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十里不同音,那么古代有普通话发音矫正吗

十里不同音
Ten different tone
以上为机器翻译结果,长、整句建议使用
与“十里不同音”的方言相比,各地人都能听得懂普通话。
Compared with dialects "differing within 10-li area", Mandarin can be understood by all people.
是对我国汉语方言复杂状况的形象说法。我国汉语方言种类繁多,尤以东南沿海地区为甚。
以上来源于: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古代的“通语”或“雅言”是普通话吗?
古代的“通语”或“雅言”是普通话吗?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李澍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 孟昭连
  “雅言”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今人大都以为“雅言”是指当时的普通话。如杨伯峻先生翻译此句:“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其实这样理解“雅言”也是误解。
  语言学界常有专家主张古代的“通语”、“雅言”就是古代普通话,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西汉扬雄著《方言》,其中出现了很多“通语”的说法,语言学家认为“通语”与书名“方言”相对,正说明“通语”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其实这是误解。“通语”在《方言》中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只云“通语”,如:“娥、,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第二种形式是“××通语”。如:“悼、惄、悴、憖,伤也。自关而东汝颍陈楚之间通语也。”“昲,晒,干物也。扬楚通语也。”第一种形式的“通语”容易被理解为全国通用的口语。但扬雄这里所说的“通语”,是从词汇角度谓某个地域通用同一个词,非指语音相同。“好,其通语也”,只是说“好”这个词在秦晋、宋魏、燕代等地区通用,但《方言》中完全没有涉及其读音是否相同。直到现在,“好”不但在普通话中存在,也在各地方言中存在,但普通话读音是第三声,山东话是第二声,而山西话则读第四声。只有第三声才是普通话,山东话、山西话只是方音。难道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这个“好”字居然天下读音完全相同,所以扬雄才把它称为“通语”?显然是不可信的。
  尤其是第二种形式,更能说明将“通语”与普通话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所谓“扬楚通语”、“汝颍陈楚通语”,明显是指某个词通行于扬、楚,或通行于汝、颍、陈、楚,通行的地域大小是不等的。除这几种,还有“秦晋通语”、“赵魏之间通语”、“北方通语”、“中国之通语”、“四方之通语”、“楚郢以南东扬之郊通语”等说法,全书共出现了三四十种“通语”。但这种“通语”都不是普通话的意思,并不是指这些词读音也相同。把“通语”与“普通话”画上等号,纯属想当然的行为。现代普通话的第一要素是语音(尤其是声调),衡量古代有无“普通话”也应以语音作主要标准。而《方言》中的“通语”只是词汇相同,读音尤其是声调是否一致无法确定,所以与今天的普通话本质完全不同。更何况,《方言》提到的“通语”词汇才几十个,且只通行于范围有限的地域,与方言词汇相较比例悬殊,靠这几十个词汇就说当时天下有普通话,未免太过以偏概全了吧?
  “雅言”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今人大都以为“雅言”是指当时的普通话。如杨伯峻先生翻译此句:“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其实这样理解“雅言”也是误解。
  最早为《论语》作注的孔安国、郑玄,都没有将之理解为与方言相对的所谓普通话。皇侃《论语义疏》引“子所雅言”孔安国注云:“雅言,正言也。”那么“正言”何谓?郑玄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郑玄说的“正言其音”,容易令人引起“正音”的误解,“正音”似乎就是与“方音”相对的普通话。其实郑玄说的“正言其音”是与下句“不可有所讳”联系起来谈的,这里的“正言”是与“讳言”相对,而非与“方言”相对。所谓“讳”即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涉及口语与书面语的特殊现象。《左传·桓公六年》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表现在口语中,举凡“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都要“讳言”,也就是避开不说,或改变原来的读音。表现在书面语上,要换成另外一个意思或读音相近的字,或改变原来的写法,如后世的缺笔然。但避讳有例外,《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皇疏引此句并释云:“若读书避讳,则疑误后生。”也就是阅读《诗》《书》时,为避免贻误后学,不需避讳。因大家读《诗》《书》要避的讳有同有不同,各种讳加起来数量巨大,《诗》《书》的阅读和理解就会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所以郑玄才说在阅读“先王典法”时,只有“正言其音”而不避讳,才能做到“义全”,后学才能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从《礼记》的规定来看,孔子不避私讳,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当时的礼法就是如此。“子所雅言”郑玄注“正言其音”,朱熹注“雅,常也”,都是指按照《诗》《书》书面语的正常发音阅读,不因避讳而改变读音。皇疏又云:“六籍皆正言,独云《诗》《书》《礼》者,举一隅余三隅可反也。”皇侃认为“不讳之书”不只是《诗》《书》《礼》,而是“六籍”即六经都需“正言”而不必避讳。显然,这里的“正言”并非普通话的意思;否则,很难理解先秦经典为何分成用普通话读与用方言读两类。
