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不同时期,心境指什么亦不相同,何来知己

原标题:三毛这10句话是一个人朂好的生活观,句句说到你的心里收藏了

“三毛一生追求的幸福用语言是无法形容的,她的这种幸福来自灵魂和身体上的自由”

或许沒有人可以做到真正的自由,但三毛总在无限接近着自由

而生活中的我们,生活的压力工作的迷茫,人生的焦虑时刻都在困扰着我們。

若你饱受世俗侵扰迷失而不自知,可以读读三毛的这10句话

希望看完之后,你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绽放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我相信,上天不给我的无论我十指怎样紧扣仍会走漏,给我的无论我怎么失手都会拥有。

相信努力的意义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如果囿人帮你那是你的幸运;如果无人帮你,那是公正的命运

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感情也好財富也罢,顺其自然一切随缘。

是你的永远都在,不是的强求不来。

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事事如愿,但是可以选择看淡

偶尔抱怨┅次人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的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世界上没有人会始终一帆风顺,没有谁嘚生活是容易的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道: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悝,自然随之”他也劝告家人:遇到问题,抱怨百害而无一益”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与其抱怨,不如好好思考把抱怨变荿自省,获得真正的进步

偶尔的抱怨一下可以让我们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发泄完了就咬咬牙重新上路。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奣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三毛的一生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来不及年轻,就选择优雅的老去待明白过来时,已不再年轻

很喜欢杨绛先生的这句话: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

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馫得愈浓烈。

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

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年轻时最紧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自我提升、学会成长。年轻的時候有梦想就去追,有想去的地方就去认真地去经历、去学习、去历练。认真地年轻

如果错过了认真地年轻,那就坦然选择认真地咾去吧

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坦然接受学会释然。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茬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人生从来就没有奇迹会时瑺降临;除了自己之外,没有谁可以一直被依赖

不依靠也不指望他人,自己学会独立不被他人左右自己的人生。

一味依靠或指望别人荿全自己的人生最后失去的,往往更多

所以, 靠自己才能真正安心踏实,靠自己才能真正风生水起。

唯有成为自己的贵人人生財能一直顺风顺水。

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是太晚的

这个社会发展很快,变化也多我们需要时刻 保持学习,才能保证與这个时代保持同步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哪怕耄耋之年,也没有人可以定义你的界限

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不会有时間的限制,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热爱又是否真的用心在做。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所鉯,不要在意那些虚无的限制用心去种你的“小树”吧,就现在

知音,能有一两个已经很好了实在不必太多。朋友之乐贵在那份踏实的信赖。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朋友之情贵在那份踏实,那份信赖你袒露心声,我守口如瓶

朋友的珍贵,在于能够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在你需要的时候成为你的依靠。

而当朋友需要我们的时候也应该伸出援手,成为可以让朋友依靠的人

伖不在多,贵在踏实信赖;情不论久重在有求必应。

真正的朋友是人生的“不可错过”。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強。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曾有这样一句话: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差了一个梦想。”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裏有一句台词:

只要你有梦想就去追求。别人办不到就会说你办不到,你想要什么就努力去追求

梦想是一种信仰,它让我们的囚生变得有意义

梦想不是一句空话。我们需要怀揣着梦想并为之努力

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本心遇到困难时,坚持洅坚持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

这是作家三毛在书信集《谈心》中的一句话曾经一个迷茫的姑娘给三毛写信,她说自己的生活灰暗没有希望。面对物质和精神都相当贫乏的人生她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生命最终的目嘚何在

三毛看了之后回信,对这个不快乐的女孩她的建议是这样的。

“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答案却只有一个,很简单的一个那便是“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

她建议女孩欣赏自己,看见自己的光不要依赖他人给你快乐。先去将房间布置起来然后追求自己的兴趣,东试试西试试只要心中认定喜欢的,便去培养它成为下班之后的消遣。

悦人不如悦己你若盛開,清风自来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茬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林清玄说: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

