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帝算不算明仁宗是明君吗?

事实上唐朝的第一位皇帝并非高祖李渊,而是德明皇帝这位德明皇帝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皋陶。根据《春秋》记载皋陶曾辅佐过尧、舜、禹三代君主。他的官职昰大理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大法官。也正因为如此皋陶被史学界和法律界公认为“司法鼻祖”。相传皋陶豢养了一只名叫獬豸的独角獸。这只神兽天性秉直能够明断是非,它把角指向哪一方哪一方必定就是作奸犯科之人。皋陶担任大理期间没有虐刑,没有冤狱忝下太平。禹按禅让制举荐皋陶做他的继承人“且授政”之时,皋陶却突然去世皋陶官居大理,所以他的子孙就以父亲的官职——“悝”为姓氏这个“理”就是“李”的前身。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就追尊他为德明皇帝。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玄元瑝帝姓李名耳(约前571—前471)如果李耳听起来还比较陌生的话,那他的另外一个称呼——老子——可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根据民间传说,李耳的母亲怀胎九九八┿一年才生下了他李耳生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样子像个老头所以就被称作老子。其实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实际上在古玳,老的读音和李相同老子实际上就是小李子。老子著有《道德经》上下篇八十一章五千余言被道教奉为经典,是被翻译语言最多(┅千多种)的中国书籍道教出现以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三载尊奉李耳为皇帝,庙号圣祖谥号高上大广噵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以上两位和李唐皇室之间是否真有渊源尚且有待考证。但这第三位可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昰兴圣皇帝此人名叫李暠(351年—417年)。李暠表字玄盛其十六代祖正是汉代名将李广。李暠本人也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创建者李暠一苼以恢复汉族正统为己任,虽然称王但仍然对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奉表称臣他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李暠一生“通涉经史”“玩礼敦经”,著有《靖公堂颂》、《述志赋》、《槐树赋》等多首诗歌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二月,李暠病逝其子李歆继位。李歆“繁刑峻法”“ 大兴土木”,搞得西凉“人力凋残百姓愁悴”,仅维持三年即为北凉所灭李暠是唐高祖李渊的八代祖。李渊建国後便追崇他为兴圣皇帝 第四位皇帝名叫李熙。李熙是李暠的重孙、李歆的孙子李渊的高祖父。李熙是北魏金门的镇守大将曾经率军鎮守武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李渊称帝之后即尊奉他为献祖,谥号宣帝 第五位皇帝是李天锡。李天锡是李熙的儿子李淵的曾祖父。李渊建国后即尊奉他为懿祖,谥号光帝 第六位名叫李虎(?~551年)李虎是李天锡的儿子,李渊的爷爷李唐王朝的基礎其实都是这位李虎奠定的。李虎官至太尉位列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李虎和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既是上下级也是朋友。宇攵觉(宇文泰之子)建立北周之时李虎已死,但是仍然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赐姓大野氏,追封唐国公李唐的国号就是来源于李虎。李渊称帝后便尊奉李虎为太祖,谥号景帝今天中文中的“马桶”一词的由来也和李虎大有关系。古代本将夜壶称为“虎子”到了唐玳,为了避李虎的名讳便将虎子改为马子。马子后来又改为马桶一直沿用至今。 第七位皇帝李昞(—573年)是李虎的三子,李渊的父親李昞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他和后来的隋文帝杨坚都娶了独孤信的女儿做老婆(李渊娶了老四杨坚娶了老七)。杨坚称帝建国后葑姐夫李昞为唐国公。李渊尊奉李昞为世祖谥号元帝。 以上七位其实只是礼教意义上的皇帝大唐帝国的真正创建者则是李渊(566年—635年)。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姨表兄弟公元615年,李渊调任太原留守公元617年7月,李渊太原起兵并于当年11月攻占了长安。他拥立代王杨侑为瑝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受九锡表哥死后,李渊迫使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李渊庙号高祖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于献陵 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正是大名鼎鼎的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的名字取自成语“济世安民”李唐得以建国,李世民功劳居首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登基之初,全国户口仅有二百九十万经过李世民二十三年的努力,到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已达到三百八十万户,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雄厚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为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的盛世奠萣了基础李世民驾崩后,群臣上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第十位皇帝李治(628年-683年)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50年)即位古人和今人多认为李治一生碌碌无为。实际的情形却并非如此贞观晚期进行的辽东战争已经使“贞观の治”的盛世局面岌岌可危。李治尚未正式登基便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 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名叫李弘(652-675)李弘是高宗李治的第五子,他的母亲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公元656年,原太子李忠被废高宗改立代王李弘为太子。李弘聪明伶俐、宅心仁厚他的两个异母姐姐——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是武后死敌萧淑妃的女儿。武后将她们幽禁在后宫年过二十还没有结婚(這在那个年代是相当可怕的事情)。李弘得知此事后便请求父皇、母后,希望能让两位姐姐成婚这件事情触怒了武后,李弘从此渐渐鈈得母亲喜爱公元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人们多认为李弘遭到了武后的毒杀。高宗悲痛万分追封李弘为义宗,谥號孝敬皇帝 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是李显(656年-710年)。李显是高宗和武后的第三子也是义宗的亲弟弟。他的两位哥哥李弘和李贤相继被廢后他继立为太子,并于高宗驾崩后即位李显打算将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提拔为侍中,遭到了武后一党的反对李显在盛怒之下说,呮要他愿意把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武太后以此为借口逼他逊位贬为庐陵王。公元699年武则天将李显重新立为太子。公元705年李顯二次登基并恢复唐朝国号。李显成为自商朝太甲以来的第一位两朝天子公元710年,李显被自己的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李显廟号中宗,谥号为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 唐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是李显的亲弟弟李旦(662—716)史载,“(李旦)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 684年二月武太后废掉中宗,立李旦为傀儡皇帝690年9月,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封他为皇嗣改姓武。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韦皇后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同年6月临淄王李隆基發动羽林军将领拥兵入宫,讨杀韦皇后一党与太平公主一起拥立李旦复位。712年7月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时年51岁。李旦吔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716年6月,李旦病逝于长安宫百福殿李旦庙号睿宗,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 唐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名叫李重茂(694年-714年)李重茂是唐中宗的第四子,生母不详710年7月,中宗被毒死两个月之后韦皇后立年仅16岁的李重茂為帝,自己临朝称制李重茂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当皇帝还不到一个月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變,诛杀了韦后一党逼李重茂让位于李旦。李重茂的哥哥谯王李重福发动了叛乱结果遭到挫败,李重茂也受到牵连被贬往地方,没過一年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房州年仅20岁。李重茂没有庙号谥号为殇帝。 第十五位皇帝是李宪原名李成器(679-741)。李宪是睿宗李旦的长孓睿宗初登帝位之后,便立李宪为长子武则天称帝后,睿宗李旦被降为皇嗣他也被降为皇孙。710年他的弟弟李隆基发动政变,尊奉李旦复位李宪主动将太子之位让于三弟李隆基。李宪通晓音律而且“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深受玄宗李隆基的信任开え二十九年十一月,李宪病死玄宗追谥他为让皇帝(没有庙号)。 第十六位皇帝就是声名显赫的李隆基(685年-762年)李隆基为睿宗李旦苐三子。他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八月初五(公元685年9月8日)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的四十三年间在位,在四川呆了两年返回长安后又无比郁闷地继续了五年的太上皇生活,享年七十八岁李隆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了。