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已关在空洞骑士快速通关的思维里,欲醒不欲醉是什么意思?

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最新章节,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无弹窗阅读,金袋子,涅破小说网
阅读提示:
&&① 阅读小说时可使用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② 在涅破小说网阅读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无弹窗广告的烦扰。 &&③ 如果发现小说有错误,或没有及时更新,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nbsp
④本书是金袋子的其他类型类作品,本站只提供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最新章节的自动转载服务,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nbsp
⑤如果本站转载的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最新章节侵犯到您的利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 &&nbsp
⑥如果您发现《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这本书存在色情、政治、暴力等违反国家互联网管理规定的内容,请通知我们进行清理。 &&nbsp
⑦各位涅破小说网友如果喜欢《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这本书,请积极参与评论和投票,不但可以与其他书友共同分享乐趣,也可以增加积分和经验。 &&nbsp
⑧《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内容简介:《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金袋子(书坊);/著,《婚婚欲醉:老婆大人在上》(神思路征文大赛第二季);距离本书限时免费还有:.freetimeintval(0);=;setinterval(function(;if(.freestatus;==;1),1000);名列杀手榜第一的杀手之王慕辰雪被同伴陷害后,穿越到异时空的一张床上,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人吃干抹净让她窝火。想逃没成,反被对方一纸婚约给直接绑入婚姻殿堂!从此,她走上坚定而漫长的反抗之路。身为大夏帝国的太子龙天恩没料到一次偶然的礼物竟让他欲罢不能,他违背流连花丛的处事原则,霸气地用一纸婚约将她绑在身边。原本以为绑上的是脾气倔强的小美人,没想到是个逆天狂拽、给他各种惊喜的铿锵玫瑰! &&nbsp扫码关注有意思吧微信
欢迎同学们转载但请注明出处及链接,媒体、微信请获得授权,联系QQ:。
17:28:01 发布 丨 75489 人浏览
你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一打,我喝一瓶就不行了!
哎。喝酒误事啊……看了太多酒鬼了。
酒鬼酒鬼···喝酒喝死&就成酒鬼了··
哈哈哈,这几位算是喝出了名堂。
看到庄子是酒鬼的精神寄托我一口刚喝进口的水就这样喷到显示器上了
看到题目就想到李白了-&-一看还真有
就知道阮籍刘伶李白&&没进来就知道肯定有这仨~&&孔融神马的...还真不知道~
有趣的人啊
没有泼墨仙人?
不知以前的酒是多少度的,怎么造了些这样的人才咧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以前(古代)的酒没经过蒸馏,度数是12度左右,我们日常家酿米酒差不多,这几位“酒鬼”有神才,醉得留名青史~回复:十三妖&不知以前的酒是多少度的,怎么造了些这样的人才咧
我看来,宋代几位写词的牛人在喝酒方面也不是省油的灯,&例如&苏轼,那豪放风格看起来有几分醉后洒脱;&&李清照才女,&喝起酒来可不是盖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欢迎各位挖挖他们几位的酒事,想必也非常有趣....回复:苏小沫&就知道阮籍刘伶李白&&没进来就知道肯定有这仨~&&孔融神马的...还真不知道~
酒寄托男人的情怀,迷恋酒场上那种无所顾忌、海阔天空、狂侃神聊的感觉。在酒精的刺激下,他们飘飘然,醉熏熏,信誓旦旦,忘乎所以。但要喝得出品味,醉得出风格,那就需要才气来衬托了;&对于我这样凡夫俗子来说,喝酒不伤身,醉酒不讨人厌;就是好了。呵呵,期待各位多拍砖~
Pack&my&box&with&five&dozen&liquor&jugs.(将五打酒瓶装在我的箱子里)
不愿穷来不愿有,但愿长江变成酒,朝夕躺在沙滩上,一个波浪喝一口。
我醉欲眠卿且去...这句是李白的吧~~~~~LZ穿越了?
恩,都是著名的....不著名的多了去了,反正我偶然和同事喝点
喝酒。。。。。。嘻嘻&我的最爱哦
谢谢指正,已修改。回复:莫逆&我醉欲眠卿且去...这句是李白的吧~~~~~LZ穿越了?
哈 写得挺好 加油
《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老李化而用之~~~~回复:立曰心田心.&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写的好~~&有气魄有气量~~~~&回复:中午酒&不愿穷来不愿有,但愿长江变成酒,朝夕躺在沙滩上,一个波浪喝一口。
还有这样的:不愿无来不愿有,只愿海水变成酒,整日睡在沙滩上,一个波浪喝一口。不愿穷来不愿有,但愿长江变成酒,闲时躺在沙滩上,一个波浪喝一口。……:)回复:春虫虫&写的好~~&有气魄有气量~~~~&回复:中午酒&不愿穷来不愿有,但愿长江变成酒,朝夕躺在沙滩上,一个波浪喝一口。
苏轼...最喜欢苏轼了&&说实话还真不希望他是酒鬼&应该也不是回复:春虫虫&我看来,宋代几位写词的牛人在喝酒方面也不是省油的灯,&例如&苏轼,那豪放风格看起来有几分醉后洒脱;&&李清照才女,&喝起……
楼主也是个醉仙?
最欣赏刘伶那种:天地是我房子,房子是我裤子的气魄。
呵~&若干年后,也许~&呵呵回复:寒江雪&楼主也是个醉仙?
至欣赏刘伶的“脱光衣服,一边喝酒一边裸奔”~&&呵回复:希颜&最欣赏刘伶那种:天地是我房子,房子是我裤子的气魄。
木有李清照么&&记得他也是诶
贺知章算不?
不愿穷来不愿有,但愿长江变成酒,闲时躺在沙滩上,一个波浪喝一口。哈哈~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出自韩非子&《五蠹》
浏览:19313 / 评论:22
原来人会突然变得温柔,是透彻的懂得,昨天都是值得。是开始懂得,命运是悲悯与痛苦,生命是强大和坚韧,真爱是永恒和持久。
浏览:29904 / 评论:64
强烈建议,密集恐惧症患者及处女座远离此游戏_(:з」∠)_
浏览:27495 / 评论:22
你是否有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的经历?你是不是想着你那特别的另一半?嗯,下面的奶牛可以帮助你。
这是一款非常有趣的USB玩偶。与我们熟悉的即时通信软件不同,这款产品虽然也需要互
浏览:16767 / 评论:14
连三岁的小朋友都知道哄他,可见他平时就一直把自己放在被人哄的位置。
浏览:39084 / 评论:5
这位朋友的内心纠结还在于,他教导儿子要善待他人,诚实本分。但他教完之后又感到忐忑不安,这样教育儿子究竟益大于害,还是弊大于利?
浏览:21403 / 评论:3
广东省深圳市
看过/鬼吹灯/盗墓笔记/藏地密码/诡案组/心理罪/属于很恐怖的人
本站带宽由
提供,特此鸣谢!
有意思吧版权所有世界向我走来
查看: 5781|
评论: 0|原作者: 蔡孟桦|来自:
摘要: 凡例
一、本套书汇编自《人间福报》连载六年的「书香味」专刊,套书定名为《书香味》,全十册。由星云大师担任总编辑,原「书香味」专刊主编蔡孟桦为编着人。二、内容主要为民国以后的现代文学之作 ...