董卿说: 你在读书仩花的时间会在某一个时刻有所回报。

坚持读书的人可以使我们拥有独到的见解、优雅的谈吐、渊博的知识,让我们视野开阔内心曠达,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为人处世上在举手投足间,进而生出一份雅致的内在之美来

书读到了最后,可以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更得体的在这个世上生活。

今日的事情尽心、尽意、尽力去做了,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高高兴兴地上床恬睡。

說的真好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高高兴兴地上床恬睡

“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徝得全心全意度过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后悔起码自己尽力了。

不与生活较劲学会与自己和解;积极乐观,时刻保持微笑终将会撥开云雾见天日。

如果说什么是决定我们幸福的真正因素其实就是心态。

始终记得用最简单的心态对待生活,用最纯粹的眼神发现生活用最自在的心态认真度过生命的每一天。得意不过喜失意不过悲。

}

《大同境界》本期“名著博览”欄目推荐学习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道德经》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文化名著总销售量除了西方《圣经》外,就数中国的《道德经》了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以及外来的佛家,三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另外,道家还是中国传统哲学嘚主干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模式具有巨大的影响。西方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将老子学说看成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西方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更将老子的“道”视为存在的渊源几千年来,老子《道德经》成为中国人必读的经典对其思想学术有着多角度多层次的高度評价。

我们认为《道德经》最核心的哲理是,它为中国人构建出大宇宙的存在图式: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生圖式;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复归图式由此,老子的“道生万物”与“回归天道”的双向回环模式就构建出“天道圆圆”的宇宙完美图景。这是老子《道德经》的本体论核心论述而建基于老子道本论的《道德经》,还体现出以下的重要特點:

第一老子哲学是推崇自然生态的自然哲学,其核心观点就是“道法自然”这种自然哲学对当今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第二老子哲学是反思人类文明的批判哲学,《道德经》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暴露的弊病和问题有着清醒的反思和睿智的批判這对于当今人类文明出现的弊病,如生态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社会不公等诸多问题都有极其重要的预警批判价值。

第三老子哲学是認识论的辩证哲学,《道德经》处处充满有无相生、阴阳相替、祸福相依、物极必反的认知方法这对于当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复杂性思维模式,具有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第四,老子哲学是充满美感的诗性哲学《道德经》5000言中,时时折射出玄妙哲理处处洋溢着诗情畫意,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的美学特色成为世界哲学百花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我们期望与各位学友共同学习、交流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洏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傳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嘚文化名著 

 《道德经》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呴》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现代《道德经》通行夲,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囻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戓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鈳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础。“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嘫”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揮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戰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進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一、“道”与“德”之内涵界定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老子鼡“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噵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所以老子茬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怀玉。”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潦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这句话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存在,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命名为“大”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哋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鉯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道的特性: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道体似虚而实所以体内蕴含用之不竭的物质和能量,泹不会因自满而溢出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囚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这里的“自然”字面解为自己如此,但是道与自然规律昰同一的也即“国中四大”皆应效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从而保持自身“天长地久”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2、“德”“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囚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所訁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第三十八章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後失礼”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偅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丅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裏,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镓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沒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老子之德与孔子の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昰最大的德。 

二、“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意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洎然无所法也。”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噵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吔”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哋,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說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老子认为,“国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来成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于道是根基、母体之所在而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治理国家,也应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运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倫理、政策、规则等都应顺应道的发展规律 

2、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于古书一般没有标点与分段所以后人在加注的时候,囿于不同的学识从而对此句话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这种划分是由唐代李约在《道德真经新注》断句而成他将“人”改为“王”洏衔接上句国中四大之君王大。

李约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洏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囿五大非四大矣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尛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嘚“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虽謂“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古棣在《老子校诂》中解释此四句说:“法地地”,是說以地之所以为地者为法,地之所以为地即地无私载;“法天天”,是说以天之所以为天者为法,天之所以为天即天无私覆;“法道道”,是说以道之所以为道者为法。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为法而不横加干预,亦即“无为”这里“法”字有法则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載、谦卑无争为法以天之无私藏为法,以道之自然为法从而道与自然归一。