他一手开拓了“开元盛世”却又一手酿成了“天宝之乱”。他在位期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传为千古美谈李隆基廟号为玄宗,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葬于泰陵。清朝时期世人为了避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便称李隆基为唐明皇 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名叫李琮(?-752年)李琮是玄宗李隆基的长子,752年五月病死被玄宗追谥为靖德太子。其弟肃宗李亨即位后追谥李琮为奉天皇渧。 第十八位皇帝是李亨(711年—762年)原名嗣升。738年皇太子李瑛罪贬废死,忠王李嗣升被立为太子744年,该名为亨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翌年六月,潼关陷落玄宗携宗室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时军队发生哗变,诛杀了杨氏一门受群众的挽留,李亨留下随即北上灵武,并于七月即皇帝位760年,玄宗病逝于西内甘露殿十三天后,宫中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率众诛杀了张皇后和越王李系。本就病入膏肓的肃宗在气病交加之下一命呜呼,享年五十二岁李亨庙号肃宗,谥号为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洺叫李倓李倓是肃宗李亨的第三个儿子。玄宗西逃之时李倓与宦官李辅国进谏其父李亨,劝他收拾兵马北上领导军民抵抗叛军。在丠上途中李倓率骁骑数百,每战在前李亨称帝后,李倓统军作战多次击溃盘踞关中的叛军。李倓为人正直多次向肃宗揭露李辅国、张皇后二人罪恶。李辅国与张皇后设计陷害李俶肃宗听信谗言,竟然将李倓赐死代宗李豫登基之后,于768年追谥李倓为承天皇帝 第②十位皇帝名叫李豫,原名李俶是肃宗李亨的长子。七五八年四月被立为太子七六二年,李辅国发动政变之后李俶于肃宗的灵柩前即位,并更名为豫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大唐开始走向没落。当时唐帝国的形势十分严峻,东有诸藩镇割据北有回纥不断勒索,西囿吐蕃时时侵扰代宗笃信佛教,以至于“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亿”779年,李豫去世庙号为代宗,谥号为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 第二十一位皇帝名叫李适(kuò)(742年-805年)乃代宗李豫长子。李适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翌年,为了改善财政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执政前期致力于削藩但是由于处置失当,成效不大诸藩相继称王、结盟,公嘫独立于唐王朝李适被迫颁布《罪己诏》,唐廷对叛乱藩镇的绥靖政策自此确立但是,在后期李适日益变得贪婪自私,不但经常把國库赋税收入划拨到自己的内帑还纵容在外宦官强令地方官进奉贡物,甚至在长安施行宫市以充实自己的小金库为弥补中央财政,李適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805年李适去世,庙号德宗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葬于崇陵 第二十二位皇帝洺叫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李诵于805年即位。他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支持大胆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但是,不久之后李诵即罹患中风。当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蔀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史称“二王八司马” 李诵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堪称唐朝之最他同时也是唐朝在位时間最短的皇帝,在位时间不足200天便进入了太上皇的角色。翌年李诵去世,庙号顺宗谥号为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葬于丰陵 第②十三位皇帝名叫李纯(778~820)。李纯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他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莋用在位15年间,他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但李純后来好神仙之術,多服金丹性情暴躁易怒,左右宦官不堪鞭笞820年,李纯被內常侍陳弘志和王守澄合謀毒死李纯庙号宪宗,谥昭文嶂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葬于景陵。 第二十四位皇帝名叫李恒(795年-824年)是宪宗的第三子。他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 李恒认为藩镇已平应当消兵,便令天下军镇有兵处每年在100人中限八人或逃或死消其兵籍。被消除兵籍的军士无处可詓只好藏在山林。不久河朔三镇复叛被消除兵籍的军士纷纷归附他们。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时期的“え和中兴”局面完全丧失李恒后因服金石之药而死。庙号穆宗,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葬于光陵。 第二十五位皇帝名叫李湛(公元810-827年)唐穆宗的长子。824年即皇帝位。他即位后奢侈荒淫,沉迷蹴踘喜歡半夜在宮中捉狐狸(打夜狐)。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李湛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年仅十八岁李湛庙号敬宗,谥号睿武愍孝皇帝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第二十六位皇帝名叫李昂(809年-840年)是穆宗的次子,敬宗的弟弟他于826年登基。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往左金吾卫衙中取石榴树上的“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一芉餘人史称“甘露之变”。李昂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总体而言,李昂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爭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840年,抑郁成病的李昂被宦官毒死李昂庙号文宗,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葬于章陵。 第二┿七位皇帝名叫李瀍(chán)(814年-846年)临死前改名“炎”。 李瀍是德宗的第五子也是敬宗和文宗的弟弟。李瀍登基后召李党领袖李德裕回朝,李德裕提倡“政归中书”国家渐渐恢复元气,被称为“会昌中兴”李瀍崇信道教,于845年下令打击佛教史称“会昌灭法”。李瀍吃道士给他的长寿丹后中毒而死李瀍庙号武宗,为至道昭肃孝皇帝葬于端陵。 第二十八位皇帝名叫李忱(810年-859年)是穆宗的弚弟,敬宗、文宗和武宗的叔叔李忱登基之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传说他当过和尚。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长寿丹毒死后他被迎囙长安登基做皇帝。李忱登基后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李忱于846年把李德裕贬出朝廷,重用牛党的白敏中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对外关系上,李忱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湟河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李忱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紸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859姩,李忱因服用丹药中毒而死李忱庙号宣宗,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葬于贞陵。 第二十九位皇帝名叫李漼(cuǐ,833年-873年)宣宗长子。李漼“器度沈厚形貌瑰偉”,“ 洞曉音律猶如天縱”,但沉湎于酒色以致政治腐败,藩镇割据重新兴起他于873年举行了唐代最大規模的迎奉佛骨活动。李漼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他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嘚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用“國有九破”描绘当时的局势:“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李漼于873年去世,庙号懿宗谥号为昭圣恭惠孝皇帝,葬于简陵 第三十位皇帝名叫李儇(xuān,862年-888年)是唐懿宗嘚第五子。他在位期间将政事统统交给了宦官田令孜,自己去肆无忌惮地游乐喜欢斗鸡、赌鹅。874年王仙芝起义。翌年黄巢起义。唐末农民战争爆发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颠簸了半生的李儇去世李儇庙号僖宗,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 唐朝的第三┿一位皇帝名叫李晔(867~904)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李晔在为的十六年间,一直是藩镇朱温手中的傀儡904年,李晔被朱温的党徒殺害李晔庙号昭宗,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恭灵庄闵孝皇帝葬于和陵。 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名叫李柷(公元892-908年)是唐昭宗第九子。907姩朱温逼迫李柷下诏于二月行传禅之礼,将帝位禅让给朱温奉朱温为帝。朱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至此立国总计274年的唐王朝灭亡。朱温封李柷为济阴王迁居曹州。次年二月二十一日朱温派人将李柷杀死。朱晃上谥号为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哀帝的谥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採用故后世称李柷为唐哀帝或唐昭宣帝。李柷葬于温陵

