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为什么说清是中国

2007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将各项支出汇总,其它支出项目没有调整。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变化也较大。其中,8019964200013-14%805%19851.55%200211.95%10-11%20022007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29.2%,和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
我国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1198552.2%200736.3%14.6%10.4%
2908090199010.1%20076.0%
319854.7920079.832.1%13.6%
419852.5%20077.0%8.2%13.3%
表2&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占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杂项商品与服务
3198518.23%200514.5%200717.80
表3&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占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其他商品及服务
9016GDP 30007.5%5%
84%61.3%62.1%55.4%5.1%18.4%200318%20062002
表4& 我国教育经费各项来源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
学费和杂费
其他教育经费
38.6%15.9%28.5%60%200220022006
表5& 我国卫生总费用各项来源所占比重(%)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
社会卫生支出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13.9%36%0.4%8.1%2000
表6& 我国城镇居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社保等支出
可支配收入
(四)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性支付实际上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和较大的是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营性收入则使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缩小。年,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大,超过80%;其次为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超过了30%。由于转移性收入的主体是离退休金、价格补贴、社会福利救济等财政性资金的转移支付(占60-70%),因此这种转移性支付实际上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的补助不够。
表7&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贡献度(%)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五)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不够,还导致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
政府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为居民提供较为广泛的社会安全网,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进而减轻居民防范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但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66,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与城市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这说明政府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不够,是我国居民储蓄连年增长、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与医疗教育支出比重的变动关系
居民消费倾向。今后,我国政府将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中长期作用。
一是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当前,我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要比人均GDP6000美元国家的平均水平低近25个百分点。如果我国在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这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要达到当前的国际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人民币汇率水平,按不变价计算,这三项支出比重每年应提高至少3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人民币升值、现价等因素,三项支出比重提高的速度应更快。
二是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目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政府支出的标准差和居民消费的标准差高度相关,各地区政府支出差异的扩大加剧了各地区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因此,应加快确立并实施最低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同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建立起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模式。
三是适当增加政府货币转移支付,并且更多地向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倾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收入风险;继续扩大和完善对农业的生产“直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尽快转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社保支出给予适当补助,减轻其缴费压力。
四是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包括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等。
五是创新准公共产品的融资方式,节省政府相关投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应尽可能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以便将这方面的资金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则波动上升,总储蓄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投资和消费(即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共同构成了内需。研判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首先应该分析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1.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年均实际增长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个百分点。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到19.4%;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波动幅度达到17.4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个百分点。
年内需及GDP增长速度(%)
