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手描绘家乡乡杜陵的春天画面有何特点

描写故乡的诗
描写故乡的诗
08-02-15 &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首  页|  学校概况 |  校园快讯  |  德育园地 |  教育管理 |  电化教育 |  教师频道 |  学生频道 |  家长频道  | 涿中论坛 |您所在位置:首 页&教育管理&古诗词鉴赏复习漫谈古诗词鉴赏复习漫谈河北涿州中学 耿鸿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针对这一要求,《高考说明》(语文)在“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这两部分中都明确指出,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题主要集中在古诗词鉴赏上,而且把过去的单选形式改为简答形式,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提高了这部分内容考查的难度。因而,近两年来,古诗词鉴赏就成了学生最感棘手的难题,虽然这类题的分值充其量也不过6分而已。为此,笔者总结有关这方面的教学体会,仅就如何指导学生复习鉴赏古诗词的问题略陈管见。一从初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排情况看,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接触为数不少的古代诗词,这对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肯定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忽视高考前复习阶段继续培养、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要看到,语文新教材选编的中国历代诗词作品都是名家名作。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是在借助参考资料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高考时则不同,尽管高考所选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的难度都不大,但学生要在无任何辅导手段却又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指定的任务,其难处还是可想而知的。再者,从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训练的层面看,课堂教学是以一首诗的教学过程为单元。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还有待归纳整理。换言之,学生还很有必要总结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系统化;规范已有的不同层面的鉴赏能力,使之条理化。这样,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就会应对自如了。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一点说,都要求我们在高考前做好培养、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的专题指导和专项训练的工作。二根据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有关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复习指导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指导训练要本着“初步鉴赏”的标准,尽量选那些思想感情健康向上、内容浅显单一、无背景、篇幅短小精悍的古代诗词,切忌选用过深过长、有复杂背景的作品。2、指导训练的内容一定以古代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方面内容为主,切忌漫无目的或眉毛胡子一把抓,弄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失去信心。3、选用、设计古诗词鉴赏试题,要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表述的文字要准确具体,切忌问题提得过于宽泛或过偏,以致学生答题时无从下手。4、指导训练时,要先扫除理解古诗词词句内涵方面的障碍,再指导欣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样训练有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对简答的内容,要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物”且“言之有据”;对表述的语句要要求做到文从字顺,“达意而已”。切忌在回答问题时堆砌或滥用有关鉴赏专用名词的空洞无物现象。三理解是鉴赏的基础,所以,只有从内容上准确地把握了古诗词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去欣赏每一首古诗词所具有的特色。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准确、全面理解读物,为进一步鉴赏打好基础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像理解文言文那样理解古诗词的词语含义,也就是说,要用文言的词义去理解古诗词词语的含义,否则就会理解不准确,甚至会闹出笑话。如:“危”,在现代汉语中是“危险”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是“高”的意思。如按今义来理解“危楼高百尺”的“危楼”,那恐怕就会令人啼笑皆非了。2、古诗词讲究语言凝炼,因此有的词语就会带有古汉语词类活用特点。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谁令骑马客京华”的“客”字,“樯橹烟飞灰灭”的“烟”、“灰”二字,在理解时,都应按照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用法来理解才行。3、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常会出现句序颠倒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必须把颠倒的语序调整好才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这样的句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照这两句诗的意思其正常句序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但是这样表达,不仅不押韵了,而且表达效果也逊色多了。4、诗词的语意往往不像非韵文那样贯通、明确,易于理解,因为诗词这种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语意表述上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跳跃的现象。所以,我们在理解古诗词时,还应注意把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上,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还以上述王维的诗句为例说明一下。在理解时,我们先调整好语序,然后根据诗人所给的信息补足语意,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进而鉴赏诗人所描绘景物的动人之处。([参考]王维的这两句诗可这样理解:岸边,一群洗罢衣服的姑娘,笑语喧哗着从竹林里走回家去;水面上,一只只渔船顺流而下,那片片莲叶也随之摇曳。)5、了解并积累古诗词的一些常识,不仅对理解、鉴赏古诗词会有所帮助,而且对提高文化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古诗词的押韵、节拍、格律、平仄、对仗、词牌、曲牌、类别等。这些虽不是高考的内容,但了解一些,还是有必要的。如,了解了律诗的有关常识,就可以知道律诗各联的各自要求。如知道了颔联、颈联的写法,在鉴赏时就可从对仗的修辞角度去欣赏这两联的表达技巧。再如,古诗词中有些事物常常被另一种名称所替代,像“月亮”,古人就常用“玉钩、玉盘、蟾宫、桂宫”等来指代。如不了解这些,那么就有可能费解或误解。以上谈了关于如何理解古诗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做好这一步骤的指导训练,在进入鉴赏训练之前,可以把要鉴赏的读物翻写(即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描写)成一篇优美的小品文。这样训练的方法看似麻烦,但对学生鉴赏古诗词肯定是有利无弊。下面试翻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作为参考。(原诗)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翻写)早晨,咸阳城下了一场雨。飞尘润湿了,旅店的杨柳显得青翠欲滴,格外清新。饯别宴上,诗人举杯深情地对友人说:“再喝下这杯酒吧。你向西出使到阳关,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啦。”四这一节开始谈谈鉴赏古诗词形象的问题。诗词和小说、戏剧一样都要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词中的形象不单单指叙事诗中的典型人物,还可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而更多的则是指作者描写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等。不仅如此,我们在鉴赏诗词的形象时,还应注意体味作者寓于诗词中的真挚情感。如果只能欣赏到诗词所提供的“画意”,却欣赏不到“诗情”,那么就不能完整地把握诗词的意境,也就达不到鉴赏诗词形象的目的了。由此看来,鉴赏诗词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鉴赏作者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下面以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为例具体说明。杜牧的《山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绝句。诗的内容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这些景物,这些物象构成了一幅秋山枫叶图。然而,知道了这些内容,还不能说从中鉴赏到什么。即使我们把这幅秋山枫叶图想象得非常生动,也不过是对诗中之“境”的鉴赏而已,因为,我们还没有由此而体味到诗中所蕴含这的丰富情感,即诗中之“意”。那么这首诗的“意”又是什么呢?我们从杜牧所描写的那幅秋山枫叶图中,尤其是从诗人重点描写的寒秋红叶这一形象中,不仅能体味出诗人对深秋时节虽经霜打却焕发活力的枫叶的赞美之情,而且还能让我们感悟出寒秋枫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傲霜斗雪的坚强性格。如此读来,诗人塑造的枫叶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那种健康向上的美学趣味,以及这个形象留给我们的深刻启迪,是多么令人回味,令人振奋!这,才叫鉴赏古诗词形象。说到此,有必要说说古诗词抒情方式的问题。众所周知,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前者使用的情况少于后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与诗人在诗中阐发的议论是分不开的。这样抒情的好处是,可使诗人的感情直露,收到朴实真切、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唐朝诗人罗隐的《雪》:“尽道雪丰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首诗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即通篇都在议论。我们知道,绝句因其篇幅所限而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更何况五绝呢?但《雪》这首五绝竟通篇都在议论,这也就不能不说是它的独特之处了。罗隐在这首诗里把议论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唐朝末年的封建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他尖锐地指出,你们都会说“瑞雪造丰年”,但即使是丰年又怎么样呢?长安城里还有那么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都会被“丰年瑞”冻死在街头。如此说来,这样的“丰年瑞”还是不多的好!从诗人阐发的议论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恶、愤怒之情,和对他们的所谓关心黎民百姓的丑恶嘴脸的鄙夷、蔑视之情。间接抒情,即指通过某种手法来抒发情感。这样抒情比之直接抒情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由于间接抒情的方式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所以这种方式所包含的种类比较多,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如杜牧的《山行》;借事抒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借人抒情,如梅尧臣的《陶者》;状物抒情,如贺知章的《咏柳》;托物言志,如黄巢的《菊花》;怀古抒情,如李商隐的《贾生》。