背着行囊寄张风景明信片给未来在家乡的自己怀着憧憬
请问巴而札克在家吗
陶庵梦忆张岱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①看雪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⑤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⑥沆砀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⑧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⑾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⑿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庞公池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⒀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⒁卧舟中看月,小傒⒂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⒃睡去,歌终忽寤⒄,含糊赞之,寻复鼾驹⒅。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借。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⒆,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⒇,并无芥蒂(21),一枕黑甜(22),高舂(23)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闵老子茶周墨农(24)向余道闵汶水(25)茶不置口(26)。戊寅九月至留都(27),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28)。日晡(29),汶水他出;迟(30)其归,乃婆娑(31)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32)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33)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垆(34),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溪(35)壶、成宣窑(36)、瓷瓯(37)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瓷欧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38)茶也。」余再啜之,曰:「莫绐(39)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40)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齐(41)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余问:「水何水?」曰:「惠泉(42)。」余又曰:「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43)借(44)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故水不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言未毕,汶水去。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沦(45)者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选自《陶庵梦忆》(新文丰)问题与讨论
一、「湖心亭看雪」一文,您觉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二、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情形下,独往湖心亭看雪,他的动机是什么?您的感受如何?三、「庞公池」描写坐船赏月,品味夏天庞公池的夜色,您是否也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无言之美?四、有人说,生活是一门平凡又深奥的艺术,读完本文,是否引发您另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①湖心亭:是杭洲西湖外湖中央的小亭,亭上有「太虚一点」的横额。②崇祯五年:相当于一六三二年,作者时年三十五岁。崇祯是明思宗的年号。③更定:夜里起更的时候。约晚间八时至十时。④拏:牵引。⑤毳衣:本为贵族所穿的衣服,用鸟兽的细毛所织成,冬日可保暖。即「毛衣」。
⑥雾淞:雾气受冷结成白雪似的水珠,凝结在树上,或飘浮于地面,山东人称做雾淞。⑦沆砀:形容雾气白蒙蒙的样子。⑧长堤:指横亘于湖中的苏堤。⑨一芥:这里指一叶小舟。芥,小草。⑩三大白:空无所有叫白,这里指干杯。三大白即喝干三大杯。⑾金陵:即今南京市。⑿相公:古人对一般男子的称呼。⒀缘城:沿城。⒁簟:竹席。⒂小傒:童仆。⒃嗒然:内心无所系恋牵挂的样子。⒄寤:醒。⒅鼾驹:鼻息声。⒆篙啄丁丁:竹篙碰岸所发出的「丁丁」之声。篙是撑船的竹竿或木棍。⒇浩浩落落:形容心胸坦荡豁达。(21)芥蒂:鲠碍之物,比喻令人不快的事。(22)黑甜:熟睡。(23)高舂:指傍晚时分。
(24)周墨农:张岱的好友,字又龙。(25)闵汶水:即闵老子,字汶水,南京人,精于品茶,后与张岱成为茶中知己。(26)不置口:不绝口。(27)留都:古时迁都之后称旧都为留都。明代自成祖迁往北京后,即称南京为留都。(28)桃叶渡:古渡口名,在今江苏省江宁城,秦淮河与青溪会合处。(29)日晡:黄昏时候,或指申时。(30)迟:等候。(31)婆娑:衰老的样子。(32)睨:斜视。(33)奚为:何为,为了什么。(34)当垆:本义指卖酒,在此则指生火煮茶。(35)荆溪:古地名,在今江苏省宜昌县。(36)成宣窑:疑指成窑、宣窑,皆系明代所出之瓷器,质地精致细巧。(37)瓯:指小盆或盂。(38)阆苑:苑名,在四川省阆中县西故城内。
(39)绐:欺骗。
(40)匿笑:窃笑。(41)罗齐:地名。(42)惠泉:即慧泉,在江苏无锡惠山第一峰白石坞下,有上中下三池。上池形圆味甘,水中含铅锡质甚多,唐陆羽以此为天下第二泉。附近居民,多以泉酿酒,颇清洌。(43)磊磊:石头很多的样子。(44)借:铺。(45)向沦:方才所煮的茶。向,前不久、方才的意思。
编者的话《陶庵梦忆》是张岱晚年的作品,书中所记录的,全是他自己年轻时代,在太平盛世中,所度过种种快乐时光的回忆。他曾在中自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可谓生活奢侈,态度浪漫,是十足的富家子弟。可是到了晚年,由于明室不存,清朝统治了天下,太平岁月的繁华靡丽已成过眼烟云,而国破家亡的悲痛,加上体验的丰富,使张岱脱胎换骨地转变了,他一个人隐居在浙江嵊县的剡溪山中,刻苦自励,过着清修俭朴有如苦行僧的生活。《陶庵梦忆》便是此时隐居山中的作品。由绚丽归于平淡,由奢华转为简朴,由纵情人世的富豪公子变成摄心山林的着述文人,虽历经国亡家变,张岱的笔下却呈现了温柔敦厚、清新高雅的情怀,全书并无半点牢骚怨悔之言,有的只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记录,以及一个生活艺术家热爱、喜好自然的回忆。从无常中找到自己,从苦难里超越自我,张岱升华的境界,也成就了《陶庵梦忆》的艺术价值。是从《陶庵梦忆》卷三选录出来的,作者不仅叙述了一桩雪夜游西湖的小故事,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份热爱山水的「痴」;想想人的一生里,可曾会有冒着隆冬雪夜的酷冷,只为欣赏西湖风光的雅兴?本文可以说是一篇偶然特殊的人生体验,内涵丰富,意境深远,颇耐人寻味。从 一文,可以看出夏夜庞公池的月色,充满宁静祥和的无言之美。而张岱在「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中,默默谛听大自然的音声,感受月夜之美;在这个时刻,人间世里的杂沓纷乱全都粉碎消隐,只有返璞归真的原始感动流荡在他的心田。通篇读来,予人一种真切自然,平淡无争的清明境界。叙述张岱和闵汶水订交的经过。两个雅爱品茶的人,经过长期的寻觅、期待以后,终于在莫逆于心的欢笑声中,发现了对方而互为知己,那份情谊也和茶一样,盈溢着耐人寻味的清芬。我们还可以从文中了解到,「茶」在中国饮食文明中的重要与价值,并可以窥见古人讲究品茶的专精与细腻,可谓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了。曾有人这么说:生活原就是一个最平凡,也是最深奥的艺术,端看你如何来塑造它——有些人能从「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中得到物外之趣;有些则陶醉于浑然忘我的幻想境界;有些人埋首书堆,寻找学问之趣;有些宁可「饭疏饭,衣恶衣」享受安贫乐道之趣。不管怎样,这些人都称得上是艺术家,至少他使自己不至于生活于麻木不仁之中。本课除了分享读者一篇悠闲清丽的山水小品之外,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去感受宇宙大地、日月山川的自然大美,让自己的心灵,能够恒常处于清净、安详、自在的境地。(孟桦)路亭柯灵
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驿站。
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市虎可畏,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①,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有的是交通利器,却大抵和路人无关。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②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③,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我不幸拙于行路,又和冯欢④同病,既有无车之叹,却无由弹铗而歌⑤。遇到这种时候,就常常不由得想起乡间的路亭。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息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驿站。江南泽国,交通多靠船舶。乡村与城镇之间,大抵有专供乘客载货的白篷「埠船」,花几个铜板,便可以依靠双桨一叶,平安到岸,可是「埠船」⑥早出晚归,一天只一度往返;时间呆板,无法伸缩,而且虽然所费笺笺⑦,毕竟未免不够经济。有钱人出门,可以专雇乌篷小船,舒适迅速;一般庄稼汉,为了惜时省钱,却大抵连「埠船」也免坐了,委屈一双脚,来去都是跑路。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⑧……每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⑨,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⑩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11),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12)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13),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息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14)的流水,傍着霭霭(15)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齿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16)。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里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两副对联,记得其中的一副是:山色湖光,四时佳兴。早南晚北,廿里官塘(17)。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毋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不过疲倦的行人,谁也不计较这些。「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选自《柯灵散文精选》(金安)问题与讨论