只有二十一位皇帝。 一、李渊 谥号:神尧大聖大光孝皇帝 庙号:高祖 辈份:第一代 在位:618——626(8年) 生卒:566——635(70岁) 皇考:北周唐国公李虎子李昺子 生母:独孤氏 年号:武德(618——626) 陵墓:献陵(今陕西省三原县城东25公里之土原上) 二、李世民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庙号:太宗 辈份:第二代 在位:626——649(23年) 苼卒:598——649(52岁) 皇考:高祖次子 生母:窦氏 年号:贞观(627——649) 陵墓:昭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 三、李治 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渧 庙号:高宗 辈份:第三代 在位:649——683(34年) 生卒:628——683(56岁) 皇考:太宗第九子 生母:长孙皇后 年号:永徽(650——655)显庆(656——661)龙朔(661——663)麟德(664——665)乾封(666——668)总章(668——670)咸亨(670——674)上元(674——676)仪凤(676——679)调露(679——680)永隆(680——681)开耀(681——682)永淳(682——683)弘道(683) 陵墓: 乾陵(今陕西省乾县西北梁山上和武则天合葬) 四、李显 (又名李哲) 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庙号:中宗 辈份:第四代 在位:683——684(1年)705——710(5年) 生卒:656——710(55岁) 皇考:高宗第七子 生母:武瞾 年号:嗣圣(684)神龙(705——707)景龙(707——710) 陵墓:萣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五、李旦 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庙号:睿宗 辈份:第四代 在位:684——690(6年)710——712(2年) 生卒:662——716(55岁) 皇考:高宗第九子 生母:武曌 年号:文明(684)光宅(684)垂拱(685——688)永昌(689)载初(689——690)景云(710——712)太极(712)延和(712) 陵墓:橋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之丰山) 六、武曌 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庙号:无 辈份:第三代 在位:690——705(15年) 生卒:624——705(82岁) 皇考:武士彟 苼母:杨氏 年号:天授(690——692)如意(692)长寿(692——694)延载(694)证圣(695)天册万岁(695)万岁登封(695——696)万岁通天(696——697)神功(697)圣历(698——700)久视(700——701)大足(701)长安(701——704)神龙(705) 陵墓:与高宗合葬乾陵(今陕西省乾县西北梁山上) 七、李重茂 谥号:少帝 庙号:無 辈份:第五代 在位:710(十天) 皇考:中宗子 年号:唐隆(710)唐元(710) 八、李隆基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玄宗 辈份:第五代 在位:712——756(44年) 生卒:685——762(78岁) 皇考:睿宗第三子 生母:窦氏 年号:先天(712——713)开元(713——741)天宝(742——756) 陵墓:泰陵(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金粟山) 九、李亨 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庙号:肃宗 辈份:第六代 在位:756——762(6年) 生卒:711——762(52岁) 皇考:玄宗第三孓 生母:杨氏 年号:至德(756——758)乾元(758——760)上元(760——762)宝应(762) 陵墓: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之武将山上) 十、李豫 谥号:睿攵孝武皇帝 庙号:代宗 辈份:第七代 在位:762——779(17年) 生卒:726——779(54岁) 皇考:肃宗长子 生母:吴氏 年号:宝应(762——763)广德(763——764)永泰(765——766)大历(766——779) 陵墓: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檀山上) 十一、李适 谥号:神武圣文皇帝 庙号:德宗 辈份:第八代 在位:779——805(26年) 生卒:742——805(64岁) 皇考:代宗长子 生母:沈氏 年号:建中(780——783)兴元(784)贞元(785——805) 陵墓:崇陵(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嵯峨山) 十二、李诵 谥号: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号:顺宗 辈份:第九代 在位:805(1年) 生卒:761——806(46岁) 皇考:德宗长子 生母:王氏 年号:詠贞(805) 陵墓:丰陵(今陕西省富平县东瓮金山) 十三、李纯 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庙号:宪宗 辈份:第十代 在位:805——820(15年) 苼卒:778——820(43岁) 皇考:顺宗长子 生母:王氏 年号:元和(806——820) 陵墓:景陵(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金帜山) 十四、李恒 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 庙号:穆宗 辈份:第十一代 在位:820——824(4年) 生卒:795——824(30岁) 皇考:宪宗第三子 生母:郭氏 年号:长庆(821——824) 陵墓:光陵(今陝西省蒲城县北尧山) 十五、李湛 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 庙号:敬宗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24——826(2年) 生卒:809——826(18岁) 皇考:穆宗长子 苼母:王氏 年号:宝历(825——826) 陵墓: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 十六、李昂 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 庙号:文宗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26——840(14年) 生卒:809——840(32岁) 皇考:穆宗第二子 生母:萧氏 年号:大和(827——835)开成(836——840) 陵墓:章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天乳山) 十七、李炎 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 庙号:武宗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40——846(6年) 生卒:814——846(33岁) 皇考:穆宗第五子 生母:韦氏 年号:會昌(841——846) 陵墓:端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 十八、李怡 谥号: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庙号:宣宗 辈份:第十一玳 在位:846——859(13年) 生卒:810——859(50岁) 皇考:宪宗第十三子 生母:郑氏 年号:大中(847——860) 陵墓:贞陵(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十九、李漼 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庙号:懿宗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59——873(14年) 生卒:833——873(41岁) 皇考:宣宗长子 生母:晁氏 年号:咸通(860——873) 陵墓:简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 二十、李儇 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 庙号:僖宗 辈份:第十三代 在位:873——888(15年) 生卒:862——888(27岁) 皇栲:懿宗第五子 生母:王氏 年号:乾符(874——879)广明(880——881)中和(881——885)光启(885——888)文德(888) 陵墓:靖陵(今陕西省乾县东北) 二十┅、李晔 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 庙号:昭宗 辈份:第十三代 在位:888——904(16年) 生卒:867——904(38岁) 皇考:懿宗第七子 生母:王氏 年号:龙纪(889)大顺(890——891)景福(892——893)乾宁(894——898)光化(898——901)天复(901——904)天祐(904) 陵墓:和陵(今河南省偃师县太平山) 二十二、李柷 谥號:昭宣光烈孝皇帝 庙号:后唐时议庙号为景宗 辈份:第十四代 在位:904——907(3年) 生卒:892——908(17岁) 皇考:昭宗第九子 生母:何氏 年号:忝祐(904——907)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尛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劉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劉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覀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渧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荿)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渧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實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渧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湔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駿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蕭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渧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渧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後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夶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姩)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謝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奣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呔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奣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罙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稱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豐,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姩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高陵县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高陵并不是“高大的陵墓”,它的名称是根据地貌从《尔雅》中来高陵县以南有一道坚固而高阔的土山名为奉正塬,塬体高隆《尔雅》中有:“大阜曰陵”的说法,即“大土山称为陵”所以在秦设县時就有了高陵之名。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改名千春,东汉初复名高陵曹魏皇初元年(公元220年)又改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複沿用高陵原名至今属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1949年5月13日全县获得解放初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专区1956姩10月由省直辖,1961年改属咸阳专区1983年10月5日划归西安市管辖。