因本文篇幅所限,所举之例,不再一一详述。五这一节谈谈鉴赏古诗词语言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从语言技巧和语言风格两方面作指导训练。先谈一谈语言技巧的问题。语言技巧即指语言锤炼,就是“依据题旨和情境要求,经过反复选择加工、提炼,最后选取最佳语言形式(字、词、句等)以提高全篇语言表达效果的技法。”(《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国古诗词在这方面的要求极为突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有古今流传的“推敲”的故事。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诗人是非常重视语言锤炼的。正是因为我国古诗词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如此特点,所以鉴赏古诗词语言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古人讲究“炼字”,主张“意胜”,力求达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水平。像我们所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中的“绿”“闹”二字,在诗人的笔下就如同有了灵性一般,让我们读后自然而然地去推想那“绿”“闹”带给我们的鲜活、生动的春天景象。这就是语言锤炼的表达效果。再举一例详细地说明一下。唐代诗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听笛》一诗中写道:“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月夜苍凉的景象,抒发的是戍边士兵望月闻笛而唤起的思乡之情。全诗前三句是对塞景边声的渲染,由此引发出第四句的抒情。第四句中的“尽”字用得极妙。既可想象为是众多、甚至是所有的士兵因久戍难归而思乡思亲,又可想象为非是一时一刻的感情冲动,而是彻夜尽然。就是这一“尽”字,从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两方面抒发了戍边士兵内心沉重、苦痛的思乡思亲之情,为全诗增添了催人泪下的悲剧色彩。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一经过诗人锤炼的“尽”字,便是这首诗的“诗眼”呢?愚以为是。炼词,即指锤炼词语。其实,炼字也属于炼词的范围,只不过炼字侧重于单音词,炼词侧重于双音词而已。由于古人用单音词多于双音词,而“诗眼”又为单音词,所以在古诗词中炼字比之炼词显得更为重要。尽管如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语言时也不能忽视炼词的现象。炼词和炼字一样都要特别注意词义、感情色彩、使用规则和习惯等方面问题,而炼词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翻新问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诗人用“彩云”来形容离开白帝城时的景象,让我们去想象:彼时彼地,清晨的霞光将山上雾气染得五彩缤纷;而从江面望去,白帝城隐现在绚丽的云霞之中,如仙境一般。联想诗人当时的心情,就不难知道诗人为什么会把白帝城描写得如此神奇美妙了。还有最后一句的“轻舟”一词,也是出于诗人当时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而选定的。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词分别换成“白云”、“小舟”这些平常的词,那么其内涵虽无改变,但都不如“彩云”、“轻舟”给人的想象更为丰富,更能把诗人当时的爽快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关于炼句的问题,本文不作重点阐述,因为就高中生来说,能掌握住上述两点和下面要谈的古诗词局部描写表达技巧的要点,就基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的辽阔、寒寂,使我们看到白雪纷飞,不见一只飞鸟,条条路径不见一个人的景象。这是全诗的铺垫。后两句写那孤舟上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然而在这样的天气里能钓到什么哪?只有掉那“寒江雪”了。这最后一句诗人运用了拈连的表达技巧,借蓑笠翁自喻,表达了诗人在失败后不惧孤独与失势,希冀东山再起的孤傲激越的心情。由此看来,这最后一句就是全诗的焦点,古人称这样的句子为“眼句”。既由“垂钓”自然结合上文拈连出“钓雪”,又表现了诗人孤傲不屈的斗争精神。这就是炼句的典型例子。下面再谈一谈语言风格方面的问题。什么是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人们在语言及语言之外的多方面因素的联合制导下,有分别、有选择地运用全民族共同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方法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点的综合。”(《修辞通鉴 》)说得通俗一点,语言风格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作者运用语言的个性特征。由于影响作者的语言风格的因素很多,所以这个问题显得较为复杂。在此,笔者仅根据古诗词语言鉴赏的复习要点,着重谈谈以下几种语言风格。1、朴实的语言风格朴实的语言风格的特征是语句质朴,表述明了,情感真切,语气自然。据此,也可将这种语言风格称为或平实、或平淡、或平易、或质朴的语言风格。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作品多采用口语,不注重修饰,力求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李绅的《悯农二首》就具有这样的语言风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封建时代的诗人李绅固然不会用阶级论的观点去分析诗中所写的社会现象,但他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时农民的痛苦和不满,在客观上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两首诗能流传至今,差不多尽人皆知。特别是后一首,后人又赋予了它新的教育意义,今天还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这两首诗之所以能够如此,除思想内容方面的因素之外,不能不说是朴实的语言风格所产生的功效使然了。2、绮丽的语言风格人们历来推崇朴实的语言风格,但也同样喜欢绮丽的语言风格。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要知道,朴实和绮丽是相对举的语言风格,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定了它们的各自长处。绮丽的语言风格常常体现于强光重彩的细描浓写之中,给人以华美绚丽、优雅生动的感受。由此可知,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作品多用形容之类的词语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首短短的七绝,竟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柳的概貌和枝叶,尽情描写了春柳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不仅如此,诗人还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春风如剪刀的比喻让人去具体体会春风和细叶的复杂关系,真可谓匠心独运。如果把李绅的《悯农二首》和贺知章的《咏柳》的语言风格互换一下,那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由此我们是否会对这两种语言风格有更鲜明的比较呢?愚以为不言而喻。3、含蓄的语言风格含蓄,顾名思义,就是不把要说的话、要抒发的情感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述出来,让读者回味无穷,以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这种语言风格在古诗词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晚年飘泊江湖偶遇阔别多年的老相识--李龟年的情景。诗的第一、二两句是追忆昔日两人交往的情景。语句虽平常,却饱含无限今非昔比的慨叹,使人细细咏吟过后仍觉意犹未尽。是啊,想当年,二人都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一个被誉为班杨再世的少年才子,一个是风流倜傥、名噪一时的歌星。而今呢?一个无栖身之所,一个靠卖唱度日。这历经沧桑之感岂不都蕴含在那对往昔的回忆中?接下来的三、四两句,写的是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情境。这里无一字紧接前两句抒写诗人的感慨,反而写出了“江南好风景”。读到此,如果不去体味诗人的言外之意,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实际上,诗人如是说,其中蕴含着的潜台词是:江山依旧,四季如时,然而国事与彼此身世却已与当年迥然不同,岂不令人伤感?眼下正是“落花时节”,在这“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境况中,虽说今日逢君,而此生还能再否?从这首诗里,我们具体地欣赏到了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艺术魅力。当然,在向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时,还是选那些无背景的或背景较简单的古诗词为好。4、明快的语言风格明快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遣词造句,明白畅快,表情达意,直截了当。如果用梁启超的看法来诠释这种语言风格,那是再好理解不过了。他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例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笑一场或大叫一阵,在这种时候,含蓄慰藉,是一点用不着。”又说:“情感的突发,一燃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 ”如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是一首即兴小诗。诗的第一、二两句通过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本已扫兴,而那蜂蝶却又纷纷过墙而去,以致诗人的心情又多一层惆怅,竟怀疑“阳春”长了脚,不住自家,而偏偏跑到邻家去。这里,虽没有大叫、大笑、大跳,但诗人那惜春之情抒发得直截了当,亦不失为明快。5、豪放的语言风格说到豪放的语言风格,自然就会想到婉约的语言风格,自然就会想到宋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是的,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常用这两种语言风格来鉴赏宋词,而笔者在这里所要谈的也无非就是这样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是,本节所引的例子不是“词”,而是“诗”。豪放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刚健有力,气势雄壮。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折向东去流归大海。这里的画面辽阔,景象壮观,气势庞大,谁读了胸襟不为之一开?接下来诗人想进一步游目骋怀,而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所体现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不更激励我们去挑战人生吗?如果用王之涣这首诗和苏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相比较,那么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出在语言风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东西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6、婉约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的特点是词句优美,气韵婉曲,感情缠绵。如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酒)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留连心理的小诗。诗人从“寻芳”开始,到最后“赏残花”,这中间一直处于醉态,而时间也由寻芳时的日中到“日西斜”,再到“深夜”。诗人酒醒后,可能想到日间盛开的鲜花到了明天也许会落英缤纷,所以只好“持红烛”来独赏这即将逝去的残花了。诗人就是这样把他自己爱花迷花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诗人“持红烛”独赏残花,说不定还会得到别有情趣的独的之乐呢。从李商隐的这首小诗中,我们是否能体味出宋词婉约派的语言风格呢?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7、庄重和谐谑的语言风格这两种语言风格在古诗词中不是很多的,所以放在一起来谈。