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生平下诗歌教学第七课诗歌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摩西生平摩西生平,摩西,生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最新搜索: &&&
无相关信息
该会员上传的更多歌谱
专辑: 录入:()
点击: 来源:
赞助商链接
简介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注:转载本站歌谱敬请写上本站域名,否则不允许转载!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温馨提示:在歌谱图片上用鼠标右击,然后选择“图片另存为”就可以下载该歌谱了!第7课&基督的再来
第7课 基督的再来
  主耶稣升天时,天使清楚地宣告说:「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参徒一11)其实,主耶稣早已多次预告他第二次的荣耀再来(参太十六27;二十四30,二十五31,二十六64;约十四3等),并且使徒也一再切切地如此叮嘱初代的教会(参徒三20;林前十六22;腓三20;帖前四15、16;帖后一7、10;来九28;启一7,二十二20等),故「等候主耶稣基督由天再来」,就成为基督徒荣耀的盼望。
  基督若不再来,救恩计划非但成了「有头无尾」,更让基督徒的盼望落空。基督若不再来,这世界和宇宙万物不但没有更新的日子,就连义人和恶人也不会受到审判,甚至基督徒也不知何时才可得着荣耀与永远的福分。基督若不再来,那他岂不是说话不算数,又怎么值得我们信他呢?感谢神,基督徒都坚定相信「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基督再来时,已死的信徒要先复活,得着荣耀的属灵身体。而那些存活在世的信徒也要改变,并一同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从此就永远与主同在了(参林前十五51、52;帖前四16、17)。
基督徒与死亡
  所谓死亡是指「身体的死亡」,或言身体与灵魂的暂时分离。圣经用了三个比喻来描写基督徒的死亡,即「睡眠」(参帖前四13、14)、「撒种」(参林前十五35~44),和「搬家」(参约十四2、3;林后五1~4)。
  睡眠不是灵魂进入无意识状态,亦非落入瞢瞢腾腾、迷迷糊糊的境界,乃是心智清楚、感受敏锐,且能辨识好歹和知晓苦乐的。因为保罗明说:「情愿离世与主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参腓一23)主耶稣对在十字架上悔改的强盗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二十三43)反之,死后在阴间受苦的财主,喊叫哀求要人用指尖蘸水,凉其舌头,因他在火焰里及其痛苦(参路十六23、24)。故世人死后都有知觉,而睡眠则重在描写「息了劳苦」,是意识清醒的状态,是指灵魂得享安息之情况(参启十四13)。再者,睡眠必会清醒过来,意指死后必有复活得时刻。也就是当基督再来时,所有睡了的信徒都要复活(参帖前四13~16)。那会朽坏的,要改变成不朽坏的;软弱的,要改变成刚强的;羞辱的,要改变成荣耀的;属血气的,要改变成属灵性的。正如撒种之比方,撒入土内一粒不起眼的花种,却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参林前十五35~44)。另外,主耶稣与保罗都用搬家的比喻来说明基督徒面对死亡的情况。主耶稣回到父的右边是为信徒预备地方。在天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基督徒离世归天,就像是从地面的小屋搬回天家的豪宅(参约十四2、3),由简陋的帐篷搬进坚固的房屋(参林后五1~4)。总之,基督徒死亡是灵魂离开身体,进入乐园与主美好的同在;并且等候主再来时身体复活改变,永享天家的荣耀。若用比喻来说,如果天堂是富丽华美的皇宫,则乐园是皇宫的报到大厅。乐园就是永恒荣耀天家之一部分。
非基督徒与死亡
  不信主者死后灵魂都会下入「痛苦的阴间」,如同主耶稣所说比喻中的恶财主,在烈火中口渴舌干痛苦难当(参路十六19~24)。其实,过渡性的「阴间」与永恒性的「地狱」是内容相同但时期不同而已(「地狱」又叫「火湖」,见太十28;启二十13~15)。将来「千禧年」及「白色大宝座」审判之后,阴间要被仍在火湖里,或说阴间会并入地狱之中。故可以说阴间犹如犯人之拘留所,而地狱则如正式囚禁犯人的监狱。未信者之灵魂一旦进入阴间,就不会再有得救的机会,只能无望地等候将来被并入地狱之中,永远遭受痛苦。悲哉!惨哉!基督徒啊!快尽力竭力广传福音,抢救灵魂吧!