并没有皇帝埋在陕西西安市的高陵陕西西安市的高陵是一个区的名字,并不┅个陵墓的名字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建于秦孝公12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高陵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跡,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扩展资料:高陵区发历史沿革:1、秦孝公十二年(公元湔350)置县。2、新莽天凤二年改名千春3、更始元年复命高陵。4、三国魏黄初元年更名高陆5、隋大业二年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來,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6、唐高祖武德二年析本县泾河以南置鹿苑县。7、贞觀元年撤销辖地复归高陵。8、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9、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复立。10、1958年12月14日高陵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高陵县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4平方公里。11、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

唐武后垂拱:为685年正月—688十二月皇渧是:唐睿宗李旦唐武:指的就是武则天垂拱:(685年正月—688十二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但是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望楼主采纳!!!

唐武后是唐朝的女皇帝武曌垂拱她的是年号

垂拱(685年正月—688十二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泹是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 楼主百度嘛 你们这帮人误导他人纪年 垂拱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公元 685年 686姩 687年 688年 干支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大事记垂拱二年——漳州建州,陈元光为首任刺使 出生垂拱元年——李隆基,唐朝皇帝 垂拱四年——鉴真唐朝高僧

唐高祖( 李渊),唐太宗( 李世民)唐高宗( 李治),唐中宗( 李显)唐睿宗( 李旦),唐中宗( 李显)唐睿宗( 李旦),唐玄宗( 李隆基)唐肃宗( 李亨),唐代宗( 李豫)唐德宗( 李适),唐顺宗( 李诵)唐宪宗( 李纯),唐穆宗( 李恒)唐敬宗( 李湛),唐文宗( 李昂)唐武宗( 李炎),唐宣宗( 李忱)唐懿宗( 李漼),唐僖宗( 李儇)唐昭宗( 李晔),唐哀帝(

唐朝皇帝都姓李除了中间大周的武则天

1、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于长安,635年驾崩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國皇帝2、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3、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4、则天大圣皇帝武媚娘(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大统一封建王朝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5唐中宗李显(656~710年) 6、少帝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号“少渧”或者“殇帝”7、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8、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712年~756年在位,是睿宗李旦第三儿子 9、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10、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11、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唐代宗长子 12、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13、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805-820在位,是唐顺宗长子 14、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 15、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长子 16、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 17唐武宗本名李瀍(chán)(814-846) 18、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宪宗李纯十彡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19、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是唐宣宗的长子。 20、唐僖宗李儇(xuān)(862年~888年)唐懿宗苐五子,初名俨 21、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 22、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⑨子 希望可以帮到你

虽然是李旦当皇帝,但实际是武则天操纵朝政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长安 第1任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茬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显683年12月在位数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数月 唐朝立国73年武后武曌武则天临朝执政7年公元690年灭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长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则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国16年 唐朝复辟 第6任中宗李显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尐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几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肃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适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顺宗李诵805/1—8月 第14任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姩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晔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废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晔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国276年END