一、您曾在某处的路亭歇脚吗?那儿给您什么印象?请试着描述其样貌,并谈谈您对路亭的认识与感受。二、古时乡间的路亭,比之于今时的茶馆、咖啡店,两者有何异同?三、读完这篇文章,您是否对路亭有了更深的感触?谈谈您的读后感想。
①立锥之地:本喻极小的地方,这里则是指站的地方。语出《汉书·枚乘传》:「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②民亦劳止,汔可小休: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原意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这里的第二句意思是「可以稍稍歇息」。③破费悭囊:把舍不得花的钱拿来用了。④冯欢:战国时齐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出无车,弹铗而歌,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后冯欢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城,召债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亦作「冯驩」、「冯谖」。⑤弹铗而歌:冯欢因家贫而要求在孟尝君门下当食客;起先不受重视,而以粗食待之,冯欢乃倚柱弹剑,高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乃依其要求而给予较好的待遇,事见《战国策·齐策四》。后以「冯谖弹铗」比喻因处境困苦而有求于人;怀才而受冷遇,心中感到不平。
⑥埠船:港口中供船只停泊及上下客货的地方。⑦笺笺:微细的意思。⑧质钱:按质论价钱。⑨哼哼唧唧:慢条厮理地低声说话。《红楼梦》二十七回:「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⑩排闼:推门。⑾苏息:休息安养。《后汉书·郑弘传》:「政有仁惠,民称苏息。」⑿田畴:可种五谷的田地。⒀朔风:北方吹来的风。⒁盈盈:河水清浅的样子。⒂霭霭:密集的样子。⒃盘桓:徘徊、逗留。⒄官塘:公有的水塘。编者的话
如果将写作比喻成摄影,那么作家的工作,就是为世间的真、善、美留影。六根是作家的摄相机: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思是擒捕万象的快门;而记忆则是留存的胶卷,笔墨便是冲洗相片的药水,书写成文章后即为照片成品了。一般相机能捕捉时光中的一瞬,不论黑白、彩色,能见度不超过那冲洗出来的方寸纸张,可细数的也只有目光所及。或许那一瞬含括了未知的历史与无尽的遐思;但,就这么一瞬。写作就不同了,它所收录的是经过细密组装、排列后的某一段过去、感想、事迹、道理,掩藏在字里行间的,有大量的情感、意向、思索、发明。文章的形态可以受作者的主观建构,导引出某种独特的视角或态度;建构过程的痕迹有时予以寻觅,供阅读者重新组建,回复到作者的感官知觉原点,或是某个时空背景。其呈现方式不被拘囿,可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一切文字在乍看之下,都是静态且平凡无奇。但逐字逐句仔细推敲,按图索骥般地随文入观,则一组组的词汇有如基因密码,经解读后产生种种生命的触发;就算描写的是静态事物,也充满了无限活力。原来,写作并发的动能源自于人生整体意志,其目的是要疏通自然与个体生命的关系、血脉,真、善、美的艺术终极于焉而生。像「路亭」这么一个世上单纯的存在(existence),本身的价值意义在尚未挖掘之前难以突显;但经过作家柯灵以之为命题,进行理事情意的疏通后,其内涵得以彰露,艺术的底蕴从而开掘。以「行路难」这熟悉的古词汇做为文章启始,触动读者集体意识的,是同样处于都会,每每步行其中,时常有难寻一处得以歇脚的同感。为了局限读者的阅览倾向,作者必须规范那歇脚的「片刻安闲」;若是「破费悭囊」而得,就得另当别论。这个意图需要强化,于是作者说:「我不幸拙于行路,又和冯欢同病,既有无车之叹,却无由弹铗而歌。遇到这种时候,就常常不由得想起乡间的路亭。」整个阅读导向到这一段文字大致完成。接著作者回忆乡间路亭的模样,不只是写实的建筑结构描述,还带入路亭于中国画中的古雅姿态;平面的导览从此有了些许深度的渗透。作者说这路亭虽「貌不惊人」,它「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这么哄抬,才能清晰得见路亭内在价值。接下来的一大段落,尽是对路亭的频频赞叹;然看不出是刻意的歌功颂德,毕竟路亭的贡献是如此的朴实:「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最后,作者忆及家乡的几个路亭所给他的实际观感,细致地勾勒出左近风景外,其中一亭上对联也被引入文中。不过,不论「风雅」与否,「修桥铺路造凉亭」仍是「乡间标准的善举」。他的写作动机,亦即出自于将路亭「特殊的风貌和品质」记录在世界建筑史上。物质文明虽持续发展,却已有了这份「最美的笔墨」,隽永留存,始终供人们追忆路亭的真、善、美。(孟桦)
烟雨醉翁亭
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时或可见古栈道的车辙,使人想像遥远的岁月。幼时背诵欧阳修①名篇②,辄③为之神往。那四百来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那统率全文首句「环滁皆山也④」的非凡笔力,那「醉翁之意不在酒⑤,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生活语言中的常用典故,在在都使人心折。去秋我应邀首次到滁州,终于领略了一番文中历历如绘的琅琊山⑥胜景,觉得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欧阳修写完,不知该从何处落笔。想不到今年十月我又有滁州之行,以醉翁亭命名的首届散文节就在那里举行。不同于上次秋阳明丽,这次是秋雨连绵。同行的市委宣传部长举伞笑着说,写尽琅琊山的四季景观,以及山间晨昏晦明的变化,唯独没有着笔于雨景。这一「点评」使我憬然有所悟。那天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下车步行。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时或可见古栈道的车辙,使人想像遥远的岁月。行经一座绿苔斑斑的古老石桥,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有一组苏州园林格局的建筑紧靠崖壁下,这就是传誉古今的醉翁亭所在地。醉翁亭在宋朝初建时,其实不过是一座孤立的山亭。史载九百多年前,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任太守⑦,为琅琊山的秀丽景色所迷醉,在职约两年三个月时间,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常登此山饮酒赋诗。琅琊古刹住持僧智仙同情欧阳修的境遇,尤钦佩他的文才,特在山腰佳胜处修筑一亭,以供太守歇脚饮酒。欧阳修时年仅四十,「自号曰醉翁」,即以此亭名为醉翁亭,其传世之作盖出于此。雨中走向醉翁亭,恍如进入古文中的空灵境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幻异感。过了古桥,骤闻水声大作。原来连日多雨,山溪水势湍急,水花银亮飞溅。小溪流绕过一方形石池,池水清澈澄明,此即欧文中所说的「酿泉」。掬水试饮,清甜无比。不知道这立有碑刻的「酿泉」是否即太守酿酒之泉。将近千年以来,沧海桑田,历经变迁,最早的醉翁亭只能存于欧文之中了。然而,山水犹在,古迹犹在,醉意犹在。人们是不愿中抒情述怀的诗画美景,在人间消失的。想必是为了满足远道而来访古寻幽者的愿望,现在的醉翁亭发展为「九院七亭」,又称「醉翁九景」,都是历代根据欧文中的某些意境拓展兴建的,远非曩时「太守与客来饮于此」的山野孤亭可比。例如门楣上题着「山水之间」和「有亭翼然」这一类小院,其名皆取自欧文。这组建议中,多半又以「醉」与「醒」为主体,后者如「醒园」和「解醒阁」,似乎欧阳修常常喝得烂醉如泥,非醒酒不可。其实未必如此,这位太守自己说得很明白:「饮少辄醉⑧」,「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⑨」,我看都是一种姿态。他的本意「在乎山水之间也」,即使带有一点醉眼朦胧中看人生世相的意味,实际上也是十分清醒的。今之醉翁亭位于正门的东院,是一座典雅的飞檐⑩亭阁。亭侧的巨石上刻着篆书的「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斜卧,宛然似呈醉态。斜风细雨,在亭内亭外徘徊良久。旋即到亭后的「二贤堂」。这「二贤」有几种说法,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指欧阳修和苏东坡。这里有一座新塑的欧阳修高大立像。屋外漫步时,忽然觉得,有些古迹还是「虚」一些,回旋的余地大一些,更能激发思古之幽情,归根结蒂这也是爱国主义的感情,我如是想。从「二贤堂」向西至「宝宋斋」,进入明建砖木结构的狭小平屋。屋内有两块青石古碑,嵌于墙垣之间,高逾七尺,宽约三尺。两碑正反面刻着苏东坡手书的全文,每字足有三寸见方。「欧文苏字」,勒石为碑,稀世珍宝,何等名贵!然而在那灾难的十年间,竟有愚昧狂暴之徒以水泥涂抹古碑上,铁笔银钩⑾,几不可辨。这两块巨型碑石,既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又是野蛮年代留下的印证。游人驻足而观,无不为之长叹。虽然近年来另建六角形仿古「碑亭」一座,将「宝宋斋」中的古碑加工拓印后另立碑石于此,然较之原件逊色多矣,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了。首届「醉翁亭散文节」开幕式的会场,设在碑亭后侧的解醒阁内。解醒阁是仿明代建筑,与醉翁亭各处一端,一醉一醒,遥相呼应。是日也,来自南北各地的散文同行们济济一堂,大有为散文事业扬眉吐气之概,是一次难得的盛会。有几位老朋友未能如期赴会,未免遗憾。会上相继发言时,我只管眺望廊檐外的美景。琅琊山的层林幽谷,浓淡深浅多层次的绿色,在烟雨迷离中化为漫天绿雾,令人目迷神驰,酩酊欲醉。忽发奇想,这次冒雨游醉翁亭,上溯近千年,当人们追踪当年欧阳修在琅琊山与民同乐的游迹,岂不是介乎时醉时醒或半醉半醒之间,才能约略领悟其中的况味么?醉翁亭墙外,迎面一片森森然的参天古木,树冠巨大如华盖,俯临着奔流不歇的山溪。据植物家鉴定,这片榆树迄今只见于琅琊山上,人称「琅琊树」或「醉翁树」。我以其树名寓有纪念意义,随手采撷一片带回来。——选自《百年游记》(立绪)问题与讨论一、您喜欢旅行吗?旅途中您可曾尝试寻解当地的历史与文物背景呢?请分享您的经验。二、读了欧阳修的,您所认知的「醉翁」是什么样的人呢?是欧阳修的自嘲之称吗?还是另有所指?三、您曾经到过醉翁亭吗?您会以怎样的角度来描绘醉翁亭的样貌呢?请尝试创作一篇相似于的现代散文。
注①欧阳修:(一00七——一0七二),字永叔,晚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宋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工诗、词、散文,所作文章,为世所重,是当时文坛领袖。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谧文忠。着有《新五代史》、《文忠集》、《六一词》等,并与宋祁合修《新唐书》。②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为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其主要描写醉翁亭周围的山水景色和滁州人民熙来攘往的情形。③辄:就。④环滁皆山也:译为: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滁州现为滁州市,位于安徽省境内,东与江苏省六合县交界,西北连定远县。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为: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是在那秀丽的山水之间。⑥琅琊山:于安徽省滁州市的西南方。⑦太守:职官名,为一郡之长。⑧饮少辄醉:译为:喝不多就醉了。⑨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为:倾倒在众人当中的,是太守醉了。
