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不是应该要到历史的拐点 商鞅变法法么

拒绝访问 | junshi.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junshi.)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0c13cf92dc436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商鞅变法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5:03:2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注微信公众号当前位置: >>
练习题:1、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作用是 秦国确立封建制度 2、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体现其性质的改革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废除没有军功 3、商鞅变法中触犯到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内容是: 。 的旧贵族特权4、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 建立县制 内容是: 。 建立县制 (最早) 5、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措施 。 按军功授爵 6、商鞅变法中提出选官的标准是 。 7、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是秦国 富强的最主要原因是 商鞅变法。8、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是: 战国时期 。 封建制度的确立方式是: , 最彻底的是___商鞅变法_____。 改革(变法) 战国 9.商鞅变法发生在 _________________10.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____11.商鞅变法内容有利于秦朝封建制度的确立是_______12.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是______________13.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谁说的 _______14.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 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 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 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①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商鞅变法 ②改革前后,国家的统治阶级和土地所有制形式 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革前,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土地 公有;改革后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土 地是私有。 ③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阶级、 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贵族反对,因为变法废除了贵族特权; 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因为变法确立了新兴地主阶 级的土地私有权; 平民拥护,因为变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④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成功的(1分)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 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变法目的已达到,所以是成功的。⑤你对变法或改革的认识是什么?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 步;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人类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⑴社会大变革在社会制度发展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 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 ⑵社会大变革在经济上的表现,反映在农业领域里 应该是那两种生产工具的推广和应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⑶社会大变革表现在军事上,就是各诸侯国不断 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到战国后期,各国共同对外 策略主要围绕哪个国家考虑? 秦国 ⑷这种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是什么?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材料二――司马迁《史记? 商鞅列传》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 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3次败北 4次(1)材料一中表明商鞅什么思想?他的观点属于哪家的学说?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他的哪一项变法措施相对应?他的 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又是哪一 项?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材料一中表明商鞅什么思想?他的观点属于哪家的学说?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他的哪一项变法措施相对应?他的 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又是哪一 项?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变法的思想。法家 (2)奖励耕织;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3)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建立起了 封建制度;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不断 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 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 (2)秦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 (3)秦皇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4)秦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 展? (5)如何看待秦皇的焚书坑儒? (6)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答案:1.秦始皇 汉武帝 2.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 集权的封建国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4.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5.加强了思想统治,但摧残了文化,制约 了人们的思想。 6.应该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人物评价。 如在肯定秦始皇、汉武帝的功绩时,也应 指出秦始皇的暴政和汉武帝连年用兵等过 失,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 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材料二 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度,它包括: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 上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焚 书坑儒。反击匈奴,开发边疆,兴修灵渠。 请回答: 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 1.材料一中的“王”是谁?“初并天下”是何意?发 秦始皇(嬴政) 生在何时? 2.从材料二中找出促进了秦朝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巩 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固、开发了边疆的措施? 反击匈奴,开发边疆,兴修灵渠。 3.结合两则材料,秦始皇的哪一项措施就其历史作用 而言应该否定?该项措施是秦始皇在谁的建议下实行的? 焚书坑儒 李斯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1.仔细阅读下列三幅图:图一半坡出土 的纺轮图二神话嫦娥 图三孔子著 奔月 《春秋》(1)根据上述三幅图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我们获得古代历史 知识的途径有哪些?考古发现、上古的传说、文献资料 (2)上述三幅图中,哪一幅提供的史实更可靠?为什么? 哪一幅告诉我们的史实最不可信? 图一最可信,因为它是考古发掘出来的,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文物。 图二是神话传说,最不可信。 (3)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如果你遇到问题,你会采取哪些 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上网查阅资料、向老师等询问、到图书馆查阅书籍 2.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名人。他曾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中 人把他誉为“万世师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 春秋 (1)他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 (2)他在政治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仁 (3)作为一个大教育家,他的言论至今对我们的学 习发挥重要的作用,请你试举其中一句教育名言。 (4)他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影响? (5)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图中人物的政治思想的人是 孟子,他的什么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 A 的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借鉴作用?( ) A.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B.“制天命而用之” C.无为而治 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时期姓 名称谓 大思想家、大教育 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著作主要思想孔 春秋晚期 子 战国时期 孟 子 墨 子 老 子 庄 子 韩 非“仁” , “为政以德”。 《论语》“因材施教”、谦虚好学、 “温故而知新”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用“仁政”治国;主张遵循时 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战国春秋末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代表 法家代表人物 《道德 经》主张“兼爱”、“非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 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战国时期战国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春秋孙 武军事家,兵家鼻祖《孙子 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材料一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十有五而志 于学”,一生努力不懈。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 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学习音乐。 他去世前一天,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面前。 ――摘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的形象正被 越来越多的各国人民所熟知。截至2010年10月,各国 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 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摘自《中国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学态度。他的教育名 言中,对你学习帮助最大的是哪一句? 立志、勤学、好问、实践、终生学习。(2分) 有关孔子教育的名言均可。(3分)(2)孔子作为大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 二中“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开始何时? “仁”的学说;(2分) 西汉(汉武帝时)(2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三中“孔子热”出现的 主要原因有哪些? 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 文化(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吸引力。(4分, 答出两点即可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商鞅变法教案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教案-商鞅变法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教学目标 示范课教案 商鞅变法知识目标 1、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为什么失败的五个致命教训_企业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商鞅变法为什么失败的五个致命教训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钟海生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来到秦国,开始了轰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二:商鞅变法 教案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 1002 班 王伟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教学设计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商鞅变法教学设计游立旺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关于商鞅变法的研究综述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关于商鞅变法的研究综述摘要:商鞅变法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一次最全面、最深刻、 最成功的伟...商鞅变法知识点梳理。一、历史背景: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成功的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它 摆脱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 1、 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确立 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 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商鞅变法的知识点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要点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 面都...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对商鞅变法的再认识与再思考――兼论宪政制度设计的中华资源
一、商鞅前后的变法
二、商鞅变法
1.商鞅提出了约束君权的思想
2.商鞅树立了法的最高权威
3.商鞅缔造了成熟完备的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连坐制度
三、法家法术势思想对现代宪政制度的重要参考价值
1.商鞅之死
2.秦朝之亡
&&&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在商鞅开始实行变法的135年也即商鞅之死117年之后,秦国扫灭了六国,一统了天下。
&&& 在商鞅变法之前与之后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次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如之前的管仲、李悝、吴起等的变法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变法者死后就人亡政息了;而之后的王莽、王安石的改制或变法在变法者推行当中即与变法初衷严重背离而被迫终止;张居正的变法与管仲、李悝、吴起等的变法类似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张居正死后也人亡政息了。
&&& 相较商鞅变法,以上这些变法或改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持续时间不长,人亡政息,甚至人未亡政已息。
&&& 为什么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且在商鞅死后一百多年还能人虽亡而政不息并最终实现了变法的终极目标――富国强兵,独步天下呢?!