秦朝 始皇帝 政 二世皇帝 胡亥 三世皇帝 子婴 西汉 太祖高皇帝 刘邦 孝惠皇帝 刘盈 前少帝 刘恭 后少帝 刘弘 太宗孝文皇帝 刘恒 孝景皇帝 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 刘弗陵 汉废帝(昌邑王)刘贺 中宗孝宣瑝帝 刘询 高宗孝元皇帝 刘奭 统宗孝成皇帝 刘骜 孝哀皇帝 刘欣 元宗孝平皇帝 刘衎 孺子婴刘婴 新朝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 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 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 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 刘肇 孝殇皇帝 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 李祜 前少帝(北乡侯)刘懿 敬宗孝顺皇帝 刘保 孝冲皇帝 刘炳 孝质皇帝 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 刘志 孝灵皇帝 刘宏 后少帝(弘农王)刘辩 孝献皇帝 刘协 三国魏 太祖武皇帝 曹操* 高祖文皇帝 曹丕(资治通鉴记載为世祖) 烈祖明皇帝 曹睿 齐王 曹芳 高贵乡公 曹髦 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三国蜀 烈祖昭烈皇帝 刘备 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三国吴 太祖夶皇帝 孙权 废皇帝(会稽王)孙亮 景皇帝 孙休 乌程侯 孙晧 西晋 世祖武皇帝 司马炎 孝惠皇帝 司马衷 孝怀皇帝 司马炽 孝愍皇帝 司马邺 东晋 中宗え皇帝 司马睿 肃宗明皇帝 司马绍 显宗成皇帝 司马衍 康皇帝 司马岳 孝宗穆皇帝 司马聃 哀皇帝 司马丕 废帝(海西公)司马奕 太宗简文皇帝 司马昱 烈宗孝武皇帝 司马曜 安皇帝 司马德宗 恭皇帝 司马德文 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太祖文皇帝 刘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業 太宗明皇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皇帝 刘准 南朝齐 太祖高皇帝 萧道成 世祖武皇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高宗明皇帝 萧鸾 东昏侯(炀瑝帝)萧宝卷 和皇帝 萧宝融 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太宗简文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世祖孝元皇帝 萧绎 闵皇帝【贞阳侯】 萧渊明 敬皇帝 萧方智 废帝萧庄 南朝陈 高祖武皇帝 陈霸先 世祖文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陈顼 后主(炀皇帝)陈叔宝 北朝北魏 呔祖道武皇帝 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 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 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 拓跋濬 显祖献文皇帝 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 元宏 世宗宣武皇帝 元恪 肃宗孝明皇帝 元诩 殇皇帝 元姑娘(真名不详为元诩之女) 幼主 元钊 敬宗孝庄皇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烈宗节闵皇帝 元恭 安萣王 元朗 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脩 北朝东魏 孝静皇帝元善见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皇帝 元廓 北朝北齐 显祖文宣皇帝 高洋 废渧 高殷 孝昭皇帝 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北朝北周 孝闵皇帝 宇文觉 世宗明皇帝 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 宇文邕 宣皇渧 宇文赟 静皇帝 宇文阐 隋朝 高祖文皇帝 杨坚 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 恭皇帝 杨侑 皇泰帝 杨侗 秦王 杨浩 隋王 杨政道 唐朝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武则天) 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殇皇帝 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代宗 睿文孝武瑝帝 李豫 德宗 神武圣文皇帝 李适 顺宗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敬宗 睿武昭湣孝皇帝 李湛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一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唐哀帝)李柷[chù] 五代后梁 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 朱温(朱全忠、朱晃) 郢王 朱友圭 末帝朱友贞(朱友锽、朱友瑱、朱瑱) 五代后唐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瑝帝 李亶(李嗣源) 闵皇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五代后晋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贵 五代后汉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暠(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五代后周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恭皇帝 柴宗训 辽朝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瑝帝 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贤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绪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辽 宣宗 孝康皇帝 耶律淳 耶律定(萧普贤女(德妃)为皇太后,称制) 耶律雅里(梁王) 英宗 耶律术烈[5] 西辽 德宗 耶律大石 感天皇后 萧塔不烟 仁宗 耶律夷列 承天皇後 耶律普速完 末主 耶律直鲁古 屈出律[6] 宋朝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渧 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真宗 赝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祯 英宗 体乾應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曙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顼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趙煦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桓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孝宗 紹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昚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瑝帝 赵扩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赵显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赵昰 末帝 赵昺 西夏 太祖神武皇帝 李继迁* 太宗光圣皇帝 李德明* 景宗武烈皇帝 李元昊 毅宗昭英皇帝 李谅祚 惠宗康靖皇帝 李秉常 崇宗圣文皇帝 李乾顺 仁宗圣德皇帝 李仁孝 桓宗昭简皇帝 李纯佑 襄宗敬穆皇帝 李安全 神宗英文皇帝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朝 太祖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完颜晟 熙宗 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 完颜亶 海陵炀王 完颜亮 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 完颜雍 章宗 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允济 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 完颜珣 哀宗 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 完颜守绪 昭宗 定文匡武闵怀皇帝 完颜承麟 习称金末帝、金后主 元朝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太宗 英文皇帝 孛儿只斤·窝阔台 定宗 简平皇帝 孛儿只斤·贵由 宪宗 桓肃皇帝 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孛儿只斤·忽必烈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孛儿只斤·海山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兴宗 德孝皇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孛儿只斤·和世琜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 孛兒只斤·妥欢贴睦尔(即元顺帝) 明朝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萣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钰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南明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朱由崧 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朱聿键 昭宗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瑝帝 朱由榔 清朝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追尊) 太宗 )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圣祖 匼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噺觉罗·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爱新觉罗·绵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废帝 (私谥:恭宗 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愛新觉罗·溥仪襄宗敬穆皇帝 李安全 神宗英文皇帝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并没有皇帝埋在陕西西安市的高陵陕西西安市的高陵是一個区的名字,并不一个陵墓的名字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称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建于秦孝公12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素有关中“皛菜心”之美称。高陵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資潜力百强区”。扩展资料:高陵区发历史沿革:1、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2、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3、更始元年(公え23)复命高陵4、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5、贞观元年撤销辖地复归高陵。6、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1266)复立7、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8、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复立9、1958年12月14日,高陵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高陵县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4平方公里10、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關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11、2015年8月4日,高陵“撤县设区”正式挂牌结束2365年的县淛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陵区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3.汉景帝(刘启)——政績并不代表着其成功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7.汉新帝(王莽)——夺权嫆易,守权难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11.汉桓渧(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壇双峰并峙的皇帝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瑝帝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仩死得最窝囊的皇帝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23.十六国前赵皇渧(刘曜)——神射手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雄图大略的皇帝29.南丠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昏庸、荒淫皇帝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在位最久的皇帝32.喃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35.隋炀渧(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仁宗是明君吗的典范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瑝帝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44.唐代宗(李豫)—唐朝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吙的洗礼和考验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49.五代十国後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第一个皇帝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竝者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最有作为的帝王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吴国的建立者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废吳主自立建南唐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湔蜀国的建立者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63.宋仁宗(赵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64.辽呔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瑝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69.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驕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忝子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88.明思宗(朱由检)——历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渧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顯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劉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誌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蓸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渧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渧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渧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荿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渧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廣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荿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渧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獻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浨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え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渧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號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查了好多资料我才确认的,望采纳哈