这一对语言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气氛和感情色彩上。前者气氛肃穆,情态审慎;后者嘲讽戏谑,犀利泼辣。下面举两首同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唐诗,来具体体会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各自特色。第一首是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借汉文帝求访贾生的典故,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名为讽刺汉文帝,实则把矛头直指当时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这首诗不仅在构思上极尽言抑吞吐之妙,而且语言表达上也尽显词锋犀利、讽刺辛辣的庄重风格。第二首是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动乱,原来刘项不读书。”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給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诗一开头就用略带夸张的语气写道,焚书坑里的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而秦始皇的帝业不也随之“灰飞烟灭”?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已初步感受到这首诗语言风格的基调?接下来还是用夸张的语气指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秦末的动乱,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致使秦发生动乱的“刘项”原是不读书的。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纯然口语的形式,这一句既从内容上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又从表达效果上用揶揄调侃的口吻,应之前面的夸张的方法,形成了这首诗的谐谑的语言风格。如果把李商隐的《贾生》和章碣的《焚书坑》比较一下,那么,我们就能从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的表达方法和形式上体会出各自的语言风格特色。前者采用了充满谴责指斥的对比方法,使全诗的语言风格更侧重于庄重;后者则采用了充满揶揄调侃的口语形式,使全诗的语言风格更侧重于谐谑。以上谈了古诗词的八种语言风格。对此,笔者认为,在向学生指导这方面内容时,不宜讲得过细,让学生对每种语言风格的主要特征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就可以了。另外,也可把其中比较接近的语言风格的大致区别給学生说一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朴实与明快,含蓄与婉约,豪放与庄重等。六这节主要谈谈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问题。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这个概念,也有人称之为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也好,表现手法也好,据己之见,两种说法其实指的是同一个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所在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具体内容,这也就是本文要研究探讨的的重点。为此,笔者参照有关资料和教学体会,从整体构思和局部描写这两点总结出以下看法。(语言方面的表达技巧已在上一个问题里有专门论述,故本节不再重复)先谈一谈整体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1、虚实结合这种技巧是指诗人用现实的景或事同想象的景或事互相映衬,抒发同一种感情的表达技巧。这里,“实”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想象性。两方面巧妙组合,“实”便成为引发“虚”的基础,“虚”便成为“实”的延伸。因此,虚实相生,也就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是常用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下阙所写的内容都属虚写。这些虚写的内容和上阙的实景实事相结合,用别后的孤独寂寞的心境映衬诗人与心爱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更让人为之悲伤。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既写出了朋友的思念与期待,也写出了人的惆怅与无奈。紧接下来,诗人却抛开第一句的话题,描写了“巴山夜雨”的景象。这句看似无关的话,实际上是景中有情。诗人就是想借此来表现出当时他客居异地的孤独寂寞,绵重不已的愁思和对朋友的渴切思念之情。如果只按这两句所写的内容去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那还未免有些过早。接下去在诗的第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想象有一天两人聚首交谈,而谈话的内容却又恰恰是今夜巴山听雨、吟诗寄远的情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这一来,全诗一下子摆脱了低沉抑郁的感伤情调,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朋友的失望和诗人的惆怅,突出了两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情。读至此,这首诗的主旨才如水落石出,清晰可见。据此,可以说这首诗在总体构思上确实体现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的妙处。2、衬托(含动静相衬乐景哀情)这种表达技巧指的是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技巧。由于主体与衬体二者的关系不同,这种技巧又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在古诗词中,运用这种技巧构思谋篇的作品是比较多的。如我们常说到的“正侧结合”的技巧应属于正衬,“抑扬结合”、“乐景哀情”、“动静结合”中的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应属于反衬。下面就按照我们常用的说法将这些与衬托有关的表达技巧分别说明。⑴以侧衬正的正侧结合诗人在描写事物时,有时通过正面和侧面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以使所要描写的对象更突出,更鲜明。这种表达技巧就是“正侧结合”的技巧。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里,“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都是直接描写花开的盛况,使人如同看到那繁盛的花朵开满蹊径的景象,而且照应了题目“寻花”之意。后两句写“戏蝶”的“时时舞”、“黄莺”的“恰恰啼”,不只是为增添黄四娘家路上春色之美而已,而且更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作者所要赞美的繁花似锦。同时,作者写“时时舞”的“戏蝶”之“留连”和“恰恰啼”的“娇莺”之“自在”,也是想借此--蝴蝶和黄莺的情态--来抒发诗人“寻花”的情趣。⑵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的抑扬结合这种技巧是指诗人在诗中同时写出贬抑和褒扬两方面内容,使描写对象的某些方面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其目的却是为突出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样就形成了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的不同构思技巧。这种抑扬结合技巧可使作品内容造成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诗的前两句的“求贤”“访”“才调更无伦”这些词语来看,一定会认为诗人在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之英明。然而,第三句一个“可怜”便使全诗内容、情感一下子出现了逆转。等到看完全诗,才明白作者哪里是在赞颂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而分明是在鞭挞他和以他为借代的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不仅不能识贤用贤,而且昏庸至极!细读全诗,能不为诗人极尽抑扬吞吐之妙而叫绝吗?再看一个运用先扬后抑的例子。唐诗人罗隐有一首题为《蜂》的绝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的前两句用“不论”“无限”“尽”这些词语极力称赞蜜蜂的占尽风光。正由于这两句的蓄势,使读者继续欣赏之后立即感觉出前后反差竟如此之大,不仅蜜蜂的“尽占风光”被一扫而空,而且落得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局,岂不悲哉?”由于古诗词常出现见仁见智的现象,所以有人对这首诗的主旨有另外的理解,但不管这首诗的主旨如何理解,其所运用的先扬后抑的技巧是谁也不会否认的。⑶以乐景反衬哀情这种技巧是指诗人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内心哀愁的构思技巧。这样写哀情比之正面烘托的感染力要强烈得多。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青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诗的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有山有水,有鸟有花,而且色彩明丽,相互映衬,更显迷人的魅力。然而,面对这样迷人的春景,诗人虽是年年观看,而每次观看却都是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每每想到归期遥遥,诗人又痛苦不堪,那还有半点欣赏之情?⑷动静结合,以动反衬静和以静反衬动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有时为避免景物的呆滞,或为求得反衬的艺术效果,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使二者形成动静结合的映衬关系,构成一种情趣,其中有的动静结合互为烘托,有的或以动反衬静,或以静反衬动。如贺知章的《咏柳》诗就实现描写了静态的柳姿,写出了春柳碧绿青翠的新貌,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接下来诗人运用大胆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在春风中婀娜婆娑的舞姿,令人随之展开遐想。这样一静一动地来描写春柳,比之“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无名氏《读曲歌》)的直观式的描写要生动得多。再看以动衬静的一例。王维有首《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景物。诗的前两句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静谧,后两句虽写到了受惊的山鸟,且在山涧中“时鸣”,但却让人感到的恰恰不是聒噪,反而更觉得春山寂静的出奇。这就是作者运用以动沉静的技巧所带来的效果。再看以静衬动的一例。3、象征这种表达技巧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现象,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事理的技巧。这种技巧在古诗词里托物言志类的作品中运用得最为突出。如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向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声。”(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用来形容蝉的触须。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贵宦,所以“垂绥”暗示显宦身份。)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以蝉作为象征物,写蝉的生性高洁,写蝉的居高、垂绥,都是借以写诗人自己的。特别是写蝉声的远传却非是借助于秋风,充分体现出蝉的清朗俊逸的气韵,而这正是作者要向大家表白的意思,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在的有利条件,自能声名远播。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而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由此可知,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能说没有自况的意味吗?4、渲染这种技巧指的是诗人对环境、景物、事件、人物的行为或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对象,强化欣赏者的审美感受的技巧。