圣经中不同用法的「阴间」
  除了上述最常用之「痛苦的阴间」外,旧约中还提到其他两种特别含义的「阴间」。一是指「坟墓」而言,是所谓埋葬死尸之处(参创三十七35,四十二38);另一则指与世人存活的「阳间」相对之境(参传九10;伯十四13;诗八十九48;徒二27、31)。这样的「阴间」用法是泛称人死后的「居间之境」,不论是敬畏神的以色列人或拜偶像的外邦人,身后都将前往的所在。故旧约中,不仅说恶人死后要下「阴间」(参伯二十一7~13,二十四19),就连「义人」死后,也要下到阴间(参诗十六10;伯十四13)。因此阴间是所有世人死后都得立即报到的地方,然而其中又可分成两大部分,且有深渊限定。一在亚伯拉罕怀里的快乐部分(参路十六22),另一是在火焰中烧熬的痛苦部分(参路十六24)。在新约中,前者被成为「乐园」,而后者则沿用阴间一词。故基督徒死后灵魂并非下到阴间,而是直接升入乐园(参路二十三43),并等候那复活的日子,在得到荣耀不朽属灵的身体后将与灵魂复合,经过所谓的「千禧年」时期(这是「前千禧年」派说法。详后),而进入永恒的天堂或称「新天新地」(参彼前三22;来十24;启二十一1)。
基督再来之预兆
  主耶稣明说除了圣父之外,无人知晓他何时再来(参太二十四36)。他来之时犹如夜间的贼一般,并不事先通告众人(参太二十四37-39;帖前五2、3);正如挪亚及罗得的日子,人正说平安稳妥时,灾祸就忽然临到他们了(参太二十四37;路十七28)。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在意想不到的时辰,在料想不到的情况,基督就要再来。故此,世上的人都要警醒预备此伟大的时刻。基督徒一面欢喜迎见主面,一面准备妥当在基督台前交账;非基督徒更要把握住神施恩的日子,速速悔改归主,以免遗憾永恒。虽说基督再来之确切时刻无人知晓,但圣经提供了如下的预兆:
  一、福音传遍天下,万族万民得闻救恩(参太二十四14)
  目前世上共有二百多个国家,都已有福音传入。但若以普世共约二万四千不同的族群来看,则尚有一万左右未曾听闻救恩。基督徒仍需努力广传福音,进入「未得之地」,寻找「未得之民」。
  二、世上人祸天灾暴增(参太二十四7~13;路二十一10~19)
  末世的现象不仅常会有国攻打国、民攻打民,或恐怖袭击等残酷行径发生;更有饥荒、瘟疫、地震等严重自然灾祸。此外,基督徒也常因信仰之缘故遭逼迫、受苦难、甚至被杀害,然而你我仍应挺身昂首坚守岗位,因主来的日子近了。
  三、敌基督要渐渐显露出来(参帖后二3~10;帖前五1~3)
  敌基督虽至终要坐在圣殿自称为神,反对基督,残害基督徒,带来普世性的灾难(参启十三5~10),但开头乃是以和平的使者自居,藉其权势维持一些假象的和平,让世人都以为平安稳妥的日子已经来到(参帖前五1~3)。然而在想不到的时候,真基督就要再来!