2.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GDP增长不同步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1%,峰值为19.4%,谷值为5.7%;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9%,峰值为15%,谷值为2%;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13.2%,谷值为5.4%。2007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滞后1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了1年。
3.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波动,2003年以后出现了内需增速加快与贡献率下降并存的情况
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92%;最高值在1985年,为166.4%;最低值在1990年,为49.6%。总的来看,在2003年以前,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内需增长率基本保持同步变动:内需增长较快时,贡献率也较高;反之则较低。但2003年以后,随着净出口在GDP中比重的提高,内需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贡献率却出现下降,从2003年的99%下降到2007年的80.3%,四年下降了18.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4.7个百分点。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2.7%,比改革开放30年的均值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内需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消费占内需的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投资所占比重则波动上升
年,消费占内需的比重平均为61.8%,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为38.2%;消费对内需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62.1%,投资为37.9%。总体上看,消费占内需的比重逐步下降,投资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但又具有一定阶段性。年,消费比重上升,投资比重下降,消费占内需的平均比重为65.2%,投资所占比重平均为32.4%。年,消费比重下降,投资比重上升,消费的比重平均为63.6%,投资的比重平均为36.4%。年,消费比重又逐年上升,投资比重逐年下降,消费的比重平均为61.3%,投资的比重平均为38.7%。进入新世纪以后,消费比重再次下降,从2001年的62.7%下降到2007年的53.5%,年均比重为57.1%;相应的,投资比重从2001年的37.3%上升到2007年的46.5%,年均比重为42.9%。
消费和投资占内需的比重及对内需增长的贡献率(%)
同时,消费占内需比重具有很强的“逆周期”性:经济增速下降阶段,消费比重和贡献度会上升,经济增速上升阶段则会下降。而投资占内需比重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增速上升阶段,比重和贡献度会上升,经济增速下降阶段则会下降。但2003年以后,投资实际增速已经开始下降,但消费却加快增长,并持续到2006年。
表1& 消费和投资占内需的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消费占内需的比重
投资占内需的比重
消费对内需增长的贡献
投资对内需增长的贡献
资料来源:《GDP核算历史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二、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1.投资年均增长11%,平均增速和波动幅度均高于GDP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年均实际增长11%,高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投资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到28.4%;最低值是1981年,只有-0.8%,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唯一的一次负增长;波动幅度达到29.2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17.5个百分点,比内需增速波幅大11.8个百分点,说明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较大。
投资及GDP实际增速(%)
2.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6%,峰值为28.4%,谷值为-0.8%;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3%,峰值为24.7%,谷值为0.5%;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峰值为20.1%,谷值为4.4%。2003年后,投资增速回落,从2003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3.6%,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投资增长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波动幅度降低,峰值逐周期下降,而谷值逐周期上升;三是与经济增长周期不同步,峰值较GDP增速峰值晚一年出现。进入新世纪后,情况又有所变化,投资增速在2003年达到峰值,而GDP在外需和消费增长的拉动下,还继续保持增长,峰值在2007年才出现。
表2& 投资率、投资贡献率、投资平均增速(%)
阶段(年)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固定资本占资本形成的比重
存货占资本形成的比重
固定资本占GDP的比重
存货占GDP的比重
资本形成实际增速
固定资本实际增速
存货实际增速
资料来源:《GDP核算历史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3.投资率及投资贡献率总体上不断上升,并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投资率以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年,投资率均值为37.5%,最高值为43.2%(2004年),最低值为31.9%(1982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值为36.4%,最高值为80.9%(1989年),最低值为-4.3%(1981年)。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的波动周期与投资一致,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总体呈上升态势,年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2.7%和44%,比年分别高出8.4和12.1个百分点;二是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增速上升阶段,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上升,在经济增速下降阶段则下降。2003年以后,受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长放缓,投资率稳中略降。
投资率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固定资本增长不仅是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增长波动的主导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以后存货投资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而固定资本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年,这两个比重分别达到95.0%和40.6%,比年分别上升了12.9和12.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投资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投资所引起的。随着存货比重的下降,其对投资增长波动的影响也不断下降。1992年以后,固定资本增速与投资增速基本同步,是投资增长波动的主导因素。
固定资本和存货占GDP的比重及增速(%)