这样表达的效果能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的物相组合中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描写对象的特点,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表达较之直陈其事要形象得多,体味更深。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年孤愁的复杂感情。但是,在前两联中诗人并没提到“秋”字,而是用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和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夔州秋景图,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里诗人采用的就是渲染的手法。从内容上说,能以给读者对夔州之秋的形象感受;从情感上说,能以让人体味诗人当时的沉郁悲凉心情和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里对秋景的描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诗人写的也是秋景,同样也没提到一个“秋”字,但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秋的意味。在这里诗人也同样运用了渲染这种技巧,所不同的是,毛泽东与杜甫各自抒发的情感有天壤之别。5、白描这种技巧指的是诗人以简洁明白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客体,突出事物的特征,勾勒出鲜明的艺术形象的技法。运用这种技巧能让读者尽快获得描写对象的特征,并因此对描写对象产生相应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这种技巧的特点是以简代繁,寥寥几笔勾勒得形神毕肖,所以非常适合诗歌这种文体。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五言绝句总共20个字,却让我们从一问一答的片断中,了解到了诗人所访之人的身份和生活情趣,访问的结果。如再细细品味,还能让人感到诗人的那种寻人不遇却不扫兴,反而饶有余味的诗意的感受。这里,诗人就是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和童子问答的情景来叙述其“寻隐者不遇”这件事情的。除此,诗中的“松下”“云深”也是采用白描手法既描写了寻访时的环境,有间接烘托出“隐者”的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面貌,真可谓简笔中之简笔。还有,那童子的回答(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地方)看似是在补充说明“采药”的地点,实则还是不能让人知道其师父到底在哪里。这又是通过人物语言的特点来描写人物的白描手法,让我们由此想象出那个童子的憨态实是可掬也。总之,这首小诗在叙事、描写环境和人物这几方面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可说得上是言简而意赅了。6、照应这种技巧是指诗人在诗中有意识地使前后内容形成呼应的手法。其目的有的是为点题,有的是为使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突出或作补充发挥。这种手法用得恰当,可使结构更为紧凑、严谨。如前面举过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两次出现了前后照应的内容。诗的第二句提到了“巴山夜雨”,这可以说是照应了题目。诗的第四句再次提到“巴山夜雨”,这就形成了一种反复式的前后照应的方式。全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前者是写实景,后者是诗人设想的重逢时的谈资。这样,能让读者既形象地感受到诗人想念挚友的愁思,又别有情趣地体会出诗人和挚友之间的情谊是多么真挚深厚。以上是从古诗词整体构思方面讲了几种表达的技巧,下面再从局部描写方面讲一讲古诗词表达的技巧。说到古诗词在局部描写方面的表达技巧,就必然要涉及到我们常说的修辞方法。就目前对中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来看,应注意那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一般说来,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较物、对比、双关这些修辞手法。除此之外,也可适当地了解拈连、移觉、示现、呼告、互文、用典等一些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下面仅就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作一简要说明。1、比喻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是把要表述的事物写的具体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炼。因而,这种表达技巧是汉语现象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表达技巧。自然也就成了一种非常适用于古诗词的状物抒情的技巧。如前面提到的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运用比喻中明喻、暗喻的修辞手法较典型的例子。下面再举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说说运用借喻的现象。《芙蓉送辛渐》的最后一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的“冰心”“玉壶”都是喻体,本体是诗人的高洁品行。诗人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比喻表述了他的志趣和自信,也使我们通过这个比喻仿佛看到了他--王昌龄那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洁伟岸的形象。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表达技巧,前者称作拟人,后者称作拟物。在具体语言实践中,拟人的修辞方法运用得较多。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作者对禽兽、草木等的观感给他们以人格,让他们也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会说,会笑,会做事情。这种拟人的方法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呆板的变成活泼的,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总之,可以收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如唐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台城景象的描写,意在说明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上匆匆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台城柳的“无情”--拟竟不管人间兴亡,照样繁茂,“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方法说柳树“无情”,正透露出诗人目睹台城柳时所引发的无限感慨。诗人当时对唐王朝重蹈六朝故辙已有亡国之不祥预感,故而借此凭吊之机,赋予台城柳以情感,来寄托诗人的伤怀。3、夸张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而读者看后不仅不觉得不合理,反而觉得悦耳有趣,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夸张。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夸大言者的语言气氛,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如前面举过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极言舟行似箭,而其行速之快,如按照实际情况来看,那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我们读后非但不疑,反觉妙哉。缘何?就是因为这里的“言过其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当时在流放途中遇赦后的那种喜悦之情,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的神态。这就是夸张的修辞方法产生的艺术效果。4、借代这种方法是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名称来替代本体事物的名称的表达技巧。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能以鲜明地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启发读者的联想。另外,这种方法可打破语言表达的单调、呆板,使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还富含诙谐幽默的情趣。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江南春景,其中的“绿”、“红”就是用叶与花的颜色特征来代指叶与花,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叶与花的鲜艳的色彩,增添画面的鲜活美感。试想,如果用“叶映花”来表述,那岂不太呆板了?说不定还会成为败笔呢。5、对偶这种修辞方法是汉语修辞所独有的一种表达技巧,因而,这种修辞方法很富有中国气势、中国风格,早就为我国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贴春联的习俗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古诗词中,尤其是格律诗中,这种技巧运用得更为普遍,更为讲究。对偶从内容上看,要求两联的内容或相对,或相近,或相反;从表达形式上看,要求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语法结构必须相同,而且用的词语必须成对,尽量避免用相同的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方法的修辞效果大致有以下几点:①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给人以视觉匀称的美感;②凝炼概括,把同一事物或事理的某一发展过程表现的集中而又比较鲜明,充分体现了事物对立铜的辩证关系;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上口,便于传诵记忆。对偶的种类比较多,对中学生来说,能掌握住正对、反对、流水对这三种也就可以了。其中,流水对较难把握。流水对是指对偶句上下联内容构成相承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等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对偶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构成了工整的“正对”形式,后两句则较之前两句对得更为巧妙,因为它不仅从字面上构成了工整的“正对”,而且从两句的关系上又构成了流畅的“流水对”。(对此诗的内容,本文前面已又分析,此不赘述)又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典型的“反对”的例子。从形式上看,“横眉”与“俯首”相对,“冷对”与“甘为”相对,“千夫指”与“孺子牛”相对,对得非常工整;从内容上看,一“憎”一“爱”,鲜明对立,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决不屈服于敌人,甘愿做人民大众的牛的伟大精神。由于王之涣和鲁迅先生都是采用对偶的方法来表达的,所以,这些句名言至今广为流传,众人皆知。其实,何止是他们。我们今天常用的那些名言警句中,又有多少都是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的。从这里,我们不也可体会到对偶的修辞魅力了吗?6、较物这种修辞方法就是作者将要描写的对象和另一种事物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进而突出作者所要描写的对象。正如我们常说的:“又比较才有鉴别。”这种修辞方法可以表达作者真挚深刻的情感,可以表达作者的雄心壮志、豪迈气概等。如杜牧的《山行》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用“二月花”来和“霜叶”比较,这不单突出了寒秋枫叶的外在美,更让人去深悟蕴含其中的哲理--那经霜的红叶,充满着勃勃生机,不正体现了他那顽强的生命力和傲霜斗寒的性格吗?从这个比较中,我们自然感受到了作者对寒秋枫叶的热烈而深沉的赞美之情。7、对比这种修辞方法是一种特殊的“较物”方法。它是把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以更详明地突出事物间本质属性的差别和对立,从而表现作者对真假、善恶、美丑的爱憎态度和感情。如唐诗人来鹄的《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这是一首描写“夏云”的托物诗。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夏云的“千形万象”,但诗人却无心欣赏,“竟还空”就是表达了诗人希望成辉的心情。这就不仅使我们要问,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与景物不相协调的心情呢?诗人的希望又是什么呢?诗的后两句回答了这些问题。