  四、天象混乱自然界怪异,日月星辰运作反常(参太二十四29、30)
  在基督荣耀降临审判这世界之前,天空自然界会产生许多反乎常态的怪异现象,作为神对世人之特殊警告。不过「灾前派」认为这些现象是发生在基督徒「被提」之后。
  五、以色列人绝大部分悔改信主(参罗十一24、25)
  当外邦人信主的数目添满之后,「以色列全家」(那时绝大部分存活的以色列人)都要悔改信主而得救。以色列民至今仍只有少数人信主,绝大部分顽拒耶稣是基督。不过「灾前派」也认此是发生在基督徒「被提」之后。
六、离道反教之事增多,且伦理道德面临瓦解崩溃(参帖后二3;太二十四11;提后三1~5)
  基督徒的信仰会产生许多异端邪说,多人离道反教,混淆真理。除此之外,世风日下、道德败坏更不在话下,甚至离谱到认同并鼓吹「同性婚姻」,比罗得时代之所多玛与娥摩拉更悖逆。诚如圣经所言:「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参太十一24)「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到来。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违背父母、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参提后1~5)以上所提,都是圣经曾论及之预兆。基督必忽然再临审判万民,像挪亚与罗得的日子一样。基督徒都当注意观察,谨慎自守、警醒预备、爱神爱人、为主而活、广传福音、共建教会、荣神益人、以迎见主面。
基督再来的步骤
  这是圣经中最困难与复杂的问题之一,在各宗各派的神学家中,至今仍无统一的定论。因为牵连到「千禧年」及「大灾难」的问题,综合起来重要的约有下列五大说法。但请切记,这些差异与得救无关,基督徒之间应学习忍耐、包容与相爱,最要紧的是众人都切切地预备迎接主的再来。兹将不同之说法简介如下:
一、 无千禧年派
  (一)千禧年不是真正的一千年,乃是表征「完整的时期」。因全部圣经仅在《启示录》第二十章中,六次提到一千年,而《启示录》是充满符号与象征之文字。一千不可按字面解,乃按象征解,即一千等于十乘十再乘十,而十是代表完全,故一千年是「最完整的时期」。而「最完整的时期」应是从主耶稣降生到主耶稣再来之时期,也就是教会在历史上出现的整个时期,这就是「千禧年」,也称为历史性的「千禧年」或「无千禧年」。也是基督作王,并基督徒也与基督一同在属灵境界中作王的时期。对个别基督徒而言,在他重生得救的那时,也就是他经历「头一次复活」的时刻(参启二十4、5),接着就开始与基督一同作王到基督再来,那就是他的千禧年。故「无千禧年派」更恰当的名称是「历史性的千禧年派」。
  (二)主耶稣再来当然是在「千禧年」之后,而在教会历史之最后阶段,会有所谓的「大灾难」时期,故也可说主耶稣是在「大灾难」之后再来。
  (三)此派在第五世纪时流行,当时基督教已经成为国教,宗教与政治合流,又因奥古斯丁(Augustine)之鼓吹而大大兴旺,渐渐成为天主教末世论之主流。以后改教家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加尔文(Calvin)等都接受此立场。故直到今日,无千禧年论仍是「信义宗」、「改革宗」及「长老宗」等教派之主流思想。
  (四)此派解释《启示录》必须用「历史之循环法」才可,即七教会、七印、七号、七碗及一千年等,都是重复循环讲论由主耶稣降生到再来之历史事迹。而最大的困难是必须把《启示录》第二十章四至六节中两次复活,解释成不同的意义。第一次复活指重生得救,是灵性的复活,而将来恶人的复活,则是肉身的复活。但是在同一段经文中,把相同的用字分解成两个不同的意义是鲜见的,这是此派学说被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后千禧年派
  (一)此派甚接近「无千禧年派」,只是认为「千禧年」尚未开始。「千禧年」可能是真的一千年,也可能是一段「完整的时期」,将来要在历史上实现。至于什么时候实现,则无人知晓。不过在十九世纪时,海外宣教热潮彭湃,工业革命科技萌芽,医学发达文明进步等,世人以为靠自己的力量,必可改善今世成为美好的天堂,连不少的神学家也误认为,当福音广传,普世归主之后,教会的力量必要影响全世界,则天国就实现在地上了。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地上的国将要成为主基督的国,基督与基督徒要在地上作王一千年,也就是「千禧年」将要实现,美好太平的日子就要到了。只是最后虽然仍有撒但的背叛,及离道反教之事而引起「大灾难」期,但接着就是主耶稣再临之大审判,而带进新天新地。故主耶稣是在「千禧年」之后,也是「大灾难」之后再来,是谓「后千禧年派」。
  (二)后千禧年派亦指认奥古斯丁为主要的倡导者,在十二世纪曾因但以理·怀特比(Daniel
whitby)而兴盛一时。到十九世纪,不但自由派学者,连保守派神学家如查尔斯·霍奇(Charles