  语言学家认为古代有普通话,还有一个原因,即先秦书面语的词汇、语法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口语中必有普通话才能做到。如周祖谟先生说春秋战国有“共同语”,理由是“这件事实可以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典著作在语法、词汇各方面的基本一致性得到证明”。但书面语的一致,并不能逆推出口语一致,更不能得出语音也一致的结论。现代学者写白话文章,所用词汇、语法都是一致的,但并不能说明这些学者都会说普通话。古代同样如此,文言书面语的统一是“书同文”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口语是完全一致的;恰相反,正因为当时“言语异声”,才出现了书同文的政策。
  提到“书同文”,人们容易想起秦始皇,想起《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书同文字”。一般人是如此,连大多数研究专家也不例外。其实,“书同文”本曰“书同名”,早在秦始皇四百多年前就在《管子·君臣篇》中提出来了。其后孔子从礼乐的角度论述君臣的知本守位,几乎是重复了《管子》中的话:“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庸》云‘书同文’,《管子》君臣篇云‘书同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琅邪台刻石》云‘书同文字’,则‘名’即文字,古今异称之证也。”对“书同名”或“书同文”,自古就没有人怀疑过。如郑玄注《礼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云:“今,孔子谓其时。”明确指出书同文是孔子的时代。宋人多有议论书同文者,以洪迈所论最详。洪迈《容斋随笔》有“三代书同文”条,以《诗经》《左传》的人名相同或句法相类为例,说明先秦文言书面语的统一正是书同文的结果。
  周代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将书同文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正名”、“制名”作为书同文的一部分,都是为了统一书面语。古人十分明白,文字是人为制造的,自然也可以人为改变以达到统一;但口语是自然形成的,试图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实现不同方音的统一,显然是不可能的。[责任编辑:李澍]
  仅靠一腔热血和情怀,并不足以促使作家拿起笔杆子去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文学追求市场效益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原则和操守。  8月11日,以“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开幕式暨中国网络文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绿色发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将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的永续性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两者是目标与路径的内在统一。
光明网版权所有查看: 1207|回复: 27
方言美:十里不同音
阅读权限248
3 t9 [+ n* [# L( Z& X* @; o: L1 M6 }& w0 R
& & 从小讲一口“普通话”,因为是外来人,因为周围也非土著,因为小时进幼儿园教的就是这话,一下定格,一辈子没有进展变化。好羡慕在家讲乡音,在外讲普通话的同学同事。: P5 A$ t: O4 Q* K+ A* |
& & 到江浙,听江浙话就像唱歌一样,虽然听不懂,但觉得很好听;到成都,那里的女孩说川话时一口一个嘎嘎的语气词,越显得蜀地女孩的美。
& & 最近媒体在讲保护频临灭绝的各地方音,是呀,前些年在外跑时,无论南方北方,像上世纪那种听不懂当地语言的现象越来越少,现在的年轻人满口普通话;如果再讲地方话,不仅外地客,就是当地年轻人也很少有听懂的,哪里还有市场?6 w! |/ y0 w0 W' L8 k
& & 怪谁?怪媒体,怪宣传导向,如果文艺节目,如果新闻节目,除普通话外依然保留方言广播,那结果就大不一样。
& & 总是问题出来了,严重了,才想到,才说,哈哈,那还要“理论做嘛”,哈哈!&&F; F, I: [" `, d$ T
& & 你会说老家方言吗?学学你家乡或知道的方言特色,让我们分享下“十里不同音”之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阅读权限120
方言虽美,但不利于交流。
阅读权限120
还是普通话好!& && && && &&&
阅读权限120
&&G; f% R5 ^, U( s8 c9 R0 n3 M/ G# q
搞个锤子哟,呵呵!