第三、四句诗人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大片的旱苗干枯欲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大片云彩悠闲容与,幻化奇峰,自得其乐。这里,一边极重、极急,一边极轻、极缓。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夏云--那些高高在上,似乎能给百姓带来希望却无心解救旱情的不问苍生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怒、憎恶之情,而全诗的主旨也就因此而明了了。8、双关这种修辞方法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一个语音、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同时表达关联两种事物的双重含义的修辞技巧。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的作用。由于作者是借助于巧妙的联想而运用了双管这种方法的,所以,读者在欣赏时也要通过联想去体味。这就给欣赏增添了极大的情趣。另外,由于作者借用的载体的不同,所以,双关又可分为谐音双关和会意双关两种。如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春江边听到情郎歌声时所产生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看字面意写的是又出太阳又下雨的自然景象,但联系前面的内容看,很自然会让人想到这是那个女子听到情郎歌声后的微妙复杂的情感--从爱人表面的“无情”听出了“有情”。这字面的“晴”与内含的“情”就巧妙地构成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技巧。又如唐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的第一、二句描写的是冰雪消融时节胡天北地的和平宁静的景象,是实写的内容。接下来的后两句,从字面看是说梅花落花的花瓣随风飘散,一夜之间花瓣和花香洒满关山。按说这两句和前两句正好构成非常和谐的意境,但细想一想,胡地没有梅花 ,这岂不是诗人的疏漏?当然不是,一个有名的诗人怎能出现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其实,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会意双关的方法。诗人虚拟了一个梅花随风飘散的景象,实际上借此在诗句中嵌入了《梅花落》这个古曲名。这样,诗人的本来意思是要说,羌笛吹奏着《梅花落》的曲调,那笛声随风飘散,一夜之间声满关山。而戍边的将士听到这吹奏着《梅花落》的笛声,自然会由听曲而遐想故乡梅花之飘落,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以上从整体构思和局部描写两方面谈了关于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问题。再说明一点,这些方法有可能在一首诗中综合使用,所以在具体鉴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全面分析,避免顾此失彼的现象。综上所述,可知古诗词鉴赏涉及到的内容确实较为复杂,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能故作玄虚,又不能浮光掠影。还有一点也应注意,就是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绝不能就题论题,不计其余,要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作为这部分复习的指导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对这部分内容真正做到“恰到好处”地指导复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呵呵写的挺好的,继续努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呵呵写的挺好的,继续努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果觉得回答得好,请及时选为最佳,谢谢支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针对这一要求,《高考说明》(语文)在“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这两部分中都明确指出,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题主要集中在古诗词鉴赏上,而且把过去的单选形式改为简答形式,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提高了这部分内容考查的难度。因而,近两年来,古诗词鉴赏就成了学生最感棘手的难题,虽然这类题的分值充其量也不过6分而已。为此,笔者总结有关这方面的教学体会,仅就如何指导学生复习鉴赏古诗词的问题略陈管见。一从初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排情况看,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接触为数不少的古代诗词,这对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肯定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忽视高考前复习阶段继续培养、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要看到,语文新教材选编的中国历代诗词作品都是名家名作。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是在借助参考资料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高考时则不同,尽管高考所选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的难度都不大,但学生要在无任何辅导手段却又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指定的任务,其难处还是可想而知的。再者,从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训练的层面看,课堂教学是以一首诗的教学过程为单元。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还有待归纳整理。换言之,学生还很有必要总结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系统化;规范已有的不同层面的鉴赏能力,使之条理化。这样,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就会应对自如了。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一点说,都要求我们在高考前做好培养、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的专题指导和专项训练的工作。二根据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有关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复习指导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指导训练要本着“初步鉴赏”的标准,尽量选那些思想感情健康向上、内容浅显单一、无背景、篇幅短小精悍的古代诗词,切忌选用过深过长、有复杂背景的作品。2、指导训练的内容一定以古代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方面内容为主,切忌漫无目的或眉毛胡子一把抓,弄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失去信心。3、选用、设计古诗词鉴赏试题,要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表述的文字要准确具体,切忌问题提得过于宽泛或过偏,以致学生答题时无从下手。4、指导训练时,要先扫除理解古诗词词句内涵方面的障碍,再指导欣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样训练有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对简答的内容,要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物”且“言之有据”;对表述的语句要要求做到文从字顺,“达意而已”。切忌在回答问题时堆砌或滥用有关鉴赏专用名词的空洞无物现象。三理解是鉴赏的基础,所以,只有从内容上准确地把握了古诗词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去欣赏每一首古诗词所具有的特色。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准确、全面理解读物,为进一步鉴赏打好基础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像理解文言文那样理解古诗词的词语含义,也就是说,要用文言的词义去理解古诗词词语的含义,否则就会理解不准确,甚至会闹出笑话。如:“危”,在现代汉语中是“危险”的意思,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是“高”的意思。如按今义来理解“危楼高百尺”的“危楼”,那恐怕就会令人啼笑皆非了。2、古诗词讲究语言凝炼,因此有的词语就会带有古汉语词类活用特点。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谁令骑马客京华”的“客”字,“樯橹烟飞灰灭”的“烟”、“灰”二字,在理解时,都应按照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用法来理解才行。3、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常会出现句序颠倒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必须把颠倒的语序调整好才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这样的句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照这两句诗的意思其正常句序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但是这样表达,不仅不押韵了,而且表达效果也逊色多了。4、诗词的语意往往不像非韵文那样贯通、明确,易于理解,因为诗词这种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语意表述上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跳跃的现象。所以,我们在理解古诗词时,还应注意把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上,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还以上述王维的诗句为例说明一下。在理解时,我们先调整好语序,然后根据诗人所给的信息补足语意,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进而鉴赏诗人所描绘景物的动人之处。([参考]王维的这两句诗可这样理解:岸边,一群洗罢衣服的姑娘,笑语喧哗着从竹林里走回家去;水面上,一只只渔船顺流而下,那片片莲叶也随之摇曳。)5、了解并积累古诗词的一些常识,不仅对理解、鉴赏古诗词会有所帮助,而且对提高文化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古诗词的押韵、节拍、格律、平仄、对仗、词牌、曲牌、类别等。这些虽不是高考的内容,但了解一些,还是有必要的。如,了解了律诗的有关常识,就可以知道律诗各联的各自要求。如知道了颔联、颈联的写法,在鉴赏时就可从对仗的修辞角度去欣赏这两联的表达技巧。再如,古诗词中有些事物常常被另一种名称所替代,像“月亮”,古人就常用“玉钩、玉盘、蟾宫、桂宫”等来指代。如不了解这些,那么就有可能费解或误解。以上谈了关于如何理解古诗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做好这一步骤的指导训练,在进入鉴赏训练之前,可以把要鉴赏的读物翻写(即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描写)成一篇优美的小品文。这样训练的方法看似麻烦,但对学生鉴赏古诗词肯定是有利无弊。下面试翻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作为参考。(原诗)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翻写)早晨,咸阳城下了一场雨。飞尘润湿了,旅店的杨柳显得青翠欲滴,格外清新。饯别宴上,诗人举杯深情地对友人说:“再喝下这杯酒吧。你向西出使到阳关,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啦。”四这一节开始谈谈鉴赏古诗词形象的问题。诗词和小说、戏剧一样都要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词中的形象不单单指叙事诗中的典型人物,还可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而更多的则是指作者描写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等。不仅如此,我们在鉴赏诗词的形象时,还应注意体味作者寓于诗词中的真挚情感。如果只能欣赏到诗词所提供的“画意”,却欣赏不到“诗情”,那么就不能完整地把握诗词的意境,也就达不到鉴赏诗词形象的目的了。