⑩檐:即屋顶边缘突出墙壁的部分。⑾铁笔银钩:比喻书法笔迹刚劲健美。编者的话
本课是作者何为先生叙说自己前往滁州访醉翁亭的一次,正逢秋雨连绵,便在雨中观庭而别有所感所记。此「烟雨」二字一是描绘雨中朦胧的样子,一又别射醉翁亭的「空灵境界」与「超越时空的幻异感」。文章启始,作者先约略介绍欧阳修的。为方便读者能够体会这传唱古今的经典散文作品,特将此短文附于文后。读者不难发现,欧阳修这篇散文,阅读起来十分流畅;正如金代文学家王若虚形容:「条达迅快,如肺腑中流出,自是好文章。」作者简单地带过这篇,主要欲显出己之别于他人者,就在于访问的醉翁亭,是内心所向往文学作品的文化现场,并非虚晃一遭地拜访。而这十月的滁州之行,对作者的生命而言,是另一段不同的回忆,即这次他所拜访的醉翁亭还带着雨景。然作者并没有在景色方面着墨太多,纵使他提及聆听市委宣传部长「点评」后使他「憬然有悟」,对这雨中的醉翁亭,也不过用了中段的「雨中走向醉翁亭……酿酒之泉」及文末段的「琅琊山的层林幽谷……领悟其中的况味么?」来表达。或许是因他在文前已经提到「觉得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欧阳修写完,不知该从何处落笔」,而未予以更多的文藻描绘。何为将整篇文章的重心摆在醉翁亭之上,从其建筑的历史,以及建筑风格、格局等,谈到文化大革命对古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及文物古迹修复的现代工程为「爱国主义的感情」。可以说这篇文章较属于游记,而非单纯写景的散文。作者提到建筑里的「醉」与「醒」时,对于欧阳修自写「太守醉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醉」其实并非真醉,而是似醉实醒的「一种姿态」!一点醉眼朦胧中看人生世相的意味,实际上也是十分清醒的。而先前作者对于醉翁亭的「山水犹在,古迹犹在,醉意犹在」,认为人们不愿这美景消失于世,则似醒犹醉,独欲醉情于这如诗画般的境界里。游记的写作方法:主要在于:一、引人之广思,如作者自古文而引发新意;二、发人之深省,如文中提及文物修复的逊色不足实为历史文明见证;三、叙景以动情,如描写琅琊山和醉翁亭之使人「目迷神驰,酩酊欲醉」;四、道古以说今,从欧阳修谈到今日的醉翁亭新貌。整篇文章有着古今同存、前后相应、新旧并俱的特色,为一篇不错的游记性散文。然而最后一段,作者提到他从琅琊树采撷叶子回来以收藏纪念的行为,这里以为不妥;或说这是一种感动而引发的行为,但站在保护文物的立场,我们并不鼓励这样的作法,特别在此声明。随文附录欧阳修的,供读者参考。(孟桦)
附录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僊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惧也。苍频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卢陵欧阳修也。——选自《中国散文选读》(五南)废墟的召唤
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下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牙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己①、褒姒②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③,还不中止。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④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⑤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⑥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倚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下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方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然而我没有为这努力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们,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每个人自有理由做出不同的解释。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断碣⑦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⑧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么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沈,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树旁乱草中窸窣⑨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⑩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⑾,这铺天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呵。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选自《百年游记》(立绪)问题与讨论
一、您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该如何订定呢?二、您曾经到访圆明园吗?请说说您当时的感受。三、您觉得文中作者与年轻人的对话,是否含有什么样的深意?请说说您的看法。
①妲己:姓己,字妲,生卒年不详,商代有苏氏的女儿。纣王的妃子,深得纣王宠爱,可惜助纣为虐,周武王灭纣被杀。②褒姒: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取悦褒姒,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后来犬戎入寇,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杀,褒姒亦被劫掳。③那拉氏:为中国满族姓氏之一。满族进入中国后,由于汉满文化交流,遂后改为汉姓。这儿指的是慈禧太后,其原名为叶赫那拉氏,生于一八三五年,死于一九0八年,为清穆宗之母。晚年因耽于逸乐。宠佞幸,纲政遂紊。戊戌政变、庚子拳乱,后为祸首。④圆明园:在北京市西北,清康熙时建,雍正帝夏日在此避暑听政,乾隆时增筑,宏丽闻名中外,西人称为「夏宫」。咸丰十年秋,英法联军破京师,入园劫掠珍宝,纵火焚烧,殿宇尽毁,王闿运有圆明园词纪其事。⑤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⑥远瀛观:位于圆明园中,其建筑特色以欧式造型为主,目前残存着汉白玉石雕门面,含楼台基座环抱着的喷水池,东西各有十三层方形喷水塔,以及大水法和观水法。⑦碣:刻有文字的圆形石碑,用以记载事迹或颂扬功德等。⑧嗫嚅:有话想说又不敢说,吞吞吐吐的样子。⑨窸窣:形容细碎而断续的声音。⑩蘸着:把东西沾上液体或黏附其他物质。
⑾藤萝:紫藤、白藤等的通称。
伫立于历史之流,任凭时光变动,以心眼瞧望那辉煌到残破,残破到停滞,停滞到一种介于冷和苦之间的悲欣交错。想要去触摸那岁月的痕迹,却深怕只稍稍一碰,一切将随体温而迅速化为灰烬。这废墟的景象,用最沉静的呐喊,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召唤到了此地,从这凝固的历史中寻找并寄托那属于自己的情感。
这篇,是作者宗璞曾访圆明园,在见到长春园中的台观遗迹后,内心有感而发所作的文章。作者认为,废墟之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是要他们去「改造这凝固的历史」,毕竟其精神永驻,不必要再留有这样的残破身影供观赏者悲吊。不过这呐喊之声不能断绝了,残景是种记录,那像是留在身上的疤痕一样,永远诉说着某段不快的往事,却也已然成为难以抹灭的事实。圆明园经过了六朝皇帝,共一百五十多年。这占地五千两百余亩,方圆二十多里,含一百四十余座宫殿楼阁之地,历经英法联军的炮轰,以及八国联军的掳掠。在中国莽苍的土地上,这片欧式残筑的景观,让人身处圆明园时,看到的是一种错乱的时空。李大钏为此曾写诗叹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作者笔下的圆明园废墟,用了一种特殊的角度来观察,使读者不是在陆面观看这长春园,而是沉入深海,用完全冷寂的身心感受这荒地。他形容「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作者再度引建筑家的观点来描绘那废墟的模样,像是「凝固的音乐」一般,但这不禁让人思考,如若音乐不动了,这暂止的音符又怎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因此,作者尝试着去了解这残存的废墟的心声,他便从堆着的大石缝中,听到那断柱残墙说着其蒙受世人指点的奇耻大辱,却只能停泊在原地的哀伤与无奈。仔细思惟,其实历史本身就包含着种种的不圆满,或说历史是一段残破而相续的记录,背负着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却是那样朦胧,「浓处如酒,淡处如梦」。残留的废墟与不住的霞锦烟云、人事文明,我们能去置语什么吗?或说这不过是单纯的存在,有的用较好的面貌来呈现世人,有的却要用残败的容颜以换取某种深度的反省。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姑且不论此话的正负两面,其实人间本来就一半一半,有美好的,亦有丑陋的,而种种的样貌无非就在诠释人间的真相。圆明园的废墟召唤着人们,他说了什么呢?大概是:有着残缺才能够体现出美的整体,因为美不一定要完美,残缺就是美。(孟桦)久违了,故人蒋勋
我总是禁不住要绕到历史博物馆,再看一看那些石雕,看一看他们从内心笑出来的如花的喜悦,看一看他们,那趺跏而坐、沉入思维的安详,那广阔而平和的面容。历史博物馆展出「南北朝隋唐石雕展」吸引了不少人去看。这一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①的藏品,我以前看过;但是,这一次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心情很不一样。随着一百年来近代中国②的外侮,这些原来根生在中国土地上的石雕,也一批一批流失到外国去了。在国外旅游的时候,走进博物馆,便常常不自主被这些离开了故土,缺手缺头的残破身躯吸引,有着难以言喻的感伤。好像袁德星先生(楚戈)③在一篇记录日本的旅游文字中谈到类似的经验,当他看到无数被砍断的佛头陈列在博物馆中,不禁哀痛地迸出泪来,在心里叫道:「还我头来!」我去日本的时候,每次也一定去上野那间博物馆④徘徊,在进门大厅的右边,一间宽敞的室内,陈列着北魏到唐、不同地区的几尊佛雕。我特别喜欢一件无头的菩萨⑤,是天龙山⑥的作品,一脚趺跏⑦,自在而安适,虽然没有了头部,却在那从容的坐姿上显现着凛然⑧不可侵犯的人的尊严与气度。我常常一坐好几小时,面对着那些破残的身躯,仿佛是重逢了久违的故人,便相向对坐着,那离别时候,各自的辛酸与寂寞,都不堪言说,便只是静静流下的无言的泪水罢。这些作品,每次初见,都要等这民族苦难的感怀平复下来,从模糊的泪光中忍住了怆痛,才能一点一滴,在那残缺、碎裂、斑剥、伤痕累累的身躯上,重新省视,那历经劫难、却仍然未被损害的这民族极美的质地。因此,过年以来,我总是禁不住要绕到历史博物馆,再看一看那些石雕,看一看他们从内心笑出来的如花的喜悦,看一看他们,那趺跏而坐、沉入思维的安详,那广阔而平和的面容。真是久违了。我们在匆忙与挤迫的生的烦乱中,何曾梦想,生命可以这样宽裕无尽,好像江河行走于大地,好像日月分担着四时,那样自在,却又只是安分,那样华美,却又不过是简朴;那样自信而尊敬,却原来不过是平凡与谦卑……——节选《欢喜赞叹》(联合文学)问题与讨论一、您参观过石雕展吗?试述您观展的经验与感想。二、您觉得本课的「故人」,在全文中表达着怎样的情感。三、您最喜欢哪一朝代的石雕?为什么?四、您觉得现代佛像与历代流传下来的佛雕,有什么差异?