5.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投资效率总体上不断下降
通常可用投资效果系数(又称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来测度投资的宏观效率。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高;反之,投资效果系数越小,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低。根据投资和GDP是按现价还是按不变价计算,可以将投资效果系数分为名义投资效果系数和实际投资效果系数。由于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剔除了价格影响,更能真实反映投资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46,波动幅度为0.237;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38,波动幅度为0.259;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28,波动幅度为0.133。2000年以前,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变动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增速上升阶段,投资效果系数提高;经济增速下降阶段,投资效果系数下降。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波动明显收窄,基本都在0.22左右。
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变动情况
6.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投资占GDP比重波动上升,从1992年的27.8%上升到2005年的28.5%;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有较大上升,从1992年的2.1%上升到2005年的5%;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居民购房的快速增长,居民投资占GDP比重也呈上升势头,从1992年的6.7%上升 到2005年的9.2%。2006-2007年基本延续了这些趋势。
表3& 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资金流量表历史核算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2005年,我国投资率比1992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政府投资贡献了2.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7.3%;居民投资贡献了2.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1.3%;企业投资贡献了0.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1.4%。因此,政府投资增长、居民房地产投资增长是我国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三、消费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1.消费年均增长9.4%,低于GDP平均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年均实际增长9.4%,低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也低于投资平均增速(11%)。消费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4年,达到15.5%;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2%;波动幅度有13.3个百分点,略高于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大低于投资增速波幅,说明消费增长的波动性较小。
最终消费及GDP实际增速(%)
2.消费增长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消费增长的周期性没有GDP和投资那样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增长也分为三个周期: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峰值为15.5%,谷值为8.8%;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4%,峰值为14.8%,谷值为2.2%;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7%,峰值为11.4%,谷值为6.1%。2006年后,消费增速开始回落,2007年增速为10.8%。
总体来看,消费增长的周期均值呈下降趋势,周期波动幅度逐步降低,峰值下降而谷值上升,周期也不断延长。1992年以前,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周期基本同步,但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过若干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背离的年份。
表4& 消费率、消费贡献率、消费平均增速(%)
阶段(年)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比重
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比重
政府消费占总消费比重
农村居民消费占GDP比重
城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
政府消费占GDP比重
最终消费实际增长速度
全国居民消费实际增速
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速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
资料来源:《GDP核算历史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3.消费率自上世纪80年代后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00年后急速下降
年,消费率从62.1%上升到67.1%,此后由于消费增速长时间低于投资增速,消费率总体呈下降态势。2007年消费率为48.8%,较1981年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后,消费率急速下降,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受消费率下降的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呈波动下降的态势,年基本在39%左右,较年的76.8%有大幅下降。
图图9& 消费率和消费贡献率(%)
4.政府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大幅下降
从消费主体构成看,政府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小幅攀升态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7%左右;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3%-15%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基本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的54%;占GDP的比重总体也呈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31.1%,此后开始下降,2007年为26.4%。与此相反的是,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及GDP的比重在经历了年的上升后逐年下降。200725.6198336.61.5GDP9.1198323.31
图图10& 居民和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
四、储蓄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国民储蓄是连接投资和消费的桥梁,消费影响储蓄,储蓄影响投资。消费率越低,储蓄率就会越高;储蓄率越高,投资率也会越高。把握我国储蓄的变动特点,更有助于认识我国投资消费的变动关系。
1.储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也高于资本形成增速
1992-2007年,国民总储蓄年均实际增长13.1%,高于GDP平均增速,也高于资本形成平均增速,这也是我国连续多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的原因。储蓄增长峰值出现在2006年,为24.6%;谷值在1998年,为5.7%;波幅达18.9个百分点,小于资本形成波幅,大于最终消费波幅。