由此看来,鉴赏诗词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鉴赏作者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下面以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为例具体说明。杜牧的《山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绝句。诗的内容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这些景物,这些物象构成了一幅秋山枫叶图。然而,知道了这些内容,还不能说从中鉴赏到什么。即使我们把这幅秋山枫叶图想象得非常生动,也不过是对诗中之“境”的鉴赏而已,因为,我们还没有由此而体味到诗中所蕴含这的丰富情感,即诗中之“意”。那么这首诗的“意”又是什么呢?我们从杜牧所描写的那幅秋山枫叶图中,尤其是从诗人重点描写的寒秋红叶这一形象中,不仅能体味出诗人对深秋时节虽经霜打却焕发活力的枫叶的赞美之情,而且还能让我们感悟出寒秋枫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傲霜斗雪的坚强性格。如此读来,诗人塑造的枫叶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那种健康向上的美学趣味,以及这个形象留给我们的深刻启迪,是多么令人回味,令人振奋!这,才叫鉴赏古诗词形象。说到此,有必要说说古诗词抒情方式的问题。众所周知,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前者使用的情况少于后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与诗人在诗中阐发的议论是分不开的。这样抒情的好处是,可使诗人的感情直露,收到朴实真切、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唐朝诗人罗隐的《雪》:“尽道雪丰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首诗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即通篇都在议论。我们知道,绝句因其篇幅所限而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更何况五绝呢?但《雪》这首五绝竟通篇都在议论,这也就不能不说是它的独特之处了。罗隐在这首诗里把议论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唐朝末年的封建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他尖锐地指出,你们都会说“瑞雪造丰年”,但即使是丰年又怎么样呢?长安城里还有那么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都会被“丰年瑞”冻死在街头。如此说来,这样的“丰年瑞”还是不多的好!从诗人阐发的议论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恶、愤怒之情,和对他们的所谓关心黎民百姓的丑恶嘴脸的鄙夷、蔑视之情。间接抒情,即指通过某种手法来抒发情感。这样抒情比之直接抒情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由于间接抒情的方式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所以这种方式所包含的种类比较多,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如杜牧的《山行》;借事抒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借人抒情,如梅尧臣的《陶者》;状物抒情,如贺知章的《咏柳》;托物言志,如黄巢的《菊花》;怀古抒情,如李商隐的《贾生》。因本文篇幅所限,所举之例,不再一一详述。五这一节谈谈鉴赏古诗词语言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从语言技巧和语言风格两方面作指导训练。先谈一谈语言技巧的问题。语言技巧即指语言锤炼,就是“依据题旨和情境要求,经过反复选择加工、提炼,最后选取最佳语言形式(字、词、句等)以提高全篇语言表达效果的技法。”(《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国古诗词在这方面的要求极为突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有古今流传的“推敲”的故事。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诗人是非常重视语言锤炼的。正是因为我国古诗词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如此特点,所以鉴赏古诗词语言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古人讲究“炼字”,主张“意胜”,力求达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水平。像我们所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中的“绿”“闹”二字,在诗人的笔下就如同有了灵性一般,让我们读后自然而然地去推想那“绿”“闹”带给我们的鲜活、生动的春天景象。这就是语言锤炼的表达效果。再举一例详细地说明一下。唐代诗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听笛》一诗中写道:“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塞月夜苍凉的景象,抒发的是戍边士兵望月闻笛而唤起的思乡之情。全诗前三句是对塞景边声的渲染,由此引发出第四句的抒情。第四句中的“尽”字用得极妙。既可想象为是众多、甚至是所有的士兵因久戍难归而思乡思亲,又可想象为非是一时一刻的感情冲动,而是彻夜尽然。就是这一“尽”字,从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两方面抒发了戍边士兵内心沉重、苦痛的思乡思亲之情,为全诗增添了催人泪下的悲剧色彩。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一经过诗人锤炼的“尽”字,便是这首诗的“诗眼”呢?愚以为是。炼词,即指锤炼词语。其实,炼字也属于炼词的范围,只不过炼字侧重于单音词,炼词侧重于双音词而已。由于古人用单音词多于双音词,而“诗眼”又为单音词,所以在古诗词中炼字比之炼词显得更为重要。尽管如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语言时也不能忽视炼词的现象。炼词和炼字一样都要特别注意词义、感情色彩、使用规则和习惯等方面问题,而炼词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翻新问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诗人用“彩云”来形容离开白帝城时的景象,让我们去想象:彼时彼地,清晨的霞光将山上雾气染得五彩缤纷;而从江面望去,白帝城隐现在绚丽的云霞之中,如仙境一般。联想诗人当时的心情,就不难知道诗人为什么会把白帝城描写得如此神奇美妙了。还有最后一句的“轻舟”一词,也是出于诗人当时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而选定的。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词分别换成“白云”、“小舟”这些平常的词,那么其内涵虽无改变,但都不如“彩云”、“轻舟”给人的想象更为丰富,更能把诗人当时的爽快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关于炼句的问题,本文不作重点阐述,因为就高中生来说,能掌握住上述两点和下面要谈的古诗词局部描写表达技巧的要点,就基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的辽阔、寒寂,使我们看到白雪纷飞,不见一只飞鸟,条条路径不见一个人的景象。这是全诗的铺垫。后两句写那孤舟上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然而在这样的天气里能钓到什么哪?只有掉那“寒江雪”了。这最后一句诗人运用了拈连的表达技巧,借蓑笠翁自喻,表达了诗人在失败后不惧孤独与失势,希冀东山再起的孤傲激越的心情。由此看来,这最后一句就是全诗的焦点,古人称这样的句子为“眼句”。既由“垂钓”自然结合上文拈连出“钓雪”,又表现了诗人孤傲不屈的斗争精神。这就是炼句的典型例子。下面再谈一谈语言风格方面的问题。什么是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人们在语言及语言之外的多方面因素的联合制导下,有分别、有选择地运用全民族共同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方法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点的综合。”(《修辞通鉴 》)说得通俗一点,语言风格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作者运用语言的个性特征。由于影响作者的语言风格的因素很多,所以这个问题显得较为复杂。在此,笔者仅根据古诗词语言鉴赏的复习要点,着重谈谈以下几种语言风格。1、朴实的语言风格朴实的语言风格的特征是语句质朴,表述明了,情感真切,语气自然。据此,也可将这种语言风格称为或平实、或平淡、或平易、或质朴的语言风格。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作品多采用口语,不注重修饰,力求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李绅的《悯农二首》就具有这样的语言风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封建时代的诗人李绅固然不会用阶级论的观点去分析诗中所写的社会现象,但他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时农民的痛苦和不满,在客观上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两首诗能流传至今,差不多尽人皆知。特别是后一首,后人又赋予了它新的教育意义,今天还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这两首诗之所以能够如此,除思想内容方面的因素之外,不能不说是朴实的语言风格所产生的功效使然了。2、绮丽的语言风格人们历来推崇朴实的语言风格,但也同样喜欢绮丽的语言风格。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要知道,朴实和绮丽是相对举的语言风格,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定了它们的各自长处。绮丽的语言风格常常体现于强光重彩的细描浓写之中,给人以华美绚丽、优雅生动的感受。由此可知,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作品多用形容之类的词语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首短短的七绝,竟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柳的概貌和枝叶,尽情描写了春柳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不仅如此,诗人还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春风如剪刀的比喻让人去具体体会春风和细叶的复杂关系,真可谓匠心独运。如果把李绅的《悯农二首》和贺知章的《咏柳》的语言风格互换一下,那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由此我们是否会对这两种语言风格有更鲜明的比较呢?愚以为不言而喻。3、含蓄的语言风格含蓄,顾名思义,就是不把要说的话、要抒发的情感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述出来,让读者回味无穷,以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这种语言风格在古诗词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晚年飘泊江湖偶遇阔别多年的老相识--李龟年的情景。诗的第一、二两句是追忆昔日两人交往的情景。语句虽平常,却饱含无限今非昔比的慨叹,使人细细咏吟过后仍觉意犹未尽。是啊,想当年,二人都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一个被誉为班杨再世的少年才子,一个是风流倜傥、名噪一时的歌星。而今呢?一个无栖身之所,一个靠卖唱度日。这历经沧桑之感岂不都蕴含在那对往昔的回忆中?接下来的三、四两句,写的是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情境。这里无一字紧接前两句抒写诗人的感慨,反而写出了“江南好风景”。读到此,如果不去体味诗人的言外之意,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实际上,诗人如是说,其中蕴含着的潜台词是:江山依旧,四季如时,然而国事与彼此身世却已与当年迥然不同,岂不令人伤感?眼下正是“落花时节”,在这“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境况中,虽说今日逢君,而此生还能再否?从这首诗里,我们具体地欣赏到了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艺术魅力。当然,在向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时,还是选那些无背景的或背景较简单的古诗词为好。4、明快的语言风格明快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遣词造句,明白畅快,表情达意,直截了当。