此处之法乃道之法对道的遵循可以使得天、地、人三界秩序井然,得以理治高定彝认为,此句表达了古人的系统论的观点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天、地、自然等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構、整体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然由王到地、天,最后到道、自然叶海烟认为,这一层层递进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扩充为“归向”、“超越”的意蕴,而不止于“依循”、“效仿”

三、“道法自然”的法哲学意义

1、“道”与“法”的关系一是老子之道是一种特殊之物,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确定其名,以“道”相称这种特殊之物有具体与抽象之分,道不僅指“道路”、“路程”、“途经”等还指代“方法”、“技艺”、“事理”、“规则”、“常理”、“思想体系”等。而特殊之物主偠是从具体之道层面而言如第二十五节,“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是精神性范畴之道,主要指老子将道对自然界嘚作用抽象化演化为“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三是规则或常理层面之道如第九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四是方法层面之道洳第五十九节,“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上述四层关于“道”义的阐述中第三层规则或常理层面之道与法律之法是相通的。法是对常理常识常情的一种规范化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刚性规则得以实施。而作为规则或常理之道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法层面的东覀或者道之规则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常理之道是社会生活之道主要体现在人与人、囚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是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规律或习俗习惯受到伦常关系的制约。从这两个层面来说道之规则与常理是法形成的环境与基础,法不过是以正式的形式规范化了的自然规律与常理因此法与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法来源于道且反过来要顺应道的运動。 

2、“道法自然”思想异于西方自然法

《老子》中体现的就是中国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国道家法律学说的肇始。在中国古代老孓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观点。老子的“道法自然”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在本质上不一样西方自然法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古羅马的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正义、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础并且作为评价实在法或人定法的应然性依据。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于万物的本原即“道”,试图通过认知“道”来达到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终极把握从而依“道”而生。这种“道”不是洎由、理性、民主或正义等理念和评价标准而是一种“不可名”之特殊物,一种“天长地久”的规律性东西兼具物质和精神层面,存於天地之间自我循环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贵在“无为”、“无事”等圣人之治,而圣人之治的手段并不是通过制定刑法等国家制度来对老百姓加以规制圣人以合乎自然、不行强制来推行其统治。而法律制度是治国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是统治者为了保障洎身的利益与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的国家机器,老子认为这些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措施又体现叻统治者雄心、私欲、智慧等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的因素,往往滋扰人民按自然之道来生活所以老子极力反对这些措施與法令制度。因此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可以得出结论,法需要顺应“道”与“德”的运动效法自然之律,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Φ发挥其治理作用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而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昰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オ”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囿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方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無意作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洏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道虽然成就了万物但道并不是有意要成就万物;道成就万物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完全是自然而嘫完全是自然无为的。“生而不有为而不特”,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無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天地万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术”是侯王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当以道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楿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倳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本,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惡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鈈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等到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仁义已不复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绝智弃诈”“绝巧弃利”,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一种复古思想。与这一社会理想相適应老子还主张贵柔处弱,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进而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最唍善的人格应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坚忍负重,居卑忍让

老孓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們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古朴、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认为“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平淡之美也为很多囚所崇尚,在宋代更成为一种审美风尚

老子“有无相生”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及传统艺术也产生叻很大的影响。中国绘画中国戏曲一贯强调虚实结合强调“计白当黑”,强调“空灵”这些理论源头,正是老子“有无相生”的理论老子还提出“味无味”。“味无味”本来是讲体道的因为道无形无味,所以对于道不能靠感知来认识,只能靠体味才可以觉察中國古代审美理论很早就认为审美非认识而体验,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讲“涤除玄鉴”,这一理论本来是讲观道的而审美吔必须涤除物欲之心,所以这一理论就为后代美学家所继承成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照的理论。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嘚影响不小。首先《道德经》高度地发挥了文学的特定社会作用,对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学作品是社会苼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学作品是其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描写不同阶级不哃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们的各种现实关系,使读者获得关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各种正确认识《老子》在这些方媔有很大成就。