Hodge)及斯特朗(A.H.Strong)都赞同此说。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历经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炸碎了世人的幻想与神学家之误解,目前支持此说之学者亦已不多。
  三、前千禧年派
  (一)千禧后是在主耶稣再来之后才开始的。《启示录》中的七印、七号、七碗之「大灾难」期以及千禧年是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故七碗之最后是哈米吉多顿大战。大战之结尾,主耶稣荣耀降临,打败一切敌对神的恶人,带进千禧年,已经殉道的基督徒要经历第一次的复活,并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参启二十4、6)。
  (二)「千禧年」之最后还有一次撒但鼓动的大背叛,主再次来临后,接着是恶人的复活,并面对白色大宝座的审判。至终恶人被丢入永远的火湖中,是谓「第二次的死」。然后基督徒被带进永远荣耀的新天新地之中(参启二十至二十二章)。
  (三)初代教会因多在迫害之中生存,众信徒都热切期盼基督早日再来,得胜邪恶势力,建立永恒荣耀的国度。因而许多早期教父的著作都倾向前千禧年主义,并都切望主耶稣快来建立千禧年国,其中著名的如希拉波立的帕皮亚(Papias
of Hierapolis)、罗马的革利免(Clemen to Rome)、安提阿的伊格那丢(lgnatius of
Antioch)、士每拿的坡旅甲(Polycarp of
Smyrna)、护教士游斯丁(JustinMartyr)、里昂的爱任纽(lrenaeus of
Lyons)、迦太基的特士良(TertullianofAfrica)以及孟他努教派(Montanism)等。故在主后四三一年召开的以弗所大会之前,前千禧年派或主耶稣在千禧年前再来之思想甚为普遍,但尚未清楚界定出「灾前」或「灾后」之学说。
  (四)第四、五世纪以后,政教合一,加上寓意解经盛行,更有奥古斯丁之推波助澜,无千禧年派及后千禧年派鼎盛。甚至在主后四三一年的以弗所大会上,判定有千禧年之信仰为迷信;从此千禧年派黯然走入旁支小派之中,流传在瓦勒度派(Waldenses)、保罗派、亚尔比根派(Albigensis)及西班牙(Spain)的耶稣会教士等派别之内。渐渐脱离主流而不被注意。
  (五)十六世纪改教运动时,由于农民改教主流的「重洗派」,以基督快再来建立公平、合理的千禧年国为号召,倡导农民反抗贵族压迫,引起暴动。遂使天主教用武力镇压,也让改教家们避开千禧年主义。直到十七世纪中叶之「清教徒运动」,才又恢复切慕基督再来建立千禧年国。
  (六)十九世纪是千禧年派的复兴时期,尤以英国(United
Kingdom)的弟兄会最极力提倡。但其中有人坚持主耶稣是在「大灾难」之前再来,另有人强调主是在「大灾难」之后才来。由于各持己见,甚至引起兄弟会之分裂,一为「灾前派」,一为「灾后派」。渐渐地又有人折衷一下,主张「灾中派」,或「得胜者被提派」或「多次被提派」。使得在前千禧年派之阵营内又产生了五六个支派之多。其详细内容绝非本文所能涵盖。仅此略提一下灾后派及灾前派之要点。
  四、前千禧年灾后派
  主张此派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圣徒复活只有一次,且是灾后(被提时):
  1.《但以理书》第十二章一至二节论到复活是在灾后。
  2.《启示录》第二十章六节的「头一次复活」是在灾后。
  3.《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十三至十八节被提与复活同时,故应是指灾后。
  (二)「大使命」(参太二十八19、20)指出信徒会一直存在到世界的末了(故应与世人同渡灾难期,不应先离开)。
  (三)《马太福音》第十三章二十四至三十一节、三十六至四十三节提到基督徒与恶人一同存在到世界末了。
  (四)《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三节所言「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前面只有一个冠词,故表达是同一件事,也是同时,且是灾后才发生(参太二十四29、30)。
  (五)保罗之用词中,显现、显明、启示、再来、那日子、那日、耶稣基督的日子、主耶稣的日子、主的日子、降临(参帖前四13至帖后二10),故是指相同的一件事;而保罗明言此事发生在大罪人显露出来之后(参帖后二1~10),故是指灾后。
  (六)按《启示录》之次序,羔羊婚宴是发生在大巴比伦倾倒之后,故主耶稣提接教会应为灾后。
  (七)《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及《马可福音》第十三章之「选民」是指基督徒。他们经过灾难,故应是灾后才被提(因被提与主降临是同时,而主降临明明是灾后)。
  (八)虽有七年灾难之信号,但主再来时刻无人知晓,故仍须随时预备妥当。
  另外还有些支持灾后的理由,不过此派也有困难之处,譬如:为何「千禧年」竟是专为不信主的人而预备的呢?再者,七年如此严重之大灾难,信徒怎么仍会「不知不觉」呢?
