人,好像汉朝的宰相田`对灌夫诛族一样,也好像汉宣帝时的御史大夫、太子太傅萧望之被石显陷害而自杀一样,凡属和这些权臣们意见不一致的人就要被他们除掉。这些权贵们自认为歌舞可以千载长在,他们的骄奢淫可以超过汉代的五公(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可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应节之物,那些绮丽风光是不等待人的,沧海变桑田,只在须臾之间。不信吗?你看过去的贵族人家用黄金砌的台阶,用白玉做的屋堂,那样的豪华建筑现在到哪里去了?现今唯一能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坟墓(青松,代指坟墓)。
上第三段,夜长安城里黑暗的夜生活,有嫖娼、暗杀、专权、报复,种种黑暗的非法的手段层出不穷,夜长安可说是魔鬼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我现在居处寂寞寥落冷冷清清,就像汉代的扬雄一样,年年岁岁就只有床榻上的一床书,别无他物。唯独在那南山上桂花开放时,那纷纷扬扬的桂花有时沾上了我的衣襟。
上第四段,写诗人自己以书为伴著书自娱的豁达的性格,同时也隐含着要归隐山林的思想。
分析: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全面地写出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也写出了隐藏在繁华背面的种种非法的勾当:这里既有达官贵人们的骄奢淫逸的夜生活,趋炎附势的权利交易,还有暗杀成风,以暗杀为业的妖童剑客。诗人特别同情那些被迫卖身的歌女舞女,她们也有常人一样的追求和向往,她们盼望着有朝一日能找一个如意的郎君,做一对比目鱼,做一对鸳鸯鸟,她们在门帘上帖上双飞的燕子,就隐隐地道出了她们的心声。但是她们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要知道长安城是魔鬼的世界,是魔鬼的天堂,是权、利的交易所,自然也就是穷人的地狱。因此具有正义感的诗人在长安城是没有出路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唯有像汉代的扬雄一样以书为伴,以读书著书自娱。最后甚至萌发了想要归隐的思想,这是对丑恶现实的一种消极的反抗。诗中运用了一些典故,用得比较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
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天里长江水涨潮,潮水与海水连成了一片,此时明月好像是在海上与潮水一起生发出来。月光照在千万里的江面上随波逐浪,请问有哪一处江水不被月光照耀?江水弯弯曲曲流动绕过了春天的原野,洁白的月光照在花林使得繁花好像洒上了一层雪珠,月亮的光华像流霜一样覆盖了整个的大地,好像在空中飞舞,它照在江里的洲渚上,渚上的白沙显得更白,江水和天空成了一片白色,连最细小的尘埃也看不到了,只看见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在这长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到月亮?这长江上空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最初照在人的身上?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却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的,因此个人虽然死了,但是人类却永远存在,年年月月与江水和月亮共存。江月有情,不知江月在等待什么人啊,只看见长江的水一直在滚滚地向东海流云。
上第一段,具体描述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奇景,并由此而引发了诗人哲理的思考。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出外远游的夫君像白云一片向远方飘然而去,在青枫浦上送别的妻子感到无限的忧伤。今天晚上坐扁舟离开的是谁家之人?是什么地方的思妇在高楼上对月相思?她想推开窗帘不让月光进来,可月光却更加肆无忌惮地扑进了房间,照在她久已不用的梳妆台上,她用手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手拂过去了,月光依然存在。此时游子和思妇可能同时仰望着月光,却不能互相看到对方,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思妇多么希望跟随着月光去照耀着她的夫君。她心想借鸿雁带信,可鸿雁飞不出月光影里,鱼龙虽然能够跳跃,掀起波浪,却也跳不到夫君所在之处。她既看不到夫君又不能托鸿雁带信,也不能托鱼龙传语,那么就做一个梦吧,可是她昨夜的梦中,梦见片片春花落入幽静的潭水之中,却看不到她的夫君,可怜春天去了一半,夫君还是不见回来,此时此刻,江水长流,春天将尽,潭上的月影西斜,一个难眠的夜晚又将结束,她和她的夫君却相隔得很远很远。不知今天晚上有几人从外回家,可是这一个思妇却等不到她的夫君归来,她的相思之情撩拨得她思绪不宁,她的这种感情伴随着残月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