一、商鞅前后的变法
&&& 我们先来简略考察一下这些无疾而终的变法或改制。
&&& 1.管仲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管仲论•苏洵》)――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 &2.李悝
&&& 魏文侯即位不久李悝死,相国公叔痤设局排挤吴起,文侯不能用吴起,吴起出走楚国变法。
“公叔为相……而害吴起。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公叔痤为相……而妒忌吴起。(痤手下献计说):……以要把公主嫁给他作为试探,吴起愿意留下就会接受,不愿留下就会拒绝,再召吴起一起回家。然后让你娶的公主对你发脾气表示看不起你。吴起见你娶的公主看不起你,便一定会拒绝娶公主。吴起看到这位公主居然看不起魏的相国,果然拒绝了魏武侯。武侯也起了疑心,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因此获罪,只好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后魏惠王不能用商(公孙)鞅,鞅出走秦国变法。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史记•商君列传》)
结果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无以为继。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楚悼王去世,楚国宗室大臣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吴起被箭射伤,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追兵在射杀吴起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韩非子.难言》)――楚肃王继位后,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也被终止。
“至于王莽,制度失中,奸轨弄权,官民俱竭,亡次矣。”(《汉书.食货志》)――至于王莽,他的制度失于公平,又奸臣弄权,结果使一般官吏和民众都被损害,是最下等的。
“羲和置命士督五均六斡(管),郡有数人,皆用富贾。……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臧(藏)不实,百姓俞(愈)病。” (《汉书.食货志》)――王莽设置羲和命士,督促实行管理财政的五均、六管制度。每郡有几个名额,都由富豪、大商人担任。……这些官员乘坐驿车,谋求奸利,往来全国。乘机与郡县官吏勾结,设立假帐。国库未能充实,而百姓更加穷苦。
“奸吏猾民并侵,众庶各不安生。”(《汉书.食货志》)
“郡县赋敛,递相赇赂,白黑纷然,守阙告诉者多。” (《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郡县官府征收赋税和财物,层层贿赂,是非清浊不分,前往朝廷申诉冤苦的人很多。
“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赡官禀食之,使者监领,与小吏共盗其禀,饥死者什七八。” (《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流民进入函谷关的有几十万人,于是设置养赡官发粮食给他们吃,由使者监管。而使者却与小吏一起盗窃那些粮食,流民饿死的十有七八。
“莽使中黄门王业领长安市买,贱取于民;民甚患之。业以省费为功,赐爵附城。莽闻城中饥馑,以问业。业曰:‘皆流民也。’乃市所卖粱饭、肉羹,持入示莽曰:‘居民食咸如此。’莽信之。” (《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王莽指令中黄门王业管理长安市场的买卖,他压低价格向百姓收购物品,百姓以此为患。王业由于节省收购费用立了功,被赏赐附城的爵位。王莽听说城里发生了饥荒,向王业询问情况。王业说:“都是流民。”于是买些市场上的精米饭和肉汁,拿进宫给王莽看,说:“居民的食物都是这样。”王莽相信了他的话。
“以大司马司允费兴为荆州牧;见,问到部方略,兴对曰:‘荆、扬之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间者国张六管,税山泽,妨夺民之利,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兴到部,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租赋,冀可以解释安集。’莽怒,免兴官。” (《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王莽任命大司马司允费兴作荆州牧,接见并询问他到任后的施政方案,费兴回答说:“荆州、扬州的百姓大都依靠山林湖沼,以捕捞、樵采为业。前一段时间,国家推行六管制度,征收山林湖沼税,损害、剥夺了百姓的利益,加上连年久旱,百姓饥饿穷困,所以沦为盗贼。我到任后,想要明令晓喻盗贼返回家园,贷放农具、耕牛、种子、粮食,减免他们的赋税,希望可以解散、安抚他们。”王莽大怒,免掉了费兴的官职。
“末年,盗贼群起,发军击之,将吏放纵于外。……莽耻为政所至,乃下诏曰:‘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百姓流离。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岁为此言,以至于亡。”(《汉书.食货志》)
可谓人祸天灾交加,天下大乱,王莽死于非命。
司马光与吕惠卿争于朝:“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宋史•司马光传》)
“彼言青苗钱不便者,大率但知所遣使者或年少位卑,倚势作威,陵轹州县,骚扰百姓,止论今日之害耳。提举官欲以多散为功,故不问民之贫富,各随户等抑配与之。州县官吏,恐以逋欠为负,必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仍以富者为之魁首。贫者得钱,随手皆尽,将来粟麦小有不登,二税且不能输,况于息钱,固不能偿,吏督之急,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力竭不逮,则官必为之倚阁。春债未毕,秋债复来。s年浸深,债负益重。或值凶年,则流转死亡;幸而丰稔,则州县之吏并催积年所负之债,是使百姓无有丰凶,长无苏息之期也。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卷四十一.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
苏辙抨击均输法,谓“法术不正,吏缘为奸,掊克日深,民受其病”(《栾城集》卷三十五《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
韩琦也谏止青苗法,说这是“官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十八)。
结果王安石一概不听,“熙宁之初,言者何多;熙宁四年以后,言者何少。当(熙宁)七年因旱求直言也……犹有争新法之风……至八年因彗星而求直言,安石先倡‘天道远’之说,而人言不能入矣……直言之气塞矣。”(《宋大事记讲义》卷十四)
最后王安石被罢相, “(司马)光、(吕)公著至,并命为相,使同心辅政,……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宋史.后妃传》
“居正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去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姿禄鹎了陌儆嗤颍删拢纸遥考成,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洵经济之才也。”(《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陕西道御史杨四知论故太师张居正十四罪,大略言其贪滥c奢,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于是“上览大理寺所上游守礼、冯昕等狱词,命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五》)并“追夺故相张居正谥。”(《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
《明神宗实录》说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也。识者谓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
最后“(申)时行欲收人心,罢居正时所行考成法。”《明史列传第一百六》
既然以上变法当然也包括下边要重点论述的商鞅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那么本文就着重于从政治权力运行的立场来讨论变法的成败。
如此看来,
1.管仲、李悝和张居正的变法亡于变法者死后君主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及权臣的乱作为,属于变法者死后权力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当然,张居正的考成法本身存在缺陷即各级官吏为了完成政绩考核指标会不顾死活的压榨百姓,终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民倍增,所以考成法被废也是势所必然;
2.吴起的变法亡于变法者死后反对派权臣的反攻倒算,属于变法者死后反对派权力的乱作为;
3.王莽的改制亡于改制者的乱作为及政策执行者的臣下之乱作为――以权谋私,(当然,这也是王莽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属于改制者权力的乱作为;
4.王安石的变法亡于变法的政策执行者的乱作为――以权谋私(当然,这也是王安石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反对派权臣的反攻倒算,属于变法者与反对派均滥权的权力乱作为。
那么,成功的商鞅变法与以上这些变法有何不同呢?商鞅变法成功的关键何在呢?