如果用梁启超的看法来诠释这种语言风格,那是再好理解不过了。他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说:“例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笑一场或大叫一阵,在这种时候,含蓄慰藉,是一点用不着。”又说:“情感的突发,一燃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 ”如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是一首即兴小诗。诗的第一、二两句通过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本已扫兴,而那蜂蝶却又纷纷过墙而去,以致诗人的心情又多一层惆怅,竟怀疑“阳春”长了脚,不住自家,而偏偏跑到邻家去。这里,虽没有大叫、大笑、大跳,但诗人那惜春之情抒发得直截了当,亦不失为明快。5、豪放的语言风格说到豪放的语言风格,自然就会想到婉约的语言风格,自然就会想到宋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是的,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常用这两种语言风格来鉴赏宋词,而笔者在这里所要谈的也无非就是这样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是,本节所引的例子不是“词”,而是“诗”。豪放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刚健有力,气势雄壮。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折向东去流归大海。这里的画面辽阔,景象壮观,气势庞大,谁读了胸襟不为之一开?接下来诗人想进一步游目骋怀,而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所体现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不更激励我们去挑战人生吗?如果用王之涣这首诗和苏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相比较,那么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出在语言风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东西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6、婉约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的特点是词句优美,气韵婉曲,感情缠绵。如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酒)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留连心理的小诗。诗人从“寻芳”开始,到最后“赏残花”,这中间一直处于醉态,而时间也由寻芳时的日中到“日西斜”,再到“深夜”。诗人酒醒后,可能想到日间盛开的鲜花到了明天也许会落英缤纷,所以只好“持红烛”来独赏这即将逝去的残花了。诗人就是这样把他自己爱花迷花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诗人“持红烛”独赏残花,说不定还会得到别有情趣的独的之乐呢。从李商隐的这首小诗中,我们是否能体味出宋词婉约派的语言风格呢?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7、庄重和谐谑的语言风格这两种语言风格在古诗词中不是很多的,所以放在一起来谈。这一对语言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气氛和感情色彩上。前者气氛肃穆,情态审慎;后者嘲讽戏谑,犀利泼辣。下面举两首同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唐诗,来具体体会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各自特色。第一首是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借汉文帝求访贾生的典故,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名为讽刺汉文帝,实则把矛头直指当时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这首诗不仅在构思上极尽言抑吞吐之妙,而且语言表达上也尽显词锋犀利、讽刺辛辣的庄重风格。第二首是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动乱,原来刘项不读书。”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給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诗一开头就用略带夸张的语气写道,焚书坑里的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而秦始皇的帝业不也随之“灰飞烟灭”?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已初步感受到这首诗语言风格的基调?接下来还是用夸张的语气指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秦末的动乱,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致使秦发生动乱的“刘项”原是不读书的。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纯然口语的形式,这一句既从内容上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又从表达效果上用揶揄调侃的口吻,应之前面的夸张的方法,形成了这首诗的谐谑的语言风格。如果把李商隐的《贾生》和章碣的《焚书坑》比较一下,那么,我们就能从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的表达方法和形式上体会出各自的语言风格特色。前者采用了充满谴责指斥的对比方法,使全诗的语言风格更侧重于庄重;后者则采用了充满揶揄调侃的口语形式,使全诗的语言风格更侧重于谐谑。以上谈了古诗词的八种语言风格。对此,笔者认为,在向学生指导这方面内容时,不宜讲得过细,让学生对每种语言风格的主要特征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就可以了。另外,也可把其中比较接近的语言风格的大致区别給学生说一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朴实与明快,含蓄与婉约,豪放与庄重等。六这节主要谈谈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问题。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这个概念,也有人称之为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也好,表现手法也好,据己之见,两种说法其实指的是同一个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所在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具体内容,这也就是本文要研究探讨的的重点。为此,笔者参照有关资料和教学体会,从整体构思和局部描写这两点总结出以下看法。(语言方面的表达技巧已在上一个问题里有专门论述,故本节不再重复)先谈一谈整体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1、虚实结合这种技巧是指诗人用现实的景或事同想象的景或事互相映衬,抒发同一种感情的表达技巧。这里,“实”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想象性。两方面巧妙组合,“实”便成为引发“虚”的基础,“虚”便成为“实”的延伸。因此,虚实相生,也就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是常用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下阙所写的内容都属虚写。这些虚写的内容和上阙的实景实事相结合,用别后的孤独寂寞的心境映衬诗人与心爱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更让人为之悲伤。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既写出了朋友的思念与期待,也写出了人的惆怅与无奈。紧接下来,诗人却抛开第一句的话题,描写了“巴山夜雨”的景象。这句看似无关的话,实际上是景中有情。诗人就是想借此来表现出当时他客居异地的孤独寂寞,绵重不已的愁思和对朋友的渴切思念之情。如果只按这两句所写的内容去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那还未免有些过早。接下去在诗的第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想象有一天两人聚首交谈,而谈话的内容却又恰恰是今夜巴山听雨、吟诗寄远的情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这一来,全诗一下子摆脱了低沉抑郁的感伤情调,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朋友的失望和诗人的惆怅,突出了两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情。读至此,这首诗的主旨才如水落石出,清晰可见。据此,可以说这首诗在总体构思上确实体现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的妙处。2、衬托(含动静相衬乐景哀情)这种表达技巧指的是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技巧。由于主体与衬体二者的关系不同,这种技巧又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在古诗词中,运用这种技巧构思谋篇的作品是比较多的。如我们常说到的“正侧结合”的技巧应属于正衬,“抑扬结合”、“乐景哀情”、“动静结合”中的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应属于反衬。下面就按照我们常用的说法将这些与衬托有关的表达技巧分别说明。⑴以侧衬正的正侧结合诗人在描写事物时,有时通过正面和侧面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以使所要描写的对象更突出,更鲜明。这种表达技巧就是“正侧结合”的技巧。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里,“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都是直接描写花开的盛况,使人如同看到那繁盛的花朵开满蹊径的景象,而且照应了题目“寻花”之意。后两句写“戏蝶”的“时时舞”、“黄莺”的“恰恰啼”,不只是为增添黄四娘家路上春色之美而已,而且更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作者所要赞美的繁花似锦。同时,作者写“时时舞”的“戏蝶”之“留连”和“恰恰啼”的“娇莺”之“自在”,也是想借此--蝴蝶和黄莺的情态--来抒发诗人“寻花”的情趣。⑵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的抑扬结合这种技巧是指诗人在诗中同时写出贬抑和褒扬两方面内容,使描写对象的某些方面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其目的却是为突出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样就形成了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的不同构思技巧。这种抑扬结合技巧可使作品内容造成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诗的前两句的“求贤”“访”“才调更无伦”这些词语来看,一定会认为诗人在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之英明。然而,第三句一个“可怜”便使全诗内容、情感一下子出现了逆转。等到看完全诗,才明白作者哪里是在赞颂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而分明是在鞭挞他和以他为借代的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不仅不能识贤用贤,而且昏庸至极!细读全诗,能不为诗人极尽抑扬吞吐之妙而叫绝吗?再看一个运用先扬后抑的例子。唐诗人罗隐有一首题为《蜂》的绝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的前两句用“不论”“无限”“尽”这些词语极力称赞蜜蜂的占尽风光。正由于这两句的蓄势,使读者继续欣赏之后立即感觉出前后反差竟如此之大,不仅蜜蜂的“尽占风光”被一扫而空,而且落得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局,岂不悲哉?”由于古诗词常出现见仁见智的现象,所以有人对这首诗的主旨有另外的理解,但不管这首诗的主旨如何理解,其所运用的先扬后抑的技巧是谁也不会否认的。⑶以乐景反衬哀情这种技巧是指诗人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内心哀愁的构思技巧。这样写哀情比之正面烘托的感染力要强烈得多。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青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诗的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有山有水,有鸟有花,而且色彩明丽,相互映衬,更显迷人的魅力。