图11& 总储蓄实际增速(%)
2.总储蓄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1992年以来年均上升1.2个百分点
由于储蓄增长速度高于GDP(指支出法GDP)增速,其占GDP的比重基本呈稳定上升态势,从1992年的35.5%上升到2007年的53.7%,年均上升1.2个百分点。
图12& 总储蓄占GDP的比重
3.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不断下降
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我国总储蓄的内部结构也不断变化,总体表现为: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2年的32.2%上升到2005年的42.2%;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不断下降,从1992年的55.7%下降到2005年的44.6%;政府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有较大波动。
表5& 总储蓄的内部构成(%)
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
政府储蓄占总储蓄比重
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
《中国资金流量核算历史资料》,《中国统计年鉴》2008
4.企业储蓄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是国民储蓄占GDP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
受储蓄内部结构变动和总储蓄占GDP比重变动的共同影响,我国国民储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政府储蓄占GDP的比重缓慢上升,由1992年的4.3%上升到2005年的6.2%,主要是2002年以后有较快上升;企业储蓄占GDP的比重基本呈稳定上升的趋势,由1992年的11.5%上升到2005年的19.8%;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基本在20%左右徘徊,1992年是19.8%,2005年是20.9%。按照这种发展趋势和近两年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动情况,到2008年,企业储蓄可能超过居民储蓄比重,成为我国国民储蓄的主体。
表6& 各类储蓄占支出法GDP的比重(%)
总储蓄/支出法GDP
政府储蓄/支出法GDP
企业储蓄/支出法GDP
居民储蓄/支出法GDP
2004《中国资金流量核算历史资料》,年总储蓄是资本形成与经常项目差额之和
2005年,我国总储蓄占GDP的比重比1992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其中,政府储蓄贡献了1.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6.6%;居民储蓄贡献了1.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7%;企业储蓄贡献了8.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3.7%。因此,企业储蓄增长是我国总储蓄占GDP的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
五、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合理范围及变动趋势
总的来看,内需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绝对地位,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绝对作用。我国内需的问题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即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但对这种失衡要做客观分析。一方面,我国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有其合理因素。主要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投资,再加上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投资率长期偏高和消费率长期偏低又是不合理的。目前,我国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高约2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高约10个百分点;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偏低约30个百分点,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偏低约20个百分点。因此,有必要通过纵横向比较,来分析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合理范围。
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伴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投资率会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但在工业化进程结束之后,投资率和消费率将趋于稳定。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都没有降至60%以下,投资率也没有超过30%以上。目前,世界平均的投资率在22%左右,消费率在78%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0%,消费率均值为80%;中上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2%,消费率均值为75%;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31%,消费率均值为66%;低收入国家投资率均值为29%,消费率均值为75%。各国消费率一般都在60%以上,投资率一般都在30%以下。
表7& 世界投资率和消费率情况(%)
高收入国家
中上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指标》相关年份
从国内看,某些年份消费需求比较旺盛,投资消费关系比较协调,这些年份的投资率和消费率也可作为合理范围的一个参考。年份的具体选择标准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合理,接近周期均值;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50%,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为正;CPI涨幅在0-6%之间。改革开放以来符合上述条件的有1979、1982、1983、1991、2000和2001共6年。这6年,投资率在31.9-36.5%之间,年均为34.6%;消费率在61.4-66.5%之间,年均为63.9%;经济增长率平均为9%。
表8& 我国相关年份的投资率和消费率(%)
资料来源:《GDP核算历史资料》
从经验数据出发,考虑到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国经验,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若要保持一个较合理的投资消费比例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就不宜过快。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还将加快,投资率不会很快下降,消费率也不会很快上升。初步预计在2015年之前,投资率可能在40-43%之间,消费率可能在49-51%之间。随着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和储蓄率的下降,到2020年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09:40:06 +0800
&Flynn& &.cn&L_C_cc : &&& :
&&& 30005000
&&& 30005000
&&& 3000300
&&& 2000300035
13:36:46 +0800
&Flynn& &.cn&
: & : 2009928
11:28 : Fw:
21:22:22 +0800
1.511.51.5*356*1.5=821131.061.06205002018500500
200440619.219
219.2=38.438.4
A: &zyq& &&:
2009924,,4:08A
,A,500,,,,,(600030,)8,,,500,,,
BQFIIAQDIIA
IPOIPOIPOAIPO
IPOAIPOAAAA
&&&&& AAAA
23:26:40 +0800
&zdjun& &&
919CNN G20