①大都会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市,与法国罗浮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齐名,藏品非常丰富。②近代中国:一般指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③袁德星:笔名楚戈,现代艺术家,擅长书画,也写作艺术评论。着有《审美生活》。④上野那间博物馆:指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位于东京上野公园内。⑤菩萨: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略称,意译作觉有情、大觉有情。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⑥天龙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县境内,开凿于东魏,终于唐代,与响堂山同为北齐佛教文化之代表,以石窟闻名于世,称为天龙山石窟。自北齐文宣帝之佛岩石窟寺、孝昭帝之天龙石窟寺开始,历代相继营造石窟寺。主要有二十一窟,以漫山阁及九连洞着称。二十一窟中,北齐造四窟、隋造三窟,其余十四窟造于初唐。造像技术继承北魏,风格亦受北魏影响,日本飞鸟时代之建筑、雕刻有与其相通者。与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同属我国着名之佛教石窟。⑦一脚趺咖:梵语datparya,坐法之一,又称半跏正坐、半跏坐、半结跏。即单趺一足,跏于另一足上之安坐法。此坐法对应于如来坐,而称菩萨坐。⑧凛然: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编者的话
本课记叙作者参观「南北朝隋唐石雕展」的感想,藉以抒发对我国文物流亡海外的悲怆情怀。作者形容他在面对残破石雕时,仿佛重逢久违的故人,而石雕佛像的安祥平和,使他了解到生命的尊贵并非由外在的苦难操控。是一篇涵融感情与艺术的佳作。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主题,直接道出展览的地点和展出内容,并点出真正的问题:看历代石雕藏品并非第一次的经验,然而这一次「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看,所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心情。第二段提及原来根生在中国土地的石雕,却一批批流失散见在国外各地的博物馆,这些缺手缺头,远离自己故土的残破身影,主要缘由百年来近代中国历史的悲剧,其中可能是外人的强取豪夺,也可能是国人的短视近利,这一幕更加深了作者心中的感伤。并借由好友楚戈先生直接用真性情,哀痛带泪的呼喊:「还我头来!」引证国人共同的心声。作者接着记叙他去日本上野博物馆拜访的特别对象,是一件来自我国天龙山的石雕作品——一尊无头的菩萨。作者在这里运用「映衬」手法,凸显出「残缺」所不能剥夺的美,充分表达了即使形式有了不圆满,但精神上仍有其自足、从容、尊严与气度。然后切入主题,描写他面对破残石雕的心情,有如重逢久违的故人。在与无头菩萨相向对坐的无言静默里,作者慢慢平复了自身对民族苦难的感怀,重新省视到历经劫难,却未被损害的那份极美质地。最末段作者超越了悲情,体会到石雕佛像的安详平和,从而了解生命可以是自在而安分、华美而简朴、自信而尊敬、平凡而谦卑。本课作者,以他对艺术深挚的感情与鉴赏,给读者带来一次深刻的美感经验。尤其他引导读者去省思:在匆忙与挤迫的生的烦乱中,何不看看那趺跏而坐、沉入思维的安详,那广阔而平和的面容,那从内心笑出来的如花的喜悦……?作者无形中推动读者,去超越现实中表相上的限囿、不顺遂,并从所谓的「不圆满」,汲取可以滋养生命的观念与智慧。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生活要靠艺术来滋润,艺术则来自心灵美感的启发。现代人处在扰攘多变的社会环境里,因此学习如何调适自己,使自己不被挫折、困难所击倒,就成为重要的课题。其实,艺术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建立真善美的人生观,过心灵充盈而自在的生活。(孟桦)王维的辋川
天色垂暮,过客如我匆匆归来,又陷入茫茫的长安都市的万千灯火之中。辋川的游历,似乎是一场梦,但不甘它是梦,想让梦凝在唐诗的铅字里,流泻在方格内。灯烛雨声,落果秋虫,万物有生必有灭,人及万物生命短促,而大自然是永存的,辋川是永存的。只是未能登高一望,只缘身在车辋①中,便看不出川流如辋的山水景致。这是王维的辋川②,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不见王维,王维却无处不在。倒是奇怪于一个半官半隐的闲士,终未能远离红尘之外,留给后人的辋川,多少带有点未曾挣脱人生之网的味道。但谁能否认,有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就藏在秦岭北麓的褶皱间呢?叫做欹湖的一汪水,接纳着由峣关口流来的川河,两岸山间的几条小溪流也同时注入湖内。湖是流水的驿站,又是流水的集聚点,环凑沦连,交融汇合,构成一个车辋形状。而后又曲曲弯弯,如同闲者散步的足迹,又像醉汉浪荡的影子,蜿蜒流入象征别愁离恨和肃杀苍凉的灞水。那么,辋川又象征什么呢?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③,还是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④?王维的「辋川二十咏」可以在古籍中去查阅,他的「辋川图」空留有摹绘石刻,其葬身之地也只能靠当地文化人指点方位。笃信佛教的王维与辋川合为一个概念,这里的趣味是诗是画是隐是佛?从峣关口到飞云山下的鹿苑寺,三十里清静的山水,三十里淡雅的风光。疑是王维窃得一处江南的景色,置于这巍巍秦岭浩浩原野之间。这里距唐代的长安城数十里之遥,近山的骊山华清池为皇上妃子们所世袭拥有,辋川皆因稍微偏僻而成为雅士闲居之处。先前曾是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后被王维买得,重新构筑,点缀造景,便有了辋口庄、孟城坳、竹里馆多处游观食宿之地。诗琴加悠闲,赋予辋川以永不褪色的恬淡和逸趣。在人的生存方式中,果真是唯有隐逸才是高招么?比起壮烈之士,隐者应为弱者,但耐得寂寞与孤独也同样是强者之举。沙场不比辋川,辋川不是沙场。沙场不比官场,战术难及权术。王维的妙处在于半官半隐,难得一个半字,而永远拥有了辋川。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点调和起来,成为中庸的哲学,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么?是王维在拥有财富、名誉、权力之后感到某些失意才寄情山水的么?但他的「辋川二十咏」,又绝对是主人的感悟,并非环境的奴隶所作为。辋川是王维的辋川,我辈只不过是辋川的匆匆过客。在王维谋过事的唐长安城那块土地上,晚生一千年的我如今居住在那里。为何不去海南闯世事,为何不守在城里寻点赚钱的营生,不去洋楼里吃西餐,却跑到这偏僻的辋川寻找王维闲聊。是有闲么,是穷开心么,说不清道不白,似乎觉得这辈子不来一趟辋川就缺乏什么似的,每每听说辋川就受不了一种诱惑。来会见一位诗书中的人,是替古人担忧,还是为自己心绪的自在?王维在陇西之行中吟咏过「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在渭川田家描述过「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与中所勾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何曰高下?诗人的人生际遇使他能有怎样一种无可指责的生存方式呢?如今辋川荒芜着,王维荒芜着,这不仅是名胜古迹意义的荒芜。仍生长得很美很秀丽的是辋川的山水诗,长在辋河里,长在冬树的枝桠上,长在阳光与云朵之间,长在过客脚下每一寸泥土中。要想找见王维别墅的遗址,只能依据前人的考证,从「辋川图」上抄来标识,沿途去按图索骥。蓝田县南去约十里,就是刚才路过的薛家村,处于辋川口外,王维的辋川庄据说就在附近,今日却改姓薛了。屋舍、田陌、山林、炊烟、何处去觅王维的旧梦?两岸的悬崖绝壁形成辋口,山回路转,过七里峡谷有一个叫阎村的地方。村东大山伏卧,即王维的华子冈⑤。村西可望诗中的斤竹岭,东南方的虎形崖为鹿柴,王维在那里养过鹿。现在的这块地方没有鹿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⑥,没有鹿就没有养鹿人王维了。我东望华子冈,在这冬日的正午伫立成了裴迪。王维曾与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互为唱和。裴迪唱一句「山翠拂人衣」,王维和一句「连山复秋色」。王维当初趁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写诗极赞吕姓隐士闭户着书的境界。新昌里在长安城内,也许现在的街巷位置是可以认识的。在城内做隐士,据说是可以称为一流的,是因为身居尘嚣而不染,比客观上远离闹市尤难。村北与小苣蓿沟口之间有片半圆形的台地,如同半边月亮,王维给它起的名字很好听,叫茱萸片⑦。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悠悠思乡情痴成这半边土月亮么?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⑧。我的故乡人不谙寒梅,只知岸畔上的迎春花该是含苞欲放了。故乡也没有红豆,南国生红豆⑨,那血珠一样圆润鲜艳的荚果最相思,我曾采撷不少,苦于送谁,只好为自己留作存念而渐渐散失了。渭城⑩的朝雨还不到时令,春雪扬扬洒洒了一场足有半尺厚,可不,这茱萸片的对面山间还雪迹莹莹,柳色还未睁开青春的芽眼。村西南一条乡野小径,说是王维的宫槐陌,蹄印辙迹却是刚刚烙下的。陌上走过了千年的日月。阡陌的尽头,便是关上,一块巨石雄峙村头,后世人在石上筑一小庙,即王维的临湖亭所在。关上村,就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孟城坳,传说王维的胞弟王缙曾住在这里。《辋川集》中的头一首诗就是,王维作为新家搬至孟城坳,却可叹这里只有疏落的古木和枯萎的柳树。眼前的孟城坳,雪痕处处,然而阳光灿烂,麦芽已透出新绿,预示着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即将过去,又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已从地气中泛了上来。南坨北坨间的欹湖,在今日的关上村和支家湾之间。没见大片的湖面,哪里去寻泛舟湖上的王维?盛产大米的支家湾,竹子并未绝种,王维竹里馆⑿的竹子一直长到了今天。这片诗中的盛景,已被今人迁至西安。南大雁塔东侧的春晓园,木屋被簇拥在竹篁中,幽径从中穿过,只是难以碰到天上有月亮。幽深的一片密竹林子,独坐一翁,弹琴复长啸,是安闲自得么?是尘虑皆空么?人不知,月相照,想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形。生活在诗里固然是美境,而生活本身并不都是诗画。王维终究是作古了,就埋在前面的白家坪的台地间。听说它表面光滑,四角的孔,是一切都逝去之后唯一不灭的遗物。飞云山上的尘苑寺早逝去了。笃信佛教的王维把这里的重峦叠嶂和满山松柏留给了今人。寺前的一株古老的文杏,是标识,是见证。文杏粗约五抱,树干的劲胜于冠的茂密,越冬的树叶有几片仍扎挣着滞留在枝梢上,舞成了几只苍苍的蝶。传说文杏是王维手植,成了辋川不多见的代表性遗物。文杏活着,也许还可以耐过若干岁月。我仰望着,眺望着,遥望着,也是一种相望,文杏被望成了王维,望成了唐诗,望成了古今之际的一缕和音。也不必去寻王维的白石滩了,绿蒲不大鲜嫩,明月下也不会遇到浣纱的女子。也别再去觅王维的辛夷坞⒀,芙蓉花的红萼不开在一片残雪里,涧户也许进山扛木头了,犬吠仍是千年前的声调。王维的漆园,那诸如鸟鸣涧的风景,柴扉旁的送别图,田园的乐曲,皆物是人非,又在哪里去辨认王维的辋川二十景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辋川是王维的,也不是王维的。辋川是王维的异乡。他曾离开生养他的蒲州乡土,西来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年轻士子诱惑,而茫茫人海中的游子是孤孑无亲的。即使功成名就,后来隐居于这辋川山水间,终未摆脱游子的心境。遁入佛界的王维,也许以为尘世上的历程也是游子的意味。他曾作,曾谱塞上曲,咏叹长安少年,叙述老将节操,也吟青溪水,也唱桃源行,走渭川,过夷门,登终南,归蒿山,拜谒香积寺,泛舟汉江上,之后又如何闲居这辋川别墅,独坐悲双鬓,哀叹时光的不可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在岁月的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灯烛雨声,落果秋虫,万物有生必有灭,人及万物生命短促,而大自然是永存的,辋川是永存的。天色垂暮,过客如我匆匆归来,又陷入茫茫的长安都市的万千灯火之中。辋川的游历,似乎是一场梦,但不甘它是梦,想让梦凝在唐诗的铅字里,流泻在方格内。且又弄不明白了王维的辋川是王维的,还是自己的。问题与讨论
一、读过本课,您认为王维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二、您认为王维是在拥有财富、名誉、权力之后,感到某些失意才寄情山水的吗?试述您的看法。三、试想有一天您也前往辋川一游,您会不会有像作者那「替古人担忧」的感受?您曾有同样的感受过吗?四、您认为王维在临终前是「独坐悲双鬓,哀叹时光的不可挽留」吗?您认为王维在临终一刻对人生的感想为何?