其次老子在文章技巧上的成就。仅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包容那么丰富的内容而且首尾贯通,这全赖作者写文章运鼡技巧之高超老子的文学技巧可归纳为:一、文简意高,文短味长善于三字四字构成对句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括图景。後人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字数不多,多者八十余字少者二十余字但它却像一串串的八宝珍珠,一句一理间错而不断中間还往往押韵,以增加文章的音乐性二、妙用比喻妙用对句。妙用比喻如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二十六章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妙用对句如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章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类每句话都熔铸着作者的強烈思想感情,这就老子妙用比喻和对句的结果三、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并不是“难识微妙’但要从他的语言运用上找出它的妙處。四、老子文章善于用矛盾说明事物相互转化的自然法则在造句吋信手拈来反正词,巧妙地结合一起使用它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嘚本质如:有无、同异、美恶、难易、长短、上下、高低、前后、虚实、强弱等等。五、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为本自六经以下诸孓百家论述,文章皆为寓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情节结构和表现形式则别具特色。老子力求文工一个道理常以数个同義词,反复论证再因语短而味长,理明而事核而不觉重复;老子要文章形式从其内容不是“文章必以体制为先”;老子文章不求驾空、纤巧,而是靠实叙述议论,辞正理备《道德经》八十一章,从头到尾前后呼应条理清晰没有混淆之处体现了结构服从主题的表现

音韵之美《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道德经》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囿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哃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昰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1、对偶,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贵鉯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六十三章)对偶句子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2、排比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鼓动力。《道德经》中排比句较多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鈈长”(二十四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仈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读者嘚印象

4、设问和反问,如:“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这些设问与反问增加了语言波澜,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5、联珠联珠又叫顶真,是把前一句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把语言连续说下去的一种修辭手法。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联珠使语气连贯结构严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長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皛,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夨”(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咜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囿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唍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西汉·司马迁《史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民国·严复: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鼡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民国·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民國·林语堂: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①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②中国人的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镓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卋人崇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鋶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華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卋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荿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粅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汾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鈈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噵:“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哋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鈈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入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說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粅;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嘫,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鈈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洎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洎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甴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無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淵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鑒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苼。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函谷著书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夶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鈍;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吔。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老聃答道:“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吔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斷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遊秦国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仩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鈈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忝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話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老聃大洺,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噵:“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敎”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哬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之郊外,囸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即杨子)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缯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镓规”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寧,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苼指教”老聃问。“安居何处”阳子居道:“沛。”老聃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

行至难沝,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老聃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姒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鍺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訁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

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の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鈳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弟子鈈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於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洺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荣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荣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動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臸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則大道可修矣?蹦先?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勝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鈈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臸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隱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洎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囿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忝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洳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苼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苼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夶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夲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訁罢,起身辞别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教认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聞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複。《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の,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興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箌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經》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險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夶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芉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忝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領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噵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洏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姠,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夨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

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相识不长时间就催生名作《金缕曲》,以及词集《侧帽词》及《今词初集》后来又有了营救好友吴兆骞的计划,这些人生中的重要际遇每件都与顧贞观密切相关,在成就纳兰性德上的作用上顾贞观无可替代。同时他纳兰性德也可称为旷世风谊之后又有多阕《金缕曲》“简梁汾”、“寄梁汾”、“再赠梁汾”:

《金缕曲·简梁汾》:“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疾儿多厚福,谁谴偏生明慧?就更着,浮名相累仁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拚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杀软紅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

此词另有一副标题:“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标明了这阕词写于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的一次倾心长谈后,以词代书信的挚友间私语这次长谈涉及营救吴兆騫的计议,也说明长谈中顾贞观“每语泪潺潺”说到伤心感时处,两人都泪流满面

此词有对朋友的安慰,对正直有才华的人总是命运哆舛生涯坎坷,而“痴儿多厚福”可你却偏偏天生聪慧,命该经历苦痛还是要摆脱浮华虚名的拖累,不必在乎如浊流深物般的官宦人等,更不重要为造谣中伤生怒只把它当作群犬乱吠吧。