  五、前千禧年灾前派
  主张此派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圣经强调「想不到的时候」主要再来,故「要警醒」、「要预备」(参太二十四42~44;帖前2、3、6~9;路十二35~40等)。但若先有大灾难,则不会想不到。
  (二)圣经强调「欢喜地、殷切地期盼主的再来」,非恐怖之大灾难(参腓三20;彼前一13;多二13;雅五7、8;罗八23;林前一7等)。
  (三)对《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十三至十八节之解释:
  1.若主灾后来,则他们岂不当先为自己要经大灾难而忧伤,为已死者而庆幸?(若已死信徒可免了灾难,而存活信徒必经惨痛之大灾难,那岂不是先死倒好?)
  2.若主灾前来,则他们一面伤感离别,一面担心死者会错过被提,故保罗说必先复活。
  (四)对《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一至十一节之解释:主再来时,地上应正是平安稳妥的时候而非大灾难。
  (五)千禧年中居民之由来:
  1.灾前派认居民是大灾难中那些信主而未殉道者,其中有悔改信主之「以色列全家」。
  2.灾后派则甚困难说明,只能认为居民是未信主但不拜兽像之列国。因存活的信徒皆被提改变了,故必须把不信主的(列国)放进千禧年中去,但这样的解释是否相当奇怪呢?
  (六)大灾难主要是对「住在地上之人」(参启六10,八13,十一10,十三12,十七2),或称「普天下之人」(参启三10),是指不信主反对神之人,不是教会,故教会已经在「灾前」被提。只有在大灾难中信者主要经历。
  (七)大灾难之主要目的:
  1.惩罚犯罪之列国。也促使糊里糊涂之挂名基督徒真心悔改信主。
  2.雅各遭难的日子(参耶三十6、7)。透过大灾难,以色列全家才会悔改信主而得救(参罗十一25、26;太二十三38、39)。
  (八)圣经中论主再来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之描写:
  1.不知不觉地如夜间之贼来到——到空中迎接信徒(参帖前四16~五2;太二十四37~44)。
  2.众人皆知地驾云降临――到地上审判万人(参帖后二8~12;太二十四30;亚十四4、9)。
  另外也还有一些支持灾前被提之理由,无法一一细说。归纳起来灾前派的要点如下:在七年大灾难之前,主耶稣先不知不觉地再来到空中,那是已死之信徒都要复活。接着那些仍存活在世的信徒,都要改变且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于是信徒开始了「基督台前」的交账与受报(参林五10)。于此同时,地上就开始了七年的「大灾难」时期,于是七印、七号、七碗所描写可怕之人祸、天灾、战争、瘟疫等相继发生,不过仍有大批的人归主而成为基督徒,特别是以色列人。然而「敌基督」及其同盟必大加迫害,以至许多信徒殉道,不过在危急的末后世界大战中,「以色列全家」竟全然归主。接着主耶稣「再来」到地上审判万族万民。惟有当时在世仍存活之信徒才得进入「千禧年」作百姓,非信徒则永远灭亡。而在大灾难中殉道之信徒要复活(头一次的复活,参启二十4~6),与灾前已复活及被提的信徒会合,且与主一同作王一千年。然后,才进入永恒荣耀的新天新地。
  其实此派也有困难。譬如:为何《启示录》未讲在千禧年前,基督徒有两次的复活(第一次是灾前当主再来提接教会时,第二次是灾后,千禧年前的「头一次复活」)?又为何主耶稣并未明言:他要分成两次的再来呢?再者,被提之时,亿万基督徒突然同时由世上失踪,势必全球全面大乱,甚难想象这世界接下来之灾难情景,是否这就是「大灾难」期一开头的灾难呢?而圣经中并未说明或暗示。
  总之,有关基督再来之说法复杂繁多,令基督徒不易清楚明了。但千万不可因此争吵不休,甚至彼此分裂,不相往来。最重要的是众人都当存热切期盼主耶稣速速再来之心。无论主什么时候来,所有基督徒都当警醒预备、敬虔爱主、彼此相爱、殷勤服侍、广传福音、做个良善忠心又有见识的仆人,好随时欢然迎见主面,得蒙主得称赞。阿们!