①辋:车轮的外框。明朝张自烈的《正字通·车部》:「辋,车轮外围。」②辋川:在陕西省蓝田县南,自辋谷出,王维曾隐居于此。或称为「辋谷水」。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此为王维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④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此为王维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旨在描写终南山深秋的景象。⑤华子岗:为王维的好友斐迪所写:「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曦。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而王维曾在中,向斐迪描述他对华子岗的感受:「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池也。」裴迪此诗,正是描写晚秋的华子岗景色。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为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音。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旨在描绘空山之幽静。
⑦茱萸:为吴茱萸、食茱萸、山茱萸三种植物的通称。旧时风俗于农历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头,可以避邪。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⑧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此为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⑨南国生红豆:此为王维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⑩渭城:此为王维的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为最着名的渭城送别诗。⑾孟城坳:原诗为:「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此诗简炼而感叹深长,王维思及无法与美丽的辋川山水永远同在,而慨发于心。⑿竹里馆:王维知名的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⒀辛夷坞:王维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木末,即树梢。这里实指辛夷花在树梢怒放,开得何等烂漫,当它纷纷凋零,又是何等洒脱,既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无情有性,写活一棵寻常普通的山中树。编者的话
王维,人称一代诗佛。原来他自幼受母亲崔氏的影响,便在佛法的濡沐之中成长。王维自号「摩诘」,因与名合称「维摩诘」。维摩诘居士系佛陀的在家弟子,其修为高远,甚至超越佛陀的十大弟子;后与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谈佛法意,揭橥不二法门,成为佛教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典故。王维二十一时中了举人,而开始他的仕宦生涯。在为官的过程中,他履遭贬抑,心中对官宦生涯有所感慨,于是曾说:「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亦曾在长安与嵩山等地隐闭闲居,自修佛理。他并未放弃仕途,在丧妻后辞官几年,又自写书函请中书令张九龄汲引入京任职。后来张九龄被贬到荆州长史,他再度体会到了官场的现实与无情,思退之心萌生,却亦未全退隐山居。于天宝年间,他在辋川营置别业,来回于山林与官场之间,人称「半官半隐」。五十岁时,王维母亲逝世,他便暂离朝廷,屏居辋川服丧。直到历经安史之乱,他一度身陷叛贼窟穴,误为叛臣,幸以诗作在乱后得到平反。于六十岁任上生平最高的官位「尚书右丞」,相当于今日一国的副总理;但他自知时日无多,便于任职一年请辞回乡,也在回到辋川不久离开人世,后世称为「王右丞」。本篇文章,即作者表达王维与辋川一地的关系因缘,以及他走访辋川有感之记。王维深爱蓝田辋川,曾为此地的二十个景各写一首五言绝句,以表示他对此地的情有独钟。文章起始,作者点出了王维「终未能远离红尘之外」,又提及「笃信佛教」的王维「与辋川合为一个概念」。或说作者欲标明的,实是王维虽身居官位,却常有闲逸之情;虽身居红尘,内心却是远离尘世。作者很是欣赏王维「半官半隐」的人生姿态。文中以明问隐答的方式问道:「人的生存方式中,果真是唯有隐逸才是高招吗?」又问:「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点调和起来,成为中庸哲学,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么?」实则王维一生没有逃避人类社会,这正是「禅」的境界。禅门所谓「无处不是禅」,又说「热闹场中作道场」。王维自称维摩居士,就应有《维摩经》中「心净则国土净」的功夫。从王维的诗作中,我们得见他「身居尘嚣而不染」的心境,这不正是菩萨不舍众生、毕竟心空的形象吗?文中,作者引王维的许多诗作,如、、等,铺陈出辋川一行所见诸景的点滴感触。作者技巧地刻划着他的思绪与触发,让读者从文字里与和谷交心,也与王维交心。文末,作者说:「人及万物生命短促,而大自然是永存的」。想想这蓝田辋川的风情美景,在王维诗中被流传到了今日。虽王维人已作古,其心境恒存,不住地与相应者交心;尽管辋川的余景已不同于当时,我们仍能在仰望、眺望、遥望、相望中,「望见古今之际的一缕知音」。究竟这辋川是王维、和谷还是读者的呢?抑或不过禅境中的「万古晴空,一朝风月」?且待你我细细参悟吧!(孟桦)旅人的眼睛
我喜欢慢慢走过陌生的城镇,给自己充足时间领略新的空间,让自己浸透那里的气息。我理想中的旅行是慢,是体会而不是观光。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真实,这种真实只能以生活之眼捕捉,而不能以旅人之眼睛观看。我们在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以后,开始熟悉这地方的季节草木、情事脉动。我们在这地方之内,以居民视而不见觉而不感的无谓切入其中,体会周围的一切,因为是局内人,生活在常规中老旧而安心。走过每天走过的街道,进出每天进出的建筑,所有细节在熟悉中泯灭,不能描述那个招牌的颜色,弄不清楚巷子里有几支路灯,但是那气氛、节奏、味道、声音,所有总体在我们的印象里。我们在印象的混沌中摸索,这感觉是熟悉到再不能熟悉,准确到再不能准确。我们是这印象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不需要去寻找、去看。当旅人远道寻访一个地方,看见的是什么?到纽约看见帝国大厦、世贸大楼、自由女神、第五街、百老汇,到巴黎看见凯旋门、罗浮宫、艾菲尔铁塔、皇家歌剧院、塞纳河,这些名胜古迹一一看在眼里,甚至背诵它们的历史事实,仿佛比当地居民知道更多重要细节。然而正是这种仿佛知道,使旅人所见停留在表面。这是局外人的看,不能在几天之内吸取属于一个地方的精神,以当地的山水人文为自己的血肉质素,风格性情,充其量只能是眼睛的看。也许所见不是虚假,然而隔了一层,见皮不见神。许多作家写他们居住的地方,以心灵之眼捕捉真实。乔哀思的都柏林,怀特的纽约,卡缪的阿尔及尔,白先勇的台北,张爱玲的上海。他们写的不是外在的音容笑貌,而是里面的动荡哀乐。王安忆①的《长恨歌》承张爱玲余绪,试图以史笔写下一个上海女人的爱恨,可惜脆弱的故事本身承载不起这样大的野心。但是她描写上海的许多片段,大笔纵横而深入骨髓,是只有长住其中的人才写得出来,观光绝对看不到的神貌。譬如写上海弄堂②:「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那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巷,流动着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东西……」有时虽嫌夸张,但是以地理写心理,由房屋巷弄而至爱恨起落,从格局捕捉一个城市的灵魂,手笔的壮观在当代文学中少见。我要以一个居民的身分认识所到的地方,知道那里的山水节气,了解在那个环境生活的甘苦。我想要捕捉属于每个地方的特质,也许是天空的颜色、城镇的格局,或者是居民的口音。我想要在出发前便略有所知,到时能够看见内在生命的肌理,而不是游客一味寻乐的平面。我对巴黎最好的回忆不是到了罗浮宫、凯旋门、圣母院、香舍丽榭大道,而是倚在小旅馆房间窗上看街景,或在菜市场上买甜而多汁的血橘,或只是走过街道,看擦身而过的行人,浏览两旁古老建筑,听不同角落的市声,吸取属于巴黎的情调、节奏和色泽。我喜欢慢慢走过陌生的城镇,给自己充足时间领略新的空间,让自己浸透那里的气息。我理想中的旅行是慢,是体会而不是观光。我有时幻想以一种极端素朴的方式旅行,扛个背包,走路、骑脚踏车或搭便车,住廉价的旅馆,吃粗简的食物。