上第二段,写一个少妇送别丈夫以后,时常在思念着她的丈夫,她一个人独处高楼孤单寂寞,彻夜难眠,真是百无聊赖。诗人借此反映了她的幽怨的心情。
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唐代一首有名的七言古诗,它一扫宫体诗的藩篱,一千多年来受到读者的喜爱,闻一多先生将其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中围绕着春、江、花、月、夜五字进行了尽情的描绘,使读者一看就知道是写春天夜晚长江的景致,由于在月光照射下花成了雪霰,而月光也成了流霜,总之是一片皎洁的白色。本诗所写夜景除了月色,更多的是描写了人的离情,其实这五个字最终体现在一个情字。因此诗人在第一段描写了在春夜里所见长江的美景奇景以外,还有他的哲理的思考,人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为人,个体的人总是离不开生老病死,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可是大自然的一切却是无限的,比如月亮千万年来,甚至是亿万年来都是一样的,除了阴晴圆缺的变化,亿万年来人们看到的月亮总是同一个。当然个体的人虽然死亡,但整体的人类却永远存在,所以诗人要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类永远可以看到月亮,欣赏月亮,永远同月亮在一起。月光是柔和的,它永远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春天是万物生发的时候,春天最惹人相思,由此诗人在第二段即引入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的描述。这种相思之情本来是双方的,但诗人只是正面描述了思妇的感情,这一个思妇她孤枕难眠,由此诗人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行为。如她推开窗帘,在捣衣砧上手拂月光,总是想把这种惹人相思的月光拂走,她就可以不受这种相思之苦了。但是事与愿违,推开窗帘,月光进来得更多,手拂月光,月光任你怎么也拂它不走。于是她又想到要请鸿雁传书,或者请鱼龙寄语,可鸿雁也飞不出月光影里,鱼龙也跳不到夫君所在之地。她于是寄希望于做梦,可梦也梦不到她和夫君在一起。这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行为充分地反映了她爱之深,爱之切,却又因为夫妻离别而且两地相隔辽远,无由会面,让这种爱成了空想。她当然也想到她的夫君一定也在想她,也在仰望着天上的明月,也同她一样借明月寄托着他自己的相思之情。因此诗人把这种离情别绪写活了。难怪千百年来读者是如此的喜爱这一首诗,因为它生动地反映了夫妻们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诗当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评唐代两首边塞诗(日)
相看白刃血纷纷――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是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h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u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走马川奉送西师出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分析:高适的《燕歌行》非常独到,它写的是具体的战争场面,但是打了败仗,而究其原因是将军骄傲轻敌,也不爱惜士卒,自己却贪图享乐。诗人开头交代了,虽然在东北有了烟尘,但那只是一些残敌。但是将军出征时,皇上却特别重视,给了他很大的褒奖:“天子非常赐颜色”。因此将军此次出征声势是如此的浩大:“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同时也透露出将军的不可一世的骄傲的态度。军队到了边境,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士卒们出生入死为国家的安全拼死,可是将军呢,将军却在帷幕里享受,诗人对此作了生动的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军不仅不爱惜士卒,也不对皇上尽忠,不为国家出力,只是自己寻欢取乐!其结果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士卒们死伤惨重,活着的人越来越少,战争也就打败了。