  问题研讨
  一、试说明圣经描写基督徒死亡之比喻。
  二、试说明乐团、阴间、天堂、地狱之关系。
  三、有哪些基督再来的预兆已渐显出?
  四、试评「无千禧年论」之优缺点。
  五、试评「前千禧年灾后论」之优缺点。
  六、试评「前千禧年灾前论」之优缺点。
第8课 圣经的形成
圣经是神吹气所产生的
  保罗在《提摩太后书》第三章十六节写着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默示」这个字,在希腊原文是theopneustos,意思是神吹气的后果。创造宇宙、管理宇宙、掌管历史的神,要将他的心意传给人,他的灵作用在圣经作者身上,结果使他们所写的就是神的话。《彼得后书》第一章二十一节说:「因为预言(propheteia)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pheromenoi,也可译为「带动」、「托住」),说出神的话来。」这里的「预言」(propheteia)不只指对将来的预测,乃指替神说的话,传的信息。这包括一切记在圣经中的信息。圣经不是出于人意,乃是人在圣灵的运作下,写下神来的话语。圣经的作者经常声明,「耶和华的话临到」他(参耶二1,十四1;结三16,十二17;珥一1;亚七1,八1等)。
  《马太福音》第十九章四节记载耶稣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耶稣在这里引用《创世纪》第二章二十四节。按照《创世纪》第二章二十四节:「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句话是写《创世纪》的摩西的评语,而不是创造人的神说的。但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十九章四节却说这句话是造人的神说的。可见,耶稣认为写在圣经上的都是神的话。耶稣在《马可福音》第七章九节至十三节说:「你们诚然是废弃神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献给你的,已经做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以后你们就(原文logos,神的话)不容他再奉养父母。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当孝敬父母」这句话记在《出埃及记》第二十章十二节、《申命记》第五章十六节,这是神吩咐摩西写下来的。「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这句话在《出埃及记》第二十一章十七节;《利未记》第二十章九节。这是神命令摩西立的典章(参出二十一1)。耶稣说这是神的道(原文logos,神的话)。神命令摩西写的,耶稣说那是「摩西说」的「神的话」。《出埃及记》第九章十三至十九节记载神叫摩西转告法老的话,保罗在《罗马书》第九章十七节说这些话是圣经向法老说的(中文和合本在《罗马书》第九章十七节说:「因为经上有话向法老说」;但原文说:「圣经向法老说」。因为圣经是神吹气的结果,是人在圣灵的运作下,写下从神来的话语,所以记在圣经的话,这是神的话。圣经说的就是神说的。
旧约的形成
  神既然用心启示先知写下他的圣言,他当然就会带领人将他所启示的写作收集成为圣经。神经常藉着摩西传信息,所以摩西所写的五经(《创世纪》至《申命记》)立刻被接受为圣经。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领袖,并替神传信息。约书亚接受、遵行摩西所写的律法书(参书一7、8),而将他所写的《约书亚记》和摩西的律法并在一起(参书二十四26)。
  《约书亚记》最后提到约书亚的死。《约书亚记》第二十四章二十九至三十一节:「这些事以后,耶和华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以色列人将他葬在他地业的境内,就是在以法莲山地的亭拿西拉,在迦实山的北边。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诸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以色列人事奉耶和华。」这些话出现在《士师记》第二章七至九节:「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事奉耶和华。耶和华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以色列人将他葬在他地业的境内,就是在以法莲山地的亭拿希列,在迦实山的北边。」古时候作者就用这方法指出,《士师记》接在《约书亚记》后面。作者用同样的方法指出《撒母耳记》接在《士师记》与《路得记》(这两本书在希伯来文的圣经里是一本书)后面;《以斯拉记》接在《历代志》后面。《士师记——路得记》最后列出波阿斯,路得的后代直到大卫。《撒母耳记》报导大卫的历史。《历代志下》第三十六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的话和《以斯拉记》第一章一至四节差不多完全一样。这些都是同样的技俩。