不为强调贫穷和受苦的优越,而是为回避过度舒适带来的隔阂甚至虚伪。我考虑的是一个旅人怎样能看到真实的问题,不关系道德、宗教和任何理论教条。在法国巴尚松时,我们在朋友古老拥挤的小公寓中过了两晚,分享他们简单略微拮据的生活方式,多少体会到那个城市。因为他们,我们不只是纯粹的旅客。一天我剪完指甲倚在旅馆房间窗上,不小心指甲刀掉下去,落在人行道上,一对男女刚好走过。出乎我意料之外,她捡了起来,看没有瑕疵便收进口袋里。我无意中看见巴黎人的实际,好像忽然窥见光亮的窗里普通的家具,不禁微笑。我们没有钱每天吃法国菜,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找勉强吃得起的小餐厅,小心看门口贴的菜单价钱,我不记得主菜,只记得用红葱头煎的马铃薯从没有的好吃。在巴黎的穷酸,变成最宝贵,最接近真实的回忆,因为接近我们平常的生活。我以为一个地方的真实在于一般大众所代表的常态,而不在底层民众和格外的艰苦。我固然不齿上流阶级的豪华旅行,却一样反对刻意褴褛的作态。旅行和生活一样,一个人所能做到的只是顺自己的本性。在游客和平常的自己间,必须有个合理的过渡。我喜欢旅行。或者说,需要旅行。经常便会有坐立不安的情绪,觉得应该走了。不管到那里,总之拔脚离开这里。而我很清楚问题只在「这里」和「那里」,是欲挣脱时空的企图,是打破现实的渴望。而所谓现实,是物质和心灵无法超越的局限。有的日子,气温和阳光正好,和小筝坐在后院,面对一小片树林和草地,看顶上的天空,在树林间飞掠的小鸟,听虫鸣和鸟叫,感觉微风拂过肌肤,一边读书,一边和小筝说话,那种从生活和时间走了出去的无重量感,恍惚便给我旅行的感觉。旅行或不旅行,都使我思索旅行的意义。我想的是旅行的需要和目的:为什么旅行?早先我已经决定人不可能在家里旅行,因为旅行必然的条件是离开。也就是,旅行追求的是空间的移动。更进一步说,以空间的变化换取时空的扩张和延长。因此人不可能旅行而不离家,正如不可能既站着又坐着。然而这时我发现,旅行与其说是时空的移动,不如说是心境的变动。旅行不管再怎样匆忙紧张,因为是自愿而不是被迫,它的快乐来自这种必然的轻松之感。而这种卸去压力的轻松之感,不过是情绪的一种变化,有时只在一念之间,和距离无关。换句话说,旅行终极的意义不过是一种心境。读书、看电影、散步的平常愉悦,无非也就是精神上的旅行。而这种精神旅行的极致便是诗,所以法国诗人保罗发乐理(Paul Valllery)说:「诗必然是心灵的假期。」像我坐在后院,心神透明如大气,时空已经不重要。而实际的旅行,往往不超越坐在自己后院的兴致,只是一场乏味徒劳的过程。我心目中的旅行不包括艰苦困挣,重要在某种时空的转换,心理上的更新。像一种人为的,精神的季节。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走过陌生的街道,以平常没有的雍容和优闲,不急着到那里去,只为了「在」——现在,这里。旅行的荒谬和惊喜在我们必须千里跋涉以换取「在」的心境,必须到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以实现生命在现实中失落或从来欠缺的气象:一种美,一种境界,或竟只是短暂放纵的奢侈,童年的召唤。旅行消极的意义在逃避现实,走离生活常规小事休息,像下课十分钟;积极的意义在山川或人文之美中,寻求知识和感动。旅行是由每天的现实中转过一个弯,气定神闲,从另一个角度回视。如果可能,我们也愿意越出自己,隔一段距离遥遥对看。然则,我们必须通过旅行证明什么吗?证明自己不会被艰苦、贫穷打倒?证明自己是生命中的强者,可以死而不可以打败?还是必须在旅行中寻找某种终极的意义,譬如我是谁?如果同意旅行的本质是放下重量,为什么要给它加上那么沉重的负担?我们的真相,生命的意义或无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表露无遗,何须刻意去寻找?(又怎么知道当人刻意去寻找时,找到的是真的?)除非旅行不过是另一种生活,必须负担生活等量的忧患。除非旅行不是度假,而是生活的另一种进入途径。如同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柏(Martin Buber)所说:「宗教是一种形式的进入。」不管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在度假时,匆匆赶到目的地,在一番筋疲力尽的旅游之后,又匆匆赶回来。我不喜欢这样的旅行,却不免落入这样的旅行,正如旅客最讨厌看到别的游客,自己却不免是游客。
张承志在里写的「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个单骑……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给我文字和道德的震动。我想要看到他看到的,不管是山水荒凉还是人文繁华之中,我想要看见底下,那真正使世界美丑的东西:生命的基本元素。旅行回来,我总问自己这个问题:看到什么?为了看到特地做给旅人看的庸俗而失望,而生气,然后尝试在浮面印象中,萃取背后一些朴直无华的东西,譬如那些和观光客无关的住宅区,或雄伟大道以外,不引人注意的斑驳边墙、破落小街。旅人的眼睛要求新奇,要求戏剧,要求娱乐,日常生活里所没有的种种。而我,我要来自真实的感动。我要历史,要生命承受时间的重量和力量,要视觉和超越视觉的美感,然后,我要在所有的拔起和跌落,苍凉和辉煌中哑口无言——不再是旅人,而是进入了时间,成为那个地方的一部分。——节选《高速风景》(联经)问题与讨论一、您是否认同作者所谓:旅行的荒谬和惊喜,是必须千里跋涉以换取「在」的心境?二、对您而言,旅行是时空的移动,抑或心境的变动?三、什么是您的「精神旅行」?请列举三例。四、请分享您最难忘的一次旅行,文长五百字以内。
①王安忆:一九五四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同安。一九五五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一九七五年冬开始发表作品,一九八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勾沉,纤毫华现。不少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沉思考,在文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②弄堂:小巷子。编者的话「旅行或不旅行,都使我思索旅行的意义。」常说人生如寄,如果生命是一场又一场万古长新的灵魂旅次,那么人世一遭的意义,与文化人之于旅行的思索,其严肃面必同样深沉并且相近。近年,随着全球观光事业的普及,旅行文学兴起,观光客式的报导文字逐渐滤除,作家幽微纤细的心灵会通丰富了旅游文学的美学与艺术价值,人文观点的探究,不同文化的冲激,深层精神文明的省思,都借由他乡异地、奇风殊俗,有了新的依托和可能。本课,既有前人的脚印,也有自己的视野,是篇耐人寻味的佳作。
作者张让女士,擅长用理性冷静的笔触,营造出时间、空间与人之间的关连。作品常从颜色与岁月的时间出发,对人造空间与文明的发展提出疑问及反省批判,并借由对人文自然的观察与关怀,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反思。所以,她「喜欢慢慢走过陌生的城镇,给自己充足时间领略新的空间,让自己浸透那里的气息。」她希望以当地的山水人文为自己的血肉素质,她不愿见皮不见神。而作者提及旅行是「欲挣脱时空的企图,是打破现实渴望。」而「现实」,是四面八方,物质和心灵无法超越的局限;因此,她需要「那种从生活和时间走了出去的无重量感」。在佛教里,古时的禅者为究自心,一袭袈裟,一双草履,到处参学行脚,他们可以与乞丐同行,但也可以与君王同坐,看起来孑然一身,但是却拥有法界——这与作者所谓的「精神旅行」有相似之妙,其终极意义,就是一种心境。唐朝的文益禅师在大事未明前,一日路过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围炉烤火时,罗汉桂琛禅师问:「你们打算到哪里去?」文益说:「行脚去。」桂琛问:「为什么事行脚?」文益答:「不知道。」桂琛感叹道:「不知最亲切。」雪停之后,文益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就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答:「在心内。」桂琛回问:「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文益被窘,一时语塞,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学习。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桂琛禅师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尽辞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一切现成」,终使文益恍然大悟。张让的文学是「显微镜」兼「望远镜」的组合,在虚实相映的文字书写中,张让借由巴特(Roland Barthes)的现象学的理论技巧,在平铺描叙一件事物现实的状况之后,思维直接切过实物而跳入抽象的讨论,从抒情散文跃升为纯粹逻辑的辨证,架构起柏拉图式的理性思维。如今,再配合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禅师的公案,期许读者从「旅人的眼睛」中,看出生命的厚重与真实,并将真实转化进入思维系统里,真正的学到生命的重要功课。(孟桦)风景明信片(之一)