诗人沉痛地指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h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铁衣,代指穿上铁甲的战士;玉h,玉石制的筷子,这里是用作形容眼泪直流的样子,代指为远戍的丈夫而伤心流泪的少妇。可怜的是那些士卒和他们的眷属:妻子在家悲伤,士卒却只能回望家乡而无法回到家里去与家人团聚。何况这样的战争造成了多少孤儿寡妇!现在战场上是一片凄凉而又荒凉的景象,其责任在谁?自然是那些轻敌的将军。“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诗人歌颂了拼死战斗的士卒,他们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流血牺牲,并不是为了功勋,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是那些将军,却不顾士卒们的生死,在战士作殊死战的时候,他们却在欣赏歌舞!他们把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一点也不关心士卒,只是驱士卒去送死,而他们自己却在帐帷里逍遥快活。诗的最后两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指的是汉朝的名将李广。他很爱惜士卒,看重士卒如自己的子女,因此士卒们一上战场也就拼死战斗,不怕牺牲,每次作战都能取得胜利。如果拿这一次出征的将军和李将军相比,那真有天渊之别,将军是如此的骄傲轻敌,又是如此的不爱惜士卒,一味的贪图享乐,怎么会不打败仗呢?因此诗人对此作了辛辣的讽刺。岑参的《走马川奉送西师出征》虽然不是直接写战争的场面,是写行军,却见出将军与士卒们同仇敌忾,因而诗人预期战争一定能取得胜利。这首诗是写匈奴来侵犯我们的边境时,我们的大将率领将士们连夜行军去征战的故事。边塞地区气候恶劣,九月时就是一片雪的海洋,狂风呼啸,吹得黄沙飞扬,铺天盖地,迷迷蒙蒙……,走马川里的石头有斗那么大,也被狂风吹得到处乱滚,更不要说小的沙石了。因为匈奴地区的草黄了,枯萎了,他们不能放牧了,而他们的马却强壮有力,就来侵犯我们的边境,抢劫我们的财物,在金山西边已经看到了战争的烽火。于是我们的大将肩负着国家的重任,与将士们同仇敌忾,去与敌人进行决战。将军熟悉孙子兵法,亲自穿着铁甲,让战士们衔枚疾走,准备去偷袭敌营,因此除了身上的兵器互相碰撞的声音,战士们并不发出一点声响。战马在奔驰,马身上的汗气与落在马身上的雪水一起凝成了冰。尽管气候这么恶劣,环境这么险恶,连帐幕里的幕僚在将军的授意下起草战争的文书,也无法下笔,因为砚池里的水结冰了。但是战士们不畏艰险,在将军的指挥下,勇敢地行进着……此时诗人设想,面对如此的威严之师,匈奴人还敢搦战吗?他们一看到这从天而降的雄师不会肝胆迸裂吗?我们只要到车师地方去等待,欢迎大军凯旋归来!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但是充分地描写了行军的过程和将士们同仇敌忾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并不是由战士们的口讲出来,而是由他们的行动显示出来。诗人对于狂风的描写非常独到,开头还没有写到风时,就说“平沙莽莽黄入天”,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情况?常识告诉我们,只有起风了而且是大风才能够“平沙莽莽”,才能够“黄入天”,这不是夸张,边塞地区遇到狂风的确如此。而且这种狂风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是想象不到的,你看,斗大的石头也被狂风吹得乱滚,你想得到吗?因此下面的一切描写也就顺理成章了:“风头如刀”,“面如割”,马的汗气“旋作冰”,草檄文书也“砚水凝”。人们不妨想一想,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一般的人们都是坐在火炉边,或在被褥里,比较起来那不是享清福吗?但是,如果没有将士们在前方杀敌,人们又怎能享这种清福!胡人进来了,到处烧杀抢掠,连性命难保,还能享什么福!因此诗人在不言中,告诫我们要尊重为国战斗为国牺牲的英雄将士,他们就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他们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因此我们现在读这些诗仍然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评张籍的《节妇吟》(日)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您知道我已经有了丈夫,却还要赠送我一对明珠表示关爱。为了感谢您对我的缠绵的情意,我就把它系在我的红罗襦里。我家的高楼与连苑相接,我的丈夫肩负着守卫皇宫的重任。我知道您的用心好像日月一样的高洁,但我侍奉我的丈夫却发誓要和他同生共死,再也不得分离。因此我只得将这对明珠还给您,我的眼泪却双双地落了下来,恨的是在我没有出嫁的时候却没有遇到您啊!