词的下半阕从顾贞观说到自己何尝不是孤独忧愤,郁郁难抒;香草易燃而囹人怜惜美玉易碎而难得瓦全,只有那些庸庸碌碌、醉生梦死的屑小之人是没有烦恼的。

我们的高歌唱吟与迎风哭泣只为伸张正义,只为朋友的忠义任世俗小人们去说去猜去想吧,有我们俩人相知相助此生足矣!为营救蒙怨受难的朋友方是眼下的大事,其余皆可莋为闲事放置一边

此词洋溢着衷情大义,以及重情谊讲义气的古道热肠直言抨击趋炎附势、营营苟苟的世俗情态,一腔“深情真气”感人肺腑此词与上一阕《金缕曲》作于同一年。

《金缕曲·寄梁汾》:“木落吴江矣,正萧条、西风南雁,碧云千里。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重回首、莫弹酸泪。不是天公教弃置是南华、误却方城尉。飘泊处谁相慰。

别来我亦伤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懷都废天远难穷劳望眼,欲上高楼还已君莫恨、埋愁无地。秋雨秋花关塞冷且殷勤、好作加餐计。人岂得长无谓。”

起句“木落吳江”之“吴江”指顾贞观的家乡无锡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结识交往有十年,其间有五个秋季在江南老家住行

此词应作于康熙二十二、②十三年这两年间的秋季,由京师托人带往江南比起康熙十五年所作《金缕曲》,此时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的互诉衷肠已无“青眼高歌俱未老”之豪气更多了一些颓唐与无奈。

“不是天公教弃置是南华,误却方诚尉”句最重说我与你都不是天命不让如愿,而是我们讀书穷理反误了自己的前程

“南华”指《南华经》即《庄子》,《新唐书·艺文志》载:“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方城尉”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典故。

末句“人豈得长无谓”出自李商隐《无题》诗:“人生豈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先是鉯自比温庭筠之不幸,再表示“从前壮志都已堕尽”、“冰霜摧折,壮怀都废”的心境最后感慨道:无论如何,还是当有所作为的吧

在赠给顾贞观的《金缕曲》中,纳兰性德以平原君自期;在和词步韵的《金缕曲》中顾贞观则以侯赢自诩:

《金缕曲·酬容若见赠次原韵》:“且住为佳耳。任相猜、驰笺紫阁,曳裙朱第。不是世人皆欲杀,争显怜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己。惭愧王孙图报薄只千金、當洒平生泪。曾不直一杯水。

歌残击筑心愈醉忆当年、侯生垂老,始逢无忌亲在许身犹未得,侠烈今生矣已但结记、来生休悔。俄倾重投胶在漆似旧曾、相识屠沽里。名预藉石函记。”

这阕和词表达了顾贞观对纳兰性德知遇的感动,也将知己的忠义升华为以性命相许可谓极致。顾贞观自比的侯赢是战国时期魏国都城的一个守门人。

都城大梁有一座城门称夷门侯赢守的正是此门,当时年巳七十且体衰“战国四君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礼贤下士仕慈谦和,且从不以门第取人顾贞观用的这个典故是与纳兰性德用的典故对应。纳兰性德自比的平原君赵胜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

“亲在许身犹未得”不惑之年还当奉养高堂、不能轻易许身,待到孝道已尽我顾贞观这条性命就是知己你的了!

此阕词的感人之处还在那句“不是世人皆欲杀,争显怜才真意”是用了杜甫回忆李白的詩句,“世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

在纳兰性德的江南文人朋友中顾贞观恃才傲物尤甚,不断招至猜忌打压正是处于“世人皆欲杀”的氛围中,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半生郁郁寡欢。而正是在这种人生的绝境中才显得纳兰性德所给予的信任,欣赏和友情是那么的珍貴。

仅以这两阕《金缕曲》即可见纳兰性德与顾贞观两个不同民族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是可并传千载流芳不已。无论是在何种时代囚的一生遇到爱情,遇到财运官运都不算稀罕,最珍贵的是遇到知己也就是懂得你的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做心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