是谁留下悲凄的故事给稚嫩的心?成人世界的投射要如何诠释?人鱼隶属海洋,王子原是人类,爱情等于泡影。雾的狮头山①王默三(寄自新竹)每年会在腊月②和桐月③上山去。腊月为的是梅的风骨及对梅子的想望,桐月则是为了满山满谷似飘雪般的梧桐花。而此时节访山,定无花季可赏。眼、耳、鼻、舌、身、意所沾染的,除了雾,剩下的就看心情是寂寥或灵明了。黄昏,我站在狮岩洞广场前观看夕阳在雾里出嫁。此刻,只管照顾自己的呼吸,念头一晃,那蛋黄也似山谷里的落日就流逝了。岩洞的伙食很是精简古朴。孟宗竹笋④和龙须菜⑤都是长期受了霜雾滋润,特别真醇可口。饭后,浓雾很快地笼罩整座山寺。路灯下,可以看到它飘逸的神魂。寺人说这里每天如过腾云驾雾的日子,我亦仿佛置身仙境。为了如实清闲,索性放弃文字思维,只让身、口、意在雾的空明里清白的来去。退回禅房,惊见纱窗外草叶间卷了条小青竹丝⑥,它绿得好美。据说,此间的生灵从未伤人,所以我用不着害怕。只一次它不小心掉落在金刚寺院内,被我扫了出去,那次对它甚为抱歉!因为游客实在太多了。八点,我把衣物仔细认真的洗净后,无事地爬到睡铺上竟发现时间过得好充裕啊!我可以将内外的身心世界,翻来覆去的观察很多遍!下雨了,清清楚楚!竹叶声?梧桐声?杉声?我和自己玩起了音感游戏。那雨丝唯在山林才有的细密!我拉开窗户——啊!不是雨!是雾哪!从不知雾也会唱歌,还会在群山群树间泼墨画呢!这会儿,我连喘息都要更小声点了。泡沫浮沉张小凤(寄自南非乔治镇)我去南非停留在名不见经传的乔治镇,没有金矿、没有羚羊,除了山坡就是浩瀚的洋。由住处往海边走,沙岸宽又长,深海碧绿、涛声激亢,好像置身大卫连的电影。步行五十分钟没有一个人影,天、山、水、岩架式磅礴,不觉听到自己加快的心跳。就怕真的要走到天涯海角去了,浪尾的泡沫一次比一次追得紧。泡沫是傻人鱼的尸体,因为从前从前她爱上了王子,愿意将自己的声音交换一双人类的腿,所以才能与心爱的人相守,然而由于她长时间失声表达,王子选择另外一位终身伴侣,人鱼只有履行命运的魔咒,化为大海中的一朵泡沫。是谁留下悲凄的故事给稚嫩的心?成人世界的投射要如何诠释?人鱼隶属海洋,王子原是人类,爱情等于泡影。洋的浪头比人高,海洋和非洲一般,野莽又神秘。十九世纪非洲大陆的发现者史坦利曾对比利时国王请他再回去时说:「回非洲!绝不!我在寻文明、享乐。我要爱!我要生命!我要快乐!我不回去!你找以前没去过的人,我受够了!」然而,他仍臣服于非洲莫名的魅力,领三百个有色人种和十四位欧洲人动身,又带回三千个训练有素的黑人和三百位欧洲人。华盛顿的乔治镇、槟城的乔治镇、南非的乔治镇,理智的旅人也难免有一颗感性的心灵,飘泊的旅途也希望能觅一处安身的定点。印度洋是强势的汪洋,谁也摸不清它的蕴藏,人世间的爱与苦、逃避迎战,全融成滔滔浪花,一波一波又一波,多少温柔和倔强瞬间消失了踪影,如此无情,任由你人鱼化为泡沫。一九九二年初,南非的乔治镇开始了另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难忘澎湃的印度洋,和一边孤高的山坡。我一个人,浮沉在野莽、神秘,又无情的海海人生。——选自《风景明信片》(麦田)问题与讨论一、旅行时,您有购买当地明信片的习惯吗?甚至当场写下心情,寄给家乡的朋友?请分享您的经验。二、路过异地,什么样的风景,特别容易引发您的感怀?为什么?三、您曾因为旅游归来,而将过往繁琐情绪梳理清晰吗?请分享您的故事。
①狮头山:高度四百九十二公尺,山顶上有一颗三等三角点,位于苗栗县南庄乡和三湾乡交界处。为本省着名佛教圣地,「狮山佛门」昔称全台十二景胜之一。②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间举行腊祭,故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③桐月:三月。④孟宗竹笋:孟宗竹,禾本科毛竹属,常绿苞木。高度可达十二公尺以上,根茎细长,地下茎中空,有明显的节。花穗多数,密集为披针状圆柱形,淡绿色。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也可用来制造器物。亦称为「毛竹」、「南竹」。⑤龙须菜: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形状如水草,为水蓝色,成熟老化时为褐色。产于河流出海口处,生长株沉入水中,根生水底土里,亦可经由人工养殖而得。可供食用。⑥青竹丝:虫纲有鳞目。背部呈草绿色,体长约一尺七寸,常栖息在草树丛中。亦称为「青蛇」、「竹叶青」。编者的话路寒袖主编的《风景明信片》,是当年里的专栏结集。四十五篇「明信片」,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凝敛的每一则短篇,充满故事、想像、温情,当然也有感伤。有人透过旅行,抒压、放松;有人透过旅行,进修、学习;有人借由旅行,为值遇的人生艰苦,疗伤止痛;有人借由旅行,为迷蒙的生命问题,找寻答案……不论怎样的心情,旅行中的见闻、游历,经过岁月烈火锤炼后,几乎都能铸为一把智慧之钥,启迪吾人的性灵采光。而「明信片」,就是那则历史轨迹里的见证物了。
里,作者王默三选择非花季的寻常日子,入山参访。让离开红尘的「六根」,在山寺里彻底留白。于是她吃出清淡伙食中的菜根香,她体察到万物一如的生命尊重——连有毒的小青蛇,也是同参道友。雾中得狮头山,若隐若现,难窥全貌;作者却反在其中喜叹:「下雨了,清清楚楚!我可以将内外的身心世界,翻来覆去的观察很多遍!」中,作者张小凤附上山边俯望翻滚白浪的风景照,坡地中立有一张空椅,寂静望向海洋。那地方,即南非乔治镇;那海洋,即浩瀚的印度洋。两者喻含了百年来当地人民的沧桑,而其实一个路过的旅行者,常像「天上一日,人间千年」的俯看者,得承接历史浓缩后,所释放出来的沉重张力。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作者独自面对海风碧浪时,她想起美人鱼为了爱情,与巫婆以音声交换双腿的故事。「爱情等同泡影」的恻然,正与人鱼最后化身泡沫,殒没于大海的命运雷同,于是她醒悟到「人世间的爱与苦、逃避与迎战,全会融成滔滔浪花,消失无踪。」最后聚焦于己身,她看到了自己,正也沉浮于海海人生,大有「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的心境。这则明信片,记下作者当时的慧思与悲悯,值得我们借镜。另一篇,因查不到作者张明浩资料,只好编为「附录」。七百字的短文,描写因列车故障,意外来到淡季的旅游景点,作者坐在车中,用「意念」做了一趟暮春微雨里,昏黄灯光下的「意识流旅行」。由遭黑暗吞没的山峦,到潮湿车厢里疲惫旅客等事不关己的遐想,让他这个平日生活已建立一种奇异约束的人,看到另个并不拘谨且开放的自己,因此他才能发现「旅行常成为漫无目的地追求,真正接近无谓的快乐,却又宿醉般,恍恍惚惚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文末,以「移动中列车漆黑、庞大的身影遮蔽了我的视线」终结,让人对这次意外停伫的山中小站,产生说不出的感性情绪——而这,就是明信片的魅力所在了。您写明信片吗?下次旅游时,别忘了记下当时的心情,找个邮筒投递。(孟桦)附录胜兴小站张明浩(寄自胜兴)由于意外地延误,这班长程的平快列车竟被安排在这样僻静的山线小站停驻,等候会车。微雨的暮春湿漉漉的车厢在月台的水银灯光下散发比此刻黄昏,更异乎寻常的温润光泽。透过满布水珠的车窗,望向泛着十来烛光微弱黄昏的廊檐下,着藏青色制服的验票员正无聊地玩弄着半锈蚀的围栏。木制的候车室大厅旁,被简单地以砖头遮蔽的泥地上,立着一株樱树。大约一个月前,春游的旅客会车而逗留于这个被山吞埋的小站时,曾意外于樱树的灿烂之美。漫满枝头的苞片与花瓣映衬着青山。但或许是视角的缘故,看来,似乎繁茂的花树正孤独地占据着那一边的山头。山势虽然不高,但离平地,足足也有四百公尺吧。因不耐候车的枯燥,我没来由地想着。被强烈黑暗吞噬的山峦四周,在此时此刻,本该是生气勃勃地流动着黄昏的余光;但开展成一片雾气氤氲的视界,在我眼中,反倒背负着挽歌似的哀伤,正暗喻着某种隐而不见的离奇梦境。这也只是无奈才具有的气质吧。像我这样经济的旅客,旅行常常成为漫无目的地追求,真正接近无谓的快乐,却又宿醉般,恍恍惚惚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的确确,是该保持身体的舒畅与意识清明的。另一方面,生活已建立在一种奇异约束之上的我,平时除了工作及阅读,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胡思乱想。但此刻呢?潮湿车厢内的空气对比着黑暗中令人屏息的模糊山影,正以看似乡愁的甜美感伤,侵袭着旅人疲惫的身体。——这是情绪在高度喜悦后回归宁静时的片刻低潮,不值得大惊小怪。我兀自想着,竟对着车窗中雾蒙蒙的世界发起呆来。
一阵急促的嘶鸣,自隧道口的那一边传来,宁谧的山村小站仿佛充斥着回音。
移动中列车漆黑、庞大的身影遮蔽了我的视线。——选自《风景明信片》(麦田)风景明信片(之二)路寒袖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洞骑士竞技场第一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