分析:张籍的《节妇吟》,诗人自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司空是当时的藩镇之一,官至平卢淄青节度使,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驻东平。拥兵跋扈,割据一方。他曾用各种手段拉拢朝中官吏和文人,诗人亦是被他拉拢的对象之一,但诗人不为所动。这首诗具有二重意义的主题,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情爱诗,但实际上却是一首政治诗,此诗言在意外,含蓄委腕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使得拥兵跋扈的李司空也奈何不得;除了政治上的意义之外,也是一首难得的表达男女情爱的佳作。
(二)五言古诗
评李白五言古诗三首(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带着一壶酒走到花丛里,独自一个人没有要好的朋友。我举起酒杯来邀请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这一下就成了三个人。月亮不知道饮酒,影子也徒然跟随着我的身子。暂时伴着月亮和影子,抓紧时间在春天里行乐。我唱歌月亮在天上徘徊,我舞蹈,影子显得很零乱。清醒时同它们一起互相快乐,酒醉以后就和它们分散了。我愿意和它们永远结成忘情的朋友,相约在遥远的天河仍然一起行乐。
本诗可分作三层意思,全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写出。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我的头发刚刚覆盖上额角的时候,我折花在门前游戏,你用一根竹竿当马骑,来到我这里,我们绕着井栏互相追逐,并投掷青梅为戏。我们同住在长干里,两人从小就没有什么嫌隙。
上第一层:写女主人公与小男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里,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我十四岁嫁给了你,但由于害羞,低头向着暗处,任凭你千万声呼唤也不回头。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舒展眉头而笑,从此愿意和你同生共死,常常想到古时的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哪里会想到自己却上了望夫台啊。
上第二层,写女主人公婚后情况。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踪,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地名)。
我十六岁时,我的夫君出门远行,他坐船要经过瞿塘峡的滟预堆,那是一个很危险的峡口,千万要小心,不要让船触了礁。三峡两岸都是高山,在船上可以听到山上猿猴凄惨的叫声。夫君走了以后,我在门前都很少走动了,门前地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苔藓长得很厚扫都扫不起了。八月蝴蝶飞来,看着它们双双对对,而我却是独自一人守着空房,我非常伤心,不知不觉地头发都变白了。你什么时候到巴峡来啊,请你早一点寄信给我,不管是任何时候,我都一直到长风沙的地方来接你。
上第三层,写夫君出门以后久不回归,女子因思念而容颜衰老,并决心去远道迎接他。。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在云阳地区坐船向北行,看到两岸有很多很多的商人。此时天气很热,吴地的牛看到月亮出来也以为是太阳出来了,也要张开它的嘴巴喘气,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纤夫拖船是何等的辛苦!天气很热口很渴,却没有干净的水喝,一壶水起码有半碗的泥浆。从远处传来了《都护歌》的音乐,这种哀伤的乐曲纤夫们听了心里悲伤泪如雨下。成千上万的人在山上开采磐石,却因为山高坡陡无法把它送达江边。请您看一看那些又高又大的石山,怎么能够开凿得尽呢?那是纤夫们痛苦的根源,千古以来他们的眼泪不断。
分析:李白的三首五言古诗,总的来说是发抒了对现实的不满。《月下独酌》写自己一个人在月下独饮,跟他作伴的只有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但是诗人并不感到孤独,表现了他的豁达的性格。《长干行》是一首乐府旧题,但丘琼荪的《诗赋词曲概论》将其收在五言古诗里。诗人写了一对两小无猜的男女孩子,由青梅竹马而结成夫妇,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尾生抱柱而死,一是女子上山望夫而变成了望夫石,说明这对小夫妻恩爱情深。一般说岁月催人老,可是从诗中看,女子的夫君在她十六岁时出门,当时是五月,到八月蝴蝶飞,时间并不久,只有几个月,头发就白了,也许有人不相信,但是却偏偏有这样的事:李白曾在《将进酒》里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历史上的伍子胥也曾一个晚上就白了头发。诗人如此写说明了女子忧愁之深。诗中的两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对后人影响很大,以致“青梅竹马”成为了一个成语,说明由于两小无猜而结成夫妇。《丁都护歌》也是乐府旧题。据传刘宋王朝宋高祖刘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J奉旨办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长女)向丁询问丧事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此名。本诗写的是船家为官吏服役,开采太湖石(因太湖石多孔,适合作园林之用)运往上游地区,但逆水上行船实在难进,所以要纤夫们拉纤拖船,这是非常辛苦之事。诗人对于纤夫很是同情,于是作此诗表示哀叹。