二、商鞅变法
1.商鞅提出了约束君权的思想
商鞅认为天下不是君王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如果君王视天下为私有之物,必将最终被天下人所唾弃。只有像尧舜那样,以天下为公,为“天下人”利益而治天下,才是治国之要。
商鞅主要在《修权》中系统地论述了约束君权的思想,来看商鞅的论述:
“公私界限分明,平庸的人就不会忌妒有才干的人,无能的也不会忌妒能建功之人。因此,尧舜君临天下,并非为占有天下之利,是为天下而君临天下;挑选并举荐贤能之人而传位于他,不是疏远亲生儿子而亲近无血缘关系的人,恰是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所以三王以公义得天下拥戴,五霸以法度整顿诸侯,都不是为了占有天下之利,而是为天下治理天下。所以享有君临天下的名义也成就了君临天下的功业,天下之人还都满意他们的施政,而没有谁能妨碍他们。如今乱世的君臣均满足于占有一国之利或把持一官之权势,以便利其谋私,这正是国家会陷于危难的根本原因。因此明晰的公私界限是国家存亡的根本。”(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乐其政,而莫之能伤也。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商君书.修权》)
其实不止商鞅提出了天下不是君王一姓之天下的思想,与商鞅同时的赵国人慎到也提出了同样的思想:
“所以拥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天下,并不是为天子来设立天下;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国家,并不是为国君来建立国家;设置长官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下级官吏,并不是为了长官来设置下级官吏。国家的法制虽然还不完善,但还是胜过没有法制,法制可以用来一统人心。”(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法虽不善,犹愈於无法,所以一人心也。《慎子.威德》)
&商鞅还说君王应该重法度而摒弃个人意志,法度才是国家的最高准则;如果君王杜绝个人意志而遵守法度,那好处是大大的,反之害处也是大大的:
“君臣抛弃法度而信任个人意志则国家必然混乱。所以确立法度明定准则,并且不以个人意志去破坏法度,则国家大治。”(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
“废除法度而喜好个人意志判定是非,那么奸臣就会弄权以求分外之禄,一般官吏就会隐瞒下情而鱼肉百姓。谚语说:蛀虫多了,树就会折断,缝隙大了,墙就会倒塌。如果大臣争相谋私而不关怀百姓,则下面就会同上面离心离德,这正是所谓国家之‘缝隙’。国家常设官吏隐瞒下情,鱼肉百姓,这就是所谓民众之‘蛀虫’。而有了‘缝隙’、‘蛀虫’却不灭亡的,天下少见。所以贤明的君王依据法度而摒除个人意志,如此国家就不会产生‘缝隙’、‘蛀虫’了。”(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商君书.修权》)
“君王喜好法度则臣下就会以守法来侍奉君王,君王喜好谈论则臣下就会以大而无当的议论来侍奉君王。君王好法度身边就会聚集正直之士,君王好议论身边就都是搬弄口舌之臣。”(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商君书.修权》)
“所以法度是国家的最高准则。违背法度而放任个人意志判定是非的,都是缺乏才智之类。”(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商君书.修权》)
“所以先王知道以个人意志判定是非和崇尚个人意志是不能放任不管的,因而建立法度确定准则,合于法度的就奖励,破坏公家法度的就严惩。”(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商君书.修权》)
“对其无人敢于隐瞒的君王谓之明,对其无人敢于欺骗的君王谓之察。因此重赏之下信誉得以确立,而重刑之下准则得以确立。(重赏)不会拉下关系疏远的人,(重刑)不会对关系亲近的人网开一面。如此臣下不敢对君王隐瞒,而下面也不敢欺骗上面。”(明主不蔽之谓明,不欺之谓察。故赏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商君书.修权》)
不止如此,商鞅还在《君臣》中说君王也要守法并杜绝个人意志:
“因此英明的君主慎重对待已建立的法令制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予赞同鼓励,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只有合乎法度的言论,才听信;合乎法度的行为,才赞同鼓励;合乎法度的事情,才去做。如此则国家大治,国土扩大,兵强马壮,国君地位日益尊显。这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作为君王不可不当心啊。”(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商君书.君臣》)
“处在君位而法令却不能执行,这很危险;分设五官却政无常规,则会乱套;法度虽已设立,却个人喜好通行,那么人民就不会惧怕刑罚。只有国君尊重法度,法令才能通行;官吏受到约束,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民众不服从法令而只相信君王的威权,即使国君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无法治理。”(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商君书.君臣》)
慎到也认为君王也要守法并杜绝个人意志:
“作为君主不会过分听信别人,只依据法制来观察得失。不符合法制的言论,不盲目听信;不符合法制的辛劳,不让其图谋功绩;没有功劳的亲戚朋友,不委任给官职;任命官吏不偏爱亲戚朋友,执法不遗漏自己喜爱的人,上下相安无事,是因为法制在那里。”(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於耳;无法之劳,不图於功;无劳之亲,不任於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
在《慎法》中商鞅更是强调君王一刻也不能背离法度:
“因此,现在有明主忠臣出现来领导他们的国家,就片刻也不能忘掉法度。”(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商君书.慎法》)
最后,商鞅的最高政治理想即国家政权运作的最高境界则是:
&“实行法治的国家,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可以不依赖君王,百姓也不必唯官吏马首是瞻。”(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商君书.说民》)
韩非子也继承了商鞅约束君权的思想并认为约束君权的最好手段就是法:“因此以法治国,不过是运用的措施而已。法令不会向权贵低头,绳墨不会迁就弯曲。法令的约束之下,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行不放过大臣,奖赏功劳不遗漏百姓。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纷乱,判断谬误,削除浪费,纠正失误,使民众平等一致的规范,没有比得上法的。”(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韩非子认为法的第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矫正君王之失(矫上之失),从而客观上达到约束君权的目的。
韩非子还进一步阐明了君权守法和滥用的利害:
“假如尧、舜生来就处在最高的位置,即使有十个桀、纣也不可能祸乱天下,这是由于权力受到约束而节制的缘故;假如桀、纣同样生来就处在最高的位置,即使有十个尧、舜也不可能治理好天下,这是由于权力不受约束而滥用的缘故。所以说;权力受到约束而节制的统治者无人能够扰乱,权力不受约束而滥用的统治者无人能够管治。”(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也。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韩非子.难势》)
“心怀法度以处于权力之位就可使天下太平,背离法度,丢掉权力就会使天下混乱。现在废弃权力,背离法度而等待尧舜,尧舜来了才能太平,这是三千年才能一遇的太平。心怀法度以处于权力之位而等待桀纣,桀纣来了也会混乱,这是三千年才能一遇的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韩非子.难势》)
综上所述,商鞅及法家提出的明确的约束君权的思想,尤其是商鞅的约束君权的思想有效的保证了商鞅死后历代君王的依法行使君权,基本杜绝了君权的乱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为了国家的稳定,杀死商鞅的秦惠王,拒绝了商鞅反对派走回头路的意见,继续执行商鞅之法。秦惠王可谓是真正做到了“公私分明”,不愧是商鞅实际上的“好学生”。
2.商鞅树立了法的最高权威
我们来看商鞅的论述:
“法是国家的最高准则。”(法者,国之权衡也。《商君书.修权》)
“英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依法而治,按功行赏。”(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商君书.君臣》)
“所谓统一刑罚就是刑罚面前没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凡不遵守君王法令,触犯国家禁令,破坏君王制度的,均处以死罪,不得赦免。”(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赏刑》)
“打破并战胜结党者的为非作歹,节制并消除虚妄之言,依照法度就可以做到了。使官吏除了法度之外没有凭借的东西,那么,即使再奸巧也做不了坏事;使百姓除了作战没有施展能力的地方,即使再危险也不会为了逃避而欺骗。如果依法度进行治理,那么用花言吹捧来拍马屁,根本得不到好处;而谩骂诋毁的,也不会对他人有什么损害。百姓见拍马屁得不到什么好处,因而被人管教反倒心生厌恶;见谩骂诋毁并不能给别人带来损害,于是就会习惯于即使憎恶某人也不能陷害他。喜爱某人也不投其所好,憎恶某人也不会去陷害他。喜爱和憎恶都有了正确的途径,这才是治理的最高境界。所以我说运用法度国家就大治了。”(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商君书.慎法》)
其实,法家重法是其根本的特征,我们来看其他法家人物的论述: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七臣七主》。
“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管子•明法解》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明法》
“法就是用以规范天下人所有行动,最为公道、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准则。因此,聪明人不能超越法而肆意图谋,能言善辩的人不能超越法而随便口定是非,读书人不能违法而赢得名望,臣下不能违法而获得功绩。人们可以压抑喜悦,也可以忍住愤怒,但人们绝不能背离法;可以对骨肉行刑,也可以消灭亲人,但绝不能没有至高无上的法。(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辨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离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慎子.逸文》)
“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纷乱,判断谬误,削除浪费,纠正失误,使民众平等一致的规范,没有比得上法的。”(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治理臣民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一不变的是要用法。”(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子.心度》)
“英明君主的治国原则是:臣下不能靠私人的德行和道义来形成自己的荣誉,不能用为私家谋利之事作为自己的功绩。产生功绩名誉的根据,一定来自国家的法度。”(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韩非子.八经》)
“所以治理天下及国家,只在于确定准则罢了。”(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吕氏春秋•慎势》)
因此,法家重法是其一贯的传统,商鞅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而且实实在在的把重法的思想贯彻到他的变法实际当中。从“南门立木”树立法的最高权威,到商鞅自己“作法自毙”被最高权威的法所吞噬,商鞅在自己所编织的最高权威的法网中逃无可逃,可谓是以生命殉了自己所树立的最高权威的法。
3.商鞅缔造了成熟完备的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连坐制度
政治权力的运行,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各级的官吏,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不受约束的各级权力就会产生腐败――以权谋私,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们先来看看变法者王安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对策。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因此“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王安石。
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王安石虽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提出来的办法却是发现更多廉洁奉公的人才,事实证明这是缘木求鱼,他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王莽和张居正变法的失败与王安石类似,但貌似他俩却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也就压根没有提出过任何对策。
商鞅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商鞅提出:“当今治国者,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之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设立辅佐和监察人员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但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又如何禁止呢?因此依靠辅佐和监察人员治理国家只能是权宜之计。通晓治国之道的则不是这样,分开权势者的权力,使其擅权之道极其困难,当权势者的权力难以暗箱操作之时,即使像盗跖那样的恶人也不敢做坏事了。所以古代帝王极为重视权力的运作方式。”(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治也。通数者不然也。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故先王贵势。《商君书.禁使》)
商鞅就这样在两千三百多年前提出了吏治的关键在于“分权(别势)”和“监督制衡(难道)”的理论。
商鞅又指出:“天下大治之国的法制,人们逃不出法令的罗网,如同眼睛看见的东西不可能逃出自己的内心。政治混乱之国则不然,只依靠官多吏众。官吏虽众,利益却一致,利益一致就不可能互相监督制衡。只有使人们彼此利益相反而危害也互相矛盾的连坐制度,才是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保证。所以好的法治,就是夫妻、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罪行,这并不会损害人们之间的亲情,因为是连坐制度使人们不可能互相帮忙掩盖。君王与官吏,也是事务相关而利益相反者。如果让马夫和马夫互相监督制衡势必不可行,因为他们事务相关而利益一致。假使马能说话,则马夫的恶行就不可能被掩盖了,因为马和马夫的利益是相矛盾的。在利益一致而又危害相同的情况下,就是父亲对儿子,君王对臣下也问不出真话来。官吏与官吏就是利益一致而危害也相同者,因此只有建立事务相关而利益相反的连坐制度,才是古代君王的第一要务,因为人们一旦欺骗了君王,就会处心积虑地去掩盖罪行。好人不可能每天增加,坏人也不会一天天减少,因此,并非依靠贤人智者的人治,而是运用连坐制度的法治才是好的治国之道。”(故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如目不能以所见遁心。今乱国不然,恃多官众吏。吏虽众,同体一也。夫同体一者相不可。且夫利异而害不同者,先王所以为保也。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今夫驺、虞以相监,不可,事合而利同者也。若使马焉能言,则驺、虞无所逃其恶矣,利异也。利合而恶同者,父不能以问子,君不能以问臣。吏之与吏,利合而恶同也。夫事合而利异者,先王之所以为端也,民之蔽主,而不害于盖。贤者不能益,不肖者不能损,故遗贤去知,治之数也。《商君书.禁使》)
商鞅又这样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完全否定了“人治”而树立起了法治的连坐制度的权威,实在是振聋发聩。
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从理论上总结了连坐制度:
“明君的国家,官员不敢枉法,吏属不敢谋取私利,用财物贿赂行不通,如此,国中万事就都能符合法度准则了。这样,臣下作奸犯科的必定会被察觉,察觉后必定严惩。所以有办法的君主,不寻求廉洁的官吏,而追寻必定能察觉臣下奸邪行为的制度。”(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利,货赂不行,是境内之事尽如衡石也。此其臣有奸者必知,知者必诛。是以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韩非子•八说》)
俗话说:“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成坏人” ,韩非的这段论述真是对王安石的最好回答。
韩非子进一步说明:
“治理得极好的国家,总是以禁止奸邪为根本任务。为何呢?因为禁止奸邪的法律是在洞悉了人情之下,而与国家治理紧密相关的。那么,要杜绝那些不易察觉的奸邪行为用什么方法呢?关键在于一定要使人们互相窥探彼此的隐情。那又如何使人们互相窥探呢?大概只有同里有罪连坐受罚了,因为凡禁令牵涉到自身的,从天理看来人们就不得不相互监视,唯恐自身受到牵连。使有作奸犯科之心的人不敢恣意妄为的,就是四下里众多盯着的眼睛。如此一来,人们自己就会小心谨慎而对他人进行暗中监视,奸人一有不可告人的举动立即告发,而告发的人免罪受赏,有奸不报的人必被治罪和连带受刑。如能这样,各类作奸犯科之事就都被揭发出来,就是再细小的奸邪行为也没有容身之地了,此乃秘密举报和实行连坐使然啊”。(是故夫至治之国,善以止奸为务,是何也?其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也,然则去微奸之道奈何?其务令之相窥其情者也,则使相窥奈何?曰:盖里相坐而已,禁尚有连于已者,理不得不相窥,唯恐不得免。有奸心者不令得志,窥者多矣。如此,则慎已窥彼,发奸之密,告过者免罪受赏,失奸者必诛连刑,如此则奸类发矣,奸不容细,私告任坐使然也。《韩非子.制分》)
韩非子继续教导君王如何运用连坐制度及运用后的效果:
“作为明君,必使天下众人不得不成为我的耳目。君王虽身处深宫之中,却能明察四海之内,使天下众人不敢隐瞒和欺骗,为什么呢?因为暗地里为非作歹的渠道被堵住了,而使一切暴露于阳光之下的势力却兴盛壮大了。(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使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君臣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如果正直做事可以得利,臣下就会尽力来侍奉君主;而正直做事不能平安无事,臣下就会营私来冒犯君主。明白的君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设立赏罚措施来昭示天下,如此而已。因此君主虽然没有亲口教化百官,也不必亲眼搜索奸邪,国家却已经大治。”(夫君臣非有骨肉之亲,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则臣行私以干上。明主知之,故设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夫是以人主虽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奸邪,而国已治矣。《韩非子.奸劫弑臣》)
“秦孝公不加理睬,坚持推行商鞅的法令。民众后来知道有罪是要必定被诛的,而举报作奸犯科的人太多,所以民众没有敢犯罪的,刑罚反而没有施加的必要了。因此,秦国大治而兵力强盛,土地扩张而君主尊显。秦国所以大治,是因为对包庇犯罪的惩罚严厉,而对告发作奸犯科的赏赐优厚。这也正是使所有人必然成为管理者耳目的方法。”(孝公不听,遂行商君之法,民后知有罪之必诛,而私奸者众也,故民莫犯,其刑无所加。是以国治而兵强,地广而主尊。此其所以然者,匿罪之罚重,而告奸之赏厚也。此亦使天下必为己视听之道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韩非又进一步指出:“君王是依据法令,督促臣下尽责来建立伟业之人。只听说过虽然官吏胡作非为而仍有自觉守法之百姓,却从没听说过有百姓作乱了还能依法尽责的官吏,所以英明的君王致力于约束官吏而不是约束百姓。”(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而在出土的云梦秦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
“有贼进入甲家,将甲杀伤,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不在家,没有听到甲呼喊有贼,问应否论处?四邻确不在家,不应论处;里典、伍老虽不在家,仍应论罪。”(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云梦秦律.法律答问》)
由上观之,商鞅和韩非之连坐制度的理论以及商鞅缔造的连坐制度及商鞅身后秦之关于连坐的律令,其重点与矛头均在于“治吏(约束官吏)”而不是“治民(约束百姓)”,其目标则在于政治上的“分权”和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后世对连坐制度的误解也许是由于故意的歪曲和以讹传讹,或者后世的统治者只是把连坐制度用来对付百姓而造成的,而后者倒是符合秦亡之后的历史之真实的。
那么商鞅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连坐制度的功效如何呢?我们来看看荀子当时实地考察后的“调查报告”吧:
“踏进国境,观察秦国的习俗,百姓质朴淳厚,音乐不淫荡低俗,人们的服装不轻薄妖艳,百姓非常敬畏官吏而十分顺从,真像是古代的人民啊。到了各个城镇的官府,其中的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粗率,真像是古代的官吏啊。进入国都,观察其士大夫,都是走出家门,就进入办公场所,走出办公场所的大门,就回家,工作时不会忙自己的私事;也不私下勾结,也不拉帮结伙,光明磊落没有谁不做事透明公开,而且都全心为公,真像是古代的士大夫啊。观察它的朝廷,像无事可做一样,每天处理的各种政事从来没有拖到第二天的,安闲得好像没有什么需要处理似的,真像是古代圣王治理的朝廷啊。所以秦国经过四代君王就取得如此胜果,并不是因为侥幸,而是有道理的。这就是我所见到的。所以说:君王安逸却治理得好,政令简要却详尽,政事不繁忙却有成效,这是国家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国就是这样的。”(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胖粢病H肫涔燮涫看蠓颍鲇谄涿牛胗诠牛怀鲇诠牛橛谄浼遥抻兴绞乱玻徊槐戎埽慌蟮常萌荒幻魍ǘ玻胖看蠓蛞病9燮涑涑校霭偈虏涣簦袢蝗缥拗握撸胖病9仕氖烙惺ぃ切乙玻病J撬病9试唬贺危级辏环扯Γ沃烈玻乩嘀印!盾髯樱抗罚
可以看出连坐制度的实行,商鞅身后秦国的官场官员贪赃枉法可谓是绝无仅有,就更不要说能存在饭局这个东西了。
中国历史上贪官数不胜数,历朝历代为了反贪,各朝统治者们也没少想办法,朱元璋甚至对贪官剥皮实草却也无法阻止贪官们的前仆后继,但只有商鞅及其身后的秦国,完全杜绝了贪官,这都是商鞅所缔造的成熟而完备的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连坐制度的功劳。
面对当下的现实,腐败丛生,上访不断,三公消费和维稳费用居高不下,荀子眼中商鞅身后的秦国是一个多么和谐的社会啊!
连坐制度有这样的奇效?连坐制度都有些什么具体的规定和措施?限于篇幅,敬请各位看官参见拙文《连坐制度――中国古代的权力监督和制衡制度》。
三、法家法术势思想对现代宪政制度的重要参考价值
&&& 法家系统的论述法术势思想的代表人物非韩非子莫属,关于法的重要性,本文上边已有较为充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下边重点看看韩非子等关于术与势及法术势关系的阐述,首先来看术:
韩非子给术下的定义:
“所谓术,就是依据其所定的职位而授予官职,按照其所定的名称来考核实际,规定生杀之根本,考核群臣之能力的东西,是君主才能执掌的。”(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
从以上这段论述来看,术的概念是比较抽象模糊的,但下边的几段论述就较为明晰了:
“君主没有可依靠的制度,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度,就会在下面兴风作浪,所以制度和法度缺一不可,都是帝王所必须具备的工具。”(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
“明君的国家,官员不敢枉法,吏属不敢谋取私利,用财物贿赂行不通,如此,国中万事就都能符合法度准则了。这样,臣下作奸犯科的必定会被察觉,察觉后必定严惩。所以有办法的君主,不寻求廉洁的官吏,而追寻必定能察觉臣下奸邪行为的制度。”(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利,货赂不行,是境内之事尽如衡石也。此其臣有奸者必知,知者必诛。是以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韩非子•八说》)
“君主的大事,不是法度,就是制度。”(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韩非子.难三》)
因此用现代政治术语解释法家的术其实就是制度,再具体一点说,其实就是商鞅在变法实践中所缔造的连坐制度。
那么什么是势呢?