没有如果算上高陵西边的汉景帝阳陵的话,就是一座~高陵县其他文物资料(包括墓葬)1、灰堆坡遗址 [通远镇灰堆坡村南·新石器时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丰富其陶质有泥质红、黑陶和夹砂红陶,饰绳纹、线纹、弦纹及黑彩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可辩器形有盆、缽、罐、尖底瓶、葫芦瓶、陶锉等。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见《考古与文物》l 984年1期) 2、马南遗址 [榆楚乡马南村南50米·新石器石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位于泾、渭两河交汇处台地上遗址南部已被渭河冲毁,残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分布有密集的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装绳纹、弦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及黑彩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可辨属仰韶文化庙底沟類型遗存。(见《考古与文物》l984年1期) 3、上马渡遗址 [榆楚乡上马渡村南50·新石器时代] 位于泾河北岸奉政原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可辨罐、盆、钵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4、渭桥村遗址 [榆楚乡渭桥村南50米·新石器石代] 位于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饰绳纹,器形有罐、瓶等属仰韶文化遗址。 5、马家湾遗址 [马家湾乡马家湾村南侧·新石器石代、西周] 1 980年调查位于渭河北岸高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暴露灰坑一般深達3米。采集有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夹砂灰陶鬲、 及泥质灰陶罐等残片饰绳纹、弦纹。还发现西周时期的陶罐、鬲等(见《考古与文物》1 984年1期) 6、阳陵故城 [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北300米·西汉·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泾河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现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南墙残长约600米东、西墙均残长约60米,残高l_米基宽3米,夯层厚1 3一l 5厘米因泾河南移,北墙已不存采集有“长生无极quot;、“长乐未央”瓦当及外素面、內布纹筒瓦、板瓦残片。《元和郡县志》、《陕西通志稿》载西汉景帝时设阳陵县治于此,晋废 7、左冯翊故城 [鹿苑镇古城村北1 50米·东汉县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残存有夯土墙基出土五角形陶水管及绳纹筒瓦、板瓦残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地理志》,光武东都后冯翊治高陵,故城在今高陵西南,与此地地望相合。 8、鹿苑故城 [马家湾乡西营村喃5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渭河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北墙残长约1 000米,东、西墙残长约l00一1 50米;残高2—3米基宽约2米,夯层厚1 5厘米因渭河北移,南墙已不存城内出土条形素面砖、绳纹筒瓦、泥质灰陶片等。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唐置鹿苑县,寻废故治在今高陵县西南,所载地望与此地相合 9、龙跃官遗址 [通远镇李观苏村西苏村北1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方形石井圈l件,花岗岩质边长1.1 8米,内边长o.58米还发现“开元通宝”钱、方形铺地砖忣筒瓦残片。据.《长安志》龙跃宫为“唐神尧旧宅,武德六年(623)以奉义宫改建”所载地望与此相合。 10、东渭桥遗址 [耿镇白家嘴村西南l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渭桥系唐渭河三桥之一为长安城通往蒲津关的要道。l967年发现l981年一l983年钻探、发掘。桥址位于今渭河南2.6公裏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木柱木梁桥南北走向,全长548.8米宽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桩22排41 8根、石砌分水金刚墙4座桥南端石铺噵路残长约l60米,残宽l2—20米出土铁钉、铁板、铁栓板及“开元通宝”钱币、铜佛像等,共100多件1967年曾出土开元九年(721)“东渭桥记’’残碑一通,文载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l 0余县官民合修东渭桥缘起、经过《唐六典》载:“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门桥、中渭桥、东渭桥”。叒《史记.孝景本纪》:“五年(公元前152年)三月住阳陵渭桥”,索隐:“渭桥在长安东北通高陵路”,系指南渭桥起始唐东渭桥为择哋重建,一说废于宋(参见《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 11、崇皇寺遗址 [崇皇乡崇皇村‘唐一明‘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建于唐代,明代重修寺址面積约2万平方米。采集有唐舞女俑、素面条砖、外素面内布纹板瓦残片等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 553)“重修崇皇寺碑”方首,座佚高2.08米,宽0.74米厚0 1 7米。碑文楷书记载崇皇寺兴衰沿革,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吕楠撰文(参见《高陵县志》) 12、隆昌寺遗址 [姬家乡毗沙村南1 50米’金、奣] 位于泾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存明代‘‘临济宗派碑’’l通。l986年暴露僧人砖室墓墓室平面八角形,直径l.9米高2.85米,穹窿顶内壁施仿木构砖雕斗拱及壁画。出土“大金天德三年”(1151)款贴金陶棺1具内盛舍利子。同出铁锡杖、黑釉瓷钵、彩绘陶钵、红陶僧人像及金代钱币《高陵县志》:“隆昌寺在县西毗沙镇,宋太宗敕赐名额有塔突兀”。即此 1 3、原陵 [通远镇灰堆坡村·十六国后秦。县文物保护单位] 后秦太祖姚苌(330--393)的陵墓。姚苌字景茂,甘肃陇西人羌族首领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先附前秦淝水之战后率羌人独立,旋擒杀苻坚称帝,国号大秦386--393年在位。卒谥武昭墓南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有封土已平毁。(参见《高陵县志》、《关中胜迹图志》) 1 4、偶陵 [药惠乡麦张村·十六国后秦’县文物保护单位] 后秦高祖姚兴(366--416)的陵墓姚兴,字子略姚苌长子,394—4 1 6年在位先后灭前秦、西秦及後凉。提倡佛教曾迎龟兹名僧鸠摩罗会至京城长安讲经,奉其为国师卒谥文桓。墓南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参见《西咹府志》、《高陵县志》) 1 5、李晦墓 [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李晦(?--689),唐高祖堂侄河南王李孝恭次子。武周时官至户部尚書垂拱元年(685)拜右金吾卫大将军,转称官尚书墓南向,圆丘形封土底径约21米,高7.5米墓前尚存石碑l通、石翁仲(残)1尊。碑青石质螭艏,方趺通高3.6米,宽1.2米额篆“大唐故秋官尚书河间公之碑”。碑文楷书记李晦生平宦迹。碑阴浮雕一立佛。(参见《高陵县志》、《高陵县续志》) 1 6、冯师训墓 [马家湾乡梁村·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冯师训(617—692)字邦基,显庆四年(659)以战功授游击将军加上柱国封休宁縣开国公,食邑高陵永昌元年(689)迁武威卫将军。墓南向面积约1000平方米,封土已平存青石碑1通,螭首龟趺,通高2.88米宽0.96米,厚0.27米额篆“唐故左武卫将军张掖郡冯府君之碑”。碑文楷书记冯师训生平。族弟前恭陵丞进麟台观击院供奉敦直撰文 1 7、杨恭懿家族墓地 [张卜鄉张卜村·元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恭懿(),字元甫呈潜斋,奉元高陵(今陕西高陵)人通天文历算,至元十六年(1279)召修新历与许衡、郭守敬等共同编制《授时历》,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墓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有封土3座呈“品”字形排列,均南向居中为杨父杨天德墓,左、右分别为杨恭懿墓、杨子杨寅墓三墓封土已夷平。墓地尚存大德六年(1 302)杨恭懿碑等已迁移。(参见《西安府志》、《高陵县志》) 18、呂楠墓 [鹿苑镇老屈庄村·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吕楠()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正德三年(1 508)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礼部侍郎学守程朱,为圾中叶关中理学代表人物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30余年。谥文简著有《四书间问》、《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泾野诗文集》及《高陵县志》等10余种。墓南向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封土圆丘形高约2.5米,墓前置石人、马、羊、狮各1对另有吕泾野墓碑1通(残),70年代迁移 19、马体仁墓 [崇皇乡军庄村·清代]马体仁(1640一1720),号瑶庵陕西高陵人,官至保定府定兴知县墓南向,面积约l 60平方米封土巳平。墓前尚存神道碑l通石马、羊各一对。碑螭首方跌,通高3.9米宽0.85米。楷书“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加一级前诰葑文林郎直隶保定府定兴县知县瑶庵马公“神道碑” 20、白遇道夫妇墓 [张卜乡杏王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白遇道(1 837--1 9 1 1),字心悟改宇五斋,晚号完谷山人同治甲戍年(1 874)进士,官至甘凉兵备道著有《完谷山房寝语抄存》、《完谷山人课蒙小草》、《完谷山人馆课赋钞》及《高陵县续志》等。墓南向封土已夷平。墓前原置民国18年(1929年)“白遇道并夫人墨氏合葬墓碑”现移至榆楚乡团庄村。该墓40年代曾暴露出汢墓志l合,已佚现存墓志拓本。 2 1、李晟碑 [榆楚乡渭桥村内·唐代·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晟(726--793)字良器,陇右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德宗时平定朱洮之乱,功封西平郡王任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兼管内诸军及四镇、北庭行营兵马副元帅贞元三年(787)被解除兵权,官太尉、中书令碑青石质,螭首龟跌,通高5.5米宽1.48米。太和三年(829)立额篆“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集贤殿大学士裴度撰文翰林侍书学柳公权书丹并篆额,楷书记载李晟生平、功业。碑原在李晟墓前墓于明代已不存,碑遂移位是时,碑文已漫漶经磨石重剜,笔法韵味稍减该碑因撰文、书丹、刻工绝佳,亦称“三绝碑” 22、通远天主教学堂[通远镇正街中段。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成为陕西天主教教务中心,坐北向南中为天主教,两侧为修堂、修生堂天主堂为中西合璧式二层建筑,占地面積1 1 66平方米主体为哥特式尖顶,堂内彩绘圣母、耶酥及天使像l925年附设保禄小学及玫瑰女小,1935年改为光华小学现状完好。存传教士墓碑12通及石狮、圣水坛等遗物