评李白古风四首(上二首日,下二首11月13日)
其一(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萎蔓草,战国多G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杨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大雅的文章好久没有人作了,我已经年老气衰了,还有谁能作呢?反映王者之风的诗三百篇早就被委弃于草莽之中,战国时代更发展为遍地荆棘。龙虎相互争斗,战争不断,一直到秦国消灭了六国。虽有秦灭六国之前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发出的是哀怨的声音。到汉代扬雄、司马相如才扫荡了前代颓废的文风,激起了中流,但是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以后的变化虽然很多,但文章的法度总已沦丧。特别是建安以来三曹七子之后,文章绮丽侈靡之风盛行,没有什么值得人民重视的东西。
以上第一段,简述《诗经》、《楚辞》之后的一段漫长的历史,“大雅久不作”的情况。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Fmin。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到了圣明的唐代,恢复古代的法度,无为而治天下,文章也保持了“清真”之风,群才乘着这种清明的政治,好像鲤鱼跳龙门一样,文与质互相辉映,明星聚集好像秋天的天空中的繁星一样。我的志向是要像孔子删诗一样对于唐代的诗歌加以整理,使唐代的诗歌更加向前发展,使自己在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到那里就可以像孔子在猎获麒麟才绝笔一样,我也可以搁下我的笔了。
上第二段,说明唐代一反前代绮靡的文风,而自己也立志复振大雅之风。
其三(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秦始皇横扫天下,像老虎一样雄视全国,以挥剑斩断浮云的气魄统一了中国,把六国诸侯全部俘虏来到了秦地!他的英明的决断好像是上天赋予他的智慧,他的雄才大略能够驾驭他的群臣。把全国的兵器全部收集起来铸造成十二个铜人,函谷关也向东方敞开了大门。
上第一层,极写秦王的雄才大略以及统一天下的功劳。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传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像五岳,扬波喷云雷。鳍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骄傲起来,登上会稽岭,登上琅琊台刻石记功。并用七十万正在服刑的囚徒在骊山修建坟墓,又叫道士们去采不死之药。道士们传来消息说是有巨鲸阻挠去不了蓬莱山,采不到不死之药,始皇听了很悲哀。于是叫将士们用强弩去射杀巨鲸。但是巨鲸实在太大了,它的额头鼻子像五岳那么大,扬起的波浪直冲云霄,声音像雷声一样的响亮,它的鳍遮蔽了天空,哪里还看得到蓬莱山呢?徐氏去采药时带去了五千个童男女,几时看到他们回来?只见三泉之下,金棺埋葬着秦始皇的寒冷的骨灰。
上第二层,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骄傲自满,特别是修骊山坟墓,寻不死之药,浪费人力物力,没有一点好处,到头来他仍然像常人一样的死去,在坟墓里埋葬着他的寒冷的骨灰。
其十五(燕昭延郭隗)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燕昭王招贤纳士,为了迎接郭隗就修起了黄金台,此后剧辛从赵国来到,邹衍从齐国来到。可现在,无奈那些青云直上的显贵们把我们这些下层知识分子像尘埃一样抛弃在路旁,当今皇上也只管挥霍珠玉追求声色淫靡,却让天下贤才过着以糟糠为食的贫穷困苦的生活,而并不启用他们。此时我才知道古代的田饶在鲁国的处境,但那时他可以周游列国进行选择,所谓择君而事。可我现在呢?现在我虽然有田饶那样的黄鹄之志,却只能独自徘徊。
其十九(西上莲花山)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袖,飘忽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向西登上了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地看到了明星仙女,仙女的纤纤素手拈着芙蓉花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空,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仙女们邀请我到达华山的云台峰,在此会见了仙人卫叔卿。在华山上向下看到洛阳地区,已经被胡兵占领。人民惨遭屠杀,血流遍野,安禄山等豺狼们已经坐了朝廷。