川人莫开枪,哈哈
阅读权限120
本帖最后由 天山雪001 于
17:34 编辑 4 i# @1 q3 z2 D+ f+ A2 X( f4 r7 J
& `; r) F: ^# o. x& E! p8 _
& && & 方言需要保留,但属于“地方”,普通话要推广,那是“官方”,目的只有一个:便于交流,不误事。不然就会有传错“口令”的笑话了。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阅读权限248
1 [8 {0 S" H) s/ Q- n0 ^
方言需要保留,但属于“地方”,普通话要推广,那是“官方”,目的只有一个:便于交流,不误事 ...
1 a% z&&D& x8 H# R+ j, J
& && &太正确了,不然口令必然传错!
阅读权限75
普通话便于交流,家乡方言虽然好听,但对于听不懂的人来说就很难受了
阅读权限120
求同存异。& && && && && &
阅读权限140
&&中国国土面积大,方言众多,各有各的特色,在上海上过学,觉得上海话吴侬软语好听!
是这样,虽然听不懂,哈哈
阅读权限120
本帖最后由 自由星辰 于
19:40 编辑 中国地大,十里不同音,确实如此啊!
L# f% m- I! g! q1 |8 m
阅读权限110
乡音,乡土,乡情,一生的记忆。
阅读权限85
很有道理。本人出门在外二十多年快三十年,还是乡音未改鬓毛衰……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阅读权限140
甲(吵架的一方)指着乙(另一方)嚎:“你想咋咋吧?!”
乙一掐腰嗷:“你想咋咋就咋咋?!”
丙(劝架的老头)一声咋呼:“恁俩儿到底想咋咋?!”甲乙都不吭声啦,慌嘞走开啦。 % ]. g" Z+ B' {
丁(一外地人)心嘞迷糊弄不清:“都是‘咋咋’,老头儿嘞‘咋咋’咋就恁厉害哎?”
" X4 h) R- Z* f
大白话:甲,你想单挑?乙,单挑就单挑;丙(老头有威望):谁再想和我单挑我打谁。甲乙都走开了。“咋咋”意思是咋办、怎么着;&
没搞明白,请做注释,嘿嘿&
阅读权限120
同意,求同存异!感谢分享!
阅读权限90
秦始皇早就想到了!所以车同轨,书同文,但音同声太难!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阅读权限120
本帖最后由 天山雪001 于
21:03 编辑
" d* x* w/ {$ `5 O# E- o
6 ]: f# U: a4 N6 v&&I: y
& & 地方话属于当地的一种文化传承,只局限于当地。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可以发展和传承。在过几十年,估计有的方言就会没有了。( z+ l+ H9 Q8 k5 r&&w( q& R
& & 比如北京周边的县乡,都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和词语音调,现在除了一些老人外都不会讲了,听老人说话都有点听不懂了。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阅读权限120
我最喜欢山西太原的女子讲话,声音那个甜啊,特别的柔.
是,估计中国女子会来事的当属山西了,单位也有山西女子,确实厉害,太会来事了!&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阅读权限140
再来听听这个重庆娃儿的重庆话。
阅读权限248
再来听听这个重庆娃儿的重庆话。/show/9Ws5phf8L1jhYode4AqFXw...html?ptag=vsogou
& && &一句也听不懂,只知道他在开枪
阅读权限120
  想起一个湖南方言笑话:; j) n0 V6 M6 k3 [/ C2 O+ h
  说一个老娭毑在五一路边上炒葵花子,边炒边卖。7 ^$ h6 w0 b( o& K: s
  一天,就在她的摊子边上有人在吵架,围哒(围观)好多人看,有个莽哥(豪放的男子)路过,看不到,就问咯杂(那个)老娭毑:“娭毑哎,咯边是么子事啰(那里是什么事啊!)”?
  老娭毑:“长沙市咧”!
  那杂莽哥马上港:“不是的咧,我是问咯边是么子路(什么事)咧”。0 J- t1 }8 g9 ]
  老娭毑:“五一路唦”!& G7 W- d( l: W&&I5 n
  莽哥急噶哒:“你喃搞错哒(你搞错了),我是问咯里(那里)在吵么子咧”!
  老娭毑:“炒葵花子咧”。
这个是串味了。&
哈,越说越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纠正普通话发音的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