韩非子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从他下边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白势其实就是君王的权力:
&&& “大凡明君治理国家,依据他的权力。”(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 韩非子.难三》)
& &&“君王执掌国之根本以处于权力之位,所以能够令行禁止。国之根本就是决定生杀的制度,权力则是超越众人的资本。”(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八经》)
&&& “圣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行为如同伯夷,但处于毫无权力的地位,就会功不成,名不立。”(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势,则功不立,名不遂。《 韩非子.功名》)&&&
“没有奖赏的鼓励,刑罚的威严,放弃权力,抛弃法度,只凭尧舜挨户劝说,逢人辩论,连三户人家也管不好。权力的重要作用也够明显了。”(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辨之,不能治三家。夫势之足用亦明矣。《韩非子.难势》)
“假如尧、舜生来就处在最高的位置,即使有十个桀、纣也不可能祸乱天下,这是由于权力受到约束而节制的缘故;假如桀、纣同样生来就处在最高的位置,即使有十个尧、舜也不可能治理好天下,这是由于权力不受约束而滥用的缘故。所以说;权力受到约束而节制的统治者无人能够扰乱,权力不受约束而滥用的统治者无人能够管治。”(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也。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韩非子.难势》)
但是下边这段论述韩非子则继承了慎到的思想认为势既包括君权也包括官权:
“贤人之所以能被无能的人制服,是因为贤人权力小、地位低;无能的人之所以能使贤者服从,是因为无能的人权力大、地位高。尧作为匹夫,连三个人也管不住;而桀作为天子,却能搞乱整个天下。我由此得知,权力地位才是足以依赖的,而贤智是不足以向往的。”(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韩非子.难势》)
韩非子下边这两段段论述还阐述了术与法的关系:
“君主没有可依靠的制度,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度,就会在下面兴风作浪,所以制度和法度缺一不可,都是帝王所必须具备的工具。”(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
“君主的大事,不是法度,就是制度。”(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韩非子.难三》)
韩非子下边这段论述阐述了法与势的关系:
“心怀法度以处于权力之位就可使天下太平,背离法度,丢掉权力就会使天下混乱。现在废弃权力,背离法度而等待尧舜,尧舜来了才能太平,这是三千年才能一遇的太平。心怀法度以处于权力之位而等待桀纣,桀纣来了也会混乱,这是三千年才能一遇的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韩非子.难势》)
而韩非子下边这段论述则阐述了术与势的关系:
“君王执掌国之根本以处于权力之位,所以能够令行禁止。国之根本就是决定生杀的制度,权力则是超越众人的资本。”(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八经》)
商鞅的下边这段论述我们则可以明确知道势不仅包括君权还包括官权:
“当今治国者,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之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设立辅佐和监察人员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但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又如何禁止呢?因此依靠辅佐和监察人员治理国家只能是权宜之计。通晓治国之道的则不是这样,分开权势者的权力,使其擅权之道极其困难,当权势者的权力难以暗箱操作之时,即使像盗跖那样的恶人也不敢做坏事了。所以古代帝王极为重视权力的运作方式。”(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治也。通数者不然也。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故先王贵势。《商君书.禁使》)
而与商鞅同时早于韩非的慎到也认为势既包括君权也包括官权:
“因此,贤人之所以屈服于无能者,是因为贤人的权力太轻;而无能者能使贤人服从,是因为无能者的地位尊贵。尧作为匹夫,不能指使他的邻家;等到他坐北朝南称王的时候,则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由此看来,贤德并不能使无能者服从,而权力地位却能使贤人屈服。因此,没有名分也能决断,就是因为掌握权力的缘故。”(故贤而屈於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於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慎子.威德》)
综上所述,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实践,法家的法术势思想就是这样一种清晰的逻辑:
法是国家的最高准则,术就是制度,具体就是连坐制度,而势就是权力包括君权与官权。法家法术势思想树立法的最高权威,以术(连坐制度)来监督与制衡势(权力),同时以术来不折不扣的落实法,从而保证法的最高权威。法术势是一个任何因素都不可或缺的有机体系。
以上的论述也可以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说法作为法家法术势思想的最好注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即用制度驯服权力。
商鞅变法就是法家法术势思想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一个成功的典范。
所以商鞅变法所“变”的是监督与制衡权力并保证法的最高权威的制度――连坐制度,而其前后的所谓变法所“变”的不过是具体政策而已,这些变法的政治思维之结构与维度同商鞅变法的差距何止是云泥之别,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其他变法的失败,关键因素不过如此而已。
如果解决了权力的来源问题,法家法术势思想与现代欧美的民主宪政思想完全可以比肩。而商鞅所缔造的连坐制度则远超三权分立制度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因为连坐制度可以将腐败扼杀于萌芽之中,而三权分立制度尚难于达到这种程度,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运行中,仍然有不少利令智昏者不惜以身试法,而三权分立制度也只能于事后亡羊补牢就是一个明证。近来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被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在商鞅和韩非的论述中民众在法家法术势思想体系中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即民众是监督与举报的重要依靠力量,这在本文前面引述的商鞅 “若使马焉能言,则驺、虞无所逃其恶”和韩非“使天下必为己视听之道”的论述中可以得到明确的体现,这里不再重复引述。
1.商鞅之死
&&& 韩非子认为商鞅死于反对派及因变法而利益受损者的诽谤构陷:
“处在一步登天的地位,遭受着众人的诬陷,淹没在世俗的舆论中,而想在严厉的君王面前求得平安无事,不也太困难了吗!这就是为什么智谋之人到死都不能在社会上享有声望的原因。……(楚春申君听信小妾谗言杀了嫡生儿子)由此看来,父亲爱子,尚且会听信诽谤而加害之,君臣之间没有父子关系般亲密,而群臣的毁谤更远胜于一个小妾的口舌生非。无怪乎贤者圣人要遭到杀害了!这就是商鞅在秦国被车裂、吴起在楚国被肢解的原因。大凡做臣下的,都想有罪也不被诛,无功却能显贵。而圣人治理国家,赏赐不会给没有功劳的人,刑罚必定施予犯罪的人。因此,有治国方略之人的为人之道,必定会遭至身边其他奸臣的构陷迫害,不是极其英明的君主不会采纳有治国方略之人的主张。”(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溺于当世之言,而欲当严天子而求安,几不亦难哉!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显于世者也。……从是观之,父子爱子也,犹可以毁而害也;君臣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亲也,而群臣之毁言,非特一妾之口也,何怪夫贤圣之戮死哉!此商君之所以车裂于秦,而吴起之所以枝解于楚者也。凡人臣者,有罪固不欲诛,无功者皆欲尊显。而圣人之治国也,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行于有罪者也。然则有术数者之为人也,固左右奸臣之所害,非明主弗能听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笔者认为,其实,韩非子逃避了权力的来源问题,明显的是,商鞅功高震主,新即位的秦惠王如果不打掉商鞅的权威则无以树立自己的新权威。而秦惠王虽然杀了商鞅却仍然继续执行商鞅之法,在那个时代秦惠王仍不失为一个英明的君王。如果解决了权力的来源问题,即究竟是君权神授还是主权在民,则商鞅和吴起这样的悲剧才能避免。
2.秦朝之亡
世谓秦亡于暴政,亡于法家的恶法,这不过是儒家的门派之见,故意的栽赃手法罢了,无非是要达到刻意贬低和压制法家从而抬高自己的目的,因为这根本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六国的130多年里秦国没有亡反而蒸蒸日上,反倒在统一之后的仅仅10多年里秦朝就轰然瓦解了。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秦统一以后的法家法术势思想载体的连坐制度的崩坏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其实,商鞅早已预见了秦朝的灭亡乃至之后各朝各代的灭亡:
“废除法度而喜好个人意志判定是非,那么奸臣就会弄权以求分外之禄,一般官吏就会隐瞒下情而鱼肉百姓。谚语说:蛀虫多了,树就会折断,缝隙大了,墙就会倒塌。如果大臣争相谋私而不关怀百姓,则下面就会同上面离心离德,这正是所谓国家之‘缝隙’。国家常设官吏隐瞒下情,鱼肉百姓,这就是所谓民众之‘蛀虫’。而有了‘缝隙’、‘蛀虫’却不灭亡的,天下少见。”(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商君书.修权》)
“如今乱世的君臣均满足于占有一国之利或把持一官之权势,以便利其谋私,这正是国家会陷于危难的根本原因。”(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商君书.修权》)
从商鞅“南门立木”树立法的最高权威,到赵高“指鹿为马”的荒谬绝伦,我们知道商鞅缔造的法治的连坐制度已经被败坏到了何种地步!这样的秦朝不亡才是天理何在啊!