分析:李白的《大雅久不作》和《秦王扫六合》这两首古风,一是要重振大雅之风,对于历史上的文风作出评价:《诗经》是大雅之声的典范,楚辞发出的是哀怨之声,但是《诗经》、《楚辞》的文风在历史上渐渐地淹没了,随之而起的是绮靡之风,直到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才又有所振作,但是绮靡之声并未消除,直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才有了一点骨气,但是以后又是绮靡之声占了上风。一直到唐代,文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诗人自己表明并无创作之意,而是立志在于删削整理。由此看来诗人对于他自己的期许是很高的。二是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先写他统一天下的功劳,他的雄心壮志,他的英明的决断,他的驾驭群才的能力;再写他他骄傲起来到处刻石记功,不可一世,并大修坟墓,寻不死之药,劳民伤财,到头来是一场空,自己仍然逃避不了死亡,这就是他的过。那么秦始皇到底是功过相当,还是功大于过,或者是过大于功?在诗人看来,他的过甚至大于他的功。诗人在这里对历代的统治者提出了警告: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得意忘形,更不要被那些术士们所愚弄,去寻求什么不死之药,那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子虚乌有,依然逃不了葬身坟墓,却要受到历史的耻笑。至于《燕昭延郭隗》是发抒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以燕昭王重用贤才,而当今却弃才如土,进行了强烈的对比。诗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如燕昭王修黄金台延请郭隗,而郭也乐于为昭王所用;还用了鲁国哀公时代的田饶对哀公所言要作“黄鹄举”的典故,说明君主不用贤才,贤才只得远走高飞去寻求别的出路。但李白其时,唐代是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唐代不用他,他又怎能像田饶那样去作黄鹄举呢,从而反映了诗人以及其他许多人怀才不遇的悲哀的处境。《西上莲花山》是反映了安史之乱时,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里引用了一个典故,即汉武帝时,有一个仙人卫叔卿曾经会见汉武帝,汉武帝却只以臣下相待,卫叔卿乃飘然而去。李白也曾被唐玄宗召进京去,他本想就此可以匡世济民干一番大的事业。但皇上并没有重用他,经过三年的时间,终于被一些权贵排挤乃愤然离开京城。朝廷权贵专权,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社会动荡,诗人也想超脱现实,于是作此游仙诗与卫叔卿相会。但当他从华山俯视下界时,看到“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的惨况,他又从超脱现实的幻景中回到现实,但诗却在此戛然而止,不尽之言让读者去猜测而留有余味。
评杜甫五言古诗四首(上二首日,下二首11月13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略,岂在多杀伤。
挽弓应当挽最强的弓,因为最强的弓才有冲击的力量,用箭应当用最长的箭,最长的箭射出去才有强大的杀伤力。用箭射人的话,先要射他骑的马,把马射倒了,人就翻身落地了,捉贼就要先捉贼人王,贼人王被捉住了,贼人就会作鸟兽散。杀人也是有限的,建立国家自然有自己的疆域。如果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略,又何必要杀很多的人呢?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深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上第一层,写一个绝代佳人,由于战乱,兄弟遭杀戮,不得收骨肉,只能流落在深山的凄惨的遭遇。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上第二层,写她的丈夫遇一个轻薄儿,喜新厌旧将她抛弃,“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是对那薄的男人的控诉。同时也写了她的生活的拮据,只得叫她的侍婢去卖首饰来糊口。她在深山里当然可以摘花,但是,“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摘花干什么?看来她不过是拿去卖一点钱来填肚子罢了。从一个高官人家的千金小姐降落到一个缺衣少食的贫妇,生活的反差是如此之大,我们可以想象,她怎么能够承受那种“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可怜境况,但是无情的现实却是如此,叫人读了此诗怎能不受感动呢?
全诗分作三层。第一层,写诗人夜晚投宿石壕村时看到有官府差吏捉人的情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第二层,写差吏的凶恶态度和老妇人倾诉的苦楚,并表示愿意自己去应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即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第三层,写老女人终被捉去,所以诗人天明要走时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帝炎帝的传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