91760%30%9910.90%30.69%
2008200920
20081482007116
Chimerica G2
ChimericaChimerica
19781980198152.5%
1987198049.89% 50.91%
19891989 50.9%5199443.5%19891994
199710200046.4%1994
2001WTOGDP200046.4%200636.2%200735%
198055199052.3199051.8%199056.6%198051.5%
198019902002 72.1%61.7%64.9% 198020%200839%9%19807080%200854%
08:38:00 +0800 RCIF Working Paper No.09013
-26.4%2009
-23.4%GDP 20
2009 67008000 14%
0.65 0.35 8000 2800 8000 5200 2800
8000 5200 5200
6240 GDP GDP
8000 1.2 9600 GDP
0.431 0.434 1 0.27 0.251.01 0.25 0.1 1
2004 2006 236 474
21:18:02 +0800&&
&longgq@&&&,
1+11717%17=1171.1717%=11717%1.17=11714.53%17%14.53%17%11717%=19.8914.53%14.53%=+=
&1+&==&1+&==+=200992
20088200967
=1.1717%=17%1.17=14.53%=17%14.53%17%1.17
1171171.17+1171.1717%=+17%1.17
X=&&&&&&& &&&&100+17=X+X17%1.17
&&&&&&&&&&&&&&&&&&&&&&&&&&
X=117÷(1+17%÷1.17)
&&&&&&&&&&&&&&&&&&&&&&&&&&
X=102.16100
11717%14.53%
117=+11717%
=11711717%=97100
200417%17%
1904.54391.0943.24%
112-420089-10
2009 1-626222.386386387.98%1-636.510.98281926310.29%
2004200720041168.442066.8120072474.724619.05
20041117%20074
2004620056131%4.24%200684.24%5.25%
100017020130013001.1717%170=18.89170170170
==+=130010002013001.1717%=188.89170-188.89-170+170=91.1117017017091.1178.89-188.89-170=-78.89
119941994199317.56304.2120074619.0520084167.81
&marshallpeng@mail.&&&
12:15:00 +0800 L_C_mailtoL_C_colon
200350100High
2005Content
ABBSCCTV新央视大楼的主楼和副楼据说是设计者库哈斯根据男女性器的形状设计而成。而这一说法也从库哈斯的弟子之一、MAD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马岩松处得到证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
&marshallpeng@mail.&&&
12:15:00 +0800 L_C_mailtoL_C_colon
Silver D Ford Field
1(-tension)(compression) FORD FIELD25kg,542kg! 90%
&&& 900kg/710kg--2006Alliance Arena200kg/
&marshallpeng@mail.&
12:01:16 +0800
Professional Title Trained Eyes Regional Culture
SOM17421SOM
Everyone recognizes that which makes
beauty-beautiful and thus the concept of ugliness arises. Everyone
understands that which makes goodness-good and thus the concepts of badness
arises. Hence, being and none being give difficult and
easy long and short high and low
sound and echo are harmonious with each other and before
and after follow each other.”&&&&&&&&&&&&&&&&&&&&&&&&&&&&&
&Lau Zi&, Chapter Two
&“I believe that architecture has little
or nothing to do with the invention of interesting forms or with personal
inclination. True architecture is always objective and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ner structure of our time, from which it stems.”&&&& -Mies van der Rohe
A definition of Architecture in my course
:“Ration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is
the most concrete synthetic crystallization of Science, Philosophy and the
Arts, reflecting the human cultural process of their age, and creating
better(or, ruin the existing)&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future.& The writer of this text, Prof. Peng,
gives this definition.& In order
to compare architecture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world, this definition is
given to the students as a reference as well as a basic philosophy and
guideline for discussing design
&&&& ;:&&, ;:&?!&&UIA&2052007
! 2004,,!:(1)(2)-Urban Fafrics3-2004
&&&&&&&&&&&&&&&&&&&&&&&&&&&&&&&&&&&&&&&&&&&&
20Form follows function()
,76,,Olmpic
GamesOlympic(),,(),() ,
260kg, 80kg, ,Detroit2325-30kg
(); Fax: ; Email:
pkapeng@ ;
&yongjiewang2009&
21:01:54 +0800
&zdjun& &&
Ownership Sharing
Decay of Ownership
&&&&&&&&&&&&&&&&&&&&&&
&-dN/dt = N&&&&&&&&&&
1011001100991
102.1101X1.011002.0198.031.97
103.0301101X1.01X1.011003.030197.062.94
74.1974192581
Dilute RateDNN X1D
&&&&&& N N& X 1D
Residue RateR
11D&&&&&&&&&&&&&&&&&&&&&&&&&&&&&&&
D&&&&&&&&&&&&&&&&&&&&&&&&&&&
1&&&&&&&&&&&&&&&&&&&&&&&&&&&&&&&&&
T21TTime21
&&&&&& T21 X log1D
log2&&&&&&&&&&&&&&&&&&&&&&&
&&&&&& T21 log2log(1D&&&&&&&&&&&&&&&&&&&&&&&&&
&&&&&& log1Dlog2T21
explog2T21
explog2T211&&&&&&&&&&&&&&&&&&&&&&&
D0.01R11.010.990.011.010.0099T2169.660.009970
D0.0353.5R0.96620.0338T2120.153.50.9662
T21503.6D0.0141.4
204020202060
stock sharingstock option
(Capitalism)(Economic Individualism)
0.93306.7%1005025502512.512.550
1GMP3501000
———————————————————————————————————————————————————————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电话:86-10-,传真:,信箱: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温家街2号,邮编:100031,
网站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大集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