然而,秦亡不足惜,但是法家及其法术势思想也因之而从此歇菜退出了历史舞台,乃令有识之士弥足扼腕长叹啊!
由此可见,法家思想并不适合于维护家天下的统治而只适合于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大一统之后与法家功能正好相反的儒家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法家则黯然退场,两家思想不同的功用,实在是它们历史命运的决定因素。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4-07-28 23:52
简直是胡说八道。
商鞅限制君权????把权力关进笼子?????
《商君书》是什么?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4-07-29 00:02
楼上你看完了主贴?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00:05
版主发言要经过大脑,莫自取其辱。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00:08
如果是无间道,那就算了。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00:09
总之谢谢帮顶。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00:14
我是如此如此深深的爱着你
发表于:14-07-29 00:27
以下是引用 第7楼 @段子手同志 的话:
我也觉得商鞅法家太牛逼了。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08:34
&&[第2版 07-29 08:34]
楼主胡编才真是牛逼。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易春秋 的话:
商鞅缔造了成熟完备的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连坐制度...
连坐制度是监督和制衡官权?多吃二斤药再来吧。连坐保甲,一户出事,是十户民众遭殃还是主事官员遭殃?
还有,你通篇主贴是写商鞅还是韩非?这两位可不是一个人,不要试图掺和着自己随便调制私货。
在锐思秀观点还是需要大脑的,莫自取其辱。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4-07-29 08:40
我是来看热闹的。
沙岗来客&发表于:10-08-28&17:54&[只看该作者]第13楼
没文化,没知识,没能力,智商低,二百五,穷光蛋,耶稣统统不嫌弃。
因为耶稣靠的不是这些,不是依赖知识能力钱财势力,耶稣用爱行走天
――――――――――――――――――――――――――――――――
发表于:14-07-29 09:38
以下是引用 第9楼 @铁皮狐狸 的话:
楼主胡编才真是牛逼。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易春秋 的话: 商鞅缔造了成熟完备的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连坐制度...
连坐制度是监督和制衡官权?多吃二斤药再来吧。连坐保甲,一户出事,是十户民众遭殃还是主事官员遭殃? 还有,你通篇主贴是写商鞅还是韩非?这两位可不是一个人,不要试图掺和着自己随便调制私货。
在锐思秀观点还是需要大脑的,莫自取其辱。...
版主反驳应该拿出证据和史料,没有证据和史料的干嚎,只能自取其辱。主贴的证据与史料哪一条是胡编的,请逐条驳斥,不要红卫兵手法,戴个帽子就完事。想当然的说法最好别搬用,显得自己浅薄,轻贱了自己不好。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09:42
以下是引用 第9楼 @铁皮狐狸 的话:
楼主胡编才真是牛逼。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易春秋 的话: 商鞅缔造了成熟完备的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连坐制度...
连坐制度是监督和制衡官权?多吃二斤药再来吧。连坐保甲,一户出事,是十户民众遭殃还是主事官员遭殃? 还有,你通篇主贴是写商鞅还是韩非?这两位可不是一个人,不要试图掺和着自己随便调制私货。
在锐思秀观点还是需要大脑的,莫自取其辱。...
我就问一句:你摸着你的良心,你敢说你看完了主贴吗?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09:49
与十年前相较,锐思已然堕落到如此田地,与版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实在是怀念安替时代的锐思啊!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09:52
这里不是学术论文答辩,我要指出一个所谓理论的荒谬,只需要指出你自己在断章取义,是背离基本常识的烂苹果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我自己写一篇论文去逐字逐句啃遍点评你的烂苹果。
我倒想问问你,你摸着心口自己回答,你完整看过商君书了吗???
商鞅基本的思路大致跟君主论差不多,从商鞅的思想里能闻出限制君权,民众监察的,大约你也是头一号了。不知道因为赞颂新法被发配边疆的那些秦人,是享受了何等的民众监察君主和官府的权利???是如何有效限制了君权???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4-07-29 09:56
以下是引用 第13楼 @易春秋 的话:
与十年前相较,锐思已然堕落到如此田地,与版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实在是怀念安替时代的锐思啊!...
慢慢怀念,要是想忽悠人,拜托用点冷僻的著作,商君书和韩非子这里看过的人很多,遑论史记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不是你稍微扇鼓下舌头断章取义,我们就得把你当淌┳诺摹
帖子给个强字,是因为大热天能打出这么多字,也算是一家之言。可不意味着你明显的无稽之谈,我或者就认定是真理。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4-07-29 10:03
以下是引用 第14楼 @铁皮狐狸 的话:
这里不是学术论文答辩,我要指出一个所谓理论的荒谬,只需要指出你自己在断章取义,是背离基本常识的烂苹果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我自己写一篇论文去逐字逐句啃遍点评你的烂苹果。
我倒想问问你,你摸着心口自己回答,你完整看过商君书了吗??? 商鞅基本的思路大致跟君主论差不多,从商鞅的思想里能闻出限制君权,民众监察的,大约你也是头一号了。不知道因为赞颂新法被发配边疆的那些秦人,是享受了何等的民众监察君主和官府的权...
请拿出证据和史料证明我所提出的连坐制度是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证据和史料是胡编的,不要狡辩。我第一个提出,不能成为错误的证据,否则,诺贝尔奖获得者岂不都是胡编者了。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10:08
以下是引用 第15楼 @铁皮狐狸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13楼 @易春秋 的话: 与十年前相较,锐思已然堕落到如此田地,与版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实在是怀念安替时代的锐思啊!...
慢慢怀念,要是想忽悠人,拜托用点冷僻的著作,商君书和韩非子这里看过的人很多,遑论史记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不是你稍微扇鼓下舌头断章取义,我们就得把你当淌┳诺摹
帖子给个强字,是因为大热天能打出这么多字,也算是一家之言。可不意味着你明显的无稽之谈,我或者就...