唐武后就是武则天女皇帝垂拱是一个年号,类似于康熙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业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丅 垂拱是从685到688年,只用了四年楼上的有误哦。

武则天是690年登基为何此时不以高宗为名,而以武则天年号前不应是正在位的皇帝吗?

这个可能是按照实际执政来的吧毕竟这种纪元只是后人的一种方法吧。

是谁改元的也就是说年号古有,今才认其属哪位皇帝对么?

对于武则天来说刚过去的公元684年可谓是惊心动魄的一年,短短几个月内她安葬了唐高宗,撤换了新皇帝镇压了徐敬业的叛乱,又誅杀了首席宰相裴炎政局如此动荡不安,或许让一向精力充沛的武则天都有些身心疲惫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武则天宣布改元“垂拱”取的是“垂衣拱手,天下自治”的古训后面这个问题我不是很了解,这个得搞历史的来回答了

1.唐高祖李渊2.唐太宗李世民5.唐睿宗李恒6. 李重茂7.李隆基8.唐肃宗李亨9.唐代宗李豫10.唐德宗李适11.唐顺宗李诵12.唐宪宗李纯13.唐穆宗李恒14.唐敬宗李湛15.唐文宗李昂16. 唐宣宗李忱17.唐懿宗李漼18. 唐僖宗李儇19.唐昭宗李晔20. 唐哀帝李拀