然而,面对这样迷人的春景,诗人虽是年年观看,而每次观看却都是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每每想到归期遥遥,诗人又痛苦不堪,那还有半点欣赏之情?⑷动静结合,以动反衬静和以静反衬动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有时为避免景物的呆滞,或为求得反衬的艺术效果,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使二者形成动静结合的映衬关系,构成一种情趣,其中有的动静结合互为烘托,有的或以动反衬静,或以静反衬动。如贺知章的《咏柳》诗就实现描写了静态的柳姿,写出了春柳碧绿青翠的新貌,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接下来诗人运用大胆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在春风中婀娜婆娑的舞姿,令人随之展开遐想。这样一静一动地来描写春柳,比之“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无名氏《读曲歌》)的直观式的描写要生动得多。再看以动衬静的一例。王维有首《鸟鸣涧》,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景物。诗的前两句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静谧,后两句虽写到了受惊的山鸟,且在山涧中“时鸣”,但却让人感到的恰恰不是聒噪,反而更觉得春山寂静的出奇。这就是作者运用以动沉静的技巧所带来的效果。再看以静衬动的一例。3、象征这种表达技巧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现象,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事理的技巧。这种技巧在古诗词里托物言志类的作品中运用得最为突出。如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向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声。”(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用来形容蝉的触须。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贵宦,所以“垂绥”暗示显宦身份。)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以蝉作为象征物,写蝉的生性高洁,写蝉的居高、垂绥,都是借以写诗人自己的。特别是写蝉声的远传却非是借助于秋风,充分体现出蝉的清朗俊逸的气韵,而这正是作者要向大家表白的意思,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在的有利条件,自能声名远播。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而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由此可知,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能说没有自况的意味吗?4、渲染这种技巧指的是诗人对环境、景物、事件、人物的行为或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对象,强化欣赏者的审美感受的技巧。这样表达的效果能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的物相组合中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描写对象的特点,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表达较之直陈其事要形象得多,体味更深。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年孤愁的复杂感情。但是,在前两联中诗人并没提到“秋”字,而是用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和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夔州秋景图,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里诗人采用的就是渲染的手法。从内容上说,能以给读者对夔州之秋的形象感受;从情感上说,能以让人体味诗人当时的沉郁悲凉心情和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里对秋景的描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诗人写的也是秋景,同样也没提到一个“秋”字,但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秋的意味。在这里诗人也同样运用了渲染这种技巧,所不同的是,毛泽东与杜甫各自抒发的情感有天壤之别。5、白描这种技巧指的是诗人以简洁明白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客体,突出事物的特征,勾勒出鲜明的艺术形象的技法。运用这种技巧能让读者尽快获得描写对象的特征,并因此对描写对象产生相应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这种技巧的特点是以简代繁,寥寥几笔勾勒得形神毕肖,所以非常适合诗歌这种文体。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五言绝句总共20个字,却让我们从一问一答的片断中,了解到了诗人所访之人的身份和生活情趣,访问的结果。如再细细品味,还能让人感到诗人的那种寻人不遇却不扫兴,反而饶有余味的诗意的感受。这里,诗人就是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和童子问答的情景来叙述其“寻隐者不遇”这件事情的。除此,诗中的“松下”“云深”也是采用白描手法既描写了寻访时的环境,有间接烘托出“隐者”的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面貌,真可谓简笔中之简笔。还有,那童子的回答(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地方)看似是在补充说明“采药”的地点,实则还是不能让人知道其师父到底在哪里。这又是通过人物语言的特点来描写人物的白描手法,让我们由此想象出那个童子的憨态实是可掬也。总之,这首小诗在叙事、描写环境和人物这几方面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可说得上是言简而意赅了。6、照应这种技巧是指诗人在诗中有意识地使前后内容形成呼应的手法。其目的有的是为点题,有的是为使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突出或作补充发挥。这种手法用得恰当,可使结构更为紧凑、严谨。如前面举过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两次出现了前后照应的内容。诗的第二句提到了“巴山夜雨”,这可以说是照应了题目。诗的第四句再次提到“巴山夜雨”,这就形成了一种反复式的前后照应的方式。全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前者是写实景,后者是诗人设想的重逢时的谈资。这样,能让读者既形象地感受到诗人想念挚友的愁思,又别有情趣地体会出诗人和挚友之间的情谊是多么真挚深厚。以上是从古诗词整体构思方面讲了几种表达的技巧,下面再从局部描写方面讲一讲古诗词表达的技巧。说到古诗词在局部描写方面的表达技巧,就必然要涉及到我们常说的修辞方法。就目前对中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来看,应注意那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一般说来,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较物、对比、双关这些修辞手法。除此之外,也可适当地了解拈连、移觉、示现、呼告、互文、用典等一些不很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下面仅就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情况作一简要说明。1、比喻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是把要表述的事物写的具体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炼。因而,这种表达技巧是汉语现象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表达技巧。自然也就成了一种非常适用于古诗词的状物抒情的技巧。如前面提到的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运用比喻中明喻、暗喻的修辞手法较典型的例子。下面再举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说说运用借喻的现象。《芙蓉送辛渐》的最后一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的“冰心”“玉壶”都是喻体,本体是诗人的高洁品行。诗人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比喻表述了他的志趣和自信,也使我们通过这个比喻仿佛看到了他--王昌龄那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洁伟岸的形象。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表达技巧,前者称作拟人,后者称作拟物。在具体语言实践中,拟人的修辞方法运用得较多。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作者对禽兽、草木等的观感给他们以人格,让他们也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会说,会笑,会做事情。这种拟人的方法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呆板的变成活泼的,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总之,可以收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如唐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台城景象的描写,意在说明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早已成为历史上匆匆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台城柳的“无情”--拟竟不管人间兴亡,照样繁茂,“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方法说柳树“无情”,正透露出诗人目睹台城柳时所引发的无限感慨。诗人当时对唐王朝重蹈六朝故辙已有亡国之不祥预感,故而借此凭吊之机,赋予台城柳以情感,来寄托诗人的伤怀。3、夸张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而读者看后不仅不觉得不合理,反而觉得悦耳有趣,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夸张。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夸大言者的语言气氛,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如前面举过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极言舟行似箭,而其行速之快,如按照实际情况来看,那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我们读后非但不疑,反觉妙哉。缘何?就是因为这里的“言过其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当时在流放途中遇赦后的那种喜悦之情,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的神态。这就是夸张的修辞方法产生的艺术效果。4、借代这种方法是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名称来替代本体事物的名称的表达技巧。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能以鲜明地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启发读者的联想。另外,这种方法可打破语言表达的单调、呆板,使语言简练、含蓄,有的还富含诙谐幽默的情趣。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江南春景,其中的“绿”、“红”就是用叶与花的颜色特征来代指叶与花,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叶与花的鲜艳的色彩,增添画面的鲜活美感。试想,如果用“叶映花”来表述,那岂不太呆板了?说不定还会成为败笔呢。5、对偶这种修辞方法是汉语修辞所独有的一种表达技巧,因而,这种修辞方法很富有中国气势、中国风格,早就为我国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贴春联的习俗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手描绘家乡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