  先知既然传递神的信息,他们所写的书就立刻被接受为圣经。他们不单写他们的书,也参与写历史。《历代志下》第三十二章三十二节报导以赛亚写历史。《以赛亚书》第三十六至三十九章和《列王纪下》第十八章十七节至二十章二十节平行。《耶利米书》第五十二章一至三十四节,三十九章一至十节和《列王纪下》第二十四章十八节至二十五章三十节的内容一样。这些都指明先知也参与写历史。
  这些书在神的带领下成为旧约。主后第一世纪著名的犹太历史家约瑟夫(FlaviusJosephus)报导犹太人接受的圣经包括摩西五经、十三本记载历史的先知书和四本歌颂神的诗和教导人如何生活的训言。他又说,从波斯王亚达薛西年间以后虽然仍有人写历史,但这些书不能和上述的书相比,因为先知已经不再存在。主后第一世纪的另一个犹太作家斐罗(Philo)也提到律法、先知以及诗歌和其他的书(DeViaContempletiva)。今天犹太人的圣经,也就是我们的旧约的希伯来原文,分为律法、先知和圣书(Writings)三部分。律法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先知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算为一本)、《列王纪》(上下算为一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小先知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十二小先知书为一本)。圣书包括《诗篇》、《约伯记》、《箴言》、《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但以理书》、《以斯拉-尼希米记》(拉和尼算为一本),和《历代志》(上下算为一本)。这样按照犹太人的算法旧约一共为二十四本。这二十四本书,英文和中文圣经把他们分为三十九本。第一世纪的犹太作者约瑟夫和斐罗将《路得记》和《士师记》合并在一起,也将《耶利米书》和《耶利米哀歌》合并在一起成为二十二本。所以约瑟夫和斐罗的二十二本,现在犹太人的二十四本,和英文、中文圣经的三十九本旧约的内容完全一样。
  罗马天主教的旧约比犹太人的圣经,和基督徒的旧约多十五卷。这些叫做「次经」或「伪经」(Apocrypha)。这几卷是宗教改革的时候,天主教为反对宗教改革而加进他们的旧约。但犹太人没有接受它们。新约的作者也没有承认它们和旧约有同样的权威。这些书卷并不是旧约的一部分。
  旧约的第三部分,圣书的第一本就是《诗篇》。因此这第三部分有时候也称为「诗篇」。耶稣所用的圣经就是这些书。《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四十四至四十五节记载:「耶稣对他们说:「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我的话都必应验。」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可见,耶稣所用的圣经就是第一世纪犹太人所用的圣经,也就是今天希伯来文的旧约。神的儿子,我们的主证实了旧约的完整性。
新约的形成
  耶稣复活升天后,初代教会以口传的方式保留他的生平、教训、事工、受死、复活的史实。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二十三节说:「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他又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三节说:「我当日领受又传给你们的……」领受(paralambano)和传(paradidomi)是指口传的专用名词。他们传福音的时候,经常在众人面前述说耶稣的生平、教训、事工、受死、复活的史实(参徒二14~36,十34~43,十三16~41)。这些听众中有些人当耶稣在世的时候,曾经亲眼看见耶稣所作的,亲耳听见耶稣所说的。这些听众包括耶稣的敌人和耶稣的朋友。这些人使初代教会的领袖不敢随便传述耶稣的事迹和教训,而确保口传资料的准确性。后来使徒将这些资料写成福音书。马太、约翰都是耶稣的门徒。根据初代教会的见证,马可记下彼得所传的福音。路加是一位很小心,准确可靠的历史家,他又是保罗很亲密的同工。他所写的福音书背后带有保罗的权柄。这四本福音书一写完,立刻被各地的教会接受。因为他们的内容和初代教会中的口传的资料一致,并带有使徒的权柄。