就此打住,以势压人就算了,领教了。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10:13
以下是引用 第16楼 @易春秋 的话:
请拿出证据和史料证明我所提出的连坐制度是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证据和史料是胡编的,...
这还真是奇了,很显然你自己拍脑袋断章取义拼凑出的结论,要求我引经据典证明你的首创是胡编,否则你就是真理持有者?
不带这么玩的,我也很简单明了地告诉你,你还是先解决我扔给你的问题吧。史记中记载商鞅执法后先不满新政后来赞颂新政的,反而被商鞅流放边疆,这是如何体现了你的“民众对大秦法制有监察权,对君主和官吏的权力有限制权”的??????
你倒是拿出你的史料和论据来解释下嘛。来嘛,板凳坐等。
卿毋顾左右而言他,煌煌大言无用!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4-07-29 10:20
以下是引用 第18楼 @铁皮狐狸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16楼 @易春秋 的话: 请拿出证据和史料证明我所提出的连坐制度是监督和制衡官权的证据和史料是胡编的,...
这还真是奇了,很显然你自己拍脑袋断章取义拼凑出的结论,要求我引经据典证明你的首创是胡编,否则你就是真理持有者? 不带这么玩的,我也很简单明了地告诉你,你还是先解决我扔给你的问题吧。史记中记载商鞅执法后先不满新政后来赞颂新政的,反而被商鞅流放边疆,这是如何体现了你的“民众对大秦...
“民众对大秦法制有监察权,对君主和官吏的权力有限制权”,版主在主贴里哪个地方能找到这样的表述?如此下三滥的手法都能使用?就此打住,领教了。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10:36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易春秋 的话:
由上观之,商鞅和韩非之连坐制度的理论以及商鞅缔造的连坐制度及商鞅身后秦之关于连坐的律令,其重点与矛头均在于“治吏(约束官吏)”而不是“治民(约束百姓)”,其目标则在于政治上的“分权”和权力的“监督”与“制衡”。..............你觉得强调治民的商鞅会不会被你气死?还有,韩非的思想跟商鞅有显著区别,拜托不要随便糅合俩人为你所用断章取义,你断章取义取出来的是四不像。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易春秋 的话:
“秦孝公不加理睬,坚持推行商鞅的法令。民众后来知道有罪是要必定被诛的,而举报作奸犯科的人太多,所以民众没有敢犯罪的,刑罚反而没有施加的必要了。...割鼻子成筐剁脚满车的秦国酷政,被你美化成没有肉刑的王道天堂???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易春秋 的话:
如果解决了权力的来源问题,法家法术势思想与现代欧美的民主宪政思想完全可以比肩。而商鞅所缔造的连坐制度则远超三权分立制度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因为连坐制度可以将腐败扼杀于萌芽之中,而三权分立制度尚难于达到这种程度,...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4-07-29 10:40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10:54
还有,我不得不略带不忍心地指出,你论了半天,结果对法家所谓法术势三者的理解是完全偏离主旨的。
无妨简单一瓢凉水点拨点拨你,法是指法令不假,术指的是对条令的随心所欲的变通解释和执行细则,势则是指君主极其代理人不受约束的压制一切的意志和保障手段。
权力本身并不等同于君主意志及保障实现的手段-----在权力受到适当约束的情况下,
问题是韩非主张的法术势,法是给大家看看勒令君主之外的人遵守的,势是君主不受任何约束的意志,术则是君主和代理人官府借助势,随心所欲变化解释法律的细则花招。
商鞅制度的结果,就是导向无数舞文弄墨随意解释法律的刀笔吏和书办,一如今日的基层法院的玩法。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4-07-29 11:35
被 铁皮狐狸 删除于: 11:39:25
发表于:14-07-29 13:51
所以我很是惊奇,强调君主随心所欲,仗势用术行法的商鞅韩非,居然被你说成了君主权力受限的“制衡和约束”?匪夷所思,惊为天人。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4-07-29 21:52
人在做,大家也都在看。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23:11
从古推今。反腐终究不能靠习,而是要靠新制度,这个新制度要限制所有的人,当然要包括习。
路见不平,拔牙相助。
鸡肋弃之,寻觅肉骨。
不分性别,不看老嫩,不论高低,不计报酬,合牙口就咬,
我是疯狗我怕谁?
发表于:14-07-29 23:45
以下是引用 第26楼 @命硬疯狗 的话:
从古推今。反腐终究不能靠习,而是要靠新制度,这个新制度要限制所有的人,当然要包括习。...
赞同,但是,做到不知要多久。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23:48
以下是引用 第26楼 @命硬疯狗 的话:
从古推今。反腐终究不能靠习,而是要靠新制度,这个新制度要限制所有的人,当然要包括习。...
因此,借鉴本土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必要而重要。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29 23:51
以下是引用 第28楼 @易春秋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26楼 @命硬疯狗 的话: 从古推今。反腐终究不能靠习,而是要靠新制度,这个新制度要限制所有的人,当然要包括习。...
因此,借鉴本土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必要而重要。.
走的人多了才会有路。喊的人多了才会被听到。
路见不平,拔牙相助。
鸡肋弃之,寻觅肉骨。
不分性别,不看老嫩,不论高低,不计报酬,合牙口就咬,
我是疯狗我怕谁?
发表于:14-07-29 23:58
以下是引用 第29楼 @命硬疯狗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28楼 @易春秋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26楼 @命硬疯狗 的话: 从古推今。反腐终究不能靠习,而是要靠新制度,这个新制度要限制所有的人,当然要包括习。...
因此,借鉴本土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必要而重要。. 走的人多了才会有路。喊的人多了才会被听到。...
一起喊吧!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31 01:07
制度性反腐,反腐制度化
其实也是对官员的保护,否则,官员只是一个高危行业。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发表于:14-07-31 08:27
我不否认健全的制度和监察,尤其是来自民众的监察,是保证国家机器不会烂到无法控制的最佳办法。
问题是,这种最佳办法或者最佳效果,绝不是楼主鼓吹的法家能做到的。楼主及所谓新法家主义者声称法家是“核心在监察约束官员而不是驾驭民众”,力图导向威权主义,这种断章取义既荒谬又不合时宜。最简单的例子,楼主鼓吹的“人间乐土”暴秦的暴虐和短命在那里摆着。
苛政猛于虎甚于怠政,在缺乏民众自治和监督机制的前提下,所谓严刑峻法的苛政不过会沦为刀笔吏寻租盘剥的工具。怠政的东汉和宋明还能断续拉出小朝廷,而苛政的秦隋则无人试图再兴,民心是很明显的。
我等热爱的原本是自由,而非民主。
人人爱自己应得的自由,便是民主。
发表于:14-07-31 21:19
被系统删除于: 16:25:30
发表于:14-08-04 07:48
腐败丛生,上访不断,三公消费和维稳费用居高不下,与商鞅相比,何其低能?
&政儒分离&复兴法墨&争霸世界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鞅变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