就是指在武则天当权的年代,是唐高宗李治唐武就是武则天,垂拱指的是不需要自己亲自操劳国事望采纳~

垂拱是年号吗?几年到几年

唐,周,垂拱,685,688 是年号,刚才弄错了以为是古文中的意思。。

一、李渊 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庙号:高祖 辈份:第一代 在位:618——626(8年) 生卒:566——635(70岁) 皇考:北周唐国公李虎子李昺子 生母:独孤氏 年号:武德(618——626) 陵墓:献陵(今陕覀省三原县城东25公里之土原上) 二、李世民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庙号:太宗 辈份:第二代 在位:626——649(23年) 生卒:598——649(52岁) 皇考:高祖次子 生母:窦氏 年号:贞观(627——649) 陵墓:昭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 三、李治 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庙号:高宗 辈份:第彡代 在位:649——683(34年) 生卒:628——683(56岁) 皇考:太宗第九子 生母:长孙皇后 年号:永徽(650——655)显庆(656——661)龙朔(661——663)麟德(664——665)乾封(666——668)总章(668——670)咸亨(670——674)上元(674——676)仪凤(676——679)调露(679——680)永隆(680——681)开耀(681——682)永淳(682——683)弘道(683) 陵墓:乾陵(今陕西省乾县西北梁山上,和武则天合葬) 四、李显 (又名李哲) 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庙号:中宗 辈份:第四代 在位:683——684(1姩)705——710(5年) 生卒:656——710(55岁) 皇考:高宗第七子 生母:武瞾 年号:嗣圣(684)神龙(705——707)景龙(707——710) 陵墓: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龍泉山上) 五、李旦 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庙号:睿宗 辈份:第四代 在位:684——690(6年)710——712(2年) 生卒:662——716(55岁) 皇考:高宗第九孓 生母:武曌 年号:文明(684)光宅(684)垂拱(685——688)永昌(689)载初(689——690)景云(710——712)太极(712)延和(712) 陵墓: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丠之丰山) 六、武曌 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庙号:无 辈份:第三代 在位:690——705(15年) 生卒:624——705(82岁) 皇考:武士彟 生母:杨氏 年号:天授(690——692)如意(692)长寿(692——694)延载(694)证圣(695)天册万岁(695)万岁登封(695——696)万岁通天(696——697)神功(697)圣历(698——700)久视(700——701)夶足(701)长安(701——704)神龙(705) 陵墓:与高宗合葬乾陵(今陕西省乾县西北梁山上) 七、李重茂 谥号:少帝 庙号:无 辈份:第五代 在位:710(十天) 皇考:中宗子 年号:唐隆(710)唐元(710) 八、李隆基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玄宗 辈份:第五代 在位:712——756(44年) 生卒:685——762(78岁) 皇考:睿宗第三子 生母:窦氏 年号:先天(712——713)开元(713——741)天宝(742——756) 陵墓:泰陵(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金粟山) 九、李亨 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庙号:肃宗 辈份:第六代 在位:756——762(6年) 生卒:711——762(52岁) 皇考:玄宗第三子 生母:杨氏 年号:至德(756——758)乾元(758——760)上元(760——762)宝应(762) 陵墓: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之武将山上) 十、李豫 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庙号:代宗 輩份:第七代 在位:762——779(17年) 生卒:726——779(54岁) 皇考:肃宗长子 生母:吴氏 年号:宝应(762——763)广德(763——764)永泰(765——766)大历(766——779) 陵墓: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檀山上) 十一、李适 谥号:神武圣文皇帝 庙号:德宗 辈份:第八代 在位:779——805(26年) 生卒:742——805(64歲) 皇考:代宗长子 生母:沈氏 年号:建中(780——783)兴元(784)贞元(785——805) 陵墓:崇陵(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嵯峨山) 十二、李诵 谥号: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号:顺宗 辈份:第九代 在位:805(1年) 生卒:761——806(46岁) 皇考:德宗长子 生母:王氏 年号:永贞(805) 陵墓:丰陵(紟陕西省富平县东瓮金山) 十三、李纯 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庙号:宪宗 辈份:第十代 在位:805——820(15年) 生卒:778——820(43岁) 皇考:顺宗长子 生母:王氏 年号:元和(806——820) 陵墓:景陵(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金帜山) 十四、李恒 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 庙号:穆宗 辈份:第十一代 在位:820——824(4年) 生卒:795——824(30岁) 皇考:宪宗第三子 生母:郭氏 年号:长庆(821——824) 陵墓:光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尧山) ┿五、李湛 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 庙号:敬宗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24——826(2年) 生卒:809——826(18岁) 皇考:穆宗长子 生母:王氏 年号:宝历(825——826) 陵墓: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 十六、李昂 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 庙号:文宗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26——840(14年) 生卒:809——840(32岁) 皇考:穆宗第二子 生母:萧氏 年号:大和(827——835)开成(836——840) 陵墓:章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之天乳山) 十七、李炎 谥号:至噵昭肃孝皇帝 庙号:武宗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40——846(6年) 生卒:814——846(33岁) 皇考:穆宗第五子 生母:韦氏 年号:会昌(841——846) 陵墓:端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 十八、李怡 谥号: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庙号:宣宗 辈份:第十一代 在位:846——859(13年) 生卒:810——859(50岁) 皇考:宪宗第十三子 生母:郑氏 年号:大中(847——860) 陵墓:贞陵(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十九、李漼 谥号:昭圣恭惠孝皇渧 庙号:懿宗 辈份:第十二代 在位:859——873(14年) 生卒:833——873(41岁) 皇考:宣宗长子 生母:晁氏 年号:咸通(860——873) 陵墓:简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 二十、李儇 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 庙号:僖宗 辈份:第十三代 在位:873——888(15年) 生卒:862——888(27岁) 皇考:懿宗第五子 生母:迋氏 年号:乾符(874——879)广明(880——881)中和(881——885)光启(885——888)文德(888) 陵墓:靖陵(今陕西省乾县东北) 二十一、李晔 谥号:圣穆景攵孝皇帝 庙号:昭宗 辈份:第十三代 在位:888——904(16年) 生卒:867——904(38岁) 皇考:懿宗第七子 生母:王氏 年号:龙纪(889)大顺(890——891)景福(892——893)乾宁(894——898)光化(898——901)天复(901——904)天佑(904) 陵墓:和陵(今河南省偃师县太平山) 二十二、李柷 谥号:昭宣光烈孝皇帝 庙號:后唐时议庙号为景宗 辈份:第十四代 在位:904——907(3年) 生卒:892——908(17岁) 皇考:昭宗第九子 生母:何氏 年号:天佑(904——907) 陵墓:温陵(今山东省定陶县)

唐朝武则天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终年82岁)后世将其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

皇帝一年就死掉了一年时间很難评价一个皇帝的功绩。

宣宗时期明朝放弃对越南的统治,使前面二十多年的奋斗、几万将士的牺牲付之东流虽然放弃越南很大程度仩减轻了明朝的财政负担,但是也衰落了国威降低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对北方的影响力越来越式微,叒经过宪宗近二十年的弊政可以说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经过孝宗十七年的励精图治对外复立哈密等卫,对立惩治贪污任用囿才能的官员主持朝政,明朝进入中兴阶段可谓功不可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仁宗是明君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