  耶稣在世上的时候选召了十二个门徒,要与他同在,并差遣他们出去传福音。耶稣给他们权柄(参可四13、14),应许圣灵要使他们想起耶稣的话,教导他们真理(参约十四26),并赐他们能力(参徒一8)。耶稣复活升天后,又特别呼召保罗加入使徒的行列(参徒九1~19;罗一1)。这些使徒成为教会的根基、基督耶稣为房角石(参弗二20)。初代教会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参徒二42)。使徒所作的决定带有圣灵的印证。使徒写给安提阿、叙利亚、基利家外邦众弟兄说:「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
」(徒十五24~28)保罗写道:
「若有人以为自己是先知,或是属灵的,就该知道,我所写给你们的是主的命令。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吧(原文,就不要理他)。」(参林前十四37、38)主后第一世纪末,第二世纪初的教会领袖明说他们自己不是使徒,没有使徒的权柄。
  使徒所写的书信在教会中带有特殊的权柄。保罗吩咐歌罗西教会念完《歌罗西书》后,将它传给老底嘉的教会念。同时也要他们念从老底嘉来的信(参西四16)。换句话说,保罗要各个教会念他写给其他教会的书信。各教会就收集保罗的书信。《彼得后书》第三章十五至十六节说:「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弟兄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论讲这些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当彼得写《彼得后书》的时候,初代教会已经收集保罗书信,而接受这些书信为圣经,和旧约具有同等权威。
  主后六十四年罗马政府开始逼迫基督徒,基督徒就不敢公开露面,彼此间也没有交往。各地的教会就暗暗地,各自独立地收集新约。等到第四世纪皇帝君士坦丁停止迫害,使基督教合法化,各地的教会才开始彼此来往。那时候他们比较他们各自独立搜集的新约。各地所搜集的新约,竟然百分之九十多完全相同。有一些教会搜集一些不带有使徒权柄的书。有一些教会没有搜集到一些使徒的写作。那些曾搜集没有使徒权柄的书的教会知道这些书的真相之后,就排除这些书。那些没有搜集到一些使徒的写作的教会知道这些书的真相后,就接受了这些书。
  复活节不是固定的某月某日。复活节是春分(三月二十一日)以后,第一个月圆后的第一个主日。为要使全世界各地都在同一天庆祝复活节,各地的教会就公推古代最大天文台所在地,北埃及亚历山大教会的领袖,每一年和天文台联系,决定复活节的日子,写信通知各地教会。这信中,他也会同时报导他所知道各地教会的情况。亚历山大教会的领袖亚他那修(Athanasius)在主后三六七年所写的第三十九封通知复活节日期的信中就报导,各地的教会各自独立地(没有经过任何会议的决定)接受我们现在所有的二十七本,而只有这二十七本书为《新约圣经》。这选择、决定只能说是神的带领而不是人的作为。三十年后,主后三九七年在迦太基(Carthage)所开的第三次宗教会议并没有决定新约的范围、内容。这一次宗教会议只是将既成的事实纳入记录而已。这样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新约的形成不是人为的工作,而是神的带领、神的工作。
  《犹大书》第三节:「亲爱的弟兄啊,我想尽心写信给你们,论我们同得救恩的时候,就不得不写信劝你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这里的「信」乃指我们需要接受,相信的真理,神已经完全启示了。神的启示已经完整了。这启示永远有效,所以神不必再有新的启示。圣经既然是神的启示,要教导我们,使我们因信耶稣而得救(参提后三15),圣经的内容,卷数就不用再增加了。换句话说,圣经的形成已经完成了。圣经就是这新旧约六十六卷,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圣经的正典已经完成,关闭了。
  问题研讨
  一、圣经上的话都是神的话吗?有什么证据?
  二、我们根据什么知道旧约只有三十九卷?
  三、谁决定新约只有二十七卷?
  四、摩门教主张他们接受新约,也接受《摩门经》。这是否矛盾?
  阅读建议
  一、《证主圣经手册》,证道出版社。
  二、《证主圣经百科全书》,福音证主协会。
  三、斯托得:《认识圣经》,校园出版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西生平下诗歌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